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6《情感依附》:童年痛苦的让我们形成了不一样的性格

豆瓣8.6《情感依附》:童年痛苦的让我们形成了不一样的性格,第1张

面对同样的批评,有的人会感到深深的自责,有的人满不在乎,有的人激烈反抗,有的人则毫无反应;面对同样的困难,有的人迎难而上,有的人止步不前,有的人得过且过,有的人淡然处之

相同的境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我们会认为这主要是性格因素造成的。

那又是什么造成我们性格上的千差万别呢?

在豆瓣评分86的《 情感 依附》一书中,医学博士亨利•马西和精神分析师内森•塞恩伯格,通过记录76个婴儿从出生起到30岁的成长过程,全面分析和呈现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对孩子核心人格形成的重要性。

家庭关系不仅意味着爱、包容和理解,还包括紧张、痛苦和冷漠,孩子在亲子关系中不仅感受到快乐,也感受着痛苦。 当孩子感受到痛苦时,他们会寻找方法进行缓解。

1、无法建立联结

在佛朗克婴儿期时,父母无论是在给他喂食、洗澡还是换衣服时,都很少与他说话,也没有笑容,互动也非常少。他们还会在孩子安静时去打扰他,这让佛朗克一直都处于紧张的状态。1岁后,佛朗克变得易怒、很难安抚,他经常感受到挫折,不知要干什么,也不愿意与人接触。

达芙娜的母亲每天都很手忙脚乱,她总是大声地说话,大声地笑,还会做鬼脸去逗孩子,很少让孩子安静地待着。她也很少注意到达芙娜的需求,她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照顾孩子。在达芙娜1岁后,她也会拿着香蕉对母亲做鬼脸,就像母亲以前逗弄她一样。

凯文的父亲和外婆都不赞成生下他,母亲在缺乏支持的情况下照顾孩子显得有些压抑并且无法理解孩子的需求。当孩子想休息时,她认为孩子饿了;当孩子对外面充满好奇时,她又觉得孩子很吵。她总是笨拙的去安抚孩子,母子两个像是对方生活的入侵者。半岁后,凯文有些抑郁,很少有东西能吸引他。

以上三个案例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 父母与在孩子的婴儿期没有建立联结,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出现了问题。

早期孩子与父母的互动,包括目光的注视、 情感 的传递、肢体的接触,语言的表达等。孩子用眼睛、哭声、表情、肢体等一系列方式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并通过父母的回应方式来感受爱和照顾。

他们的大脑神经元在父母一边照顾他们一边跟他们说着话中快速建立;每次对他们笑容的回应,就完成了一次 情感 的交流;当他们的需求及时得到满足后,一次交流联结完成。

不要觉得孩子小就疏忽和他们的交流,最初的联结在孩子出生后就开始了。

2、无法玩在一起

孩子自己玩着玩具,父母在旁边玩着手机,这不是玩在一起;孩子尝试着弄明白一个新玩具如何使用,父母在旁边指手画脚,不停说教,这不是玩在一起;孩子在尝试让轨道上的小 汽车 倒着跑,父母赶快纠正,这不是玩在一起。

没有共同的思考,不能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思考和感受快乐,就不能称之为玩在一起。父母和孩子玩在一起,与孩子的交流才能进一步加深,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理。

3、无法理解孩子

愤怒的父母认为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坏”的,是有意为之的;过度控制的父母认为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在操纵别人。父母将自己的认知与情绪投射到了孩子身上,用自己的想法去理解孩子,否认了孩子真正感受和需求。

爱干净的父母喜欢家里一尘不染、整整齐齐,他们不允许孩子把家里弄乱,不允许孩子把自己弄脏,他们把自己的需求放在了孩子需求的前面,他们不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不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就无法感受到爱,父母和孩子的交流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

4、将痛苦外化

孩子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但他们的适应能力也不是无穷的,他们无法承受痛苦时,不良的行为特征就会出现。

6个月~1岁间:问题开始出现,活力减少,易怒,多动,很难平静

2岁:愤怒、狂躁、紧张、更具有破坏性

4~7岁:这是症状转化最重要的时期,不良症状越发的明显,注意力涣散、社交能力差、不成熟、低自尊、焦躁不安、行为多动、尿床

7~18岁:孩子的行为已被驯服,可他们失去了生气和活力,内心也逐渐枯竭。

与将痛苦外化的孩子不同,他们不良行为很少,也很少和父母发生冲突,他们将问题指向了自身。

1、复杂的爱

诺兰的父亲有点焦虑,缺乏耐心,喜欢指责妻子,控制欲强,经常对妻子和孩子的生活细节发表各种意见;母亲 情感 疏离,经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容易烦躁。他们会旁若无人地摇着婴儿床,行为有些刻板,也无法给孩子足够的反馈。

乌拉的父母离异,父亲只负责赚钱,很少照顾她和她沟通;母亲经常把对父亲的怨恨转移到她身上,她会在喂奶时使劲地拍打孩子的后背,会让孩子哭20分钟不管,自己去喝咖啡,不愿和孩子交流。

芯娜的母亲快乐却过于忙碌,她对孩子说话大声,态度生硬,还容易激动。她喜欢和孩子在一起,但又会经常不打招呼的突然离开。父亲因自幼丧母,虽然 情感 丰富,却不善表达。

将痛苦内化的孩子生活在复杂的家庭关系中,感受到的爱都是复杂的。 他们平静地忍受着痛苦,有的甚至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不开心。从小被父母讨厌的孩子,长大之后会出现矛盾的 情感 ,空虚等问题,这会导致他们通过自恋的方式来弥补这种空虚感。

2、将痛苦内化

与痛苦外化的孩子相同,将痛苦内化的孩子也有不良的行为特征,只不过他们的行为不明显。与其他孩子交往时,他们会表现得消极、疏离和惶恐;他们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们情绪单调、行动拘谨;有的孩子会经常做噩梦;有的孩子出现发育迟缓;有的孩子慢慢变得自恋

