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岁)在人际关系敏感期。

(5~7岁)在人际关系敏感期。,第1张

5~7岁在人际关系敏感期。

婚如敏感期

建议适用:6~12岁

1、接纳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

2、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对异性的好感标准是不一样的,父母只需要接纳就好了。

3、告诉孩子表达喜欢的方式除了亲吻还有很多,通过握手、拥抱的方式传递自己的感情,教孩子认识身体的界限。

4、当孩子感情受挫的时候,父母需要鼓励孩子、安慰孩子,温暖他受伤的心灵

审美敏感期

建议适用:2~5岁

1、父母首先要把自己的外观打理得体把生活过得元气满满,让孩子得到正面的熏陶,更加自信和阳光,这是孩子审美教育中的关键一环。

2、美化孩子的家居环境,让孩子处在种秩序井然、窗明几净、空气清新的状态下,注重家庭生活中的美育,寓教于乐,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性情的重陶。

3、接纳、尊重孩子的独立思考和需求同时引导他们建立全面多元的审美观,给孩子绽放美丽的舞台,让他们充满自信地成为更美还的自己。

物权敏感期

建议适用:2~6岁

1、借助游戏,以及家里的物品,来帮孩子明晰家中物品的物权所属性

2、对于喜欢“抢”的孩子,要帮助他建立规则,学会尊重他人的物权,同时学会捍卫自己的物品所有权。

3、引导孩子学会分享,让孩子知道“分享不是“失去”,而是更多“得到”,让孩子消除顾忌,享受分享的乐趣。

4、尊重孩子对物品的处置权,既不强迫孩子分享,也不以大人的价值观,来阻止孩子的分享。

身份确认敏感期

建议适用: 4~6岁

1、孩子开始热衷于模仿、打扮成喜欢的角色,是因为进入了自我身份敏感期,以代替妈妈给自己的安全感

2、现实的开端就是梦想,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给孩子发梦的机会。

3、父母可以适当了解孩子所喜欢的偶像角色,并腾出时间和孩子一起布置场景,玩角色扮演。

4、父母要善用偶像效益,帮助孩子改正缺点,但也要注意适可而止。

秩序敏感期

建议适用:2~4岁

1、父母不必太敏感,应当放下紧张的情绪,积极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秩序。

2、有原则地“惯”他一下,如果敏感期行为不会造成什么恶习或消极影响,家长可以选择理解、放任。

3、多问一句,尊重孩子的物权和自主权。

4、按照孩子的意愿重复刚才的动作是应对孩子秩序敏感期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意识敏感期

建议适用:2~6岁

1、自我意识敏感期表现:“我的”a开始区分“你的”b习惯性说“不”;敏感而又执拗。

2、需要父母的尊重和保护a站到孩子的角度理解问题。b学会有技巧地和孩子沟通,换个角度!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

c借助孩子们喜爱的动漫人物,把游戏巧妙地融入教育当中。

d在重要性的问题上,家长必须要有一以贯之的原则,对孩子原则性问题的挑战狠

人际关系敏感期

建议适用:2~5岁

1、创造环境,让孩子在锻炼中成长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可以与同龄孩子一起玩耍的环境,在安全的前提下,家长无需过多介入,但要指出孩子的不当行为,并进行引导、纠正。

2、积极回应,正强化孩子的良好表现:积极肯定孩子的良好表现,给孩子信心让孩子可以自信地处理自己与小伙伴的关系。

3、角色游戏,引导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在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处理交往冲突和问题的空间,事后可以通过角色游戏,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引导孩子建立人际交件山的切则产门

姐咒敏感期

建议适用:3~6岁

1、远离脏话狠话频出的环境这样即使他从外面学了些脏话回来,他也知道,这些话在自己的家庭里是不被欢迎的。

2、把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比如:“听到这样的话,妈妈好难过啊,父母只有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孩子才能体会到,为什么我们不愿意听到这些话。

3、设置脏话狠话隔离区:不施压、不训斥,利用隔离区这种游戏的方式,来告诉孩子有些话不应该说,应该被隔离。

1、什么是情绪?

(1)情绪是发生在个人内部的主观体验,在情绪发生时,总是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喜怒哀乐)。

(2)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消极积极之分。

(3)情绪可以让个体远离危险,也可以吸引社会资源。

2、儿童早期情绪健康的发展具有什么重要性?

儿童早期情绪健康的发展对个体心理健康、学业和终生成功至关重要(Housman)。

3、儿童的情绪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从只会哭和笑到种种高级社会情感的产生经历了很长的发展过程。儿童情绪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1)从情绪的表现形式来看,由外显到内隐;

漫画书《哭了》,孩子遇到事情会哭,但父母受伤的情绪表现是内隐了。等我们长大了,也许就没有那么爱哭了。

(2)从情绪控制能力来看,由冲动到自制;

当遇到事情从小时候自然发出情绪,通过年龄增长和教育,慢慢可以克制情绪。

(3)从引起情绪的刺激来看,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

朋友的情绪会被“传染”,情绪积累也会转化变成“刺激”,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大起大落,很多抽象的刺激是由小情绪积累后引发。

(4)从情绪表达内容看,由生理性需要到社会性需要。

从吃喝拉撒等生理性,慢慢有了精神层次的需要。

4、健康的情绪具有哪些特征?

(1)正确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2)恰当地表达情绪(when where who);

(3)有效地调节情绪。

5、按照有无“情境”的维度,可将情绪理解的发展分为几类?

(1)无情境信息情绪理解的发展;

——基于视觉线索(面部表情识别);

——基于听觉线索(声音韵律)。

(2)有情境信息情绪理解的发展;

——物理情境(人与物);

——人际情境(人与人)。

6、面部表情识别在情绪发展中的重要性是什么?

