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舒伯特是音乐史上第一位以歌曲创作而著称于世的作曲家,享有“歌曲之王”的美誉。本文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并结合艺术特征探讨了其歌曲的演唱。 [关键词]舒伯特 艺术歌曲 艺术特征
一、 舒伯特及其艺术歌曲
舒伯特,奥地利杰出的作曲家。1797年出生于奥地利的一个教师家庭。舒伯特的创作涉及到艺术歌曲、交响曲、室内乐、清唱剧、歌剧和宗教音乐。作舒伯特的一生穷困潦倒,思想上受压抑,爱情上不顺利,这忧郁和痛苦的感受在他的一些作品中体现出来,但他大部分的作品表现的是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对幸福爱情的追求。
艺术歌曲是由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根据文学家诗作而创作的歌曲。这种具有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歌曲倍受人们的传唱。舒伯特短暂的一生共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在他的艺术歌曲中广为流传的有《 纺车旁的玛格丽特》、《野玫瑰》、《鳟鱼》、《魔王》等作品。这些作品大都欢快清新,具有德奥民间风格的特点。“舒伯特在艺术歌曲领域的成就,相当于贝多芬在交响曲领域的成就。这就使舒伯特成为音乐史上第一位以歌曲创作而著称于世的作曲家,享有‘歌曲之王’的美誉,并被公认为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开拓者。”1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开拓者,他将德国艺术歌曲创作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阶段 。
二、舒伯特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
1、钢琴伴奏的表达功能
在舒伯特之前,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部分常用和声节奏衬托旋律,它只是演唱者的辅助工具,处于从属地位,而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钢琴部分不再是简单的伴奏。它与诗歌、旋律的地位是平等的,能表现出诗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共同承担着对作品内涵的表述和情境的塑造。如《纺车旁的玛格丽特》,歌曲表现的是玛格丽特在纺车旁思恋浮士德时心神不安的情境。在钢琴伴奏中,右手所弹的旋律是由一组组十六分音符组成的分解和弦。这种6 / 8 拍节奏下所奏出的连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给人以强力的动感,形象地描绘出少女手摇纺车转动的动态。还有在第二段的第四句“和他亲吻”时,钢琴伴奏突然从连续流动的十六分节奏音型变为连续三小节的和弦伴奏,音乐戛然而止,表现出少女停下手中的纺车,沉浸于幸福遐想时,极为激动的情感。此外,《 魔王》中用三连音来描绘急切的马蹄声、《 邮车》中嘹亮的号角声等等,都在伴奏中表现出来,用钢琴描绘地惟妙惟肖。
2、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
舒伯特是一位富有诗人气质的作曲家,对于歌德、海涅、席勒等诗人十分崇敬。他的艺术歌曲中,绝大多数是为这些诗人的诗歌而作曲。他对这些诗人的诗歌有着很深的感悟,因此在创作中他非常注重内心的体验,让音乐充分展示了诗的意境,使诗歌和音乐完美的结合。“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是带有音符的诗歌,或者说是赋予诗韵的音符。”2如作品《鳟鱼》,这是以舒巴尔特的浪漫诗所谱写的歌曲。作品讲述了一个狡诈的渔夫,通过搅浑河水的办法,钓到了鳟鱼。歌曲第一部分的音乐给人感觉欢快、跳跃,形象地描绘出小鳟鱼在清清的河水中嬉游的形态。第二部分转入暗淡的小调,伴奏也变得短促,给人紧张的感觉,表现了鱼儿痛苦挣扎的情景和作者对渔夫欺骗行为的愤慨。歌曲用不同的音乐表现出不同形象和情景,使音乐和诗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3、 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
舒伯特在创作中注重吸收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他的大多艺术歌曲运用了德意志、奥地利等民间音乐中的音调。例如《 野玫瑰》,就具有浓郁的德奥民间歌曲的特征,音乐流畅、明快、淳朴。《 纺车旁的格蕾欣 》歌曲是以分节歌的形式来创作的,作品中使用了较多的重复乐句,这是德国民间歌曲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春梦》中的第一部分旋律具有非常典型的奥地利民歌风格,运用了主、属和弦的分解来构架旋律,使旋律流畅而具有歌唱性。
4、变化分节歌形式
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曲式运用了分节歌形式、变化分节歌形式、三段体形式和通体歌形式,但最常用的还是变化分节歌形式。变化分节歌是在分节歌的基础上,依据歌词和情绪的变化,改变调性、和声、速度等来适应歌词的变化。舒伯特往往在变化的部分把旋律作调性变化。如《 菩提树》,在歌曲的第一部分运用的是色彩明亮的E大调,表现的是对幸福生活的回忆,感觉回到故乡温暖的怀抱中。歌曲第二部分中,歌词描写的是严酷的现实,旋律则运用了同主音的e小调。小调的运用让人有种伤感、忧郁的感受,将流浪者内心的悲伤刻画得淋漓尽致。歌曲最后又回到E大调的旋律上,表现了流浪者思乡之情越来越强烈。整首歌运用同名大小调之间的转调来刻画流浪者内心的情感变化。
