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其实质就是关注人。关注人(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关注学科(关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也是教学中一对至关重要的关系,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乐学与学会、会学的关系;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教书与育人(教知识与教做人)的关系,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认识与情感的关系。学科教学的重心在学科还是在人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过分关注学科,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是学科本位论的反映。学科本位论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成为促进学科发展、培养学科后备人才的手段,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神圣使命。从实践层面讲,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它突出表现为:1、重认知轻情感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情意因素不仅决定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水平,促进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还对形成学生以学为乐、乐此不疲的良好学习态度起着巨大推动作用。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教学,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的非情感化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2、重教书轻育人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学过程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这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的最大失职。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学科本位论的错误不在于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当然,这也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总之,关注人的教学才能使学科教学同时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发展。一位从纳粹集中营中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当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特别强调以下两点:第一,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要充分挖掘所教学科内在所特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同时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正如俄国教育家加里宁所说:“要知道,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还有他的行动、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实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强调指出:“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要特别注重价值观导向,把教学生学会做人作为自己的头等使命!在教《狐狸与乌鸦》一课时,老师请同学们把狐狸对乌鸦说的话找出来细读,结合乌鸦的表现,谈谈读后的感受。一学生说:我认为狐狸很“聪明”,而且很有“恒心”。它善于观察,不断改变说话的口气,由向乌鸦问好,到“关心”它的孩子,到赞美它的羽毛和嗓子,直到乌鸦开口。老师这样引导:“这位同学读得很深入,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说的有理有据,值得大家学习。但是,狐狸的聪明和恒心用错了地方——想不劳而获,想欺骗别人,这是心术不正的聪明、是心术不正的恒心,这种‘聪明'和‘恒心'越多,害处就越大,要不得!”第二,教师要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和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两个维度不一样,一般难以明确地显性表述出来,更不可能一节课一节课具体地罗列出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当前课堂上,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或无效的。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它主要通过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机制而发生作用,但是,现在却有教师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之类教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这种教育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因而对学生的发展不可能有实际的作用。
"五年级语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杰罗姆·布鲁纳提出的。五年级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布鲁姆提出来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杰罗姆·布鲁纳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对认知过程进行过大量研究,在词语学习、概念形成和思维方面有诸多著述,对认知心理理论的系统化和科学化作出一贡献,是认知心理学的先驱,是致力于将心理学原理实践于教育的典型代表,也是被誉为杜威之后对美国教育影响最大的人。
知识、
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有机统一,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单有知识不等于形成智慧和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与知识、能力融为一体才有生命力;能力本身也只有在知识的学习、训练中得以体现和提高。
每堂课都要实现对“三维目标”培养,是不现实的,也是很困难的。在复习计划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要涉及,可以在课堂上体现三维目标,也可以分几次教学活动完成。每堂课有所侧重,甚至有些教学目标(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可以在课后训练完成。
一、知识与技能的复习
这是模块复习的主体部分。以前的教学内容(旧教材)侧重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每一章的知识自成体系,前后连贯,知识一环扣一环,有利于学生系统的知识和技能的形成。新教材(山东科技版)不按知识体系来编排,因此知识的系统化是模块教学中较欠缺的,这方面的提高可以在复习中完成。通过对知识与技能系统化的复习,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系统分析,分类总结的能力,这对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有效的。
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知识与技能的复习过程中
新课程标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明确要求全体学生能对自已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在高中化学学习阶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要引导学生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发展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养成的科学态度等。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三种组成成分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态度主要特点如下:
1、社会性。态度是在社会生活中经过一定的体验后积累经验形成,因而具有社会性,受到社会环境和关系的影响。
2、具体性。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所谓特定是指具体的态度对象,针对某一件事,某一件事,或某一观念而言。
3、协调性。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这三种成分是相互影响,协调一致的,才能形成稳定的心理倾向。态度的功能:
1、工具性功能。也叫适应功能,这种功能使得人们寻求酬赏与他人的赞许,形成那些与他人要求一致并与奖励联系在一起的态度,而避免那些与惩罚相联系的态度。如孩子们对父母的态度就是适应功能的最好表现。
2、认知功能
态度能给个体待人接物的行为方式提供必要的信念,以利于保持清醒的意识状态和正确的定向行为。充当图式和心理框架的作用。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与能力是基础、核心,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连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
(一)知识和能力“知识就是力量”,只有积累了深厚的知识功底,才能有具体实践和应用,才能真正做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激情的时代,新的社会需求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去努力拼搏,学习更多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青菜,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发现和思考人生的真谛等等而语文课程作为学习其他科学学文化知识的基础课程,就要求我们必须积累丰厚的语文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其他学科知识并融会贯通,再应用于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锦瑟》一诗,如果我们没有初中学到的关于古代汉语方面的知识把握的话,就很难理解诗中的用典、联想等修辞手法,也很难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方式,更无法摸清作者创作背后的时代意义等
(二) 过程和方法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中间积累的过程,要想有质的飞跃是不可能的而方法则好比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桥梁如果方法运用得当,那么学习进程也相对而言更快在语文课程目标里,根据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分别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等这就是教育者正确处理教学任务的一个方法应用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重要目标,而通过阅读和鉴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通过思考和领悟来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通过应用与拓展,使学生具备综合应用能力,发掘自己的潜能;通过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不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探究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等都是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何其芳的《秋天》一诗一个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把秋天的景色图画呈现在学生眼前,再让学生带着诗意的感情去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真正做到了形象与抽象的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家学任务后有培养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让学生仿照作者的心情,结合自己多秋天的感受写一首清新的小诗,这又是一种发散思维教学最后配合朗诵技巧的训练,把听、说、读、写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而且各个教学环节紧密相联、层层递进
(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美丽是无穷无尽的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就应该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感受优秀作品中所蕴涵的高尚道德情操,从而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价值观语文作为传统文化的凝聚力科目,自然就担负起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担为了具体实现这一方针,就通过课程目标的制定来实施就拿高中的语文课程目标中的鱼肚与鉴赏、表达和交流两个方面来看,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汲取民族指挥的习惯,以养成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真情实感等态度例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执教者以提问以往学过的鲁迅的文章有什么特点来导入课文正题的时代背景并加以讲解,再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什么要记念刘和珍君最后做一个总的评述而教学过程中用总体把握的方法来划分段落以及重点词句的讲解也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