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载体有哪些

教育的载体有哪些,第1张

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播载体、网络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各自特点和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主要有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播载体、网络载体。教育载体是储存、复制或传递教育信息的物质。

教学过程须臾也离不开情感,情感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学功能。概括地说,情感交流具有以下8大教学功能:

(1)感染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具有对学生情感施加影响和感染的功能。教学””以情动人””、师生””情感共鸣””就是其典型表现形式。

(2)动力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具有发动、维持和推动自身施教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功能。

(3)信号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通过表情外显具有教学信息传递的功能。教师的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言语表情是其情感的外部表现,是教学信息载体之一。

(4)调节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认识过程具有组织、协调、节制的功能。常言””情通理达””就是这个道理。

(5)定向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具有促进教与学稳定在一定的方向上,并朝着一定目标运行的功能。教师的””情感投资””一旦使学生””动之以情””,就会成为他们努力达到此目标的积极力量。

(6)强化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具有巩固或改变学生学习行为的功能,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积极的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7)迁移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具有激活学生情感,促使学生将此情感迁移、扩散、泛化到有关对象上去的功能。””爱屋及乌””是情感迁移的一种表现。

(8)交融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具有引起””情知交融””、师生情感水乳交融、教学气氛轻松和谐的功能。师生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这一功能发生作用的明显例证。

 许多高校在引导和矫正大学生婚恋情感行为方面,教育方式一般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反而传统的管理模式却以其鲜明的强制色彩发挥着主导作用。现在国家高等教育强调人性化管理、民主化管理,因此,在使大学生的基本权利得到了保障的同时,增设大学生权益部门,更加明确了大学生的主题地位。

 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对大学生情感的引导和修正,需改变过去单纯的管理方式,更要让教育发挥持久、重要、灵活的作用。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顺应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以往的管理方式,经常很被动。因此,高校必须在教育理念更新、教育制度健全、教育模式创新等方面,切实提高大学生情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更新教育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踏实。

 强化大学生情感教育,最基本的是观念更新,否则情感教育就不可能取得进步。因此,大学生情感教育须树立四个理念:①情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应将情感教育看成是高等教育本身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不应看成是高等教育的一种手段。②教育主导理念。管理是有限的,因此,大学教育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刚性管理,尤其是事后惩处为主的'被动做法,充分发挥教育在情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③全程教育理念。要使情感教育覆盖大学生情感发展全过程,使大学生情感的每一步都在教育的指引下。④教育对象与教育者应平等。情感教育是共同理念下的双向交流,只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实现心灵的交汇,才能使教育从偶然走向必然。必须改变教育过程由教育者主宰,切实把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平等的地位统一,重视受教育者的情感意识、反思能力。

 2、改进工作方法,占领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有些学校的辅导员工作还处在强调正面突破,进行大规模或随机性的面对面思想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更应根据网络的特点,以采用信息发布、传递、筛选、过滤、整合的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由过去的座谈式、批评教育式等较封闭的方式转变为开放性的信息处理方式。如利用QQ、博客、微博、飞信等工具,随时可开展“面对面”的交流,在多元方式教育下,能有效及时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还要深入研究新时期价值观教育。通过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素质。同时,应在以管理为核心的基础上,把日常管理与大学生价值观融为一体,并集合学生特点进行教育,做到管理育人。最后,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帮助大学生实践真正正确的价值观。

 情感教育如何实施:

 我国的情感教育目前还处在非常低的水平。大学生年龄都在20岁左右,这时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但是我国高校重视对纯知识、纯智力的教育,忽视了情感教育,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也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实施情感教育是高校刻不容缓的工作。

 1、教育理念需要更新。

 学生是高校的教育对象,也是充满感情的自然人。因此,应兼顾情感教育和知识传授,只有将情感教育和知识相结合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才能使学生本身成为完整的人,才能达到完美和谐。

 2、教育管理相辅相成。

 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对异性和朋友存在大量情感,高校教师更应教育他们树立高远志向,让情感能得到更好地表达。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在运用教育方式的同时,更应辅以适当的管理手段,使管理手段能够辅助教育、服务于教育,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3、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

