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程序的载体
语言有哪些载体
人类的语言,是人类传递情感信息的工具。以符号、文字、图案、音乐、语音、肢体动作与面部表情等等形式为载体,来传递或交流情感信息。
符号:简洁、方便、快捷,但会模糊概念,准确性差;文字:方便记载事件,详尽、生动易留存,但枯燥、趣味性差;图案:鲜活、明了、直观但缺乏生动;音乐:浪漫、深情但缺乏庄重、严肃;语音:方便交流、沟通、体现庄重、严肃但不利于留存;肢体动作:默契、易领会,传播领域小。每一个载体形式既不可替代,又形成互补,才能生动、深入、完整、准确的传递或交流情感信息。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 是谁说的
出至 的浩瀚论著及气势磅礴的诗作
文字是语言的载体,语言是文字的表达形式。怎么样?用语言表达有次序有逻辑。
语言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和储存的有效载体。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
为什么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您好,不能完全这么说。语言只是一个国家的对内、外交流载体。够不上文化载体。
语言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文化载体吗
您好,不能完全这么说。语言只是一个国家的对内、外交流载体。够不上文化载体。
什么是知识载体
知识载体的发展与教师在传授知识中作用的演变黄行福内容提要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其作用的内涵在不断演变之中。知识的载体是影响其演变的重要原因。口头传播时代,教师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书面语时代,知识靠印刷的载体传播,教师只是知识的阐释者、编码者;到了多媒体时代,知识的载体日益丰富、多样,学生在课堂外,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教师的职责就在于指导学生学会组织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关键词 知识载体 发展 教师传授知识 内涵 演变知识载体是承载着一定知识信息的物质,象书刊、报纸、电视等,都是知识的载体。在学校教育中,它是教育、教学赖以存在的因素之一。没有知识载体,知识的传播就只能是乌托邦式的幻想,难以成为现实。学校教育,首要的和最初的任务,就是向受教育者传播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知识、经验。作为以向下一代传授知识为职业的学校教师,传授知识永远是他们的天职。在人们看来,一个缺乏渊博知识的人,不堪为人师。这是千古以来人们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观点和要求。然而,教师在传授知识中的作用在不断地演变。今天的教师,在传授作知识中的作用,与古代、近代的教师有着不尽相同的内在含义。只是由于教师以传授知识为首要职责,几千年来,没有根本的变化,人们未细加探究罢了。本文将教师在传授知识中的作用置于知识载体的发展这个大的背景中加以考察。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在传授知识中作用的演变是明显的:知识的源泉——知识的传播者——知识的组织者与求知的向导。知识载体的发展何以会引起教师在传授知识中作用的演变?这是由教学的基本矛盾决定的。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基本矛盾是教学的客观要求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之间的矛盾。可以想象,学生知识水平与教学的目标之间如果处于平衡状态,学生就不会产生任何求知的欲望。知识载体主要是通过影响学生的知识水平来影响教师在传播知识过程中的作用的。这种对学生知识水平的影响比较复杂。就本文所涉及的范围而言,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知识的广度。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其知识主要来源于知识载体的传播。原始社会,知识载体单一,主要是口头语言,学生受教育,除了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外(实践除外),不可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知识。因此,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今天,知识载体的丰富与多样化,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多方面的知识。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充其量只是众多来源之一。另一方面,学生接受课外知识与接受课本知识的非同步性。在现代社会,这种现象愈益明显。学生在学习课本某个知识点之前,已经通过其他渠道“闻道在先”,学习这个知识点时,就不再需要教师讲解了。例如,初中生物课本中有关“虎”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这一知识点之前,可能已经从电视中的“动物世界”或有关的网络中了解到了关于虎的种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上课时,详细介绍就显得多余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直接决定着教师在知识传授中的具体任务。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与已经通过其他途径对这一知识有了基本了解的情况下,教师知识传授的任务就大不相同。对于前者,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知识;对于后者,教师的主要工作在于知识组织,将课外获得的知识与课本知识融会贯通,使之系统化、序列化。知识载体的内涵迥然相异。此外,知识载体还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取代了以往教师直接进行的部分工作。我们知道,现代传播媒体与以教师自身为知识的传播媒体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尤其是现代电子媒体,集声音、图象、文字于一体,通俗、形象、逼真,动感强,可控性强,可以同时调动人的各种感官,其效果远远大于以教师自身为媒体的传授活动,直接承担了教学手段的功能,>>