三、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
艺术歌曲的演唱一般讲究音色的变化和音量的控制,要求声音细腻,不一定像演唱歌剧那样有大幅度的音量变化。这一方面是因为艺术歌曲用的是钢琴而不是乐队伴奏,具有室内乐的特点。另一方面是艺术歌曲往往在一首歌中表达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和情感,在表现上往往需要更加细腻和准确。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
1、 准确地表现歌曲情感
演唱者在演唱艺术歌曲时应结合作曲家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分析作品的音乐特点,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此外,应反复朗读歌词,体会诗的韵律,分析诗词中每一句要表达的意境,充分理解诗人的情感,这样才可能较准确地表现出歌曲的情感。如演唱歌曲《纺车旁的玛格丽特》时,要表现出玛格丽特思恋浮士德时心神不安的情绪。演唱《野玫瑰》时,要表现出少年见到红玫瑰喜不自胜的心情。
2、注重对钢琴伴奏的认识
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由于钢琴伴奏与诗歌、旋律的地位是平等的,钢琴伴奏也起到了讲述故事情节发展和情境的塑造的作用。这就要求演唱者要对钢琴伴奏有新认识,不能简单地把它作伴奏看待,而是要与钢琴伴奏保持默契,共同完成好对作品的表达。如《鳟鱼》,歌曲一开始就是六小节轻快而跳跃的旋律,演唱者在听这个前奏音乐时就应好好地去感受它,体会河水清滢,鱼儿嬉游的情景。
3、音色、力度、速度的变化
演唱舒伯特艺术歌曲时,应通过演唱者音色、力度、速度的变化来表现作品。演唱者可通过音色的变化来表现不同人物。如《魔王》,表现“父亲”这一成熟、稳重人物形象时,可运用浑厚的音色;表现“魔王”这一凶恶、狡猾形象时,可运用深沉而偏暗的音色。在演唱《野玫瑰》时,可运用音色的变化来表现少年与玫瑰的对话。此外,演唱者要注意根据歌词内容和情感的需要作力度、速度的变化。如《野玫瑰》,这种分节歌形式的歌曲是用重复的旋律配置三段歌词,乐谱上三段的表情记号都是一样的。如果演唱者用同样的表现手法反复演唱三段旋律,必然会使听众感到乏味。在实际演唱中,演唱者可根据歌词的内容和情感的变化作细微的处理,在力度上可作强弱的变化,不要因为旋律的相同而使演唱变得单调。
舒伯特是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创始者,对艺术歌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将诗歌与音乐完美地结合,使艺术歌曲富于民族风味。他把伴奏提高到与诗歌同等重要的地位,赋予了伴奏表达的功能。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表现作品,充分展现艺术歌曲的魅力。
责任编辑:刘小红
参考文献:
[1] 刘新丛 刘正夫著欧洲音乐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2] 缪天瑞主编音乐百科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3] 尚家骧著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1 《欧洲音乐史》 刘新丛 刘正夫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23页
2《欧洲音乐史》 刘新丛 刘正夫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23页
歌曲名称:菩提树
演唱歌手:陈妃平
专辑名称:天使舞伴
唱片公司:柏菲唱片
我家门前枯井边有一颗菩提树
我做过无数美梦在它的绿荫间
也曾在那树干刻下甜蜜诗句
无论快乐和痛苦常在树下流连
今天象往日一样我流浪到深夜
我在黑夜中行走闭上了我的眼睛
好象听见那树叶对我轻声呼唤
同伴回到我这里来找寻平安
如今我远离故乡转眼又许多年
但仍常听见呼唤到这里找寻平安
如今我远离故乡转眼又许多年
但仍常听见呼唤到这里找寻平安
到这里找寻平安
歌曲名称:菩提树
演唱歌手:陈妃平
专辑名称:天使舞伴
唱片公司:柏菲唱片
http://musicbaiducom/song/2047267
来自:深南印象的博客 很久没找到一首可以反复琢磨的歌了,偶然听到韩红的这首心语,意味悠长娓娓缠绵,在俗世红尘间蓦然一股清凉,秋水长天般湛蓝清秀。
千百恩怨终成今生相遇,不求预知一路牵绊祸福,五月盛夏七月流火,又何须惧它往来祸福。只愿此生旅途终能相伴聚,虔诚落地为你的信徒,悲欣交集,不悔始终有你共赴。
恩怨只隔着半步,散不去只因前生千般尘与土。偶长叹来生路远此行漫漫,携手笑看落叶飘零雪花飞舞,千折百回转不去,任世间冷暖心底终不觉苦。
前程是劫是缘终究不负,只因那日一见倾城故。迷途路远怎能说魂归何处,惺惺相惜任童颜日渐老去。
百年繁华一朝虚度,化蝶成灰终不觉苦。千金一笑誓言不负,万里征尘红颜如故。终于,我已成信徒,为尔一笑任八千里飞云飘絮,慈悲清凉化作菩提树下那一串洁白佛珠。。。
韩红。《心语》歌词:
真感激和你艰难的旅途,
我不求预知祸福,
我爱你纤细一如尘和土,
只想与你共赴。
真喜欢落叶与飞花起舞,
我无心往来祸福,
爱中人最懂刀锋冰刺骨,
恩怨相隔半步。
有同道百折千回不知苦,
我本是爱的信徒,
问前程是劫是缘终不负,
相思尽头菩提树。
爱同道百折千回不知苦,
我原是你的信徒,
感人生繁华百年多沉浮,
心语清凉菩提树!
