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唱《松花江上》,体会词曲作者的情感,并用文字表达出来。(历史)

吟唱《松花江上》,体会词曲作者的情感,并用文字表达出来。(历史),第1张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由张寒晖作于1936年。

这首歌分为怀故、漂流、呼唤三个层次。词的开头部分,诉说了家乡的美丽富饶和丰富资源。第二部分,概括地描述了国土沦丧后的悲惨遭遇,控诉了日本侵略军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第三部分是歌曲的高潮,那撕心裂肺的旋律,无限感慨地向故乡的亲人发出呼唤,抒发着对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歌中的“我”那满含热泪、悲愤交加的音调,使每个中国人为之动容。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

才能欢聚在一堂?

1将诗歌分为三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2反复是这首诗歌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试分析下列词句的反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2)流浪:

(3)哪年,哪月:

(4)爹娘啊,爹娘啊:

3诗歌画线句中的三个“!”可以改为“。”吗?为什么?(画线句子是: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1.我的家在东北……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欢聚在一堂?//

第一层:忆家乡 第二层:离家乡 第三层:思家乡

2.反复的作用主要是起强调思想感情的作用。具体分析略。

3.散文语言一般都很形象、生动、详尽,诗歌语言则显得凝练、简洁。

1歌词第一段展现了东北怎样的特点?

2歌词屡次出现九一八有什么表达效用

3。歌词中加点的“无尽的宝库”指的是什么

4歌词表达了沦陷区人平易近怎样的情感和什么愿望?

2运用反复的手法,形成一种呼唤是的调子,展现了主义帝国入侵东北后东北人平易近悲忿的情绪。

3指富厚的物产,更指和安然好的生活,还指故国,名族的自立尊严

4歌词表达 了东北人平易近沦陷后的悲痛之情和要求夺回失地的强烈愿望,以及要求反抗斗争的决心

它们感情真挚,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一、创作背景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在沈阳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对我国的武装侵略。随着东北三省和华北五省的沦陷,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也势如破竹地传遍了全国。在这场运动中,文艺战线的工作者和民间艺人都自觉地拿起文艺武器进行抗日宣传,掀起了革命的音乐洪流。《松花江上》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所创作出来的两部作品。《松花江上》的作者张寒晖在他青年时代就关注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正是在爱国思想的支配下,他写出了著名的救亡歌曲《松花江上》。这首歌曲并没有直接表达人民的抗战决心,但却通过东北松花江畔的人民对被日寇侵占了的家乡的思念之情,更真挚地表达了人民的心声,激发了人民的抗日情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71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