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和月

关于日和月,第1张

  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天狗食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玉兔捣药;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屈原《楚辞·天问》) ;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十夜对月》) ;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李贺《梦天》) ;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问,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荡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如钩?(辛弃疾《木兰花慢》);

  1、《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4、《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5、《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6、《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7、《月》唐薛涛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

  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8、《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9、《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0、《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1、《旅宿》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2、《故人寄茶》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13、《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4、《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15、《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6《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7、《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8、《明月夜留别》唐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19、《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0、《生查子》唐牛希济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终日劈桃瓤,仁儿在心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21、《调笑令》唐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22、《菩萨蛮》唐冯延巳

  梅花吹入谁家笛,行云半夜凝空碧。

  欹枕不成瞑,关山人未还。

  声随幽怨绝,云断澄霜月。

  月影下重帘,轻风花满檐。

  23、《相见欢》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24、《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5、《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6、《春夜》宋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27、《天仙子》宋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

  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28、《采桑子》宋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29《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这是我国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1925年7月4日发表在《现代译论》第二卷第三十期的一首《七子之歌》。当时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九龙、旅大等七个地方先后被西方的帝国主义列 强 霸 占、租借,闻一多先生不堪忍受异国他乡的侮辱,毅然回国。一回到祖国,他就亲见是“五州”惨案,洋人 横行,民不聊生。诗人从《诗经·觊风》中“七子不安其室,回其母心,自怨自菱”获得灵感。这时诗人满腔的激情一下子喷发出来,写下了《七子之歌》。讨人借喻七子比喻七个地方,强烈地要求回到母亲的怀抱,从而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强烈地希望七子的期盼之情。

全诗共分四层。第一层开头两句,叙述游子向母亲倾叙被掳走的苦难经历。妈港(或妈阁)即文“Macau”的音译,本是澳门著名古刹妈阁庙的名称。1553年葡萄牙在此登陆,问当地海民这是什么地方,渔民以为是问这座庙,就不假思索地回答:“妈阁”。从此葡萄牙人就用“Macau”来称号澳门。这好像一个小孩虽然被拐子拐走,拐子也给这孩子起了改名换姓,但孩子的内心一直不承认拐人所起的姓名,儿子澳门与母亲祖国血肉相连,骨肉相亲,儿子被侵略从“襁褓”中掳走,一去就是几百年,这实在是太久了,太久了,这是何为的辛酸与楚痛啊!

第二层三、四两句,抒发澳门赤子心向祖国的炽热情怀。诗中说,“但是他们掳 走 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现在是“精神犹存”,“灵魂不灭”,一颗忠贞不渝,向往母亲的心不变!正是这种精神的存在与张扬,中华民族才千百年来不屈不挠,奋斗不息。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转折对比句,突出澳门赤子之心系祖国,至死不变的炽热情怀。

第三层是五、六两句,这一层抒发了澳门赤子强烈期盼回到母亲怀抱的愿望。诗中说,“三百年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本来,“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隔”。三百年,对于一个须臾不能离开母亲的孩童是多么漫长和难熬啊。然而就是“三百年”,“梦寐不忘”,时时刻刻想念着自己的亲生母亲;三百年的风雨历程,自己可能变得苍老了,然而还要请母亲叫自己的一声的乳名,多少亲切的话语啊,多么深沉情感啊!诗人在这里用拟人的笔触,表现了满怀深情的呼唤和乞求。

第四层,也是最后一句,抒发七子热切而坚定信念。这一句,也是其它几章共有结束语,把全诗推向高潮,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鲜明的反帝立场。这一句用了“呼唤”、“反复”、“回环”、“拟人”多种表现手法,强化诗的意蕴,强烈抒发期盼回归的情感。

全诗通过对七子被侵略者掳去后,经过长期的苦难的述叙与描写,澳门同胞仍期盼回到祖国的怀抱,从而抒发诗人“孤苦之告,眷怀祖国之衷忱”的情思,来唤醒民从,勿忘国耻,收复失地,振兴中华的期待。这正如诗人自己说过的那样:“我是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希望炸开那禁锢他的地壳,好放出光与热来。”