同一个字或词,在不同语境中,甚至同一个语境不同的口气音调表达的意思都是不一样的。
例如:
小男孩的身体很结实,因此很少得病。
工人叔叔建的楼房既美观又结实。
1他真是绝顶聪明,居然能想出这样的好办法。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语言环境即指说话时,人所处的状况和状态。语言环境有多种:一般地说,有自然语言环境、局部语言环境和自我营造的人工语言环境。自然语言环境是指以该语言为母语的生活环境。
局部的语言环境是指学习者部分时间生活或学习于该门语言环境中。而人工语言环境主要指学习者在头脑中用该门语言复述、描述、记忆或营造某些的场景。
语文课要承载的思想内容情感通过什么体现
通过文字铺垫呀
都是这个样子
还是你要问的什么
我可以帮你的吗
八下语文课文思想情感!八年级下册第四章: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对每一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端午的鸭蛋》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善于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这正是汪曾祺散文的一大特点。细读此文,在欣赏作者优美语言的,还品味到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
《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的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春酒》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如诗的生活织就了如诗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她的文章一种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
《俗世奇人》塑造了两位有着独特技艺、独特性格的民间高人的形象。从一个小角度切入,一人仅写一事,却写得形神兼备,三笔两笔就勾画出人物的神韵。语言幽默奇崛,弥漫着浓浓的津腔津味。
同时给你一个网站,希望对你可以有所帮助,如果你看到这个帖子,一定要去看看,帮助很大,很有用处::8ttt8/zhongwen/w8955htm
语文课的思想过程语文课的思想过程如果是指学习接受的过程
个人认为要多读,文章的内容都是在多次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够深刻体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细细体会后你才能了解这个思想内涵。
我爱语文课本表达了什么的思想感情我喜欢语文老师
灯祭一课的思想内容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父亲会笑吟吟是因为看到;我;玩得开心,脸上由衷的感到幸福和疼惜,说“把光折腾完了吧?”其实是一种爱的体现,在无关痛痒的;训斥;中却饱含了浓浓的幸福感。
《离骚》的思想内容及爱国主义情感问题?
《离骚》的思想内容及爱国主义情感问题
《离骚》艺术地表现了作者如下思想:
a大一统思想,并且希望由楚国完成统一中国的伟业。《离骚》在谈自己的美政理想时,反复提到那些具有一统地位、曾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中国并有所作为的君主--尧、舜、禹、汤、周文、周武等,歌颂他们的一统业绩、政治措施、治国方法,希望楚王能效法他们。如“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先王之踵武”。
b德政思想。认为有德者在位,无德者失国。如他说:“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c打破贵贱等级和“世卿世禄”制,举贤授能,明修法度。他说:“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说操筑于傅巖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甯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其中的傅说、吕望、甯戚等皆是地位低下而有才能的人。
《离骚》全诗可分前后两大部分。其内容,讲义所论甚详, 可参照《离骚》原诗去读。这里要提及的是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感问题。在《离骚》中,屈原表现了对楚国炽烈的爱,他至死也不愿离开楚国。诗的后半部分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了他这种心情。面对楚王的昏庸和群小的谗毁,在是否继续留在楚国问题上,他也有所犹豫,他曾先问灵氛,灵氛说:"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思九州之博大兮,岂唯是其有女?"--只要双方都美,就必然配合,良臣必然会遇上明君。天下这么大,难道只有楚国有美女吗?难道非得辅佐楚王吗?劝他"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努力到远方去吧,不要有所犹豫,哪有追求美好才能的人会放过你呢?"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天涯何处无芳草呢,天下哪里没有明君呢?你为什么总是怀念你的故国呢?"灵氛劝他离开楚国。于是他再问巫咸,巫咸亦劝他"勉升降以上下兮,求榘蒦之所同"--努力上下求索吧,寻找和你政治主张相同的人。与灵氛的意见相同。听了灵氛巫咸的话,坚定了屈原离开楚国的决心,他也真个想"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趁著自己正当美盛的时候,去周游天地四方,寻求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贤君。于是,他在巨集壮的仪仗中升腾太空远行了。可是,当他"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升上光明的天空时,一下子看到了自己的故乡;他马上便不能自持了:"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他的御马人和马都悲伤地怀念故乡,蜷(quan)局著不肯前行了。终于他又回来了。最后选择了以死报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既然没有能够和我共同实行美政的人,我还是追随彭咸投水自尽吧。选择了以死殉国道路。