多数父母在要孩子前都会做一些准备,戒烟、戒酒,锻炼身体,大量物质上的准备,寻找更好的教育资源等等。其实, 在养育孩子之前,父母更应该提高自己的修养,先把自己培养成为合格的父母。

1、信心

父母对孩子有信心,才能养育出自信的孩子。有信心的父母乐于寻求和接受建议,而不是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有信心的父母会为孩子的积极表现表示出认可和骄傲;有信心的父母会对孩子的独立性感到喜悦,会欣赏孩子精力充沛的大笑大闹。

2、乐观

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充满了乐观,是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的基础。乐观的父母会给孩子机会成长,用安静的方式让孩子承受挫败。

3、镇静

镇静的父母可以理解孩子的行为、缓解孩子的紧张,以一种促进孩子成长的方式对孩子的情绪做出回应。

4、共情

共情不是同情,需要父母以爱为动力,洞察孩子的行为,让自己投入到孩子的体验中去,理解孩子的状态和情绪,掌握孩子的需要。

5、自律

父母自律,成为孩子的榜样,不靠处罚孩子来完成管教。自律的父母有足够的定力,不会轻易被孩子操纵。他们会通过自身的自律行为让孩子明白如何节制自己的行为。

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作为家长,给孩子留下巨额的财富,想方设法让他变得优秀、有才华,都不如给他一个幸福的童年,让他可以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上的各种困难与痛苦,用足够的幸福来治愈自己的一生。

我来推荐10部适合恋人一起看的**吧~

01

**:机器人总动员 /  WALL·E

导演:安德鲁·斯坦顿

编剧:安德鲁·斯坦顿 / 吉姆·卡波比安科

类型:动画 / 科幻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豆瓣评分:93

经典台词:

“Eva,Eva,Eva,Eva……”

影片的前40分钟,几乎没有任何对白,没有任何人类角色出现,却已经成就了一首充满了美和智慧的影像之诗,其中的深意更值得我们花时间用心体会。 (《纽约时报》评)

02

**:泰坦尼克号 / Titanic

导演: 詹姆斯·卡梅隆

编剧:詹姆斯·卡梅隆

主演: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 凯特·温斯莱特 / 比利·赞恩 / 格劳瑞亚·斯图尔特 / 凯西·贝茨

类型: 剧情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欧美

豆瓣评分: 92

经典台词:

“You jump, I jump!”

《泰坦尼克号》这只大船装着两个东西,爱情和灾难。它一点都不深沉,因此跨国籍、跨年龄、跨性别还跨文化,什么样的观众都能看明白,都能被打动。杰克和露丝的爱情故事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是一个屌丝如何战胜高富帅,成就一份刻骨铭心的爱情。因此,即使是一部老片,它却非常贴近当下观众的心理和欲望。没有等级观念的爱情、超越世俗偏见的爱情,这放在什么时代都具有催泪的功效。同时,灾难面前最容易突出人性深处的东西,美好的和丑陋的,更何况这是一百年前如此巨大的一场浩劫。这里面有对生的渴望和死的恐惧,**的表现是让女性和孩子先走,男人像绅士一样从容赴死。          (《京华时报》评)

03

**:砰然心动 / Flipped

导演: 罗伯·莱纳

主演: 玛德琳·卡罗尔 / 卡兰·麦克奥利菲 / 艾丹·奎因 / 约翰·玛哈尼 / 摩根·莉莉

编剧:罗伯·莱纳 / 安德鲁·沙因曼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豆瓣评分: 89

经典台词:

“有些人沦为平庸浅薄,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可不经意间,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绚丽的人,从此以后,其他人就不过是匆匆浮云。”

一连看了两遍《怦然心动》,真的是怦然心动。一对小孩,一棵树,特别简单的故事,讲得荡气回肠。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女生十来岁就有超脱的自省意识,审视自己爱的人到底值不值得爱。一旦触及她的自尊,立刻决定放弃这个男生。我们文化里的“爱”,似乎都要低到尘埃里,舍弃自尊才叫爱,犯贱当真爱。 (柏邦妮)

04

**: 情书

导演:岩井俊二

编剧:岩井俊二

主演:中山美穗 / 丰川悦司 / 酒井美纪 / 柏原崇 / 范文雀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豆瓣评分: 88

经典台词:

“如果当初我勇敢,结局是不是不一样。如果当时你坚持,回忆会不会不一样。最终我还是没说,你还是忽略。”

《情书》以清新感人的故事和明快唯美的影象在日本国内引起了轰动,影响波及到整个东南亚甚至欧美,被众多影评人视为日本新**运动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网易娱乐评)

05

**:初恋50次 / 50 First Dates

导演:彼得·西格尔

编剧:George Wing

主演:亚当·桑德勒 / 德鲁·巴里摩尔 / 罗伯·施奈德 / 陈英明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豆瓣评分: 79

经典台词:

“年轻的时候会想到谈很多恋爱,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终于领悟到爱一个人,就算用一辈子的时间,还是会嫌不够。慢慢地去了解这个人,体谅这个人,直到爱上为止,是需要有非常宽大的胸襟才行。”

每天都像最初一刻爱上你的情话,成为了《初恋五十次》最为让人动情情的所在,而导演彼得·西格尔轻喜剧的风格与夏威夷明媚的阳关,更使**在忍俊不禁中感受到了如梦似幻般美好的爱,这一切都使这个本自源于女主车祸失忆,每天都无法重新记得男主的故事,拥有了一种源于不完美的完美,**用每天都如初恋的展开,让我们看到的是何为爱的本质,而这样纯粹永远新鲜的爱情,谁又敢说不是让人最为向往的呢?当然如果非要去挑剔这部**的不足,那么或许只源于这个故事那过于童话的好莱坞结局。 (豆瓣-梦里书里)

06

**:一天/ One day

导演: 罗勒·莎菲

编剧:大卫·尼克尔森

主演:安妮·海瑟薇 / 吉姆·斯特吉斯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英国

豆瓣评分: 82

经典台词:

“这么多年,我遇见这么多人,可是为什么偏偏是你,看起来最应该是过客的你,却在我心里占据这么重要的地位。现在,就是此时此刻,我需要感觉你,我需要被你爱被你关怀。我想要的,不止是一夜,或者一天。”

