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到爱,得到尊重也是一种平衡
徐文淑的原配夫君是张恨水,他一生写情,鸳鸯蝴蝶,风花雪月。这一切似乎都是与徐文淑这原配夫人无关,他们之间无情,无恨。
徐文淑出生于安徽徐家楼,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小乡村。父亲是私塾先生,世居乡村,生迹平凡,父亲并没有教她读书识字,所以,虽然近在咫尺,徐文淑也于文字失之交臂,这多少也造就了他日后婚姻的枯竭。
徐文淑生的不好看,没有如雪肌肤,也不具备花容月貌,身材平庸,气质村野,若嫁入庄稼人里会是一位好妻子,健康,贤惠,善良,勤劳,知足。可是婚姻忌讳,她嫁了文采风流的张恨水,这注定成为他身后的一抹灰色印记。
张恨水痴迷聊斋,爱恨那些孤狐野鬼,那些女子美貌风流,痴情绝艳,于是,便幻想自己是那穷困不得志的书生,每每深夜挑灯夜读,焚香沐浴,撤掉通向楼上书房的梯子,为的就是清净无人打扰,又不影响美貌的狐女翩然而至。
这结果自然是失望,这样的等待即使是过上一千年,也不能如愿。后来,张恨水便幻想娶妻来实现,即使不能流传一段佳话,也求个红袖添香的风雅。
他最喜欢用八个字来形容女子:河粉路垂,杏花淹润。
张恨水爱做梦,幻想才子佳人,可是命运多么随机,将徐文淑安排了给他。张恨水第一次面对她便深深失望到绝望,已经注定徐文淑一生的婚姻与情感的走向,注定了孤寂。
张恨水本来就反对包办婚姻,但碍于母亲的苦苦哀求。母亲的想法很简单,娶一房妻子,就安抚住了儿子的心,他就不会心浮气躁,整天想着出门去闯荡。如果张母知道儿子日后会因妻子而出走,肯定不会害人害己,将徐文淑娶进门,她随便嫁一个无名之人也能得一室夫妻,烟火之食。
张恨水对母亲的妥协是订婚也行,但是,要亲自相看绝不接受完全包办,母亲答应带他去相亲,见了媒婆远远的指向姑娘,眉眼清利,青春灵动,心里也是十足喜爱,便默默的答应了下来。
直到洞房花烛夜,掀开红盖头,张恨水才猛的心里一惊,这哪里是相亲的女子,相貌平凡,眉眼木讷。
那一夜,徐文淑独守空房,望着大红的帐幔和席子,寥落的烛影,泪水滴落。她甚至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已经遭遇到夫君的厌恶。
对才子佳人的渴望,媒人调包计,给张恨水带来了反感,他也一并算在了新婚夫人的身上。
张恨水很久之后,才在母亲的央求之下跟徐文淑行了房,徐文淑十六岁嫁给张恨水,六十岁去世,中间这几十年光景里,虽顶着丈夫人的名头,情感上却大多数是空白,他根本不想见她。
张恨水后来写了一篇散文:
回忆他与徐文淑的新婚生活,其中有这样的描述,月圆之夜,青光从未知的角落射向纸窗,家人静睡,余,长夜的独坐窗下一至夜深。
夜深了,男人不愿意进房与她同眠,宁愿坐在窗前看月,无数个这样的夜晚,徐文淑走在空寂的房间里,一灯一影一人,月色如水,人心如废。大好的青春年华,像水一样流走了,她没有做过才子佳人的梦,也不懂什么红袖添香,她的愿望就是夫妻相守,生儿育女,如今,她只能偷偷地望着他的影子,不但走不进他的心,连靠近他都莫名害怕,这样有距离的婚姻生活,也没有持续多久,新婚几个月,张恨水便外出漂泊,一走就是四年。
徐文淑不愿服输,对公婆,对小姑子,小叔子都好,挑起整个家的大梁,无微不至,照顾家人。
她无力经营自己的感情和婚姻,他跟张恨水的距离太大了。但是,她可以经营亲戚,播洒善良,博得贤惠名声,这名声,在新潮女子看来是虚妄,在徐文淑这样一无所有的女子来说,却是神圣,让人满足的精神财富。这是她生命的色彩。
爱情不是用感动换来的,她做的再好也与他无关,她没有心机,没有美貌,也没有才华。在张恨水的光芒下,如一粒雪花,很容易就会融化成尘,她所做的就是用贤惠保留对生命的存在感。
张目对这个儿媳有歉意,也很喜欢她,就不断的要求张恨水要善待她,并给她,讲娶德不娶色的道理。张恨水再次听从母亲劝说,在家里尽量跟她相处,直到她终于怀孕,才算完成愿望,徐文淑生下一个女儿,却不幸夭折。
她的爱情和婚姻一开始就是幻影,眼看着一个色彩斑斓的梦升起来了,瞬间却破了。
四年后,张恨水把一家迁至北平,而这却是徐文淑真正梦碎的地方。此时,张恨水已经另娶了胡秋霞,并生下一个女儿,有了胡秋霞后,他更是从不去她的房间了,从此,她的生活分成了两个部分:白天和婆家人相处,晚上和自己独处。