(1)面部表情是儿童最初与成人进行情绪交流的主要媒介。

(2)达尔文在《人类和动物的情绪表情》一书中认为,不同的面部表情都是天生的、固有的,并为全人类所理解。

(3)辨别不同情绪的表情照片的难度存在差异,最易辨认的是快乐、痛苦;较难的是恐惧、悲哀;最难的是怀疑、怜悯。

7、婴儿对他人面部表情的识别和模仿具有什么规律

(1)第一阶段:无面部知觉(0-2个月);

(2)第二阶段: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2-5个月);

(3)第三阶段: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个月);

(4)第四阶段:在因果关系参照中应用表情暗号(7-10个月)。

8、国内外对面部表情识别进行了诸多研究,得出了哪些结论?

(1)儿童在2岁左右能对面部表情进行再认,但不同面部表情识别的发展趋势也不尽相同;

(2)儿童再认表情的能力优于命名表情的能力,再认和命名高兴情绪的能力优于消极情绪。高兴是最先识别的表情。在消极情绪中,害怕是最难识别的表情,甚至对于成人也一样。

(3)3-5岁儿童的表情命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4岁(神奇的年龄段)儿童的表情命名发展(包括执行功能发展)的关键年龄。儿童对积极表情的命名显著优于消极表情。

(4)辨别不同情绪的表情照片的难度存在差异,最容易辨认的是快乐、痛苦;较难的是恐惧、悲哀;最难辨认的是怀疑、怜悯。

(5)对于4-6岁儿童,中性面部表情的辨认存在消极偏向。

(6)6-7岁儿童对面部表情识别率正确率达72%。

(7)中性表情(平静)介于积极与消极情绪之间,但孩子会认为是消极情绪,因此教育从业者要对孩子微笑,使面部表情积极起来。

9、声音韵律是指说话者是怎样说的,包括语调、语速、重音和音质等,是理解说话者意图意义和情绪状态的重要线索(Banziger, Grandjean& Scherer, 2009)国内外对声音情绪识别进行了诸多研究,得出了哪些结论?

(1)个体最容易识别的声音韵律是难过和害怕,最难的是嘲讽和厌恶;

(2)3-5岁儿童,基于声音韵律线索情绪知觉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生气、害怕和中性情绪上。

(3)当韵律和语义线索冲突时,学前儿童更多地依赖韵律线索来判断说话者的情绪状态。比如高兴的事情用悲伤的声音表达,儿童接收到的情绪信号是语气的悲伤或不开心。如果想让孩子听到我们说的内容,就少强化声音韵律。

(4)儿童对女性声音表达的情绪更敏感。儿童早期,家中女性对儿童陪伴较多,高音也与男性不一样。

10、有情景信息情绪理解的主要研究内容:观点采择能力、基于愿望和信念的情绪理解,冲突情绪理解。

11、什么是“观点采择能力”?

(1)观点采择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观点,是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2)本质含义是人类认知的核心能力,儿童采取别人的观点来理解别人的思想与情感,也就是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想法与体验。

Piaget’s Mountain Task皮亚杰经典的三山实验,7岁前的儿童是仅仅以自我为中心去看问题。低估了孩子,其实4-5岁就发展出了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3)观点采择能力分类(Esienberg & Fabes, 1998)

——知觉的Perceptual,采用他人知觉观点的能力;

——情感的Affective,理解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

——认知的Cognitive, 理解他人认知的能力。

(4)情绪观点采择案例

故事一:小强的爸爸给他买了一个大蛋糕。

故事二:小强生病了,护士阿姨要给他打针。

记忆控制问题:

观点采择他人:小强现在是高兴,还是难过、害怕、生气?

观点采择自己:如果你是小强,你是高兴,还是难过、害怕、生气?

实验结果:儿童不说自己的情绪,而是表示自己很勇敢。这是 自立性的归因偏差 ,他认为自己在上述情境不害怕,自己是勇敢的。

(5)《鳄鱼怕怕,牙医怕怕》书中,鳄鱼和牙医都说“我好害怕啊”,含义是一样的吗?因为立场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同。

11、基于愿望和信念的情绪理解

(1)心理理论能力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我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2)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强调情绪、意图、愿望、信念等概念,这些能力是紧密相连的,尤其是情绪与意图、愿望。

(3)理论理论是一种建构,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理论能力同时发展出了的,而模拟理论认为对他人的是先发展出来的,由他人到自己的模拟。

(4)学龄儿童的心理理论的发展规律:学龄儿童心理理论是一个从复制式心理理论(一种信息只能产生出一种情绪/心理)到解释性心理理论(同样的信息,不同的人产生不同情绪/心理)跨越,再向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发展(对他人情绪转变的理解能力)。

(5)错误信念任务(意外地点)指通过儿童对他人信念的认知来考察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韦尔曼和普那1983年设计提出,实验程序:向被试呈现两个洋娃娃,一个叫萨莉(身边有一个篮子),一个叫安娜(身边有一个盒子)。萨莉把一个小球放到篮子里,然后用布将篮子盖起来后离开。安娜在萨莉走后,将小球从篮中取出放进身边的盒子里。过一会儿,萨莉回来,这时主试问儿童:“萨莉会到哪里去找小球呢”研究表明,4岁以前儿童还不能认识到他人会有错误信念。

——还有个实验:小明在院子里拍皮球,妈妈叫他回家吃饭,小明把球放在树下去吃饭,妈妈把球拿走放盒子里。小明吃完饭回来找皮球。这时问小朋友:

先前他人情绪问题,小明在路上想着回来玩皮球,是高兴还是不高兴?(高兴,记1分);

先前自我情绪问题,如果你是小明,你在路上想着回来玩皮球,是高兴还是不高兴?(高兴,记1分);

后续他人情绪问题,小明回来找皮球后,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不高兴,记1分)

后续自我情绪问题,如果你是小明,你回来找皮球后,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不高兴,记1分)

这个实验是儿童对他人情绪转变的一个理解。

——错误信念任务(意外内容):有一块包着粉笔的糖纸,看起来像块糖。试问小朋友,别的小朋友打开前是什么情绪?打开后是什么情绪?你自己打开前是什么情绪?打开后是什么情绪?

