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说桃花的《诗经·桃夭》和《题都城南庄》,表达的情感为什么是天壤之别?

同是说桃花的《诗经·桃夭》和《题都城南庄》,表达的情感为什么是天壤之别?,第1张

从《桃夭》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成书于先秦时期的《诗经》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用质朴的语言描绘了先秦时期人们至纯至真的情感,那些纯真的、自由的、质朴的情感至今仍被我们所感动。

    诗人以盛开的桃花象征着即将出嫁的新娘,盛开的桃花娇艳美丽,而新娘全身喜气,两相对比,表达了对出嫁女子建立幸福家庭的美好祝愿。这首诗是这么的短小,但却被很多人记住,甚至喜欢,是因为什么呢?我想主要是因为诗中具有恰当的比喻。

   用那粉色的、盛开的、绚丽的桃花来比喻即将出嫁的新娘,新娘的美好顿时会在人们头脑中显现,人们读着这首诗,头脑中就会出现一个像桃花一样美丽的女子,至于她有多美呢,这就需要读者去想象了。人们喜欢这首诗,我想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它具有和谐的韵律美。它虽然只有六句但句句之间和谐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

表达了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

《题都城南庄》是唐代诗人崔护的作品。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八。这首诗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开头两句追忆去年今日的情景,先点出时间和地点,接着描写佳人,以“桃花”的红艳烘托“人面”之美;结尾两句写今年今日此时,与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桃花依旧,人面不见。

两个场景的映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此诗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

《桃夭》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

全诗分为三章。头一章写“花”,第二章写“实”,第三章写“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

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唐崔护《都城南庄》中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长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

本篇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炼。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复用一个“宜”字。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营造出和谐欢乐的气氛。这个“宜”字,掷地有声,简直没有一个字可以代替。

这首诗同时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美的定义。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艳如桃花、照眼欲明,只不过是“目观”之美,这还只是“尽美矣,未尽善也”。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内在美。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丽的少女,合格的新娘。

桃花的花朵不大,其淡淡的粉桃红色,总是给人一种清新亮丽的感觉。自古以来,桃花象征阳春、爱情与婚姻。桃花命薄,却在短短的生命中灿烂非常,故此历史中不少骚人墨客,往往借桃花喻意,花开花落,其间的浪漫和伤情,令人陶醉,亦令人心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出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周南 桃夭》,诗中既以红艳的桃花来渲染姑娘出嫁时的喜庆气氛,又以艳丽的桃花来比喻美丽的新娘,可谓两相得宜。从此,诗人就常常以艳丽的桃花来比喻美人,其中最为有名的可能要数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 “人面”“桃花”交相辉映,花艳人更娇。

桃花以其艳丽而招人喜爱,可是在有些诗人眼中,桃花总带有几分妖冶狐媚之气,平添几分轻佻浮艳之态。唐代诗人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五中“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直接给桃花冠以“轻薄”的恶名,这对桃花来说真是太不公平了。然而桃花任人说评说,始终不改艳丽之姿,每到春来,桃花依旧烂漫开放,装点这满园春色,“人间四月芳霏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和“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清刘灏《广群芳谱》)两句便是最好的明证。

《诗经·周南·桃夭》赏析2008-06-24 13:27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

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要出嫁,

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

果实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要出嫁。

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

绿叶茂盛永不落。

这位姑娘要出嫁,

齐心协手家和睦。[赏析] 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朱熹《诗集传》云:“然则桃之有华(花),正婚姻之时也。”可见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旧说如《毛序》等以为与后妃君王有关,为今人所不取。  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诗》之十三:“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唐崔护《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宋陈师道《菩萨蛮》词:“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他们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贬之为庸才、蠢才,但他们无不受到《诗经》这首诗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小,运用有巧妙而已。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我们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诗人在歌咏桃花之后,更以当时的口语,道出贺辞。第一章云:“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也就是说这位姑娘要出嫁,和和美美成个家。第二、三章因为押韵关系,改为“家室”和“家人”,其实含义很少区别。古礼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男女结合才组成家庭。女子出嫁,是组成家庭的开始。朱熹《诗集传》释云:“宜者,和顺之意。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实际上是说新婚夫妇的小家为室,而与父母等共处为家。今以现代语释为家庭,更易为一般读者所了解。  本篇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炼。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覆用一“宜”字。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这个“宜”字,掷地有声,简直没有一个字可以代替。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国风·周南·桃夭》)

