寻求教育心理学的答案:初中生的情绪有什么特点?应如何对其情绪问题进行辅导?

寻求教育心理学的答案:初中生的情绪有什么特点?应如何对其情绪问题进行辅导?,第1张

  初中生的情绪特点

  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这一时期身体迅速成长,性腺机能也开始发生作用,从而引起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一些变化,比如第二性征的显露和性感的产生。在神经系统的发展上,特别是大脑皮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少年期脑的重量已达到成人脑重的水平,大脑皮层分析综合的机能也有显著的发展;这一时期初中学生在心理上也发生许多变化,其中突出地表现为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所以说这一时期是身心发展半幼稚半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的情绪、情感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半外露、半隐蔽性

  一个人在儿童期,情绪往往具有明显的外露特征,喜形于色,内心的体验和外部表情动作较为一致。而少年期,表达情绪的方法越来越多,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也有所提高,外部表情动作逐减,但力量更强;内心的体验有所加深和延缓,出现心境的体验,情绪外露性减少,隐蔽性增加。但由于调节、控制能力所限,他们的情绪仍易激动、外露。

  2高度的兴奋性、激动性、紧张性及冲动性

  其一,高度的兴奋性、激动性,这是指盼望的目标达到和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继之而来的紧张性解除时的情绪体验。青少年一旦处于这种激情状态中的时候,会竭尽全力地表达内心感受,充分释放自己的心理能量。表现为欣喜若狂、大喊大叫等;其二,紧张性及冲动性,指由于受到一些事物或对象的再三妨碍和干扰,使个人的愿望不能达到或产生与愿望相违背的情景时,逐渐积累而发生的情绪体验。青少年处于这种激情状态中,会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越来越高涨,身上就像着火似的,难以控制。表现为暴躁、激愤、狂怒等。其原因有:青少年还不太善于很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自我监督能力还不高等。

  3情绪、情感体验不平衡性

  少年期是从儿童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由于少年期身体迅速长高,力气增强,精力旺盛,能够参加一些比较繁重的体力劳动,并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希望像成人那样干出一番事业来,并极力表现出成人的作风和气魄,同时也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少年期学生的这种成人感是少年自我意识急剧发展时期的一个特点,是个性发展的转折点,充满矛盾和斗争。在主观上他们感到自己是成人,有能力有气魄,但在客观上他们的思想和行动还不脱稚气。如,有时他们会保护小学生,帮助老人,富于同情心;有时又毫无理由地欺侮小孩子、小同学。所以说有了不良情绪我们就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和个人的特点灵活地加以调控。

  如何对其情绪问题进行辅导

  1注意转移法

  当人的情绪激动时,为了使它不至于爆发和难以控制,可以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到其他事物或活动上去,这种改变注意焦点的方法即注意转移法。例如,做一些平时最感兴趣的事,这样就可以使人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

  又如当苦闷、烦恼时,不要再去想引起苦闷、烦恼的事,而将注意力转移到有兴趣的活动中去,可以去游戏、打球、绘画、下棋、听音乐、看电视、阅读报纸等。

  2、情绪宣泄法

  合理地发泄消极情绪,也是排除不良情绪的积极方式。发泄是心理学中提倡的心理防御机制之一。当一个人在生活或工作中受到挫折或打击后,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又无法将受到的委屈或不满表现出来,只好把这种负性情绪压抑下去。但由于人的心理承受力是有限的,不良情绪长期积郁在心中,人的心理就会出现严重的失衡,也很容易导致疾病。为了维持自身的心理平衡,人们就需要去寻找一个恰当的对象将个人的消极情绪予以渲泄,使心中积压的负性情绪得以稀释,从而摆脱这种负性情绪的干扰,保持心理的平衡。因而,宣泄可能帮助人们排遣不良情绪。发泄是无需任何心理准备或技术要求的,问题是我们常常受到这样或那样的观念与框框的束缚,发泄往往得不到公正的评价,因而使不少人即使是内心非常苦闷,也不敢轻易地流露,从而郁积在心里,成为一种更可怕的挫折或者打击。所以,人有苦闷就应该发泄,只要手段正确,分寸恰当,渲泄合理。