每日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出 处  宋·苏洵《六国论》:“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百科名片《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其子苏轼、苏辙及清代李桢也作《六国论》,阐述个人观点。  编辑本段苏洵作品简介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著作有《嘉祐集》。 选自苏洵的《嘉佑集·权书》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释  1率:一律,一概。 2判:确定,断定。 3“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 魏世家》和《战国策 魏策》。 4终:最后。 5与:亲附、亲近。 6既:已经。 7免:幸免。 8义:形容词作名词,坚持正义。 9速:招致。 10再:两次。 11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 12洎:及,等到。 13谗:小人的坏话。 14殆:几乎。 15智力:智谋和力量。 16使:假如。 17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命运。 18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19事:侍奉。 20礼:礼待。名为动。 21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吞下。名为动。咽:咽喉。 22势:形势。 23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 2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为状。 月,每月,名为状。以,而。 25为:治理 26劫:胁迫,挟制。 27势弱于秦。 于:比。 2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可以:可以凭借。 29苟以天下之大 以:凭着。 30故事:旧例。 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第二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厉害。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一直发展到灭亡,按道理讲本来也应该是这样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后。 特殊用法  一、一词多类 一词多义 以: 1秦以攻取之外 ( 用,凭 ) 2、以有尺寸之地 (才,可用而代替) 3、举以予人 ( 来) 4、以地事秦 ( 用) 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之: 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 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 3、以有尺寸之地(的 ) 4、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土地) 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的 ) 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都是代词。 ) 7、此言得之 (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 而: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承接) 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转折)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 4、二败而三胜(递进)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后: 这样以后。 兵: 1、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2、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3、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暴: 1、暴霜露(动词,曝露) 2、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 事:  1、以地事秦 (动词,侍奉) 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犹:  1、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2、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始:  1、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2、始速祸焉(副词,才) 向: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2、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二、古今异义 1、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量 今义:实际上 2、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古义:以至于。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5、故事: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 6、智力:古义:智谋与力量 今义:指人类思考能力与认知水平 7、然后: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 8、与:古义:结交 今义:和 9、速:古义:招致 今义:速度 10、不行:古义;到```地方去 今义:不可以 三、成语  如弃草芥:芥,小草。 就像扔掉一根小草那样。形容毫不在意。 抱薪救火:薪:柴草。 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四、特殊句式(介后=状后) 1赵尝五战于秦 介后 2洎牧以谗诛 被动 3齐人勿附于秦 介后 4斯用兵之效也 判断 5其势弱于秦 介后 6苟以天下之大 定语后置 7破灭之道也 判断 8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省略句 9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判断句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省略句 1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省略句 12至丹以荆卿为计 省略句 1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省略 14是又在六国下矣 判断句 五、词类活用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 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译为打退。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名为动。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名为动。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每天 、每月。名作状。 以地事秦:事,侍奉。名词作动词。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底。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完,完好保全;形容词作动词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名作状,按理来说。 始速祸焉。速:形容词作动词,招致。 六、通假字  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通餍 满足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 如果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通毋 不要写作特点  1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为了独占天下,各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最后六国被秦国逐个击破而灭亡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国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同时,秦灭六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本文属于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因此我们分析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准确、全面地评价了历史事实,而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纲目分明,脉胳清晰,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欧阳修语),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相关评价  苏询的《六国论》,不属于写的自由潇洒或错综起边的类型,而是在行文结构方面带有规范性的作品,体现了议论文论证严谨的特点。因为头绪清楚,变化较少,通过提要钩玄,逐段逐层梳理归纳,很容易搞清楚文章脉络和主要思想内容。 在文章结构上便于学习。 但另一方面,苏洵的《六国论》把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于“赂秦”,尽管文章在论证上、语气上给人势如破竹的感觉,但今天看来显然失之偏颇。因为从本质上讲,六国灭亡是由于不思改革进取,不采取富国强兵之策,从而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被历史所淘汰。当然也有战略、策略(包括“赂秦”)等方面的种种具体原 因。单从某种视角看到了某些事实,便以为抓住了事物的全部,这是人类很容易陷入的误区。(节选自《应用写作》2006年第5期《事实论证——雄辩与僭越》) 作者简介  苏洵(公元1009-1066) 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祐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的《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政策的实质是残民。《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权书》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在《项籍》中,他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他还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决战、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 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强暴,藐视敌人,写得有气势。《张益州画像记》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木假山记》借物抒怀,赞美一种巍然自立、刚直不阿的精神。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即是一例。 苏洵论文,见解亦多精辟。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他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例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对孟子、韩愈和欧阳修文章的评论就很精当。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苏洵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佑集》15卷。(郭预衡) 创作背景  本文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作者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作者立论的根据;二是作者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作者撰写此文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随之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行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作品赏析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洵对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然而作者用意不在此,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明代何仲默说过:“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片面地接受唐朝藩镇割据,尾大不掉,以至灭亡的教训,采取了“虚外实内”的政策,削弱边关的实力,调集重兵驻守京城。结果造成了边关的空虚。辽国乘虚而入,屡犯边疆。宋太宗继位后,曾两次派兵击辽,均遭失败。后宋太宗两次进攻幽州,企图夺回幽云十六州,又遭败绩。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大兵压境,直逼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于是,宋与辽签定了“澶渊之盟”,答应向辽输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到了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辽再次要挟,宋只得增加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第二年(1043年),西夏也来要,又是赐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纳赐之中,付之东流。苏洵对此痛心疾首,他借古喻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对当权者进行规劝,希望其改弦易辙,增强国力,与敌斗争。苏洵的议论虽不无可商榷处,但总的立论是正确的,并且不幸为苏洵所言中:就在苏洵死后六十年,终于发生了“靖康之变”(1126年),北宋重蹈了六国的覆辙,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异国他乡。 《六国论》除去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外,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也堪称典范。第一段的逻辑性是非常严密的。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然后,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就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再后,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二、三两段实际上是围绕第一段展开的。 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 欧阳修评价苏洵的文章说:“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之文,吾意足矣。”的确如此,苏洵此文,奔腾上下,纵横出入,气势犹如江河决口。他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精辟透彻,足警世人。无怪乎本文近千年来盛传不衰!

