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老烈,清末民初人,早期广东音乐演奏家和作曲家。原名严兴堂,外号老烈。曾与戏剧家欧阳予倩等人在广州创办广东戏剧研究所,并为多部粤语**配乐。擅长演奏扬琴,创造了扬琴右竹演奏法,丰富了扬琴的表现力。他以“加花”、“衬音”、“坐音”等方法,改编了许多乐曲,对广东音乐的旋律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民间器乐的演奏形式有独奏、重奏、合奏。
2.鼓吹乐:又称“鼓乐”,是以 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民间器乐合奏。分为黄门鼓吹(用于宫廷宴饮)、骑吹(用于帝王贵族的马上演奏)、短箫铙歌(用于祭祀狩猎)、横吹(用于随军演奏)四大类。
3.“打溜子”,流行于湖南土家族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演奏乐器有:马锣、大锣、头钹、二钹四件乐器。乐曲内容多描绘动物形象及劳动生活情景。代表曲目《锦鸡出山》。
4.吹歌:是鼓吹乐的一个类别。以吹管乐器为主辅之以打击乐器。因多采用民歌或戏曲唱腔,所以有吹歌的名称。
5江南丝竹与广东音乐
江南丝竹
广东音乐
流行区域
上海,苏南,浙江西部
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
所用乐器
二胡、三弦、琵琶、扬琴、笛子、箫、笙、鼓板、木鱼
高胡扬琴
音乐风格特点
轻巧、明朗、欢快、活泼
乐曲短小精悍,缠绵细腻流畅动听
代表作品
《中花六板》《慢六板》《三六》《慢三六》《欢乐歌》《云庆》《行街》
《旱天雷》《雨打芭蕉》《娱乐生平》等
6.被称为“五世同堂”的是:《快花六板》《花六板》《中花六板》《老六板》,五曲同出一宗,多在喜庆之日成套演奏。
四、京剧
1.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中国的戏曲。
2.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
3.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程砚秋。
4.四大行当:生(老生、小生、武生等)、旦(青衣、正旦、花旦、刀马旦等)、净(花脸)、丑(文丑武丑)。
5.京剧的唱腔:分为二黄和西皮两种。二黄的旋律平稳、节奏舒缓,唱腔较为凝重、浑厚稳健,适合于表现沉郁肃穆、悲愤激昂的情绪。西皮的旋律起伏变化较大,节奏紧凑,唱腔较为流畅轻快食欲表现欢乐坚毅的情绪。
6.京剧的板式:指唱腔的板眼结构形式。有以下形式:一板一眼(相当于2/4拍);一板三眼(4/4拍);一板无眼(相当于1/4拍);无板无眼(称为散板)。
7.京剧的伴奏称为“场面”。分为“文场”和“武场”两部分。文场为唱腔伴奏,为管弦乐部分;武场配合身段表演,为打击乐部分。
8.古典京剧的代表曲目:《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京剧《霸王别姬》选段);《海岛冰轮初转腾》(《贵妃醉酒》选段)。
9.现代京剧的代表曲目:梅兰芳《孽海波澜》《邓霞姑》《抗金兵》;程砚秋的《荒山泪》《青霜剑》;
10.八大样板戏是指:《沙家浜》《红灯记》《杜鹃山》《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龙江颂》《红色娘子军》
五、亚非音乐
1.亚洲可分为五个音乐文化区:东亚、南亚、西亚、东南亚、中亚。
地区
国家
代表曲目
风格特点
东亚
中国、日本、韩国、朝鲜
蒙古《四岁的红鬃马》(呼麦)
呼麦,是一种一个人同时唱两个声部的歌唱艺术。是蒙古族人民中特有的一种民间唱法。
东南亚
印度尼西亚、
《星星索》《梭罗河》
这是一首印度尼西亚克隆宗歌曲。曲调缓慢悠扬,带有哀伤色彩,每句前紧后松,唱法柔和松弛。
南亚
印度、孟加拉(音乐之邦)
《欢迎》萨朗吉(被称为印度的小提琴)演奏
印度音乐的特点:有很多滑音和装饰音,波浪形和曲线式的旋律,多变的即兴演唱、演奏,器乐曲中多持续音,歌声中略带有鼻音色彩。
西亚
阿拉伯、
《巴雅提木卡姆》卡曼贾演奏
《木卡姆》是一种由多首乐曲组成的组曲,通常由某一特定调式为主贯穿全曲。
**《军列杀出重围》的片尾曲是《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经过几十年的流传,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的音乐爱好者中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它是我们中国乐坛的骄傲,也是全世界的骄傲。
《二泉映月》的音乐地位:
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在世界乐坛上享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网页搜索中有24万多条信息是与阿炳相关的;有40多万条信息是与《二泉映月》有关的。阿炳的琴声嘹亮、醇厚,音色儒雅跌宕,有很强乐感魅力和艺术穿透力,聆之如饮远年佳酿,令人终生难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阿炳的二胡艺术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巅峰。
世界所有的二胡演奏家都十分推崇阿炳左手的指法、右手的弓法,都认为其高超技艺是难以跨越的。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第一次听完《二泉映月》后,感动得双膝跪地,泪流满面。
篇一
一、说教材
1、说大纲新课标中指出高中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其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音乐教学中应有机地融入人文化元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思考、理解和追求。本课的教学,除了让学生理解非洲音乐文化的独特魄力,更为主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多元文化的价值观,拓展学生的音乐鉴赏的视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感知和欣赏音乐能力的目的。
2、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五单元《亚非音乐神韵》第十一节非洲歌舞音乐。教材和教参所提供的教学内容与参考资料较多,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设计。因为学生对黑非洲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知识了解的比较少。要在一堂课内对非洲音乐的风格特点、表现形式、演奏乐器等有全面、准确的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设计了以非洲音乐的节奏特点、鼓乐风格、宗教色彩三大部分内容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课堂中选择了三首有代表性的曲目,并尽可能采用音像资料。内容的设计涉及了鉴赏、体验、表现、创作、探究等教学领域,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和体验音乐。
