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第七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灯笼》第七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第1张

它所表达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对早年生活、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又有对国家社会的担当精神。作者表达得很曲折而有层次,大半篇幅抒写怀念之情,最后由从对过去的怀念转为对现实的感受。要从字里行间把握文中的情感线索和情感变化的层次。

灯笼》是吴伯箫写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拓展补充:

灯笼这篇文章是作家吴伯箫创作的散文,从不同的方面讲述了灯笼的重要性,文章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以“灯笼”引出古代将领保家卫国的事迹,情感豪迈。这篇文章由点及面,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再又想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敬仰。

小说的题材:

文章围绕“灯笼”,写到亲人的离合、家族的变故、飘泊的悲欢等题材,故事性强。诗的感情:“灯笼”在文中寄寓了作者丰富而深厚的内心情感;围绕灯笼的人事也都充满感情,如“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等表达,善于借意象抒发深情,留下回甘余韵。文章以“灯笼”为主线串连人事,贯穿古今,使文章形散而神聚。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1“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1、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2、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 很多美好的回忆;

3、灯笼能为夜行 人指路,温暖他人;

4、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5、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境,激发爱国热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75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