——《永远永远爱你》慈母龙妈妈孵出一个霸王龙,霸王龙长大会吃掉慈母龙的。问孩子:这时候慈母龙是什么情绪?

——失言探测与理解举例(Stone Et Al, 2003):小丽在小雅生日送她一个水晶苹果,小雅那天收到很多礼物,并不记得水晶苹果是谁送的。小丽去小雅家玩不小心把水晶苹果打碎的。小雅说,没关系,反正我一点也不喜欢这个水晶苹果,是有人在我过生日的时候送的。小雅说的话会深深伤害到小丽。这时候问孩子:小丽听了会是什么心情?小雅为什么这样说?这个实验教会孩子理解说话者和听话者的不同情绪状态、不同意图状态以及信念的理解。

导语:儿童0-7岁正是意志力最具可塑性阶段,因此孩子总是不加思索的行动,只有在7岁之前发展出足够的意志力,才能在日后的智性学习里用逐渐高度发展的意识来平衡一部分早期培养起来的意志力。

一.意志力是什么

01

在华德福教育里,有很多的平衡关系,其中意志力和意识发展是一对平衡关系,意志力存在于人的四肢当中,是一个人行动的能力。意志力在未来的朝向是人的道德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是意志力的典范,他们可以长年累月的从事乏味单一又特别辛苦的耕种活动,因此大部分的农人的意识是混沌不清的。当一个人的意识被高度唤醒时他的意志力就会随之减弱,他们就很难像之前那样继续长期从事辛苦的农事劳动。

02

身体层面来看,从上而下分别是:

1、头部——神经-感官系统;

2、胸腔(心)——韵律系统;

3、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和四肢等——新陈代谢-四肢系统。

然而,实际的发展顺序却是从下往上的:

1、0-7岁是四肢意志的发展阶段;

2、7-14岁是胸腔情感的发展阶段;

3、14-21岁是头部思考的发展阶段。

所以0-7岁的小孩子身体容易一直处在动的状态中,这时他的情感和思考是在一个冬眠状态。我们如果提前唤醒孩子的情感和思考,比如有的孩子能报出很多植物名字,恐龙名字,那其实这个孩子就已经被唤醒。如果孩子被给到太多信息,他的以太力就停留在头部,而下不去。

孩子的感受部分(feeling)是被父母很重视,父母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被迫说自己悲伤或其他,但其实孩子在幼年并没有能力把握自己的感受。这样一来以太力就会停留在韵律系统,而下不去到四肢系统。

儿童0-7正是意志最具可塑性阶段,孩子总是不加思索的行动,只有在7岁之前发展出足够的意志力,才能在日后的智性学习里用逐渐高度发展的意识来平衡一部分早期培养起来的意志力。

我们的一生只有7年的时间来发展意志力,却有后面几十年的时间来进行智性学习,因此我们就不难抉择是否要在这宝贵的七年中让孩子过早的智性学习。

03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这个过程发展得很好。但今天,时代不同了,父母也不同了。今天的世界不再是对小孩那么友好的、适合小孩的世界。

今天,很多孩子被给到太多信息,喜欢跟成人待在一起,说话停不下来。

每一阶段都是为后一阶段打下基础。在这阶段的发展里面蕴含非常大的智慧。如果跳过某个阶段,会带来致命的问题。现在太多的孩子的状态就是头部过度唤醒而四肢意志部分过分沉睡。这个情况可以被修复,被唤醒的头部可以让它再退回沉睡状态一些,感受可以不那么强调,而意志可以再强化一些。

有些人认为“我的孩子有很强的意志我让他做什么他一定不做什么”,那其实是固执,不是意志。意志的含义比这个要深得多。

想象你在家,有人在敲门,你会想:是谁呢?我今天没有客人啊,可能是邻居?这样的过程孩子是不会经历的,孩子一听到敲门声,就会走过去。他会不带思考,马上去反应。所以孩子的意志部分总是等待着随时做出响应。

二.发展的七个阶段

认识到意志有这样多层次的含义非常重要。Steiner把意志情感思考称为心魂的能力,意志是最新发展出来的能力。

意志力的发展有七个阶段:本能-冲动-欲望-动机-愿望-决心-决定。

前两种的意志是与生俱来来的,是无意识的,后五种带有一定的意识但是很多时候也是处于半梦半醒的状态。

(1)本能

完全无意识的,与生俱来,不受我们的控制,它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存活下来。这部分的意志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人的一生都有这样的本能。

(2)冲动

是意志的第二个层次,它为我们准备好去做某事。比如饥饿就是一种冲动,玩耍是非常动态的冲动。

五岁之前的孩子大部分生活在这两个意志层面里面,这两部分的意志是具有共性的,非个性化的。

越小的孩子越依赖前两种低的意志在行动,他们的意识处于混沌的状态,他们分不清周围的人和事,在感觉上觉得什么都是一体,这时候的孩子也是一个纯的感官体,他不加提炼的吸收周围的一切,这时候的孩子模仿的能力是最强的。

稍加留心在三岁前的孩子身上很容易看到这种显像的模仿,三岁之后孩子的模仿越来越有深度,他们不止是模仿成年人的行为,他们会去模仿成年人的语言、习惯甚至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周围人和事物的态度,为了能够成为值得孩子模仿的榜样,这也正是我们不断提升和改变自己的动力。

