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心理学讲座笔记1

李玫瑾心理学讲座笔记1,第1张

在这一次的讲座当中,李玫瑾老师主要讲书两个问题:

第一: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大人的问题。

第二:未成年的问题往往是滞后的。

为什么说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大人的问题呢?

一个人的成长是和他的家庭以及家人密切相关的,1~12岁是孩子心理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而这个时候对孩子的影响最主要和最深远的人就是他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人。

这种说法比较符合我们中国的一个俗语,三岁看大,7岁看老。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格和观念,在12岁之前绝大部分已经定型。要想改变的话,只能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努力。

12岁之前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的,并且每一个关键期都是环环相扣的。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大概会经历这么几个环节。

第一,情感的发展。

刚出生的婴儿,他们的反应很少,当他们感到无能或无助的时候,他们的本能就是哭,而他们的痛苦情绪的解除就在于抚养人,而这个最关键的抚养人就是孩子的母亲,而对母亲因而表现出来的情感是依恋的。所以在孩子一岁半之前最好是由母亲亲自抚养,否则会产生很多的问题。

第二,言语的发展。

一个小孩学习语言是先从听开始的,因此在有爱的一个氛围当中,我们要用爱的抚养,多和孩子进行语言交流,这既可以让孩子的情绪很稳定,也可以发展小孩的语言能力。

很多3、4岁才开始说话的孩子,很大的可能性就是因为,在他婴儿初期,没有人跟他说话,所以语言发展也比较慢。

第三、社会性发展

我们看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和特征,单纯的来看,有的孩子是内向的,有的孩子是外向的。

内向的孩子往往他的注意力比较集中,学习成绩大多都是比较优秀的。而外向的孩子大多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东看西看,乐意个人打交道,都有各自的优点。

相对来说内向的人他的心理问题要多一些。在这里列举的刘海洋泼熊事件。

一个清华大学的高材生,为什么会做出这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呢?李玫瑾教授后来追寻刘海洋的生活经历,原来他出生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是一名司机,需要长时间在外工作,刘海洋就经常被锁在家里面。没人和他交流。4岁之后,他的姥姥才来带他。因此他的亲密关系人就是他的母亲和姥姥。刘海洋上学时期的成绩非常的好。他个人没有需求,对母亲言听计从,在考大学的时候本来对生物很感兴趣,但是母亲要求他报机电,所以他报了清华的机电系。在聊天室,发现其实刘海洋的内心是一个很单纯,他去泼熊由于他对动物感兴趣,他听说熊的嗅觉很好,用洁厕剂喷熊是想验证一下熊是不是真的嗅觉很好。从这些生活经历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很多问题在童年已经埋下了伏笔。孤独的童年,对母亲的依恋,言听计从,没有正确的观念……导致这样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

第四,性格问题。

一个人的性格大度平和,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他小的时候抚养到位。

一个人很好,但是脾气急、暴躁,很大可能性是因为儿时的抚养是有所亏欠的。

第五,观念和性格的发展。

12岁之前是一个人的观念和性格发展最重要的时间段。

观念观念就是在观的同时形成念。也就是孩子是,在一边看一边才形成自己的理念。观念的影响来自于父母的影响。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通过自己的言行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了孩子的是非观念的形成。

这些观念当中,有一个人和别人相处时候的行为,也有心里面,是否有家人,因此性格也是后天形成的行为。。想要让孩子能够有一个正确的是非观念,那么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就需要对爱加以限制。

第六:爱的限制

控制任性

防止压抑

学会控制

学会忍耐

防止自私

经历挫折。

例如:

在孩子3~5岁的时候,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首先我们要让小孩学会克制任性,这个时候,最好是不打不骂,不说叫,你不要走开。等孩子情绪平复之后再去安慰,但是对不合理的要求绝不让步,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任性。。

没有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孩子肯定会不高兴,有一些压抑。慢慢需要学会让孩子克服诱惑,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克服诱惑的能力。

孩子爱某一样吃的东西,但不是每一次都满足他的要求,三次满足一次。如果他不吃保留一天,那么下次可以奖励给他三个,让他理解,等待是为了获取更大的满足。

还要教会孩子学会忍受。比如在吃饭的时候,当家人没有到齐的时候,一定要学会让孩子,等到家人到齐了再开始吃饭。或者是,一定要为自己的家人留饭,留菜或者是留食物。这样也是防止自私。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的是孩子如何和他人相处,心中随时都会想着他人。