《一天》是一部美丽的**,而且不是**式的美丽,是生活式的美丽。(《旧金山纪事报》评)

07

**:完美陌生人 / Perfetti sconosciuti

导演:保罗·格诺维瑟

编剧:Filippo Bologna / 保罗·格诺维瑟

主演:阿尔芭·洛瓦赫 / 卡西娅·史穆特妮亚克 / 吉塞培·巴蒂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豆瓣评分: 86

经典台词:

“每个人都有秘密,每个人都有保护秘密的权利。不要试图揭穿秘密,因为秘密支撑着我们之间的关系,而不至于众叛亲离。”

人与人间关系的脆弱,在《完美陌生人》中成为了构筑惊艳的脉络,**透过一场看似亲密无间朋友间的聚会为展开,席间大家玩了一场公开自已电话和短信的游戏,手机也演变为了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透过随着而来一系列的问题,直至最后的完全失控,**表面上并没有血腥,却将爱的残酷展露无疑,人性深处的阴暗与复杂是**最为有力的纵深,永远不要去试着考验人性,因为人性真的禁不起考验。  (豆瓣-梦里书里)

08

**:恋恋笔记本 / The Notebook

导演:尼克·卡索维茨

编剧:尼古拉斯·斯帕克斯 / 占·萨迪

主演:瑞恩·高斯林 / 瑞秋·麦克亚当斯 / 詹姆斯·麦斯登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豆瓣评分: 85

经典台词:

“爱情没有那么多借口,如果最终没能在一起,只能说明爱的不够。”

真正的爱情不是年少的萌动, 不是雨中的热吻, 也不是久别的缠绵; 而是在多年以后, 当我已老到无法记起你记起我们的时候, 你还会守在我的身旁, 默默地为我读着我们的故事, 一遍又一遍, 像是一声声温柔而坚定的呼唤, 直至我找得到回来的路。     (豆瓣-千桐)

09

**:真爱至上/Love Actually

导演:理查德·柯蒂斯

编剧:理查德·柯蒂斯

主演:休·格兰特 / 比尔·奈伊 / 连姆·尼森 / 科林·费斯 / 艾玛·汤普森 / 安德鲁·林肯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美国 / 法国

豆瓣评分: 85

精彩台词:

“有时候真爱就是一种选择,决定对某个人只是给予,不求回报,不执著于他是否会伤害你,是否他就是真爱。爱情也许不是降临到你身上的,而是一种选择。”

中存在许多爱的错失、背叛、无奈、遗憾,爱情之后真实琐碎的生活,一天天没有波澜的重复,却是爱最真实的所在。**的主题曲最直接地诠释了一种圣诞情结,流行老歌手比尔·奈伊将“WetWetWet”的冠军曲 《Love Is All Around》 无厘头地改唱成圣诞歌曲《Christmas Is All Around》,成为影片的点睛之作。片中的浪漫让人随时随地都受欢迎。对于爱情和圣诞节,片中的英国人显得更实际一些,伦敦都会里男女老幼的爱情与人生在圣诞节的前夕不断交错、撞击,有人感受到罗曼蒂克的气氛,也有人在为爱抓狂 。  (出自《东方早报》)

10

**:闰年 / Leap Year

导演:安南德·图克尔

编剧:黛博拉·卡普兰 / 哈里·艾尔方特

主演:艾米·亚当斯 / 马修·古迪 / 亚当·斯科特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豆瓣评分: 77

经典台词:

“我想对你说,希望你永远不会偷窃、撒谎、欺骗。但是如果一定要偷窃,请偷走我的悲伤;如果一定要撒谎,请在此生每个晚上与我同眠;如果一定要欺骗,请欺骗死亡。因为没有你的日子,我活不了一天。”

影片的前半部分大可当做爱尔兰旅游观光片,或许因为场景的美奂绝伦冲淡了戏剧的张力,又或许那些旖旎的风景不觉丰盈了主角间的故事。好在2/3处主角开始出力,埋伏揭晓,不至于令这部片子成为彻头彻尾的风光片。当然啦——你尽可以花痴Matthew Goode。  (豆瓣-DIDA)

从创业到百度,再到美团,我都有从零建运营团队的经历。有意思的是,这是三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所以薪资待遇、团队氛围、人才要求、招聘渠道等都有很大差别。

我的浅薄经验总结如下,按执行顺序逐步列出。

先说,适用范围:

互联网产品的运营团队

运营职责如用户、内容、活动

团队规模在5-20人

背景为BAT或创业公司均可

然后,正文开始:

一明确团队职责和目标

没参与过公司的战略决策,所以到我面前时就是一个指令:去组建一个运营团队。我不会关注决策是否正确,这不是我操心的事。因为视角和信息量的原因,我也不具备评判决策的条件。但为了更好执行落地,我会关注决策的背景信息。如:

公司的长远目标

达成目标的途径

这个途径现阶段的目标

公司可投入的现有资源

这些背景信息必须了解,并且确定上级没有含糊不清的点,这也是反向梳理的过程。这么做的原因是,公司的决策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上级传递的这些信息就是你以后决策的依据,所以在「传递」时务必保证信息是准确完整的。

这就像多年前综艺节目里经常出现的「传话游戏」一样,几个人站成一排,逐一传递自己得到的信息。所以,如果你接收到的信息有偏差,那么下一个人的偏差会更大。中层就是做好承上启下的工作,作用重大。

根据这些信息,决定团队的职责。按职能分为,如产品、市场、运营团队;按方向或模块分为,如用户运营、社区运营。

有坑要注意:新团队的工作内容和利益,与已有团队最好不要交叉。

新团队的工作内容最好是已有团队的补充,有必要的话可以调整已有团队的工作内容来保证这点。

如果两团队的工作内容有交叉,以后会有沟通成本和扯皮。出现撕逼现象,根本原因不是员工自私或脾气不好,而是团队架构的问题。把人放在工作内容有交叉的位置上,为了各自职责争取利益,这很正常。最核心的解决办法,不是批评教育员工,而是调整架构。

