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树的外形 特点 意象 象征意义

橄榄树的外形 特点 意象 象征意义,第1张

橄榄树,木犀科,亚热带常绿乔木,耐旱,耐寒,是生长能力很强的长寿树种。全世界橄榄树的栽培品种有500余种。橄榄枝叶茂密,可作为庭荫树、行道树或观果树;橄榄果实食用、药用皆宜;橄榄油被人们誉为“液体黄金”。

据《圣经·创世纪》记载:上帝因世人行恶,降洪水灭世。四十天后,洪水退落,诺亚放出鸽子去探测洪水是否已退去。鸽子口衔一枝橄榄叶子飞回,表示洪水已退去,人类和自然又重新获得生机。从此,人们便把鸽子和橄榄枝当作和平的象征。

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希腊举行,冠军奖牌雕有希腊女神雅典娜像,手持由橄榄叶织成的花冠,以象征胜利。2004年,雅典奥运会火炬的外形是卷起的橄榄叶,像是向上喷发的烈火,表达了促进各国人民沟通的愿望。

盖伦校树— 全球盖伦员工的精神选择

橄榄树象征和平,能够代表盖伦人博爱的情怀。

橄榄树象征着胜利,代表了希望,古代奥运会的奖品就是橄榄枝编成的花环。

橄榄树生命力极强,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生存环境,象征盖伦人顽强的拼搏精神。

橄榄树是坚强和生命的象征,代表着永远!

《橄榄树》

1970年代,台湾经济才刚刚起步,但在国际舞台上却败下阵来。她被迫退出联合国,钓鱼运动,尼克松访问中国,并先后与包括美国和日本在内的30多个国家分居。民族主义运动是前所未有的激烈。思想的文学倾向总是遵循思想的社会倾向。

强烈的失落感导致台湾人为在自己的文化中创造一种“自己的东西”而奋斗。在文学领域,对诗歌和地方文学进行了现代辩论,许多原本热衷于现代主义者的年轻文学青年已成为地方文学。营地的骨干。民族意识的觉醒体现在流行音乐上,这是台湾现代民歌的著名运动。

扩展资料:

1975年6月6日,刚从台湾国立大学学院毕业的创作者兼歌手杨宪发起的“现代民歌创作音乐会”在台北中山厅举行。这场音乐会被认为是现代流行歌曲运动的起源,被誉为“辛亥革命”的第一枪,而对“现代中国民歌”的提法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通过搜寻民间音乐,杨贤给民间歌曲赋予了更多民族色彩,并运用了余光中的诗来表达文字。它给人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怀念。唱歌《民歌》通常会让他感到“一种中国”。它已经被压抑了很长时间,而焦虑斗争和前进的力量却是自大的。唱歌后,我不能唱歌了。”

-橄榄树

橄榄树和香柏树是两首不同的歌曲,虽然它们的旋律和歌曲风格有些相似,但是它们的歌词内容是不同的。

《橄榄树》是由陈奕迅演唱的,它的歌词描述了一个男人的心情,他拥有了很多财富和名利,但是却感到孤独和空虚。歌曲中唱道:“我有一切,却没你,你缺一切,却有我”,表达了歌手对于爱情的渴望和向往。

而《香柏树》是由刘德华演唱的,它的歌词则讲述了一段青春爱情的故事。歌曲中唱道:“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表达了歌手对于爱情的真挚和执着。

因此,虽然这两首歌曲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是它们的歌词内容是不同的,都有着不同的情感表达和内涵含义。

《橄榄树》结局:穆衫的小说终于出版了,国栋暗地里帮穆衫出版而倾家荡产了。并且和马小娟离婚了。穆衫得知国栋帮助她出版小说,十分惊讶。马小娟还告诉她结婚之后国栋一次都没有碰过马小娟。穆衫回忆了一幕幕的画面。十年前他们相遇。八年前他们相爱并且结婚。五年前国栋下海经商。一年前却终于离婚相别。穆衫四处寻找国栋,终于找到国栋。

《橄榄树》是海润影视集团出品的情感剧,由刘保成、乌兰那日松执导,刘涛、陈思成、包贝尔、张琳等参加演出。该剧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一群年轻人在时代变迁中的纯美爱情故事。该剧于2011年8月31日在山东影视频道首播。

剧情简介

文静善良的穆杉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军人未婚夫秦川,一心等秦川回来结婚的穆杉因冯国栋的出现彻底打破了她原有的平静生活。面对热情开朗的冯国栋疯狂的追求,穆杉开始怀疑她对秦川的感情,并勇敢的选择了自己的真爱,却掀起一系列的风波。秦家对穆杉悔婚的指责、妹妹穆桐婚姻的不幸遭遇、马小娟对国栋无休止的纠缠等都让穆杉感到身心疲惫,好在有国栋的安慰和鼓励让穆杉稍感欣慰。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栋放弃了稳定的工作下海经商,却因马小娟的介入赔掉了所有身家,穆杉的不孕和秦川的突然出现让这个家庭再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终于国栋因不愿拖累穆杉带着愧疚与穆杉离了婚。当一切误会和矛盾都一一化解后,穆杉在妹妹穆桐的帮助下在一个废品收购站看到了忙碌的国栋,面对这个熟悉的背影穆杉百感交集。

1、社会背景

上世纪70年代,台湾陆续经历退出联合国、保钓运动、尼克松访华、陆续与美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断交,使台湾民族主义运动空前激烈。