徐文淑依然保持本性,对胡秋霞没有一丝怨恨,善待她忽视她给自己带来的人生荒凉。胡秋霞和她不分妻妾,地位同等,甚至在张恨水心中,胡秋霞才是妻子,徐文淑不过是张家的一个贴心保姆了。
在北平,张母再次为徐文淑求情,要求儿子给这个可怜的儿媳一个孩子,让她后半生有个依靠。张恨水听命,终于徐文淑生了一个儿子。
然而,雪上加霜的是,天不从人愿,他们的儿媳,又夭折了。张母暗自垂泪,叹气她的命薄。
至此,徐文淑在张家里或者特殊的单身生活,有丈夫也似无丈夫,再不会有人理会那一个又一个的夜是怎么度过的。
她收起了所有的喜怒哀乐,所有的一切她都接受,在张恨水与胡秋霞恩爱的眼皮底下,她照顾婆婆,善待小姑子,甚至当胡秋霞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
1928年,胡秋霞生下一个儿子张小水,生下来浑身冰冷,不会哭,徐文淑抱在怀里,用自己的体温暖着这个小生命,直到他发出第一声哭泣。徐文淑就睡在张恨水和胡秋霞的隔壁,晚上,他们听不到孩子的哭声,她听得到。只要小水一哭,她就披子起床,到隔壁敲窗喊:秋霞,秋霞,孩子哭了,一次小水掉在地上,徐文淑又听见了,她急忙跑过去,并对胡秋霞说:你真是个孩子啊,让你这么大的孩子带着两个小孩,也实在是太为难你了。
我反正也是没有什么事情,闲着也是闲着,今后,把小水交给我带吧,如母,也如姐姐,这就是徐文淑对待情敌的态度,甚至是有爱怜,噌怪。
徐文淑在北平过了十年,十年的单身生活,十年也在照顾胡秋霞的孩子。张恨水敬她对张家的付出,张恨水从不停歇的给她寄生活费。
此后,年过五旬的徐文淑,年华早已如树叶一样坠落,凋零了。这些年,张恨水除了寄快钱,只去探过她一次,她们之间,如一纸冰冷的婚书,没有任何维系,没有孩子,也没有恩情,张恨水对她只剩了尊重。
就是这个尊重,支撑起了她的晚年,之后婆婆去世,小姑子成家,小水也长大了,她似乎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不知怎么打发余下的时光,于是开始吃斋念佛,以此度日。
好不容易得了两个孩子却夭折,她把张小水当成自己的亲儿,时刻想着他,1958年某一天,她上街给小水寄信,信没有寄出,却街头中风,很快不治而亡。
一个鲜活的生命,如流星划过天际,这算是对她四十几年的孤独日子的解脱。
她一生如枯井,却难免天真,因为没有得到爱,也没有付出深情,便觉得可以结交丈夫的爱人,成为姐妹。
是的,她为张恨水付出一生,却也没有付出真情,在这一点上,她们是平等的。
徐文淑一生平静如水,从没有表示过不平,也没有闹腾过,更没有丝毫抱怨,就算命运带着苛刻从她身上划过,留下鲜血淋漓的伤口,她也默默的自己疗伤,然后又再次一副笑脸迎接他人。
徐文淑倾尽一生,半分疼爱和温暖也没有得到,但是,她的得到了张家所有人的尊重,包括张恨水。
一个女人的一生,风烟具静,只留下一块墓碑。这种女人无缘轰轰烈烈,甜蜜的爱情。退而求得一世安稳,也是好的。
于是,她们修炼得行,安稳度日,将怨恨一️化解,又善良柔韧,纵然没有温暖,到底一世平安。
历史时间的长短与大师辈出之间并没有什么因果关系。虽然中华民国只有短短38年的历史,但由于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点之特殊,是从清朝到新中国建立的过渡时期。这三十八年之间,内部军阀混战,外部日本侵华,整体的大环境是动荡不安的,这也就导致了大量的有志之士涌现出来,满怀一腔热血,渴望改变现状。
历史告诉我们,每一个动荡的时期都是思想大爆发的时期,中国最早的思想大爆发始于春秋战国,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家的思想都形成于这一时期,并且这些思想给后来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思想史。从林则徐到李鸿章、曾国藩,再到民国时期孙中山、梁启超,他们的思想都各具特色。其中,他们思想中的一些精髓也一直影响至今。民国的这一段时期,各种思想粉墨登场,无论是保守的还是激进的,创新的还是守旧的,都可以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的展示,同时也可以在社会中获得各种意见得以改进。