星 你,收起自己的光芒,碾碎晶亮的翅膀,将完整的自己支离于整个宇宙,和着日月歌唱你,不为黯淡而惆怅,不为渺小而忧伤你默默地昼伏夜出,为初生的太阳,留下一抹炽烈的金黄,为欲垂的明月,驱走一片午夜的苍凉你的传奇,远比那太阳更多,你的佳话,远比那明月更美,然而,你,星甘愿作着无声的陪衬,情愿当着无闻的绿叶甘愿让人们写出“日上当空不见星,满天星斗看月明”的不逊言语,甘愿在诗中隐姓,在画里埋名,在浩瀚的天宇里充当这不可或缺的背景星,你的谦逊,让我们折心,让我们钦佩,何时何日,我们才会如你一般,那世界上,就怎会有那么多的不悦呢

宾饯日月 〖解释〗迎送。多指岁月流逝。宾,通“傧”,指迎接。饯,指送别。

宾饯日月 迎送。多指岁月流逝。宾,通“傧”,指迎接。饯,指送别。

蹉跎日月 蹉跎:时光白白过去。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

壶天日月 〖解释〗指道家的神仙生活。同“壶中日月”。

壶中日月 旧指道家悠闲清静的无为生活。

迁延日月 见“迁延岁月”。

日月逾迈 见“日月逾迈”。

日月无光 连太阳和月亮都失去了光彩。比喻极其黑暗。

日月如流 时光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

日月其除 日月流逝。谓光阴不待人。

日月合璧 指地球进入太阳与月球之间或月球进入地球与太阳之间所发生的现象。“日月合璧”在朔发生日食,在望发生月食。

日月不居 形容时光流逝。

日月合壁 日月同时上升,出现于阴历的朔日。古人以为是国家的瑞兆。

日月丽天 丽:附着。象日月悬挂在天空。比喻永恒不变。

日月蹉跎 蹉跎:时光白白过去。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

日月入怀 旧称生贵子的吉兆。形容心胸开阔。也比喻光彩夺目。

日月参辰 比喻不合,作对。

日月重光 重光:重放光芒。太阳月亮重放光芒。比喻经过一番动乱后出现新的清明局面。

日月交食 比喻作对,相斗。

跳丸日月 跳丸:跳动的弹丸。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积日累月 〖解释〗指经过的时间长。同“积年累月”。

