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古诗《登山来峰》的大意

写出古诗《登山来峰》的大意,第1张

是《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登飞来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走进文本,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2、赏读品析:以诗言志,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3、回味人生:书写壮志,感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走进文本感知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欣赏,激情导入。

 导课:在浩瀚的中国古诗词文库里,有大漠孤烟的塞北,有杏花春雨的江南,从山水田园的牧歌,有金戈铁马的阳关,今天我们来到杭州的飞来峰上,看看北宋诗人王安石会写下怎样壮丽的诗篇?

 (二)推测诗人,品题目。

 1、诗人登上飞来峰,猜测诗人是以何种气势来“等”飞来峰的?他会写到什么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2、诵读古诗,悟气势。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

 (2)感悟诗人磅礴的登高气势。

 (三)走进文本,品意境。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志向,运用了哪些意象?(交流要点:峰、塔、云、日等)

 (四)以诗言志,悟哲理。

 1、师:诗人借景抒情,抒发自己的志向,诗中哪句话强烈抒发了自己的志向呢?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陆贾《新语慎微篇》。

 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2、师:诗人借助“浮云”,想要表达什么?(在政治上高瞻远瞩和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3、请同学们再次诵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豪迈气势,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

 (五)追寻古人,悦人生。

 诗人借景抒情,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表达了王安石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让我们跟随诗人,赋诗一首:

 杨柳依依景色幽,闻说九中学子秀。不畏_____________,自缘__________。

 (六)结束语。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那豪迈的气势在这首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为之喝彩。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蓄能量,提高自己,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最后让我们携带行囊,追寻古人,一起诵读这首诗,来结束本课。

语文《登飞来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引入新课

 1、谁能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着同样道理的诗—《登飞来峰》。

 4、质疑: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想问的?

 5、哪个同学可以帮忙?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古诗。

 2、初读、正音

 3、检查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获得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事情?

 三、品读古诗

 1、齐读

 2、讨论:如何读好这首诗?

 (要求: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节奏)

 3、师指导朗读,并范读。

 4、学生试读

 5、指名读(两三个)

 6、学生评价朗读

 7、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8、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9、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同学们,这首诗从表面上来看,是一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其实诗人是要借景来抒情,请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是借什么景,抒什么情?

 10、教师小结:

 四、学生畅谈生活经验

 1、说一说自己登山观景的体会。

 2、师小结: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难道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

语文《登飞来峰》教学设计3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朗读《登飞来峰》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

 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六、竞赛抢答活动

 抢答题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学。唐宋八大家)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 )(指应天塔)

 ②闻说鸡鸣见日升( )(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怕)

 ④只缘身在最高层( )(因为)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夸张)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可多写一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前:写景,后:抒情)

 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所表达的情感:

1、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2、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3、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登飞来峰》揭示的生活哲理:

1、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2、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扩展资料:

《登飞来峰》原文:

作者:北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原文释义: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539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