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诗: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原文翻译及赏析

闺怨诗: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原文翻译及赏析,第1张

#诗词鉴赏# 导语闺怨诗属于汉族古典诗歌,主要集中在唐代这一时期,其中又有特别的一类称为宫怨诗。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下面是 为大家带来的:闺怨诗: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宋代: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双飞去 一作:双来去 离恨苦 一作:离别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注释

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槛(jiàn):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

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离恨:一作“离别”。

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凋:衰落。碧树:绿树。

彩笺:彩色的信笺。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兼:一作“无”。

赏析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诗词鉴赏# 导语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王昌龄的五古,基本上都写得严正肃然,高古劲健,颇有风骨。七绝至王昌龄而体制大定,表现手法完全成熟,给后人以很大影响。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而王昌龄的宫怨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因此王昌龄被誉为是成功地用七言绝句写宫词的第一人。下面是 为大家带来的王昌龄《闺怨》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闺怨

唐代:王昌龄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一

闺中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注释

闺怨: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

创作背景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赏析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形象跃然纸上。闺中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故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

 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故曰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闺怨诗本来是抒写古代那些离妇、征妇、弃妇、思妇的思念、怀春、忧伤等情感的。原来觉得应该大多出自妇女之手,毕竟她们才是感同身受啊。但近日偶一梳理,发觉这些闺怨诗词居然多由须眉丈夫所赋。女性中虽然也有李清照的《声声慢》这类名篇,但总体而言,从数量到质量都不如男人的创作。这可能是古代女性文化水平普遍不如男人,心有所感却无法表达缘的故吧。

传世的闺怨诗不少,多出自名家之手,但我觉得也不尽然,有些声名不彰的诗人,却写出了极佳的闺怨诗,丝毫不输名人大家。

唐朝有个叫朱绛的诗人,他的一首《春女怨》被《全唐诗》收录了,虽然对如今的人们而言很生僻,但这首诗的水平,完全可以比肩史上顶级诗人的大作,诗曰:

独坐纱窗刺绣迟,

紫荆枝上啭黄鹂。

欲知无限伤春事,

尽在停针不语时。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静女,因为听到了枝头的黄鹂声而触发了伤春情绪,可是通篇没有出现“听”或“闻”字,以无声而写有声,实在是高妙的很。而最后一句,则用一个“停”的动作将这位女子忧思伤怀的内心情感传神地刻画出来了,很见功力。

王昌龄与朱绛不同,他是著名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就广为人知了。他的那首七绝《闺怨》,被称为闺怨诗的压卷之作,但我觉得这首《闺怨》在造诣上并不比朱绛的《春女怨》高,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王诗曰:

闺中**不知愁,

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的特点在于情绪上的突然转折,从开始的**不知愁,画好了装上楼赏春,到见了青翠的柳色反而悲从中来。未言伤春却现伤春之意更切,这种手法与《春女怨》中的听黄鹂而伤春同样高超,营造的意境同样凄美。如果说《春女怨》的最后一句是意寓于态,则《春怨》的最后一句就是意尽掩态,两者功力相当,各有千秋。

读过许多闺怨诗后,我觉得,史上最好的闺怨诗句,却出自不属于闺怨诗之列的一首诗。那就是唐人陈陶《陇西行》中那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读来怎凄惨两字可以了得,直教人潸然泪下。诗人对征妇的不幸深感哀痛,并给予了无限同情。由此想来,那些写闺怨诗的男人,都是性情中的好男人。他们能体察女性的痛苦和忧愁,并将之寄于歌赋,让更多的人来关怀女性,如今的男人们真该向这些古人好好学习!

#诗词鉴赏# 导语闺怨诗是汉族古典诗歌中一个很独特的门类,大致说来,就是写**、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这种诗,有的是女人自己写的,还有一些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的。女人本身就具有诗人的气质,感情细腻,容易入诗,加上些幽怨,就更让有哀怜了。一个欢乐的女人,她身上诗的意味可能要少一点,一个感情细腻,而处境又不佳的女人,她身上诗的意味就要多一些。当她在思念自己的丈夫或者情人的时候,诗的意味就更多,更加缠绵,更加动人心弦。下面是 考 网为大家带来的:闺怨诗:李清照《点绛唇·闺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点绛唇·闺思

宋代: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译文

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这一寸的柔肠却要容下千丝万缕的愁绪。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在这寂寞暮春里,倚遍了每一寸相思阑干,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轻问一声:“良人呵,你在何处?”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蔓延着良人必经的道路。

