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种情况:一个人在安慰另一个人的时候,总会说自己能感受到她的想法,但是世界上真的有感同身受吗?
每当我们在遭遇不幸或者是不开心的时候,我们都会很容易在周围听到“感同身受”这个词。而那些说着和我们有一样感受的人,无论是真的经历过相似的情况,还是不曾经历,但只是因为想安慰我们而说出来的话,都会在不经意间向悲伤者解释这个词。
或因为对遭遇不幸的人的同情,又或是真的因为关心,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将自己想象和他人一样的境遇,或者因对方所处的境地想到曾经某一刻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所以内心颇为感慨,从而用感同身受这个词来安慰或者劝导对方。但是,这仅仅只是个人假想或是类似经历而已。
这世上哪有什么感同身受?我记得我看过一段关于杨幂的采访,她当时说的话大概意思是:世界上谁不幸苦,你又凭什么要别人去理解你的不易,去和你感同身受呢?
这段,我家里人发生了矛盾,主要是因为我妈妈总是自己胡乱猜想,总觉得我爸爸对不起她,嫁给他是自己倒霉之类的话,现在我爸生病了,我爸工资也全在我妈那里,所以我爸想去医院检查也没钱,我妈妈也不告诉我爸为什么她有这样的想法,现在误会越来越大,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不告诉我,我就只能当自己不知道,我没生活在他们那个年代,我也不知道他们那时候发生过什么,对于我来说,我就无法感同身受,那我为什么不选择置身事外呢?也许你们会觉得我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但我不止一次听到我妈妈说她是因为我外公们缺钱才把她价格我爸的,所以这一直是我妈心里过不去的话题,但我也不知道该如何说,就只能不管。
刚好前几天我闺蜜跟我打完电话,我和他说了这件事,他就说了:我理解你的感受。这样一句话,也就是这样一句话 让我觉得他的回答没有必要了,尽管我知道到他说这句话是为了让我心里好受,但我喜欢说真话的人,不喜欢迎合别人的人,即使我们是好朋友也不行。
在我这,如果我的闺蜜有类似的经历,但是我不知道该如何安慰他的时候。我会选择去陪伴、引导着他往其它开心的事情上去想。
换句话说经历类似,并不代表感同身受。我们是两个人,是俩个不同的个体,来自是两个不同的家庭,生活环境不同,思维不同,家庭观念不同,亲人之间的情感也是不同,发生的事情也不一样。有的是身体上的伤害,有的则是心理上的伤害。尽管彼此内心之间充满担心和牵挂,甚至会因为心疼对方而哭泣,但这仅仅是因为理解,而不是是感同身受。
所以说并非有过类似的经历的人,内心就会有同样的感受。因为每个人不同,感情深浅不同,所遭受的心灵的悲痛和情感抒发也是不同,那又谈何来一样的感受呢?
在李志老师的《梵高先生》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谁的父亲死了,请你告诉我如何悲伤;谁的爱人走了,请你告诉我如何遗忘。”
大多数时候,在安慰别人时,可能感同身受会是一个很受用的词,你朋友会因为你们有一样的遭遇而心心相惜,但并不是每次都是一个恰当的词。安慰别人固然没错,但是也要考虑那个人的内心到底是如何看待这个事的。
人为什么有时候会感到孤独?那是因为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一种感觉叫做感同身受。就像世界不会出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我们每个人的遭遇也不会完全相同。
所以 这世界上哪来的感同身受啊。
就如同独木舟在《深海里的星星》中写的:“世界上其实根本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针不刺到别人身上,他们就不知道有多痛。”
所谓感同身受,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物理意义上的亲身体验。
就好比男人永远不可能知道痛经到底有多痛,即使现在科技那么发达,有各种让男生体验分娩时疼痛的机器,但是这样男生就会切身体会到分娩的疼痛了吗?没有,因为分娩时,女士会在手术室待上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一种持续的疼痛,男生是体会不到的,要不然为什么说女生生孩子就仿佛去鬼门关走了一遭呢?而男生体会到的不过是疼痛冰山一角罢了,难道因为我们很疼就要求男生也体会这样的疼痛吗?不是的,因为有些男生的疼痛也是我们女生所体会不了的。所以,男生和女生要相互理解,关心各自的不易。即使做不到感同身受,但也要学会相互体谅。
所以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一种感觉叫做感同身受,于己惊天动地的伤,于人不过随手拂过的尘。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既有,也没有。
如果说有,那是因为你曾经有过和她一样的遭遇或不幸,所以当她困惑或痛苦时,你能了解其中的滋味。
感同身受,我的理解就是别人正在遭受的伤痛,你能深深感受到痛苦,能以自己的经历同情他人的不幸。别人无论做出什么动作,说出什么话语,你都能理解。因为你可能有过同样的举动,她在痛苦中的所做所为,就像你自己当时一样。
其实,真正的感同身受,不仅是你经历过她的不幸、痛苦,而且更主要的是你在乎她、疼爱她。就像我们的父母,当我们伤痛难过时,当我们疾病住院时或因失恋或其它事情痛不欲生时,父母尽管没经历过我们同样的困惑痛苦,但他们却比我们自己还要难过、伤痛,因为他们太疼爱我们了。你好、你成功,他们比你还高兴。你失败、你痛苦,他们比你焦虑、难受,这一切能说不是感同身受吗?
