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花落知多少的作者是谁

梦里花落知多少的作者是谁,第1张

《梦里花落知多少》是当代作家郭敬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为背景,讲述了几个年轻人的爱情故事,故事情节曲折,语言幽默生动,大量的引入口语与通俗幽默的比喻。

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在北京,女青年林岚自由自在生活滋润,偶尔受到爱情的打击但仍然悠开心,笑的没心没肺。暑假在家享受成天吃睡的乐趣,大大咧咧的朋友闻婧打电话叫她去参加白松的派对。在派对上她知道了曾经暗恋她的白松终于有了女朋友李茉莉,而前男友顾小北也有了新女朋友姚姗姗,暑假的吃睡时间一过,才发现单身的人只剩自己了。虽然不舍,但是分手是因为自己,没法怨人。派对之后她接到了朋友微微的电话叫她赶快去参加面试,在微微的介绍下,林岚以在校大学生的身份高薪进入了一家知名的广告公司。她的顶头上司陆叙,表面温文尔雅,实则和自己一样粗枝大叶,常常和自己争吵甚至打架。两人一起做的广告策划一直不断得到肯定。林岚在陆叙的身上总是看到顾小北的影子,但是她知道自己不爱陆叙,更像是把他当成哥哥。而一方面陆叙却爱上了她。为了表明决心,陆叙决定与现任的女友分手,在三人对峙的时候发现,陆叙的现任女友竟是闻婧。林岚感到非常歉疚,然而闻婧选择了放弃以成全他俩。

情节安排看似老套、刻意,但中间的细节和情感,着实能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他是真正读懂了青春时期的压抑和痛苦。随着岁月的成长,他一步步读懂了,究竟是什么原因才会产生林岚们的悲剧。除了社会和家庭给的,还有她们作为女性自身给予的痛苦。她胆小敏感、表面坚强,实际承担不了太多的“被负”。不喜欢别人的帮助,也不想融入世俗的社会中,最终她只能苦笑在朋友离散的伤感中。《梦里花落知多少》中的忧伤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忧伤,是商品经济下产生的副产品,是青年人没有办法逃避的选择。另外,相对于人类群体生活世界,作家有仿佛冷眼旁观者,貌似无情地描摹一幅炎凉世相,弹拨命运或者社会那些神秘的琴弦;有信心十足者,高唱一首人性的或者理想的赞歌,标举种种崇高之价值;也有的如同这世界的一道道伤口,在顾影自怜的同时,亦疾亦徐地流淌着人类群体的悲欢哀乐。在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中,可以非常明确地看到恣肆的性情抒写,无论是今日亲友间的离散聚合,还是在那些仿若昨日又遥不可及的花季时代,郭敬明都在用华美的文笔催生着满蓄着寂寞感伤的花朵。那些看似纯美的语词、人物和故事,如同应季齐落的樱花之雨,无所凭附地漂浮在虚空里,直到一条文字的河流把它们带向未知。

《梦里花落知多少》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是都市中成长的独生子,有快乐的林岚,有任性的闻婧,有典雅的顾小北,有率真的火柴,还有善于打拼的微微等等。“他用华美的笔调催生出寂寞感伤的花朵”,这使作者的小说虽然有阳光和欢笑但也处处弥漫着忧伤的味道。这些人往往会因为孤独有很多离不开的忧伤。林岚的骄傲让她不懂珍惜;闻婧在孤独中往往以作弄人为乐,最终遭到报复;顾小北的优越家世,使他懦弱没主见;这些悲哀遇上这些人物,看似是作者的设计,实际上作为“80后”自身人物,作者深熟这种悲哀,把它设计到小说的人物中,很有可信度。孤独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不合群的敏感。为了衬托出这一孤独,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整篇作品从头到尾,从故事内容到情节安排,从人物性格到文字语言都为这种孤单找好了气氛烘托。文章开篇就以林岚与顾小北分手以后的故事入手,把二人的过去和现实若隐若现于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中,二人的心有灵犀与往事的悔恨感伤、现实的无奈痛楚弥漫其间。尤其是小说以精干帅气高雅的陆叙被暴打身亡、痴情义气的白松失意吸毒、率真不幸的火柴锒铛入狱、懦弱忧伤的顾小北被情人诱骗又背叛结尾,更使这种忧伤的意绪达到了高潮。

郭敬明,1983年6月6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中国作家、导演、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最小说》等杂志主编。

