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
这里是 神经多样性 ,我是 喵君姐姐~
科普 | 状态太好?!可能得了这种病
2022-01-26
再次回顾一下它的定义:双相情感障碍,也叫躁郁症,顾名思义,这是一种 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 ,又有时陷入 抑郁 状态的精神疾病。
尽管情绪状态在一段时间内是存在一定的波动的,但是躁郁症患者的情绪波动明显超过了正常的幅度。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严重的慢性情绪障碍,以躁狂和抑郁交替或混合发作为特征,影响着世界上1%以上的人口,不分国籍、种族或社会经济地位,是造成 20 岁以下年轻人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双相情感障碍一生都有复发的可能,复发率高达70%,而且病程可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双相情感障碍可分为 I 型和 II 型,其临床表现按照发作特点可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和抑郁、躁狂混合发作。
今天,我们将从 认知和护理 二个角度带领大家走近双相情感障碍~
认知角度谈躁郁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精神障碍,患者常常会经历抑郁和躁狂的两级或交替发作。
与单纯的抑郁症不同的是,双相情感障碍中的抑郁发作通常比躁狂发作次数更多,时间更长,对患者的伤害也更大。
严重的抑郁发作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职业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还会引起各种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自杀。
由于抗抑郁药物的单药治疗可能引起患者从抑郁向躁狂转换,并且在随访研究中表明,持续使用抗抑郁药的患者出现快速循环和抑郁复发的概率大大增加。
不仅如此,截止到目前为止,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都不足以支持抗抑郁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抗抑郁药物是否应该被使用于双相情感障碍一直饱受争议。
根据近年的文献研究和综述文章,研究者对双相情感障碍中抗抑郁药的选择和安全性进行了综述。
结果表明,在适用人群方面,抗抑郁药物应该尽量避免在混合抑郁患者、已有躁狂症患者和已经出现快速循环的患者中使用。
在药物的选择中,SSRIs和安非他酮应该优于其他类型的抗抑郁药物,而三环类几乎不作选择;其中在 SSRIs 中,氟西汀单药治疗对II型双相情感障碍中的重度抑郁发作有较好的疗效,而与奥氮平联合用药适用于 I 型双相情感障碍。
总体来说,在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应用方面,抗抑郁药物还是以 新型的 SSRIs 和 安 非他酮类药物 为主,并且最好用于 II 型双相情感障碍中的病情稳定患者,特别是已经使用抗抑郁药物并且没有出现转躁的患者。
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抗抑郁药还是作为心境稳定剂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辅助用药,从而最大可能地避免单药治疗引起的转躁。
冲动可能代表自身行为激活和抑制的失衡。
研究指出冲动是诊断躁狂发作的重要标准之一,在躁狂发作期,冲动可增加诸多具有破坏性行为风险,说明冲动与躁狂症密切相关。
在急性躁狂发作时,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常表现冲动行为增高,因此 冲动 是双相情感障碍发病过程中常见的一种表现。
自知力是指患者对自身精神状态认识的一种能力,包括是否能够辨识或察觉自身有病、精神状态是否正常,是否能够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能否指出自身现在和既往的表现及体验是否为病态等。
文献报道,精神障碍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 自知力 损伤。
研究结果显示,冲动组对疾病、住院、服药、疾病复发及求助方式认识得分和总分均低于非冲动组,提示双相情感障碍发生冲动攻击行为患者各项认知力水平较低。
经相关检验显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对疾病、住院、服药、疾病复发及求助方式认识得分和总分与冲动攻击行为 MOAS、BIS-11评分呈负相关。
即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认知力水平越低,冲动攻击行为 MOAS、BIS-11 评分越高。提示认知力下降可能诱发冲动攻击行为。
进一步经回归分析证实上述猜测,结果证实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对疾病、住院、服药、疾病复发及求助方式认识低下均可能是诱发冲动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研究证实认知力下降参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冲动攻击行为的发生。