旷日引月 〖解释〗引:迁延。历时长久。同“旷日引久”。

沐日浴月 谓受日月光华的润泽。传说禹登南岳,获金简玉字之书,有文曰:“祝融司方发其英,沐日浴月百宝生。”

日中则昃,月满则亏 〖解释〗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满就要亏缺。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日省月修 〖解释〗天天反省,月月修身。

日迈月征 〖解释〗日月不停地运转。比喻时间不断推移。

日朘月削 见“日削月朘”。

日朘月减 见“日削月朘”。

日滋月益 见“日益月滋”。

日征月迈 喻指时间不断推移。

日堙月塞 一天天堵塞,不通畅。

日引月长 谓事物随时光流逝而日渐增长。语本《国语·齐语》:“昔吾先君襄公筑台以为高位,田、狩、罼、弋,不听国政,卑圣侮士,而唯女是崇……是以国家不日引,不月长。”韦昭注:“引,申也;长,益也。”

日异月新 见“日新月异”。

日异月殊 每天每月都有差异。形容变化大。

日异月更 日日不同,月月改变。形容变化快。

日销月铄 一天天一月月地销熔、减损。

日省月课 见“日省月试”。

日濡月染 濡:浸润。染:熏染。天长日久地渐渐熏染。指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逐渐的变化。亦作“日渐月染”。

日陵月替 谓逐渐衰落、弛退。

日累月积 见“日积月累”。

有关日的四字成语

爱日惜力珍惜时间,不虚掷精力。

  暗无天日形容社会极端黑暗。

  暗无天日昏暗得看不到天上的日光。形容在反动势力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彪炳日月彪炳:照耀。形容伟大的业绩照耀千秋万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

  白虹贯日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实际上这不是虹而是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

  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非:不是;寒:冷。冰冻到三尺厚,不是一天冷造成的。比喻某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酝酿、积累的结果。

  百花生日旧指阴历二月十二日,即花朝。

  宾饯日月迎送。多指岁月流逝。宾,通“傧”,指迎接。饯,指送别。

  宾饯日月迎送。多指岁月流逝。宾,通“傧”,指迎接。饯,指送别。

  不见天日比喻社会黑暗,见不到一点光明。

  不可同日而语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

  不可终日终日:从早到晚,一天。一天都过不下去。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极其恐慌不安。

  倍日并行日夜赶路。

  不日不月指不计日月,没有期限。

  并日而食并日:两天合并成一天。不能天天得食,两天三天才能得一天的粮食。形容生活穷困。

  白日飞升犹白日升天。道教谓人修炼得道后,白昼飞升天界成仙。后喻指一朝显贵。

  蔽日干云挡住太阳,直冲云霄。形容十分高大。

  白日见鬼大白天看见鬼。指工部四曹无事可做,非常清闲。后泛指事情离奇古怪或无中生有。

  白日梦白日做梦。比喻不切实际的、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白日青天白天。表示强调。

  炳如日星光明如同日月星辰。

  炳若日星光明如同日月星辰。同“炳如日星

  白日说梦大白天说梦话。比喻毫无根据地说话。

  白日上升犹言白日升天。道教谓人修炼得道后,白昼飞升天界成仙。

  白日升天原是道教指白昼升天成为神仙。后比喻一下子富贵起来。

  白日绣衣旧时比喻富贵后还乡,向乡亲们夸耀。

  辨日炎凉古代传说中辩论太阳离地远近的故事。后以之形容儿童的聪明早慧。

  白日衣绣衣:穿;绣:五彩制绣的官服。白天身着华贵官服,使人看见。旧时比喻富贵后还乡,向乡亲们夸耀。

  白日做梦比喻幻想不可能实现。同“白日做梦”。

  白日作梦大白天做起梦来。比喻幻想根本不能实现

  蔽日遮天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形容遮盖的范围非常宽广。

  饱食终日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

  饱食终日,无所事事饱:吃足;终日:整天。整天吃得饱饱的,什么事也不干。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补天浴日这是指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和羲和给太阳洗澡两个神话故事。后用来比喻人有战胜自然的能力。也形容伟大的功业。