(3)欲望

意志的第三个层次,欲望通常不是那么具有意识但是从这个层次开始意志具有了个性化的特征,比如对事物的喜好,很多时候我们喜欢某样东西,喜欢某个口味,我们并不清楚是为什么。如果人只是基于欲望去做事情通常会做出错误的决定,而基于本能通常不会做出错误的行为。欲望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的,它同时也是通往各种体验的一扇门,它带领我们经历体验,也会带领我们经历一些错误。我们从错误中学习,从而提升。

(4)动机

意志的第四个层次,动机通常是我们做选择背后的东西,它有的时候具有意识,有的时候又不那么清晰。

五岁以后孩子的玩耍逐渐加入动机,他们会在玩耍之前在脑海里构画图景。

一开始是根据看到的材料来形成玩耍的图景,然后他们就会先有一个想法然后根据需要去寻找材料,再大一些到了六岁以后他们的游戏中就有了计划性,他们甚至在来幼儿园之前就已经计划好了今天要玩什么,和谁一起玩儿,有时候她们还会延续前一天的游戏继续玩耍。

(5)愿望

意志的第五个层次,愿望是我们存在的核心,我们经常会在心里产生一个美好的愿望,同时这个愿望又是会不断变化的。

我们总是想把事情做的更好,但是最终发现总是不那么完美,这对于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来说是一种折磨。很多的孩子在低龄阶段有完美主义倾向,他们不能接受事和物的不完美,可是他们正在成长和发展中,能力有限,有很多事情他们的确做不到,而不完美的物品在生活中又随处可见,这也是孩子产生情绪的一个原因。

因此我们要给孩子传达一种思想我们不必把每件事情都做到完美,但是我们总是能把事情做的更好,愿望就是促使我们把事情做的更好的动力。同时愿望也不是总是能够被实现的。

(6)决心

意志的第六个层次,它把我们没有实现的愿望汇集起来,是一种强化了的愿望。

(7)决定

意志的第七个层次,通常我们会在这个层次来把我们的意图变为现实,但是这个层面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他需要我们不断的强化自身的意志,最终才能成为一个具有行动力的人。

学龄前的儿童意志通常发展到第五个层次,后面两个通常要等到孩子大一些才能开始发展,甚至成年以后才能具备。

三 孩子意志发展的呈现

从孩子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到意志是多么有创造力。所有能动性的东西,都跟意志有关。意志致力于走向未来。你可以看到它们都在带着我们朝向未来。可能它基于过去的经验,但总是带着我们往前走。

01

0~25,模仿mimic

小孩子主要基于前两种低的意志在行动。那他就会把他遇到的事物全都吸收进来。

02

25~5,回响echoing

从两岁半开始到五岁,有点不一样了。不仅仅是模仿,有一点回应了。他不会做得跟父母老师一模一样。他吸收周围事物,再以他的方式反馈出来。如果孩子看过**,他第二天就能玩出来。所以幼儿园里有孩子看过电视**马上就会被老师发现。他把他吸收到的东西他的经历以自己的方式反映出来。

03

5~7,转换transform

更少基于模仿去行动。有动机在里面。经常把他经历的东西,他会提炼一下放到自己的背景之下。举例一群建筑工人在造房子,他不会也去造房子,他可能去玩一个开饭店的游戏,但他的嗓音语气姿态可能是建筑工人的样子。这是一个信号,他已经有一个独立的感觉,虽然还没有意识到,也不知道为什么,也不能很好的去运用它。但他在告诉我们他已经有独立的能力。

所以两岁半的孩子跟你说不的时候他自己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如果你当真的话你就错了。第一次听到孩子说不你可能觉得好笑。第二次听到时你可能就跟他较真了。那你就是在教他争论。比如我对孩子说我们去布置餐桌吧,孩子说不,那我就把刀子叉子放到他手里,然后他就去布置了。孩子是直接去做的。

04

5~7岁,动机这个层面浮现。

孩子会因为想要学一门手艺或技巧而去学习。他们希望有更多体验,希望能很好的做一件事情。第一次能够理解目标和目的,他会朝着某一个目标去动。孩子通过成年人的意志力而被教育。这个部分对于家长和老师去理解他非常重要。

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意志,但他不知道如何引导自己的意志。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知道如何引导。他通过模仿成年人如何引导成人自己的意志来学习。如果成年人一直在孩子周围做有意义的事情,有更健康的意志,孩子就能学到。如果成年人一直拿着个手机或电脑,孩子的意志会越来越弱,对于参与这个世界的冲动也会越来越少。

Steiner说,在将来,教育将不再依赖于智性,而依赖于意志的发展。将来将有很多机器代替人类工作,也有很多东西是早已做好的,而不再需要你动手来做。很多时候你为什么用手机电脑是因为你没有其他事情做。我们依赖科技为我们做事情,这样我们的意志就越来越弱。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很美的星座的图。在早上她把这图展示给学生时,学生都拿出手机拍照。然后她说不能拍,请拿出笔来自己画下来。当你拿笔来画的时候,你内心有些东西就被激活了,心魂被带出来。但当这个老师一走出教室,他们又拿出手机来拍照。

05

很多时候我们都意识不到我们在削弱意志。

有一次我让一个爸爸生火,但很久都没有生起来,因为他没法上网查怎么生火。如果我们一直不去运用意志的话,我们会变得瘫痪。每次我们使用机器代替你的工作时要多思考,要做其他事情来弥补。依赖机器的方式孩子就学会不去使用他们的意志。科技是一种非常棒的东西,只要我们是有意识地运用它。