还要让孩子学会经历挫折。那经历挫折是需要忍耐力的。现在的孩子,很少经历挫折,那么在体力上,培养孩子的忍耐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游泳或者是跑步。

青春期是早期教育趋势的补救期。

青春期的孩子也可以说是一个孩子的危险期,这个时候他的个性还没有定型,所以这个之后,通过良好的家人的关系,还可以改变他的认识和看法。

青春期的孩子主要经历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生理的发展主要是身高和性的发展。心理方面的发展包括独立性、自尊、逆反、结伴、幻想、性意识的觉醒。

怎么判断一个孩子是否进入到青春期了呢?

第一,孩子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通常会回避学习的问题,或者是学习的分数。

第二,对以往权威的否定。

第三,强烈的自尊心。

第四,抽象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第五,同伴的影响力。

第六,学校教育的学习压力。

那么这个时候应该如何和孩子相处呢?

第一,遇到事情要和孩子商量。

第二,要把孩子视为朋友平等的对待。

第三,要让孩子参与到家中的大事。

第四,要从孩子的态度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第五,关注孩子的朋友以及家庭背景。

第六,关注孩子的兴趣。

孩子的心理阳光,比智力更重要。

1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法有关;

2 滞后反应。例如,15、16岁发生的行为问题其心理问题发生在12、13岁甚至更早;

3 心理发展有关键期,错过关键期不好管了。

1 依恋期是教育的最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家庭教育最重要。

2 青春期时人最容易出事的一个时期,是犯罪的高峰期。

3 未成年时出任何问题,父母都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其矫正。

4 性格发展较于智力发展更为重要。

是一切心理发展的基础。

人在出生初期是很无助无能的,痛苦的解除来源于其抚养人,是其快乐体验的来源。

半岁之后,最早出现的情感发展是认人(相貌,声音,气味),依恋产生,抚养人由此获得抚养孩子的心理资本,会直接影响抚养人对孩子的控制力。(不是靠吓唬)

 人和人的关系始于人的需要的出现,而需要的满足一定和他人有关。在满足的过程当中建立情感。

因此, 孩子在一岁半之前应该由父母亲自带 。

真正 有爱的抚养一定是唠叨的 ,唠叨的抚养孩子说话早。

受言语发展影响,孩子外向爱说话,善于与人打交道;

1 社会性发展决定认知发展(社会行为认知);

2 抛开先天性智力因素,专注力较强的孩子(往往内向寡言)有助于认知(智力层次的认知)。

情绪控制:婴儿早期不舒服时如果得不到缓解,会爱哭易激动, 被悉心抚养(对孩子的需求高反应)的孩子情绪较为平和 。

观念在人的潜意识中,是后天形成的,主要是由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以及父母灌输。

例如:

Ex:脏净,害羞,贪念,是非,死要面子

观念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为人父母正派孩子不会出现很大问题。

性格是 后天 形成的 社会 行为方式。

社会行为方式是指一定与他人相关,但观念不一定与他人有关。

例如以下性格(有观念在其中):嫉妒,家庭观念,尊重女性,尊老爱幼

智力行为(例如:学习好坏)

气质行为(例如:脾气好坏,脾气急缓)

观念和信念行为(例如:做事有没有道理)

社会行为(一定和他人有关:善良,热情,宽容,自私,残忍,冷漠等)

家庭观念:懂事不懂事完全在教育;早年做家务事,为家庭分忧,参与家中事情的讨论,帮助解决家中困难。

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 6 岁以前 ,因此,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经历挫折 。

人的看法和认知一生都在变,但是性格不会变。

六岁之前要对孩子说“不”,

练习方法:如果孩子哭闹,满地打滚,不打不骂,看着他(别走开),然后看着他哭,直到他哭累了,给点爱(擦擦脸),问他“还哭吗,没哭够,接着哭吧”。告诉孩子:“如果你哭闹起来没道理,哭闹是没用的”。

