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洞察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如何洞察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第1张

当一个人可以不执着在别人的行为,而去想想背后的动机时,比较不会错过真正对他好的人,也比较能够防着居心不良的人。

念初中的时候,是我叛逆期的最高峰,那时我不只常常顶嘴,也问题不断,成绩一直都是在尖子班中吊车尾。我记得有一次,因为成绩的问题跟母亲吵了起来,母亲一气之下骂我:早知道不想读书,小学毕业我就把嫁给那些没有结婚的老伯伯赚聘金,现在就不必受的气了。经过这么多年,这句话我还是记得很清楚,也记得那时很伤心很伤心的感觉。因为这句话,我更断定我的母亲对我没有感情,母女间的冲突,随时都在家中上演。

我一直没有好好想过,母亲说那句话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我认定她就是讨厌我,没有想过一个打算小学毕业就把我卖掉的人,怎么还会支持我读这么久的私立大专院校;我不懂母亲的心思,只在乎母亲骂我的那段话,那段话一直在我心中盘旋,多年来都没有消失过。

一个朋友说,他很气他母亲在他失业的时候,讲了一句:原来我养了一只米虫。那句话让他头也不回的离家,再也没有回去过。这几年我看过很多亲子冲突,孩子在意的常常是父母亲说的某一句话。

也因为这样,有好多亲子书一直教父母语言会伤人,对孩子说话有好多的禁忌。慢慢的我发现有很多父母好怕孩子,孩子生气了,妈妈整个人缩了起来,好像说什么都不对;有些兄妹打架了,母亲不敢说话,在一旁深呼吸,高举双手等风暴过去。

然而亲子关系不是这样的,亲子关系必须要双方相处起来都能感到自在,孩子不是碰不得的玻璃,捧在手心,压力大到让父母差点窒息。

我是一直到读了政治之后,在一位老师的说明下,才理解了什么叫做菩萨心,与现实生活中之必要手段是不冲突的。原来我们不能从一个人的行为本身去评断他的善与恶、好与坏,但是却可以从一个人行为背后的动机,来看出这个人的善恶好坏。

这一门功课,我从大学开始练,却在人生中受了很多的伤之后才懂。我看过很多主张要对孩子温柔、不能大声的人,从来没吼过小孩,营造出人很好的样子。可是,在孩子需要帮忙的时候,冷眼旁观;在孩子被同学霸凌的时候,以不介入孩子纠纷为借口,眼睁睁看着孩子被欺负。

我也看过一个很会骂孩子的爸爸,在孩子受伤的时候,不怕得罪朋友,大声的说:走,如果她不学会不打人,我们就不要跟她出去玩!我们不跟暴力的人在一起,没有必要为了交朋友而忍受被打。他在第一时间站在孩子那边,不管自己会不会得罪人,在看到别人的孩子被霸凌的时候,也会站出来阻止伤害发生。

人的行为、人的脸看起来凶不凶、语气严不严厉,很多时候跟心地好不好、会不会骗钱、害人,没有一定的关系。一直到大学之后,我才开始学着看懂人行为背后的动机,而孩子那么小,怎么会懂?

引导孩子思考

我常常会问孩子:你觉得爸爸这次生气,是讨厌你?还是担心你用这样的方式去对待别人,成为一个大家不喜欢的人?

我也会在很多的时候问孩子:你觉得她这样做,是真心想要害你?还是只是用错方法跟你相处?

你觉得他是真的讨厌你要害你?还是年纪太小,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用问句去引导孩子,想想每个行为背后的动机,去理解有时候你以为别人就是要伤害你的这件事情,不一定是真的;去理解你以为的好,也不一定是真心的。

不从行为本身来看事情,而用行为背后的动机来看事情时,孩子的人生广度就会不一样,不会I限在一个人的小小动作,就生闷气好久好久。

有一天我开车载女儿从学校回来时,女儿在车上兴冲冲的跟我说,今天功课写完,要来试用新买的松饼机,自己做松饼。一进家门,我马上拿了饼干,给两岁七个月的弟弟吃,我陪儿子坐在餐桌,吃饼干、配牛奶,然后喊着姊姊去写作业。

女儿看着弟弟手上的饼干,问我:我也可以吃点心吗?

我温温的说:不可以,快去写作业。

女儿有点不开心的拿著书包走进房间,开始写起了她的作业。她边写边哼歌,等儿子吃完点心后,我进去房间陪女儿,坐在女儿旁边问她:一回家,妈妈马上给弟弟吃饼干喝牛奶,却不让吃,一直催写作业,有没有很生气?