  拨云睹日拨开云彩看见太阳。形容受到启发,思想豁然开朗,或比喻见到光明,大有希望。同“拨云见日”。

  拨云见日拨开乌云见到太阳。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

  重睹天日比喻脱离黑暗,重见光明。

  重见天日重新看到了天和太阳。比喻脱离黑暗,重见光明。

  旷日积晷久经时日。

  旷日经久犹言旷日持久。

  旷日经年久经时日。

  旷日弥久旷:耽搁荒废。指时间拖得很久。

  旷日离久耗费时日,拖延很久。犹言旷日持久。

  旷日累时累:积累。耗费时日,拖延很久。

  旷日引久引:迁延。历时长久。

  旷日引月引:迁延。历时长久。同“旷日引久”。

  开云见日开:散开。拔开云雾,见到太阳。比喻黑暗已经过去,光明已经到来。也比喻误会消除。

  明并日月并:齐。光辉灿烂可以与日月相比拟。旧时多用于称颂圣贤、帝王。

  明参日月光辉灿烂可以与日月相比拟。旧时多用于称颂圣贤、帝王。

  名价日重名价:声望;日重:一天天增加。名声一天天大起来。

  蔓蔓日茂蔓蔓:形容长久。天长日久,一天天茂盛起来。

  母难之日指自己的生日。

  明齐日月光辉灿烂可以与日月相比拟。旧时多用于称颂圣贤、帝王。

  靡日不思靡:没有。没有一天不思念的。形容非常想念。

  弥日亘时弥:满;亘:连续。指一天到晚。

  明日黄花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没日没夜犹言不分白天夜晚。

  弥日累夜连日连夜,夜以继日。

  沐日浴月指受日月光华的润泽。

  名声若日月名声:名誉;若:象。名誉声望象日月之光,永不消失。形容德高望重。

  摩天碍日碍:遮蔽。触摩着天,遮蔽着太阳。形容山或建筑物非常高大。

  浓翠蔽日翠:青绿色;蔽:挡住。形容树木茂密遮挡阳光。

  良辰吉日良:好;辰:时日;吉:吉利。美好的时辰,吉利的日子。后常用以称宜于成亲的日子。

  嫩草怕霜霜怕日比喻你欺侮别人,还会被比你更恶的人欺侮。

  路长日暮路途遥远而天色已晚。比喻理想难以实现。

  宁当有日筹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宁:宁愿;筹:计划。当有钱时要考虑贫穷时,不能到了没钱时还在回想有钱时候。指应厉行节约,注意储备,不能浪费。

  鲁戈回日指力挽危局。同“鲁阳挥戈”。

  鲁戈挥日指力挽危局。同“鲁阳挥戈”。

  烈火辨日在烈火中能辨别玉的好坏。比喻在关键时刻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

  年久日深深:久。形容时间久远。

  年迫日索老年逼近,馀日不多。

  来日大难表示前途困难重重。

  连日带夜指日夜不停。同“连日继夜”。

  来日方长来日:未来的日子;方:正。将来的日子还长着呢。表示事有可为或将来还有机会。

  鲁人回日指力挽危局。同“鲁阳挥戈”。

  连日继夜指日夜不停。

  历日旷久经历的时间非常久。

  连日连夜指日夜不停。

  日夜如梭白天和黑夜像穿梭一样,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日远日疏,日亲日近疏:疏远;近:亲近。不经常在一起就日益疏远,经常在一起就越来越亲近。

  日月参辰比喻不合,作对。

  日已三竿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同“日上三竿”。

  日月跳丸跳丸:跳动的弹丸。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日以为常经常做某件事,成了惯例常规。

