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末代皇帝?

怎么评价末代皇帝?,第1张

末代皇帝》这部**的评分还是很高的。而且这部**也获得了不少的奥斯卡大奖,可以说是一部比较成功的影片。**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讲述了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也讲述了一个人从高贵到平凡的人生经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

**从溥仪出生开始讲起,然后经少年到中年,最后到老年。将一个末代皇帝的一生所经历的事情娓娓道来。从故事上来说,2个小时来讲述一个人的一生有些赶。正因为溥仪身上的事情太多,所以**用闪回的方式夹叙夹议的描述溥仪那个时候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其实,溥仪这个角色又何尝不是一个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人物呢?从出生开始,溥仪的一生就被被人安排好了。你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你应该喜欢什么不能喜欢什么,都被规定的死死的。但是,没有人征求你的意见如何。这样看来,溥仪不过是个代言人而已。

活了一世,到了最后被改造的那几年,溥仪才真正的做了一回人。可是,那个时候的他早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利用价值。故事的最后,溥仪做到龙椅上,夕阳的光辉洒到他的脸上,不知道此时的他又是怎样的心境呢?

除了人物之外,**的色彩和配乐也是值得一提的。音乐的运用和溥仪的起起伏伏配合的恰到好处。而**的色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故事的采景地就是紫禁城本身的缘故。

1、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继任皇帝,在香烟缭绕的坤宁宫内,即将咽气的慈禧接见了溥仪,告诉他要即日登基,第二日她便在仪鸾殿去世。

2、1912年,三岁登基当了宣统皇帝。辛亥革命后被废除。几经辗转后他变成了日本军国主义扶持上台的“傀儡”。

3、1945年,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被日本关东军挟持准备去日本。在沈阳东塔机场候机时,被空降的苏联红军逮捕。

4、1919年,英国教师庄士敦作为溥仪的外籍老师受聘入宫,14岁的溥仪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在庄土敦任教的4年里,他备受溥仪的敬重,师生情谊深厚。后来跟随溥仪逃亡天津并一直照顾到1931年。

5、1950年的冬天,清王朝废帝溥仪,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火车抵达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火车站后,溥仪认为此去性命难保,便溜进卫生间企图割腕自杀。他也被管理所长救起,从此开始了接受审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

6、1956年11月15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讲话,发表《论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明确提出溥仪等人是“大蒋介石”,对他们处理方式,只能是逐步地改造,而不能简单地处决。从这以后,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度过三年时光。

其间,他认真进行改造,或者在东北各地参观游览,或者专心写前半生的自传,或者在高墙内的医务室以及房前屋后参加轻微劳动。

7、1959年12月4日上午,抚顺战犯管理所首批特赦战犯大会召开。由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的代表宣读给特赦人员的通知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通知书-1959年度赦字001号。溥仪特赦后,在妹妹家住了半个月以后,溥仪搬到了政府安排的一间旅馆里。

8、1960年2月16日,溥仪拿着北京市民政局的介绍信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报到。2月18日,溥仪正式上班。第一个月,溥仪只负责浇水和搞卫生;第二个月转到扦插繁殖温室。三个月以后,溥仪先后分配到观察温室和繁殖温室。

9、1967年,溥仪因患尿毒症病倒。周恩来总理闻讯后指示将他安排到首都医院进行中西医会诊。在病情最危急时,周总理又指派蒲辅周去给他看病,并转达周总理对他的问候,后因医治无效,于1967年去世。

《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 讲述了一个人与自己身份之间的命运和友情。本片在技艺风格上的细腻与审慎历来享有盛誉,而在意识形态上则属于温和的中间类型,作为首位获准进入紫禁城拍摄的故事片导演,贝托鲁奇相对远离于历史立场的选择问题,而是以个体的命运与情感作为影片叙述的核心。

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年号宣统。1931年,在日本策划下成为伪满洲国皇帝。二战结束后作为满洲国战犯被苏联关押,1950年移交中国政府,1959年受到特赦,1967年,于北京患尿毒症去世。

这是宣统皇帝一生的年表。作为一部长达218分钟的巨制,《末代皇帝》在时间上横跨半个世纪,几乎涉及溥仪一生所有的重大事件,与此同时,影片又对历史的种种隐秘之处加以诗意的开掘。从根本上来说,《末代皇帝》所讲述的并不仅是一个皇帝的历史,而更是一个“作为皇帝的人”的故事——它是关于双重身份的历史与虚构。