高中时期以“第四维”为笔名在网站榕树下发表文章。2002年出版第一部作品《爱与痛的边缘》。2003年,因玄幻小说《幻城》而被人们熟知和关注。2004年,郭敬明成立“岛”工作室,开始主编《岛》系列杂志。2005年,郭敬明出版了小说《1995——2005夏至未至》。2007年,郭敬明出版了小说《悲伤逆流成河》。2008年至2012年陆续出版《小时代》“三部曲”。2013年6月27日,由郭敬明自编自导的同名**《小时代》问世,并因此获得第16届上海国际**节中国新片“最佳新人导演”奖。2013年12月,郭敬明出版散文集《愿风裁尘》,并在腾讯文学首发。2014年7月17日,郭敬明执导的**《小时代3:刺金时代》上映。2015年6月3日,郭敬明宣布自己不仅以导演身份入主《爵迹》同时也参演《爵迹》。2015年7月9日,郭敬明执导的**《小时代4:灵魂尽头》上映。2016年郭敬明所创作小说《夏至未至》将拍电视剧。2016年3月,郭敬明透露将出《爵迹》新书四部曲,**《爵迹》将于暑期档同期上映 。

《作家的谎言》中,徐哲是真正的杀人凶手。

凶手即男主,情感作家徐哲,写过推理小说,还能硬件开发测试,再加上无良律师朋友的怂恿与帮助,真的让他既保住了名声又成功脱身。律师更像是整部**的灵魂,就算徐哲的智商再高,缺了这点睛之笔,也很难达到效果。

徐哲是一位有钱人,他的大部分财富来自于遗产继承,这就注定其缺乏管理大宗财富的能力。

一千万对于徐哲来说并不算多,但肯定不会给,杀人是必然。他的无良律师有句名言“杀人向来就不难,难的是怎么脱身”,不仅为他出谋划策,还配合他录制假证据,绝对是徐哲的功臣。常理来说徐哲肯定不能让警方怀疑到自己身上,那么借刀杀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他老婆就成了那把刀。

徐哲没有利用老婆当刀,而是在利用老婆顶罪,本来还很同情他老婆,可画风立马变成陈是被老婆雇佣,刻意制造婚内出轨证据,好让她能顺利离婚分得财产,这两果然没有一个好东西。

徐哲对于心理学的把握都算精准,而且逆反思维很强,一步步成功将警方的视线引导向了老婆,让大家一致认为徐哲在帮老婆顶罪。关于他老婆雇佣陈这一段,感觉也有可能是徐哲编出来的说辞未必为真,若是这样主角还能再加分,更体现出他编故事的能力

资料扩展:

《作家的谎言》是3D数码娱乐公司出品的**,由孙立基执导,张建声、松冈李那主演。该片于2019年6月20日在中国香港上映。

故事梗概:

被誉为最出色治愈系作家-徐哲,年轻、有楼、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是成功的典范。一日,在徐哲家楼上的单位来了一个新租客,某夜,新租客Elaine突然陈尸屋苑平台,为徐哲平淡似水的生活带来巨大冲击的故事。

刘慈欣是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也是第一位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的科幻作家。作为一个山西人,他身上有着山西人既豪爽又固执,既强悍又保守的特质。据悉,在担任计算机工程师的同时,刘慈欣利用业余时间创造了13本小说集。可见他的时间管理有多强,也足以证明他的创造能力。这样一个有执行力、有毅力的人不禁让人心生敬佩。

刘慈欣有相当多的头衔,不仅是高级工程师,而且是科幻作家。因作品优秀,刘慈欣连续数年获得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银河奖,并且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等。毋庸置疑,这样的一个人是聪慧优秀的,甚至可以说是聪明绝顶的。

刘慈欣的代表作有《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三部曲等。其中《三体》三部曲,即《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不仅备受读者与媒体的赞誉,还获得了众多奖项的肯定。媒体一致认为《三体》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2015年8月,《三体》更是获得堪称科幻界诺贝尔奖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首次获此殊荣。看过这三本小说的人,无不被里面的情节所吸引。即便是科幻小说,他也能写得引人入胜。

有趣的是,虽然荣获了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际科幻大奖,但是刘慈欣却冷静得很,他调侃说:“除了我之外,别人似乎都比我兴奋。”科幻作家何夕这么评价刘慈欣:他是一个冷漠的宇宙观察者,冷酷的道德评判者,再加上一个冷静的思想者。可以说,刘慈欣理智冷静、逻辑性强,更富有想象力。他也坦然面对自己的名利,看过他的采访,你会觉得他质朴、真实。