可见,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早期应关注其自知力水平,并对出现自知力水平下降的患者引起重视,给予合理干预,帮助其自知力水平提高,这可能对降低冲动攻击行为发生率、帮助双相情感障碍病情控制有积极意义。
由此,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自知力水平与冲动攻击行为密切相关 ,且自知力水平低下可能是诱发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冲动性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可根据自知力水平变化,及时对其进行攻击性防御。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精神共病与躯体共病中,主要以双相情感障碍躯体共病的问题较为突出,共病具有治疗周期长、治疗较为困难的特点,甚至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自杀的风险,危及患者的生命。
为了明确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其精神及躯体的共病率相关因素,有研究结合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采用调查问卷和国际精神科简式访谈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评价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精神及躯体的共病率相关因素。
得到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的精神共病率为33%, 共病焦虑障碍 是较为常见的,其共病率为24%(=4203,P< 005)。
双障碍患者的 躯体疾病共病 率为 16%,其中主要以头疼和偏头疼为主,共病率为 10%( =3458, P < 005)。
患者中出现共病的病例中,存在吸烟史、饮酒史和心理障碍家族史等因素,而且存在的共病的患者中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没有出现共病的患者组(P< 005),且性别同样会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共病率造成影响(P< 005)。
由此可见,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精神及躯体共病率影响因素较多,治疗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考虑药物质量,还需要重视导致共病的其他因素分析。
社会角度谈躁郁
年龄 是影响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风险的重要因素和高危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加,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风险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风险随着年龄增加逐渐下降,而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杀风险则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上升 。
提示在日常的临床护理中,应更加关注病程较长、年纪较大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和年纪较小、起病时间较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倾向。
对<35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5岁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应投入更多的护理精力和给予更多的护理资源,定期进行自杀风险测试,动态关注其自杀风险的变化,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治疗方案。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尚处于发病机制未获完全明确状态,遗传、社会、生物学及心理学等诸多因素均与之呈现相关性,以躁狂与抑郁交替反复出现为主症,抑郁发作次数可达躁狂发作次数数倍之多。
药物干预为该类情感障碍者首选疾病控制策略,但双相情感障碍者用药低依从性普遍存在且不易扭转。
特别是居家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者其用药低依从性问题尤为突出,成为该类情感障碍者疾病控制瓶颈所在,故向双相情感障碍者提供积极见效的院外用药指导督促支持具备重大的意义。
延续护理 指借助于系列化的护理行 动设计与实践,使护理对象自医院至家庭均有机会获得具备连续性特征的专业照护支持。
不同的延续护理策略可指向差异化的延续护理效果与结局。