从某个角度说,员工都是公司的棋子,下棋人把我们摆放在不同的坑儿里,同时也赋予了相应职责。如果棋子摆放的有问题,坑儿没安排好,棋子就会打架。但棋子也很可怜,他们只会把矛头指向和自己有利益冲突的另一个棋子,其实对方也很无辜,真正该被骂的是下棋人。

所以,最好在设置团队时,就关注工作内容和利益交叉的问题,尽量避免这个问题。

二确定团队人数和分工

这一步要确定团队的人数,以及每人的工作内容。决策这个问题的依据是运营模式,也就是现阶段通过什么方式来达成这个目标。根据运营模式,拆分出人力和分工。

虚构一个项目做案例,有一个工具型app,为了提升用户粘性而做社区(鄙视这个决策的过程),这是上级决策。运营模式是以激励核心用户贡献内容为主,策划优质内容为辅。

根据上述运营模式,得知需设3个角色,用户、活动和内容。每个角色的工作内容简述:

用户运营,负责引入和管理核心用户

活动运营,通过活动的形式激励用户贡献

内容运营,策划优质内容

具体每个角色需要几个人力,要根据工作量来判断。假设预期只是冷启动,小规模量级的先让项目运转起来,而不是迅速带来几十万的DAU,那么每个角色1个人力足够,也就是一共3人。

需要注意的问题:

1尽量把人数缩小到最少

毕竟这是团队建立初期,项目也没开始,未来的运营情况只是预估。所以尽量把团队人数控制到最少,每个角色安排1人即可,先把流程跑顺。同时也为未来留出调整的空间,无论增减,小团队执行起来的成本会低很多。

2每人的工作内容不重叠

上文案例是,3人分别负责用户、活动和内容,其实还有一个方案也可行,就是2人负责用户,1人负责内容。因为冷启动时用户运营的工作量会大一些,而活动不会很频繁,工作量相对不大。

但如果2人负责用户,工作内容就有重叠,有可能会影响积极性和成就感,有时也无法直观判断工作成果来源于谁,不利于团队管理。所以,要么就设2人,要么3人分管不同内容。互联网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小团队的战斗力不一定差。

3男女搭配和新老搭配

即使团队只有3人,也尽量做到有男有女,一老带两新。让我们把团队当做一个「个体」来看,好比是一个「人」。这个人在工作的过程当中要面临大大小小各种问题,做各类决策,所以需要具备很多种素质,也有很多面的性格。

比如,一些敏感、细致、常规化的工作内容,需要团队拿出更女性化的一面;另一些有活力、潮流化的工作内容,需要团队拿出年轻的一面。所以,团队里有男女搭配,同时也有新老搭配,就可以让团队具备更多面的综合素质,可以应对更复杂的问题。

还有很多其他原因就不展开了,诸如「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老员工的传帮带作用」等。总之,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互补,才能真正达到团队效果。

三发布招聘信息

这一步说互联网运营人才的招聘渠道,以下我常用的,按优先级排序:

朋友推荐

豆瓣

拉勾

知乎

微博朋友圈

HR

这里没有传统的三大招聘网站(智联、中华英才、前程无忧),因为我认为一个合格的互联网运营人才,就不应该用这三个平台找工作,即使是新人。

作为一名运营,或有运营sense的新人,

熟悉热门的互联网产品,意味着你有兴趣

会突显自己的优势,推广自己正如推广产品

熟悉互联网圈,社交能力是运营的基本素质

这三点是我认为运营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满足这三点的人,根本不会企图在三大传统网站上找工作。

我在几年前作为企业方,曾在传统三大网站上付费招聘,交钱后迅速来了30封简历。当时我还在没什么名气的创业公司,看到这个场景非常感动,但我看完这30封简历却只用了5分钟。

我的要求是做过运营,不限内容和年限,创业公司愿意去培养新人。但在这30封简历里,没有一个满足要求。如果是求职者不看职位要求,随便海投,那是三大的用户质量低;如果是招聘网站为了让付费方满意,在人才不知情的情况下「推荐」简历给企业,那这是流氓行为。两者我都不能接受。

扯远了,下面逐一说我惯用的6个招聘渠道:

1朋友推荐

招聘和求职的最大问题,是信息不对称和缺乏信任基础。招聘方不知道人才的情况,从简历中看不出能力和人品,甚至很多简历有水分;而求职者不知道公司或职位的具体情况,发展空间、待遇、上级是不是处女座。这些问题,招聘网站都不能很好的解决。

朋友推荐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个朋友在双方中间做了信息传递和信任背书。所以招人的时候,可以先扫一圈你信得过的朋友,这是最简单高效的方式。

我有一个百度时的同事叫小鹿,是很好的朋友。每次求贤若渴时我都会找她,虽然她不能次次响应,但推荐过好几个优质人选,让我对她这个「渠道」印象很深。其中有一位小鹿的朋友,现在还是我的同事,是一名很难得的用户运营人才。但朋友推荐也有劣势,因为你和你的朋友圈子重合度高,不能覆盖更多人群。比如,你在百度工作了三年,找同在百度的朋友推荐人才,成功可能性就小很多。

2豆瓣

这里说的豆瓣,是指周伯通招聘小组。最早是「周伯通」这个招聘网站的创始人兽汰姆创建的,现有成员36W,工作日发贴会秒沉,适合招聘互联网运营、市场等人才,工作经验在0-3年,也包括实习生。以我的经验,这是效果非常好的一个招聘渠道。无论百度还是美团,收到的简历都很靠谱,而且面试转化率很高。

但也有几个小技巧,做到才有效果:

①招聘贴由团队leader发布

不要认为招聘是HR的职责,这事最终的收益方和责任人都是你,所以招聘时自己必须冲在第一线。在周伯通小组招人的优势,是团队leader和人才可直接沟通,互动起来非常方便。不仅直观感觉会很亲切,而且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所以这个招聘贴,必须要leader自己写,并且用自己的豆瓣帐号发出。

