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这部古装权谋剧从开播到现在,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观众们对这部剧口碑一致叫好,剧中的服装道具制作精美,演员阵容也堪称奢侈,朱亚文、汤唯、乔振宇、邓家佳、俞灏明等,每一个都是家喻户晓的知名演员。这是一部大女主剧,汤唯在剧中扮演了女主角孙若微。她与男主角朱瞻基的感情历程一直是受观众关注的。
但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却十分模糊,很多观众觉得孙若微并不是真心喜欢朱瞻基的。扮演了朱瞻基这个角色的男演员朱亚文,在接受一档节目采访中,透露剧中孙若微与朱瞻基两人刚开始合作时,她的心里是有朱瞻基的。但是朱瞻基生性多疑,总是想当设法的试探孙若微,猜测她到底爱不爱他。
影视剧中的皇帝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生性多疑,不管对身边相濡以沫的爱人,还是忠心耿耿的臣子。在不可一世的皇帝朱瞻基闭眼前,他终于是得到了深爱了一辈子的这个女人的回答。虽然朱瞻基表面上登基称帝,站在了权力的顶端,但他的内心却始终是孤独的。
朱瞻基最后问她爱不爱他,孙若微只平静的回答了一个字,爱。剧中徐滨对她照顾有加,可至始至终,她把他当成了亲密无间的哥哥。她依赖于徐滨,但这中间却没有爱。朱瞻基在油尽灯枯前,得到了孙若微的这个回答,也许是打开了自己的心结,坦然的闭上了眼。在《大明风华》中,从开始到最后陪伴在朱瞻基身边的始终只有孙若微一人,他们相爱过也相杀过,风里雨里走来。或许两人都把这份感情深藏在心里,孙若微在朱瞻基走后接手把朝政打理的很好就可以看出她很爱他。
玄宗朱瞻基自幼受到祖父母的宠爱。他能受到青睐,不仅因为他长得像朱棣,还因为他聪明机智。玄宗即位后,汉王朱造反,但被他的聪明机智镇压了,没有引起大的震动。玄宗朝是明朝的鼎盛时期。此时明朝的国策已经被洪武和永乐的苛严稳住了。但是玄宗是怎么登基的呢?但却在历史上留下了种种疑点。曾孙朱瞻基自出生以来就一直受到祖父母的喜爱。为什么曾孙能受到爷爷奶奶的喜爱?这有很多原因。朱瞻基洪熙帝长子朱高炽,生于洪武三十一年。在他出生在朱瞻基的那个晚上,他的曾祖父,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做了一个梦,梦见他的父亲,朱元璋,把归给他。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把大圭送给他,意味着要把国家交给他。当朱棣醒来时,他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突然,有人报告说他的孙子朱瞻基出生了。朱棣马上意识到梦中的场景反映在他的孙子身上?他立刻跑去看孙子,却看到小詹吉长得很像自己,满脸英气。朱棣看到后非常高兴,这在朱棣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决心发动荆的艰辛。早在朱瞻基四岁的时候,他的祖父朱棣就发动了靖难之战,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为他辉煌的未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为我爷爷在南京称帝,他也跟着奶奶来到了南京。朱瞻基原本是一个活泼可爱开朗的北方男孩。当他来到法庭时,他的举止庄严肃穆。朝廷内外,大大小小的官员都非常称赞他。他们佩服他小小年纪就这么贵,惊叹他一定是一国之君。他是一个真正的小天子。当朱_基长大后,他变得非常懂事,在宫殿里进进出出,并且非常尊敬他的长辈。他从小就喜欢读诗和书,过目不忘。明祖很高兴看到自己的孙子长大了,聪明懂事,就早早的给他选了老师,让他从小接受正规的学习教育。几经选拔,太子耀成为他的启蒙老师。姚每天准时在寺教朱瞻基。姚,长洲人,14岁出家为僧。他的名字叫道衍,师从于他的师傅西英贞。弘年间,皇帝命懂儒学的人来礼部考试。他拒绝接受这个官职,所以毛给了他一个和尚西装革履地回来了。毛文健死后,他降低了自己的诸侯地位。周、项、戴、齐、闵诸王先后沦为诸侯,道衍暗中劝起兵征伐他文,成为起义并提出建议。当皇帝祖师授闫涛为和尚兼录事左善师,负责处理宗教事务。永乐二年四月,他被拜为良医和亲王,仍用姚姓,并给予的名字小光。成祖特别尊重他,经常叫他少师,而不是直呼其名,这表明他对他特别尊重。程三番五次劝他留发还俗,还给他一座宅邸和两个宫女。他谢绝了,仍然住在寺庙里。姚一直在南京陪太子——他的父亲朱高炽。当时,成祖去了蒙古,去了北方和南方。永乐五年,10岁的开始学习,姚作为他的老师给他讲课。姚深谙谋略,听过各种经典。他教给朱瞻基许多治国之术和儒家思想。战戟努力学习,努力学习。姚非常喜欢他。除了让姚担任长孙的老师之外,还让翰林院的内阁大臣到武英堂给他讲学,以增加的知识。程还很注意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在永乐七年
