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如何补救青春期?

李玫瑾如何补救青春期?,第1张

李玫瑾说,青春期也是早期教育缺陷补救期。很多家长都不知道,这一时期孩子由于成长的需要,会有一段“离经叛道”的心理历程。在这一过程中,父母若忽视孩子的情感变化,老师若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少女(包括少年)就极易出现偏离行为。

由于她们尚未更广泛地接触社会,因而,新的依赖对象只能在周围寻找,这样,同性别、同地区、爱好相同的“同龄人”自然成为新的依赖对象,这种新的依赖伙伴,可达到“无话不谈”的程度。

在发生一些所谓的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她们就往往会倚仗这个小群体的力量去用暴力解决。这也是很多少女暴力事件通常都表现为群体欺凌个体的原因。

李玫瑾教授对于青春期的解读:

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也指出,少女在青春期的心理需要若得不到重视,很容易走上暴力甚至犯罪的道路。

青春期又是人生的第二关键期,被称为心理危险期、人的“第二反抗期”。

以上内容参考  —少女暴力案呈现高发态势 建议女孩学会处理情绪

不同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不一样的,父母是为了孩子好,但是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喜欢让孩子自己做主,跟孩子成为好朋友;但是有的家长则是觉得应该有个家长的样子,要不然孩子长大了之后管不住。

我国著名的李玫瑾教授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是最近几年更是经常给我们带来一些她对于教育孩子经验上面的分享。她觉得让孩子在生活中对父母有敬有畏,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确实如此,如果在生活中一味顺从孩子,导致孩子不惧怕家长,这样的话只会让孩子更加不听话,并且缺少一定的教养。

一、孩子“畏惧”父母不一定是坏事

如今很多家长都比较提倡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玩耍的教育模式,觉得这样可以更加亲近孩子,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习惯和心理情感等。他们觉得孩子和自己做朋友,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也是需要我们提倡的。而孩子如果很害怕父母的话,是会对他的成长造成一定阴影。

但其实孩子在一定程度上“畏惧”父母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孩子在小的时候,一些行为和心智并没有完全成熟,如果不在生活中加以管制,任由发展的话,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的。如果孩子对父母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当他想要做一件不好的事情,想到父母的批评能够及时暂停。

有一次,在公园看到一个孩子很想去一个小水池里面喂金鱼,于是让妈妈给他买了一些东西,但孩子喂着喂着就想把手伸进池子里,和金鱼一起玩耍。因为水池很深,看到这里,孩子妈妈赶紧制止了孩子,说这很危险,不能摸水。虽然孩子很不情愿,但还是听了妈妈的话,远远地站在一旁喂金鱼。但是旁边的一个小男孩,却不愿意听妈妈的话,非要去摸金鱼,后来一不小心掉了下去,幸亏旁边的工作人员即使将孩子救了上来,要不然后果不敢设想。

当然,很多时候孩子还是有些惧怕父母的,因为家长们可以约束孩子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孩子一点不惧怕父母,就有可能变得肆无忌惮、无法无天,好像“五指山”都压不住他。

二、“不畏惧”父母的孩子,可能缺少了对人的尊重

想必去**院的时候,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些 “熊孩子”,不仅踢前排的座位,还一直大吵大闹,父母劝阻了好几次都没有用,这些“熊孩子”依旧爆米花、可乐满地洒,大声喧哗或者大哭,惹得全场观众的瞩目,看**的心情全被破坏了。

不仅是**院,还有列车上、图书馆,甚至博物馆,这些不惧怕大人、也不受约束的“熊孩子”缺少了对人的尊重。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或许就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于孩子的管教太过于松弛,什么都听孩子的,后来导致在一些大是大非面前,想要去管孩子,都管不了,不仅对孩子不利,也会影响其他人。即使有时候想要管一下孩子的一些行为,但是可能说话方式和相处模式的影响,让孩子并不惧怕父母,父母说什么他们也不怎么听。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让孩子和自己像朋友一样相处,这样能够让孩子体会到平等的重要性,但在一些事情上面,还是要让孩子对自己有一定的敬畏心,这样才能让孩子更爱自己,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爱。

三、让孩子对你有敬有畏,才会有爱

因为父母作为孩子的长辈,尊敬父母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礼仪,这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美德。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尊敬父母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不论时代怎么发展,这也是不变的原则。即使在提倡人人平等的现代社会,也要让孩子学会这一点,按照一定的规则,不做一些逾越的事情。

