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听雷阶前看雨,花开千年人犹不老什么意思

池上听雷阶前看雨,花开千年人犹不老什么意思,第1张

在池塘旁听雷声,阶前观雨,感叹花开万年而人却依然不老。池上听雷阶前看雨,花开千年人犹不老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一诗中的两句,大意是在池塘旁听雷声,阶前观雨,感叹花开万年而人却依然不老;这个场景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赞美与赞叹,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神,他的诗歌作品以深厚的情感,宏大的气魄和浓郁的社会意义著称,对于中国文学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观雨

  从维熙

  京城久旱无雨了。时至6月11日午后,才见雨丝迷离。

  凭窗外望,平日千篇一律的街道,顷刻间多了些奇异的风景:一些“板爷”们虽然被雨丝封堵了生意而提前收摊,用苫布盖起货物打道回府,但是他们用光溜溜、赤裸裸的胸膛,迎接着漫天雨丝的洗礼。两只脚拼命地蹬着三轮车踏板,嘴里还在喜兴地喊着:

  “雨——雨——”

  “下吧——下吧——”

  “下金下银——下粮下面——”

  尖厉的呼叫声,响彻塔楼的每间屋子。于是,楼窗一扇扇打开了,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不知是在追踪板爷留在雨幕中的回声,还是在呼吸湿润的新鲜空气。

  京城太干燥了,这一幢幢“鸽子笼”因为少了情雨的温柔,仿佛变成了沾火就着的火柴盒,干得人们嘴唇起泡、喉咙干涩、百病丛生。前几天,推着得了脑血栓的老母亲,到医院去看病,虽说还不到夏至时节,天如下火,地如冒烟。进了医院甬道,见病人一个个神情沮丧。患者们不议论彼此病情,却谈论着天干地支的阴阳轮回,说着“五行”缺水,人间就要灾变。老中医忙得额头坠汗,她告诉我:“如同冬雪可以去病一样,干旱的夏天,雨水可以驱除百病!”

  雨丝终于姗姗而来,她起始步履轻轻,只能听见一片沙沙的轻微声响。待我走近窗子,窗外雨丝织网,街市已在雨幕中一片朦胧。花的雨伞,花的雨衣,花的少女,花的街市……如同在这短短瞬间,迷蒙的雨丝给这京城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梦……

  最不怕雨的是孩子,他们赤着脚板,追逐嬉戏。当稚嫩的嬉笑声停了下来,几个男孩就蹲在楼下的墙角,开始在梦中织梦了:

  水牛 水牛

  先出犄角后出头

  他们齐声叫喊,足以显示了童贞的虔诚。他们蹲在墙角一动不动,任天雨淋湿他们的衣衫,任甘露淌下他们的额头。他们口里唱的是北京古老的童谣,实际上是对这场喜雨的祭曲。但是最后孩子们终于失望了,因为没有一只水牛从洞穴里爬出。一颗颗赤子童心还太单薄透明,单薄透明得如同蝉翼,他们不知道久旱之后不会有水牛孕出——水牛的生存条件是雨水充沛。

  他们还在虔诚的等待中呼叫:

  你爹 你妈

  给你买来烧羊肉

  大概是水牛害怕膻腥,终于没探出它那软软的犄角,孩子们的梦夭折在情雨之中,连隔窗遥望的我,都感到一阵失落梦幻的酸楚。

  好在,雨还在沙沙而落,密集的雨丝敲打在玻璃窗上,使雨中的京城街市,显得愈加如烟似梦。那一排排眨着眼睛的汽车尾灯滑过眼底,像现代派画家魔幻之笔,留下的一条条变形的曲线;它又若同红绸舞的演员,为欢庆这场喜雨而舞动的一条条红绸,由于有雨丝与之共舞,那婀娜的红绸带,多了比舞台上演出的潇洒和飘逸……

  雨。

  久旱之后的这一场雨,使整个京华都变得有了奔突的生命张力。棵棵古槐在雨中拂去了面上灰尘,飘出了叶片的青翠;排排加拿大白杨,一动不动地接受雨丝的抚摸,显示出挺拔的阳刚之气。

  在那目光可及的远处,是街市的一个十字路口,红灯、绿灯、黄灯在雨中都有了特殊的神韵,它在飞雨中闪烁出的光束,少了仅仅是指挥南来北往车流的工具色彩,而多了诗的幻境:黄灯亮了,像突然开放在街心的一束野菊;绿灯亮了,像伸张开边缘的一片水中荷叶;红灯亮了,像合欢树上笑开了娇羞的毛茸茸的合欢……