后来成祖写了务本训来说明农民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辛,与皇帝创业的艰辛联系在一起,并延伸到任用、奖惩、内部治理、外戚、饮食、国防、理财等方面,并明确指出这是皇帝的治国之道。成祖信奉儒家思想,并命令儒家官员掌管朱瞻基教掌握儒道两家的精髓,从而治国平天下。跟随他的祖父随着年龄的增长,朱瞻基学习更加努力。他有一种聪明的气质,阅读能力很强,能灵活地抓住书的主旨。他每读一本书,都要从头到尾读一遍。他关注书中盛衰的内容,了解百家争鸣的思想精髓的含意。成祖很高兴看到黄太孙如此勤奋好学。永乐八年,明太祖成祖再次率军北上蒙古,命尚书夏元吉辅导长孙朱瞻基留京,开始处理朝政。夏元吉对得起皇帝的要求,每天一大早上朝,辅佐皇帝和孙子办公。夏元吉能干,善解人意。有一次,一位官员建议前来请示政务。夏元吉他的嘴应该是由他的手判断的,他的表情很平静。很快就完成了。朱瞻基亲眼目睹了这些事情,并牢记在心。夏元吉杰出的才华深深地影响了朱瞻基,使他更加崇拜和尊敬这位老师。回到北方后,他命令夏元吉侍从,皇帝他是白星的孙子,经常到人民中间去,同情他们生活的艰辛。有一天,夏元吉的随从朱瞻基到了一个地方,命令他的随从把切碎的黄米带给朱瞻基,并说:“如果殿下吃了它,你就会知道农民的艰辛。在朱瞻基在乡村的巡回检查中,银河的黑面具意识到了她祖先的艰辛创业,就像农民终日辛劳,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他当了皇帝以后,他的休养政策和他的体恤百姓的态度的感觉都与这次经历有关。玄宗自幼受到祖父明成祖的宠爱。他经常跟随他的祖父到北方,并搬到蒙古。明祖一生享受战功,去蒙古是他夺权后的第一个任务。因此,明朝皇帝朱棣从永乐八年到永乐二十二年亲自五次出使蒙古,打击了蒙古贵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中央政府对蒙古的管理。永乐八年,在明成祖的率领下,五十万大军从北京出发去征服鞑靼人。与成祖同行的还有学士胡光、私生子杨蓉、金游子等人。留在北京的孙子朱瞻基没有参加这次探险。夏元吉协助主持六部和都察院事务,负责运送俸禄到前线。永乐十一年正月,朱瞻基皇帝曾孙随成祖进京,主要目的是将仁孝皇后安葬在长陵。仁贤惠善良,是最喜欢的人。成祖的大部分的意见可以采纳。仁孝皇后总是召见宫中的妇女,给她们王冠和钱币,并警告她们说女人服侍丈夫,不仅要照顾丈夫的衣食,还要随时给丈夫好的建议。一般来说,朋友的话可以听但不能听,而是一位女士委婉的话更容易被接受。我日夜侍奉皇帝,经常劝他以民为先。你也应该这样做!朱瞻基对他的祖母有着深厚的感情,也非常孝顺辛辛苦苦把他养大的祖母。永乐五年,祖母突然生病,不久后就去世了。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汉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1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朱瞻基在性格上,他与其父朱高炽相似,也具有他父亲那种对皇帝作用的理想主义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艺术的庇护人,他的统治的特点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2宣德十年(1435年)驾崩,终年38岁,葬景陵。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3朱瞻基在位期间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一时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
朱瞻基
明朝第五位皇帝
基本简介