女儿点点头说:一开始有一点点生气,可是我想应该不是不让我吃,妈妈不可能偏心,不给我吃,也不可能讨厌我,所以惩罚我,应该有别的意思,所以我就不在意了,先把作业写完再说。

我笑笑的说:所以,想了想,妈妈不让吃,后面一定有一个对好的动机,是吗?

女儿点点头说:是呀!妈妈不会跟我计较吃的,那我可以问为什么吗?

我回答她:弟弟早上到现在,有一段时间没喝奶了,我想要慢慢帮他断奶,在他想起要喝奶之前,先给他吃饼干喝牛奶;但是说写完作业要做松饼,现在吃了饼干,不就没胃口吃松饼了吗?

女儿像忽然想起来一样:对喔我要做松饼,我竟然一下车就忘记了!还好妈妈有记得,谢谢。

过了一会儿,女儿自言自语说:还好我有想到,妈妈做事情背后一定有原因的,不然莫名其妙白生气一场。

听到这句话,我笑了一笑,想了想,这么多年来我难道不是这样?莫名其妙生了好久的气,我心中一直记得母亲伤我的话语,却没有看见母亲是因为焦虑我的成绩与前途,那些焦虑在我的顶嘴刺激下,没有半句好话,字字都伤人。

人生有很多怨,有很多恨,往往肇因于气谁怎么对我,又说了哪句话伤我的行为上,却没有去看看那些行为的背后,是不是担心、是不是好意、是不是因为把你放在心上疼。

我一直到了当母亲之后才理解,我跟我的孩子都一样,都在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中,克服了自己的盲点,突破自己卡住的那一关,不再坚持别人就该怎么对我。

当女儿知道,我不管叨念还是生气,背后都一定是颗为她好的心,不管是心急还是愤怒,都知道她是被爱着的,这才是最重要的,也骗不了小孩,我不用字字句句都战战兢兢。

我们不再去看别人行为的本身,而是去看懂行为的背后,看懂母亲叨念背后满满的爱,看懂自己是被爱的。而当母亲的我,不管做什么,我都问心无愧的知道,自己爱得如此理直气壮。

孩子愤怒发脾气,是在向你发求助信号

在《儿童情绪心理学》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孩子的情绪和大人不一样,他们的情绪表达往往直接。"没有哪个孩子会毫无缘由的就发脾气,他们愤怒背后肯定有一定的原因。所以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父母要学会去挖掘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所在,以此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著名的作家雷布斯曾说:"孩子冲你发脾气,是想让你走进他的内心帮他解决问题。"然而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情绪问题的时候却常常做出了一些不恰当的反应,让原本就难以控制情绪的孩子更加雪上加霜。

面对愤怒的孩子,父母的错误做法!

1暴力型父母

一般而言,暴力型的父母他们自身的脾气也比较暴躁,在孩子面前他们更强调树立自己的权威,他们对孩子具有更强的控制欲,希望孩子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执行。当孩子的行为与自己的想法和期望不符的时候,暴力型的父母就容易生气,进而对孩子大声地责怪或打骂。

这类父母在遇到孩子有情绪问题而做出愤怒行为时,他们往往会更强的愤怒行为来压制孩子,让孩子停止发怒,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这种方法在短时间内确实能够有效地控制住孩子的情绪,但从长远来看,这会对孩子的成长以及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长期生活在暴力和吵闹环境下的孩子,有一些孩子可能长期受到父母的压抑,会变得比较内向自卑,不敢向别人倾吐自己的内心,慢慢的将自己封闭起来,久而久之很可能会出现抑郁的倾向。而有一些孩子应受到父母的影响,脾气也变得愈加暴躁,凡是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就以生气发怒来解决,这类孩子拥有暴力倾向的可能性更高。

2溺爱型父母

与暴力型父母相反,有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过于溺爱,特别是在一些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孩子就是手中的宝,打不得骂不得,凡事都有着孩子的性子来。当孩子遇到事情生气发怒的时候,父母不是想办法引导孩子解决问题,而是一味的安抚孩子的情绪,最终养成了孩子娇气的性格。