  一是在适当的场合哭一场。从科学的观点看,哭,是一种有效的解除紧张、烦恼与痛苦情绪的方法,尤其是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所造成的高度紧张、极度痛苦,可以起到缓解作用。科学家认为,人在悲伤时不哭是有害健康的。哭虽然会扰乱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使人心跳、呼吸变得不规律,吃不好,睡不好,但对人又有有益的一面,因为人在不良情绪状态下产生的眼泪中含有一种“毒素”,排泄出去对身体有好处,而且,哭能宣泄悲痛,释放不良情绪。

  二是向人倾诉。“一份快乐,两个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份快乐;一个痛苦,两个人承担,就变成的半个痛苦”。有了不良情绪,可以向父母倾诉,也可以和自己最亲近或要好的朋友谈心,诉说委屈,以消除心中的不平。

  三是写写日记。美国南宫理堂大学心理学博士詹姆斯说:“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会成为我们一个抵抗疾病的军火库,因为写日记可能把危险的压力发泄掉,进而增强你的免疫力,改善你的健康。”

  四是发发牢骚。科学研究表明,适当的发发牢骚和抱怨几声,能够有效地保护人们免受抑郁症、心脏病发作和身心失调的损害。

  五是声声吁叹。长吁短叹实际是人们对情绪的一种十分有效的自我调整。长吁短叹定会使你感到胸宽神定、豁达舒畅、精神饱满、轻松愉快。

  六是阵阵大吼。常言到:“大吼解千愁。”因为通过大吼,吐出了胸中的秽气,呼出了肺部之浊气,吸入大量氧气后,提高机体功能,身心健康处于最佳水平。

  3、理智克制法

  人是有理智的,在陷入不良情绪,尤其是陷入心理学上那种遇事爱冲动的消极激情,亦称冲动情绪时,我们不仅要学会正确的排解,更应该调动自己理智这道“闸门”的力量,去控制它,并且尽力使情绪愉悦起来。这种理智控制情绪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办法。

  一、宽容谦让。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舒放的沧浪之水,像盐一般聚结的敌视、嫉妒、不满和忿恨等等统统逐渐融化在水里。

  二、自我暗示。当我们进入考场感到紧张时,可以通过自我暗示(即自己主动、自觉地通过言语、手势等间接、含蓄的方式向自己发出一定的信息,使自己按自己示意的方向去做),不断地反复地提醒自己:“沉住气,别紧张,我会考好的。”这样紧张的情绪就会松驰下来。

  三、提醒激励。自我激励可通过多种直接明了的方式,如名言、警句来激励,约束自己,自我激励是一种精神动力,一个人在困难和逆境面前,如果能够有效进行自我激励,就能从不良情绪中振作起来。

  四、逆向思维。所谓逆向思维即反向思考。当你情绪冲动,一时又难以控制时,应多想一想别人的处境,想一想一时冲动可能酿成的后果,这样可以把自己的思绪从愤怒的指向中拉回来,使你的过激情绪降下温来。

  五、升华。此外还可以将痛苦、烦恼、忧愁等其他不良的情绪与头脑中的一些闪光点联系起来,转化成积极而有益的行动,即升华。

  当然,调控情绪的方法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之,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情绪特点,正确认识情绪对初中学生成长的影响,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发展良好的情绪品质,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保持健康的心态。

青春期主要出现在大多数人的中学阶段,而青春期又是成长阶段中最重要的时刻,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的中学生都会产生一些不一样的心理问题。对于家长来说,却很难把握住孩子的心理,从而导致在亲子交流沟通时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而此时,中学生又正面临着人生中最重要的挑战---中考, 作为家长来说,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尤其重要。青春期的中学生都有心理问题,而且比较多:

1、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

3、孤独心理;

4、嫉妒心理;

5、考试焦虑心理;

6、厌学心理;

一、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与他人交流沟通过程中,不自信,畏畏缩缩,说话支支吾吾。遇到问题时没有自己的主见,在碰到事情时总认为是因为自己的过错导致,从而一味地自责。中学生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现在课堂上,不擅长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习中遇到不解的题目总是躲避,不去请教老师或者别的同学,总觉得自己不如其他人,妄自菲薄,不爱说话。其实适当的自卑感是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但是过度自卑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身心健康。这个时候,家长需要做的,应该是给予孩子更多的呵护和关爱,不要特别在意他们的学习成绩,不要施加太大的压力,经常鼓励他们,给予最大的肯定,逐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二、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在中学生人群当中出现频率比较高,大多数家长,在跟老师谈到自家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时,总会提到逆反问题:孩子在家总是违背父母的要求,不听从父母的说教,我行我素。不认可老师以及父母的教导,甚至对其他人物,榜样无端怀疑,否定。这主要是由于不少中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和老师的批评教育。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逆反问题时,要有耐心,理解,不要一味采取强制措施,跟孩子较劲,进行打骂。应该心平气和地开导和教诲,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孤独心理