当我们阅读刘慈欣的作品,常常不知不觉中就被他带到一个崭新的世界,里面也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作者对科学,对技术、对文学的澎湃激情,或许正是这些激情,使他的精神世界如此丰富灿烂。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刘慈欣将男女情感写得细腻、丰富、成熟,但是他从未将男女关系置于情感的中心位置。一旦爱情与理想、国家发生冲突时,主人公都选择了后者,选择了惊动人心魄的大义和大勇。在他的小说中,爱情永远和无奈联系着,这给人一种强烈的沧桑感,一种对宇宙的敬畏。如果透过作品能看到刘慈欣,那他一定也是一个心怀祖国、深明大义的人。

内容简介: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过度工作,睡眠不足,疏远了朋友和家人,于是,我们的健康和个人关系开始出现问题。针对这种状况,哈佛大学前讲师乔拉米卡利博士在《共情力》中提出了一种全新而有效的方法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他的方法把共情能力论和认知行为疗法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告诉读者们如何用共情能力来揭开我们脑中扭曲的伤疤,如何在认知行为疗法的指导下从弯路走向正途,最终在社会繁杂压力的包围下取得生活的平衡。

作者简介:

亚瑟•乔拉米卡利(Arthur Ciaramicoli)曾任职于哈佛大学医学院,为城西医疗中心首席心理学家、城西咨询中心主任、美国癌症协会讲师、美国心理学会会员、精神健康治疗平台SoundMindzorg的当家医师。乔拉米卡利博士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媒体专家,他曾出现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财经频道、福克斯波士顿新闻、康卡斯特电台、新英格兰有线新闻等,他还是脸书“共情与善良工程”和领英“健康共情成就小组”的创立者。目前已出版图书有《你的感觉我懂》《能力的诅咒》《成就成瘾》等。

精彩书评:

壹:

去倾听生命中另一个人的灵魂故事,

去听他向你展露自己,去发现背后的故事,

这可能是一个人能对另一个人所做出的最伟大的付出了。

     我的母亲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我说的影响,全部是积极影响。从大学起,我便养成了每天给妈妈打电话的习惯。她天生会倾听,懂得倾听,能够让我在遇到多么棘手的事情都可以有人陪伴。很多人给父母打电话都是报喜不报忧,而我则往往再遇到压力、焦虑、任何不好的事情时拿起电话。很多人远远没有我这么幸运,我身边的很多朋友与母亲并没有建立深度的连接感,也很难向母亲打开内心。他们从母亲甚至任何人那里都得不到想要的安全感,于是变得越来越孤单,越来越不愿社交。 共情能力,是一个人能够理解他人的独特经历,并对此做出反应的能力。共情能力能够让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产生同情心理,并做出利他行为。事实上,共情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我们大多数人有意或无意地压抑了这种能力,连给自己调节情绪的时间都没有,更别提对他人的事情感同身受了。卡希尔·纪伯伦在《先知》中说:“当别人向你求助的时候,你最好给予。当然更好的是,别人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你也通过理解而去给予。对于慷慨大方的人来说,寻找到一个需求帮助的认,会比给予更有满足感。”在生活的重担、文化的熏染下,我们变得越来越自私,不愿给予,只想索取。这让我们的共情能力从来都没有用武之地,那么它就如同一块不被使用的肌肉一样,慢慢萎缩。共情能力不会消失,只会休眠。于是,我们从不愿意共情,变得不会共情,不会给予,世界越来越少。可人是社会性的,每个人必然会与他人发生关系,爱情的、婚姻的、工作的、友情的、亲子的……一个不会共情的人,不善于处理任何与他人产生的情感联系,生活也会是一滩烂泥。

    那么,我们就可以这么理解:缺乏共情能力的人,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也很差,感受到的压力、焦虑和恐惧将更多。