据诗意延展而得:

春风吹拂桃林,红了花蕊,绿了枝桠。送嫁的车马悠悠荡荡穿林而过,粉面华装,与桃争艳。朝别爷娘,暮至夫家。

夏阳温暖桃树,殷殷硕果攀结在强干硬枝之上。迎亲的队伍浩浩汤汤过江而来,玉面束冠,彬彬文质。旦禀堂宗,昏色结发。

桃叶繁密,葱绿色的细尖在枝头摇曳春风。

贤淑静雅的佳人伴我研墨添香,洁手弄佳肴。

在我看来,《桃夭》一诗,用桃花起兴,桃夭“灼灼其华”、“其蕡其实”、“其叶蓁蓁”的繁茂灿烂之态寄托着主人公对于婚后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之情。比兴手法作为《诗》之六艺之一,在这首诗中用得十分娴熟,进而让读者感受到更丰盈的诗意和内蕴。

第一,以桃花起兴,寄情桃夭,增大了全诗字句表达的艺术张力。桃花以其粉嫩的颜色和其娇嫩的五瓣花片勾起了今人古人对于爱情的无限向往和憧憬,桃花虽然不是“情花”,但其开于春,与百花争妍而无惭色的美好与其落花之后所结桃子的实际功用相结合,既美丽又具有实际功能的花,在人们的心中正如同爱情一样,会开花结果,一生一世的守候陪伴,让人从此不再孤单寂寞。以这样的事物来起兴,寄托情思,无疑为单纯的日常化的婚恋活动的记叙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让“之子于归”的寻常事(之所以定义为寻常事,是因为在一般人眼中每个人都要经历,并不是一人一家独为之之事)、“宜其室家”中的琐事和日常生活变得充满了浪漫色彩和爱的印记,使得只有人味没有情味的字句,染上了粉色的气息,使全诗的艺术力大张。

第二,以桃花起兴,寄情桃夭,加深了全诗所要表达的内蕴。本诗所写的内容在任何时代都是十分寻常的小事,当然对于个人而言是大事,但是对于旁观者而言,或者说,对于非当事者而言,一年会见到很多很多场的昏礼(古时婚礼在黄昏举办,故为婚礼),并不稀奇,因而在《诗》中便有三分之二写到情爱的篇章,就不谈中国诗歌史了,以这样的事物来起兴,寄托情思,无疑让这一场昏礼变得饶有趣味,这一场特定的昏礼便有了超越时空界限和种群的力量,让不管以何种语言读到它的人都可以通过对于桃花的观感而产生对这场婚礼和这对恋人的美好想象,进而联想到自己的婚恋生活,这样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若没有了桃花作为催化剂,是无法发生反应的。因而,比兴寄托将此诗单纯的叙事变得有了生命力和加深了对于美好生活向往和憧憬之情的内蕴。

第三,以桃花起兴,寄情桃夭,提升全诗的境界。深受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要义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婚恋这般儿女情长的私事,往往是上不了台面,或者说是境界狭隘的,爱情,在家国天下面前是卑弱和不堪一击的。但是这首以桃花作为比兴寄托的对象,将这一份私情拉伸到了时空轮回之中,让古人今人可以依靠着对于桃花意象的理解去体味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的对于情的理解和期许,虽不能相见却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来沟通,这一切都得益于作为意象的桃花,让古人今人有了思想碰撞的平台。