这种心理的中学生,主要表现为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紧张、不安、孤独无助,可能与从小的成长环境有关。他们常常觉得自己如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没有人理解他们,接纳他们,从而将自己的心门紧闭,经常产生落寞无助的负面情绪。拥有这种心理的中学生,通常在班级属于不合群的一类人,他们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互动,总是默默一个人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做着自己的事情。这类人群的父母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陪伴孩子,给予他们足够多的安全感,而不仅仅只是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空闲时间,可以适当地带他们出去散心、放松,尽量更多的接触外面的世界。

 四、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在每个人的成长阶段都会时不时地产生,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总觉得别人比自己优秀,不希望别人比自己好,极度渴望能够超越他人,本身却不肯努力和奋斗。嫉妒源于同一领域的竞争,比如中学生,主要是与同班同学的成绩比较方面,成绩差的嫉妒成绩好的,嫉妒老师对他们的表扬与赞赏。另外,部分学生漂亮的容貌、优异的学习成绩、优越的家庭条件、受到老师的宠爱,常常引起另一部分学生的嫉妒之心。所以,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更多的给予这类学生肯定和赞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

  五、考试焦虑心理

考试焦虑,是指因考试压力过大而引发的系列异常生理心理现象,包括考前焦虑,临场焦虑(晕考)及考后焦虑紧张。由于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家庭作业和源源不断的各种考试,还有各种各样的成绩排名:班级排名、科目排名、学校排名、区排名、省排名。。。。。。这些使孩子的内心产生极度的不安和恐惧感,造成很多学生在面临考试时出现晕考等现象。据调查,在中学生里面,对考试具有明显的焦虑症状约占1118%,严重的考试焦虑不仅对学习具有极大的危害,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也造成潜在威胁。

   六、厌学心理

  厌学是中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有关调查发现:我国有46%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33%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厌恶,真正对学习持积极态度的仅有21%。具有厌学心理的中学生主要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感到学习没有意思,缺乏积极向上的乐观心理,对学习丧失信心,作业无法独立完成,盼望着早点毕业以求解脱。但他们对其他感兴趣的领域和事物却十分上心,充满激情。对于这样的中学生,家长一开始可以进行正确的开导,要有足够的耐心与孩子沟通。当然,如果在经过长期的交流和观察后发现,孩子对学习真的提不起精神和兴趣,那就不要再勉强,让他们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中学生青春期逆反心理案例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人"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下文是为大家精选的中学生青春期逆反心理案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案例一 青春期逆反心理

 1、基本情况

 吴某学习成绩中上,但逆反心理强烈,与父母情绪抵触,与教师反驳讲理。

 2、原因分析

 吴某的情况是典型的逆反心理问题,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父母从事旅游事业,工作很忙长期在外。和孩子交流少,遇到问题就斥责、谩骂孩子;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只关心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在教育孩子问题,两人观点不同。

 (2)受家庭生活环境影响。吴某家小区里有一些品行不端的少年,抽烟、喝酒、打架。常与这些年龄比他大、习惯不好的人交往,认为他们的行为是一种成熟的标志,并以他们为榜样。

 (3)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这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通过以上原因,可将吴某视为青春期逆反心理。

 3、解决方案

 首先,应该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和表现,与家长沟通思想,探讨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让家长更多地了解这一阶段的孩子。给家长推荐几本教育孩子的书籍,提高家长教育水平。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对症下药。

 其次,经吴某做心理疏导。①了解自己,与他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了解自己。②学会自我调节,而且要学会接受他人意见。③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④改善与家长的关系,学会理解父母。⑤经常找教师谈心,把教师当朋友。

 4、小结

 对于逆反心理,从青少年自身的角度看,应学会理解,学会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老师、家长,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还应把握自己,经常提醒自己,虚心接受老师、家长的教育,遇事要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从而展现自我价值。