常规式定期化电话延续护理干预,以健康疾病控制知识的传播与护理对象疾病控制现状的了解为主,将家庭照护者置于护理支持的从属地位,忽略了家庭照护者在家庭疾病控制活动中的重要角色与职责,未能充分发挥家庭照护者特殊疾病控制功能。
有研究采用家庭核心化延续护理对双相情感障碍者家庭施加干预,高度重视家庭照护者在情感障碍者家庭疾病控制中的重要地位,及家庭亲情支持在情感障碍者疾病控制过程中的独特效用。
将家庭照护者与护理对象本人同时纳为延续护理主体进行干预,关注家庭环境与氛围、家庭功能与关系在双相情感障碍者居致力于让家庭照护者与护理对象本人均充分参与家庭疾病控制过程之中,认知到遵医嘱用药与按时复查重要价值所在。
构建治疗协同化家庭体系,充分发挥家庭照护者治疗协作者与治疗督导者作用,形成高效和谐、互动通畅、支持充分的家庭疾病控制核心单元,使护理对象治疗行为与家庭照护者照护行为间和谐共振、共同进步,自源头控制与消弥双相情感障碍者用药与复查依从性负面影响因素,促成其按时足量用药行为与按时复查行为。
生活质量系个体生活状况的综合性反映指标,亦是对护理对象行全面健康评价与监测的重要手段。
家庭核心化延续护理 在双相情感障碍者中的应用,扩大化了居家疾病控制管理队伍,引领家庭照护者深度有效参与双相情感障碍者疾病控制管理过程,家庭照护者与护理对象本人在疾病控制实践中同步成长。
双方发生情感碰撞,增进彼此理解与接纳度,修复家庭关系,重建与促升家庭功能,增进用药与复查依从度,使双相情感障碍者同时获得生理症状改善与心理情感有效支持,在和谐关爱家庭氛围中康复,促进心理与社会、环境与生理等各领域生活质量的提升。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主要是消极情绪,有许多不良心理,如悲观和绝望。
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病学中的常见疾病,临床症状复杂多变。躁狂症和抑郁症交替出现,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有必要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
研究表明,给予 合理的心理护理 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躁动情绪和抑郁情绪。
心理护理的应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在一项研究中,对照组的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心理护理组双相情感障碍在常规护理同时对患者开展心理护理。
结果显示心理护理组焦虑量表评分、抑郁量表评分、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评分、双相情感障碍改善的时间、双相情感障碍从就诊到病情稳定出院时间和对照组比较均更好,且患者满意度升高,P<005。
综合文献以及研究结果,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 减轻躁狂、焦虑和抑郁 。
认知药物以及社会角度对于躁郁的研究和进展,都更好推动了人类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问题解决,也更好地说明了人们在追逐美好的幸福道路上不断前行。
我们了解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
参考文献:
[1]王嘉薇,尚靖,陈嘉抗抑郁药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研究进展[J]现代药物与临床, 2021, 36(03): 628-632
[2]徐丹,周广玉,夏海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知力水平与冲动攻击行为的相关性[J]皖南医学院学报,2021,40(01):79-82
[3]沈妃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精神及躯体的共病率相关因素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79):109
[4]王维婷,李刚,张雪,赵艳丽,谭淑平,郭巍,李丽娜不同年龄阶段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风险及精神护理差异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21,19(07):448-451
[5]郑妙玲,郑桂珍,黄妮娜,郑桂彬,吕小霞,沈后荣,陈淑娴,钟志兰,王秀艳家庭核心化延续护理支持在双相情感障碍病人中的应用研究[J]全科护理,2021,19(24):3395-3397
[6][1]张娟双相情感障碍实施心理护理的价值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1):202-203
排版:华努力
校对:喵君姐姐、咩咩
美国心理学家及精神病学教授Kay Redfield Jamison是世界顶尖的双向情感障碍权威之一。
她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围绕着这一种疾病进行研究、讲座、撰写著作。这种恰好也贯穿她整个成年生活的疾病。
在她的回忆录《一颗不安的心》里,Jamison详细描述了患上双向情感障碍的体会和意义,她写到自己曾数日不眠不休,或感到长时间的狂喜。并且在笔记本上涂满飞驰的想法和不切实际的主意。
