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事件后有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广为传唱请问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情感?

918事件后有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广为传唱请问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情感?,第1张

这首歌《松花江上》表达的情感已经都写在了歌词里,你细细品:

歌词内容: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写作思路及要点:审清题目,确定中心,选择材料。

那年,东北的松花江旁,土,是红的,水,也是红的……

那年,东北的松花江边,少了大豆高粱,多了长满草的坟坑……

那年,东北的松花江上,世代生活的人们,离开了那片森林煤矿……

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铁轨的炸毁,打响了九一八事变的开头。我们看到了这开头,仿佛也想到了这结尾,正是那年,东北的松花江,变了……平静的江水掀起了波浪,开始奔腾咆哮着……

“多活一个人,就多了一颗革命的种子!”这句话贯彻整个东北大地,在寒冷的冰天雪地中,如星星之火,引燃了东北人民乃至中华人民的希望之火。这句话源自何?源自一位普通东北农民不甘被欺压之心;源自于一位***人不愿让国家灭亡之心;源于一位中华儿女迫切想要崛起之心。

杨靖宇的这句话,无声地昭示了他作为一位***员的伟大以及将希望留给他人,将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或许,正是多了他这样伟大的***员,中国才会有今天。

那条松花江,注视着日军残忍的暴行,也注视着中华人民不屈的反抗!

杨靖宇领导着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中。他细致入微的关怀,使其他抗日军民对他心服口服,愿与他生死相随;他机智勇敢的计谋,使日军的围剿屡次失败,伤亡惨重;他舍身为国的伟大,使每个人都注目仰望,将这一英雄的身影,刻在心间。

他们的足迹遍布东北的每一片土地,渡江,翻山,越岭;日军望而却步的事情,他们都超乎常人想象地完成了。永忘不了,当被叛徒出卖,东北抗日联军陷入空前的危机时。

杨靖宇支走众人的潇洒身影,正是那时,“多活一个人,就多了一颗革命的种子”,这铿锵有力的语言,仿佛穿越时空的阻拦,在如今的中华大地上响起。松花江仍在咆哮着,可我已分不清那是对日军侵华的愤怒,还是对杨靖宇陷入绝境的悲痛。

奋战六天六夜后,八天未进一点粮食的杨靖宇早已被包围的无处可逃,他的脚步永远坚持跑在敌人的前面。在被风雪封锁的小山上,杨靖宇饿了便吃树叶、树皮,渴了便吃雪,以地为铺,以天为盖,以月为枕。

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雪地中,那是一种希望支撑着他前进,那是一种渴望全民族解放的希望。在即将被捕时,他没有被丰厚的条件所诱惑,而是争分夺秒地销毁着重要文件,在最后一刻,他依旧顽强地反抗到底。

当杨靖宇被包围时,饿到开始吃身上的'棉絮、棉籽,我哭了,但这不是伤心的泪,这是喜悦的泪。因为我知道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的牺牲不是无价值的,正是在抗战洪流中的他们,才使得今天的中国在世界上,有地位了,有尊严了,它不再是“东亚病夫”,而是一只“东方雄鸡”。

我庆幸,庆幸东北在被血泪染红之时,还有这么一群可爱的战士,用他们的坚定和忠实在守卫着这片土地,守护着这条松花江。

松花江上,正是曾经日军的暴行,铸造了如今我们东北人民的铮铮铁骨!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和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我东北三省,对东北人民实行血腥的殖民统治。

表达了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对日寇野蛮侵占我东北的愤懑;以及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痛。

激励起全国人民对日本侵略的痛恨,对和平的向往,对蒋介石政府不抵抗政策的谴责,对***坚决抗日的拥护以及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的英勇抗日的敬仰。

1、创作背景:

1931年,在西安,张寒晖耳闻目睹了几十万东北军和群众流亡悲痛的声音与惨景。他到西安北城门外东北难民集中的地区走访,与东北军的官兵和家属攀谈。以此创作出《松花江上》的歌词,并以北方失去亲人的女人,在坟头上的哭诉哀声为素材,写成《松花江上》的曲调。

2、历史意义:

《松花江上》在日寇大举侵华的紧要关头,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唤醒了民族之魂,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

作品赏析

这首歌曲的结构是带尾声的二部曲式,具有倾诉性、叙述性兼抒情性的特点。歌词内容有很强的说服力,真切感人。表达了东北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最后的尾声,唱出了呼天唤地似的旋律,使歌曲达到了高潮。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

才能欢聚在一堂?

1将诗歌分为三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2反复是这首诗歌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试分析下列词句的反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2)流浪:

(3)哪年,哪月:

(4)爹娘啊,爹娘啊:

3诗歌画线句中的三个“!”可以改为“。”吗?为什么?(画线句子是: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1.我的家在东北……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欢聚在一堂?//

第一层:忆家乡 第二层:离家乡 第三层:思家乡

2.反复的作用主要是起强调思想感情的作用。具体分析略。

3.散文语言一般都很形象、生动、详尽,诗歌语言则显得凝练、简洁。

1歌词第一段展现了东北怎样的特点?

2歌词屡次出现九一八有什么表达效用

3。歌词中加点的“无尽的宝库”指的是什么

4歌词表达了沦陷区人平易近怎样的情感和什么愿望?

2运用反复的手法,形成一种呼唤是的调子,展现了主义帝国入侵东北后东北人平易近悲忿的情绪。

3指富厚的物产,更指和安然好的生活,还指故国,名族的自立尊严

4歌词表达 了东北人平易近沦陷后的悲痛之情和要求夺回失地的强烈愿望,以及要求反抗斗争的决心

它们感情真挚,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一、创作背景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在沈阳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对我国的武装侵略。随着东北三省和华北五省的沦陷,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也势如破竹地传遍了全国。在这场运动中,文艺战线的工作者和民间艺人都自觉地拿起文艺武器进行抗日宣传,掀起了革命的音乐洪流。《松花江上》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所创作出来的两部作品。《松花江上》的作者张寒晖在他青年时代就关注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正是在爱国思想的支配下,他写出了著名的救亡歌曲《松花江上》。这首歌曲并没有直接表达人民的抗战决心,但却通过东北松花江畔的人民对被日寇侵占了的家乡的思念之情,更真挚地表达了人民的心声,激发了人民的抗日情绪。

《松花江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男高音抒情歌曲,由张寒晖作于1936年。

其创作背景是在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中国东三省,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驱赶“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子,布满西安街头。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却要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去卖命,从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张寒晖谱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以含着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他把自己的这首歌教给学生、群众演唱,然后,他带领群众到西安的城墙上,街头中去演唱,悲怨壮烈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广大东北军官兵的心,竟有数万名官兵听后落泪。“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城里已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并迅速传遍全国。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曾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而风靡中华大地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

《松花江上》初由省立二中唱起,后流传东北军,并迅速唱遍了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当时,这首歌曲并没有出版,而且谁也不知道作者是张寒晖,可是,那旋律中凝聚的血泪却强烈地感染着爱国的中华儿女们,人们争相传抄传唱,在祖国破碎山河的上空,到处飘荡着歌曲中的呼号。

1938年7月7日晚,武汉举行了抗日周年的盛大活动,十多万群众分乘几百条木船,举着火把汇聚在长江之上。这时候,不知是谁领头唱起了《松花江上》,立即引起大家的呼应,十几万人的歌声掀起了巨大的声浪,汇成了人间罕见的、血泪凝聚的感情的交响。

一直埋头苦干的革命音乐家张寒晖,就是这样代表着人民倾吐呼号,为我们留下了这首不朽的战斗性的悲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151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