还有深爱你的另一半,你的所有喜怒哀乐,她都能感同身受。因为你们有相同的爱好,共同的利益,及相互爱恋的心,所以,能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
至于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这主要是你的一切别人没经历过,或你的一切与别人无关。也可能是别人痛恨你。所以,即使你正在遭遇他人曾经的痛苦,他人也毫无感觉,有的还会幸灾乐祸,嫌你还没死。
与你无关的人,还有缺乏同情心的人,他(她)们是不会为你着想,不会站在你的角度看和想问题的。那他(她)们又怎能有感同身受的情感呢?
有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除了同样的际遇和共处患难中外,谁能真正感同身受?如果说有,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因爱而生的。
有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从另一方面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有一颗善良和同情的心。在别人遭遇困难和不幸时,能给以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不是幸灾乐祸、落井下石,或只当一名漠然的看客。
题目:“爱”在心口难开
喝完最后一口牛奶,我默默地把145分的卷子放到父亲面前,他抬起眼哼了一声,签上大名后又继续埋头看报了我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但终究还是作罢,反正我也习惯了收拾好东西,我顺手把门带上,那轻轻的关门声,仿佛一声叹息似的我头也不回,大步向学校走去…… 其实,我也想他对我笑一笑,说声“考得不错”的话……
我跟我父亲好像是天生仇人,从小到大,我们的交战便没停过调皮是男孩的天性,每当我闯了祸,他总一声不吭,抡起皮带没命地抽大概是遗传了他的执拗,我也不哭,一阵清脆地抽打声和妈妈的哭喊声混战,最终便以“砰”一声摔门的巨响——我夺门而出告终
妈妈常跟我说,其实他是爱我的,只是不知道怎样表达,我要试着和他沟通一下沟通我冷笑,和他这种机器怎么沟通他甚至对路边不相识的扫街大婶笑一笑,却吝惜地不肯对我展露分毫,他表达“爱”的唯一语言,便是那无止境的皮带抽响而我回报他的爱,便是比说话还多次数的摔门声……
想着想着,便来到了学校“嘿!”好友神秘地凑过来,“知道今天什么日子吗父亲节!”顿时,冰冷的老脸又浮现在脑海,我厌恶地说:“关我什么事”“你不对你父亲表示点什么吗我昨晚等不及,已经送了,当我对我爸说‘我爱你’的时候,他居然哭了呢!”好友兴奋地说,然后不由分说地拉我去了精品店……
拿着一瓶二锅头和一盒包装精美的皮带,我忐忑地回到家里送皮带,真讽刺,他又要抽我了吧
“爸,今天是父亲节,这是送你的礼物”我不动声色道他愣了一下,慢腾腾地拆开了礼物出乎意料,他没有勃然大怒,只重重地叹了口气:“今天你妈不在,跟我喝一杯”也好,壮壮胆
可怕的寂静,只有酒杯碰撞声两人都喝得微醺,我望着父亲,幽幽地说:“爸爸,我……我……我爱你……”极轻极快地带过,也不知他听到没有,“我没别的意思,只是你那条皮带快断了……”没等我说完,父亲喉咙里冒出一句:“今天考试考得不错……”我的眼顿时热了他拿起酒杯,仰头猛地一倒,眼睛闪闪的,红了他慌忙掩饰道:“这酒……这酒太烈了……”我笑笑,哽咽着:“是烈了点……”说罢也举杯一饮而尽,热泪,流进了嘴里……有爱的泪,是甜的……
一声“我爱你”,化解无数情……
1
还真得相信一个观点,这世上真没有完全的感同身受,高级一点的理解叫做“我懂你”,我懂你这个做法,我懂你的难过,但真的很抱歉,我无法完全的感受你此刻的感受。
起初,大白跟我讲她和新认识的一个男孩的故事,抱着好奇加上关心的心态,我听得及其认真,她说:他对我很好,我们每天从早安聊到晚安,前几天聊天无意中说自己希望以后喜欢的人送我一个一米六的大熊,结果昨天收到他寄过来的快递。大白一副心情很好的表情,末了问了我一句:我感觉他对我很好,像不像喜欢我?