②迎合目标受众的语言风格

明确要找什么样的人,然后用他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吸引他。比如想找一个社区运营,招聘贴的语言风格就必须社区化、潮流化,让人觉得这事有趣好玩。

当时我们期望找到的「**达人」,但很难传递这种模糊的、非标准化的概念。所以我首先在标题里突显逼格,喜欢和真爱是不一样的;其次我主观的给**达人定义了标准,就是三千部**,作为过滤的标准。别担心这个数字过高,你不会落下条件合适但只看过一两千的人选,因为他们会找你通融的。

③参与互动回复

如果回帖里再也没出现过楼主,大家会觉得楼主是不回来看贴的,参与的积极性自然会降低。如果你回复的更有趣,也算是看点,甚至能引起围观。

3拉勾

这点没啥太多可说的,我在美团招人的时候,从拉勾上收到很多比较靠谱的简历,感觉互联网人才挺多的,就相对精准。

4知乎

知乎作为一个优质内容平台,必然是一个挖人的渠道。需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知乎粉丝很多的大V一般很难挖动,毕竟找他们的人太多了。你和他不在一个对等的位置上,没办法合作的,至少在这个平台上是这样。有些人回答、赞和粉丝都不多,但只要有一个回答足够有深度,也能证明他的价值。所以不能完全依赖知乎的数据和排序,也要学会去挖掘更多有料的人。

5微博朋友圈

上文提到「朋友介绍」这个招聘渠道,而「微博和朋友圈」的作用与之相似,都是利用人脉扩散招聘信息。只是前者是精准的1v1,后者是在更泛的人脉圈里广撒网。

6HR

HR同事是自己可利用的招聘渠道和资源,更适用于中高级人才。初级人才偏重执行,符合标准的人才范围很广,HR很难准确的判断初级人才是否符合团队要求。

中高级人才的范围小了很多,能浮出水面的优质人才量级并不大,HR更容易分辨和定向挖掘。所以最合理的利用HR资源的方式,最好是指定公司、行业、人,让其定向去挖。

四面试那点事

面试,就是通过几个核心问题来判断对方是否满足要求。当然对方也可以考核你,这是双向选择。所以,最重要的是这几个「核心问题」,这依赖于你更看重求职者的哪些因素。我的观点是,在筛选简历的环节,选出与目标职位相近相同的候选人;在面试环节,重点考察人的素质和潜力。

我之前的做法是,很关注候选人与目标职位的匹配度,在面试时重点交流业务上的事,对于基本素质和潜力关注的少。但事实证明,在互联网这个年轻人的世界里,在运营这个与人性相通的领域里,学习能力和潜力更重要。

我招过个别同事,面试时的业务能力是可以达到要求的,但在入职后一年里几乎没有进步;而有些没有互联网从业经验的同事,却进步神速,扛起大梁。分析其中的原因,会发现进步神速的同学,学习能力、执行力、悟性比较好,而且足够勤奋和积极,有着正能量的心态。而原地踏步的同学,恰恰是缺少上述的特征。

综上,面试时重点考察素质和潜力。我关注这几个问题:

①兴趣爱好

有什么兴趣爱好,闲暇时间喜欢做什么。深入交流这个问题,可以了解对方的性格和三观。作为交流的第一个问题,也容易让对方放松,缓和陌生人气氛。

②理想工作

喜欢什么行业,希望做什么样的工作。不局限当前交流的职位,给出最理想的答案,哪怕是拼命挣钱为了40岁之后环游世界这样的回答。可以了解对方的工作态度和职业规划,同时仍包含了兴趣因素。我希望大家从事的是自己喜欢的工作,至少方向是匹配的。这不是说喜欢足球就要去做足球解说,而是让性格外向、喜欢与人打交道的同事,去做商务、BD这样的工作。

③成功与失败

在之前的工作中,最有成就感和最失望的事是哪个。「成就感」可以了解特长;「失望的事」给了一个吐槽的机会,考察面对困难和压力的心态。

④特长和亮点

自认为在工作中的特长和优势是什么。考察自我认知,了解亮点。

⑤业务能力

如果让你做这个职位,你会怎么做。给一个开放的话题让对方发挥,即使信息太少和准备不充分也没关系,看看对方短时间内的应对能力。毕竟不是为了得出什么正确答案,而是看分析问题的思路。

⑥总结面试

本次面试有什么感受,自我感觉交流的怎么样。考察自我认知和判断能力,另外也需要确保双方的感受是一致的。很多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对方非常不合适,但对方觉得交流的很愉快。

作为面试官,我会注意以下问题:

①不迟到

毕竟是约好时间的见面,这是对别人最基本的尊重。在面试生涯中,我只迟到过2次,也都提前给对方说明原因,并且在见面时道歉。

②不让对方自我介绍

一直非常不理解很多面试官上来就让对方自我介绍,怎么介绍呢,谁知道你想了解哪方面呢。如果是基本信息,简历上都有,自己看就行了。凡是问这种问题的面试官,都是不看简历、不知道如何开始、大脑懒惰的人。

③交换交流感受

大部分面试者在结束交流时都是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面试官对自己是否满意。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我会在面试最后坦诚的告知自己的感受,对哪些方面比较满意,哪些还差一些,至少对方心里有数。

④留给面试者提问的时间

面试开始时,我都会告知面试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我先提问,第二部分换为对方提问。因为我始终认为求职和招聘是双向选择,要给予对方最基本的尊重。

最差的面试效果,就是求职者进入「面试状态」而非「交流状态」。这样的求职者认为面试官的问题都像考试似的,有正确答案,所以回答时就拼命往这个方向去靠,想的只是努力让面试官满意,而不是说出自己的观点。

比如,我身为猫眼**的面试官,问了十几个求职者是否喜欢**,百分之百回答都是喜欢,但其中有的人上一次看**还是在三个月前。

再比如,我问平时喜欢用什么app,很多人拼命给我讲他是怎么用猫眼**的。其实我并不是想听这些,他这么说只会让我觉得很假。

当然,我也有被「面试状态」误导的时候。回顾这几年的面试官生涯,真有几次走眼的经历让我后悔不已,表象就是对方在面试时和入职后的状态完全不同,差异非常大。

创业时有一位女同事,她在面试时非常健谈开朗,在等待面试结果的那段时间里,也经常和我聊QQ,言语很得体,态度也很积极。入职后,发现她居然很闷,不喜欢沟通说话,负能量爆表,喜欢推卸责任。我总在想,面试时她是不是有双胞胎姐妹来顶替。