 教师本人应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格、博大的胸怀,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让他们以教师为榜样,做到和谐发展。

 大学生正值风华正茂,正处在人生的关键阶段,如何解决好大学生的情感问题,如何让大学生在知识和情感问题上达到平衡,是目前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今经济发展迅速,人的情感多轻浮,通过教育大学生好好把握自己的情感,沉下心来把情感和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自己的了解,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是高校德育的新领域,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本文着重从情感陶冶法出发,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如何寓大学生道德自律情感的培养于教师的道德修养、环境建设、艺术熏陶三方面之中,培养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

一、增强教育者道德修养的感染力,深化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情感。

一般来说,广义的教育者指的是有意识地形成或改善他人思想品德的主体,这就不仅包括学校里的德育教师,还包括其他任课教师、家长、亲友等,但就学校而言,教育者更侧重于其狭义的教育者指的是全体教师。对教育者而言,观念的转换、知识的更新、方法的改善都不能取代其人格魅力带给学生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在培育的准备阶段,教育者必须树立“身教重于言教”的意识,通过提升他们的德育意识、德育责任能力、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权威影响受教育者。

1教育者要有较高的德育意识。德育意识是不断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教育者应该注重自身德育个性的主体意识的培养。一个有德育个性的教育者会给受教育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教育者是用个性化的德育风格融入德育活动中,对受教育者进行多样化的、潜移默化的引导。这就需要教育者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以多变的角色、多样的教学方式,不断将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和道德意识水平结合起来。

2教育者要有较强的德育能力。德育能力是实现任何德育目标的现实基础,主要包括德育责任能力和德育移情能力。对于道德责任能力而言,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具有能够将德育责任与其他责任有机统一起来的能力,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增强自身的德育责任意识,克服不良心理的影响。对于道德移情能力而言,要求教育者有极强的换位思考能力,设身处地地为受教育者着想,设计合理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等。此外,根据移情能力水平的高低,教育者通过道德实践应该达到抽象换位水平,教育者对学生表现的接纳、同情和理解会营造出学生集体的彼此谅解、相互宽容的道德气氛。

3教育者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一般来说,社会对教育者的期望是很高的,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所以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就是因为:首先,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在社会中都可能被放大到特定道德标准的高度,一旦与期望值不一致,便会招致责难。其次,对个人而言,教育者是一个个独立的人,具有独特的道德理想和道德习惯,即个性道德。个性道德与社会角色期望之间总是存在一定差距的,而如何缩短这种差距就成为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关键所在。所以,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应该在接受社会角色的基础上,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道德经验,丰富道德手段,转变原有的个性道德。

4教育者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现代教育对教育者提出了更多要求,使教育者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都不断加大,如果教育者不能很好地化压力为动力,就会造成难以承受的心理负荷。故此,教育者要重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这就包括轻松愉快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平静幽默的情绪、坚韧不拔的毅力等方面。也就是说,教育者要保持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通过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5教育者要加强道德权威建设,尤其要培养亲和性权威。亲和性权威也就是跟受教育者打成一片,动之以情。教育者需要具有极强的亲和性权威,受教育者对他们投入无限的信任,师生之间透露出来的是真诚坦荡的气氛。毕竟,只有当受教育者彻底认可、信任教育者时,这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教育效果,这时的教育者就不仅仅是引路人,还是同行者,是朋友和权威的化身。

二、改进校内与校外环境平台,强化大学生道德自律情感。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是社会中的人,环境对实践活动的开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要进行道德自律精神的培育必须关注其校内和校外环境的建设。

(一)聚焦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为大学生道德情感自律营造校园道德氛围。

校园文化载体指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空间里,全体师生员工依据学校的自身条件,在教学、学习、生活、娱乐等活动过程中逐渐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文化载体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精神文化载体、物质文化载体和制度文化载体。

1以物质文化载体为切入点,不断推进校园规划和环境建设。

一方面,学校要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学校教育“要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为此,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充分利用橱窗、墙壁、走廊、草坪、教师、广场、雕塑等传递出道德自律情感的内涵,形成凸显道德自律的校风、师风、学风。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为校园环境建设添砖加瓦,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维护现有的物质载体,如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正确使用公共设备等行为,促使自身日常道德行为和道德责任感得到规范和提升。