  古城有了诗情,都因为雨——这场久别了的雨丝。我突然想写点什么,便面对隔窗的雨滴,写下一首没写完的歌:

  我是雨滴/我是雨滴/我的母亲是云河/我被分娩到大地

  我是雨滴/我是雨滴/哪儿心田焦渴/我就到那儿栖息

  我没有国界界标/我不问肤色差异/我没有语言间隔/我不问人间藩篱

  我还想挥笔写下去,抬头望望窗子,雨线不再流淌。站起身来望望街市,雨中古城风情突然全部消失——不知何时,雨已停下——我又看见在天上划着圆弧轨迹的一轮火烫骄阳……

一、喜雨——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喜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韦应物《幽居》诗:“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就是人们赞赏的佳句。“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可见一斑。

苏轼《浣溪沙》词:“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一场透雨过后,原野青青,景色格外清新可爱,走马于平沙芳草地上,自是一尘不染,只觉满眼青翠,内心喜悦可以想见。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两句,诗人极为生动细腻地描绘了鱼和燕子在微风细雨中的动态。鱼的欢欣,燕子的轻盈,引起了诗人喜悦的心理反应,这不正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吗?

我们再来看一首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它细腻、匀称、滑爽、滋润而又慢慢地普降到皇城中的街道。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觉得快乐、新鲜、活泼、清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在喜雨诗中流传最广的要数杜甫的《春夜喜雨》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好雨知人意,在大地急需要雨时,雨来了,它好在适时。在人们正酣睡的夜晚,雨无声地,细细地下,不知不觉中柔情地融入大地,化作生命的光泽与亮色,它好在润物无声。雨既是春雨,又是好雨,它知人意,体人心,故令人喜。题目中那个喜字在诗中虽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逢里迸透。”[2]

同类的例子还有:“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文同《北斋雨后》);“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汪藻《即事二首》其一);“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秦观《好事近》)等。这些诗词句子均写得清亲可爱,给人以快感。我们从中可以读出生命的光泽和人生的生机与希望。

二、苦雨——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往事如烟,人生苦短,“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当诗人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飘然而下,成了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了特定的感情内涵。这样的例子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现列举如下: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姜白石《点绛唇》:“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苏轼《浣溪沙》:“萧萧暮雨子规啼。”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贺铸《半死桐》:“空床卧听南窗雨。”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其二:“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许浑《谢亭送别》:“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戴叔伦《苏溪亭》:“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从上面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苦雨往往跟悲、怨、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季节以春、秋两季为多,时间以黄昏、夜晚为主。春雨绵绵,秋雨霏霏。当落红无数、春去匆匆、悲风怒号、黄叶飘落、日暮途穷、夜深人静之际,雨像懂得人的情思,点点滴滴地洒落,也一声声地撞击着人的心扉,诗人百感交集,泪水与哀愁同出,读来令人断肠。

三、 雅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对“典雅”的解释是:“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3]郭绍虞先生说:“赏雨茅屋,幽居自得,见其雅”。[4]中国文人有喜雨的雅好,这是情感表现的需要,也是一种雅致人生意境的追求。以韦应物《滁州西涧》为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山涧边簇生着一片可爱的芳草,树丛中有黄鹂鸟在悠然自得地鸣叫。向晚时分,春雨洒落,潮水暴急,野渡无人,孤舟自横,一片迷茫。诗人对野生之物自然存在状态的倾心与赏玩,折射出闲雅萧散的人生态度,令人心醉。

我们再来看一首南宋姜夔的《平甫见招不欲往》诗:

老去无心听管弦,病来杯酒不相便。

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

一个夏末秋前的日子,作为挚友的张平甫邀请诗人赴宴,但是诗人不欲前往,原因是因“老”无心听管弦,因“病”不便饮杯酒,回答既巧妙又得体。但是诗人“不欲往”的真正原因却是:“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秋前雨”即夏末之雨,它去暑送凉,最为宜人,今日好不容易遇上这场“秋前雨”,还是让我留在自己幽静的堂屋中,自自在在、舒舒服服地睡上一会吧!吕本中《紫微诗话》曾称道吕希哲的一首绝句:“老读文书兴易阑,须知养病不如闲。竹床瓦枕虚堂上,卧看江南雨后山”。这两首诗所寄托的人生意愿和追求有异曲同工之妙,无怪乎钱钟书先生这样说:“假如姜夔作这首诗的时候,没有记起那首诗,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也会想到它”。[5]