明宣宗朱瞻基,号长春真人,明成祖朱棣之孙,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明朝第五位皇帝(1425年5月29日-1435年1月31日在位)、书画家,年号"宣德"。朱瞻基生于北平燕王府。幼年聪颖,深得祖父朱棣喜爱。
永乐九年,册立为皇太孙,多次跟随明成祖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即位。宣德元年,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在政治上,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提升内阁地位,任用"三杨”、蹇义、夏原吉等。
清革前弊,整顿统治机构,实行精简和裁冗措施,以振朝风;教导宦官读书参政。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对外关系上,进行第七次郑和下西洋;停止用兵交趾,节省了大批人力财力,也利于交址与中国各族人民的交往。于宣德三年出塞,并修建永宁、隆庆诸城。
明宣宗的一系列措施使得社会经济空前的发展,与其父明仁宗统治时期合称"仁宣之治"。明宣宗在书画方面极有造诣,翰墨图书,极为精致。"点墨写生,遂与宣和(宋徽宗)争胜”,书法能于圆熟之外见遒劲。
工于绘事,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均佳,曾钤"广运之宝"、"武英殿宝"及"雍熙世人"等印章。宣德十年,明宣宗去世,终年三十六岁,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葬于景陵。著《明宣宗御制乐府》一卷,至今已佚,存词二首。传位长子朱祁镇。
为政举措
加强皇权明宣宗登基之后,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明成祖时期削藩不彻底的遗留问题。明宣宗马上着手整顿军务,准备迎接来自强藩的挑战。汉王朱高煦经过精心的准备后扯起了"清君侧"的大旗,矛头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
早已准备就绪的明宣宗在大臣杨荣的建议下御驾亲征,在声势上一下就压倒了汉王叛军,以前同意与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几路兵马也都按兵不动,明军很快包围了乐安城,见大势已去,朱高煦只得弃城投降,这次战役以明军的大获全胜,生擒朱高煦而告终。
群臣都劝明宣宗将朱高煦正法,朱瞻基念其是藩王网开一面,没有杀他,而是将他废为庶人,软禁在西安门内逍遥城。得胜之师回到北京后,朱瞻基马上传召给另外一个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权,朱高燧并没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卫兵马,就这样明初近半个世纪的藩王问题在宣德朝终于得到了解决。
完善内阁明宣宗保留了原来的政府结构,但是他在政治制度方面和行政实践中作了某些变动。这在内阁作用的改变和宦官参与行使行政权方面表现得很明显。明成祖在位时,内阁是一个谘询机构,明宣宗即位后开始行使更大的行政和审议实权。三杨、金幼孜、黄准分别在内阁中重新任职。
他们不但官居一品,具有大学士等官衔,而且在外廷兼任尚书。杨士奇保留了兵部尚书的官衔,黄淮和金幼孜分别保留户部尚书和礼部尚书。他们由像吏部尚书蹇义和户部尚书夏原吉等官员协助工作,夏原吉虽不是内阁成员,却能参与决策。但除了这些人外,在明宣宗时期内阁很少进入新的官员。
内阁的突出地位还因新的行政程序而得到加强:内阁定期上朝觐见,讨论紧急国家大事。遵循明仁宗的先例,明宣宗要他们直接呈递密封的奏议以及时确定适当的行动施政方针。此外,明宣宗采用了条旨或票拟这种正规的办事程序,程序规定大学士们审议官员呈递的奏议,并提出适当答复贴在每道草拟的诏令上以供御批。
阁臣任用在明宣宗周围有一批著名的大臣,他们为"仁宣之治"的缔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宣德朝的著名大臣主要有五位:杨士奇、杨荣、杨溥、夏原吉、蹇义,其中前三人合称"三杨",尤为重要。杨荣像朱瞻基所信用的大臣各有长处,互相补充,"蹇义简重善谋,杨荣明达有为,杨士奇博古守正,而(夏)原吉含弘善断。
事涉人才,则多从(蹇)义;事涉军旅,则多从(杨)荣;事涉礼仪制度,则多从(杨)士奇;事涉民社,则多出(夏)原吉"。