    一朋友和老公是全职白领,成家三年,没有孩子。俩人都算是中层领导,天天应酬,很是疲惫。在工作中,俩人都表现很好,薪酬也甚是满意。正是各自都不愿让步,所以迟迟未造娃,谁都不愿意从工作中分部分精力用在家庭上。每天回到家,都摊在床上玩手机,各忙各的。虽然结婚三年,可爱情的味道已经在生活中慢慢磨尽。一起吃饭时,他俩次次互掐,听的人很头疼。即使是很小的问题都可以演化成矛盾,而俩人都认为对方是罪魁祸首,自己是无辜的。不具共情能力的认,跟谁结婚都会让自己的婚姻关系步入同样的境地。他们把婚姻的围墙看作是战场,区别只是跟谁博弈而已。这样的婚姻关系在我们身边不在少数。其实,任何一方多倾听些,给予多于索取,在对方身上多点情感投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婚姻不是交易,分甲乙双方;更不是对决,谁退谁输。

    婚姻的问题,不处理就会一直存在。而压力、焦虑、恐惧感也一样,不具积极性的处理方式也会带来弥漫性的灾害。

    这个社会谁没点压力啊?可区别就在于处理的方式上。方式不同,刺激身体释放的化学物质也会不同。比如吃甜食会释放多巴胺,而慢跑则会释放内啡肽和血清素。相比吃东西,跑步可以让自己产生更持久的快乐感。但也都是治标不治本。

    有些人每逢焦虑必暴食。心理学上也证明了,当我们处于压力状态时,会倾向于选择一些对身体并不健康的事情。这个群体还不在少数,我也偶尔会堕落一回。工作压力大了,约饭;失恋了,狂吃海喝,而且尤其是热量高的食物;失业了,用吃弥补失落和空虚。可悲的是,压力状态下,我们的身体会保存脂肪。在高压下,我们会改变自己对于饱腹感的感知能力,减缓代谢,并进一步渴求更多的高糖高脂肪食物。好吧,这么下去,你丢了工作、丢了爱情、丢了美丽,一路下去。好可悲啊。

     跑步相对暴食而言,激发身体释放的化学物质,可以帮助我们减缓压力。虽然作用比暴食长久,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你的认知方式和行为处理方式。如果你有公众演讲的焦虑,一次演讲前,特别紧张害怕,于是天天你跑步,可以短期内让自己平静。可第二天还会紧张。直到演讲结束。而下一次演讲来临前,你依旧会紧张害怕。这件事情唤起的你的处理方式是不变的。

有些人抱着“逃避心理”,遇到问题就躲,遇到压力就逃。工作压力大,那就辞职;爱情太窒息,那就分手;婚姻太无味,那就离婚。仿佛把这个坏东西从生活中除去,你就可以幸福安康了。那如果遇到任何让自己不舒服的刺激物,都避而远之,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要想解决问题,还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大脑的思维方式,让事情本身就成为激发你产生良好化学物质的刺激物。共情力显然可以做到这一点。当一个人被共情连接时,他的神经化学物质就会发生转变。平静的神经化学物质会取代压力激素,压力随之消散。

    可是一个人的共情能力是否处于休眠状态,是否可以在生活中表现出倾听和良好的感知力,取决于早年的经历。

    我们都是自己故事的创作者。童年时期,我们根据身边人的反馈形成自己的故事、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怎样反应会得到积极的爱、我如何表现才会躲避伤害等。但是如果对我们而言那些有意义的人带着偏见给我们反馈,那我们其实是面对一面扭曲的镜子,这样,我们所写作的内部故事就都是虚构的。这种虚构对我们自身而言还是非常有伤害性的。我们会倾向于记住自己受到的伤害,而对于获得的爱和称赞那并不会印象深刻。这些伤害会形成情感记忆,储存起来,在以后遇到类似伤害时,便会启动规避伤害-自我保护模式。所以,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拥有的不好的记忆,会成为成年生活的炸弹因子,在遇到给自己压力的处境时,就会爆炸。

      如何解压?找一个真正理解你的,让你信任的人去倾诉。我们无法单靠自己的力量治愈伤痛。没有他人的帮助,我们只能不断重复固有的思维模式,深陷压力、焦虑、恐惧这样的情绪泥潭无法自拔。有这么一个人对你的压力感受进行共情式倾听,你才可以消除过激的情绪,接下来理性面对现实,思考对错与对策。毕竟当我们压力很大、精疲力尽的时候,我们根本就不会去考虑“自我调节”这件事了。如果你没有我这么幸运,有一个具有高共情能力的母亲,那么试着结交懂得共情的朋友吧。

     要想改变自己的压力处理方式,还是要锻炼自己的共情能力。每个人生来具有这项能力,但很多人因为在很小的时候身边并没有可以共情的环境和可以给予共情榜样的人,自己的共情能力便没有得到发展。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说:“当你对他人表现出共情时,他们的防范意识会下降,积极的能量会取而代之。这意味着你可以用更具有创造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了。”

    试着去成为一个具有高共情能力的人吧,不仅可以慢慢改善自己的认知方式,也成为其他人压力情绪下最想找的伙计,不是一件快事吗?

