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引用辛弃疾的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一句,原文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翻译成现话: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却爱去文人墨客聚集的酒楼。喜欢到文人墨客聚集的酒楼,为写一首新词而硬是描绘愁苦的意境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将这种忧愁描绘出来却又不知道怎么说,不知怎么说起,憋了半天,最后却说了句完全不相干的话。
根据上文的意思,应该是女孩对你有话要说,只是说不出口吧,女孩还是有点文采,就看你是怎么想的了。
希望你能采纳,给分。
第十册
《忆江南》 白居易 唐
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南宋
本诗描写了春天的美丽景物,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北宋
本诗描写了西湖在不同天气里的不同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南宋
本诗描写了夏日西湖的荷叶荷花,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
第九册
《望天门山》 李白 唐
本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题西林壁》 苏轼 北宋
概括叙述庐山的总体印象,强调因从不同角度看庐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从看庐山的经历中悟出的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面现象所迷惑。
《枫桥夜泊》 张继 唐
本诗描写了作者在枫桥夜泊时所见所闻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别董大》 高适 唐
本诗描写了作者与朋友董大分别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真挚而深厚的思想感情。
《暮江吟》 白居易 唐
本诗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初升这一段时间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句写出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以上两句都是写雨的名句,一个是写清明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一个是写保家卫国出征疆场。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前句“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里“愁”字意思是我把我忧伤的心情寄托在明月上。那接下来一句:随君直到夜郎西,可以在意思上很好的承接上前一句。意思是(承载有我忧伤心情)的明月陪着你(王昌龄)一直到夜郎西部。
后句写出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这是动中即景,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
“山重水复”见地形复杂,显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一个“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又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以上供参考。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解释: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诗词名称:《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本名:辛弃疾。别称:辛忠敏。字号: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所处时代:宋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出生时间:1140年5月28日。去世时间:1207年10月3日。主要作品:《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清平乐村居》《送剑与傅岩叟》《满江红》《卜算子修竹翠罗寒》等。主要成就: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讨平起义,创设飞虎军。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而今识尽愁滋味”的详细介绍:
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全文点此查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详细内容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二、辛弃疾其他诗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鹧鸪天》、《青玉案元夕》。三、背景
此词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他无心赏玩。眼看国是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四、译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
五、赏析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此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说明辛词具有意境阔大,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
六、注解
强: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休: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停止。
相同朝代的诗歌
《曹将军》、《下瞿塘》、《滕王阁》、《儿馁嗔郎罢妻寒怨藁砧唐眉山诗也戏为笺之》、《题艾溪》、《废贡院为米廪过之值盘_》、《送客至灵谷》、《叹_词》、《题陈朝玉爱竹轩》、《酬春湖史履庸惠四皓图》。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详细信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