四.如何强化孩子的意志

如果我们的手指如饥似渴地做编织,当你动起来时,你的手指在非常有韵律地运动。这让意志强化,同时让你得到休息。当孩子看到成人在做这样的事情时,这是他们能理解的。今天的世界是孩子往往无法理解的。 孩子其实很喜欢看成人做编织,他能够理解(如果成人看手机孩子无法理解你在做什么)。

6岁孩子和14岁孩子都想我们是怎样生活的。但6岁孩子是想知道什么是生活,而14岁孩子是想知道什么想法在启发你生活。当我们在孩子周围使用意志时,你很活跃地参与这个世界的生活,在一个孩子能理解你在做什么的前提下,他们就会通过模仿学习到。

华德福幼儿园的老师总是很忙碌,但要做的每件事都有目的有实用性,孩子才会得到启发。我们要这样做,才会让孩子与意志产生连接。今天的时代孩子们的意志都比较弱。建立一个在孩子周围工作这样的环境非常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帮助孩子发展意志力?可以参考以下8个指导原则:

01

健康、有规律的生活节奏。

幼儿园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节奏清晰的生活,这本身就是在强健孩子的意志力,健康的生活节奏最具有疗愈性的。

每天有不同活动,一周一周不断循环。在家你也可以这样做。一天你去散步,一天你洗娃娃,一天做烘焙。当然你不会每天一直跟孩子做这些。但孩子会很安心于这样子的节奏,他们对此可以预期。他们会与时间有连接,进入一个健康的流当中。我们都是在跟孩子的意志工作,当孩子成年后就有很好的习惯。

02

做事情有始有终,总是有一个清晰的开始和清晰的结束。

如果你要在班里做缝纫,你要拿一块布,针,找一个颜色的线,我的剪刀到哪儿去了呢(到处找)?这样的方式的话会让孩子很紧张,也让自己紧张。在做事之前把所有东西准备好,整理一个缝纫篮。烘焙的工具放在一起。样就满足了孩子要去做事的愿望。也给了他们清晰的图景,怎么开始,怎么结束。

03

做事情的时候专注于当下。

当我们在打电话或用电脑时,孩子就会变得高需求,会有挑战行为,因为他们会感到你消失了。你没有在意识中hold住孩子、跟孩子在一起。

04

真正有意义和价值的工作。

今天的家长总是希望孩子不停的玩。但是把孩子带入工作、任务、家务活是很重要的。我们要把这些活当作一个特权带给孩子。常见的现象是,老师会跟有不好行为的孩子说,你现在跟我过来做点事情吧。其实孩子非常需要动起来去做事情的。但如果孩子感觉到我们跟我们要做的活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好的话,那么孩子也会不愿意工作。在我的班上我总是选表现最好的孩子去做事。其实我们人类能够在地球上工作是非常大的特权,能够去转化物质。

孩子的个性比父母更强的话是有点危险的,他们知道自己在地球上有任务,甚至等不及要去做了。有没有听过孩子对你说他是大人你是小孩?他是迫不及待想跳进他的人生中。我们需要让他们感到这个世界上有他们的位置,这个世界欢迎他们来做事,他们将对社区有影响有改善,他们将能为班级同学提供服务。所以如果我们在孩子年幼时训练孩子服务他人服务社区的意志,孩子就能在成年后为世界做一些什么。

比如在幼儿园里孩子们除了玩耍都会承担一部分日常的工作,比如清洁、打扫、收拾整理。

我们发现一些在玩耍上有障碍的孩子,当他们不知道怎么玩,经常处于兴奋无序的状态时,让他们和老师一起工作一段日子,比如厨房的工作,各个环节前准备的工作等等,当他们再次回到游戏中的时候,他们的玩耍品质会有明显的提升。

孩子们总是把在生活中吸收到的内容在玩耍中呈现出来,因此通过孩子的玩耍老师很容易看到这个孩子在家里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05

手工活动。

比如木工打磨和锯,手工的编织等等。

我们要不断地做一些对孩子来说是正确的事情虽然对我们来说困难的事情。当我们去做这样的事情时,孩子是能感觉到的。有时他们说恨你但他们心底是知道的。他们就会去做需要的事情。他们会在我们用完烘焙材料之后注意这些材料是否都收好了。他们有第一手的使用工具的经验,他们就会对工具非常珍惜。甚至成为使用工具的专家。

今天非常难的一件事是父母去信任孩子。如果我们教孩子使用一件工具,孩子是能够很好使用它的。我们也经常担心孩子的未来,而忘记珍惜当下。但通过建构意志,我们给了孩子一件非常棒的工具,这个工具会陪伴孩子一生,这比直接给他们铺路要好得多。所以我们要克服自己的恐惧,也要有意愿去克服自己的缺点。把力量和信任带给孩子。我其实不是个木匠,我是跟孩子们一起学习的。如果我当时不是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我就不会学会,孩子们也不会有这样成为成人的合作者的体验。

06

户外锻炼。

07

延迟满足。

在现在的物质化时代,延迟满足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儿,我们总是很容易就会获得很多的物质享受,孩子们的任何一个要求也总是能得到立刻的回应,没有经过努力,没有经过等待获得的物质满足感稍纵即逝,他们又会有新的渴望,而且会不断升级。

因此我们鼓励家长在家里给孩子做玩具和孩子一起制作任何我们能完成的食品、物品。妈妈们可以给孩子缝娃娃、缝布偶、爸爸们可以做一些木制的玩具,这些手做的东西带有温度,带有爱,而且必须等待,或许妈妈要花好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做出一个娃娃,爸爸要用好几个星期的晚上才能用小刀削出一把木剑。这所有等待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意志力最好的锻炼。

08

强健孩子的肝脏。

肝脏是我们身体里主管意志的器官,具体方法:

(1)早睡,孩子晚上最晚入睡的时间不要超过九点,之前能再早些入睡更好。

(2)细嚼慢咽,减轻整个中间部分消化系统的负担。

(3)早上不吃糖。

有句话说“罗马非一日建成”,孩子的意志力培养也一样。意志力的培养与强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除了需要持久坚持,掌握意志力发展的规律作为行动指南和原则指导,可以避免在培养过程中无方向感,日常生活中可以因地制宜,根据时机选择项目进行培养、强化。

7岁儿童心理、行为特点及解决方法

17岁儿童已经由动转为静,对于周围的情感有了很灵敏的反应。所以在机器人课上他们会很安静,但对一点点声音和老师的评价都会很敏感,老师应该对他们遵守纪律的表现给予肯定,并且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措词。

27岁儿童比较不像以前那般处处需要别人的照顾,虽然不是完全可以靠自己,但是比较不会麻烦人,而且也慢慢懂得自己去处理身边的事情。当他们独自完成某件事的时候教师对他们的能力要给予肯定,对愿意独立自主完成任务的孩子给予奖励。

37岁儿童内心希望得到大人的赞赏,所以此时期的儿童也特别喜欢讨人欢心。根据这一年龄特点,教师要对他们积极的表现给予足够的关注,教师的关心是7岁孩子表现积极主动的最大动力!

4他们的感受性较强,慢慢懂得尊重父母、老师等大人的权威,如果碰到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认为老师说的话就是代表了绝对,这也就是为什么7岁儿通常开口闭口都会说:“这是老师说的!”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要得体,不能信口雌黄,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

5对于兄弟姐妹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也会较少出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想去惹麻烦,反而会以逃避的方式来应对。这代表他们懂得以善意的态度来达到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他们无论对方是善意或恶意,都会因怕受伤便自然而然地采取逃避的态度。教师鼓励孩子以非暴力的形式解决问题,并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给孩子安全感,引导他们勇敢的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6岁儿童心理与行为特征

6岁儿童心理与行为特征。孩子是妈妈们的心尖,家长需要格外的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这样才能健全孩子的人格。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6岁儿童心理与行为特征的相关内容。

6岁儿童心理与行为特征1

6岁的孩子是最难应付的了。从4岁-5岁可以看出孩子有显著的进步;但是从5岁-6岁很多大人怀疑他们好像停止了成长似的。

孩子的成长过程宛如一座山,有小坡、也有大坡,而6岁的孩子就处在大坡的年龄,这对他们而言是个混乱期。一旦超越这种混乱期就会步入另一个转折点,在到7岁之前应该会变成一个较规矩的家庭教育优秀作文选\写作指导">小学生。这是因为“小学”的新生活会发生很大的作用;但相反的,孩子与父母为了适应这个新的生活都会经历各种困难。

人们眼中的6岁儿通常是粗鲁而忙碌的。不论做什么事他们总是全力以赴,甚至有人阻挠他们玩游戏时,他们还会毫不客气地把对方赶走;因此有很多母亲会生气地说:“这个家就好像是小孩子个人的一样。”

6岁儿对别人的态度也显得傲慢无礼,5岁时的温柔似乎已经完全消失了。所以有些母亲不禁又摇头说:“这孩子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但是孩子高兴的时候还是很听话的,并非一直都难以应付。另外,他们与同伴之间的纠纷会急剧增加,也因此容易受到大孩子的排斥及比他年幼小孩子的畏惧。而且6岁儿的感觉很敏感,一点芝麻小事就耿耿于怀或产生不安的倾向。常会在白天因恐惧和不安而啼哭。因此很多小孩会因过于紧张和疲倦体重减轻很多,不论父母如何注意6岁儿,他还是有很多令人不解的地方。

善变的天使

6岁儿的心情常被称为“晴时多云偶阵雨”,前一刻还高高兴兴的,这会儿又马上因为一点芝麻小事而发脾气,尤其是被责备时情绪更为激动。

比如妹妹分到的蛋糕比他的大;正在专心堆积木时,被父亲的大衣不小心碰倒;或者叫妈妈时,妈妈未能即刻出现等,都是他发脾气的原因。

这时候大人可能会考虑以权威来纠正他们,但是这么做,对一个正在发脾气的小孩是不太有效的,因为他们根本听不进别人的话。要使孩子平静下来必须视儿童的个性而定,没有一定的方法。例如比较内向的孩子让他独处一会儿即能恢复平静;相反的,有些小孩一独处反而更闹得不要收拾,大人最好设法了解他们的个性与当时的心情。不过,不论是哪一类型的小孩,在他发脾气时恐怕没人可应付得了的。

重要的是,等他们的脾气平息下来以后,一定要让他们反省自己为何如此?如何才能防止?他发脾气时周遭的人有多难过……。大多数的6岁儿脾气一旦发过后,只要心平气和的告诉他,他都能承认并存有改过之心。

不过,尽管经常反省,6岁儿仍然有善变的情形而且产生极端的变化。比如,有时非常疼爱家中饲养的小狗,有时又把它扔在地上又踢又喊地说:“我要杀死你!”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心情和行动缺乏控制能力,这上点和两岁儿的情形有点相似。

父母发觉孩子有这种极端情绪变化时,不妨故意和他多说话,比如:“你很会照顾这条狗。”“它好像比较喜欢你而不喜欢妈妈哦!”像这样称赞加上幽默的口吻进行交谈,比较能缓和他的情绪。

此外在幼儿园里待了3个年头的小孩子,由于太熟悉园内的气氛,刚入学时的那股新鲜感已削减,很多孩子就开始觉得无聊而把上学当作是一项苦差事。

这种“幼儿园的倦怠”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一般而言,体力和智力能在一定的水准以上、生活态度也早熟、进入幼儿园社交性能顺利发展的孩子,愈会产生这种倦怠感。另一种情况是想到幼儿园的同伴都已进入小学,只剩他一个人仍上幼儿园时,也容易有倦怠感产生。