 从家长角度看,必须学习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顺应孩子心理和生理的成长,逐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态度,避免出现几种错误的教育方法。

 作为学校,应加强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特别是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识,充分尊重学生,提高教育的感染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积极、鼓励的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从社会方面看,应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要及时、有效、准确地通过大众传媒把握、分析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帮助青少年构建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地从众。

  案例二 中学生早恋

 1、基本情况

 李某表现好,被粗暴地干涉,关系奥妙,爱恨交织,多次教育,明理却不能改。

 2、原因分析

 李某的情况是典型的中学生早恋问题,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

 ⑴特定年龄身心发展的需要。青春期青少年由于生理的发展,渴求与异性的交往。但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在与异性交往中难以建立自然、适度的关系,由此陷入“早恋”。 ⑵亲情的需要。李某所在家庭相对孩子多,是一个大家庭。由于自己一贯表现出色,父母对其很放心,再加上父母忙于做生意,也无暇顾及对他思想方面的教育,所以很少关心他的心理需要,使他受到了一定的冷落。由此,渴望从其他渠道获得关爱。

 ⑶被他人需要的需要。由于女孩的母亲多次打骂女儿,运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干涉二人的交往,激发了李某作为男性保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女性的责任感,并从中获得了被他人需要的满足感。

 ⑷逆反心理在作怪。由于女方母亲不冷静,企图在短期内扑灭已燃烧的爱情之火,反而使解决问题欲速则不达,造成两个孩子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烈。

 ⑸家长不能正确引导。女孩子处理问题简单粗暴,暴露出家长对待孩子早恋问题缺乏必要的心理知识,这常常给孩子的心灵造成负面影响。

 3、解决方案

 根据李某的情况,可以采用综合性辅导对策:

 ⑴主动找他谈心。首先,使其认识早恋的危害及中学生不宜早恋的原因。其次,肯定其智力水平和曾经取得的优异成绩,使其建立自信心,努力帮助他树立理想和目标。再次,重新任命他为班干部,充实其生活内容,严于律已,让他多为班级服务,转移他的兴趣爱好,并加强师生沟通。

 ⑵从家庭方面来说,主动找李某家长谈话,要求父母多与儿子做思想、心灵的交流,加强情感沟通,重视他思想品质的发展;多与学校加强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真实情况。

 ⑶从女孩的角度来说,找女孩做谈话教育。除使其认识到早恋的危害及中学生不宜早恋的原因外,还应劝导女孩要自尊自爱,培养独立人格,不要贪图小便宜,不要有依附他人的思想,要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业上。并教育其母亲正确对等女儿的早恋问题,多从思想上引导,不可采取“高压政策”。

 4、小结

 要走出早恋误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⑴不要人为地夸大这种爱。中学时期对异性产生好奇、感兴趣的心理是正常的,但过分夸大这种感受,有意识地去刺激助长这方面的情感是不可取的。

 ⑵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去,多参加集体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内容,迁移情感的注意力。

 ⑶用坚强的意志去克制自己的情感的流露。对自己爱慕的同学也像对其他同学一样落落大方,一视同仁。时间一长,这种感情就会逐渐淡化,最后消失。

  案例三 中学生性心理咨询

 1、基本情况

 杨某,看别人谈恋爱,暗恋英俊潇洒的男生。整日深感压抑,苦闷,备受煎熬。

 2、原因分析

 杨某是典型的性心理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主要有:

 (1)性成熟。青春期开始逐渐进入性成熟期,对异性产生特殊的感情,对异性的知识感到神秘好奇,这是自然现象。但是,具有性敏感心理障碍的青少年则表现为过分热衷于性的引诱,沉湎于性的想象,经常受原始性欲的影响,使学习的注意力分散,扰乱智力活动。由于常常情绪激动,消耗精力,以至精神萎靡,思想呆滞。这是精神过度紧张而出现的一种高级神经活动功能紊乱。

 (2)青春期神经衰弱。多发于青春期(初中阶段),通常女生多于男生。由于大脑皮质承担任务过重,超过了它的承受力,调节机能相对减弱,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受到破坏,便产生了一系列全身不适症状。青春期神经衰弱的一般表现是:身体疲劳无力,头痛头晕,心情烦燥,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入睡难,多梦多醒,睡不实,终日昏昏沉沉,学习效率低。此患者就属于这种情况。这也就是所谓的性敏感。