而除了对父母家长要有尊敬之心,而且还要在生活中让孩子有点畏惧自己的父母,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做事的时候,不会为所欲为,不知轻重去做一些不正确的事情。特别是在孩子还没有能力去分辨是非对错的时候,作为家长们一定要及时管教孩子让他们对你有一些惧怕,才能威慑住他们。

当然,尊敬和畏惧是一定的,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但家长对孩子的爱也是不能缺少的,无论是身体上的关心和心理上的理解都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好好地关爱自己的孩子,才能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面更好地去前进。

虽然,目前很多人都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但是只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恩威并施,让孩子对自己既有敬畏之心,也有关爱之感,这就是比较合格的父母,这也是对于孩子成长是很有好处的。

孩子也是国家的,应该给母亲三年产假,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正确的依恋关系;

在孩子初生的前三年,除了吃喝拉撒、翻身需要成年人帮助以外,孩子还要经常看到“人脸”,听到“人声”;

不想养个“熊孩子”,在孩子6岁前,家长要学会对他说“不”……

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理念,都来源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玫瑾。

近日,在2019年上海市家庭高峰讲坛活动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玫瑾,发表了一席演讲,其中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念,或许能给你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带来一些启发。

01、孩子3岁前,是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

“应该给母亲3年产假,利于培养婴幼儿正确的依恋关系。”李玫瑾教授不止一次这样公开呼吁。她认为,孩子3岁以前,是与家人建立一对一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这种依恋会不断积累,直至12岁。

所谓依恋,是在幼儿和特定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正性情绪联结。当幼儿与某人形成依恋关系后,与依恋对象在一起时他会感到愉悦安慰。婴儿期依恋的质量会影响成年人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对儿童的成长发育至关重要。

许多父母常常在孩子青春期发现,自己孩子对自己有一脖子的仇视,为此他们感到恐惧、不解,似乎孩子没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长大。

还有很多父母告诉我说:孩子出生后,就把孩子交给老人带,等孩子到了上学年龄我们再把他接管回来。可他跟我们就是不亲,而且根本不听话……

原因何在?答案很简单,青春期出现隔阂的原因在于依恋形成期。这样的孩子大多在12岁以前不是由父母养育长大,情感联系并未形成。

在《妈妈是超人2》里,包文婧在节目开始前,就说自己从没有照顾过饺子,包括做饭、洗澡、换尿布、陪孩子睡觉。

在她单独陪伴孩子的第一天晚上,她使尽了好好哄、摔东西、扔娃娃、情绪爆发等各种办法,可饺子就是不想睡觉,到最后,她和饺子两个人一起崩溃大哭。

因为一直是姥姥带孩子,所以在2岁的饺子心里,姥姥是她最亲密的人,而妈妈是那个可有可无的人。

儿童心理学家鲍尔比说:“错过孩子建立依恋对象期,如果推迟到2岁半以后,再好的母亲抚养都没有用了。”

此外,一些错误养育理念的盛行,也会阻碍婴儿形成良性依恋。比如源于美国的“哭声免疫法”,曾一度让年轻的中国父母追捧不已——孩子哭闹时不能马上抱起,这样有利于提升孩子免疫力,培养孩子独立睡觉的好习惯。

而在李玫瑾教授看来,这样的理论根本站不住脚,因为“一岁以内孩子的哭闹完全是生理性哭闹,也就是说,哭闹是孩子痛苦时向家长发出的信号,此时应该立刻抱起孩子进行安抚。”

反之,长期哭闹得不到安抚的孩子,他们内脏的自主神经系统会形成过度紧张的记忆,影响孩子的脾气秉性。比如,生活中有不少“路怒族”或“键盘侠”,殊不知,他们这“一点就着”的火爆脾气,恰恰源于一岁以内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02、成年人的性格,大多源于家庭的养育方式

一次,李玫瑾在电梯里偶遇一个5岁小男孩。还没等李玫瑾站定,孩子开口便提醒她说:阿姨,你还没按几层呢!“不用问,这个孩子一定是在多个成年人抚养的环境中长大的,是个小话痨。”李玫瑾笑言。