  日月无光连太阳和月亮都失去了光彩。比喻极其黑暗。

  日饮亡何每天饮酒,不过问其它的事情。

  日饮无何每天饮酒,不过问其它的事情。同“日饮亡何”。

  日有万机形容政务繁忙,工作辛苦。同“日理万机”。

  日月无私太阳和月亮无私地普照大地。比喻普遍施与恩惠。

  日月无私照太阳和月亮无私地普照大地。比喻普遍施与恩惠。

  日引月长引:延伸,这里有增加的意思。指事物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日渐增长。

  日异月更日日不同,月月改变。形容变化快。

  日月逾迈日月前行。指时光流逝。

  日月逾迈见“日月逾迈”。

  日堙月塞一天天堵塞,不通畅。

  日异月殊每天每月都有差异。形容变化大。

  日湮月塞湮:堵塞;塞:堵。每天每月都堵塞。

  日异月新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同“日新月异”。

  日益月滋一天天一月月地增添、加多。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月恒:上弦月。好像上弦月逐渐圆满,好像太阳刚刚升起来一样。旧时用来祝颂人的官运亨通。后比喻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

  日中必彗彗:晒干。太阳到中午正好晒东西。比喻做事应该当机立断,不失时机。

  日昃不食太阳已偏西还不吃饭。形容专心致志,勤勉不懈。

  日中必湲比喻做事应该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同“日中必彗”。

  日中必移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同“日中则昃”。

  日中必移,月满必亏移:迁移。太阳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月亮满圆就要亏缺。比喻事物盛极必衰,或发展到一定限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日中必昃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同“日中则昃”。

  日中必昃,月满必亏昃:太阳偏西。太阳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月亮满圆就要亏缺。比喻事物盛极必衰,或发展到一定限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日坐愁城愁城:比喻为忧愁所包围。整天沉浸在愁苦之中。

  日炙风吹日晒风吹。形容长途跋涉之苦。

  日炙风筛日晒风吹。形容长途跋涉之苦。

  日昃旰食太阳偏西天色晚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事。

  日中将昃比喻事物盛极将衰。同“日中则昃”。

  日转千街指乞丐沿街行乞。

  日转千阶转:升迁;阶:官阶。一天里升迁多次。比喻官职提升的极快。

  日中为市日中:太阳当头,指正午;市:做买卖。中午进行交易做生意。原指古代物物交换的集市方式。后也形容偏僻地区的商业活动情形。

  日昃忘食太阳已偏西还顾不上吃饭。形容专心致志,勤勉不懈。

  日臻完善臻:达到。一天天逐步达到完美的境地。

  日拙心劳日:逐日;拙:笨拙;心劳:费尽心机。现多指做坏事的人,虽然使尽坏心眼,到头来不但捞不到好处,处境反而一天比一天糟。

  有天无日头比喻横行不法,公理难行,一片黑暗。

  移天徙日比喻盗弄政权。同“移天易日”。

  移天易日易:更换。比喻野心家篡夺政权。

  永无宁日永远没有安宁的日子。指动乱岁月。

  英雄闲日月闲:大。英雄人物心胸如日月般宽广。形容杰出人物胸怀广大。

  一夜被蛇咬,十日怕麻绳一次被蛇咬了,看见井边断了的绳子也害怕。比喻在某事上吃了苦头,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也会害怕

  易衣而出,并日而食易:更换;并日:两天并成一天。只有一件衣服比较体面,谁外出就换上;一天的饭食分作两天吃。比喻非常穷困。

  一夜夫妻百日恩一旦建立了夫妻关系,深厚的感情历久不衰。

  以夜继日用夜晚的时间接上白天,日夜不停。

  夜以接日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夜以继日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绕梁:环绕屋梁。优美动听的音乐长久地在屋梁上回荡。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月异日新月月不同,日日更新。形容变化、发展很快。

  夜以续日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牖中窥日牖:窗户。隔着窗子看太阳。比喻见识不广。