3、说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初步了解非洲音乐的概况,体验非洲音乐中复杂多变的节奏特点,并了解鼓在非洲音乐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欣赏和体验,理解非洲音乐文化独特的魄力及神秘的宗教色彩,理解非洲音乐文化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以正确的态度理解世界多元化音乐。
4、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非洲音乐的节奏特点。
5、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非洲音乐文化独特的魄力及神秘的宗教色彩,理解非洲音乐文化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影响。
二、说教法与学法
高一的学生,有很好的想象力和判断力,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紧紧围绕教学目教学重点,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在讲授音乐理论知识的时候,尽量的结合作品,通过让学生听,看,参与体验,互动交流等形式来实现我教学的目的。在导入中,我用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起讨论,最后总结,从而达成与学生的互动.总之,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会让学生感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也能从乐趣中学习到一些音乐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共包括了:听辨导入,欣赏与探讨,创编与表演,拓展与延伸四个部分组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尽可能的突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根据本课教材的内容和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在课堂中设计了学生探究学习、师生交流,节奏模仿、鼓乐模拟、旋律模唱、音乐情境创编等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教学手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与探究。
课堂教学中的欣赏部分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音乐画面,营造音乐情境,使学生能通过更具体的音乐形象准确的感受和理解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音乐知识内容的学习方法,采用师生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深入知识主题,避免枯燥的音乐知识的灌输和讲解。本课还合理地设计了许多学生律动活动,如简单的非洲节奏模仿,非洲鼓乐的模拟,非洲歌唱形式的模唱等,这些学生活动的设计不仅仅让学生在知性理解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体验了音乐,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在本课的非洲音乐情境的创编与表演环节,把课堂的中心与重心再一次让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表达自己心目中所理解的非洲音乐。让学生把认知行为内化为基础技能实践活动。
课堂最后设计了非洲音乐与世界音乐的拓展学习部分,学生通过欣赏、思考与讨论,理解每一种民族音乐都是世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洲音乐也是如此。从而使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共享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四、说反思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有音乐作品的欣赏、分析、创造都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并让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欣赏音乐作品。音乐还是一门实践性的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尤其在表现领域更体现了这一特点,长期以来,我们的高中音乐课堂在注重学生感官体验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我们一直认为活泼、律动的音乐课是小学和初中的音乐课特点,而高中音乐课堂应该是知性的,理性的。
但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的热情与活跃,积极与投入改变了我的看法。我们高中音乐教师更应该在我们的音乐鉴赏课教学中,尽可能合理的设计学生的律动及创编活动,丰富我们的课堂氛围,同时也给学生足够的音乐发展和表现的空间。让我们的课堂不再单一和枯燥。
篇二
一、说课标
根据高中音乐课新课标要求,欣赏民歌的学习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中的高亢的西北腔,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的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进而认识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西北民歌代表性的“花儿”和“信天游”。《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脚夫调》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表现脚夫的复杂心情。
2、教学目标:一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二是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3、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西北的民歌。