社会情绪强烈的失落环境下,台湾人在文化上努力创造上也都是悲伤的创作。

在当代文学运动上发生了现代诗论战与乡土文学论战,让大部分对未来生活抱着无限希望的知识青年受大环境的影响成为乡土文学阵营中的一员。

2、创作背景

齐豫开始唱这首歌是用西洋民歌的唱法来唱的,但到实际进录音室的时候,李泰祥就多出了很多想法,李泰祥的要求是要把这首歌唱得很宽阔,不能有虚音,他觉得虚音是靡靡之音。

《橄榄树》的词作者三毛对其中几句歌词并不认同,最早三毛的词写的是“小毛驴”,只是因为唱起来不够好听,所以李泰祥才跟三毛商量改成“橄榄树”

扩展资料

《橄榄树》—齐豫

作词:三毛,作曲:李泰祥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流浪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

为了宽阔的草原

流浪远方 流浪

还有还有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为什么流浪远方

为了我梦中的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流浪

参考资料:

_橄榄树

这首歌的作词是三毛、作曲是李泰祥,1979年由齐豫唱红。 齐豫在谈到这首歌时曾经说过:“流浪和橄榄树有关系,就是跟三毛有关系,《橄榄树》里最重要的一个词就是流浪,这是三毛赋予我的一笔颜色,也是我唱的第一支歌,那时候也正好是三毛她自己在流浪的时候,她写的时候其实不是《橄榄树》,刚交到李泰详老师手里的时候的词是《小毛驴》,她那时候去西班牙,有很多小毛驴在原野上奔跑,词是可爱的童诗一样的感觉,后来才决定把它改成《橄榄树》,橄榄树也是属于西班牙南欧那边很重要的一个象征,和三毛的状态结合起来,很容易想到流浪。”

橄榄树作为**《欢颜》的主题曲,编曲沿用李泰祥贯常使用的古典弦乐,以吉他主奏,辅以吹管乐器、笛子、打击乐器里的铁琴,营造出一股淡淡的乡愁和忧伤的情绪,在齐豫独特的音质里、在人们的心里弥漫。

曲作者李泰祥说到“橄榄树”:

“橄榄树” 非常能够代表我那个时候的生活和想法,表面上好像是青山绿水以及梦呀什么的,但它代表了我年轻时代对美的看法——“美”就是漂亮的东西。除此之外,还有些惆怅的感觉。那时候没有办法写得很沉重,不过幸好也是这样。“橄榄树”代表了一个梦想,在这点上,那时候的写法蛮合适的。若是现在的话,可能会用很多画笔来形容它,但这样就失去了单纯美好。那时除了要表达自己的梦想以外,也有暗示去追求很远很远的他方的一种向往。”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这歌词出自《橄榄树》

《橄榄树》-齐豫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流浪,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 

流浪远方,流浪

还有还有,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为什么流浪 

远方,为了我,梦中的橄榄树

扩展资料

《橄榄树》是齐豫演唱的一首歌曲,由李泰祥作曲,三毛作词,收录在齐豫1979年7月9日发行的同名专辑《橄榄树》中。这首歌曲是齐豫的代表作品之一 。

2010年,“华语金曲奖”30年经典评选于12月12日广州影音展揭晓,《橄榄树》入选“30年30歌”。

《橄榄树》是三毛应李泰祥之邀写下的作品,原诗是三毛以英文写成,李泰祥徵得三毛同意后,由民歌手杨祖珺译成中文。

原词还有一段:“为了天空的小鸟、为了小毛驴、为了西班牙的姑娘、为了西班牙的大眼睛”,这是她旅居西班牙的记忆,也是对她丈夫荷西的故乡致意。

李泰祥拿到歌词以后,觉得不够工整,再加上他觉得自己经常被传统束缚,生活上有许多框架,为了表达出他一心希望能自由自在的创作的理想之寄托,编改写了一段歌词,加进“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成为听众熟悉的版本,三毛诗里的主角原本是她在西班牙草原看到的小毛驴,李泰祥觉得歌名《为了小毛驴流浪》很奇怪,商议后改为《橄榄树》。

齐豫第一次唱《橄榄树》是1979年在临沂街李泰祥的家中。李泰祥准备录制《橄榄树》之前,不断让齐豫试唱,“正式录制之前,齐豫唱了上千遍。

《再见吧!橄榄树》是「少年天下」书系的第一本书,透过一棵老橄榄树的口吻,讲述一个小女孩成长故事、一个家族的历史、一个村庄的兴衰、一段六七十年代台湾的历史记忆。

《再见吧!橄榄树》张友渔最「难产」的作品,是小说,也是真实人生

推荐文

传承关于台湾的历史记忆,唤起大小读者对土地的情感

作品是创作者想像力与创造力结合后的结晶。作品极可能是创作者全凭想像、无中生有的结果,可能是创作者博览经典后的互文呈现,也可能是创作者实际生活的告白,具有浓烈的自传味道。创作者把自己的生活写进书作品里是无可避免的事。张友渔的新作《再见吧!橄榄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张友渔虽然描绘的是她自己的家族变迁,但展现的却是台湾六七十年代的整个社会实况。她着墨的主轴是绝大多数的庶民生活,而非少数达官贵人的豪奢大院生涯。在台湾经济刚起步的时刻,以农作所得养活七个小孩的故事并不少见,也不陌生。这些善良乡民如何解决他们的食衣住行难题,在她的生花妙笔下,也许曾经走过这段艰辛日子的长辈会感同身受,但要小读者能有同理心,完全认同文中的种种遭遇,并不容易。然而我们可换个角度来诠释,由于每个人的短暂生命无法去过他人的生活,因此只能借用作家的形塑与雕琢,去想像他人是如何过日子的,做为自己生活的参考,这是文学作品的基本功能之一。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们看到作者如何细说世间凡人的喜怒哀乐,我们又如何与书中的主配角共欢乐、同哀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868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