“如果你想要达到目的,你可以说服我,我们可以一起讨论”:3比1的比例,每三次可以满足一次,不但可以提高孩子说服力,还可以防止压抑。

父母不在身边时,孩子的自控能力

练习方法:好吃的东西,3天给一次,坚持半个月到一个月,这回你先不吃,让孩子自己保留3天,3天后,加到3份;如果吃了,3天之后就没有了。培养起自制能力。

克制冲动,耐性

练习方法:吃饭的等待与控制

孩子下午4-5点饿,要等到大人一起回来6点多吃晚饭,大人不动筷子孩子不能动。人最基本的痛苦就是饥饿。只有自己痛苦,才能体会到别人的痛苦。

正确的做法:为家里分担,否则会变得自私;错误的做法:好好管理自己,不用管家人

练习方法:分担家务,一起讨论家事;

心里有家人,吃东西要先给长辈

意志力不是来源于智力,而是靠体力磨练出来。

练习方法:拉链,锻炼,建议游泳,要孩子记得被淹时拼命挣扎的意识“只要扑腾,总能活下来”。

以上均要在 6 岁之前反复练习强化,越早越好。

心理问题可以倒推,一环扣一环。

比如两面派,抚养人管教不一致;

偷钱:16岁之前偷过,家里没管;

 青春期,又叫性功能发育期,也是心理反抗期。

该阶段是早期教育缺陷补救期,未完全定性,21岁之后就基本定性了。

青春期是犯罪的高峰期,英国做的调查:14岁:矿学高峰;15-16:成瘾:网络或毒品。

两个变化:

生理:身高(视觉优势),性发育(排精,月经)

心理:独立性,自尊,逆反,结伴,幻想,性意识觉醒

独立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标新立异,回避父母干涉,少谈自己事情,烦唠叨,寻找自己信仰,离家出走;

自尊:自尊心强,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

逆反:怀疑以往未经验证的警告,对以往权威的否定,对着干;

结伴:不再向家庭和老师求助,而选择同龄人。如果孩子结交了坏孩子,有可能是因为有人在欺负他,所以结交坏孩子寻找安全感,家长要多观察,多了解;

幻想:(原因)想象力的思维发展,而社会阅历不足,靠小说或网络弥补想象力的不足,导致幻想;

性意识觉醒。

(要理解孩子;对孩子要像治水一样,要顺流引导,而不是强赌;注重生存教育,而不仅是考试教育;要了解孩子喜欢什么、擅长什么;要先肯定孩子,才能和孩子交心;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对方,保持家庭中良好的异性交流,做出榜样;父母要眼光比孩子看得更高更远,要讲究说话艺术):

1 要改“要求和命令”口气变“商量”口气

多观察,少唠叨,点到为止,比如:“那你自己看着办吧”,不要说“你必须承认你错了,你一定要怎么怎么做”;“自己决定,是不是怎样怎样更好?”。

2 要将孩子视为自己的“同事”或“朋友”尊重待之

要用平等的态度,将孩子视为自己的朋友。

3 让孩子“参与”家中的大事,让他分忧与分责

家中出现困难(即使不需要孩子来解决),也和孩子一起讨论,先听听孩子的意见,让他学会参与和分担,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4 善于从孩子的态度发现自己教育方式中的问题

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培养阳光的孩子更重要,人的成功在于性格。家长应该更注重孩子的全面性发展,而不是仅智力的发展。要经常关注孩子,问问:“上学快不快乐?有人欺负你吗?老师对你好吗?有没有想跟爸妈说的话?”

5 关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及家庭背景

例如:孩子过生日时,让孩子带好朋友来家里吃饭,聊家常,观察其好朋友的品行和打听其家庭背景。如果对这个好朋友感觉不好,家长可以向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见,说清楚感觉不好的原因,问问孩子是否认同,让他自己考虑。如果孩子想摆脱一个坏朋友而无法做到时,家长要及时发现,并且帮助他。多交流,多关注。

6 要关注孩子的兴趣所向,尽可能地与其共同欣赏,再引导他的兴趣

网络成瘾时,首先态度上要共同欣赏,不要一味否定,再予以引导,报个乒乓球班,与孩子打比赛,一起出去活动,一起玩,多样化游戏!孩子网络成瘾,是因为先出现了心理问题,感觉单一导致。知识不限于书本,对孩子向社会开放;交朋友;学习体育音乐,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可以避免上瘾,并且弥补想象力的不足。

7 要给孩子以信任!

给孩子建议,但不要让他强制执行,静观其变,相信孩子能够克服。

8 为他的善良、成功、负责表现而骄傲!