抱着负责听众的原则,我认真的给大白分析男生的心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他大概对你是有点好感,可以再观察一下。
自那以后,每次大白和男生有什么进展,都会问我,我也尽职的做好一个感情咨询师的工作,每次都耐心的帮她分析,后来时间长了,男生跟她暧昧却迟迟不表白,她找我谈心的次数更频繁了,我说“他也许不喜欢你只想暧昧”,在听完我的话后,每次都罗列一百种他对她很好的事情,而等我说“也许他是喜欢你的吧”,她又总有办法把问题绕道最初“他为何不跟我表白”。
我说“你和他断了吧,别纠缠了”,她说“我不知道怎么说出口,也舍不得断开”。
“狠心就好了,实在不行那就好好聊聊,万一他只是没想好怎么开口表白呢”我接着说,“可我还是难过,也感觉他也许真的不是很喜欢我只想暧昧”。在她开口之后,问题又回到了最初,就这样循环。
后来,我比较忙加上也不知道怎么继续跟大白聊她的情感,每次她找我,我聊几句就说工作忙了。时间长了,她也有些想法,就跑来找我当面说:文,我是你的好朋友,我遇到了情感的纠结,你为什么不回我的消息吧帮我解决。
再好的朋友总聊一个话题,也会厌倦的,而说实话我有时真的蛮不能理解她的瞻前顾后,我对她说,“我说再多也只是不负责的以一个旁观者瞎BB,你自己才最清楚他喜欢你与否,我是这场故事里的配 角,作为主角的你要自己想办法演好这场”。
2
读高中的时候,喜欢的一个男孩子有一个星期没来上课,等他来了之后,我赶紧跑到他座位面前问,“你为什么一个星期没来上课”。
他说“我爷爷去世了”,留下一脸呆瓜的我,在他说出那句话的那刻,我费尽心思的搜刮着词语,是安慰他“别难过,爷爷也不希望看到你太难过”,还是对他说“加油,一切都会过去的”,其实这两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表达着差不多的意思,但却让当时的我纠结了好久,可最后我还是只对他说了句“哦”。
他说,“其实我没那么难过,爷爷从小跟我不亲,只是身边一个人离开了多少都有的不舍”。我还是说了句“哦”。
自那以后,我开始想要学着该如果去安慰别人,可是过了很久我还是学不会如何去安慰别人。
朋友的妈妈出车祸了,被一辆大车直接撞到了,当场身亡,在得知这个消息,高中同学都去安慰她,而我在看到她哭着说“从今以后,我再也没有妈妈了”,顿时就忧伤的不知道说什么,到了口边的千言万语都被我吞回去了,哪怕我口中说得再真切“我懂你的痛”,可我和她都清楚,这种失去最亲人的痛我不可能懂。
我走到她身边,一把抱住她,在她耳边说了句“加油”,走的时候拍了一下她的肩膀,并没有说其他的话。我在安慰人方面一直是个末等生,在我不能真正感受他们痛处的时候,我不愿意死撑着说“我很懂你”,这真的很牵强而且客套,我只想选择当一个可以给她们力量的旁观者。
很多时候,生活这张试卷只能你自己去填写,就像小时候别人问你最喜欢吃什么,最喜欢爸爸还是妈妈,这种问题旁人无法回答。你也不必开口去责怪别人不帮忙,只是有些事真的无法共振,我们能做的就是陪在你身边。
3
最开始后台有读者留言说,“长长,我失恋了,很难过”,我会认真的回复“身边突然少了一个人,肯定会难过,但你肯定会遇到对的人的,熬过这段时间就好了”。
后来打开消息,收到她的一条留言“你怎么能说他是错的人,在我心中他就是对的人,他对我很好,我很想他”。