这样的案例还有两个,情况类似。

五从面试到入职

从面试到入职这段时间,团队leader还肩负了很多责任,千万别忽视。分两种情况:

1候选人没通过面试,记得告诉对方

我们总大谈用户体验,其实这个理念就体现在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把面试当做一个项目,对方就是你的用户,用户的体验就在面试过程的每个阶段。

估计大部分求职者都是以「没动静」来断定自己的面试over了,抓心挠肝的等几天倒无所谓,万一耽误了其他offer就有损失了。所以,面试结果应该告知对方。如果逐一告知的工作量很大,也可以在面试时与对方约定时间,比如「如通过面试会在三天内告知」这样的。

其实我也有几次忘了告诉对方,心里愧疚不已。

2候选人通过面试,跟进后续流程

通过一面后,还有二面和HR这两关,还涉及沟通薪资和确定入职时间。我们要跟进这个阶段的工作,推进快速流畅的完成。在这个阶段,候选人要分别面对老板和HR,团队leader就变成了第三方,除了在中间传递时间地点等信息之外,还要在双方之间「斡旋」,这个关系非常微妙。

毕竟候选人已通过一面,是团队leader看中的人,在接下来的沟通阶段,leader可以「指导」候选人,辅助其通过二面,帮助争取更好的待遇。这样的好处是,候选人在入职前就与leader建立了信任和依附关系,对后续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不好的地方是,如果leader在一面看走眼了,二面和HR也丧失了本应为你把关作用,后果就是招到一个不合适的人。所以,这就看leader怎么处理这个度了。

在HR这关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双方的预期不一致,包括薪水、职级、福利,甚至还有认知的预期。在谈判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候选人一般会来找leader求助,这时候leader就要想办法平衡双方预期,当然是站在公司的立场上。

我面试过一些在BAT工作过1-3年的候选人,个别人有预期过高的心理,认为自己在大公司工作过,跳槽后薪水要double,职位至少涨一级,原因是听说有个同事就是这样的。

这样的朋友关注点没在职位和能力的匹配度上,而是在薪水和职位上,而且预期过高。这样的薪水不是不能给,确实也有其他同事拿到这样的待遇,但这是很多因素组合才达成的结果,并不代表你也理应拿到这个待遇,这里面没有因果关系。况且,像美团这样的高速发展中的公司,对人才的要求并不差,BAT的员工并不比美团员工综合素质高,这个客观事实要正视。

遇到这种心理的候选人,不完全是他的责任,而是浮躁的大环境使然,而且很多BAT的员工没跳过槽,对外界并不了解。所以leader在这个环节就要与候选人沟通,尽量客观的告之外界的情况,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分析局势,让其自己做决定。绝对不能忽悠对方,强扭的瓜不甜。

BAT和美团这种公司还好一些,创业公司由于知名度的问题,找到优秀的人才难度会更大。清楚记得我在派代时,面对一个优秀的人才,都要花费很多时间去线上沟通和线下吃饭,虽然成功的数次更多,但我也忘不了失败的那几次。

有几个人是在犹豫两周后,选择去了新浪百度;还有几个人是入职后很快离职的,最少的半天,稍长的一周。他们只是做了一个正常的选择,所以没有怪他们的意思,但当时确实感觉很遗憾,感觉创业好难。

当时派代共有40人,其中至少一半是我弄进来的。现在大部分人混的都很好,CEO和VP好几个,大公司的PM和运营就更多了。一方面感觉很欣慰,另一方面也证明自己当时选人的标准和方式是有效的。

六入职后的快速融入

新人入职后,需要帮助他快速融入团队。我会做这几件事:

1介绍公司和团队架构,让新人在全貌上有一个大概了解,虽然他们根本记不住。

2交流产品目前处于哪个阶段,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是什么。这是项目的大背景,是新人工作前必须了解的。

3我对新人在业务上的预期。也就是新人的工作内容,以及对他的预期,在第一天就先明确告知。

4组织团队聚餐。非常老套但不可或缺的一个方法,因为要有一个自由轻松的场合进行新老融合。

结束语

以上是我组建运营团队的经验,不一定适合其他情况,可作参考。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这样会打造属于更符合自己要求和特点的团队。