不仅仅是思想上大师辈出,在文化层面上也是大师辈出。这是一段与世界开始重新接轨的时期,大量的外来文化传入中国,产生了很多舶来品。外来文化的涌入,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间进行了碰撞融合。这一时期就出现了许多有名的文人墨客,他们也创造了许多作品,表达自己的意见,抒发自己的情感,或创作,或翻译,因此民国时期出现了很多外文书籍的译文,这也是当时的一大进步表现。
“时势造英雄”,天时地利人和,才会使得中华民国在短短三十八年间涌现了如此多的大师,也给后世造成了如此大的影响。
胡适和徐志摩是好朋友,而且林徽因和徐志摩两个人见面的时候就互相喜欢上了,但是两个人并没有结婚,林徽因回国之后,就嫁给了梁思成,徐志摩回来的时候知道林徽因已经结婚了,于是非常的郁闷,一直比较消沉,一直混迹在舞会上面,然后在舞会上面遇到了自己的下一任妻子—陆小曼。
但是他们两个人的感情并没有维护多久,因为当时的徐志摩为了想要去参加林徽因的演讲会,于是就和陆小曼分开了,分开的时候还是让自己的好朋友好好的照顾陆小曼的,所以到最后的时候,陆小曼真的是被自己的好朋友一直照顾着了。
主要也是因为徐志摩自己是这样的一个男人,心里一直有着林徽因,所以就算是他结婚了,他也不能放下林徽因。而胡适这个人,则是当时徐志摩的征婚人,前前后后算一下,他也是成为过很多的征婚人的,但是胡适自己的感情到最后还是不是很好的。
主要是我觉得徐志摩就是一个渣男吧,当时自己已经结婚的时候,看到林徽因的时候还是想要谈恋爱,在知道林徽因结婚的时候,又开始了下一段恋情然后结婚,最后的一个结果却是抛下自己的妻子去看林徽因的演讲。所以说到底,徐志摩还是最爱林徽因的,只不过他爱林徽因也没用,已经是别人的妻子了,但是他辜负陆小曼这个事情还真是算是个渣男。
民国的女性封建约束减小,走向社会,女性的权利也有所增加,不过这只是小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女性和以前一样
民国时期中国婚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大城市,开始讲究男女平等、女性在婚姻中的主动权开始加大,从结婚仪式看,许多婚礼融入了西方元素,西式婚礼开始在大城市流行。我所知道的就只有这些
民国时期思想比较开放,人们的封建思想逐渐得到解放,我认为民国时期婚姻的最大变化就是妇女可以提出离婚。若是婚姻中出现问题,妇女有权力维护自身的权力。不用再忍气吞声情感问题本来就是错综复杂的,特别是爱情!和那个时代相比,她们对于爱情的观念与现在我们当代的爱情观念大为不同!那个年代的思想活跃,特别是有知识的青年,思想是最为活跃的!能够找到与自己爱好相同的,相爱是正常的,特别是女的!情感更为细腻~
民国时期的定情信物有哪些
民国时期的定情信物有哪些,古代的时候,定亲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亲之后都会互换定情信物作为凭证。接下来我就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民国时期的定情信物有哪些的相关内容。
民国时期的定情信物有哪些1簪子:代表结发同心。簪子是古代女子常用的物品,带有美好的寓意。
玉佩:代表金玉良缘。玉石是君子的象征,把玉赠给心爱的人就好比“宝剑赠英雄”的道理是一样的。
香囊:代表形影不离。古人身上经常佩戴的一种物品,香囊可不就是代表形影不离嘛。
如意:代表称心如意 。这个就好理解了,从表面的意思就可以感觉出来对另一半的暧昧之意。
同心结:代表白首同心。这是一个带有特殊寓意的物品,结,结得是良缘。我们熟知的一个词语不就是喜结良缘嘛。
耳环:代表相伴一生。送别人耳环,势必耳朵上要多个洞洞,要不然肯定戴不上嘛。
手镯:代表想圈套住你。这个是最常见的“圈套”。
最后是戒指,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戒指既然是定亲之物,所以古代的未婚女子都是不戴戒指的,只有已经结过婚的女子才可以佩戴戒指。
一般的说,一方赠予信物,对方也要回赠,就算是行不行回个信儿。信物一定要保管好,不能赠送他人,更不能丢了。如果信物要是被退回了,这个是啥意思,想必大伙都懂吧。