我也很喜欢这首歌,唱进了心坎里。。。
什么是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西方室内乐性质的一种声乐体裁,是对欧洲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的抒情歌曲的通称。它是作为室内音乐会而创作的歌曲,以区别于民歌和流行歌曲。它在传统上是为诗歌所谱写的音乐,歌词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而且与大多数民歌和流行歌曲有所不同。艺术歌曲的伴奏是由作曲家制定创作,而不是表演者即兴发挥改写而成
艺术歌曲的主要特点:
①音乐与诗歌的统一。艺术歌曲是音乐与诗歌高度契合的一种音乐形式。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通过音乐线条、节奏和框架的配合,将诗作所体现的精神、思想、情感和意境再现。
②戏剧表现力。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戏剧性是一直存在的,表现在特定环境下人物的情感起伏、悲喜交加,体现了人情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③曲式结构的多样性。以舒伯特为代表的德奥派继承了贝多芬、海顿、莫扎特等人的古典结构形式,常用二部曲式、三部曲式、传统分节歌和变奏分节歌的手法,以传统曲式为基础加以通谱贯穿发展式的结构。
艺术歌曲的代表作品:
①莫扎特《紫罗兰》
艺术歌曲《紫罗兰》是莫扎特1785年所作。原诗选自歌德的第一部歌唱剧《埃尔温与埃尔米雷》。诗中描写一位青年人爱上了一位轻薄的女子,诗人借诗歌抒发了对往日爱人的思念和向往,以及至死追求爱情的坚韧与勇敢。
②舒伯特《菩提树》
《菩提树》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创作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一首歌曲。这首作品的旋律优美动听,情感表达细腻,具有德奥民歌的风格特点,因此成为舒伯特创作的大量艺术歌曲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歌曲所描述的场景是,流浪汉故乡的门前有一棵菩提树,他曾在树下度过了幸福的时光。如今他在凛冽的寒风中流浪,仍仿佛听见菩提树在向他轻轻呼唤。
③门德尔松《乘着歌声的翅膀》
《乘着歌声的翅膀》创作于1836年,当时门德尔松在杜塞尔多夫担任指挥,完成了他作品第34号的六首歌曲,其中第二首《乘着歌声的翅膀》是他独唱歌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这首歌的歌词是海涅的一首抒情诗。全曲以清畅的旋律和由分解和弦构成的柔美的伴奏,描绘了一幅温馨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图景:乘着歌声的翅膀,跟亲爱的人一起前往恒河岸旁,在鲜花开放的宁静月夜,听着远处潺潺涛声,憧憬幸福的梦……
菩提树下讲情诗这一词语的来历源远流长,这个词组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使用“菩提树下讲情诗”来描述一种浪漫、优美的场景,并有时也举办此类活动。本文将从历史和意义两方面,为您解读这一趋势。
首先,历史上的菩提树是一个与佛教密切相关的符号。在佛教传统中,菩提树是阿育王道光大帝佛成道时的见证,同时也象征着彻悟之道。因此,菩提树成了佛教信仰中十分重要的标志性景点,在印度甚至有“三宝”的说法:即佛陀、法典和菩提树。那么在菩提树下结婚或讲情诗,便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在某种意义上表示着一种愿望,即求得精神的解放和静谧安宁。
其次,菩提树下讲情诗还具有爱情色彩。在中国文化中,用菩提树表示爱意并不常见,而在印度,《王子复仇记》中,主人公hamlet曾向ophelia讲情诗说:“在菩提树下我们将再会”,因此,菩提树下讲情诗自古就有一定的浪漫色彩。从如今的角度来看,很多企业的官方推广活动、个人求婚甚至是季节性的“树下音乐会”等都用到了“菩提树下”这个场景形象,为了营造浪漫气氛而戏仿情书和歌曲,产生了越来越多人们皆喜欢的活动。
虽然菩提树下讲情诗并不总是指爱情,但却总是关于自我的追求,或是关乎心灵的沉淀,是通过思考心灵之路上去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当然,与其他场所相比,选择菩提树作为讲述情感故事的场所,难免包含着一些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但对于今天的社会而言,这种方式早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或者意象,并为大家所接受和喜爱。
综上所述,菩提树下讲情诗这一形象的美好,可能不单单存在于文化人的笔下和诗歌之中,他往往表达了一种寻找自我的过程,是心灵上更为深刻向内的探索。 在我们慢慢失去天然美好的绿地中,菩提树成为了流行的意象和情感故事的深度场所,带给了人们新的思考方向和有别于城市生活的散步的一些惬意感觉,遏制无尽的追求和压力的同时,陪大家去面对挑战和奋斗的路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