当然有时候幼儿园本身没有规化丰富的保育课程,而只是以类似的内容重复教育,这也是令幼儿厌烦的原因。

而父母的立场又不能说:“既然讨厌就不要去上学好了。”在这些情形的累积之下,使孩子的倦怠感更强烈,终有一天会转变为憎恨上学。

因此,不要只要求孩子勉强着去上学,应该仔细查找原因到底出在哪里,以便更进一步拟定解决对策。

如果因为能力强而觉得幼儿园里太无聊了,也可以拜托老师给他服务的机会,比如帮老师整理薄子、换花瓶的水、照顾小班的儿童等,尽量动脑筋使之扮演不会无聊的角色。

此外,偶尔让他提早放学,带他到外面走一走,使生活有一些变化也会有效果的,像带他到动物园、博物馆、公园、植物园都很好。

另一方面,大人一旦预知孩子会有这种倦怠感,在两年的幼儿园生活后也可以考虑转到其他的幼儿园。

精力充沛的孩子让他学点课外的东西,对改变心情、消除紧张也有效果。

相处有多么不易

家中有6岁儿的父母,必须不断地告诉自己:“这只是孩子的过渡期……”否则大人可能会比6岁儿更常发脾气。

接着就要把眼光放远一点,不妨安慰自己:“他会渐渐成长为可爱的孩子。”并想象7岁儿善解人意的模样,或者回想他以前5岁时乖巧温柔的模样。

不要动不动就去研究6岁儿的行动,应以宽大的胸襟;当然也不要对6岁儿所说的话太耿耿于怀,尽量以幽默的方式去解释,以保持愉快的心情。

不管是多令人生气的事,如果讲一次就让6岁儿领悟或立刻改悔,这很可能完全无效;大人一旦忍不住发脾气地说:“一定要给你一点教训!”他们就会斜视大人,进而采取对立的态度。这时候,孩子完全不会考虑到大人生气的目的是在教育,而只是一味地与大人的态度、言语和感情对立。

父母应该避免与孩子造成对立的局面,多找机会与他们交谈、勾通,必须要忍耐孩子耍脾气的肚量。

母亲与孩子的相处方式

6岁幼儿很容易与母亲引起争执,但是他们对母亲爱的要求却仍相当强烈,即使有弟妹也想一个人独占母亲,并希望母亲照他的意思来做。前一刻才说:“我最爱妈妈。”这会儿不高兴马上又翻脸说:“妈妈最坏,我讨厌妈妈!”这是因为他们对母亲的渴望落空后的心态。

只有在母亲处于需要同情的情况下,比如生病、受伤或遗失了贵重东西时,6岁儿才会坦率地显示其令人讶异的同情心。因此,与其命令他:“快点做!”不如告诉他:“啊!妈妈好累哦!所以才忘了叫你赶快做这件事!”这样更能引起他的同情心,以致顺利达成目的。

由此可知母亲与6岁儿应该随时保持从容的心理及幽默感。对于母亲的命令会问:“为什么?”“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以表示反抗的态度,这也是这个阶段的特征。因此,这个时候唯有以温柔的态度来处理,才不致于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另外,对弟妹的嫉妒也是造成问题的起因,母亲不要以为他比5岁的时候懂事了,反而应同情他的心理,抽空陪陪他玩以前常玩的游戏,使他回忆过去的岁月来获得满足。

而且,如果凡事不以他为优先他也会不高兴,因此母亲对于他的细微表现也应该夸赞一下,使他有成就感。

6岁的儿童已进入学龄期,开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学校生活。而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水平能否适应学校正规、有系统的学习?此时的教育重点放在哪里?都是家长应该预先考虑的问题。

6岁儿童的脑重已达成人脑重的90%(而6岁时体重只达成人体重的1/3)。大脑不仅在形态上发育迅速,其功能也日趋成熟,这就为将来的学习生活奠定了坚实的身体基础。

6岁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

在思维方面: 有些6岁儿童已经具备了归类的能力。比如同样的一个问题:“什么是猫。”3~4岁的儿童因为一般都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来概括其外部特点,所以他会说“猫很小,有黑色花斑。”这是指他看见过的某只猫。而5岁左右的儿童的回答:“猫会抓老鼠。”能凭借猫的某些特征进行概括。只有6岁的儿童会说:“猫浑身长着毛、有胡子,喜欢吃鱼,会抓老鼠。” 这个例子说明儿童到了学龄前期的晚期,儿童的思维已由初期的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仅考虑到了事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能认识其内部特征和内在联系并进行概括,这为入学后语言、文字的学习做了准备。 观察、注意、记忆: 3、4岁左右的儿童的注意、识记都缺乏自觉性、目的性,因而表现以无意注意及无意识记为主。在教育的影响下儿童逐渐能够按照成人指导的活动和任务来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动。到了5~6岁时逐渐发展了有意注意、有意识记和有目的、有组织的观察能力,这些能力均有益于入学后的学习。

语官: 6岁儿童约能掌握3500个词汇,量词的正确使用率显著高于5岁儿童,副词的应用不但更经常也更多样化、更准确,能恰当地使用“根本”、“简直”、“大概”、“永远”等副词,使语言的感情色彩更鲜明。对代词、助词的运用比以前更为得当。由于词汇和句子的质量有显著提高,在讲述事情时内容更丰富、句法更正确、语言更连贯、层次也更清楚。此时能把1套3~5张的。按情节顺序做出正确排列并进行有头有尾的叙述,使听者能领会。出声的自言自语开始减少,逐渐向内部言语(无声言语)过渡。有些6岁儿童能够初步掌握一些简单的书面言语。开始识字。