民国时期的定情信物有哪些2一、头发
这是在所有的定情新信物中,头发算是最贵重的了,女人的头发在古代被称作青丝,同样也是意味着情思,在古代,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如有损坏就是对父母的大不敬,一旦有女子愿意用自己的`青丝送给自己所爱的人,那么就是意味着她愿意对情郎以生相许。
二、玉佩
这是我国古代人最喜欢佩戴的一种饰品,一般代表着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但是更多的是代表着这个人的品质,我们就简单看下古代达官贵人的打扮,多半都是佩戴玉佩的,而很少看有人带金银的。人们形容男人美好的时候,都是温润如玉,所以男子送给女子玉佩的一般都是一些读书人。
三、簪子
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首饰,而且种类繁多,簪子也是有着自己的等级标准,要按照家里的等级地位来佩戴不同在簪子。同时簪子在作为一样定情信物,也是一种高级别的存在,如果古代女子收到男子所送的定情信物是簪子的话,也就是肯定了女子以后妻子的身份。
四、香囊
因为古代女子大多比较含蓄矜持,她们往往在家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但是她们会女红,所以在他们遇到一些意中人后,他们大多就是在家中绣一些香囊,这种物品是出于自己之手,不仅赏心悦目,而且是很能够代表自己一番心意的东西,作为定情信物送给意中人是再好不过的了。
五、诗画
在古代,最不缺的应该就是诗画,但是用这类物品当做定情信物很有局限性,一般都是读书人,才子士族才会送这样的东西,一首小诗,一幅画,都是倾入主人公的满满的爱意和思念,这类定情信物,不仅代表了自己身家地位,而且也显示出自己的文学才华。所以,在古代也好很多人以书画来送意中人的。
六、花椒
在东汉时代,男女大多是以花椒来作为定情信物,花椒子多,代表着多子多孙的寓意。自春秋年代就有男女当做信物的传统,而且在那个年代,女子的礼仪行为还没有到不能见人的地步,因为那时候,儒家还没有被重用,只是百家之一。所以那时候的男女风气是很开放的,大家对礼仪没有那么多的讲究,所以只要是自己心仪的人就可以送她一束花椒。
民国时期的定情信物有哪些31、香囊——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用丝线缠成,多种香味浓烈中草药细末装入袋中。
先秦时,年轻人见父母长辈要佩戴编织香囊以示敬意;又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
《红楼梦》里林妹妹也曾给宝哥哥做过香囊,一针一线都凝结着她的情思。有一回写黛玉误会宝玉把她送他的香囊送了人,赌气把正在做的另一个剪了,香囊却是宝玉贴身戴着,怎么会送人?当芳华不再、红雨落尽的时候,见香囊犹见伊人,却只怕宝玉已是不忍再看了。
2、玉佩——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古代君子如玉一般,讲究恭敬平和,温润悠远之爱。
《周礼·玉藻》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古诗笺》中释说:“以玉缀缨,向恩情之结。” “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人有所属。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
3、篦梳——结发同心,以梳为礼
我国古时候,送梳子有私订终身,白头偕老之意。
古代女子出嫁前有家人为其梳头习俗,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既包含了家人美好祝愿,也有爱意传递。
送梳子有几种说法:
(1)梳子代表相思,代表着很想念很挂念!
(2)梳子每天都梳理头发也代表着密切性,代表着白头携老!
(3)梳子还代表爱情,古代一般有做定情意思!
(4)梳子也代表健康,快乐!把烦恼一扫而过,把心结打开,而且梳头会给人精神,带给人自信!
还有一种说法是梳子不能送朋友,代表绝交,若送情人代表白头偕老!