  一枕日红一觉睡到次日太阳升起。比喻因酣睡而起床晚。

  有朝一日朝:日,天。将来有那么一天。

  追风逐日形容速度极快。多指马飞速奔驰。同“追风逐电”。

  忠贯白日贯:贯通。忠诚之心可以贯通白日。形容忠诚无比。亦作“忠心贯日”。

  忠贯日月忠诚之心可以贯通日月。形容忠诚至极。

  争光日月争:竞争。与太阳、月亮比光辉。常用以称赞人的精神、功业伟大。

  遮空蔽日遮蔽天空和太阳。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

  终日不倦整天不知厌倦。指埋头学习

  指日成功指不久即可成功。

  指日而待指不久即可实现。同“指日可待”。

  终日而思整天思考

  指日告罄指日:不久。指事情或工作很快就可以完成。

  指日高升指很快就可升官。旧时官场预祝之词。

  转日回天形容力量大,能扭转很难挽回的局面。

  指日可待指日:可以指出日期,为期不远;待:期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指日可俟指日:可以指出日期,为期不远;俟:等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指日可下指日:指明日期。表示不久就可以攻下。

  逐日千里追逐太阳,奔跑千里。形容马跑得极快

  昭如日星昭:明显。像太阳和星星那样明显。形容丰功伟业,人所共见。亦作“昭如日月”。

  昭如日月昭:明显。像太阳和星星那样明显。形容丰功伟业,人所共见。同“昭如日星”。

  昼日三接一日之间三次接见。形容深受宠爱礼遇。

  指日誓心对着太阳发誓,表明忠诚无二。

  逐日追风逐日:追逐太阳;追风:追赶风。形容马跑得极快。

  镇日镇夜整日整夜,日日夜夜。

  昼日昼夜犹言日日夜夜;没日没夜。

  昼日昼夜犹言日日夜夜;没日没夜。

  指矢天日指着天、日发誓,表白心迹。同“指天誓日”。

  遮天蔽日遮蔽天空和太阳。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

  遮天盖日遮蔽天空和太阳。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

  指天誓日誓:发誓。指着天对着太阳发誓。表示意志坚决或对人表示忠诚。

  遮天映日遮蔽天空和太阳。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

  忠心贯日贯:贯通。忠诚之心可以贯通日月。形容忠诚至极。同“忠贯白日”。

  骤雨不终日骤:急速。急雨不会下一天。比喻坏人坏事不会长久。

  瞻云就日原指贤明的君主恩泽施及尤民。后多比喻得近天子。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俗语。比喻遇事敷衍,得过且过。也有无可奈何,勉强从事的意思。

  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俗语。比喻遇事敷衍,得过且过。也有无可奈何,勉强从事的意思。

  葬用柔日柔日:天干中的乙、丁、己、辛、癸五天,其馀五天为刚日。春秋时代习俗,死者埋葬必须选择柔日

  瞻云望日原指贤明的君主恩泽施及尤民。后多比喻得近天子。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既然现在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既然现在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

  蒸蒸日进蒸蒸:上升、兴盛的样子。一天比一天上升发展。形容事业一天天向上发展。同“蒸蒸日上”。

  蒸蒸日上蒸蒸:上升、兴盛的样子。一天比一天上升发展。形容事业一天天向上发展。

  蒸蒸日盛蒸蒸:上升、兴盛的样子。一天比一天上升发展。形容事业一天天向上发展。同“蒸蒸日上”。

有关月的四字成语

波光粼粼形容波光明净。波光:阳光或月光照在水波上反射过来的光。粼粼:形容水石明净。

百花生日旧指阴历二月十二日,即花朝。

璧合珠连①指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古人认为是一种显示祥瑞的天象。②比喻众美毕集,相得益彰。

宾饯日月迎送。多指岁月流逝。宾,通“傧”,指迎接。饯,指送别。

宾饯日月迎送。多指岁月流逝。宾,通“傧”,指迎接。饯,指送别。

必里迟离阴历九月九日。

不日不月指不计日月,没有期限。

炳若日星光明如同日月星辰。同“炳如日星

炳如日星光明如同日月星辰。

百岁千秋一百年,一千载。形容岁月漫长,历时很久。

白兔赤乌月亮和太阳的代称。多借指时间。

百星不如一月一百颗星星发出的亮光不如一个月亮发出的光明亮。比喻量多不如质优。

步月登云步上月亮,攀登云霄。形容志向远大。

闭月羞花闭:藏。使月亮躲藏,使花儿羞惭。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残冬腊月腊月:阴历十二月。指一年将尽之时。

