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呢?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呢?,第1张

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宿新市徐公店》诗词如下: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首诗通过写篱笆、小路、大树、蝴蝶等意象,抒写了作者漂泊在外,想念家乡的感情,尤其是“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句诗,运用细节描写,表明诗人对田园情怀的热爱,本诗将诗人对大自然的留恋展现的淋漓精致,也是在告诉人们大自然的魅力。我们要向往这种舒适优雅的生活。并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美好环境。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彼时杨万里正任江东转运副使,任所是在建康(今江苏南京)。诗题中的“新市”,是当时一处城镇,在今浙江德清东北,位于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建康之间。这里水陆环绕,舟车通利,是作者离开临安去建康任所,或从建康返回临安述职的必经之地。作者途经这里,略作停留,短期借宿,见景生情,有感而发,于是赋写这首诗。

这首古诗的翻译如下: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很长很长的小路通向远方,路边有很多高大的的树,树上的花都已经凋落了,但是树下的小草却郁郁成长,和大树一起形成了一片很密闭的阴凉。一个孩子正在小路上奔跑着追捕一只黄蝴蝶,可蝴蝶飞到菜花丛中后就再也找不到了。

这一担忧其实是建立在对传统诗歌理论的误解上。“抒情言志”“聚焦于心境”确是诗区别于叙事文学的主要特征,但言谁之志缘谁之情聚焦于谁的心境,在这里其实是未作进一步的说明的。历史上有许多成功的诗作表达了作家个人的情感,是作家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只能说明诗歌中的情感可以、常常以作家自己的情感为表现对象,作家真实情感的艺术表现容易成为优秀的作品,但“可以”“常常”不意味着“一定”“必须”,诗歌完全可以不建立在对作家自身情感的表达上,这在诗歌的历史上同样可以找到许多成功的例证。

所以如此,就在人们说这些话的时候,其实际所指的“情”“志”可能是不完全相同的。“诗言志”也好,“诗缘情”也好,其实际所指的“情”“志”可能出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作为表现对象,如我们日常说的文学反映生活中的那个“生活”一样;一是作者作为创作者的主体意识,即作家对那些被表现对象的情感、情绪进行选择、加工、改造、再创造的思想情感。当我们说“诗言志”“诗缘情”“诗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的时候,我们却在很多时候是指作者作为具体的个人在实际生活中经历时的情感,即将情感作为表现对象而说的。但如果扩展开来,以为“诗缘情”“诗言志”所说的“情”“志”只是作者个人作为表现对象的情、志,那便是一种误解。“生活”不能自我反映,没有一个先在的完全客观中性的、放在那儿供人去选择和表现的“生活”或情感,当诗人用自己的心灵之光去照亮生活,使生活以某种特定的形式浮现出来,它已经被注入创作者的情感和意愿,带上人的体温,向人生成,形式化属人化了。

这是一个有意味的形式。苏珊·朗格说,诗不是一般地表现情感而是表现情感概念,这种注入主体情感的有意味的形式应该就是朗格所说的情感概念的含义了。这有些类似叙事文学中所说的“典型”。不管是典型人物、典型事件还是典型环境,都是作者用自己特定的目光、心灵从生活中召唤出来的存在,同时包含了对象和主体两个侧面。一旦将抒情言志中的“情”“志”看作是作家用以观察、选择生活的主体结构,作为被表现对象的生活、情感就可以是作家自身的情感,也可以不是作家自身的情感了。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多是抒情诗,从自身情感出发的现象比较普遍,于是造成诗言志就是言作家之志、诗缘情就是缘作家之情的误解。这种差别在所有的诗歌创作、文学创作中都存在,儿童诗只是由于创作者和被表现对象间的明显差异而将这一矛盾凸显出来了。

儿童诗不太适合以成人作家自身的情感心志为表现对象,那它应该从哪儿出发,以什么为基础去进行儿童诗的创造呢?

一种表现,是直接写儿童,写儿童生活,较多地将儿童的行为、儿童的外在活动作为表现对象。这看起来和诗歌的偏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理念不甚一致,但却是符合儿童诗自身的规律的。将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人物、人物的外在活动、由这些活动构成事件称为生活的硬件,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视觉形象的情感、心理、氛围等视为生活的软件,叙事文学偏重以硬件为对象,诗,特别是抒情诗,偏重以软件为对象。写作儿童诗的主要是成人,不适合直接的抒情言志、表现自我,自然会站在一定距离之外观照儿童和儿童生活,那些有视觉形象的对象自然较多较快较容易进入作家的视野。更重要的,属于硬件的行为、事件有视觉形象,比没有视觉形象的情感、氛围等较易把握,容易被创造为艺术形象也容易被感知和理解,这和接受能力偏低的儿童阅读正好相适应,自然成为儿童诗首先的选择对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柯岩的儿童诗在小读者中大受欢迎,评论界也给予很高的评价,作者的儿童诗就是偏重写儿童的外在活动、偏重叙事的。《小兵的故事》《看球记》《小迷糊阿姨》等,有人物有故事,一定程度上已接近小叙事诗了。这种状况在当下的儿童诗创作中也普遍存在。

作者是清朝的高

诗名:村居

纸鸢指风筝

村居

  年代:清

  作者:高鼎

  体裁:七绝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上两句的物而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与醉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587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