在孩子初生的前三年,除了吃喝拉撒、翻身需要成年人的帮助以外,孩子还需要经常看到“人脸”,听到“人声”,尤其耳边要有不断地爱的唠叨。

事实上,“爱”的抚养一定是“唠叨”的。只有真心爱孩子的人才会边陪伴孩子边唠叨,即使宝贝拉了很臭的粑粑,抚养人也是在爱意浓浓、唠叨之中换尿布和清洗。

这种唠叨,尽管宝宝当时听了没什么反应……但不可小看这种唠叨,它可以让孩子早早地冒出话语,因为所有的“说”都是在“听”之后,听得多才能说得多。

最近,抖音上有一个叫翔宝的3岁小朋友火了,他不仅词汇量很大,还经常“语出惊人”,是一个妥妥的小暖男。

在擦拭伤口时,他会强忍泪水忍着痛说“我是男子汉大丈夫,不怕痛,妈妈你别心疼”;

为了想吃到雪糕,翔宝跟妈妈说“吃雪糕可以降火呀”,还一本正经地说“爱就像爸爸妈妈生你气,从来不讲道理”;

在爸爸犯错时,翔宝会嘟着嘴指出爸爸的错误,妈妈则会在一旁引导孩子“你认为这件事应该怎么处理更合适呢?”

很多网友看完后又羡慕又好奇,孩子才3岁啊,爸爸妈妈到底是怎么教的?

小翔宝的妈妈表示,他们每天都会给孩子讲绘本故事,生活中也很喜欢跟孩子沟通,经常询问孩子的意见,久而久之,孩子的词汇量越来越大,语言表达能力也越来越强,性格也越来越外向、开朗。

反观很多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大多都是跟着爷爷奶奶、或者其他的亲戚生活,长期没有父母的陪伴。

当其他的孩子想吃糖可以找家长要,想哭、想分享的时候,都有可以倾诉的对象,而那些留守的孩子呢?他们该向谁说呢?

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会变得内向、不自信,不善言辞,进入青春期还会变得十分叛逆。

更有调查发现,儿时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更容易缺爱,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自卑、敏感、社交恐惧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也更容易走向极端。

所以,在家庭养育的环境中,父母不妨给孩子耳边多一点的声音,多与孩子交流互动,因为父母亲自抚养的过程,就是孩子复制抚养观念与性格的过程。一般而言,成年人的性格,大多源于父母的养育方式。

03、在孩子6岁前,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有的孩子在父母看来一直挺老实的,怎么有一天就让警察找到家里说“他参与抢劫了”?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那么好,可是有一天他怎么就因为说他几句居然自杀了?

记得有一位母亲就曾发出这样的疑问:“前两天过马路时他还拉着我的手,怎么到学校后就出走了呢?我真搞不清……”

为什么那么爱他们,他们还会这样呢?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本质、爱的艺术、爱的表达可不仅仅是给予,不仅仅是满足,更不是百般的迁就,让孩子永远只感受到快乐。

人生中的快乐与痛苦,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成对”的教育,需要让他经历心理上的一种痛苦、克制、忍耐。

这种养育起始于孩子3岁上下,在他能够说出自己的要求时,就要开始对他说“不行”,结果可能是让他痛哭一番的经历。

父母若在6岁之前(最晚别超过10岁)对孩子说“不”,他尽管会因为你的拒绝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严重些也就是哭得在地上滚来滚去。

可你若等他到青春期后,再开始对TA说“不”,他不会再哭闹,也不再打滚,而是会离家出走、服毒自杀,或以跳楼方式威胁父母,因为那时候的TA已经有对付你的各种能力和选择。

曾有人问我:为什么那么小年纪的孩子会自杀?

那是因为孩子只知道你爱他,他在利用你的爱威胁你,他并不知道死的真正含义。所以,父母的养育之爱要有知性,不要给孩子一种误读的可能。

如果说,父母在孩子3岁前主要实施情感抚养,那么3-6岁主要是实施性格抚养,因为“孩子从3岁开始,逐渐具有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给孩子“立规矩”的关键时期。”

对孩子说“不”,哭不能解决问题

比如生活中,很多孩子会因为得不到心仪的玩具满地打滚,在商场里哭闹。此时家长的做法应该是:把孩子抱回家,与孩子单独待在卧室里,面带微笑地看着孩子哭闹。

直到孩子哭累了,家长可以起身离开去拿一个热毛巾给孩子擦擦脸。待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再心平气和地讲道理:“以后有什么样的需求,应该好好跟爸爸或者妈妈说话,哭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李玫瑾提醒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做到“四不要”原则:不要骂孩子、不要打孩子、不要跟哭闹中的孩子讲道理、不要离开孩子。

因为对于哭闹中的孩子而言,家长的大道理仿佛噪音,根本听不进去;同样的,若把孩子单独留在房间里反思,相当于关禁闭,没有丝毫的教育意义。

有计划地给孩子买玩具,学会等待

选择一个轻松的周末,父母可以带孩子到商场里去挑选玩具。

孩子挑好后,家长可以说:“哎呀,你这个玩具要120元,但是按照妈妈的预算计划,我们只能买100元的玩具。”

然后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爸爸工作赚钱很辛苦,家里的生活要有计划,“如果妈妈这个礼拜辛苦工作加加班,下周末就可以把这个玩具买回家了!”