嫦娥奔月嫦娥:月宫仙子;奔:投向。嫦娥投向月亮。

嘲风弄月嘲:嘲笑;弄:玩赏;风、月:泛指各种自然景物。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嘲风咏月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蟾宫扳桂蟾宫:指月宫。科举时代比喻应试及第。

蟾宫折桂蟾宫: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常年累月长年累月。形容经过的时间很长。

长年累月长年:整年;累月:很多个月。形容经过了很多年月。

成年累月成:整;累:积聚。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形容时间长久。

春来秋去去:过去。春天到来,秋天过去。形容岁月流逝。

裁月镂云剪裁明月,雕刻云霞。比喻诗文中辞藻润饰,景物描绘的新巧。

雕风镂月刻意吟风弄月。

东兔西乌兔、乌:古代神话传说中说,月亮里有玉兔,太阳里有三足金乌,所以用乌、兔代表日月。月亮东升,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

得月较先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

戴月披星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早出晚归,辛勤劳动,或日夜赶路,旅途辛苦。

二分明月古人认为天下明月共三分,扬州独占二分。原用于形容扬州繁华昌盛的景象。今用以比喻当地的月色格外明朗。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风高:风非常大。月黑:指黑夜。趁风大放火,趁黑夜杀人。形容盗匪趁机作案的行径。

浮光跃金浮光:水面上反射的光;跃金:闪烁出的金光。指月光照在水面上闪烁出的金光。

飞金走玉金:金乌,传说日中有三足乌,因指太阳;玉:玉兔,传说月中有玉兔,因指月亮。形容时光飞逝。

风清月白微风清凉,月色皎洁。形容夜景幽美宜人。同“风清月皎”。

风清月皎轻风清凉,月光皎洁。形容夜景优美宜人。

风清月明微风清凉,月光明朗。形容夜景美好。同“风清月朗”。

风清月朗风凉爽,月明亮。

非日非月非:无论;日:白昼;月:月夜。不论白天还是月夜。形容不分昼夜。

奉三无私奉:奉行;三无私:天无私复,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象天地日月那样无私。旧时比喻帝王以天下为公,不谋一己私利。

风恬月朗恬:平静,安适;朗:明亮。风静月明。形容夜色宁静幽美。比喻清白高洁。

反吟伏吟迷信说法,以人出生时的年月日,推算福祸和婚姻成败。旧时用以象征婚姻难成。

反阴复阴迷信说法,以人出生时的年月日,推算福祸和婚姻成败。旧时用以象征婚姻难成。

反吟复吟迷信说法,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推算祸福和婚姻成败。指象征婚姻难成。

风月无涯极言风景之佳胜。同“风月无边”。

风云月露指绮丽浮靡,吟风弄月的诗文。

风月子弟沉湎于风月场的人。

风烛残年风烛:被风吹的蜡烛,容易熄灭;残年:残馀的岁月,指在世不太久。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郭公夏五《春秋》一书中,“郭公”下未记事,“夏五”后缺“月”字。比喻文字脱漏。

广寒仙子广寒:即广寒宫,传说中月亮上的仙宫。广寒宫里的仙子——嫦娥。

桂林杏苑古时乡试例在农历八月举行,考中称折桂;会试例在农历三月举行,考中称探杏。因以之指乡试、会试。

花闭月羞闭:躲避;羞:害臊。闭月形容貂禅,羞花形容杨玉环。使月亮见了也躲避起来,花儿见了也自觉羞愧。形容女子貌美。

花辰月夕有鲜花的早晨,有明月的夜晚。指美好的时光和景物。同“花朝月夕”。

花晨月夕有鲜花的早晨,有明月的夜晚。指美好的时光和景物。同“花朝月夕”。

海底捞月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只能白费力气。

寒冬腊月腊月:农历十二月。指冬季最寒冷的腊月天。

花好月圆花儿正盛开,月亮正圆满。比喻美好圆满。多用于祝贺人新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906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