三、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高一的学生,有很好的想象力和判断力,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紧紧围绕教学目教学重点,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在讲授音乐理论知识的时候,尽量的结合作品,通过让学生听,看,参与体验,互动交流等形式来实现我教学的目的。通过“听”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来分辨西北民族的民歌特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配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通过形象感受来理解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教学过程中,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充分发挥以学生的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成功地达成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主要是欣赏少数民族歌曲,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进行。
1、导入:运用创设情境,兴趣引入法。首先了解学生对我国民歌曲调的地域划分,知道多少?有没有谁能说出各个地域的民歌风格?然后运用课件向学生展示超级女声演唱民歌的视频,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及兴趣。
2、展示目标、导学达标
采用用感性到理性的教学法。
第一步采用听--想--观看--讨论的程序,让他们听三首歌曲的旋律片段,了解各首民歌的风格特点及表现情绪等。阅览歌曲简介、欣赏歌曲、知识链接、互动链接
第二步然后我将结合流行歌曲,给学生介绍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阅读音乐知识,了解花儿、信天游,欣赏歌曲,互动链接
第三步拓展探究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深入地感知、体验、理解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并结合流行乐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自然地导出下节课的内容。
五、总结反思
总的来说,这是一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的音乐感受能力和电脑多媒体课件运用的的音乐欣赏课。
教学内容在安排上要尽可量紧凑丰富,要力求课堂气氛生动有趣而富于吸引力。师生互动的充分性和从容性可能会不够。对“和”—作品技术背后的文化内涵的引导方式还可再改进。学生参与方式还可进一步丰富,参与的机会可进一步增加。这些要要依据实际上课情况调控和改进。
篇三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标要求,在第二单元领略了我国东西南北中多彩民歌的腔调情韵后,就进入了我国丰富的民间器乐单元。所以在第三单元中,教材安排了鼓吹乐和丝竹乐两部分内容,在《丝竹相和》这节中,教材以我国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两个民间器乐乐种: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为切入口,选择了各自的代表性曲目《中花六板》和《娱乐升平》为主要教学素材。教材设计目的:引导学生对代表性的民间器乐种类有所了解,并对这些乐种的音乐特点和文化特征有所体验与感悟。增进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为理解世界多元文化打下重要基础。
2、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目标有三点:一是感受、体验江南丝竹的艺术魅力(放慢加花和支声复调),体会其和谐、谦让的社会文化内涵。二是了解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体验其音色特点。三是能听辨、区分有代表性的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
3、教学重难点一是江南丝竹《中花六板》的学习体悟,对江南丝竹:小细轻雅特点的把握。二是对《娱乐升平》和《平湖秋月》感受高胡丰富的表现力和不同的情绪基调。
二、说学情说学法
对于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高中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接触过,对演奏乐器、基本情绪、风格有一定的了解。由于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思维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根据高中课标的新要求,充分考虑高中生的具体实际,在教学内容、要求和方式上体现出有别于小学、初中的新发展。
所以学法以体验比较、参与感悟为主。在本课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以“体验”和“比较”为主。“体验”:身体性参与(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自己的脑思考)。“比较”:音色、情绪、风格等方面的比较,以利于学生形成对音乐深刻的印象。
三、说教法
考虑到本课教材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和学情,我选用的教法以引导体感悟式为主,适当的环节采用研究点拨探讨教法。
四、说教学程序
考虑到学生全部生活在西北地区,对江南丝竹不很熟悉,我将听音乐感受体验定为本课教学的主要途径,同时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自具特点,充分调动学生欣赏音乐,以学生比较容易产生共鸣、容易参与的丝竹乐器音色的感受、体验为主要切入点,在对两个乐种的欣赏比较中,进一步丰富对丝竹乐的感受和理解,保证必要的理解和感悟。,突出“丝竹相和”这一主题,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乐器间的呼应与合作,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领略作品中所蕴含着的和谐、谦让的人文内涵。