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如果发现孩子早恋,不要偷看了孩子的东西再批评,装没看见,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而不是禁止。

如果孩子告诉了家长,可以恭喜孩子,有人喜欢或者喜欢别人是好事,说明孩子有爱心有魅力,但是还不到可以负得起责任的年龄,将来你会不会变?不阻止他,让他看到他十年后的样子,是否愿意结婚就不再深造学业了。

充分信任,把握分寸。

对于女孩子,要告诉她谈恋爱可以,但是不可以把自己轻易给别人,不是贱价处理的货品。

适当时间和孩子讨论:恋爱和结婚是什么关系;什么是真爱,怎么看一个人爱不爱你;恋爱是美好的,但是要保持一定距离,什么是危险不可以做的事情;通过动物世界了解什么是性交,不回避该话题。

根据年龄特点,初中时可以讲性别魅力,高中时可以讲人类性史话,让他们知道人类性的发展,为什么和道德法律有关,财产继承权、近亲结婚等,用科学和历史的态度适度讲清楚。

5个课题:性意味着什么;性别魅力与修养,性别魅力与社会交往;道德法律同行的意义;生理知识。

父亲要和儿子讨论妈妈的优点,当初怎么看上妈妈的,什么品质是女孩子的好品质;同理,妈妈要和女儿讨论爸爸的优点;引导孩子挑选异性的眼光;要跟孩子讲结婚后,一年以后再要孩子,先要过渡一段时间,看看彼此是否真的合适。

交流方式:可以用文字交流的方式代替直接说;如果面对面交流别扭,可以带孩子去散步时说。

和孩子讨论人生的真谛,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例如,“你上学,我跳楼,你怎么办?”

和孩子讨论生命的意义: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为什么宝贵?如何保护我们的生命?

(1)健康,远离不健康的东西;

(2)自由、守法;

(3)情义,有情有义,生命有色彩。

(4)责任感;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

(5)里程碑的纪念日:孩子的14岁、16岁、18岁生日。

14岁:孩子自己负责,不拿别人东西,不杀人放火;

16岁:开始读法律,有法律意识

以上内容整理编辑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bb12a0102y0dnhtml

早期教育是人一生当中最关键的一环。

人从出生起,将有多年的无助与依赖(12岁以前),正是在这最初的岁月里,他身边的抚养者日日夜夜地照看与哺育,才使他出现对养育者几乎一生不可消失的情感联系。

12岁以前统称为“依恋期”,12岁以后18岁以前是“青春期”。

“依恋期”是我们教育孩子最关键的时期,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很弱小,他对父母、对抚养人都有相当的依赖和依恋。

“青春期”的孩子一般是比较逆反的,有时候一些很乖的孩子到这个时期也会出现一些行为问题,或者一些心理问题。

有些问题你不用去管他,他会自然的就恢复正常,也就是说他度过青春期,他就会恢复正常。但有些孩子就不是这个问题了,他青春期出现的问题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比如那些不可逆转的过错。

青春期是人最容易出事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管起来也是最难的。

但不管是依恋期还是青春期,都是人的未成年时期。这一时期孩子出的问题,父母,或者其他抚养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帮他矫正。

“依恋期”发生的问题最好放在家庭解决,“青春期”发生的问题最好放在社会解决,由社会专业机构来干预。

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具有滞后性的特征,你所不明白的他的行为的发生归根结底都是抚养方面出了问题。