注释

点绛唇:词牌名。

“寂寞”二句:此系对韦庄调寄《应天长》二词中有关语句的隐括和新变。

人何处:所思念的人在哪里?此处的“人”,当与《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的“武陵人”及《满庭芳·小阁藏春》的“无人到”中的二“人”字同意,皆喻指作者的丈夫赵明诚。

“连天”二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意,以表达亟待良人归来之望。

创作背景

 此词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创作地点在青州。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公元1118至1120年(重和元年至宣和二年),这期间赵明诚或有外任,清照独居青州。是时明诚或有蓄妾之举。作《点绛唇·寂寞深闺》《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等。”

赏析

 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首先词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惜春”两句,不复直言其愁,却“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几声空洞的回响。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写照。

 下片写凭阑远望。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倚阑”表示人物心情悒郁无聊。这里词人“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衬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无情绪”,这就有力地表现了愁情深重,无法排解。

 结尾处,遥问“人何处”,点明凭阑远望的目的,同时也暗示了“柔肠一寸愁千缕”、“祇是无情绪”的根本原因。这里,词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

 这首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结尾“望断”二字写尽盼归不能的愁苦,此时感情已积聚至峰,全词达到高潮。

乾隆皇帝爱写诗人尽皆知,因为他皇帝的身份所以他的诗作大多都完整的流传了下来。唐朝的时候有名的诗人不少,好比说李白、杜甫等等。他们的诗虽然也有不少传世之作,但是因为古代战争频频再加上通讯不发达,所以其实还是有很大一部分诗作被遗失了。有一个唐朝诗人,他一生只留下了一首诗,却被后世奉为经典,他就是金昌绪。

金昌绪是唐朝人,除了这一点之外,后人对他是一无所知。甚至关于他的性别,时至今日仍然难有定论。他唯一流传到现代的诗作叫做《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因为这是一首闺怨诗,诗作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生动的写出了一个女子思念夫君的心态。所以有人以此为凭,说金昌绪应当是一个女人。

不过唐朝时很多出名的闺怨诗,都是男人模仿女人心态所作。好比说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还有李白的《怨情》“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都是其中的佼佼作。因此金昌绪也很有可能是一个男人,这首《春怨》不过是他假借女人身份,写出的一首诗罢了。

而《春怨》之所以如此的出名,是有一定原因的。首先来看,这首诗全诗不过只有20个字,却非常生动的展现出了一幅连贯的画面。而且金昌绪用字用词如同白居易一样,非常直白易懂,但是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却非常的深厚。这4句诗,每一句都是承上启下、上下连贯,并且能够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第一句“打起黄莺儿”,讲的是一个美妇无缘无故的开始驱赶枝头的黄莺。而第二句“莫教枝上啼”则是告诉了读者她驱赶黄莺的理由,是因为黄莺在树枝上鸣叫。第三句“啼时惊妾梦”是对第二句的进一步解释,之所以不想让黄莺鸣叫,是因为黄莺鸣叫惊扰了闺梦。第四句“不得到辽西”是全诗最重要的部分,解释了美妇梦中所思,是想要梦见远在辽西的丈夫。

唐朝时期,辽西有契丹人一直虎视眈眈。因此唐朝常年有驻军,驻扎在大唐跟契丹的边界,严防死守。那时候通讯很不发达,普通士兵就连写一封书信回家都很难。所以说如果丈夫离家戍边,那么夫妻俩往往好几年都难得见上一面。

金昌绪以“梦”来写闺怨,也并不是首例。在他之前和之后,都有不少以梦入诗的佳作。好比说白居易的“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还有张仲素的“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等等。但是金昌绪这首诗,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他读起来朗朗上口,用字虽然简洁,但是每个字都恰到好处,多一分则满少一分则亏。因此这首《春怨》成为了唐朝闺怨诗的代表之所,后人评价这首诗是一个字也不能改。

古代男人喜欢写闺怨诗主要是因为思念所爱之人情感的发酵,他们身处远方,不能回到自己爱的人的身边,所以只好想象所爱之人,在窗边遥望并思念着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作一种情感的自我宣泄和补偿。

扩展资料:

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闺怨诗主要集中在唐代,因此唐代的闺怨诗比较发达。

比如张仲素的《春闺思》: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 昨夜梦渔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67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