 (3)单相思倾向。单恋是一种自作多情的心理倾向。它是以一方对另一方的一厢情愿的倾慕与热爱为特点的畸形爱情,甚至知道对方不爱自己也还要一味追求。单恋的形式是多样的,有的有特定的单恋的对象,有的根本没有单恋对象。有的单恋是由于误会造成的,有的单恋则出于幻想。一般的都是无感单恋,即对方并不知道的单恋。这类单恋多是幻想型的,在生活中多发生在性格内向的人身上。他们对单恋对象抱着高不可攀的畏惧心理,把对方想得神圣非凡,大有可望不可及之势。因此,只能将感情深深地藏在心里,形成普通痛苦的自我折磨,造成心理失调。该案例中的杨某就属于这种情况。

 3、解决方案

 对于杨某的症状,可以采用以下疗法:

 ⑴运用疏泻疗法,把杨某的爱尽情表达出来,或向知已、要好的朋友倾诉,取得一些安慰。

 ⑵运用认知疗法,使其明白性与爱是两个元素,两者常合在一起。此刻请其学会分解,把爱提取出来。爱一个人并非要共同生活不可。爱是奉献,不像性那样强调结合、“占有”。 ⑶战胜自己,激扬个人的自尊自爱,学会把握、驾驭自己。

 4、小结

 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10~15的青少年大多要经历一个“牛犊恋”时期,从“牛犊恋”到成婚的这一段时期(现代人大致要有10年之久)称为“性适应期”,这是人生道路上期待、进步、欢乐、困惑、曲折、磨难最多最大时期,所有这些感受都可能与有关。如果在这个时期能够圆满地解决难题,则为人生之大事,是一种良性的性适应。

  案例四 中学生情感受挫

 1、基本情况

 李某,喜欢气质高雅的陈女。一看书脑子里全是陈某的影子。他感到压抑和苦闷,备受心理挫折和煎熬。

 2、原因分析

 李某的情况属于情感受挫问题。经分析,李某出现该问题原因有:

 ⑴性意识的萌发。李某现正处于青年时期,是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也是个体在生理、心理发展上接近成熟的时期。青年初期的个体在性发育方面已经成熟,并进一步竭尽只到两性关系,身体的发育已经接近成人水平。李某正沉弱于“单相思”的情感挫折当中,这反映出处于青春期青少年的主要心理特点之一——性意识开始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他们的同伴关系,尤其是异性之间的关系,如他们开始对异性注意、愿意与异性交往等。

 ⑵心理的不断成熟。高中时期,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高度发展,并开始形成辩证逻辑思维;不仅关注外在客观世界,而且关注自己的主观世界,希望能了解和把握自己内在的心理活动,并能独立自觉地按一定标准评价自己的生活道路,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他们希望有人能够理解他们,有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由于特定的年龄阶段,他们更喜欢找异性朋友来谈心、交往。而处于高中阶段的女生由于学业压力,她们主要将精力放在学习上,无暇顾及男同学的感受。这也是中学生情感受挫的原因之一。

 3、解决方案

 ⑴针对李某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向他提出早恋的危害性,以提高他对早恋的认识。

 ⑵详细分析他目前的状况,正确引导他走出困境。李某目前出现了成绩下滑的现象,出现了压抑、苦闷的心理状态,渐渐地不愿与同学在一起,失去许多社交机会而导致与他人交往的困难。

 ⑶采取具体的措施和方法帮助他走出困境。

 一是合理的宣泄。李某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敢于向教师倾诉内心痛苦,这就是一种合理的宣泄。此外,还可以把自己的苦恼诉之于日记或向自己的好朋友倾诉。总之,通过一些合理的宣泄手段可以达到调整机体平衡的目的。

 二是采取自我安慰法。要想方设法地找她的缺点,达到自我安慰的目的。这也就是心理学上讲的“酸葡萄”心理,此外,还可以设想如果自己不和这名女生交往,自己的精力就会完全集中到学习上,学习成绩就会提高。

 三是采用转移的方法。建议李某应该把一时的情绪失落所造成的心理不平衡变为发奋读书、努力为班级工作的动力,以此变失为得,使自己早日成熟起来,用高尚的理想和情操来主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4、小结