01

首先要讲的第一个心理现象是“情感发展”。

人在生命的早期是最笨的,在1岁之内,大猩猩比人要聪明。

也就是说,人在1岁之内,是相当的无能、无助。

他的吃喝拉撒要完全依靠另外的人,也就是说他的痛苦的解除,都在这个抚养人。他所有需要的满足和由此带来的快乐都和这个抚养人的出现息息相关。

因此,日复一日,他这个时候从快乐体验,到他快乐过程当中的注视,以及他耳边听到的抚养人的声音,到他半岁之后,他就开始认人了,开始挑人了。

这个“认人”的现象就是最早的心理现象,就是“情感”,我们有时也叫“依恋”。

人和人的关系始于需要的出现,而需要的满足一定是和他人有关,在满足的过程当中建立情感。

人和人的关系,第一是需要,第二是情感。

其次要讲的第二个心理现象是“言语发展”。

情感的发展是其它心理现象发展的基础,情感的发展和孩子的言语发展密切相关。

真是有爱的抚养一定是唠叨的,也就是有话的。

内向的人不善交谈,不善表达,他跟人打交道很发怵,他言语上、用词上、张嘴上都很困难,因此他有时候宁愿动手,也不愿意动嘴。

他早年的抚养一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缺少耳边的唠叨。

亲情抚养一定有是话的。

妈妈照顾和幼儿园里或保姆照顾肯定不是一个状态,缺少互动,丢少沟通和交流,缺少爱的传递。

爱的抚养和非爱的抚养一个重要的区别是有没有话。

听得多的孩子一定说的早,口齿也伶俐,表达更清晰。

言语发育不一样,慢慢就会发展成不同的性格。

再次要讲的第三个心理现象是“社会性发展”。

言语发展他一定和人交流,

如果小的时候没人跟他说话,长大了他就不愿意跟人交流,也不在乎别人的表情,不会察言观色,因为没有这方面的锻炼。

社会性就是愿不愿意和人亲近,愿不愿意和人交流。

言语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要讲的第四个心理现象是“观念和性格的发展”。

观念是人的一种想法或一种看法,是在人的不意识中就出现的一种反应。

观念就是观的同时形成了念。

观念是看到了就形成了,信念是明白了坚持。

观念的出现,在父母的唠叨、父母的言谈举止、父母的坚持和信念。

你不能喝尿不是生理上不能喝,而是心理上不能喝,这就是后天形成的观念。

性格是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

社会行为一定是跟别人有关系的,比如自私,比如冷漠,相反的有热情、宽容、善良等。

性格就是一个人和别人有关的行为方式。

性格既代表了人的观念态度,更重要的是他的行为表现。

懂事不懂事完全在于父母怎么教育。

02

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六岁之前父母应该怎么管教?

第一方面训练:六岁之前说不,是对孩子最早的一个训练。

孩子还小的时候,你让他闹,他能闹到哪儿去?但如果孩子长到十几岁,他闹的方式可就多了,闹得程度也厉害了。动不动就会以死相威胁,但孩子对死的认识又很肤浅。

不要让你的爱在他的眼里成了没有限制的。

三岁之前孩子的哭代表着他的痛苦,三岁之后就不单纯是痛苦了,而是有了目的性,达不到目的他就哭。

这个目的性一出现,家长就应该开始训练他了。

第二方面训练:克制任性的训练。

不要打也不要骂,放到卧室比较安全,一对一较劲,类似于熬鹰,看谁能熬得过谁。

不要生气,不要骂他,他看见了就会形成观念,你那样做容易给孩子形成不好的观念。

不要说教,因为他听不进去;不要打他,因为对他不公平;不要走开,他哭给你看呢,你就看。

大人安静下来,就坐在孩子跟前看着他,让他哭让他闹。磕着碰着也不要去管他,他知道疼。

然后等孩子哭得累了就适当给点爱,但绝不妥协。

没有不文明,没有打他,也没有骂他。

以这种方式告诉他,如果你闹起来没道理,我不心疼,我也不让步。我也不跟你闹,我就看你闹,你就闹吧。

经过这一次事他就会知道,闹是没用的。

但又不能让孩子太压抑,那怎么办呢?跟他讲以后有什么事要跟家长好好说,如果你能说服我,我可以考虑你的要求。

这就给孩子留了一条路,还能锻炼他的说话、构思和表达能力。

鼓励他跟你交流,把握三比一原则,三次满足他一次,让他知道交流有用,但也不要每次都给。

达到了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他不跟你闹了,第二个目的他如果想坚持,他会跟你商量。

形成了这个习惯,到了青春期,亲子关系就好处了。

进行疏导性教育,而不是一味地堵。

恩威并施,让他知道父母爱他,但父母不迁就他,父母的爱是有限制的。

第三方面训练:克制诱惑。

前面两个训练都是父母在场,如果我不在的时候他能不能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让他知道“等待可以获取更大的满足”,你今天的克制是为了以后更加长远的发展。

没有耐性的孩子上学一定会出问题。

第四方面训练:学会忍受。

第五方面训练:防止自私。

这两方面训练可以放到一起做。

孩子成长过程中,自私是正常的。

自私是怎么养成的呢?就是他只管他自己的事,别人的事不用他管,不用他考虑别人。

上学就只管学习,别的什么事也不用管。等他考上了大学,他就会觉得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与你们无关。