对于孩子过分的溺爱并不是真正的爱,这种爱可能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严重的影响,孩子长期在父母温暖的怀抱中中长大,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情也会比较没有分寸。在父母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抗挫能力比较差,但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往往会退缩,依赖着父母帮他们把问题解决。一旦父母不接受他们的任性,他们就很可能做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来。

对于孩子愤怒发脾气的行为,父母既不能够以冷暴力的行为来处理,也不能够过分的溺爱孩子,学会正确地给予孩子爱与帮助,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孩子疏解情绪,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对待愤怒的孩子,父母要给予爱和帮助

1学会用"我知道···",向孩子表达理解

在《全脑教育法》一书中说道: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当情绪泛滥的不可收拾的时候,罪魁祸首是我们的右脑和上层大脑出现了问题。我们的右脑主要负责情感和非语言信息传达,上层大脑主要负责高度的分析问题。所以孩子爱愤怒发脾气,有可能是其右脑正在占据主导地位,而其上层大脑还处在发育之中。

当孩子有情绪发生时,父母的第一句话至关重要,比起跟孩子讲道理或大声责怪孩子,向孩子表达理解和接纳更有意义。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与正处于情绪混乱的孩子来说,他们更是渴望被理解和尊重。

生活中有很多的父母面对孩子的情绪,他们会说"别哭了","不要闹啦!"等话语,但其实这些话并不能够让孩子们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尊重和理解。所以父母不如说成:"我知道你现在很伤心,因为"。这样看似很简单的一句话,却能够向孩子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共情。

2·教导孩子正确表达自我的情绪

生气愤怒是我们面对一些不顺心事情的本能反应,但学会正确的表达自我的情绪是一个人的能力体现。一个人懂得以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通过言语来表述自己的需求是极为重要的,但这也是很多成年人缺乏的能力。

之前在网上有一个很火的视频,讲述的是爸爸如何引导孩子学会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视频里小女孩因为生气而憋得满脸通红,但是爸爸并没有批评或者责怪孩子,是用温柔的语气平等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他告诉孩子说:你要学会接受和尊重自己的情绪,你可以生气,但不要让这种心情支配你太久。学会慢慢的放下它,克服它,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

当孩子有情绪问题的时候,父母要引导孩子及时的进行排解,慢慢的引导孩子将内心的情绪和想法表达出来。在生活中,父母要以身作则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只有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孩子才会谁会用更适合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情绪。

3巧用绘本中科学的情绪教育

绘本教育也是一种很好帮助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父母与孩子一起组绘本的时候可以学习绘本中所涉及到的教育方法,并将其恰当的运用到孩子的教育中。

最重要的就是区分孩子的情感需求以及物质需求,针对不同的需要,给予不同的态度。1、对于孩子的情感需求,父母要及时满足。孩子的很多行为其实都是合理的,哪怕是哭闹或是摔东西,成年人看起来都觉得是孩子不懂事儿,其实是孩子在表达自己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情绪,他是在给父母传递信号,让父母来关注自己。但是,很多父母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孩子的这种表达就应该受到惩罚或是制止,又或者不少父母会因为忙于工作,忽略了孩子传递的信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又或者自己就应该被忽视,严重的时候,他们甚至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亲密关系。其实,父母需要倾听孩子的需求,与孩子建立深层次的连接,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懂得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样孩子会感觉到被珍惜与尊重,他也会因此产生自信心,相信自己是最好的,自己是值得被被人善待的,而这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2、对于孩子的物质需求,父母不一定要全部满足。很多父母为了弥补自己对于孩子爱的缺失,一味地用物质来满足孩子,对于孩子的物质需求也是照单全收。但是,父母却并没有告诉孩子,自己赚钱有多么不容易,孩子自然也就不了解。慢慢地,孩子也会觉得,父母给予的物质是对自己的一种补偿,对父母的付出变得麻木,甚至一味地索取。害孩子很简单,那就是事事都满足他,但是,这个满足并不等于爱。3、面对孩子的需求,父母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呢?首先,父母要区分孩子的需求是否合理。孩子会有情感需求,也会有物质需求,但是无论哪一种需求,都是孩子迫切希望被满足的,所以,这个时候是否要满足孩子,父母就要看孩子的需求是否合理。如果孩子的需求是合情合理的,那么父母就不要刻意地为了追求延迟满足,而延迟孩子的需求。很多父母都看过很多育儿理论,觉得延迟满足就是对孩子的一种锻炼,有的时候,甚至会故意拒绝孩子的合理需求。但是,这样不仅起不到锻炼的作用,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所以,如果父母确定孩子的需求是合理的,那么就可以去满足,不要为了延迟而延迟,为了拒绝而拒绝,不要盲目地让孩子等待。其次,拒绝孩子的需求时,父母要注意肯定孩子的情绪。当父母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时,不仅会拒绝,甚至还会训斥孩子,说孩子不懂事儿等等,不仅让孩子的需求没有被满足,还招来惩罚。时间久了,孩子哪怕有了合理的需求也不会告诉父母,因为他会觉得只有是自己的需求就不会被满足。所以,面对孩子的不合理需求,父母可以拒绝,但是我们要明白,拒绝的是孩子的不合理需求,而不是孩子这个人。父母拒绝孩子,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拒绝的理由,最好是一个实际的原因,孩子也许会失落,但是心里不会留下创伤。因为孩子知道,就算拒绝了自己,但是父母还是爱自己的,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最后,父母要帮助孩子自己建立内在的奖励机制。想要激励孩子,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在内心建立起奖励机制,让孩子学会自我奖励。随着孩子的自控力越来越强,父母就可以将奖励的权力交还给孩子。孩子自己觉得自己完成得还不错,那么就可以适当地奖励自己,这样孩子就会产生满足感,获得认同与肯定。久而久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发自内心地去激励自我成长,感受自己的进步。