教学程序的设计上,我将本课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导入,第二部分丝竹乐器听辨,第三部分丝竹乐曲赏析,第四部分丝竹风格辨别。
具体步骤是:
(一)课前音乐《江南好》,配合风情导入
(意图:营造氛围,作好进入音乐课堂的心理准备。)
(二)丝竹乐器听辨
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纯听觉辨别竹笛、二胡、扬琴、高胡这几种乐器,让学生体会不同地区的丝竹乐风格各具特色。把握其中主要乐器的音色是分辨不同地区丝竹乐的基础。
(三)丝竹乐曲赏析
1、欣赏《中花六板》片段,老师点拨引导:这段乐曲中主要有哪些乐器?点出曲名,简介江南丝竹。结合作品分析江南丝竹艺术特色。
观察曲谱,找每小节第一拍、第三拍的第一个音的特点。
对比演唱骨干音旋律和二胡声部旋律。发现旋律特色。
再听音乐片段感受。引导分析感悟江南丝竹艺术特色的人文内涵。再次听全曲概括江南丝竹“小细轻雅”的特点
2、拓展欣赏江南丝竹《欢乐歌》主题(乐队演奏视频)
3、广东音乐《娱乐升平》(教学步骤同丝竹乐曲)
4、对比聆听《娱乐升平》和《平湖秋月》感受高胡丰富的表现力和不同的情绪基调。
(四)丝竹风格区分
听辨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
三首作品片段:《旱天雷》《丝竹调》《彩云追月》
五、说教学反思
1、师生互动的充分性和从容性可能不够。
2、对“和”—作品技术背后的文化内涵的引导方式还可再改进。
3、学生参与方式还可进一步丰富,参与的机会可进一步增加。
高中音乐说课稿范文1
一,说教材
1,说大纲;根据大纲要求,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三个问题.即: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及艺术作用;怎样鉴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这三个问题,不仅对学生学习音乐鉴赏具有基础性,指导性的意义,而且对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形成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用音乐来提高生活质量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一单元的第一节.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导言和琵琶曲<草原放牧>以及交响乐<第六悲怆交响曲>,还有的就是要讲授音乐的基本要素.内容比较多,我计划用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
3、教学目标
一个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感悟、表现和创造音乐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的能力。高质量的人生,应该用音乐美化自己人生的道理,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和信心。二是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三是聆听《草原放牧》,感受形式要素。
4、教学重点有两个
一是认识音乐要素、音乐形式要素的基本内容。
二是通过鉴赏作品《草原牧歌》认识部分音乐形式要素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5、教学难点
认识节奏、力度、速度、旋律的艺术作用。
二、说教法说学法
高一的学生,有很好的想象力和判断力,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紧紧围绕教学目教学重点,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在讲授音乐理论知识的时候,尽量的结合作品,通过让学生听,看,参与体验,互动交流等形式来实现我教学的目的。在导入中,我用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起讨论,最后总结,从而达成与学生的互动.总之,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会让学生感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也能从乐趣中学习到一些音乐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几首音乐作品来说明音乐要素的形式和作用,下面我主要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课中我主要采用对比聆听法,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等.
1)导入:谈话导入:音乐与人生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是引起学生的思考。
2)认识音乐鉴赏的相关知识,首先是课堂提问学习导言,格言和散文.学完导言之后便是初步学习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最后把节奏,速度,力度这三个最常见的音乐要素作重点讲解.
3)鉴赏<草原牧歌>.这一环节也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先完整聆听,再对比聆听.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图是指导学生参与鉴赏实践活动.第二部分是对比聆听这首曲子.教师分别打出两个不同主题的饿节奏,并请学生配上不同音高的乐音,并让学生体验哪位同学的配音最美.然后对比听,唱两个主题音乐.最后是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部分,介绍几个蒙古族舞蹈动作,播放<草原放牧>第一主题,请学生在音乐的配合下跳舞.这部分应用的主要的教学方法是练习法,设计意图是加深音乐记忆,培养和激发持久兴趣.
四、拓展感受
再次完整聆听《草原放牧》思考“拓展与研究”第1、2、5题和第3题有关《草原放牧》的项目。完整播放音乐,学生思考后提问回答,教师做以鼓励为主的补充和评价,并做好记录,作为形成性评价的材料之一。这部分主要应用的是谈话法,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做题,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培养学习鉴赏音乐的信心。
五、小结:
总的来说,这是一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的一堂课,教师主要通过学生的参与体验互动和聆听教学法,讲解教学法,感悟教学法,课堂提问法与练习法来加深学生的学习内容,从而让学生对音乐鉴赏产生兴趣.