 从此案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解决中学生早恋问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青春期各种性生理和性心理反应,克服焦虑、恐惧、烦燥不安、自责、自卑的心理障碍。⑵鼓励并引导男女生之间正常交往,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特别注意引导女生在男女生交往中做到自尊、自爱,把握好分寸;教育男同学在与女同学交往中应该学会尊重、爱护女同学,并着重向学生指出早恋的危害性。 总之,中学生遇到的情感受挫问题较多的又是早恋倾向和早恋问题。对待这些问题切不可采取简单的粗暴、训斥、惩罚等方式处理。实践证明,对待这类问题采用斥责粗暴,简单化处理,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反而还会使事情走向反面。

  案例五 青春期体相烦恼

 1、基本情况

 吴某初中班干部,高中学习委员,产生情绪焦虑,认为自己长得太胖,一度节食,长达4天。导致四肢无力,月经失调、便秘。坐立不安,感到胸闷、气促等,成绩下降。

 2、原因分析

 吴某的症状属于青春期体相烦恼。吴某之所以产生该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⑴生活环境缺乏交往,对肥胖缺乏正确的认识。吴某从小长在一个封闭的家庭,父母是外来的,周围没有亲戚,父母本身几乎没有朋友,家庭周围也没有与吴某年龄相近的小伙伴,吴某的成长经历中很少有人际交往的经验。

 ⑵自我评价失之偏颇。父母对吴某的所有评价都是根据学习成绩而确定。进入青春期后,吴某认为自己除了学习之外各方面都不如别人,认为自己之所以没有朋友是因为长得太胖,自己的体相成了同学嘲笑的话题,为此减肥,减肥不成,深感无力,以致焦虑、抑郁、烦恼不堪。

 3、解决方案

 吴某是重点高中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认知领悟能力,因此,可以选择认知辅导作为主要的咨询方法。

 ⑴从影响情绪的事件入手,找出影响吴某的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并加以调节,进而在此基础上帮助吴某选择生活策略,使其悦纳自己。

 ⑵让吴某认识到人们的审美观各有不同,人不一定要长相完美,温和的个性、体贴人的特质、甚至于一颦一笑都可能吸引别人。所以,与其花精力烦恼长相,不如多做正面“投资”,如知识、艺术修养、待人处世的诚恳等等,做个有魅力的人。

 4、小结

 青春期体相烦恼是一种特殊的情绪体验,是由个体青春期身体上的生理变化以及个体对生理变化与环境刺激性质的不正确认知而引起的。在对待青春期体相烦恼问题上应注意: ⑴改变错误的认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的道理。

 ⑵提升内在素质才是真正的资本,指导学生将精力放在学习上。可以多开展一些团体训练的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

  案例六:体罚事件

 1、基本情况

 哈尔滨某小学正在上课学生被教师叫回质问作业,打了两耳光,右腮和右臂上掐了几下。成左面伤,右面痉挛。

 2、原因分析:

 本案例中,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师德问题。师德是最表象上的东西,实际上再往下深究,是被掩盖了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⑴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教师心理常常超负荷。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现在的教师压力大,这种压力来自学校、社会、学生家长等方方面面。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正进行着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等,而改革势必触动方方面面的利益。伴随着这一改进程,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有的能适应形势需要,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但也应该承认,一些心理本身比较脆弱的教师则往往因压力过大而导致心理危机。

 ⑵传统观念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使教师心理难以平衡。在转型期内,效率与公平的价值理念和目前教师实际付出与收入形成了强烈的碰撞,虽然近年来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有了很大提高,但还远未达到令人羡慕的程度,虽然近年来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有了很大提高,但还远未达到令人羡慕的程度,很多教师与自己的同学、朋友相比,在收入、住房方面都自愧不如,内心很不平衡。超负荷的工作又加重了教师的身心负担,而同时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师的经济收入相对偏低,社会地位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这些都容易使教师对原有的价值观产生怀疑而导致不公平感,心态易失去平衡。

 ⑶教师承担的多重角色,给他们带来了心理冲突。在传统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而在转型期内,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角色变成了多重。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要扮演多重角色:他们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对学生负着教育管理的责任;他们是学生父母的代理人,在一定时间内要负责照顾学生;他们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的心理治疗者,需要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思想和感情;他们又是人际关系的交往家,需要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打交道。同时,他们还要在学校之外,在家庭中充当各种角色,为人父或为人母、为人子,要应对自己家庭生活中的多种人际交往。多方位的角色转换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造成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不能很好的转换角色,使得有的教师不能处理好多种关系,加重了心理负担。