影片从1950年的监狱开始倒叙闪回,随着溥仪身份的揭晓,梦境般的回忆从冰冷的现实中缓缓释放。回忆中的紫禁城被明显加以视觉上的风格化处理,温暖的色调与油画般的质感为影片构造出了一片充满想象的回忆的净土。孤独的童年,幽艳的宫廷,成长的激情与错悖——由这一系列视觉与情节元素构成的表征系统,在建构出某种西方文化立场上的奇观效果的同时,也为自身制造出一种丰富而敏锐的诗意。

那么,或许应当思考的问题是:这部影片是否建构了真实的溥仪形象?它是否忠实于普遍意义上的历史?从**美学的角度来说,我以为这并非问题之所在,《末代皇帝》的巨大吸引力,在于它捕捉到了一种永无枯竭之虞的叙述的源泉,即一种与真实性无关的想象力的欣快;更为重要的是,影片借此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设问:即由历史所书写的个人是否真实;它是否遗漏了那些包含真相的不为人知的碎片。换而言之,真正完整意义上的个人,究竟是如何存在于整个历史之中的?

我在这里想借用米兰•昆德拉的一种提法:即作为个体的人往往是可以从“大写”与“小写” 两种角度被分别建构和理解的。在大写化的视角下,人的意义依附于某种历史的价值与目的;而在小写化的视角之下,则存在着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私人领域里最为真切和隐秘的情感。这种人格身份上的两重性,对于银幕和文本的受众来说有着突出的吸引力。如影片所示,《末代皇帝》运用大量视觉和意象的表征,建构了“大写”与“小写”这两种相互重叠的溥仪形象,而它们的基础,则分别是“历史”和“虚构”的话语机制。

在溥仪的身上,“末代皇帝”的身份意义统摄了一切,并强制性地成为他整个人生所依附的基础。这一身份导致了他童年的孤独感、奇特的婚姻、脱离时代的生活,乃至其波澜诡谲的政治命运。他是外界观摩与审判的对象,是丰碑式的历史中某个代表特定意义的符号。尤其在影片的结尾部分,当沦为普通人的溥仪重新出现在紫禁城时,他更似是一段悲哀历史的活化石与象征物。

不是最佳人选常常都是没演以前,很多影视剧真正演的人都不是最佳人选,但是他们都通过自己的演绎博得了大众好评。

陈冲的那一版本,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演技,比以后的诸多都好太多了,所以必然是经典。

《末代皇帝》就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清朝题材的剧。该片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从当上皇帝开始到最终成为一名普通公民之间横跨60年的跌宕一生

小时候在电视上看过一点儿。只认得陈冲(婉容);看dvdr看到了尊龙(溥仪)、英若诚(战犯管理所所长)和PeterO'Toole(庄士敦)。这次还看到了邬君梅(文绣)、坂本龙一(从天津到满洲国监控溥仪的日本官员,忘了名字)和陈凯歌(客串午门的卫队长)。

陈冲和邬君梅合作的《末代皇帝》可能很少有人看,从演技来讲,当时,陈冲和邬君梅肯定也是像现在的新人一样,但是她们都通过导演的指导之后,她们的演技是比之后版本的要好太多了。

就拿婉容吃花的戏来说,就有人这么评价陈冲:“记得拍“吃花”一场。咀嚼出一丝极轻微的苦笑,又随越填越多的花瓣,那被压抑在木然之下的痛苦陡然膨胀开来。婉容内心的绝望和疯癫此时完全外化了,成了一个警号,为她最后的癫狂留下重要一扣。”

《末代皇帝》这部**是由意大利的导演拍摄完成的。这部**之所以能够得到92的豆瓣高分,主要还是因为它的历史的还原性特别强,而且里面的演员也都是非常的好。

一、《末代皇帝》全程都是英文,这一点会让我们感到非常的新奇。

《末代皇帝》这部**可以说是一部非常经典的**,里面的演员大多数都是美国的华裔,他们在剧中全程都说着英文,这一点让刚看这部**的人感到非常的不适。因为人们会觉得这明明是我国的历史,为什么还要讲英文呢,这也体现了这个**的客观性。