每个人都有被倾听、被理解的需求,在成长的道路上停停、多些耐心,接下来你会跑得更快。

贰:

《共情力》的作者亚瑟·乔拉米卡利不仅在行业内是个研究共情的专家,他本书就是个具有超高共情能力的人,这使得他成了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将故事的人,在作者看来,共情力是一种能够理解别人的独特经历并且能对此进行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减压至关重要。

《共情力》这本书不是一上来就甩出各种学术名词,然后用学究的口吻的来给你灌输一些看似高深单很晦涩的知识,亚瑟的文笔让我想到欧文·亚隆,他就像一位坐在你旁边的长者,又像一位擅长剪辑的导演,一个个故事充沛、饱满,一个个人物鲜活、生动,而这些故事和人物都是他亲自遇到的,或者来自他的来访者,这些故事有些是情侣之间的争吵,有些是想要取得工作业绩却又为不得不出卖灵魂而内心不能平静的人,有些是因为自己的某一特征而为外界所取笑的人,有些是拥有噩梦般童年或者创伤经历的人……总有那么几个,让我感觉是在说自己。

作为一位资深的心理医生,他深刻剖析了种种压力让现代人活的特别累的现状,他提供了一种特别有用的工具,即增强一个人的共情能力来进行情感的锻炼。也许很多人觉得目前主流心理学派中最为认可和有效的疗法就是CBT(认知行为疗法)了,然后作者觉得,CBT只能从认知方面来矫正我们扭曲的信念,而且咨询效果也没有从情感方面入手的疗法来持久。而共情能力论刚好是对C B T 的强有力补充,这种观点让他首创了一种共情CBT的新疗法,跟随着书中的故事和练习之后,我感觉自己整个人变得更加平和了,在遇到各种人际难题时,共情力也成了我的铠甲和盾牌,这使我有了看到关系的新视角,无名的焦虑和恐惧感也少了很多。那些惶惶不可终日的感受,似乎离我越来越远,一种轻快愉悦的人际关系正在逐渐拥抱着我。

叁:

情人在一起,有的人如胶似膝,有的人分分合合,总的来说,不愉快的体验总是比幸福的时候多。但是对于情人来说,幸福那一刻再短暂也值得追求。幸福感让人身心愉悦,也有人放弃追求,不敢去爱。

“玛丽在努力摆脱她早期生活里的伤痛。因为她坚持去怨恨,双拳紧握,很难放弃消极的模式,堵塞了所有爱情和友情的机会。”这句话出自心理学家亚瑟乔拉米开利的《共情力—你压力大是因为没有共情能力》,书中展示了不同的临床心理治疗案例,揭示个人积极的成长与改变。通过培养共情力,人们学会享受亲密关系,重新认识了自我。

亚瑟乔拉米开利曾任职于著名的哈佛医学院,之后加入美国心理学会、城西医疗中心、美国癌症协会、美国soundmindzorg精神健康治疗平台,担任咨询师、讲者和当家医师。他首次将共情能力与认知行为疗法结合,主张挖掘与生俱来的共情能力,媒体造势宣传帮助他吸引了很多慕名而来的学习者。他个人在facebook发起了“共情小组”和“善良工程”项目,影响了众多读者,引导人们在生活中发现共情的力量。

一、共情力带来真正想要的生活

每个人体味的生命哲学不尽相同。澳大利亚作家邦尼韦尔女士在八年临终护理工作中与病人交流,总结出了逝者最后悔的五件事:1、有勇气过上真正想要的生活;2、没有那么拼命的工作;3、有足够的勇气表达自己的感受;4、能够和自己的朋友保持联系;5、让自己成为快乐的人。

毫无疑问,生命只有一次机会。遗憾的是,有些人却选择了错误的方向,努力成白费力气。内心出错了,不是外界能够解决的,名誉、金钱、美貌,都不足以赋予一个人内在的愉悦。个人成功和专业成功之间要达到平衡,这需要奠定爱人和连接的人格基础。