正如前段时间,朱丹在主持亲子类节目《童言有计》时提到给一岁的女儿买钢琴,应采儿却表示,儿子Jasper也曾对她说“妈妈我很想要一架钢琴”,不过她却对儿子说:“太贵了,家里还没有办法给你买,如果你真的要的话,你就要好好学,如果学得好的话,在生日的时候可以送给你这样一个礼物。”

应采儿在表面上吊足了儿子的“胃口”,而Jasper在听到妈妈这样的话后,也特别用功的去学琴,同时会非常期待,特别珍惜这个礼物。

因为此时的延时满足,不仅会让孩子懂得感恩,还会让孩子学会等待和忍耐。

巧克力的诱惑:让孩子懂得自律

孩子从三岁起,自律能力也应该逐渐养成。这时候,家长还可以适当利用诱惑训练,来帮助孩子形成这样的能力。

准备一份孩子最喜欢的零食,比如巧克力。把巧克力分成三份,拿出其中的两份对孩子说:“宝宝,这两份巧克力都给你,你可以自主管理。如果你能做到今天吃一份,明天吃另外一份,那么明天妈妈再额外奖励你一份。”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首次掌握决定权,一定会把两份巧克力一次吃掉,自然也就拿不到第三份巧克力的奖励。

这时候家长不要问不要看,找个事走开。然后第二天拿着那份奖励找到他,说:“对不起,不是我不给你,是你自己不想要。”他最多不高兴而已。

而当我们第二次做类似的选择实验时,孩子就会吸取教训,按照计划品尝巧克力。而当你给他奖励时,一定要说这是妈妈对你的考验,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让孩子知道,你长大了,以后有些东西要慢慢拿,不要急。这样就能培养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作为父母,不仅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陪伴,还要在爱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规则,然后坚定地遵守。

爱与规则并行,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这个世界上,没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错误的教育方式和缺位的父母。不要让孩子成年后,为你的缺位买单;更不要让你的骄纵,毁了孩子一生。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成为一道光,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

近年来对于孩子的教育一直是家长的热议话题,孩子们敏感脆弱,不服管教,成为普遍现象,对此,大多数家长比较信奉的李玫瑾教授为广大家长给出了建议。

她认为 “无规矩不成方圆” ,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上,孩子在6岁前三年的时间是 情感 ,还有三年就是性格, 家长要做到3岁之前有恩于他,3到6岁立威于他 ,规矩才有可能立下。

李玫瑾教授在和大家谈教育时,也分享了自家孩子在教育上遇到的一些状况。

孩子在小时候遭到姥爷的大声训斥,李玫瑾教授当时也认为孩子那么小会吓到他,但是李老师父亲却持相反的观点, 认为经过姥爷的训斥,以后走上 社会 ,没有什么事能吓到他。

此后, 李玫瑾教授把它当作“坚强”的教育课 ,因为孩子的教育是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家长立规矩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下次不敢再犯,就是对孩子教育的一次成功案例。

孩子在三岁之前对一切都是陌生的,安全感来源于父母的关爱,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多给予孩子关心和呵护。

孩子从家长那里得到足够的关爱和安全感,才会对世界不感到恐慌和害怕,才会有 探索 世界的勇气和决心。

孩子接收到来自父母的关怀,家长得到孩子的反馈,孩子才会对父母心存感激和依赖,这时候孩子会抓住父母的脾气,逐渐会向调皮的方向发展,这是父母就要向立规矩的方向转化了。

3-6岁的孩子已经有自我意识了,并且他们会猜测父母的心理,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会产生叛逆的心理。

这时候孩子这棵小树能否成长为笔直的大树,就看父母能不能抓住立规矩的黄金期,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小,宠溺孩子而错过了最佳时期。