2从制度文化载体开发入手,不断增强学校管理育人能力。

邓小平曾经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校园制度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影响着学生的品德、价值取向、个性、心理的发展。结合道德自律精神培育的目标要求,其实就是通过管理育人的方法强化学校道德他律。那么,第一,进行“管理育人”要注意与大学生道德自律情感的培养相结合;第二,学校在制度管理上应该走出“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的“形式化”境地,在教学活动管理、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管理、校园网络管理、校园文化场所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和更新;第三,制度管理既要体现约束与公正,又要体现激励功能,引导学生知荣明耻、明辨是非善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践行,最终实现自我管理。

3紧密结合精神文化载体的建设,不断夯实校园文化核心内涵。

加强校园精神文化载体建设需要从两方面来把握:一方面,要加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首先,狠抓落实荣辱观教育,倡导道德规范,寓精神文化载体建设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中;其次,大学要营造多渠道学习民族优秀文化的氛围,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道德修养,提升民族责任感;最后,以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引导大学生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坚定大学生的道德信仰。另一方面要重视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这里高尚的精神指的是一种对精神美的追求,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那样:“在关于人的美的观念中,占首要地位的是人的精神美——思想性、忠于信念、不屈的意志、同情心和对恶的毫不妥协的精神。”结合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道德理想涣散、道德情感淡漠、道德责任心弱化等现象,大学精神的塑造必须紧贴当代大学生的内在需求,融道德自律情感于大学精神构建之中。

一、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精神

二、有哪些内涵?

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三、具体展现形式有哪些?

1、宣传教育2、人文关怀3、人文教育4、校园物质文化

四、载体有哪些?

1、建筑与景观2、2、各种文化活动3、社会实践4、社团活动5、社区文化活动6、学生与教职工素质

喜怒哀乐是指人类情感的四种基本表现形式,分别是高兴、愤怒、悲伤和惊喜。这些情感表现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载体来传达和表达,例如:

1语言:人们可以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说出自己的感受、想法和心情。

2面部表情:人类面部表情可以传递各种情感信号,例如微笑、皱眉、流泪等。

3身体语言:人们的身体语言,包括姿势、手势、身体动作等,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4艺术作品:艺术作品,例如音乐、绘画、**等,也可以通过表现情感来传达给观众。

总之,人类的情感表达可以通过各种载体来进行,不同的载体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增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五育融合:音乐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音乐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与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现代教育中,五育融合的概念被提出,以强调音乐教育的多维度涵义。

身体育:音乐的物理维度

五育融合的第一维是身体育,它强调音乐对于身体的刺激作用。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以及声音强度等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平衡能力以及身体敏捷度。同时,音乐还能够影响人体神经系统,提高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能力。

智力育:音乐的认知维度

智力育是五育融合的第二维,它呼吁音乐教育应该具备智力开发的功能。音乐能够训练人们的专注力、注意力、记忆力等认知能力。通过音乐教学的选择、分类、组合等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

心理育:音乐的情感维度

心理育是五育融合的第三维,它着重强调音乐对于人的情感发展的重要作用。音乐是一种情感载体,它能够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情绪,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情绪。在音乐教育中,学生通过参与音乐的演奏、创作等活动,能够培养自身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道德育:音乐的道德维度

道德育是五育融合的第四维,它把音乐的道德维度放在了重要的地位。音乐的道德教育表现在接受音乐教育过程中,对于谦虚、尊重、自信、团队协作等价值观的培养。同时,良好的音乐素养也是一种道德品质,因为它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提高人的艺术修养。

美育:音乐的美学维度

五育融合的第五维是美育,它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音乐是一种艺术门类,它不仅可以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还有各种美的表现形式。音乐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使学生能够体验到音乐的美妙之处,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气质。

通过五育融合的方法,音乐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接受音乐技能的技术培训,而是通过音乐教育的多方位教学,得到了综合素质的提升。只有全面发掘音乐教育的内涵与意义,才能培养出更具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的人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861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