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素质

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素质,第1张

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职业活动的各种心理素质,以自己优秀的心理素质去塑造新一代的心灵,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首先教师要有教师的职业意识素质,面对自身从事教育实践的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活动有所觉知。这主要指教师要具备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创新意识和奉献意识。

其次教师要有教师的职业情感素质。教师崇高的职业情感是推动积极工作的强大力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教师的职业情感,主要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两个方面。

第三,教师要有优良的职业能力素质。能力是顺利完成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教育活动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多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完成教育教学的各项任务。教师的职业能力应包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分配注意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优秀的思维力、较强的语言能力和相当强的组织能力。

最后,教师必须具有职业兴趣素质。要做好一项工作,离不开对这项工作的兴趣,如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投入,以苦为乐,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要做好教师工作就应该有对探索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兴趣,对研究教育教学方法的兴趣,以及对自己所任学科的兴趣

前不久,我在大连中山区参加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的评估活动,领略了风光秀丽的中山区在教师专业发展工作上的鲜明特色。印象最深的是,他们不仅重视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提高,而且非常重视教师专业情意的培养,这使我深为感动。

我们所到学校良好的办学条件、课改的成功经验、优秀的学校文化都很令人欣喜,而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和对教学创新的追求,以及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校园氛围更让我们兴奋。在参加老师们在流光溢彩的广场上举办的晚会时,那热情讴歌区内优秀教师事迹的表演,那以奔放的激情欢歌劲舞的场面,更使我们的欣喜和兴奋达到了高潮。

为了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业务部门和学校都组织了不少培训和校本研修活动,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是,一般来说,在内容上,比较重视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在体制上,不少地区的培训和研修主要依靠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来保证。而负责这方面工作的同志也常常把这项工作仅仅当成一种业务,没有热爱,没有激情。结果有可能是冷冰冰的人,以冷冰冰的方式,培养冷冰冰的教师,而这样的教师,又会以同样冷冰冰的态度对待学生。但是,在大连中山区,我感受到教师们在有情有意地工作、有滋有味地生活。我想,这可能才是教师专业发展应当追求的境界。

“专业情意”,这是一个和我们常说的“专业态度”相近的概念,而我觉得,它比“专业态度”更人文,更内蕴,更深刻。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离开大连中山区以后,我的脑子里一直萦绕着一个问题:教师专业情意的内涵究竟应当怎样表述?我一直想找到一种比较确切而又凝练的说法,却总是没有满意的答案。

后来,我去南京参加夫子庙小学的百年校庆。60年前,我曾经在这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在这里,我遇到了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吉以及一批科学家、艺术家和社会各界人士,他们也都是这所百年老校的校友。

当年,学校的周边虽然摊贩成群,但校园里依然书声朗朗;虽处战乱年代,但学校纪律严明、校风严谨;虽然学校的办学条件很差,但老师们组织学生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校园里流淌着许多欢乐。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现在,学校面貌一新,已成为享誉全国的一所名校。在举行庆典的操场上,高悬壁上的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映入我的眼帘,那就是孔夫子的至理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豁然开朗,这不正是对教师专业情意的最好描述吗?

“学而不厌”就是教师要努力学习而且永不满足。这不仅是志存高远、虚怀若谷的品质,而且是积极进取、永不停步的情怀。这个“厌”字,在古代可能更多的含义是“满足”,但在这里,“不厌”也自然带有由于不满足而不厌其烦的感情色彩。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他又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说明孔子已经认识到学习与情感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提示我们,应当引导教师从想学到好学再到乐学。因此,我们无论是组织教师培训还是校本教研,都不要把“学而不厌”只当成勉励学员好好学习的压力,还应当将其变为使教师专业发展充满情趣的动力。

“诲人不倦”就是教师要忠诚于教育事业,不知疲倦。这是对教师崇高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孔子的“诲人不倦”告诉我们:一方面,教师应当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不动摇自己的专业信念;另一方面,教师应当永远兢兢业业,追求最好的教育效果。“不倦”不仅是一种负责的态度,更是一种充实而又乐观的精神境界。孔子从教四十余年,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他不仅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具有十分崇高的地位。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即是“诲人不倦”的典范。因此,社会要求教师具有这种孜孜以求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但是,社会也应当为学校教育的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减少不应归罪于教师的舆论压力,从而减少教师可能产生的职业倦怠的外在因素,为教师聪明才智的发挥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够注重创造培养教师专业情意的环境,我们的教师也都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专业情意,那何愁我们的教育不走在世界的前列呢

