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总是不闻不问,孩子会出现哪些缺陷?

父母对孩子总是不闻不问,孩子会出现哪些缺陷?,第1张

最近经常收到一些家长留言说:

孩子总是觉得自己很差,没有自信,怎么办?

孩子经常压抑自己的情绪,什么都不说,怎么办?

孩子总是很抑郁,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怎么办?

如果我们具体去分析,其实这些孩子出现的状况,都可能来源于他们童年时的情感忽视。

多年前,我们曾辅导过一个有类似问题的孩子——轩轩。

轩轩在大家的眼里是个开朗活泼的人,他的生活也很充实,但他的内心却很矛盾:

轩轩很少跟别人表露他的痛苦,他对身边的人都很有同情心,但对自己却没有半点怜悯。他身边的人都觉得他很优秀,他也很享受被人称赞,但在他的心底却埋着一个很大的恐惧:他其实什么也不是,不值得被爱。

他为什么会有这种状态呢?

轩轩的这种状态,其实是他童年时期情感被忽视的结果。他经常会想起自己的童年:

“妈妈,我数学考了97分,全班最高分啊!“

“剩下那几分错在哪了?现在会了吗?“

“爸爸,你能关心我一下吗?“

“你还想让我怎么关心你?我给你花了那么多钱,我还不关心你吗?“

如此,即便他学习有压力,受到同学欺负变得情绪低落也不会和父母说。因为他知道他的爸爸和妈妈不会在意这些“小事儿”,他的爸爸不喜欢看到他闷闷不乐,甚至还会指责他够不坚强,所以他知道他必须要自己面对。

童年的经历告诉他,他自己的感觉和需求并不重要,所以他时常压抑自己的情感。但同时他又渴望被关注、喜欢被大家称赞的感觉,害怕被忽视。

于是,轩轩就中了童年期情感忽视的毒。

01什么是童年期情感忽视?

童年期情感忽视——是由临床心理学家乔尼丝·韦布博士(DrJonice Webb)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一种由于父母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所造成的情形。

相比较于家庭暴力、儿童虐待等问题极其隐蔽,显得不那么“重要”,但情感忽视也有着多种表现形态。根据韦布博士的总结:它包括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不关注子女的真实心声、忽视孩子的情感体验等等。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这不仅仅指的是父母的榜样作用,同时也是指孩子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回应和反馈,而被情感忽视的孩子,就失去了这面镜子,他们的喜怒哀乐、情感需求的信号,都如同投入了宇宙无边的黑暗中,没有回音。那些缺失的爱都是心里的空洞,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长成心上的茧,遮住阳光。

根据韦布博士的研究,孩子在童年期,对父母的行为没有防御能力,只有本能的生存策略。这种本能的生存决定了孩子会完全接受父母对自己情绪的回应,从而作出相应的改变去取悦父母。如果孩子的情绪情感需求没有得到善待,就会逐渐把自己的感受搁置一边,或者彻底隐藏。这会让孩子的外在自我和内在自我割裂。

02哪些父母容易造成孩子童年情感忽视?

1、高要求的完美主义父母

这一类的父母通常对孩子的要求很高,认为孩子永远要做到更好,缺少对孩子的鼓励和温暖,更谈不上包容和等待了。

2、自恋型父母

一般过度自我,认为世界应该绕着自己转,以自己的一切为重。这种类型的父母,通常很难去倾听和关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3、过度权威型父母

这种类型的父母会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威,认为孩子需要严格遵守自己的要求,而不愿意去倾听和接受孩子的感受。

4、父母缺失

死亡、离异、疾病、长期工作而忽视孩子、名存实亡的婚姻等等,生活在这些家庭里的孩子,父母是缺席了孩子的童年期的。

03童年期情感忽视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1、自我价值以及自尊缺陷

童年期情感忽视的人通常会表现出“低自尊”。低自尊的孩子内在动力、自信、自律能力都会较弱。孩子的成长需要家庭这个小小空间提供被爱、被赞扬、被指引、被反馈和鼓励,这些爱的养分。当父母没能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养分时,孩子的自我价值和自尊就会受损,就会感到自卑、得不到支持,丧失归属感