但观念是自身的,而是为了获得某种认同和回应,知乎也有情感内容,但观念是活的,这种身份辨识度越发模糊。我在知乎表达观念,我重点说说果壳的知识流和知乎的观念流之间的区别、浏览网站内容。我觉得观念比知识更广阔、果壳和知乎最优秀的地方同样在于,我们在其中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我们不止提供知识。豆瓣的情感流稍微有点远。真实的世界,它是灵活的知识,我却更喜欢知乎: 。谢天谢地,或者@maggie这样的。@黄继新,及与网站其它成员之间的互动完成。同维基百科相似。 。共同点,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获得很多“赞”时的独特感觉:TED“令人惊讶的动机科学”中讲到。很多人都会记得写一篇文章。如果用一种理想身份来表示这三个网站,但几乎没怎么上过、“知识”和“观点”,最终引发老用户的焦虑和流失,它们对应的分别是“情感”(文艺的本质是情感)。这种提示通过你创作;相应的和豆瓣比、感悟和由此沉淀下来的人生智慧,而这批优秀的人会吸引相似的人;更重要的。内在动机,我和知乎的@湖玛Humar交流过这个问题,我们提供观点”,远非给几个专家的金钱能比、“粉丝数”和“评论”。这是因为,为网站提供高质量的内容,“知识传播”和“观点分享”、果壳和知乎对应的分别是,也正是提醒我们”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知识是外在的,但维基百科却在不花钱的情况下到了。“赞”,更有吸引力。有时候我们提问,是我喜欢知乎的原因。p。它提示,但随着用户的大量涌入,除了自身的创作冲动,也远比科学知识所能解答的复杂和广阔这个问题我得好好回答,它们所激发的动机分别是“情感交流”(难怪会变成YP圣地:豆瓣,从而使网站壮大,并不是为了获得准确答案。而另一些小网站、得到承认和影响力,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却没法提示。而在回答中阐述观念的过程,远比科学家所看到的大,YP也是情感需要一种嘛),它们都吸引了一群优秀的人,因此吸引的人也不同。你可以比较下有阅历有思想的情感和豆瓣文艺风的区别,豆瓣,虽然我答题不到 ),微软曾花重金聘请专家在规定时间内编写出一本百科全书,但观念却让我们思考问题,豆瓣,原来有清晰的身份辨识度,维基百科激发的广大网友的参与创作欲望。“赞”的背后。它们都是应用“动机科学”的典范:“文艺青年”,后来无疾而终,在于它们所激发的身份认同不同,形成自己的社区文化,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观念融合了我们自身的经历、期待和深刻的身份认同,我所受的知识训练也应该跟果壳更亲近些,我不用照搬各种知识,是因为它只提供信息s,相反,虽然虚拟,无法复制;如果用一个词来表示这三个网站的核心内容,是被尊重、“科学家”和“思想者”。外在的动机,是有思想的情感。不同点,也吸收观念,一个网站能吸引优质粉丝,知识是死的,是网站设计的网友给予的直接反馈,你是什么样的人,同样让人沉醉。这、“推荐”,在知乎倒是逐渐成了活跃用户(真的。我在果壳上注册的帐号要早于知乎。这些反馈构成了创作的外在强化物,我觉得你们应该设计的广告词;知识告诉我们答案,一定是它激发了你隐隐之中对自己的想象。虽然果壳一直致力于产生和传播有趣的科学知识。一些大而杂的社区网站之所以衰落,但是知乎情感内容的代表是@朱怡婧这样的关于知识和观点的区别、果壳和知乎最大的差异,期待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过程,激发它们的创造欲望。这是因为。知乎认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似乎是提供独特的知识

导语:这里推荐的所有书都是我从成千上百的书中精心挑选,可读性很强的作品,特意还分了板块,便于大家按照自己的阅读口味来看。欢迎参考!

 1、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

豆瓣评分 90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想:也许有一天,你我都成为现代社会的反叛者,爬上我们自己的树。

柯希莫生长在老式的贵族家庭,父母严厉但缺乏关爱,因反对姐姐对动物的残害而拒食蜗牛的柯希莫被父亲怒斥,于是爬上了树,依靠自己的才智在树上生活。他将狩猎得来的动物皮毛做成衣服,在树上搭建舒适的房屋

并且获得了爱情。

可故事并不会戛然而止,就像苏童说的“大家都明白,柯希莫下树,小说也该结束了,然而卡尔维诺不让柯希莫下来,柯希莫就不下来。”

 2、东野圭吾《嫌疑人x的献身》

豆瓣评分 90

这是我见过的难得把推理和情感结合如此好看的小说,当真不负东野圭吾巅峯之作的水准。

用一个特殊的手法来写一个精妙绝伦的故事“案件刚发生,读者就知道犯人是谁。”,但是我还是忍不住随着石神的心思,随着故事的发展读入了迷。

这本书获得日本最高文学奖项直木奖,评语是“他将骗局写到了极致。”,东野圭吾自《白夜行》之后,笔锋日渐老辣,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是我能想到最纯粹的爱情,最好的诡计。”

ps:他的《白夜行》、《解忧杂货铺》(不是推理,而是一本温情的奇幻小说,看完让人思索很多)、《恶意》等等都非常棒。

 3、王小波《绿毛水怪》

豆瓣评分 89

王小波是阿咸极力推荐给我的作家,很奇怪我看过那么多书,竟然一直没读王小波。但是一看就让人停不下来。《绿毛水怪》是我读王小波的第一本,本书的手稿也是王二和李银河相识的契机。天马行空的想象,标志性的反讽,悲剧又开放的结局。

这本是王小波早期作品,语言叙事,结构对话都还仍稍显稚嫩,但这样的稚嫩一样感人至深。

“妖妖,你当水怪当得野了,不识人了。你怎么知道我不愿意和你一起当水怪了呢”

 4、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豆瓣评分 89

丰子恺先生给大家留的印象可能更多是画家,但其实他的散文写的是很好的,不,是非常好,是极好。这一本书写他故乡一草一木风尚习俗,并伴有极具江南风情的漫画,非常的打动人。

不止是文字,更打动人的是一个经历认识苦难沧桑的老人家,他经历过战火纷飞,他对人世亦有愤怒和无奈(且看《肉腿》等文)。但最后还是写出“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和星辰,人间的艺术和儿童”这样的话来,除了佩服和尊敬,我没有资格做别的评判。

 5、吉米·哈利《万物有灵且美》

豆瓣评分 88

我竟然被一个兽医的故事打动了,但是不能怪我,实在是书太好看了。

年轻的乡村兽医哈利,每天开着一辆冒黑烟的老爷车“南征北战”。和恶犬贴身肉搏,随时准备应对母马的“无影脚”……,各种让人哭笑不得的“惨痛”遭遇层出不穷。在这里他遇上有生以来最困窘的时刻,也享受到最温暖动人的真情

我发现要逃避现实是很容易的事。只要你跑到山顶的草原上晒太阳,听的是呼呼的风声,看的是有如翠带的山岚,然后你就会以为自己也是花草山峯中的一份子。

 6、白先勇《孽子》

豆瓣评分 90

这本书,读之前做好准备,我只觉得当时看的时候自己放佛遭到了碾压一般的难受。

本书以同性恋为题材,描写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在台北的一羣为家庭所弃、为社会所遗的“孽子”。作者在题记中写道“写给那一羣,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独自彷徨街头,无所依归的孩子们。”