在这种狂躁的状态下,她经历了急速膨胀的自尊感,也因为一时冲动做了很多当时很爽但后果令人痛苦的事情。
比如奢侈血拼/参与*乱的行为/刷爆信用卡和银行账户,但是这种行为都伴随着情感崩溃,反复无常的抑郁把她送进企图自杀的漩涡里。
在她28岁那年,Jamison试图通过服用大量锂来自杀,结果最后导致昏迷不醒。幸好她从昏迷中清醒过来,决心通过药物和心理治疗寻求帮助。
在她的研究与写作中,Jamison医生开拓了我们对于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症和一系列心理疾病的认知。
它们现在都被视作情绪失调,而且在那些活得充实却仍然患有精神疾病的成功人士之中,她可能是我们能认识的最好的代言人。
就像平时常常提到的焦虑症一样,情绪失调被世人误解了,它们被稀释弱化成那种可以通过做一天水疗就能治愈的沮丧情绪,或者被描述成神经质的抑郁。
仅仅只是因为这些人明明昨天还那么难过,今天就有了积极情绪了。作为一个心理学研究人员,我们的任务是去真正理解情绪失调的本质。
它们是怎样表征的,以及什么会导致这种失调。这个领域的探索一旦开始并不容易,这些失调可以把人从骇人的快乐颠覆推向莫测的绝望深渊。
但在这二者之间,正如Jamison医生所说的:“因你的情感变化多端,丰富多彩,天马行空的生活成为可能。”
我们一直探讨一些与你预想的有些偏差的概念和术语,但这一次“情绪”这个术语不是其中之一,在心理学语境里,“情绪”的定义和你想象的差不多。
它们是比情感更主观、更难定义的情感状态,尽管心理学家们已经定义了十种基本情感(愉悦、惊讶、伤心、愤怒、失信、蔑视、羞耻、恐惧、愧疚、兴趣或兴奋)。
“情绪”却往往落入两个广泛且变化无常的分类,你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
“情感”和“情绪”两者最重要的差别在于:“情绪”是长期的情感状态,而非零散的、昙花一现的感受。
而情绪失调倾向于是长期的困扰,具体表现为:感情极端、难以调解情绪,困扰包括抑郁症,表现为长期失望、精神懈怠、和最广为人知的双向情感障碍。
所以它的表现为在抑郁与狂躁之间波动。抑郁症被誉为心理疾病界的感冒,并不是说它并不严重,而是说它太过常见且普遍。
并且抑郁还是人们寻求心理健康帮助的首要原因,我们都曾因为失去某些东西而情绪低落,一次失恋或失业,挚爱的逝世……
事实上在这些情况下,你也确实应该感觉很糟,这种状态实际上对身心都是有好处的,
它起码可以让你缓一缓,慢慢消化你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带给你的伤害,但总的来说,这些伤心应该都是暂时的,只有当伤心和悲痛超出了我们一般能够接受的社会常理时,
或者你陷入了太深的痛苦以至于严重失调时,你才进入了抑郁症的范畴。
DSM-5(即“精神疾病诊断与数据手册 第五版”是美国业界最权威的诊断依据),我们实用的心理疾病指南正式确认:
当病人已经经历了至少五个抑郁症状,且病情超过两周时,即被确诊为患有抑郁症。
这些症状不仅包括情绪抑郁,还包括明显的体重或食欲减少或增强,睡得太多或太少,对一切活动都缺乏兴趣,总是感到无用、疲劳或者精神懈怠、难以集中精力或做出决断、反复出现想要死亡或自杀的念头。
所以尽管每个人都经历过伤心,但抑郁症是一个心理学和生理疾病,它干扰着你的睡眠、食欲、能量和神经递质,这些都影响到你身体自身的运作。
再加上由于心理疾病也是一种真正的疾病,这些症状会导致患者或者其周围的人长期痛苦,他们最高级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正如普遍的焦虑症患者会不自愿离开家一样,一个确诊的抑郁症患者常常感觉灭顶的绝望,以至于无法正常生活。
和双向情感障碍不同的是,抑郁症患者一般只经历低谷,你可能听说过“躁郁症”,那是“双向情感障碍”一种过时的说法。
它包括了大量传统的阴暗抑郁、也包括不少相反的极端狂躁,在较为严重的病例中,患者的情绪会在两级间不停波动。
在一天、一周或一个月之内时而正常、时而抑郁、时而狂躁,真正的狂躁状态不等同于精力充沛或精神振奋,而是一段激烈的、无休无止的、而又往往乐观多动的时期。
此时你对自己和对自己的能力、想法的认知往往是歪曲的,甚至歪曲得非常非常厉害。
有些患者很少经历狂躁症状,但一旦发作,后果可能是严重的。Jamison自己的经历就证明了,有一次她的狂躁症发作时,她买光了整个药店库存的蛇伤急救包。因为她确信马上会有一场只有她知情的响尾蛇进攻在家里发生。
还有一次她一口气买下了企鹅出版社的20本书,因为她说:“如果企鹅们能建造起一个殖民地也挺好的的。”
也就是说,狂躁常常使人作出错误的判断,甚至可能更糟的是,完全发作的狂躁症患者通常会被送进精神病院,因为他们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危险是不可估量的。
当狂躁的高潮终于结束时,阴暗的抑郁期往往紧随其后,如果不及时治疗,还会伴随着自杀或者自杀倾向。
Jamison的经历也能证实这一点,正如心理学中很多事物一样,情绪失调的诱因往往是生理、基因、心理和环境因素的结合。
比如我们都知道,情绪失调可以在家族内遗传,基因很重要,如果你的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双向情感障碍,你也比一般人更有可能患上这种病。
研究显示:如果同卵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上双向情感障碍,另一个就有十分之七的几率也患病,无论他们是分开抚养还是一起长大。
尽管一个压抑的事件不能使人患上双向情感障碍,但它可以导致一个有病史的人狂热或者抑郁症发作,或者让一个没有病史的人开始出现严重抑郁症状。