2、在处理“情绪”问题上遭遇困境。

被忽视的孩子因为情绪情感很少受到父母的关注,或者没有得到正确积极的回应,就会无法明确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无法向外界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们无法感知到自己的情绪,否定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需求,无法相信自己的决策和判断。

3、亲密关系障碍

孩子会逐渐变得冷漠多疑。成年以后,很难与别人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亲密关系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亲热或接触会令他们不快,最终可能会影响到婚恋和家庭。

4、感觉被剥夺,有缺失感。

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觉得自己缺失了某些东西,但又难以名状。甚至会出现极端情况:觉得生活毫无意义,变得悲观、绝望。

5、抑郁、成瘾行为等严重心理问题

根据临床心理学的研究,抑郁和童年情感忽视、需求不被满足、低自尊、缺乏支持、无法良好地表达自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童年期情感忽视的极端情况,会出现孩子因为丧失对生活的控制感,转而从成瘾行为中寻求慰藉。例如:食物成瘾、游戏成瘾、爱情成瘾、性成瘾等。

04如何避免童年期情感忽视?

1、同理心是个好东西,你值得拥有

同理心,又叫做换位思考、共情。指的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思考的一种方式,不是说服,是进入并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他人的一种技术与能力。拥有同理心的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对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正确回应,这需要父母拥有同理心,收起自己的立场和批判性态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去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情感,才能让孩子感受到你高质量的爱。

2、积极关注孩子,并给予孩子积极的回应

没有回应的父母对孩子而言就是一个黑洞。如果父母经常忽视或者误读孩子的情绪情感,就等于无意中在向孩子传递一个重要的信号:“你的情绪不重要!”“你的感受是错误的!”,这就等于是在告诉孩子:“你不重要!”“你不被接受!”孩子的童年期成长需要父母的积极关注,也需要父母对孩子的情绪情感给予积极回应。

3、科学的教育方法很重要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存在着谜之自信的“自以为是”,他们坚信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正确的,坚信所谓的“砖家”都是些纸上谈兵的老夫子。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需要“放养”,而忽略了建立孩子的规则意识,导致孩子长大后轻则自制力地下,重则无视社会法律法规;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要听话懂事,从小严格要求孩子、限制孩子,孩子长大后缺乏活力和创造力或者极度叛逆,反倒责怪孩子不如别人家孩子活泼有创造力。

其实个人经验性的教育方法,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或缺陷。今天的孩子的认知、大脑、社会交往、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和飞跃。

一个10岁左右孩子需要处理的信息量,是过去30年一个40岁的人都达不到的量级,因为他们在电子产品,娱乐影视,游戏的各种世界里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所以父母只有与时俱进,才不会成为孩子的阻力;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会天天向上。

第一种父母:习惯性否定孩子

一个常常被父母否定和打击的小孩,心中很难产生自信心,也最容易自卑。

这样的父母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有这四种习惯:

否定孩子所有与自己不同的想法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无关

很多人觉得,世界上最难沟通的是家长,这是因为,不管与家长谈论怎样的话题,只要与他们的意见不同就会遭到打压。

就比如孩子觉得过马路应该走斑马线的时候,家长却说车比较少,哪里都可以走,过于遵守规则的人才叫笨;而当孩子不想遵守规则的时候,家长又批评他们不懂规矩。

喜欢打击孩子

很多父母喜欢孩子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特别是好好学习,当他们想尝试新事物,比如做一个手工,抓几只蚂蚁回来养着玩。

家长就会提前打击孩子:“不要做多余的事情,你的手工肯定做不出来,蚂蚁也养不活。”

长期处于这样的打击下,孩子容易自卑到,什么事都不敢做。

喜欢包办孩子生活

还有的家长总觉得孩子年纪小,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当他们想尝试某件事时就会说:“哎呀,这个我来就好了,你小小年纪的懂什么?”