难免

作为一名教师,是否能够完全不带个人情绪来教育学生是一个复杂且有争议的问题。一些人认为,教师应该保持专业和客观,不应该让个人情绪干扰到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而另一些人认为,教师也是人,难免会有情绪波动,关键在于如何处理这些情绪以不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从理论上说,教师应该是专业的,应该以客观、公正和中立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教育是一项高尚的事业,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他们的学术成就。因此,教师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不受个人情绪的干扰,以公正和客观的方式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意味着教师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尽量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让自己的情绪对学生的评价、处罚或奖励产生偏见。

首先,教师应该保持专业。教育是一项专业的工作,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教师应该将学术成就和学生的表现作为评价的标准,而不是个人情绪或个人喜好。教师应该遵循教学大纲和教育法律法规,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育政策进行教育工作,确保对学生的评价和处理是公平和公正的。

其次,教师应该培养情绪管理技能。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很多情绪激动的时刻,例如学生的不良行为、考试的成绩不如预期等。在这些情况下,教师应该学会冷静和理智地处理情绪,不让情绪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可以通过进行情绪管理培训、采取放松和冷静的方法,如深呼吸、暂时远离冲突等,来帮助自己更好地管理情绪。

此外,教师还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包括他们的情感和行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需求,倾听他们的声音,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并采取积极的方式与他们沟通和互动。通过建立亲和力和信任,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建立起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从而减少了带有个人情绪的教育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然而,尽管教师应该努力不带个人情绪来教育学生,但人类是情感化的生物,教师也是人,难免会在教育过程中受到情绪的影响。有时候,教师可能会感到沮丧、愤怒、焦虑等情绪,这是人类正常的情感反应。关键在于教师应该学会如何处理这些情绪,以避免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来处理个人情绪。教师可以在情绪激动时,暂时停下来,冷静思考,不冲动地作出决策。教师可以借助朋友、同事或专业心理辅导师等资源,寻求情感支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处理个人情绪。

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角色和职责。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应该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无论教师个人情绪如何,都不应该影响到对学生的公正评价和公平对待。教师应该时刻保持专业和客观,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导向,而不是受到个人情绪的左右。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要完全不带个人情绪来教育学生可能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实际上难以完全实现。然而,教师应该努力控制和管理个人情绪,保持专业和客观,以公正和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应该培养情绪管理技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时刻牢记自己的角色和职责,确保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的。通过这样的努力,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个人情绪对学生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同时,学校和教育机构也应该提供支持和资源,帮助教师更好地处理个人情绪,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情绪管理和教育专业素养。

此外,家长和社会也应该认识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尊重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情感需求。家长和社会应该与教师保持密切合作,形成教育的良好合力,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业和情感健康。

在教育中,不带个人情绪并不意味着冷漠和无感情。教育是一项充满情感的工作,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关怀和关注。但是,教师应该以专业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袒、不歧视,不受个人情绪的左右。教师应该始终保持公正、公平、客观的原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公正的教育环境中获得平等的机会。

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教师可能会面临各种挑战,包括学生的行为问题、学术压力、教育资源不足等。这些情况可能引发教师的个人情绪波动,但教师应该以专业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将个人情绪带入教育过程中。

总之,作为教师,不带个人情绪教育学生可能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难以完全实现。然而,教师应该努力控制和管理个人情绪,保持专业和客观,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同时,学校、家长和社会也应该为教师提供支持和资源,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更加健康、积极和有潜力的学生成长。

一、幼儿园教师职前职业认同感培养的意义

职业认同作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与基础,可视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是指幼儿教师对其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等所持有的看法和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期望的一致。它包括个体对幼教职业本身的特点、社会职能和社会地位等的认识和看法;对从事幼教职业应具备的素质的认识;个体乐于从教的意愿以及从教时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如自我实现与满足的心理表征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对幼教职业的认同是教师情感最持久的源动力,是从事幼教职业的基本心理准备。

良好的职业认同感能够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前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能够有目的地为将来从事的职业做好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能够顺利地度过从业之初的适应阶段,尽快进入幼儿教师的角色,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中加大职业认同的培养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技能的培养,还应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坚定的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的培养,这样才能将我们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在校学习与就业相衔接,更好地体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那么,如何才能使这些学生从内心真正认识到从事幼儿教育这一职业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并从中找到乐趣、体验到职业幸福,形成良好的职业认同呢

二、加强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教育途径

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可以从专业教育、职业道德、课程设置及校园文化等多方面入手,全方位地影响学生职业理念的形成,从而达到较好的效果。