4、簪——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簪又称搔头,是古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
《史记·滑稽列传》里说:“前有堕珥,后有遗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句。
5、钗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
钗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发钿,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长针,使用时安插在双鬓。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
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纳兰性德词中“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也饱含与自己所爱分离的痛楚。
6、手镯——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隋唐至宋朝,妇女用镯子装饰手臂已很普遍,称之为臂钏。初唐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周肪的《簪花仕女图》,都清晰地描绘了手戴臂钏的女子形象。
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的称谓,还称作“跳脱”等。陶弘景在《真浩》中记述了仙女萼绿华赠羊权金和玉跳脱。
民国时期虽然出于非常动荡的年代,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碰撞最为激烈的年代,出现了很对知名的文人。他们中间有着很多非常吸引人的爱情故事,我最欣赏的是一对儿相恋十年终成眷属的有情人,他们就是被人称为南湖诗侣的朱生豪和宋清如。
他们的爱情故事至今让很多人感叹不已,那到底是怎样的一段爱情呢?两句话可以总结:朱生豪用短暂的一生做了两件事儿——翻译莎翁的著作和爱宋清如;朱生豪去世之后,宋清如却只做了一件事儿——守着对朱生豪的回忆度过漫长的余生。
01朱生豪的爱情:宋清如至上主义在他们就读的大学,有一座风景优美的“情人桥”。在这个桥边,刚刚入学的才女宋清如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了之江大学之江诗社的迎新会。作为颇有名气的学生诗人朱生豪也走进了会场,一场才子佳人的相遇,开始了他们的爱情之旅。
当宋清如献上自己比较小众的宝塔诗供诗社成员互相传阅的时候,比较喜欢古体诗的诗社成员不住摇头叹息,让她的自信心受到了打击。小诗传到了朱生豪的手里,细细品读也颇有风味,朱生豪抬头看向略显忧郁的新人,并送上了鼓励的微笑。
朱生豪的微笑吹走了宋清如心里的阴霾,向学长回复了一个纯真的笑脸。这个笑脸在朱生豪心中渐渐生根发芽。一年之后,朱生豪面临毕业,写了3首《鹧鸪天》赠与宋清如,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
《鹧鸪天》其一
楚楚身材可可名,当年意气亦纵横。
同游办理呼才子,落笔文华绚不群。
招落月,唤停云,秋山朗似女儿身。
不需耳鬓常厮伴,一笑低头意已倾。
爱情已经开始,在朱生豪的心中,就不会回头。虽然只有一年的浅交,但是二人心中都有一丝情意绵绵。钱塘江畔的细雨,见证了两个青年的分别,也见证了相思的开始。从此,朱生豪成了“宋清如至上主义”的践行者。
我爱宋清如,风流天下闻;红颜不爱酒,秀颊易生氛……
我爱宋清如,诗名天下闻,无心谈恋爱,埋首写诗文……
我爱宋清如,温柔我独云;兰生应存药,一笑忆前盟……
(选自《朱生豪情书》)
02九年相思,他们之间用诗歌传递爱情人生毕竟不能只有爱情,还有理想和事业。朱生豪毕业了,需要为事业奔波,更要为理想忙碌。一对热恋中的情侣,在见证了南湖美丽的风景之后,也不得不面对分别的痛苦。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分别,竟然是九年的相思,九年的守候,好在有鸿雁传书,好在有诗歌传情。
我把我的灵魂封在这封信里,你去旅行的时候,请把它随身带在口袋里,挈带它同去玩玩,但不许把它失落在路上。(朱生豪给宋清如的情书)
在分别的九年时间中,朱生豪写的情感炙热的情书数不胜数,或浪漫、或天真、或炙热、或温情,让现代人都叹获不已,每一句都充满着深深的思念和真挚的爱恋。而同样徜徉的爱河中的宋清如,也成为写情诗的高手,他们之间互动的情诗并不是舞文弄墨,而是真情实感。
朱生豪情书:
我是,我是宋清如至上主义者。我愿意舍弃一切,以想念你终此一生。
我的快乐即是爱你,我的安慰即是思念你,你愿不愿待我好则非我所愿计及。
我想作诗,写雨,写夜的相思,写你,写不出。
我想要在茅亭里看雨、假山边看蚂蚁,看蝴蝶恋爱,看蜘蛛结网,看水,看船,看云,看瀑布,看宋清如甜甜地睡觉。