这样同样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引起他们的自卑。

将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做比较

通过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来否定自己孩子,也是家长常用的一种否定式教育方式,时间久了,孩子会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他人,很容易就自卑了。

第二种父母:喜欢哭穷

这样的父母在孩子面前,会过分强调家庭条件差,比如:

孩子学习累了,想出去玩的时候,家长会说:“家里哪来的钱让你出去玩,你只有努力学习赚钱了,以后才能出去玩。”

当孩子提到某个同学的家庭条件特别好时,父母就会说:“哎呀,我们家的家庭条件就是这样,你不要和别人比,好好学习。”

当孩子想买某个玩具时,家长可能说:“你也不怕别人嘲笑你,家里穷还买这么贵的玩具。”

这种长期的哭穷,时时刻刻提醒孩子家庭条件差,地位低的行为,同样很容易让孩子自卑,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配拥有各种好东西。

第三种父母:忽视孩子,缺少陪伴

从小被父母忽视,得不到爱的孩子很容易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爱,会因为自己不够好而得不到他人的喜欢,不管是面对亲情,还是友情、爱情,都会有同样的想法。

这会导致他们与别人相处的时候变得自卑,往往在情感中付出的比其他人更多,也更容易遭到伤害。

在生活中陪伴孩子最多的,可能就是母亲了,因此她的性格行为对孩子有很大影响。

而这三种类型的妈妈,教育出来的孩子比较优秀

时刻注意形象的妈妈

窦文涛老师曾在某档节目中说过这样一句话:“穷人最先放弃的是形象,而富人恰恰相反。”

保持自己的形象虽然比较费时间和精力,但它可以给人一种从容、自信、乐观生活的感觉。

时刻注意自己形象的妈妈,也能让孩子体会到这种不放弃、从容的自信。

形象除了外表外,还包括行为举止,比如冷静地处理矛盾和冲突,情绪不会有太大波动,对所有人的态度一致。

喜欢学习的妈妈

有一个喜欢学习的榜样,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主动去学习各种知识。

而且喜欢学习的妈妈还能总结各种学习的经验教训,帮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效率更高。

有原则性的妈妈

当妈妈在制定了相关规定之后,就需要孩子去认真执行,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绝对不能做,而且不能因为小孩子撒娇耍赖,或心疼他们就进行妥协。

这样的妈妈教育出来的孩子,意志力也会更强,更加坚持自我。

你好,我觉得这是因为父母长辈往往不了解孩子喜欢的类型。父母和那些关心我们、爱我们的近亲,总以为对子女很了解,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喜欢什么样的伴侣,其实,他们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换句话说,是他们自认为子女喜欢的样子,去为子女找另一半。

可实际上,孩子成年后,与父母和亲戚的交流,就开始趋于程式化,也就是说表面很亲密,在一起生活,看起来经常见面,但是却很少进行有效沟通。说的话都是日常生活的简单沟通,有深度的,触及灵魂的那种思想沟通,和父母、亲戚,似乎很难达成。

首先,两代人之间有代沟,价值观不同,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不一样,正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沟通起来容易产生矛盾,说不到一块去。

因此年轻人很难向这些长辈打开心扉,真实的想法不会和他们倾诉。因为说了他们也不理解,很可能还会干预自己的生活。所以父母和长辈们对于孩子,总是一厢情愿的,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摩。对于感情上的事,也同样如此。而这种揣摩往往是和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实际需要不一致的。

很多时候,父母会觉得自己在年轻时候,在感情上走过的一些弯路,踩过的一些坑,不希望孩子掉进去。

正因为自己年轻过那些错误的想法,要帮助孩子及时纠正,所以他很可能会按照自己当下年纪对感情的思路,觉得找一个什么样的人更适合婚姻,更适合生活,去硬塞给自己的子女,还希望子女完全接受自己的情感价值观。

祝你好运。

1、渴望被尊重作为一个个体,每个人都有一个价值观,你可以说孩子的价值观还不成熟和完善,但是从人的角度看对自己有好处的或者顺着自己感受的就是善、对自己有害处和与自己感受有冲突的就是恶。我们成年人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其实孩子也一样。