自己的事自己做,公共的事大家做,别人的事帮着做。

从他上桌吃饭开始,就给他立一规矩:大人不动筷子,你就不能先吃饭。

这事儿很简单,但是非常有效。

饿一个小时,饿不坏他,也饿不死他。饿起来确实挺难受,但人生最期本的痛苦就是饥饿,孩子以后走向社会、走向人生的话,他的痛苦会有很多。

让他去体会,因为人只有自己经历过痛苦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别人的痛苦。

要让他在这小小的痛苦面前知道别人和他一样,而且我们是一个家,我们是一个整体,所以我们要一起挨饿。

让他心里有“别人”这个意识。

这个叫吃饭的等待与控制。

尊老敬老,先人后己并不只是个形式,它有助于防止孩子自私。

谁要是没回来,就拔出一份菜,留出一份饭,形成习惯。

脑子里得有“别人”。

第六方面训练:挫折训练。

这也是性格训练中很重要的。

挫折忍耐力和意志力相关。

没有忍受挫折的忍耐力,孩子就很容易出问题,一有不顺心就寻死不活。

意志力的培养不是靠智力,而是靠体力。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要让他吃一点体力之苦。不一定是干活儿,拉练也行,爬山也行。

03

所谓青春期就是性功能的发育期,能生育后代的生理完成,心理危险期,人生第二反抗期和早期教育缺陷的补救期。

在青春期这个阶段,对那些12岁之前形成的问题还能管过来,虽然要难一些,但这个时候他还没有完全定形。

如果这个人到21岁之后,你要想再改变他就很难了。

人的一种看法,认知的东西,一生都可以改变,但是性格不是那么容易改变,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所以要及早培养,越早越好。

青春期有生理和心理两个变化。

生理一个是身高,另一个是性发育。

心理第一个变化是独立性,第二个是自我意识、自尊,第三个是逆反。第四个是结伴,幻想,性意识觉醒。

青春期是出现违法犯罪的高峰期。

14岁是旷学的普遍高峰期

15岁是违法和吸食大麻的高峰期

16岁是吸毒的高峰期

15、16是成瘾的高峰期

犯罪的高峰期是16岁男性和21岁女性

国内毒品控制得严,所以网络成瘾就比较严重。

到了青春期,家长要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第一点,要改要求和命令的口气为商量的口气。

小的时候可以爱、可以包容,小的时候可以适度地惯他,但是到了青春期这个年龄段,第一要平等,第二要商量。

第二点,要将孩子视为自己的同事和朋友尊重待之。

孩子已经成年了,要尊重他,把他当同辈来对待,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你对同事怎样,你对朋友怎样,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这些事该这样做,那些事该那样做,你就对孩子怎样。