也就是说一个失去挚爱的人可能从伤心转为抑郁,或逐步表现为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的症状,但该事件不会让人在一开始就立即患上双向情感障碍。
在抑郁症的案例中,大部分患者有幸在几周、数月甚至多年之后从抑郁中恢复,回归到正常健康生活的基本底线。
全球范围内被确诊为严重抑郁的患者中,女性普遍多于男性,不过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这仅仅是因为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寻求心理治疗。
也有可能是因为男性表达抑郁的方式更多是愤怒和激进 而不是悲伤和绝望。足以说明抑郁不仅仅是悲伤,目的和缺失的感觉可以表现为许多不同的形态。
由上图也可以看出,抑郁状态下的大脑运动缓慢,而狂躁状态下的大脑活动飙升,所以人才难以平静、专注和入睡。我们大脑中的化学神经递质随之改变,比如去甲肾上腺素,一种通常能提升兴致和专注度的物质,在抑郁的大脑里严重缺乏,而在狂躁的大脑中又多的离谱。
事实上,减少狂热的药物一部分也是通过降低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来生效的。还有另外一种物质与抑郁相关,那就是低血清胺,而慢跑或者霹雳舞随便什么运动都能提高血清胺含量,所以为什么体育锻炼常备建议用来治疗抑郁症。
大多数针对抑郁症的药物似乎都靠提供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胺水平工作。还有另外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即社会认知角度,研究的是我们的思考和行为如何影响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通常通过内置视角或思维模式去看待负面的事物,这影响了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你向自己解释事物时是消极还是积极的,真的能影响你是否能从抑郁症中恢复,还是一蹶不振。
在抑郁症状里的人会把一些倒霉的偶然事例归结为自己的错误,自己再无法把事情做对,这种负面的思考方式,有缘由的无助感,自我谴责和过度解读自我循环,甚至扼杀了大脑中所有快乐的可能,最终负面思考就会引发一个有头无尾的死循环。
好消息是这个循环可以通过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治疗来破除,或转移注意力,做有趣的事情,甚至可能是换一个新环境,但是同样的,社会认知也只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一块,正面的思考陈然重要,但要凭借一己之力和基因、神经学对抗,还是太单薄了。所以情绪失调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很少有单一的轻易就可以根除的疗法,相反它往往可能伴随你的一生,正如Jamison医生向我们展示的那样,你也能活得很好。
最后总结一下:
1情绪失调是什么,以及不是什么。
2抑郁症和双向情感障碍的症状分别是什么样的。
3导致情绪失调的生理、基因、环境和社会认知方面的诱因。
3月30日,是世界双向情感障碍日 ,也是著名画家梵高的生日,同时他也是一位双向情感障碍患者。 除了梵高,达芬奇、海明威、诗人海子等知名人物均曾为双相情感障碍困扰,所以 双相情感障碍亦被称为“天才病”。
什么是双向情感障碍?双向情感障碍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与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情绪起伏波动不同,双向障碍的情绪起伏波动会更大,有严重的抑郁和躁狂。
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情感高涨,兴趣与动力增加,言语行为增多;而抑郁发作时则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少,疲乏,思维行为迟滞等核心症状。双向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交替往复或不规则等多样形式出现,也可以出现抑郁与躁狂同时存在的混合发作。
躁狂发作持续1周以上,轻躁狂发作持续4天以上,抑郁发作持续2周以上,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双向障碍的平均发病率为2%-3%,部分国家或地区可高达5%-7%。双向障碍主要发病于成人早期。综观国内外调查数据,大多数患者初发年龄在20-30岁之间,25岁以前发病更多见,发病年龄高峰集中在15-19岁。在中国,双向障碍患者占各类精神障碍患者总数的1%-15%。
情绪一时高涨,一时低落就是双向情感障碍吗? 不一定!教你从4个方面进行初步判断!由于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断不能单独借助于实验室检测,主要依赖于对病人的观察,如果发现周围人有情绪反复无常的表现,可从以下4个方面初步判断他是否有双相障碍的可能:
有抑郁和躁狂的表现
抑郁发作时,闷闷不乐或悲痛欲绝,提不起兴趣,全身乏力,消极自卑,脑子反应迟钝等;躁狂发作时,反应敏捷,言语增多,滔滔不绝,自我感觉良好,爱管闲事,行为鲁莽冲动等。抑郁表现持续时间两周以上,躁狂表现持续一周以上,并且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有抑郁和躁狂的表现。