这样的例子还可举出很多。如陆游:“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小园四首》其一);张耒:“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初见嵩山》;汪藻:“钩帘百顷风烟上,卧看青云载雨过”(《即事二首》其二);徐俯:“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荫来”(《春游湖》);韦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菩萨蛮》);温庭筠:“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咸阳值雨》);孙觌:“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吴门道中二首》其一)。这些诗词句子,写得萧散疏朗,清丽婉约,很符合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中国古代美学实际上是一种人生美学,它以人为中心,极为重视、关注人如何于现实人生中使自己得以超拔,将人的精神生命向上推展,提升人的生命存在。受此影响,唐宋诗人探索、追求人生的自由审美极境,向往、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存在,人诗意地栖居,人生如闲云野鹤般闲适。我们可以说文学世界里的细雨疏疏,是浮现于诗人嘴角的恬静与惬意。诗人的心灵在细雨的浸润下,流露出远离喧嚣的高雅与适意。

四、禅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雨所清洗的是空间世界,也是人的心灵世界。诗人的权心利欲在雨意的清凉中被洗净,诗人在雨的静观和沉思中领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从而使雨具有了几分禅家的意味。

请看宋代大词人苏轼的《定风波》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此词作于苏轼贬居黄州之时,作者借途中遇雨的平常经历阐发了不平常的人生哲理,映射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感受:无论是自然界的阴睛风雨,还是现实人生的荣辱升降,都可等闲视之,浑不在意。这里词人正是借助于“雨”这一具体意象将人生引入到忘情得失,超然物外的禅意般的宁静之中。

另一宋代词人蒋捷的一首《虞美人·听雨》则运用了时空大幅跳跃的表现手法,择取三幅人生画面以“听雨”为线索加以贯穿,来表达人生痛定思痛后的感叹。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同是听雨,境界不同,感受也各异。少年风流,追欢逐笑;壮年坎坷,浪迹天涯;而今鬓发斑白,人也老了,倦卧僧庐,长夜听雨,从此心如死井,万念俱寂。“悲欢离合总无情”,任凭阶前秋雨点滴到天明,雨再也掀不起任何感情的波澜。在作者笔下“听雨”成了一种无可言说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宋人方岳的一首《听雨》诗也同样显得很有意味:

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

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

诗人雨中入眠,连梦里也长出青苔,身心闲静得连鸟都不猜疑。在竹斋听雨的境界里诗人自失于“对象”之中,身心完全物化,世界不复存在。雨把人从喧闹的尘世带入诗意的栖居,虽无一字禅语,但处处可见禅趣。这一类型的诗歌,还可举出很多。如阵与义《试院书怀》:“细读平安字,愁边失岁华。疏疏一帘雨,淡淡满枝花。投老诗成癖,经春梦到家。茫茫十年事,倚杖数栖鸦。”清代纪昀对此诗的评论是“通体清老,结亦有味。”[6]又如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秋雨夜眠》);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江上》)。诗人们借助于雨意象来表达空、静、闲、淡的艺术氛围,深寓着“可解而不可解”的禅意。在这里生命本体与宇宙本体被圆融为一体,一切都随缘任运,自然适意,宁静淡远中有生机勃勃的自由境界,显得空中有灵,灵中有空。这就是所谓的“不立文字”而达到开悟心境的目的。

综上所述,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所体现的文人士大夫的生存境界和人生态度与中华民族好静的传统性格特征相符。众所周知,西方民族好动,中华民族好静,正是这种好静的性格特征使得中国古人有条件静观万物、默察于心,因而对自然物象有了更丰富更细腻的情感体验和感受。而受传统文化心理影响的中国文人历来重视诗意化的人生追求,强调自身心性的修养,在思维方式和智力结构上注重内在的领悟和体验。可以说,“雨”意象经过唐宋诗人内心感受的化合与点染,才使主体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外化,从而使读者得到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雨”意象所包含的丰富的人生意蕴极富启发性。雨中有欢欣,雨中有哀怨,雨中有雅趣,雨中有禅思。雨为诗人的生命留下了广阔的抒情空间,从而使我们对它的每一次体验都获得了新鲜的巨大的心理震撼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685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