像孩子为了得到某样东西,在地上“撒泼打滚”,父母无奈就会依从,直到面对升学 为题 的时候,出现分歧,导致了更大的亲子矛盾。

家长在立规矩的时候不要急于求成,在孩子6岁之前树立家长的威严, 面对孩子的胡闹,父母要坚定,不能向孩子“低头”,做到雷声大雨点小,吓唬到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保证下次不再犯 ,逐步地建立这种思想,规矩就会得以建成。

家长在立规矩时,一定要注意不可总是加深孩子错误的印象,注意一下方面的雷区:

1)不要怕孩子小,不懂父母的意思

当孩子做对一件事情的时候,家长就赞美,用欣赏的目光告诉孩子这些事情是对的,几次过后孩子就会知道这样做会受到夸奖,以后就会往这个反向发展。

2)不要强化孩子错误的印象

在孩子犯错时,一些家长只会一味的说“不”,“不正确”,以否定的态度,或是大声吼叫的方式让孩子知道自己错了,但在孩子心理就会加深自己对错误的印象,父母可以在孩子做对事情的时候,多些正面的回应。

3)规矩要因时制宜

孩子在小时候避免孩子触碰一些危险的物品,而立下规矩,让孩子明白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但是随着孩子长大,有些事物是可以尝试的,父母就要随着孩子长大改变某些规矩。

4)规矩的建立是需要父母和孩子再好情绪时

家长有时会因为一件事情而生气,在情绪暴躁的时候给孩子立下规矩,之后就再未履行,家长要在和孩子心平气和时,较为正式地告诉孩子,让孩子对规矩充满仪式感。

大家对李玫瑾教授的观点是否赞同?欢迎留言分享转载。

小娟和小罗是非常恩爱的一对夫妻。他们俩不仅读书的时候是非常优秀的学霸,智商非常高超,而且在事业上面也是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夫妻俩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是格外上心,他们非常舍得为孩子花钱。他们俩一致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给孩子报了各种兴趣班。孩子也学了很多年的钢琴了,可是总是没有很大的突破。反而当时不被看好的同学却学得比他更有成就感, 老师经常用“心灵手巧”这个词语去夸赞他的同学。夫妻俩心里痒痒的,难道自己的孩子真的不聪明吗?是不是孩子在特长方面没有很大的天赋?

夫妻俩很是着急,于是带着孩子去做了检查。听很多老人家说通过孩子的手可以去判断他是否有天赋,小罗的亲朋好友都反对这种迷信。但是小娟和小罗认为不是迷信,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孩子的手判断孩子大脑发育情况怎么样。但是可能他们搞错了,以为是看手相,其实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当中去判断是否有天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肩上。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智慧的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 这么多著名的教育家和学者都说过通过孩子的手可以反映孩子的智商,其实我们不要等到孩子长大了再去测试, 我国著名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孩子聪不聪明,从手就能看出,不用等长大。”

我们判断孩子聪不聪明,我们从他的“手”就能看出来。

第一,婴幼儿阶段的孩子手指灵活。

我记得有一次去喝喜酒的时候,发现一个特别可爱的宝宝。他大概是一岁半左右,虽然不能说完整的句子,只能说几个简单的音节,但是他的手指却特别的灵活。由于还没到吃饭的时间,看样子他有点肚子饿,妈妈从背包里拿了一点宝宝饼干给他吃。 妈妈给他一小块饼干,他没有吃,左手灵敏地接住妈妈给的饼干,右手却伸出手来又向妈妈要一块。

妈妈也非常的配合又给了他一小块饼干。现在他左手右手各一块饼干,也就是说有两块饼干了。我以为他要吃饼干了,结果没想到他把左手的那片饼干递到了右手,右手成功有两片了。他乐不思蜀地伸出左手向妈妈嚷着又要一块饼干。妈妈觉得孩子特别有意思和聪明,于是又给了他一块饼干,这个时候他就有三块饼干了。对于一个一岁多的孩子来说,虽然不会说完整的语句,但是可以通过他的手势灵活地运用自如, 也能够让大人明白他的意思。不得不说,孩子运用左右手的协调达到他的目标,简直是做得天衣无缝。

每个阶段的孩子都会有不同的心灵手巧的表现,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喜欢玩魔方或者积木,通过这一系列的动手协调那么对于他的大脑发育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像我刚刚举的一个例子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相信我们细心的宝妈在平常的日常生活当中会观察到自己的宝贝也是这样的。如果孩子在这方面非常的心灵手巧,那么我们一定要好好的积极培养他的智商发展。