谢谢评委,说课完毕
摘要曲调分为声乐曲调和器乐曲调两大类。由人声演唱的声乐曲调,与语言声调有极为密切的联系,一般地说,他音域不宽而富有歌唱性;由乐器演奏的器乐曲调和乐器的演奏特点密切练习,因乐器的不同而各具有特色,一般地说,她音域较宽,速度和力度变化较大,富有技巧性。当我们学习声乐演唱过程中我们必须掌握声乐中的曲调特性,曲调的进行及发展手法,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演绎起来更具有深度和韵味。
关键词汉族声乐;曲调特性
在中国乐理教程里对曲调是这样定义的:曲调也叫旋律,是直音和腔音按一定逻辑关系互相连接而形成的单音进行。曲调包含音高、节奏和调式三个构成要素。单声部音乐只有一个曲调,复调音乐同事有几个不同曲调;主调音乐则只有一个主要曲调,其他声部为之伴奏。中国重视曲调,曲调是中国音乐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属于不同音乐体裁的音乐作品,其去调结构的原则是不同的。在中国音乐中,板式是节奏的组织结构形式,曲牌是曲调的组织结构形式。
曲调分为声乐曲调和器乐曲调两大类。由人声演唱的声乐曲调,与语言声调有极为密切的联系,一般地说,他音域不宽而富有歌唱性;由乐器演奏的器乐曲调和乐器的演奏特点密切练习,因乐器的不同而各具有特色,一般地说,她音域较宽,速度和力度变化较大,富有技巧性。
当我们学习声乐演唱过程中我们必须掌握声乐中的曲调特性,曲调的进行及发展手法,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演绎起来更具有深度和韵味。
一、汉族曲调特性
在无半音五声音阶曲调中,宫音地位常常较突出,常以宫商徵羽四基为乐句、乐段与与乐曲的结束音。该类音阶中唯一的大三度宫—角关系对确定调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曲调的进行以级进方式为主:包括小三度的级进。相邻的各音多在同一个三音内,例如江苏民歌《茉莉花》和云南民歌《绣荷包》。
茉莉花前办为两个四小节乐句,后半用三个短小片断组成一个唱粤剧。他们的结尾音依次为“5、1、2、6、5”,即“四基”。除结束句中的个别例外处。全曲的特和相邻三音,舞步在同一个三音组内。在汉族五声音阶民歌中,这种情形十分普遍和典型。如云南民歌《绣荷包》。
在七声音阶曲调中,宫音仍然占有突出地位,五正声的骨干地位明显,除了过渡性、辅助性、装饰性、地区色彩性等情况外,一般不用小二度的级进,出旋宫犯调及综合调式性七声音阶等情形外,一般不以变声“起调毕曲”,也不用作乐句、段落的结束音,甚至不再变声上做较长时值得停留。在旋宫犯调及综合调式性七声音阶等情形下,从谱面上虽不一定能显著地看到上述特征,但弱将其“还原”到相应的调高、调式上,这些特征仍然明晰可见。
二、曲调的进行方式
曲调进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同音反复试即某一音连续多次出现。许多传统典型的名歌都有其特性。例如《映山红》中“3”反复出现。
2、环绕式即在其他的音出现后有回到原来的音,在《映山红》里也可见。
3、上行式和下行式即从较低的音级进或跳进较高的音,这种进行方式往往和紧张度的加强有关,或者从较高的音级进或跳进较低的音级,这种进行方式往往和紧张度的渐弱有关。例如《嘎达梅林》上行和下行的跳进是其特色。
4、波浪式即上行和下行结合起来连续进行,曲调线宛如波浪。这在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常常遇见。
三、曲调特征决定了音乐的风格,也决定了音乐的性格
汉族曲调的特征决定其音乐性格比较平和、恬静、雅致而细腻。当然这样的曲调特征是在不同的民族特性以及哲学思想,音乐审美等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反过来看,这也折射出不同民族特性的文化特征。笔者认为,光是了解其特征是不够的。曲调的发展手法对表现音乐意象和陈述乐曲思想情感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音乐思维的展示方式。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乐种甚至曲种等的音乐都有相当多的曲调发展手法,有些是互通的,有些是独特的。总体上异常丰富。接下来主要归纳出以下几种曲调发展手法:
1、重复:后一乐句与前一乐句相同或相近。其中可以是乐句的重复,民间称为“句句双”;也可以是后一乐句重复前一乐句的节奏型,音调可以不同。无论采用哪一种重复的手法,两个重复的乐句之间总有一问一答的意味,因而也有人称为“对答”。两种类型若之比较,后者问答意味更强些。
2、换头、换尾:后一乐句重复前一乐句的后以部分,变前一部分的曲调发展手法,称为“换头”;后一乐句重复前一乐句的前一部分,变换后一部分的曲调发展手法,称为“换尾”。进行换头或换尾的两个乐句不一定是半句相同,另半句不同,相同或不同的部分都有可能发生变异。这在很多民歌里都采用此类手法,例如:《凤阳花鼓》任光曲,很明显的第二句和第四句、第六句、第八句都是换头;而《妈妈格桑拉》第一、二句很明显的换尾不换头。
3、分裂:后句不断地反复前句的音调,但在反复时只是用从该句中分裂出来的一部分餐料,而省略调另一部分材料,这种曲调发展手法成为“分裂”,采用这种手法曲调的句读越来越短小,速度越来越快,情绪越来越高涨。
4、加花:以原有音乐材料为骨干音,以多种方式对曲调进行装饰,是其更为丰富、生动和流畅的曲调发展手法称为“加花”,类似西洋音乐的变奏。中国音乐里的加花分为原板加花和添眼加花两种。
(1)原板加花以原有的曲调音为骨干音,在不改变板式的情况下进行的加花,称为“原板加花”。这种加花一般不改变原曲调的骨架,不引起结构上的变化,乐句中的许多音都需要进行加花,句、逗段结束音也不例外,以求曲调流畅,气韵连绵不断。其具体办法视乐曲风格及乐器演奏法而定。如钢琴曲《锈金匾》第一段和第二段就是明显的不改变原来曲调骨架基础上的加花。再例如广东民间乐曲《三汲浪》,曲情原本沉滞平和,经民间音乐家严老烈采用以原板加花为主的手法改编为扬琴曲《旱天雷》后,全曲贯串着跳跃的节奏,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艺术意境,一跃为广东音乐名曲。
(2)添眼加花即在各板后添眼,是骨干音的失之成倍增加的手法,称为“添眼”;用各种装饰手法对骨干音进行润色的手法,成为“加花”。添眼使时值成倍增加,通常需要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上添加一些音符,犹如锦上添花,是曲调更加流畅,这是一种常用的曲调发展手法。在添眼加花时,曲调的骨干音往往不变。在句逗段结束音上往往也进行加花从而是句逗和段罗之间更加连贯,具有脸面不断之感。如果是在声乐曲中进行添眼加花,添眼加花后的旋律应该适合歌曲内容和情感的需要,并顾及歌词的声调。而在器乐曲中进行添眼加花,应当注意乐曲的风格特点并充分注意和发挥该乐器的演奏技法。
5、加垛:以一两个短小的旋律片段为核心音调,在同以因高尚多次重复和变化重复曲调发展手法成为“加垛”,这种手法,可视为反复法的扩展。含有加垛的乐句称为“垛句”,由一个核心音调反复构成的垛句称为“单垛句”;由两个核心音调反复构成的垛句称为“双垛句”。例如云南民歌《猜调》就是典型的双垛句。
6、加穗:即在曲调进行中围绕着某些中心音较为自由地伸展、变化、构成一个带有即兴性发展乐句或段落的曲调发展手法称为“加穗”,一般用在比较欢快、活泼和热烈的乐曲中。用加穗手法发展成的乐句或段落称为“穗子”。
7、承递即下一乐句或月逗的开始部分与上一乐句或乐逗的结尾部分相同,包括高低八度的相同,或相似,称为“承递”。运用承递法可使乐句、乐逗之间紧密谢姐,造成节节如长山蛇,起伏有致,其情韵绵长,扬抑动听的效果。程勇的具体方法有接字和接片两种。如华彦钧的《二泉映月》的起始部分中就是后一句第一音与前一句结尾音相同,民间称作“鱼咬尾”。
8、贯穿:将某个固定或相对固定的音调或者一个小片段,反复地置于曲调的一定结构位置上,这个曲调发展手法称为“贯穿”。这个西洋音乐里的回旋曲的结构相似。
9、递升和递降:后一句或曲调片段按前一乐句在音高上逐步上升,或者后一乐句按前一乐句在音高上逐步下降。这种手法雷系西洋音乐中的自由移位。
10、自由展衍:以前句为基础,进行自由延伸,不断引进一些心得材料,派生出心得乐句的曲调发展手法。采用此法的乐句,有的可以划分出乐句来,有的则难以划分越剧。即使能分出乐句来也长短不一,很不规则。广东名曲《旱天雷》在加花的同是也进行了自由展衍。