宋清如的情诗:
假如你是一阵过路的西风
我是西风中飘零的败叶
你悄悄的来
又悄悄的去
寂寞的路上
只留下落叶寂寞的叹息
自从分别后,朱生豪和宋清如两人,一个在上海一个在杭州,渐渐陷入爱情旋涡中的两个人,等待彼此的情书成了他们生活中量重要的一部分。一首现代诗如果还无法表达心中的思念,那就再来一首古体诗词,没有感情是诗歌表达不了的,如果不行就再来一首:
宋清如《蝶恋花》
愁到旧时分手处,一桁秋风,帘幙无重数。
梦散香消谁共语,心期便恐常相负。
落尽千红啼杜宇,楼外鹦哥,犹作当年语。
一自姮娥天上去,人间到处潇潇雨。
03两年相伴,一生守候由于朱生豪出色的中英文功底,虽然出身贫寒却被上海世界书局委以重任,赋予了他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艰巨任务。朱生豪用十年的时间翻译莎士比亚的著作,宋清如用十年的时间做朱生豪第一个读者和欣赏者。
十年之间,在乱世的硝烟中,在渐渐变成方块字的莎翁剧作陪伴下,二人的感情慢慢升温,二人的心灵世界渐渐融合在一起。在上海的一个小房子里,经过十年苦恋之后,用鸿雁传递深情的有情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富家女宋清如甘心为了朱生豪操持家务,共享清苦。还自己揽活贴补家用,并且在精神上安慰朱生豪不必在意家庭的贫苦,把心思全部放在翻译莎翁剧作上,让朱生豪深感愧疚。朱生豪废寝忘食的投入翻译工作,看着由于经济拮据、长期营养不良的丈夫,宋清如心如刀搅却无能为力。
“小青青,我要去了。”两年后的一天,为莎士比亚戏剧翻译耗尽心血的朱生豪,在向宋清如说完最后一句话之后,在贫病交加中抱憾离去。二人的婚姻生活定格在1944年12月26日。这对传为佳话的“南湖诗侣”,从此阴阳相隔。
04结语1997年的夏天,诗坛才女宋清如女士得享天年,与丈夫朱生豪相聚于天国。陪伴她的是朱生豪呕心沥血的翻译巨著《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还有那些字字深情的书信,以及装满了朱生豪灵魂的信封。“南湖诗侣”是他们的雅称,十年相思相爱,两载相濡以沫,半生淡薄守候,还有那些充满诗意的情书,让他们的爱情感人至深。
**作为一门集视觉与听觉于一体的艺术形式,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与完善,早已经融入了现代人的业余生活。
事实上早在十九世纪末的英法美等国家,随着生活水平不断上升人们的娱乐需求也不断提高,“**”这种新兴产物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清朝一直都是,腐朽、落后、陈旧的代名词。但是在其王朝统治末期由于“洋务运动”,以及来自西方列强瓜分的影响,为行将就木的晚清注入了一股,错综复杂的新鲜思想与意识形态,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其实就是西方文明。
“**”作为西方社会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衍生物,不仅再一次证明了工业革命的成功性,同时也向全世界展现了“电气时代”的优越性。当中国社会尚处于工业启蒙之时,西方国家早已经向更加高端化的娱乐产业发展。
笔者认为“**”其实就是西方社会,对外输出文化亦或是文明的一种重要途径。当中国人还在津津有味地观看“皮影戏”,以及来自天南地北五花八门的戏曲时。西方人早已跨入了更为现代化的影院时代。
据史料记载公元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内,当放映机内的活动画面投射到幕布上时,现场所有人无不为眼前的景象而欢呼雀跃。
作为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放映的“西洋影戏”,不仅拉开了中国**发展的序幕。同时,也为民国时期**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民国时期的娱乐文化与**热潮
1中国**起源历史
1895年12月28日**诞生于法国,在时隔不到一年之后便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时人将这种有画面但没声音的**称为“西洋影戏”, 1896年8月11日可以说是**在中国放映的最早记录。这部由法国人带入中国的**,也同样被记录在中国**史中。
事实上**来到中国之后一直都处于“无声”状态,这种感觉有点类似于当时社会的“哑剧”。为了更好的诠释这种“洋玩意”,当时中国人还把它称为“电光影戏”或“影戏”,这其实就是现在社会中大家耳熟能详的**。
如果从中国**起源角度来讲,实际上在**问世之后的第十年,中国就诞生了第一部具有象征意义的**。
公元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庆泰,为当时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拍摄了其代表剧目《定军山》片段。