第二,孩子喜欢涂鸦绘画。

孩子大概在三岁的时候,对于涂鸦充满着好奇也是他们开启想象的第一个阶段,因为他们在那个时候对绘画完全是懵懵懂懂,虽然没有接触任何的老师进行指导,但是这对于他们的想象力思维有着很好的发展空间。在孩子小时候会经历绘画敏感期,如果他顺利度过这个绘画敏感期,那么他在画画方面的天赋将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很多父母可能无法接受孩子到处乱涂乱画,尤其是把家里的墙壁画得乱七八糟。

但是我们的明星家庭邓超和孙俪却非常欣然接受孩子的这种疯狂绘画。因为是当他们经历绘画敏感期的时候, 他们对于画画出自一种喜欢,而这种喜欢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出来。他们只能通过自己的手和大脑来结合那种想象出来的画面,进而一步一步地把这种内心 情感 用他们的画笔展现出来。

还记得前段时间特别火爆的一个九零后抖音壁画小女孩,她的粉丝已经过百万。他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她所制作出来的壁画栩栩如生,我还记得有一幅孔雀,简直就像我在动物园里面看到的一模一样。她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而是经过她这么多年的积累获得的成就。她从小喜欢绘画,除了父母的支持和鼓励,她也从来没有间断过。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孩子没有天赋,只是我们把他的这种天赋给埋没了。当他的手展现出绘画的意识的时候,我们要加以鼓励,而不是要制止他这种行为。说不定他就是下一个出名的小画家。

第三,孩子喜欢当拆卸专家。

我们众所周知的中外知名的有很多科学家,他们虽然功名成就,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他们小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动手能力特别强。他们在小的时候都知道理论运用于实践的道理,所以他们在实践操作这方面做得特别透彻。

并不完全是由于他们的智商特别高, 而是由于他们的大脑和双手都得到了锻炼,大脑在思考的过程当中,双手也相互协调得到了锻炼,所以大脑和双手相辅相成,相互成就,才让他在某个领域特别擅长。

很多孩子在家里都会有这个特殊的技能,只是某种技能往往容易被父母给忽视。比如孩子拿着家里的玩具或者家具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有的父母认为他们在捣蛋,本来就忙于工作的他们无暇顾及他们这种行为。 而有的父母就非常的聪慧,他们不仅非常鼓励和赞同他们的这些行,而且有很耐心地教导孩子如何拆卸更迅速。

欲先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在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成绩很是看重,但是孩子的智力发展不一定要完全靠学习成绩而提高,我们可以通过孩子的双手和大脑的协调,共同去发掘高智商的孩子。我们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小时候的动手能力也是特别强的,他能够有那么好的成就,也得益于他的母亲非常有耐心的认同孩子小时候的做法。让我们多一份耐心,静待花开吧,说不定孩子就是下一个爱迪生。

1、孩子6岁前要管好,不然以后就管不了了。孩子4岁时你拒绝他,他最多在地上打滚,等他14岁拒绝他的时候,他就会离家出走,服毒自杀了。

从哪几个方面管呢?例如克制任性,防止压力,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学会挫折等6个方面。

2、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的承受力越好。

尤其是家有儿子的,千万不要百依百顺,很多逆子都是宠出来的。

3、人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位置。

不管考不考得上大学,不要紧,如果你想开店,我就给你启动资本,千万不要做一个无所事事的人。

4、挫折忍耐力跟意志力有关,而意志力的培养不是靠智力,而是靠体力,在孩子小的时候,多做些体力上的活,有好处。

5、二胎家庭两个孩子发生矛盾怎么办?不要把精力放在护着小的上面,而是放在大的上面。

6、孩子在1岁前,甚至是3岁以前,最好是由母亲抚养。

人在生命早期是很无助的,认人是最早的情感依恋,父母才能给孩子安全感。

7、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成的。

孩子的每种行为和心理,一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系。

8、心理发展有关键期,12岁以前称为依恋期,12-18岁成为青春期;依恋期需要家庭教育,青春期需要社会的参与。

9、孩子的心理阳光成长比智力重要。

我宁愿我的孩子是个普通的快乐少年,也不愿他成为心理压抑的学习机器。

10、一个人如果在小时候没有被善待过,就别指望他成年后会善待这个社会。

11、4、5岁是人格教育的关键期,所以家庭教育要重视人格教育。

12、一个脾气暴躁、容易激动的人,其早年的抚养一定是亏欠的;一个平和大度的人,其早年的抚养一定是到位的。

13、关注孩子最好的朋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621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