杨溥是个特殊的人物,性格内向,但操守很好,为众大臣叹服。朱瞻基对这几位重臣十分信任,对于他们提出的建议总是虚心接纳,君臣之间的关系很是融洽。"当是时,帝励精图治,(杨)士奇等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
帝乃仿古君臣豫游事,每岁首,赐百官旬休。车驾亦时幸西苑万岁山,诸学士皆从。赋诗赓和,从容问民间疾苦。
君臣融洽朱瞻基是就明代整个皇帝的素质而言他算是一位比较贤德的皇帝了。宣德间,君臣关系相当的融洽,在此略举一例:朱瞻基夜访大学士杨士奇的家。宣德六年七月的一天,"漏下十二刻,从四骑至士奇宅。
士奇仓皇出迎,顿首曰:'陛下奈何以宗庙社稷之身自轻?'上曰:'朕欲与卿一言,故来耳。"皇帝有话想与大臣说,完全可以将其诏进宫中,而他却跑到人家家里去了,并且在深更半夜。如果二者没有较为亲密的关系,这一点是不可能做到的。
明人焦竑在论及此事时更富有情味:宣德中,驾幸杨士奇第,夜已二鼓,士奇警起,朝服而迎。但见仪从塞屋,香气氤氲,不知上所在,惟向北拜不已。上方倚阑看月,笑而呼曰"士奇,朕在此。"所赐已充庭矣。一句"士奇,朕在此",彰显出君臣的和谐之处。
因为朱瞻基永乐九年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成祖征讨。传说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曾经作了一个梦,他梦见太祖皇帝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大圭上镌着“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八个大字。
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正说明要将江山送给他。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忽然有人报告说王孙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马上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印证在孙子的身上,他马上跑去看孙子,只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有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这件事对以后朱棣下决心发动靖难也有很大的作为。
扩展资料
朱瞻基成就:
1、加强皇权:明宣宗登基之后,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明成祖时期削藩不彻底的遗留问题。明宣宗马上着手整顿军务,准备迎接来自强藩的挑战。汉王朱高煦经过精心的准备后扯起了"清君侧"的大旗,矛头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
2、任用贤臣:在明宣宗周围有一批著名的大臣,他们为 "仁宣之治"的缔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宣德朝的著名大臣主要有五位:杨士奇、杨荣、杨 溥、夏原吉、蹇义,其中前三人合称"三杨",尤为重要。
作者:史遇春
朱高煦造反,朱瞻基御驾亲征。
朝廷的一切处置,很是得当。
时间到了宣德元年农历八月十九日(庚辰),即公元1426年9月20日。
当日,朝廷一方的人员飞驰上奏皇帝,说是大军前锋已抵达乐安境内,且汉王已经下约,明日出战。
得报之后,朱瞻基命令大军稍事休整,绝早进餐,以夜继昼,速度加倍,向前行军,准备迎接战斗。
对于皇帝的命令,文臣、武将均表达了意见:
文臣向皇帝建言,道是:
还请皇上慎重行事!
武将分析形势,说是:
林莽地带,对方可能会设有伏兵,如此急急进发,似乎不可,大有百里趋利之虞。
何谓“百里趋利”?
所谓百里趋利,语出《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也就是说,兵法有云:
紧急行军百里,而与敌人争利,有可能会损失上将军;紧急行军五十里,而与敌人争利,一般情况下,只有一半士兵能够赶到。
听罢大臣的建言,朱瞻基谕示:
兵贵神速!朝廷大军一旦迅速抵达敌方城下、安营扎寨,那么,敌方就会像落入陷阱的猛虎一样,即使爪牙锋利,也会没有施展的空间。敌方皆是乌合之众,听说大军来临,他们必然众议汹汹、大乱方寸,哪里还有时间设置伏兵?