 3、解决方案:

 ⑴从学校的角度讲,首先学校领导应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树立为教师服务思想,多给老师一些关注。学校既要让教师有压力,又要对教师关怀备至。其次,学校应为教师设立交流的平台,使教师之间有机会相互了解,可以缓解人际关系,在老师之间建立一种宽松的人际关系氛围,在交流中能相互倾诉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相互启发、相互安慰、相互鼓励、相互依靠,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互学习一些经验。教师之间的理解与真诚,能形成对教育的推动力。再次,学校应适当组织一些活动,给老师一个放松的机会,宣泄平日里紧张的心情,完全进入到另一个境界。还有,学校应适当地组织学生的教育活动,而不是把一切教育任务都压到班主任身上。最好,适当的组织教师的培训,教授心理知识和方法。

 ⑵从教师的角度讲,最能够调节情绪与心理压力的人还应是教师自己。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学习。新课标、新形势下,教师应调整自己的脚步与心理,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学习运用新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当老的方法不起作用时,应学会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此外,教师要学会找到调整自己心理的方法,如写日记或是找人倾诉等。

 

一、问题行为情境(案例):

小洋,15岁,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小学的成绩还一般般,处于班级的中等水平。自从上了初中以后,常常因为考试成绩的低分而遭致家长的责骂。由于在外地住校,每个月才回家一次,老师频频与家长联系,反映其在校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很不端正,经常在上课的时候无精打采,提不起学习兴趣,也常常旷课在宿舍睡觉,并且屡教不改,初一学年结束时学校要求其转学。初中二年级的上学期,在新的学校中他的表现也是非常的糟糕,班主任也常与家长联系,甚至还请家长到校进行面谈,可小洋的表现并没有多大的改善。初中二年级上学期结束后,小洋主动向家长提出退学要求。

二、对案例进行的分析

在初中生的眼中,学习本身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在一些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约占总体学生的1/3或更多)认为学习是被动、烦恼的事。学生的学习负担、频繁的考试、艰苦紧张的学习生活都带来了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状态。而对学生的厌学心理和厌学行为的起到直接推动作用的是学生的个性特征、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

不良性格的影响。小洋的不良性格导致了其在面对老师与家长的批评时不能很好地调整来促进学业的进步,而是轻易地放弃了学习。小洋来自于农村,没有受到很好的基础教育,上了初中以后与城市的孩子对比,显示出了明显的劣势,家庭的贫困也让他在与众多的城市学生的生活中觉得比不上别人,因而自暴自弃。同时母亲对他的宠爱与骄纵形成了他对事实漠不关心,不愿意承受过于沉重的学业压力,追求享乐,不够坚强,遇到困难就主动放弃的性格。而且比较神经质,情绪的波动比较大,按情绪的指引来行事。

学校学习环境的影响。沉重的学习负担往往是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学习内容繁琐与教学方法呆板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低,而忽略了学生的其它方面的素质,这种对学生能力的错误评价也使学生颇为不满。有的教师仅仅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学生的平时表现不好便全盘否定他们的能力,公然歧视他们。这便直接导致学业不好的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行为及结果进行消极的归因,这便直接推动了厌学情绪的出现。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是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给学生的学习情绪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当孩子的学业成绩上的表现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仅仅停留在不停地批评,不断地否定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的时候,会导致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出不正确的归因,再加上对父母的不理解的不满,那么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学生会更为消极对待自己的学习,从而导致厌学情绪的不断增长,最后便不愿意主动地接受学习,得过且过,最终放弃自己的学业。从小到大,小洋的成绩一直都不好,常遭致父母的责骂,再加上父母将其与成绩较好的哥哥进行对比,他便自暴自弃,最终放弃学业。同时,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父母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因而,父母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家长对知识不重视,对本身对自身素质的提高不重视,在平时生活中也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学习的动机和学习行为,那么孩子也会遵循家长的学习态度,对学习表示轻视,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作为指导,学生就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厌学情绪,那就更不可能有良好的学业成绩,