1、喻指年轻美貌的女子

桃花作为一个审美意象,初次出现于《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方润玉认为:“《桃夭》不过取其色喻‘之子’,且春华初茂,即芳龄正盛时耳,故以为比。”桃花即象征着健康,青春,美丽女子。最初,桃花便于女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在后来的诗词中一直延续着,桃花色彩鲜艳,常被诗人们用来赞美女性的美丽,并且常常与爱情联系在一起,人们赞美女性的美丽常常用“桃花脸”“桃花色”。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一个凄美感伤的故事,美丽的邂逅,女子灿烂的容颜如桃花般灿烂,在诗人心中久久未能散去,然而现实逃不过时间,注定是个擦肩而过的结局,次年,当诗人重新回到那个地方,已经物是人非,只剩下灿烂的桃花依旧。自此之后“人面桃花”

就成为了古代诗歌中一个永恒的经典。也正是这首诗将桃花意象做为女子和爱情的隐喻家喻户晓。

2、寄托惜春伤春之情怀

阳春时节,桃花烂漫,争相斗艳,短暂的花期之后,辉煌不再,飘零于风雨之中,容易引起文人雅士们惜春伤春的情感。“二月风光起,三春桃李华”(高瑾《晦日宴高氏林亭》),桃花是春天的象征。

3、抒发故园之思

恋乡情结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古代诗歌之中,唐诗之中的此类是个更是不胜枚举,而就在描述故乡山水,抒发思乡之情时,桃蹊柳陌李白桃红成为重要的意象,刘长卿“故园柳色催南客,春水桃花待北归”(《时平后春日思归》)薛能云“十年抛掷故园花,最忆红桃竹外斜”(《重游通泼亭》)桃花在他们背井离乡之后,深觉人世飘零之时,桃花成为感情寄托,温馨的桃李在那种漂泊之中形成强烈的对比,更使得诗人们遥望故乡,深深地思念。

《桃夭》篇的写法很讲究。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头一章写“花”,二章写“实”,三章写“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写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丽;写实,写叶,不是让读者想得更多更远吗?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真是一派兴旺景象啊!

我想第一章写桃花-宜其室家,不仅喻新娘的外在美丽,也用宜其室家写出了她的内在美。

第二章写果实,使家室兴旺

第三章写桃叶-宜其家人,枝繁叶茂,荫庇家人。

原文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

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有⑤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①夭夭:桃树含苞欲放的样子。 ②灼灼:花开鲜明的样子。华:花。 ③之子:指出嫁的姑娘。归:女子出嫁。 ④宜:和顺,和善。室家:指夫妇。⑤焚(fe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⑥榛榛(zhen):树叶茂盛的样子。

译文

桃树含苞满枝头,

花开灿烂如红霞。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果实累累坠树丫。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桃叶茂密色葱绿。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读解

一首简单朴实的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就像我们现在熟悉的、谁都能唱的《一封家书》、《同桌的你》、《小芳》一类的歌。 魅力恰恰就在这里。

它符合天地间一个基本的道理:简单的就是好的。

正如女子化妆,粉黛轻施的淡妆总有无穷的神韵,没有的地方总觉得有,有的地方总觉得没有。浓妆艳抹,厚粉浓膏,不仅艳俗,而且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疑心厚重的脂粉底下有多少真实的货色,或许卸下妆来是半老徐娘一个或满脸雀斑。

简单是质朴,是真实,是实在,是亲切,是萦绕心间不能忘却的情思。刻意修饰是媚俗,是虚伪,是浮泛,是浅薄,是令人生厌,是古人常说的恶俗。

简单质朴既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艺术的一种境界,并且是至高的境界。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女子出嫁。

②蕡(fe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③榛榛(zhen):树叶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2分)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参考答案

(1)重章叠句

(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解析

(1)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

(2)这是一首贺婚诗。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

试题分析: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人们常说的“桃花运”,当源出于此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033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