二、《末代皇帝》这部**完全是在故宫内拍摄的。

大家都知道这部**所有的镜头都是在北京的故宫拍摄完成的,这是一件非常难以置信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现在如果想到北京故宫去拍戏的话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里面的东西全部被保护起来了,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所以这部**能够在故宫拍摄,可以说是意义非常重大的。这也是空前绝后的影视作品,让我们感到更加的真实。

三、《末代皇帝》的演员的演技都是非常的棒的。

整部**的演员的演技都是非常的好的,尤其是演少年的溥仪和成年的溥仪尊龙,他们的演技都是非常的棒的。尤其是成年的演员尊龙长得真是非常的帅气,把溥仪的那种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样子,全部都演了出来。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末代皇帝》这部**真的是非常的经典的,非常值得我们去看一下的,让我们从外国人的角度来正视这段历史。对此,你有什么其他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里说一下,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

电视剧《末代皇帝》陈道明饰溥仪

电视剧《非常公民》黄子华饰溥仪

电视剧《末代皇妃》李亚鹏饰溥仪

1、《末代皇帝》是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出品,周寰、张建民执导,陈道明、蔡远航等主演的28集大型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于1981年5月开始剧本创作,1984年4月,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广播电视部批准后,同年11月24日投入拍摄,1988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

2、《非常公民》是成浩执导,由黄子华、蒋雯丽、秦海璐等领衔主演的一部历史题材电视剧。该剧由湖南广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节目分公司出品发行,讲述的是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溥仪与五个女人之间不同的情感纠葛和命运故事,展示溥仪从一个皇帝到普通公民不为人知的一面。

3、《末代皇妃》一部由滕文骥导演、蒋勤勤,李亚鹏,黄奕,王亚楠,刘涛,赵亮等众多明星参会演的40集剧情片。本剧讲述了溥仪仓仓惶惶带着一后一妃逃往了天津,躲进了静园。溥仪自然不甘心就这么着丢了大清的江山,日夜谋划着匡扶大清的故事。

《末代皇妃》投资2000余万元,剧组不仅在北影厂最大的摄影棚内搭建了溥仪的静园和文绣的紫园,还耗巨资购买了数百件仿古家具和摆设。本片于2003年1月1日上映。

扩展资料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耀之,号浩然。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

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年号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称“康德皇帝”。

1945年8月17日,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被带到苏联。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特赦令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

婉容吃花代表着婉容情感上的饥渴和内心的伤感。婉容是《末代皇帝》里的角色,《末代皇帝》是由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尊龙、陈冲、邬君梅、彼德·奥图等主演的传记**。该片于1987年10月23日在意大利上映,其3D修复版于2015年6月在中国上海国际**节上映。

该片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从当上皇帝开始到最终成为一名普通公民之间横跨60年的跌宕一生。1988年,该片获得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原创音乐等九个奖项。

《末代皇帝》是一部气势宏大、色彩浓郁、场面壮观的影片,也是欧洲导演贝尔多鲁齐的经典之作。该片的叙事手法与《美国往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用闪回的手法,在2小时40分钟内讲述了溥仪60年的跌宕一生。

昨天花了三小时四十分钟把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看完了。此前还从未完完整整地看完过,觉得太长了。唯一的印象是坂本龙一创作的影片插曲,前阵子在坂本龙一的自传**里也提到了那一段经历,记忆犹新。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时长好像约定俗成似得一般都被设定为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之间,或许考虑到坐在影城里的观众的注意力吧,也可能是其他商业考量就不得而知了。在我很小的时候,对于**还没有明确的概念时,只是觉得它很长,很黑(影院环境的关系)。也是因为近期不能出门,才能看这么个长**,看后感触良多。

开篇第一个人物的出场就让我一下子进入到了**情境中,也就是卢燕(观影后上网查**的相关信息才知道她居然是梅兰芳的干女儿,她和文艺界、演艺界的关系可想而知)饰演的临终前的慈禧太后,以及导演从整体的角度给观众展现的紫禁城,立刻让我觉得这个才是对的;瞬间推翻了我在今天的**电视剧里看到的和紫禁城有关的所有片子的印象。在贝托鲁奇的镜头下,那是个宽阔、距离感十足,又阴森,略显呆板的同时似乎少了些想象中的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丝毫不让人向往的禁锢之地。这和我以往看到很多国内的清宫戏的观感很不一样,让我第一次会对中国皇族里的生活觉得乏味、苍凉。