三、对问题行为的诊断

傅安球等人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表现为对学习厌恶反感,经常逃学或旷课,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在本案例中,小洋即使知道学习的结果直接影响到他的未来,但是他仍然对学习表现得非常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宁愿承受老师、家长以及其他亲朋好友的责骂,也要逃课,或者是在课堂上睡觉,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这些行为的直接结果就是学习成绩的急速下降,从小洋的表现中可以判断他存在着极度的厌学心理,而且在这种厌学思想的指导下,他无心向学,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四、治疗

通过对小洋的案例分析可以知道,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对厌学心理的矫正也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而对逃学这种问题行为的干预也需要学校的老师、家长以及被干预者的共同配合来保证干预过程的顺利进行,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学校老师应该更为关注处于弱势的学生。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接触最多的长辈就是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产生最大影响的也是老师。因而老师们应该意识到他们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努力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带来学习的动力。而更为重要的是,老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积极关注,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学生的人格的健全的发展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应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积极的关注,要注重与进行孩子的心与心的交流,同时还要注重自己的行为与态度对孩子的示范作用。当孩子没有取得预期的学习成绩时,要注意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不要强化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的消极归因。

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及行为干预。心理咨询是改善学生厌学心理的较为的途径。通过选择恰当的干预技术和方法,如合理情绪疗法、强化法、认知疗法等,通过改变自身的认知和行为,转变其对学习的看法和态度,引导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出正确的归因,通过分析自身的原因,从其自身的因素出发来提高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缓解其厌学情绪,激发其学习兴趣,减少厌学行为,提高学习效率。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过程的同时,建议采用家庭疗法,争取家庭的配合来进行积极的治疗,整个家庭共同努力来矫正孩子的厌学行为。

五、评估

厌学心理是一种常见于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正因为它的涉及之广、危害之深而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积极地寻找厌学心理的干预技术与方法的过程中,应针对具体个案进行分析,找出适合问题行为人的具体方法,有所侧重地对问题行为进行干预,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这个个案中,很明显,小洋的厌学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环境中家长对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及其所采取的并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而导致的,家庭的教育方式同时也导致了小洋不良性格的形成。因而在对小洋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就要特别注重家庭的作用,让家长参与咨询过程,促进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与心灵的互动。利用合理情绪疗法可以使小洋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目的有更为客观的理解,从而调整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水平,促进其从思想上改变对学习的认识,从一个更为积极的角度看待学习过程;强化法可以对小洋的积极学习予以强化,从而保证其学习过程的持续性;利用认知疗法可以帮助小洋认清自己的性格上的缺陷,可以有助于完善其人格。

总之,只有对各个个案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恰当地选择具体的干预方法对心理问题进行治疗,才能保证治疗的效果,最终达到解决问题行为的目的。

进入青春期,孩子们开始意识到两性差异,对异性好奇心增强,日益希望与异性接触,同异性交往。渴望、喜欢与异性同学往来,这是青春期学生的性心理发展的必然。但这只是从人的自然属性上分析,属于人的一种生物性本能反应。

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就在于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在其社会化过程中会不断地用社会规范、伦理道德、纪律守则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监管自己,使个人的言行符合社会要求,得到社会的承认。故,异性交往问题就不能是仅凭一时情感冲动的行为,而要蒙上一层社会性的面纱加以规范。

早恋的提出就是根据个体生活的自立程度和与法定最低结婚年龄的相差程度作为标准来衡量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凡中学生的“恋爱”都属于早恋。

起初他们对异性的“爱慕”常常是广泛的,几乎是针对所有同龄异性。男孩子表现为主动找女生说话,喜欢在她们面前显露自己的才能,以博得女性的青睐;女孩子则注重自己的外表修饰,主动帮助异性或要求异性的帮助,有时会矫揉造作,甚至假意回避,而更多的则是默默注意异性的举止、言行。

伴着男女间的彼此接触和青春期性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他们对异性的爱慕逐渐趋于专一化,由原来泛泛地对异性的好感,渐渐发展成为对某个具体异性的追求。男性大多以漂亮的女孩子为追求的目标;女生多以勇敢、坚强、有才华的男生为对象。一旦选中就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他们会寻找各种时机将感情的信息传递给对方,或含情脉脉、或大胆倾诉、或鸿雁传情,甚至故意给对方造成难堪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双方彼此爱慕已久,那么,一定条件之下,早恋就发生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530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