家庭教育之情绪是孩子向父母传递情感的信号

小朋友有时候因为一点小事(爸爸妈妈认为)就发脾气,或哭或闹,又丢又踢的,父母看在眼里的是孩子行为的表面,总是斥责孩子无理取闹,不听父母的话。

倘若父母多看一点,多用心感觉一点,“不良行为”发生后,可以及时制止他当下的错误,同时也多问问孩子放生了什么,去探求内心和接纳他的情绪。

孩子的情绪,往往是向父母发出求援的信号,或被父母冷落、被敷衍而生气;或碰到挫折、失败而懊恼;或者莫名的害怕、不开心而产生的负面情绪。

小孩子还没有认识到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甚至还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我很害怕”,“我很不高兴”,“我很伤心”,父母没有帮助孩子化解和梳理负面情绪,那么这些长期积累的坏感觉就会随一件小事情而点燃爆发出来,它表现的直接方式就是肢体上的暴力行为。

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的信息,需要父母抽出一点时间陪陪他,也许仅仅是专注地听孩子说完他想说的事;也许是蹲下来看看他刚刚做好的手工、完成的画作;也许只是眼神温柔地注视交流;也许是一个轻轻的拥抱,些许对孩子肯定的话语,就足以分散、缓解孩子负面情绪。

同时也教会他,当自己有这些感觉时,可以告诉爸爸妈妈,也可以学着这样做而消除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一个信号,既是告知父母寻求帮助的信号,也是提醒自身情感波动的信号,不仅需要父母的帮助,还要孩子自己慢慢学会管理情绪的能力。

家庭教育中,不仅要引导孩子知识和品德的学习,在情感沟通、交流、管理上同样需要父母教导,更需要父母去重视、去发掘孩子情绪背后真实原因,理清情绪的本质。

儿童社会性的情感行为有哪些

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社会性行为,根据其动机和目的,可以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大类。

亲社会行为又叫做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反社会行为也叫做消极的社会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行为可分为两类,敌意的攻击行为和工具性攻击行为。第一类是指以伤害他人,使别人痛苦为目的的侵犯性行为。第二类是指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以攻击行为作为手段。到幼儿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频率、表现形式和性质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研究发现,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

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生物因素

  (二)环境因素

  (三)认知因素

社会性行为的培养和训练

  (一)移情训练

  (二)交往技能和行为训练

  (三)善用精神奖励

1如果你的感受是恼怒、着急、内疚或烦恼,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寻求过度关注。

2如果你觉得受到了威胁(你也和孩子一样想要主导一切)、受到了挑战、被激怒或被击败了,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寻求权力。如果你以权力回应,就会陷入权力之争。

3如果你感觉受到了伤害(你那么努力地想做个好父母或者好老师,这孩子怎么能这么对你)、感到失望、难以置信或者憎恶,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报复。

4如果你觉得很无能为力(我到底怎样才能走进这孩子的内心,帮孩子鼓起劲头来啊)、绝望、无望或无助,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自暴自弃。如果任由自己的感觉支配你,你也就和孩子一样会放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56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