当然对孩子和对同事又有不一样的心态,孩子的事我要负责,所以该说就得说。

肯定是要说,但是说话的口气要像朋友那样。

第三点,要让孩子参与家中的大事。

不管他什么样的学习状态,家里的大事都要告诉他,征求他的意见和建议。

可以不用他帮忙,但也要听听他的意见,让他分担一点对他没有坏处。

学习,学多少也没够,但是学习之外有些东西对他非常重要,比学习要重要得多。

第四点,要善于从孩子的角度发现自己教育中的问题。

你以什么样的方式教育他,他就以什么样的方式对你。

你尊重他他就尊重你,他不尊重他他也不尊重你。

无言自威,话点到了,你不说话,默默地看着他,他就知道了。

第五点,关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及相关家庭背景。

青春期时期合群性发展非常突出,同性别、同龄朋友对他的影响非常大。

在他生日的时候,让他把朋友都邀请来家,我做东你做主。

当你孩子结交的朋友不好的时候也不要急,而要问问他欣赏那个朋友什么,让他说说那个朋友的优缺点,这样你就知道他为什么跟那些孩子交朋友了。

如果你发现那个孩子不是太好,这时候你可以提出建议,把这个话告诉他就足够了,孩子自己会掌握和处理。

当然,如果孩子有什么难度你要能够发现,比如他想摆脱摆脱不掉。

如果父母跟孩子交流很好,遇着这种情况他会向你求救的。

第六点,关注孩子的兴趣所向。

尽可能与其共同欣赏,从而能引导他的兴趣。

青春期的孩子你不要简单地阻止,顺、疏而不是堵。

比如他喜欢网游,你就陪着他一起玩,让他教你。

还有漫画书,你也借他的来看。

跟他共同成长,要给孩子信任,信任感是双方的一种默契感觉。

他不告诉我也没事,我知道我们孩子懂事,他会自己处理的,然后静观其变。

做家长的,特别是妈妈,要学会一种大度的教育

第七点,为他的善良、成功、负责表现而骄傲。

他学习上没考好,他自己已经很沮丧了,这时候你千万不要再打击他的自尊,要找到他其它的优点来鼓励他,要当着别人的面表扬他的优点,让他知道他的哪些方面是他做人值得骄傲的东西,让孩子找到自尊。

没有不对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方法。

没有差的孩子,只有差的家长。

家庭教育是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也在成长,但是矛盾的一点是等父母有经验时,孩子已经长大,教育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所以家庭教育的理念极为重要,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

依恋之后紧跟着发展的就是亲情。慢慢地,他走出了家门,那就是伙伴情了,再发展就是同学情了。同学交往的话,先是同性,再是异性。到什么时候他情感发展完整了呢?当他对陌生人也有一种情感,就是我们讲的博爱。博爱,就是我见到不认识的人,我看他很可怜,我也会去帮助他。这个情感叫社会情感,有它就特别好了。

大家在做父母之前需要想好以下问题:1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在怀孕和养育孩子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出生后第一年,一定要自己带孩子。12岁前,不让他离开你的身边。2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3是否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阶段,每个阶段需要父母来做些什么?有条件的一定要阅读发展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如果你知道哪些东西对孩子是特别重要的,那么补上这一课的话,可能孩子今后的人生就会很顺畅。

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而且大多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健康的人生需要养生,更需要养心。

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不在乎父母事业有多成功,父母多有知识,多有钱,只有你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你在他依恋时期的陪伴时间有多少。即12岁之前。

只要心理抚养不到位,那么,电视,网络就会教育他,当我们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种种毛病时再行动已晚。这就是心理发展是有关键期的。尤其是在独生子女的时代。

因为我是一个学者,我的想法是只要你自己的内心纯净就好。第一,你要相信自己的研究。第二,你觉得你的研究是否有任何私利在里面,如果你没有私利的话,你真的是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在说话,拿别人的误解你不要怕,因为这个社会是多元的。

--------------一不小心又花了差不多五个小时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原本是没计划今天读完的。特别是读第一章的时候,我忍着强烈的不适感,因为李老师说的都是真实的案例,大部分是我们有知道的案件。感觉特别多的负面情绪在影响阅读者。所以也是这本书我推荐的程度较低的一个原因,四星。如果单从内容和文字的角度,是够的上四星半或者五星推荐的。但是到后面,我的情绪又缓和过来了,一个原因是后续的案情刺激虽然也有,但是第一章节给我的冲击已经够了,其次,对于真实的细节的案例,我都选择跳过不读,只读理论性的建议性的,结论性的。李老师的专业水平不用质疑,她的专业著作我也没太大兴趣。但是她的追根溯源,对家庭教育影响人的成长和行为的研究我特别喜欢。国内是比较少有这么专业,权威水平的关于家庭教育的学术研究作品,而且是非常和实际情况接轨的。所以李老师的家庭教育相关作品我后续也会再找来阅读。最后总结,这本书适合全部家长阅读,也适合大学生,只要不是特别反感和被案例刺激就行,或者学我跳过案例细节。大学生以下的年纪也没时间读这个闲书, 就不建议了!

犯罪心理画像的描述不是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单一描述,而是对心理特征的综合性描述。

犯罪心理画像所能做的就是提供一个非常像那个不知名的犯罪嫌疑人的人物传记式的描述。

情绪刺激,就怕一来二往地持续发生。人的情绪修养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他们不仅仅是为了侦查,我们会发现这些人实际上是人性出了问题,也可以说他们心理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了解他们这种心理问题的形成路径,也就是它怎么发生的,然后我们才知道如何去帮助其他人不再出现这样的心理问题。