除了以上这些曲调的发展手法外,还有其他一些诸如:借字、反调、轻重变换等宫调转换手法以及抽眼、叫散等板式变化手法,不过上述首发主要用与乐句或音乐片段的发展,以构成乐段或乐曲,而借字等手法虽然也用在乐段、乐曲内部的情形,但主要是用与不同的乐段,或同乐曲演奏中的不同变数,甚至派生出新的乐曲。
四、曲调发展手法的中西比较
由于中国音乐中有异常多样的曲调发展手法,所以能用一个相当简朴的主题派生出丰富多彩的曲调,各种曲调发展手法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基础——重复之上。有了重复,便取得了“同”,保证了曲调的前后统一和协调,在这个基础上再以各种手法求得变化,以取得“异”,使曲调获得发展前进的动力,这就形成了曲调中的求同存异,异中有同,大同之中有小异,小异之中存大同。这些曲调发展手法凝结了先辈们的智慧表现了中国的音乐思维特征,反映了中国音乐的特性和民族的音乐审美情趣,反映了“和则同”的“中和”思想以及“变异”与“不易”的辩证同意观念。
西洋音乐中曲调发展手法所强调的同意与变化也就是“同”和“异”,与中国音乐的曲调发展手法相比他更注重强烈的对比。因此,在西洋乐理中,音乐的基本思维则是“对比是一切艺术的首要法则”。接下来我们用黄自的《玫瑰三愿》和舒伯特的《摇篮曲》。
从曲调的特性来看,黄自的《玫瑰三愿》虽然借鉴西方创作手法,但淳朴的五声调式感鲜明,旋律节奏统一,句法匀称。第二段中出现的上行式使得紧张度加强;而结尾的下行式,又让紧张度渐弱,并让情绪回复到平静;从曲调发展手法来看,后一句按前一句在音高上逐步上升,且下一乐句或乐逗的开始部分与上一乐句或乐逗的结尾部分相同。这就同时运用了承递和递升的发展手法。从全局谋篇布局来看:《玫瑰三愿》分为AB两个段落,且第二段与第一段发生了截然不同的情绪改变。让音乐层次感显现,使得旋律的走向和曲调的发展更为丰富,色彩更加鲜明。而舒伯特的《摇篮曲》主要采用的大调式曲式,虽然在第三句时出现了改变但最终回到第一句作为结尾,这就是西方作曲手法中常见的结构特征ABA。一二句采用了换尾的手法,承上启下,第三句一般会在其转到属和弦最终回到主和弦上。这是西方常见的“对比”手法。
五、结尾
作为一个声乐表演者或者从事艺术工作者,我们需要对中西方音乐中曲调的特性和发展手法做一些了解和学习。找到中西方在曲调特性和发展手法上的相似之处和区别,我们才能对作品的骨架有所了解,演绎出来才有血有肉。反之,没有了这些骨架的支撑,我们所展示出来的艺术作品无形无状,就不能感动听众,使之产生不了共鸣,我们的艺术表现就是一次失败的表演。作为一个高校艺术工作从事者,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需要学习西方之乐理,更应该学习中国之乐理,使之发扬和传承。让中国之乐理在西方艺术文论里也具备话语权。
猜你喜欢
乐句曲调乐曲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学生的弱点,教学的难点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悲伤的乐曲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
练乐曲vs基础练习
浅析钢琴演奏中乐句划分与呼吸处理
杂志排行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2年4期
《新农民》
2022年32期
《福建文学》
2022年11期
《华东科技》
2022年10期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2年10期
《建筑与预算》
2022年10期
《造纸信息》
2022年9期
《浙江农业科学》
2022年11期
《科学养鱼》
2022年10期
《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
2022年10期

青春岁月
2016年4期
青春岁月的其它文章
从“舟”意象看孟浩然
草原生命的歌者
当代武侠小说的发展与经营
从《哈姆雷特》透析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的悲剧特色
《西厢记》中“红娘”形象分析
《圣女贞德》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