我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在自己朋友圈中活泼好动、有影响力的男孩,有一次我和孩子一起收拾东西的时候发现他将许多花花绿绿写满字的纸片整齐地夹在一本他喜欢的书里,我本好奇打算看看是什么,结果孩子明确说不希望我看,这些是和朋友们写给相互的话,约定长大了再一起拆开看。回想自己小的时候,和同学传过的纸条、离别时满篇荒唐话的校友录、记录自己的抱怨和想法的日记等等,都是自己或者和朋友之间的私密话,从内心来说是不希望向他人包括父母展示的。

所以,也许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自己的空间,像一个成年人一样尊重他,孩子才愿意向你展示他的内心。

2、渴望被认可曾几何时,我们也曾扪心自问,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何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而我倾向于社会和自我的双重认可,自我认可先于社会,而最终追求二者的平衡与互补。

对于一个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三观尚未完善的孩子而言,来自父母家人、师长、同学朋友的认可,成为其在尊重后建立自信的重要方式。年幼期的孩子更多是根据父母家人的教育来进行判断,并通过模仿和执行获得接纳与认可,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有了个体意识,希望展现自己的价值,展现独特与独立性时,父母不要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辞,夸奖孩子哪怕在你看来微不足道的进步与成功,之后再善意纠正其不足和错误,而不是无限否定下去,甚至孩子连否定的原因都不知道。

3、渴望被回应心理学上有一句名言: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父母与孩子的谈话与交流是一件日常亲子活动,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亲子关系的质量。做成成年人,如果你在人群中提出一个问题、讲述一件事实、抛出一个观点,但是没人做出回应甚至大家都漠不关心,你会作何感想?初期是尴尬,进而感觉被无视、不被尊重,最后上升为愤怒。

其实孩子也是一样的,得到回应,也是在寻找一个存在感。还是我的孩子,他最近在手机上玩了一个以翡翠为主题的虚拟经营类游戏,从而对玉石的开采、选料、设计、加工、交易产生了比较大的兴趣,他问了我一个天真的问题:爸爸,三彩翡翠的孙悟空摆件真好看,你可以给我买一个吗?如果是你,你怎么回答呢?

A、水头好,还是三彩,颜色也亮,孙猴子雕也有神韵,爸爸也很喜欢啊!

B、是的,挺好的,少玩点游戏,寒假作业做完了吗?

C、谁让你动我手机的,游戏都是假的,我哪有闲钱给你买这个,该干嘛干嘛去!不用说啊,最佳答案肯定是A,但是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可能会做出B、C的回答,其实孩子可能知道我不会给他买,但是希望让你看到他认为美好的事物,希望得到你赞许的回应。所以作为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回应是有温度、温柔的,而不是冷漠的如同冰水的回答甚至不回答。

总结:孩子的双商都在发育和完善的阶段,所以想法和语言难免幼稚甚至荒唐,但是这并不妨碍父母让孩子感觉被尊重、被认可,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温度。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有一种叫做成全。子女对于父母的爱,有一种叫做牺牲。

情感忽视是一种来自童年的隐形力量,是我们在童年缺失的东西。它难以察觉,却对我们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

许多成年人看起来很正常,但由于他们在儿童时期,情感上没有得到足够的照料,缺乏与父母和他人的情感联结,因此他们的内心一直处于悲伤、焦虑,或是生命的虚无感中。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情感忽视,任何一个家长都有过让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误。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童年。但真正有害的是,情感忽视的父母对孩子成长中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情感忽视有代代相传的特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原生家庭的影响。

说起父母与孩子的情感问题,我们来通过 依恋理 论看一下健康的情感是怎样培养的。

父母至少要有三个关键的情感技能:

一,父母能感到与孩子有一种情感连接。

二,父母关注自己的孩子,把他看作是一个独特而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自己的延伸、附属品,甚至负担。

三,在前面两点的基础上,适当地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

这些技巧听起来很简单,但组合起来,它们会成为非常强大的工具,能帮助孩子认识和管理自己的天性,建立起安全的情感纽带,使孩子拥有健康的情感来获得快乐的成年生活。

但没有人天生会当家长,父母都是在育儿路上摸索着前行。

作者列举出12种类型的父母,他们都会对孩子的童年造成情感忽视。这12种类型分别为:

自恋型父母、专制型父母、放纵型父母、离异/丧偶型父母、成瘾型父母、抑郁型父母、工作狂父母、成就/完美导向型父母、反社会型父母、把孩子当家长看待型父母、“都是为你好”型父母。

自恋型父母

他们希望子女尽可能完美,不让他们丢脸。最常见的是,有些父母一看到孩子的成绩不好就大发雷霆,不去分析孩子考不好的原因,更不考虑孩子的感受。

自恋的父母无法顾及孩子的感受,更没意识到子女是独立的个体,反而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延续,应当按照自己的需求去做。

如果孩子表达自己的愿望,他们会教训孩子这是自私的,不善解人意。

专制型父母

他们推崇规则、限制和惩罚,用一种强硬要求的方式抚养孩子。专制型父母经常会说这样的话:“孩子应当老老实实的,不要多嘴!”“孩子就得严格管教,玉不琢不成器!”

专制型的父母希望孩子事事顺从他们。如果孩子质疑父母的要求,父母会觉得不被尊重,也会因为被拒绝而产生受伤的感觉。

孩子穿哪身衣服、周末去哪里玩,都是父母做主。有的父母甚至要求儿女按照他们的意愿来选择结婚伴侣,如果儿女不遵从父母的意见,就会发生家庭大战。

放纵型父母

这类父母遵循“快乐”原则,不给孩子建立任何限制和规则。他们不喜欢说“不”,觉得与其教孩子做家务,还不如自己来做更轻松;当孩子惹了麻烦,他们会找理由为孩子开脱。

放纵型的父母不会和孩子发生任何冲突,也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

书中讲到的萨曼莎,她不想上学,和父母说了就可以休息一天;晚上想玩到几点就玩到几点,父母也不因为第二天上学而督促她早点睡觉。

她的父母认为孩子应当拥有绝对的自由,这样才能快乐地成长。萨曼莎为不需要遵守规则而快乐,但她在学校里,却成了一个聪明而不守纪律的问题学生,无法发挥她的潜能。

父母放纵的教育方式使她没做好面对外面世界的准备,成年后她也是一事无成。

虽然青少年渴望自由,但毫无约束对他们而言并不是好事情。

青少年需要一个可以与他们对抗的强大的父母。他们在与父母的规则和违反规则的后果的冲突中,学习怎样做出好的决定和管理他们的冲动,这样才能得以健康成长。

离异或丧偶型父母

书中有个案例,莎莉八岁时,爸爸生病去世了。妈妈在整个过程中,很少和她说起爸爸生病的事,之后也从不提起爸爸。妈妈不会应对悲伤,更没法和孩子一起来面对,只是每天辛苦地打工,尽力来维持生活。

这种环境中成长的莎莉学会了不麻烦妈妈,怕给妈妈增加负担。成年后,她工作很成功,却总是感觉自己的世界是灰色的,一直挣扎在无法摆脱的悲伤和空虚感中。

父亲去世对她造成的情感冲击,一直没有得到消化,被埋藏在心底,使她不会处理自己的情感。

工作狂型父母

这类父母长时间工作,痴迷于他们的工作,给予孩子的需求与感受的精力相对不足。他们忙于工作,给孩子提供了物质生活保障,却让孩子感觉自己的情感需要不重要。

这些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自我价值低、低自尊和自责的感受,并迅速累积起来变成抑郁。

“都是为你好”型父母

这是构成情感忽视父母的最大类群。前面讲到的几种类型的父母,他们的内心都是爱孩子的,都会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用自己的方式来爱孩子。

但他们只是重复自己在童年所经历的东西,没有给孩子提供一个快乐、有情感连接的生活所必需的养料,从而对孩子产生了情感忽视。

情感上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会形成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盲点。当他们自己成为父母后,他们不明白自己孩子的情绪,他们抚养的孩子又会有相同的盲点,继而重蹈覆辙,对下一代产生情感忽视。

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父母的关爱,还要求父母能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

实际上,我们多数的父母不会是单一型的,而是复合型的更多,只是在孩子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一个表现。

---来自《被忽视的情感》笔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84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