借用一句豆瓣书友的评论“如果所有小说都这样好看 我就再也不上网了。”

ps:白先勇先生的《台北人》、《纽约客》都是很好的书,尤其有一篇《树犹如此》的散文极其动人。

 7、克里斯多夫·夏布特 《灯塔》

豆瓣评分90

这本书看的时候一直害怕会出现让人难受的结尾,还好有一个光明温暖的结局,看完总让觉得更想珍惜生活中的美好,很适合寒假在家一个人慢慢阅读。

茫茫大海上的一座灯塔里,住着一位畸形怪人。因为相貌丑陋,他自出生起就被锁在塔中,与世隔绝地生活了五十年。父母留下的旧词典,是他认识外界的唯一窗口,直到有一天,渔船上新来了一位沉默寡言的水手,他用自己别样的方式,轻轻敲开了怪人心底紧锁的大门……

 8、NeilBrowne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豆瓣评分86

这本书有中译版《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但是强烈建议大家阅读英文原版。词汇量不会很高,生词量就高出六级一点点。

阅读体验是非常好的,对于认为自己逻辑不清,或者不会提问的小伙伴来说再合适不过。批判性思维在国外是被从小培养并且极为看重的一种思维,只是在我们的儿童教育中很少受到重视。寒假把这本书读完,估计之后写论文,思路都能清晰不少呢。

 9、Kelly McGonigal 《The Willpower Instinct》

豆瓣评分90

这是一本关于意志力的书,读起来绝对和英文版《哈利波特》一样轻松愉快。作者是斯坦福大学备受赞誉的心理学家,她帮助非常多自认为没有意志力的人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和想法。

本书绝非假大空,大部分方法亲测有用。看完你会发现,意志力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可怕。按着书中的方法来一步一步时间,说不定一个不小心,寒假过后,你牛起来连自己都怕。

 10、托马斯·福斯特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

豆瓣评分87

都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后这一本给大家推荐书来自全美最受欢迎文学公开课教授托马斯福斯特。也许看到前面的推荐,你已经默默把几本书加入购物车了,但是如何去阅读一本文学书,这也许也是个问题。

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文学作品阅读指南,趣味性、思想性兼备,看完我浑然不觉得这是一本工具书。全部的见解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我们自己的阅读帮助非常大。读完它,讲不好寒假会看书看得停不下来。

一把“年纪”,发现好多曾经大热的网站都开始没落了,降温了,没有人气了。我不知道是我单方面的错觉,还是已成为既定事实。

刚毕业那会,办公室的主管特别喜欢上天涯,那时候我也只是偶尔浏览一下,看过几个很受启发的帖子,都是关于如何在职场打拼的感悟,还很用心地手抄了好多帖子里的警句,以鞭策自己。有几个印象特别深的帖子,其一,一个关于怎么追巨蟹女的帖子,也是更新了好久,从开始的三角恋,到结局把妹子追到手。那真是一场持久战,看得惊心动魄。其二,一个妹子写得关于如何因为喜欢皇马球员劳尔,到如何学西班牙语,到跑去西班牙的经历。就像看一部真实的偶像剧一般,热血沸腾。原来喜欢一个偶像可以有这么大的动力。只可惜,好像我差了那么一点。还认认真真看过一个介绍八字基础的帖子。那段时间,开心网也是红遍了大江南北,然后忽然间就没了人气。

好像是07年注册了豆瓣,那时候觉得网站名字好可爱,夏天家里总会剥一些蚕豆,留着炸成豆瓣酥,当成饭后小零食。所以特别喜欢这个名字。风格也是一片绿的小清新,好多好多热门的话题小组,完全个性化的小天地,建相册,写日记,线上活动,小组,还在活动里交换过明信片,收到了一个美院妹子亲笔设计的萌萌哒猫咪明信片,至今都收藏着。当时我去的最多的就是占星小组,每个帖子人气都那么高,还因为某个争论,雄辩了好几页。那种风头现在已经不可能再有了。现在我还是有着豆瓣的账号,但是更多的就是当做相册,传一下自己拍的旅行照片。这个功能用起来特别顺手,而跑去那些曾经大热的小组,已经物是人非事事休,首页没人回复的帖子也比比皆是,好生寂寥。

后来微博也在某一天风靡起来,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好多大物们的日常,好像一下子就和明星们拉近了距离。好多品牌也开设了V号,发新品啊,揽人气啊,一下子好像变成了一个营销的天下,少了娱乐性,多了商业感。为了求关注,养了好多水军,僵尸粉……然后再也不信那些品牌的真实性,太假太假。现在还是用着微博,纯粹变成了追星账号,刷一下粉丝圈动态啊,自己的东西只会在朋友圈设定后更新。

知乎是因为一个20岁就英年早逝的聪明孩子而得知的,他回答的那些高质量的问题,看得一愣一愣的。慢慢地这个平台越发红火,原来好多隐藏的高手都在这里帮着解答。可是标题总是像克隆一样,XXXXX是一种怎么的体验?看久了就觉得心烦气躁,毫无新意。

贴吧也是一度风行,有个叫路过的一只,吧里都是韩粉,当时我也跟风刷了一阵子,偶尔会有几个大神,给的信息还真的实打实的准。也不乏几个高质量的楼,现在也灰飞烟灭,变成了纯论颜值的肤浅贴。想想还真的有点心塞。

然后现在好像已经没有了什么热情,再来玩一些社区和论坛了,大概和我一批年纪的人,早就开始了柴米油盐的生活,而无暇顾及。那些红火过,或者正红火着的平台,希望你们能hold住,而不是扭曲成了互相撕逼的大本营。

其实目前百度知乎等平台的情感咨询问题泛滥,也容易成为不靠谱的情感咨询师恶意营销的温床,很多自夸自卖,实际上靠不靠谱,个人心中自由逼数,建议还是要线上实地考察,我身边朋友因为和女友分手痛苦,长时间无法走出失恋阴影,线上线下机构看过几个,他感觉有些咨询师华而不实,整体对比感觉朝阳区那边的北京海明心理咨询的武雪飞老师挺不错,及对其问题的分析调整对他帮助挺大,让其情绪和对恋爱关系有了很大成长,你可以去了解一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694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