其实,在屈原生活的战国时期,盛行“士为知己者死”,无数士人周游各国,寻找可以施展自己抱负的君主,合则留,不合则去,不少人更是朝秦暮楚。屈原却把自己满腔热忱和旷世才华都倾注到了楚国,甚至在无望救国时,为楚国赴死。因此,后人称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爱国有其特点的:他既是“恐皇舆之败绩”,为楚国的,又是“夫唯灵脩之故也”, 为楚君的,同时也是“哀民生之多艰”,有对普通人痛苦的同情。即是君、国、民三位一体的。尤其是他“将尽忠楚国和楚王当成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6]”,表现了历史的局限性。
论语三则的思想内容《论语》三则中第一则提出了学习中绝不能弄虚作假,不懂装懂,而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正确态度。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论语·为政》[2]
释义
1学习到的东西,常常去练习、实践,不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学习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凭此做学习的榜样
3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因为迷惑而更加危险。
《雨巷》的思想内容?你好,雨巷的思想内容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著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诗还回荡著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楚辞的思想内容是哪一篇的思想内容啊?楚辞有很多的,反应的思想内容也不尽相同
《卡门》的思想内容?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比才通过对女主人公卡门独立不羁的性格刻画,强烈地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满腔热情地讴歌了自由,体现了他对全部生活的坚定信念。说明了在这样一个世俗的社会里,卡门,只有在女人不是作为工具为男人所使用,而是在纯粹被欣赏的情况下,才有生存的可能。
语言,你的情感可以从语言中听到,感受到。文字是苍白的,再华丽的文字也不一定能完整的表达出你想要表达的意思。当你很想一个人的时候,你觉得用文字的我想你表达好?还是你对别人说,我想你,表达的更好呢就是这样子
语言的功能
在进入我要说到的主题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先弄清楚“语言”这个关键概念。那么,什么是语言呢?语言是一种既普通又特殊的现象。说它普通,是因为人们每天都在使用语言,凡是语言器官健全的适龄人,都至少会说一种语言。说它特殊,是因为它跟其它社会现象不完全一样,它到底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它跟大脑和思维有什么关系.它有哪些具体规则,人们是怎样学会使用语言的.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至今还难以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所以语言既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又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和生理现象。
语言是人类须臾不能离开的,语言和文字在表达和交流、记忆历史、承载文化方面的作用无可否认。可以说,没有语言和文字就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整个人类的记忆。
语言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着怎么说都不为过分的非常重要的功能。语言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按照通常的说法,这些功能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社会文化方面的功能和心理方面的功能。
一、社会文化方面的功能
语言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功能很多,主要的是交际功能、标志功能、文化录传功能等。
交际功能
交际功能是语言最重要的社会功能。社会能够成立和维持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需要有各种交际工具来使社会成员相互沟通、彼此协调。人类社会是这样,就连群居的动物也是如此。
人类社会相互沟通的手段很多,有听觉的,如语言、音乐、汽车的笛声、自行车的铃声、上下班的钟声、进军的号角声、协调步伐的哨声等;有视觉的,如文字、图画、电报代码、手势、舞蹈语汇、交通指示灯、古代的烽火、各种商标、袖章、徽标等;有触觉的,如盲文、握手、拥抱等。
在这些众多的沟通手段中,语言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其他的交际手段,要么携带的信息有限,要么适用的交际领域有限,要么使用起来要凭借其他的条件。而语言可以负载的信息量几乎是无限的,几乎可以适用一切生活领域,而且只要具有正常的发音生理条件和必备的神经心理条件,就可以自由使用它。