这部影片也标志着中国**正式诞生,任庆泰也因此被誉为“中国**之父”。虽然按照现代**艺术评定标准来看,这部《定军山》影片并未达到**标准。但是作为第一部由中国人摄制的**片段,也算开启了中国**之门。
但由于此时正处于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时期,再加上社会各方面配套设施并不完善,所以“无声**”并未引起时人的关注。但当时的**人却依没有放弃,这种可以表达社会情感与娱乐精神的**载体。
直到民国建立社会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之后,人们才对“影戏”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再加上当时**技术逐步趋于完善,**才会在民国社会掀起一股娱乐热潮。
1926年12月虹口新中央大戏院试映美国有声短片,至此中国**从无声走向有声影片时代。
2民国时期的**文化
民国作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特殊历史阶段,其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极具特色。尤其是在文化发展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当时社会由于受到中西结合思想的影响,戏曲、歌曲、**等娱乐文化形式,在民间呈现出了“三足鼎立”之势。
人们在茶余饭后不仅喜欢去茶馆听戏曲或相声表演,同时对于家庭比较富裕的人群来说,他们还特别愿意去歌舞厅观看舞蹈和听歌曲。《夜来香》、《玫瑰玫瑰我爱你》,以及《夜上海》、《天涯歌女》等在当时都曾风靡一时。
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文化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人们在听歌唱曲之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与恋人、情人或家人一起去戏院看**。
当时北平就有四座比较先进的**院,大华大戏院、世界大戏院、首都大戏院、新都大戏院。
生活在北平的老百姓虽然不能像现代人一样,想什么时候去看**都有影片放映,但是在每个月的固定时间却都可以,携家带口去大戏院观看自己喜爱的影片,这其实也是中国**文化最早期的雏形。
3民国时期的知名**与影星
民国时期看**绝对是一件非常时髦的事情,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也都是绅士与名媛的最爱。《马路天使》、《小城之春》、《神女》、《渔光曲》等,由民国时期炙手可热的影星拍摄的影片,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力绝不亚于现在的商业大片。
由于当时人们接触社会的机会比较少,或者说能够与社会接触的面比较窄。所以当大家都聚集在大戏院中观看**的时候,很多即使是第1次参演**的演员,也会在**上映之后成为家喻户晓的大明星。
比如,由袁牧之导演的《马路天使》,不仅捧红了周璇、赵丹、魏鹤龄等主演。就连周旋演唱的影片插曲《四季歌》、《天涯歌女》,也都随着**火爆全国之后而成为街头巷尾的流行歌曲。一时间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关于**内容以及与影星相关的事情。
如果从如火如荼的民国**业中,找出几个最能代表民国时期**风格的女星,笔者认为一定非这十大民国女星莫属。王丹凤、白光、李丽华、周璇、胡蝶、陈云裳、陈娟娟、孙景璐、罗兰、龚秋霞。
她们不仅是民国**发展的直接见证人,而且也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缩影。她们用自己的美丽外表与艺术情怀,为民国**乃至中国**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就算是曾经繁荣一时百花齐放的香港**,其实都与民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许多上海**工作者,都在特殊历史背景影响下曾蜂拥南下香港。这些有创作经验以及人生经历的人,为香港国语片空前兴旺做出了重要贡献。
毫不夸张的说香港**的辉煌十年,其实都是因为这些**工作者打下的坚实基础。
4民国时期的“追星族”
“追星族”并非是喜欢追逐星星的天文爱好者,而是一群以崇拜**明星或歌星为主的年轻人。民国时期由于**业态十分发达,在这种前提下不仅产生了大量**明星,而且还促成了一群以追星为目的的追星族。
相比较于现代社会的“追星族”来说,民国时期的追星族相对来说更加豪气。这一点其实从清朝时期就已经初露端倪,很多八旗子弟由于社会地位较高,再加上生活条件十分优渥。所以他们为了找乐曾不惜一掷千金,就是为了博得美人一笑或者捧自己喜欢的“角儿”。