认知: 数概念: 大部分6岁儿童能掌握20以内的数概念,能按成人的要求从一群物体中取出20个。能将1~10的阿拉伯数字依正确顺序排列起来并开始能够不依靠实物运用数字做10以内的加减运算。 时间知觉:对一周的时序基本都能掌握,在辨别”今天”、”明天”、”昨天”的基础上,开始延伸到能辨别”后天”、”前天”、””大前天”。最难掌握的是认识钟点,只有很少数的6岁儿童认识钟表,会报出时间。

空间知觉: 大多数6岁儿童能以自我为中心。正确地把自己的左右方位和词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最初的左右概念,但常常只限于自身的方位。而不能辨别对面人的左右方位。

社会性发展: 6岁儿童的游戏更有计划性,喜欢用简单的工具,如滑轮、横杆等来玩建筑性游戏,也开始玩用言语推理的游戏(猜谜语);能自己选择朋友,当小伙伴出现困难时,会加以安慰并给予帮助会明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愤怒、快乐及爱等,而在游戏中发生的争执,一般都能用游戏规则来解决,不需成人监督。 6岁儿童开始能在成人的帮助下拟定一个目标去实行,如制定一个“每晚不需提醒就刷牙”的目标,然后自己画个图表。每天做到后就打个钩,定期检查。父母应对儿童按目标执行的行为给以鼓励。

生活自理: 6岁儿童除了基本上能够生活自理外,还能在家中及幼儿园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能够独自去邻居家及旁边的商店;懂得过马路时先看红绿灯及两边,要走斑马线;认识男女洗手间的标志,选择正确入口;坐车会主动系上安全带。 每个儿童在即将上学时会表露出兴奋和向往的情绪,但其中又会夹杂着一丝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如何帮助和引导儿童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是每一位一年级教师和家长的社会责任,因为从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幼儿园到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的小学,对6岁的儿童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转折,老师和家长都应以最大的爱心和耐心,引导儿童顺利进入家庭教育优秀作文选\写作指导">小学生的角色。带领他开始在教师的教导下,从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

6岁儿童心理与行为特征2

儿童心理健康标志

一是智力符合常态。心理健康的儿童智力是正常的,多数孩子的智商在65~115分之间。他们能够适应一定的学习生活,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天才儿童的记忆力极强,对事物观察细致,想象力丰富,才智超群,有独立的、独创的、机敏的、充满活力的人格特征。智力低下的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差,常常不能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与学习,心理压力大,需要特殊的教育和护理。

二是情绪稳定而愉快。心理健康的儿童以积极的情绪表现为主,充满了喜悦与欢乐,这样的情绪有助于提高活动的效率,多会受到父母和邻居的表扬与称赞,而积极的情绪得到强化,使孩子进入良性循环。儿童也有喜、怒、哀、乐,健康的孩子也会出现短时间的消极情绪,当消极情绪表现的太过分,太频繁,如焦虑、恐惧、强迫、抑郁等情绪的反复出现,就难以称心理健康了。

三是意志健全与行为协调。心理健康的儿童3岁前就有意志的萌芽表现,能初步借助言语支配自己的行动,出现独立行动的愿望。3岁后,意志中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得以发展,但总的来说,发展有限。意志不健全的孩子挫折容忍性差、怕困难、做事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控力。在行为表现上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行为反应变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就要大发脾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

四是性格与自我意识良好。性格是人的个性中最本质的表现,而自我意识在性格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的儿童性格相对稳定,开朗、热情、大方、勇敢。在自我意识上,开始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自尊在发展,寻求独立性,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而心理不健全的儿童性格发展不良,表现出胆怯、冷漠、孤僻、自卑,缺乏自尊心。

五是人际交往和谐儿童的人际交往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儿童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孩子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同伴合作与共享,理解与尊重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

6岁儿童心理与行为特征3

儿童心理障碍危害

应激反应和适应不良反应。应急反应是在出乎意料的危险或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反应,轻者表现为情绪紧张、感觉过敏、惊慌失措、疲劳无力等。重者为抑郁、恐惧、焦虑、木僵、遗忘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心悸、多汗、厌食、尿急、颤抖等

轻度心理疾病,即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是大脑机能活动暂时性失调而引起的心理障碍或异常,常见为神经衰弱、焦虑症、癔症(歇斯底里)、强迫性神经症、恐怖症、抑郁性神经症。

身心疾病,指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的躯体功能紊乱或器质性损害,如并发心脏病、消化道溃疡、哮喘、甲亢、糖尿病、月经失调、神经性皮炎等。

严重精神疾病,儿童患者的心理机能完全瓦解,主要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

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心理发育不健全的表现,可延续终身。

儿童心理障碍的原因

第一种原因发生在围产期。儿童的心理障碍导致出现的原因很多,其中部分原因在围产期的时候就会出现,若是女性在怀孕期间患传染病、中毒、营养不良、腹部外伤,还有就是小孩出生的时候出现窒息缺氧、难产、产伤等情况,均是会导致部分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疾病的。

第二种是缺少幼儿园正规教育。相对而言三个幼儿园的幼儿性格上活泼开朗、易合群、守纪律讲礼貌,这样的孩子一般不会出现什么严重的心理障碍,而一些家居幼儿就会显得过分害羞、怕见人,一旦到了一个陌生环境中就会变得难以适应,就会导致出现心理障碍疾病。

第三种是家庭环境因素。儿童的心理障碍造成的原因和家庭环境因素是密不可分的,一般情况下不和睦家庭或父母离异儿童性格上自卑、抑郁、性格古怪、急躁等,从而会使得小儿出现反常心理;教育方法不当也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有的父母对孩子滋爱迁就、百依百顺,这就会使得儿童形成骄傲、自私、任性不良性格;另外就是教育方式不一致也是原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539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