皇帝这么一说,大家都心悦诚服。
于是,朝廷大军,按照朱瞻基的命令,继续加速前行。
此日半夜时分,朱瞻基到达阳信(今属山东滨州)。
当时,朝廷此前所委任的庆云(今属山东德州)、阳信等地方官员人等,早已进了汉王藩国所在的乐安城,虽然皇帝大驾钦临,并无一位在地的官员前来接驾朝拜。
本年农历八月二十日(辛巳),即公元1426年9月21日。
拂晓时分,天色犹暗,朱瞻基已经驻跸在乐安城北了。
此时,但见乐安城中黑气黯黪。
乐安城的四门之外,已经全部驻扎了朝廷的大军。
乐安城中的汉王军队,借助乐安城的地理形势,举炮向城外的朝廷军队发射。
朝廷的大军在城外向城中发射神机铳箭。
战事开启,声震如雷。
据说,城中之人,听闻如此响动,都吓得心惊胆战。
皇帝亲征,朝廷诸将奋勇争先,请求立即展开攻城行动。
朱瞻基没有答应。
随即,朱瞻基首次下敕,派人晓谕汉王。
朱高煦没有理会。
紧接着,朱瞻基二次下敕,再行派人晓谕汉王。
朱高煦仍旧不予响应。
看到皇帝御驾亲征,已达城外;
看到朝廷的声威如此强盛,人马这般众多;
此时,乐安城中有人想要捉拿朱高煦,进献给皇帝陛下。
朱高煦对形势进行判断之后,秘密派遣心腹,拜见朱瞻基,请求皇帝宽限自己一晚上的时间,等自己与妻儿诀别之后,明天早上,就归服朝廷,请处罪罚。
朱瞻基答应了朱高煦的请求。
当天晚上,朱高煦焚烧了所有兵器、销毁了全部的谋逆文书、对外联络的信函。
宣德元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日(壬午),即公元1426年9月22日。
朱瞻基移驾至乐安城南。
其时,投降的思想已经占据了朱高煦的头脑。
不过,等到朱高煦打算出城受降之时,王斌等人极力对他进行劝阻,这些身边的人说是:
宁可一战而死,也不要束手就擒。
朱高煦没有办法,只能假装答应他们,随后,他又回到了王宫之中。
回到王宫之后,朱高煦偷偷潜入间道,随即溜出城外,前去拜见皇帝,请求皇帝宽恕。
大臣都建议朱瞻基,按照律令,要将朱高煦正法。
对此,朱瞻基没有答应。
随后,朱瞻基拿出大臣弹劾朱高煦的奏章,让他自己去看。
朱高煦顿首道:
臣罪万万死,惟陛下之命是从。
于是,朱瞻基谕示,主旨如下:
一、命令汉王致书,召集其诸子前来,随他一同进京;
二、命令赦免乐安城中的无辜民众;
三、命令只处置此次变乱之中与汉王同谋的人员;
三、此次谋乱中,凡被胁迫跟从者,不予问罪。
接着,王斌等人被抓捕,并下入锦衣卫大狱。
宣德元年农历八月二十二日(壬午),即公元1426年9月23日。
朱瞻基命令尚书张本镇抚乐安,并改名乐安为武定。
张本是谁?
张本(公元1366年 公元1431年),字致中,东阿(今属山东聊城)人。张本为官清廉,深为明成祖朱棣所知遇,朱瞻基也与他交好。朱棣北征,张本多次督运粮草。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张本被委任为南京兵部尚书兼掌都察院事务;召见之时,曾谈论时政得失,并建请严整武备,朱高炽接纳了他的建议,并把他留在行在兵部。明宣宗朱瞻基征讨朱高煦,张本随从,处理军饷;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张本病逝,朝廷赐予丧资三万缗,葬祭很是丰厚。
(本篇结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