(1)上流社会的追星族
由于清朝时期人们只能听戏所以戏子就是当时的明星。尤其是在清朝末年徽班进京之后,京剧曾一跃而成为自上而下都喜欢的国粹。
很多京剧名家在当时社会都十分受人青睐,而前来听戏的各路人等也都不惜金钱去追捧自己喜欢的名角。
这种风气其实在清朝末年就已经达到了一定高潮,民国时期的“追星族”其实,也只是延续了民国末年追捧名角的习气罢了。由于民国时的**明星多为美丽动,亦或是清纯可人、妩媚动人的女子,所以很多巨贾官商都会不惜金钱,只为了能博得美人一笑。
从这个角度来看民国时期的追星族构成其实比较复杂,既有政府中的军政要员也有大富之家的公子哥。尤其是在当时社会复杂多变的局势影响之下,很多军阀及其子女其实也都是比较狂热的追星族。
(2)民国时代年轻追星族
除了这些既多金又有脸面的上层追星族之外,生活在城市中的普通市民、学生等群体,其实也是民国时期追星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当时追星只是上游社会的一种消遣游戏,但是在民间其实也有一大部分狂热的追星族。
很多民国时期的年轻人都对看**特别着迷,因为**在当时社会作为一种新奇事物,对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的年轻人非常有吸引力。大多数年轻追星族甚至还以能模仿,**中的各种桥段或者歌唱主题曲而受到欢迎。
虽然当时社会依然处于波谲云诡的态势之中,但是擅于接受新思想的年轻人,却依然成为了民国**最忠实的观众。
同时,他们也是**明星以及歌星的忠实粉丝,其中大多数人甚至还因为热爱**,在毕业之后从事了与**有关的工作。
笔者认为生活在民国时期的年轻人,之所以会对**这种新鲜事物特别钟爱。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因为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从未出现过一种如此有吸引力的娱乐文化形式,所以当**出现之后才会让民国人,如此热衷。
结 语
如果说二十世纪初一直到四十年代末其,除了战争之外还曾留下过玫瑰。笔者猜想这些所谓的玫瑰就应该是民国女明星。因为玫瑰不仅有炽热鲜红的外在美,同时还拥有常人无法企及的尖刺。当民国女明星遇到多金多才帅气的绅士时,或许才会沦陷在爱情的泥淖中。
对于现代人来说**就是一种普通的娱乐文化,只要有时间随时随地都可以去看**。如果说民国时期的**是一种群体性文化活动,那么现代社会中的**就具有一种独享意味。
因为即使一个人去看**也不会觉得孤独,尤其是去看偶像拍的**时更有韵味。
民国**文化其实既是中国**文化的开端,同时也是后世**文化的重要积淀。以**为中心而形成的娱乐文化,虽然在民国时期的发展时间并不长,但是却为香港以及整个中国**行业,都做出了无法替代的重要标志性贡献。
因为民国时期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的阶段,这个时期的文学家他们有的出国留过洋,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教育,有的呢,饱读诗书,成为有思想有文化、有自己的想法的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而他们的父辈则还停留在封建社会那一套人伦理念中。这些文学家们在外面谈诗作文,潇洒的不得了,一回家面对自己媒妁之言讨来的旧社会的妻,心里的失落感是显而易见的。于是有不少的文人离弃了自己原配,纷纷娶了与自己有共同语言的老婆。
但是恩怨情仇有怎可一刀两断,所以即便是离开了旧社会的家,一样的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还有来自家庭的压力,他们过得并不轻松。有的呢则是从小生活缺少关爱,长大了虽然会写很多他人的情爱故事,到了自己却手足无措,连自己的自尊都仿佛没有了。张爱玲,那个上海滩最红极一时的大作家,低到尘埃里想得到胡南成的爱,可是结果呢,她自己节衣缩食资助胡南成,而胡南成则是走一路,爱一路,心里根本就没有张爱玲的位置。张爱玲写出了那多女子的各式各样的命运,唯独没有猜出自己的命运,或许她原本是知道的,所以她情愿独自老死在美国,也不愿意有人去看她。
张爱玲此后的孤独无爱的一生,受胡南成的影响最深。还有萧红,那个从家里逃出来的女作家,与萧军轰轰烈烈的爱情还不是一样的偃旗息鼓了。这些文人啊,天生的敏感多情,又偏偏生在最动乱的旧中国,生活都难以为继,情感的慰藉更是奢侈。还有诗人徐志摩,情感生活也是兜兜转转,和发妻张幼仪离婚,娶了陆小曼,曾经还和林徽因心心念念,只可惜天妒英才,徐志摩不幸在一次空难中与他爱的山川大地融为了一体。
民国时期的文学家就像那时动荡飘摇的社会一样,没有一个祥和文明的幸福家园,又怎可与心爱之人共度爱河。生在那个年代,他们颠沛流离是无法选择的,而他们的情感的波澜,则更多是来自他们内心对自由对幸福的渴望罢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