职业、社会功能明显受影响,病人感到痛苦或给别人造成麻烦。比如,难以维持学业,无法继续工作等。
需要排除某些躯体疾病及用药、毒品等引发的情绪反常。
如何区分双向情感障碍与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与我们常说的抑郁症有很大区别。首先,双向情感障碍是两种情绪状态交替、混合发生的结果,而抑郁症往往表现为一种单向的情绪,不会出现亢奋、活跃、好管闲事的躁狂行为。
其次,双向情感障碍的发病年龄相对较早,一般25岁以前就出现了发病的现象。再者,双向情感障碍的发作次数相对较多。
最后,双向情感障碍还可能伴随着一些不太典型的表现,比如吃得多、睡得多、肢体出现灌铅感等等。
得了双向情感障碍能治好吗?目前,随着治疗手段的发展和药物的开发,双向情感障碍的治疗已经很规范了,而且药物的安全性高,双向情感障碍如果发现得早,并且及时规范治疗,患者的治愈率会提升很多,反之则可能会反复发作。
双向障碍诊断的关键在于识别既往轻躁狂发作,因为患者来求治时多为抑郁发作或躁狂发作,轻躁狂发作因为对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不严重,极少被患者及其监护人意识为病态,所以极少求治,使用负性描述询问时常被否认,甚至轻躁狂发作可能成为患者希望达到的一种状态。
因此,再次提醒:如果出现以下症状,无论是患者本人还是家属均需要警惕:
双向障碍表现为抑郁或躁狂交替出现,抑郁发作时,闷闷不乐或悲痛欲绝,提不起兴趣,全身乏力,消极自卑,脑子反应迟钝等;
躁狂发作时,反应敏捷,说话滔滔不绝,易发脾气,精力和活动增加,睡眠需要减少,自我感觉非常好甚至夸大,爱管闲事、行为鲁莽冲动等。
其次,抑郁表现持续时间两周以上,躁狂表现持续1周以上(轻躁狂持续4天以上)并且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出现,这些表现不仅影响到当事人的职业和社会功能,如维持学业及完成工作任务困难,而且让当事人感到痛苦。
早期识别有助于提高治疗应答率、减少复发、改善预后,因此一旦识别出既往轻躁狂/躁狂发作,应把握时机做出准确诊断,使双向障碍患者获得规范有效的治疗。
#健康2021##怎样判断抑郁症是否转成双向情感障碍##健康科普排位赛#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听说过“双相情感障碍”这个词,但是大多数人都是不明白其含义的,那么,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事实上,根据词条的解释,双相情感障碍是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其英文名称为Bipolar Disorder(BD),指的是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到目前为止,双相情感障碍的原因还没有查明,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其发病过程,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双相障碍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临床表现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也就是说,只要是确诊了双相情感障碍,基本上这一辈子都要受到这种疾病的困扰了。
当然,虽然这个听起来非常唬人,事实上,其实这种疾病也并非是绝症,只要你能对双相情感障碍建立一个正确的认知,用一个正确的心态去对抗它,你就可以拥有正常的生活,可以正常地恋爱、结婚、生子。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双相情感障碍这种疾病?前面说了,对于具体的原因,现在还有待证实,不过,科学家猜测,双相情感障碍可能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第一个原因是遗传因素。虽然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科学数据支持,但有相当一部分双相障碍患者的患病初因,是跟遗传有关的。
第二个原因是生活环境。如果人们长年累月之下都是出于负面情绪中,焦虑、紧张、矛盾等不良情绪长期存在,无法得到正常疏解,最终就会直接演变成习惯性痛苦和习惯性紧张、焦虑。渴望获得认同、理解,但因为有“毫无来由”的耻感而从不敢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意愿,由此造成与人相处时的障碍,以及心理落差;长期压抑欲望,最终以扭曲的方式呈现出来,导致常常误解别人,以及被别人误解。
第三个原因是错误的思维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讨好型人格,他们基本上都将所有问题归结到自己身上,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最终对人对事都有预设的标准和答案,当现实和预设不符合时,第一反应就是生气。这类人习惯性地以自己为中心思考问题,不能把一件事中的个人情感和客观事实割裂区分。
总而言之,双相情感障碍是长期形成的一种神经类疾病,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必要的时候,可以到医院接受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