对着这无由的责怪,我蛮窝火,我截图跟我闺蜜抱怨,闺蜜说“每个人感情都有特殊性,哪怕结果都是失恋,但过程不一样,或许他们是甜蜜的分开,又或者是闹着分开,单凭别人的几句话你也不能分辨到底是什么情况,不确定的时候宁可被误作高冷,也别回了”。
我知道闺蜜也是为了我好,也蛮有道理的,自那以后我很少长篇大论的回复后台的消息,最多说句“加油”。
坦白说,世上也真的没有完全的感同身受,失恋了在旁边哭得醉生梦死,别人走到旁边对你说再多“亲爱的,我懂你很难过,但你要坚强”,这对当事人来说这也不算是神丹妙药,起死回生的时候还得靠自己,旁观者说完这句话照常大可吃肉大碗喝酒,难过的你也还是抹眼泪想着伤心事。
有些事我不能帮你做决断,有些路我也不能替你走下去,我冷漠的说句“加油,你要坚持走下去”,比在一旁对你的人生指指点点有诚意多了,那是你的人生你的烦恼诶,夜晚失眠的翻来覆去、旁人的白眼嘲笑以及不想说话不想吃饭的无力感,统统都是你去经历和感受的,哭与痛也都是你在受,而不负责任的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给你指一条我觉得很不错的路,但这条路真的适合你吗?不,其实很多时候除了你自己,没人知道你适合走哪条路。
张嘉佳说过:人人都会碰到这样的事情,在原地走一条陌路,在山顶听一场倾诉,在海底看一眼尸骨,在沙发想一夜前途,这是默片,只有上帝能给你配字幕,朋友不能陪你看完,但会在门口等你散场,然后傻笑着去新的地方。
我很清楚有些事真的无法共振,那就选择默默的当个旁观者,给你在旁边鼓掌和呐喊,待你走完这场劫,我再陪你一起上路,这才是最尊重你的做法。
专栏作者,多家主流媒体特邀作者,烈酒小清新一枚,坚信美少女的征途是星辰和大海,已出版《我哪懂什么坚持,全靠死撑》,公众号:文长长(id:wenchangchanga),新浪微博@文长长winnie
我们总是会说什么设身处地的为谁着想、换位思考,有点类似于感同身受的意思。但是随着每个人的思想、阅历、见解的不同,对于同一件事物所产生的情感也不同。所以说,世界上很难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真正能够感同身受的人,在某一时刻她们的精神思想是可以产生共鸣的,严格来说两个人的脑洞完全是一样的,两个人的思想可以由某一个人完全的表达清楚她们所追求的,期待的东西是一样的。
举个例子来说,朋友经历了多年的异地恋长跑,由最初的如胶似漆变成最后遗憾的背道相驰。目睹了她一直以来心酸的也开始了我的异地爱情长跑,本以为会给予鼓励安慰的她却总泼我凉水,甚至想要阻拦我们见面约会。以为最懂我的她此刻却成了最熟悉的“坏人”。而她表现出来的态度总是以过来人的身份在奉劝我放弃。
也是我一直想不明白的问题,她当初最期待和异地的对象约会,最渴望放假,恰如现在的我一样,为什么现在她不理解、不支持我,反而要“百般阻拦”呢?后来才发觉是我想太简单。正因为她经历过,有了比我多一些的经验看法,看透了我所有的小心思,对于我和他的未来,她比我有了更多的考量,所以会与我现在单纯的想法相碰撞。
因为经历过,所以明白过。经验和教训永远是值得思考的东西。因为多一分阅历,所谓的“感同身受”就与她的当初如出一辙,即便理解,也不再是单纯的“同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