《共情力》书中写道,每个人与亚瑟的母亲相处都能放松平静下来。反之,他的外祖父在别人眼里被评价“给人很大的压力”。在外祖父的葬礼上,没有一个人流泪;在他母亲的葬礼上,很多人伤心欲绝,留下了伤心的泪水。与物质上小有成就的外祖父相比,他的母亲一生简单却深刻,心灵的美好赋予她爱人之心。一个给予的人能体验到愉悦的感受,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不是富足的一生呢?真正想要的生活是自己的创造的,去爱人,去连接,就可以获得无限的能量。

二、关爱孩子滋养共情能力

一个人的经历会对他的认知产生影响。前段时间,新闻“中国留学生发万字长文抨击父母”被刷屏了,“百善孝为先”一去不复返,很多人对学子表现出了深深的同情。他多年未突破心灵的桎梏,这跟父母的贬低人格教育有很大关系。

莫言撰文问道“人的一生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金钱?爱情?家庭?事业?地位?名望?健康?……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家庭,即使你拥有再多的金钱,即使你事业再辉煌,也不会开心快乐,更不会倍加珍惜,也不会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一个让孩子心灵受苦的家庭,无疑是非常缺乏共情力的。这样的原生家庭让孩子感到自卑,没有安全感,直接表现为共情力低下。很多父母会给予孩子很好的物质生活,却不注重心灵成长。有些家长玩着手机却呵斥孩子去读书,有的塞了很多钱给孩子,自己却忙得见不着人,这些都不是爱孩子的行为。

一个人只有内心深处接受自己是谁,意识到自己不是谁,才能够勇敢突破自我,这需要一个有共情力的家庭给予孩子勇敢乐观的态度。

三、共情力在情感上良性互动

原生家庭的影响在心理界算老生常谈,人的大脑由于过去的伤痛产生条件反射式的自我保护。伤痛阻碍你产生对自己和他人的正确认知,一旦这些伤痛得以解决,你就将不再受到它们的影响,让扭曲的思维模式回到正轨。

亚瑟乔拉米开利首创的共情心理疗法鼓励人与人之间的共情互动:对于聆听者而言,他以善良的本性对待他人,通过了解他人的感受,了解内心的迷失,从而找到重新回归平衡的方法;对于倾诉者而言,在这样平静自由的表达氛围中,能够打开内心展现真我,是激发内心善良不可多得的体验。

大龄剩女都有假期被催婚的经历。在家庭聚会上,我偶然听到外公告诉妈妈不要催我。转眼他又跟我聊天,告诉我一定要找好的再结婚。我觉得外公很理解我。回家过年是为了享受天伦之乐,内心的焦虑对大家都无益。奇妙的是,我听出了外公和其他长辈一样希望我尽快找到幸福,然而他的表达与众不同,充满慈爱关怀。

婴儿和动物能运用共情能力,这是天性使然,成年人更迷信逻辑推理,以为能够解决生活出现的所有问题,长大后更容易固化对生活错误的认知。然而产生爱的感应,不是靠逻辑推理得来,而是走入他人的内心,与人连接。

一个了解自己的人,知道合适的另一半是什么样子的,有能力规划一生的幸福。如果说爱情是盲目的,共情就是一双眼睛,纯粹理解别人,不影响别人,悉心呵护这份感情。

需要这本电子书的朋友加 微Q:2802031363 免费获取

公众号搜索:pengdiary

琦君(1918~2006),原名潘希真,出生于浙江永嘉。其父为官多年,喜欢收藏古籍、碑帖、字画,家中藏书丰富。由于家庭熏陶,她自幼酷爱文学,六岁时,父亲便为她请家庭教师讲授古典文学。

在杭州弘道女子中学读书时,又阅读了大量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保送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成为词坛巨擘夏承焘的得意门生。琦君随夏先生研读古籍,咏诗填词,深受其学识、人格的影响,并在词学方面有了精深的造诣。

大学毕业时,正值抗战爆发,她辗转于上海、永嘉等地,饱经忧患,深感国破家毁之痛。1949年到台湾,历任高检处纪录股长和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等职,1969年自司法部退休,任教于中央大学和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新旧文学。

扩展资料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红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髻》《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她也是著名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原作者之一。

琦君名列台湾十大女作家之首。三十多年来她笔耕不辍,出版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词研究等近三十本,有些散文被选入中学课本,作品被译为英、日、朝鲜文,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参考资料:

-琦君

《简爱》和《傲慢与偏见》这两部作品流传是比较广的,而且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意义非常重大,写了一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和整个社会的现象。但是这两个女作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她们终身没有结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造的一部小说,这个小说讲述的事一个英国的孤儿,在磨难中不断成长,最终收获爱情的故事。因为当时英国对于封建礼俗要求的非常严格,大家想通过自有恋爱而获得爱情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部小说对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所表达的观点,在一部分上是作者对于美好爱情生活的幻想,所以基于这一点,我觉得她终身未婚,可能是因为一直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爱情,毕竟在当时的社会,宗教礼俗和一切偏见是可以压倒人们的,所以她宁愿不结婚也不愿意去找一个不合适的人迁就。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作品,她在21岁的时候遇到了第一个男友,当时简的家庭是一个牧师,所以希望她能够找一个比较有钱的男朋友,但是但是她的男友还是一个穷小子,不得已她被迫与男友分手,而自此之后她没有谈恋爱,选择了终身不结婚,从此之后便将自己所有的情感用于文学创作。

个人觉得她不结婚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对当时那种偏见看法的一种抵抗,因为即使所有人都认为是对的,但是只有自己一个人不结婚,那么就证明还有希望将人们唤醒,所以她通过作品来让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

这两个作家的共同点就是没有结婚,而且两部作品都是比较有影响力的,还有就是两个人选择终身不结婚,有一部分是因为对当时社会的反抗。

  宗璞,1927年生,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1978年写的《弦上的梦》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三生石》获1977——197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写这篇文章时,作者小弟弟身患绝症刚死,她正承受着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偶然一株盛开的紫藤萝引起了作者的惊讶和感撼,睹物释怀,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在经历了巨大的焦虑和悲痛之后,在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惆怅之中,受到一株紫藤萝的启迪,对瀑布般盛开的紫藤萝发出由衷赞叹,并由此感悟到生命的顽强和美好,获得鼓舞和力量,表达出战胜不幸、振奋精神、奋勇向前的思想感情。

  写作背景:

  紫藤萝瀑布,是新时期之初枯木逢春的写照,作者的心曲正是那时候人们的心声。

  1966年至1976年,是十年浩劫。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神州大地重又勃发生机,欣欣向荣。联系这样的历史背景,就会明白,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回顾花和人的命运,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说,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能老是让悲痛压在心头,应该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作者彻悟了,于是“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从脚步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新的精神状态。

  研究这个问题,还应注意“生死谜,手足情”六字。手足,比喻弟兄。这里说的是作者的弟弟,小她三岁的弟弟身患绝症,生命垂危,做姐姐的焦虑悲痛,现在面对紫藤萝,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由此可以明白,“各种各样的不幸”,也包括死亡。那么,为什么说“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呢个体生命是有止境的,人类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说,我们不能陷在个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要与祖国人民同命运,共呼吸

  《紫藤萝瀑布》揭示了一个人生哲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从而告诉人们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但生活又是充满希望的,正如历史的发展又是螺旋式上升的。

  作者背景:

  宗璞,现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原籍河南省唐河县。1928年 7月生于北京。十岁时随家庭南迁到昆明,上过南菁小学和西南联大附中。1946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人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曾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物编辑。1981年调到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室。1956年加入中国***。写有《红豆》 、 《桃园女儿嫁窝谷》等小说。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会员。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为会员。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经澳中理事会、英中文化协会邀请,于1981、1984年访问澳大利亚与英国。现列入 1986年国际名人录和国际著名作家名人录。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1978年12月《人民文学》),《三生石》(1981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宗璞小说散文选》(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丁香结》(198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等。其中《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小说《红豆》《鲁鲁》《三生石》、童话《寻月记》《花的话》《总鳍鱼的故事》、散文《西湖漫笔》《奔落的雪原》《花朝节的纪念》《三松堂断忆》等,出版了多种小说散文童话选集。由《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组成的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是宗璞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南渡记》、《东藏记》是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前两卷,并均可独立成篇。这部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生活为背景,生动地刻画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他们对亲人朋友的大善、对祖国民族的大爱、对入侵之敌的大恨、对亡国之祸的大痛,都得到深刻细腻的表现。作品的结构严谨合度、语言优雅蕴藉、情节暗设玄机、人物丰满真切,具有臻于完美的思想和艺术品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593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