由此可见,语言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他的交际手段只是辅助性的。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人们会使用一些辅助手段来帮助语言进行交际;在一些特殊的交际领域,人们也会选用其他的一些交际手段,如公路上的各种交通标志、庆祝丰收时的锣鼓歌舞、代表国家形象的国徽和国旗、秘密交际场合的各种实物信号等。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语言不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标志功能
在一般情况下,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一个民族的不同地区有地域方言,一个民族的不同社团有社会方言。每一个人仿佛都随身披戴着一枚语言徽章,标明他属于某个民族、属于民族的某个地区或社会阶层。个人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还会形成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独特语言习惯,语言习惯是一个人的各种社会阅历的折射,也是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语言风格效仿和追求的结果。因此,一个人的话语也会透露出有关他个人情况的一些消息。这就是语言的标志功能。
既然语言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社团的标志,那么它也就成为民族、地区和社团认同的标志和情感维系的纽带。同一民族、同一地区、同一社团的人交往时,要求使用本族语、同乡话或同社团的话,否则,就可能使听话人产生误解甚至反感,从而妨碍交际的顺利进行。一个外族人、外地人或其他社团的人,在说话时如果使用听话人的语言或方言,一般会获得听话人的好感。
文化录传功能
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本身就是人类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种文化,而且它还是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人类要利用语言进行交际,就必须把自己所发现和创造的一切,溶入语言之中。语言也只有能载录人类所发现和创造的一切,才能很好地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正因如此,语言可以成为文化的记录者。而且,随着语言在同代人中的横向交流和向后代的纵向传承,文化也就会达远传后。所以,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记录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由此,异域的文化可以相互交流,前代的文化可以嗣继;并使文化在横向交流和纵向嗣继中发展。语言对文化的记录和传播,不仅是通过言语作品,而且也是在通过语言本身。
政治功能
语言对政治家非常重要。著名的政治家都是语言大师,曹操的语言能力很强,丘吉尔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语言在政治上有激发、动员和煽动的功能。 语言在政治上有顿解的功能,就是这件事不好办,但说一句话能给自己台阶下,能把矛盾减少。
发展人的功能
语言有一种发展人的能力。语言本身有一种发展能力,有一种组合能力,有一种衍生能力。意思就是说语言本身在人把它创造出来以后就变成了一个特别的世界,,它本身是在不断地繁衍、组合、发展,它培养了人的条理,使人在利用语言表达和思考的时候更具逻辑性,从而避免了令人绝望的逻辑和思维混乱。又如新词的出现促成了更多的新概念的出现,使人类的有限的经验创造了无限的思索空间。我们可以在正面的思维过程的中无限拓展,比如同义词的出现,在反面的思考中,我们又创造了与之相反的对立面,比如反义词的出现。对于语言变异的过程我们现在很难作价值判断,它是好还是不好,因为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语言的变异和组合满足了特定的历史需要。所以语言本身有变异的可能,有衍生的能力,有代偿的能力,还有自我完善的能力。有时候语言的组合丰富了人的思想,当然首先是人的思想丰富了语言,但是反过来语言的组合又丰富了人的思想。人的思维和语言的变化是相互作用的。所以,一个没有语言没有文字的人,一个失去了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文字的民族是最可悲的。
审美功能
语言非常美,文字更美,尤其是汉字,既有形又有义,还有自己的结构和个性。文学是由语言和文字共同构建的世界,这个世界有许多生动的、感人的、幽深的、美丽的东西。
语言的审美功能有一个特点。当我们对各个事物的审美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我们总是会不放心。音乐有音乐语言、舞蹈有舞蹈语言、绘画有绘画语言,但是它们都不如语言文字容易被人所接受。只有当我们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到的美感真正用语言翻译、表达出来,才算是审美的行家。
哲学和神学的功能
人的经验总是有限的,但是语言是无限的和无穷的。人类一切存在都是暂时的,都有其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正如一个同学在他的博客里写道的:“我们要好好活着,因为我们会永远死去”如果没有对生命短暂的认识和对历史空间的无限的认识,想必,他也是写不出这样的话来的。如果没有对终极的设想,很多哲学的内容便不复存在,神学更不复存在,一切问题都将成为伪问题。
人们对语言产生的一种崇拜,甚至远远超过了对物质和实际的崇拜。各个民族都有特殊的、有神性的语言。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经典,而且对自己的经典看得非常神圣,绝不容许任何人亵渎,把语言和文字的神学效应提到最高处。对于这个,在我们这样一所综合性民族大学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