1加强专业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幼儿教师角色

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对学前教育缺乏正确的理解,对于所学专业缺乏正确认识。例如,有的学生认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就是看孩子的,不学都会;有的学生认为这是女孩子的职业,是吃青春饭的等。这些误解大多源自于社会对于幼儿教师的偏见,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研究表明,对幼儿教师角色的正确认识影响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形成,幼师毕业后进入大专学院本专业学习的学生比高中毕业的学生更喜欢本专业。可见通过良好的专业教育,学生能够对于所学的专业有正确的认识,能够正确定位幼儿教师这个角色。

在教育中,教师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引导者。教育国家的未来,使得教师的职业选择尤其重要。

首先,教师是有情感的。无论是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反应,还是自己长期处于教育工作中,都很难避免受到情感的影响。这种情感可能来自教育家庭成长经历,也可能来自教学、管理和与学生及其家长的沟通。因为情感是人性的一部分,很难完全将个人情绪独立于教师的职业。

但是,教师需要做到的是,把握自己的情绪,严格要求自己,确保个人情绪不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情商,并不断锻炼自己的反应能力、调节能力和自控能力。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并及时向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

其次,教师的情感也可能成为教育的一种资源。教师的情感表达和情感投入可以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例如,教师可以适当地表现出对学生的关注和尊重,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信心。教育中的情感交流是构建师生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最后,个人情绪的表达需要有清晰的界限。教师需要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表达,不仅是为了维护学生的权益,而且是为了避免任何与学生不相关的因素,例如仇视、偏见、歧视等,影响教育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过多的个人情绪,可能会损害教育的公正和学生的尊重。

综上所述,身为教师,虽然很难完全避免自己的情感对学生教育的影响,但教师需要意识到个人情感的存在,并在教育中掌握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教师在教育中的情感表达可以成为一种资源,但强烈的个人情绪表达可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情感变化,并切实控制自己的情感表达,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

一个人对待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态度,大概会有这样三种:一是欣然,二是漠然,三是憎然。所谓憎然,就是厌恶、憎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处处看不顺眼,事事都不顺心,时时在怨天尤人,常常会恨不逢时;所谓漠然,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持一种得过且过无所谓、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仅仅把它当作谋生的手段;所谓欣然,就是非常喜欢、推崇自己的职业,并能全身心地沉浸其中,乐此不疲。教师这样的职业,既没有让人羡慕的权力和财富,也没有可资炫耀的名声和地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对自己职业成功的影响是尤为重要的。

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也指出:“真正的永不消失的教学热情必须建立在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上,对教师工作的心驰神往上,必须建立在对发展儿童世界事业的热,爱的基础上,至于如何教学,那是次要的。”显然,做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好教师,首先就得喜欢自己的职业,热爱教师岗位,永葆教育的理想、信仰与情怀。那么,如何保持教师的职业兴趣呢?

从职业角度看,最好要把职业当成兴趣来做。教书育人虽然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但也可以当成教师的一种兴趣来培育。当我们将工作当成兴趣之后,就会发现教师职业的神圣,它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新的世界,也可以给教师带来不一样的成功体验,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职业幸福感的追求。同时,不去和其他行业盲目攀比。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不忘初心,保持好自己的本色,千万不要在世俗的浮躁中沾染不良习气,否则很有可能会变得急功近利起来,这样的教师又怎么能体会到作为教师的职业幸福呢。再者要善于发现校园生活的美好。不管是和学生交流,还是和家长接触,抑或跟家人相处,其实教师都应该学会发现身边的一切事物的美好,努力让自己的心态变得更加阳光、积极起来。当我们拥有了健康的心态,再大的困难和挑战,也只是“浮云”。

从管理层面讲,应将党和政府提高教师待遇的规定、要求坚决落实到位,提升教师的薪资待遇。如果教师每日都在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物资所累,承担较大的生活压力的话,是很难真正把精力全部放在工作上的,也不易感受到职业的尊严。教育部门应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让教师可以在更舒适的环境中工作、学习,使其体会到教师工作的愉悦。学校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充实教师的业余生活,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让教师真正体会到职业幸福感。

从个人发展角度来讲,爱岗敬业精神最能体现教师的责任心,它看似平凡,实则伟大。教师只有爱岗敬业,才会在自己的工作中脚踏实地、乐于奉献,才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优秀的人民教师都是甘于寂寞、志存高远,默默地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主动把学校的发展、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和自己教育使命的行使有机结合在一起,以从师为荣。

正确

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是指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道德原则和规范在教师个人思想和教师职业行为中表现出的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是教师道德认识(知)、道德情感(情)、道德信念(信)、道德意志(意)、道德行为习惯(行)等构成的集合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028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