**采用双轨时间描述,我也不知道专业术语应该如何描述,一会儿回忆溥仪的童年、少年以及被赶出紫禁城的过往,一会儿就是此刻在战犯营里被“改造” 的此刻。无论从**时长、**语言和结构、拍摄手法、甚至在演员表演上,可能是因为距离,都让我有种“我是个思维上存在巨大困境的人”或“自己的语言体系的狭隘(由于环境和个人共同造成的)”的感觉。它对我来说,极为的不熟悉,不适感,但是是能把我完全吸引过去的不适感,和看一部时下的流行**那种“在自己的范围内”的踏实感截然相反。把不熟悉的历史、从书里看来的历史瞬间拉近,让这段故事在眼前上演,如此之冲击仿佛它能锁住今天观众的思考能力。换句浅白的话说,我们很难用单一或简短的词汇去形容这部**,同样的困惑也围绕在我们该如何形容溥仪这个人物上。就像溥仪这个人,太难比较、太难找到他的位置,甚至将他的呈现合理化也是妄想。

再说说演员。不得不说,尊龙真的是太帅了,我作为一个成年男性都被吸引,无论是贵族气息和落魄贵族的劲儿都刻画的入木三分。溥仪年轻时被摆弄的愤懑、内心满是心虚的贵族气息、被日本人利用后妄想复辟的野心、新中国后被“改造”时期的忍辱感以及通过在狱中看**后得知自己在伪满时期所造成的罪责的歉疚感,作为观众都体会的到。尽管还有其他的好演员,除了彼得·奥图、陈冲和邬君梅,最让我眼前一亮和意外的是坂本龙一饰演的日本特务甘波正彦和英若诚扮演的监狱长。以前只听过这位前文化部副部长的名字,如何如何了得,也知道他是英达的父亲,但看**的时候并不知道。至于坂本龙一,是少见的情况——作曲的同时还参与表演,就像他参与大岛渚的**一样。我很喜欢他现在老年的样子,如他所述,年轻时的他的样貌确实不怎么样,至于是不是招人烦我们作为看客并不知晓。

看这样的**,我不知道自己应该处于什么位置,是单纯观众的位置,还是一个读历史的后辈的角度。就比如看主人公溥仪,我们从道理上、情感上或许可能会理解他的焦灼和复杂,但从位置上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他,甚至可以说没人能理解他,如果从艾柯谈“误读”的角度上来说。毕竟不理解才是常态,理解反而是稀有、稀少的。这也是为何我说这样的**对观众是有要求的,因为它会让观众来回摇摆,如果想让自己作为一个认真的观众的话。比如在皇宫外面已经是辛亥革命之后,清朝被推翻了,但作为皇帝的溥仪在“小皇宫”里还被蒙在鼓里,他的表现其内在深层原因是复杂的,是很难让人一下全盘否定的。可能是我的恻隐之心比较重,也没有作为伟人的坚韧和果敢,新中国之势无法阻挡,但我作为观众之一常常会对溥仪产生同情(也不排除潜意识里对尊龙的喜欢)。可是,当影片演到他在东北想要复辟时,同情心又减弱了,但我们也知道他是被日本人利用,复辟又是个梦,甚至是个他自己也知道是梦的梦……一个多么难描述的人啊。

如果我们从所谓的小爱中抽离出来,以今天普遍的人道主义、平民主义的视角来看,一个落魄贵族固然会因他作为时代牺牲品的命运让人唏嘘,但还有那些千千万万的孤苦贫民又将何去何从呢,他们又将怎么说呢?相比于溥仪,他们的一生是注定的悲惨和非自然死亡,只不过**里没有特写而已。诸多的思考会让观众失语。还有一直在服侍溥仪的那个下人,直到他们作为战犯被关在战犯看管所的N年后,这个下人才脱离溥仪,临走时他对溥仪说:“你从来都不了解我”,这是一句振聋发聩的自白,只是被很平和地说出,但在溥仪听来是震撼的,在观众听来也是。好在溥仪1967年因癌症去世了,对他来说,应该不是个很坏的事吧。

这是一部很难说得完、说得清感受的**,简单写一点,聊表寸感。若想有更多的了解,有两本书一定要读:庄士敦(也就是溥仪的洋教师)的《紫禁城的黄昏》和爱新觉罗·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如果这一篇文章被很多人看到我并不会觉得多么幸运,但如果有人看了**之余又去读了这两本书的话,起码对人和人生有了更为丰盛的理解,这大体来说应该是幸运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58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