失去了这种因经历而形成观念的机会,从而造成他们一生的心理空缺:缺乏暖意判断的根据,从而形成潜在的心理危机。

他几乎没有留下过多少被疼爱和被细心呵护的心象记忆。

观念的缺失。

伙伴关系好,他就会有一个群体交流的过程。这就是人初期一个社会性的发展。如果没有这个经历,这个孩子就话少,后面和社会交往就会有困难。

博爱,就是说他能够对陌生人的感受产生共鸣。

真正好的母亲,优秀的母亲,会告诉孩子如何替别人考虑,要善待别人。其实,教会孩子善待他人,这有时是救命的东西。

很多时候,被报复者往往不知道报复的存在。

这种人生活范围比较小,心胸也比较狭窄,一点事都会被放大。

见多识广也会变得心胸宽阔。

没有跟人的那种身体亲密接触。

这种稳定的抚养需要多长时间呢,至少要六年,可延到12年。

现在我呼吁一个问题,就是6岁之前爸爸妈妈不要离开孩子,就六年。

所有的社会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是社会问题。人的问题是早年的问题。很多人的成长环境被破坏了。

从小没被善待的人往往不会善待社会。

我们一般认识问题都是从空间开始的,而最优秀的思维是长度,是历史的思维,是时间的思维。

我们要把人的问题,把自己的问题搞明白。

人心理的痛苦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他只能认识外界而不能认识自己,能认识自己的人不痛苦。

社会自身有一种循环的东西。什么叫循环呢,大家彼此都很冷漠,都很冷酷无情,那最后你得到的一定是这个。

信念和观念的区别在哪?

人的观念一旦形成,就会让人出现不意识就反应的行为。我们有太多的行为是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行为的,这就是父母的身教影响。

在父母的亲自抚养中,你的孩子就在复制抚养者的观念与性格,复制他最亲近的人的各种行为方式与态度。一般而言,人的长相大多取自遗传,但人的性格和观念则完全取决于父母的言谈举止。

我也想告诉那些成天担心,害怕孩子出问题的父母:只要你们夫妇相亲相爱,相互尊重,只要家庭和睦,只要你在日常生活中遵德重礼,处理问题时有理有节,你们身边的孩子差不到哪儿去。

人的生命和我们所感知到的东西是有限的。

越早年的观念,越会变成我们骨子里的东西。

从观念到信念,最后就是信仰问题。

跟现在比起来,中国古代的生活环境可能都不像现在这么艰难。压力不可能有现在这么大。不过那年代的生命安全和物质匮乏肯定是有的。

过去中国是村落式的,叫熟人社会,叫家族社会。

我们真的需要一批人能坐下来潜心研究中国十年,二十年后该怎么样发展。

学生太乖,能提出问题的太少。

我们的高考把穷地方的人全部拿走了,穷地方就没有可以改变的因素了。穷地方最活跃,最优秀的人都走了。每个村子都被掏空了,就剩老幼妇孺。回不去了,乡村在消失,故乡在消失。不光是物质环境被掏空了,心里的东西也被掏空了。

没有考虑到大多数孩子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真的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现实一点,让精英教育只占一小部分。

你梦想中的生活是什么

休闲创造文化,如果没有闲人,是不可能出文化的。

语言完全可以控制人的心理活动。

宽恕别人也在宽恕自己,善待自己。

青春期这个阶段更容易出现暴力。

现在连成年人的是非观都是乱的,怎么教育孩子呢?

孩子一定要有朋友。尤其到了中学,如果他孤立一人的话,就很容易被欺负。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功能在淡化,削弱。由于工业生产带来了生活都市化,职业社会化的趋势,使得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人格的核心部分——性格,其形成的主要时期就在人出生至青春期之间。

尽管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还会经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及工作场所,但无论我们走出的社会圆圈有多大,家庭永远是这个圆圈的轴心,也是我们的归宿,直到我们成熟,独立,然后组成一个自己要负责任的家庭。因此,家庭是人格教育的关键场所。

每个有幸福童年的人都会回忆起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恩爱和对子女慈爱,是每个儿童幸福成长并形成良好人格的前提条件之一。

家庭稳定是塑造青少年良好人格的前提。在这一前提下,父母的修养水平又决定着孩子未来的人格。

这些非知识性的内容大多涉及行为,而不是言语内容。它们无法通过考试的方式来强迫人学习,复习而接受,只有靠影响,潜移默化来进行。---李玫瑾--家庭在青少年人格教育和预防犯罪中的作用

我们的三大教育体系——家庭,学校,社会,过去最好的情况是三项指向一致,家里的话和学校,社会的话是同一个方向,现在则是三个方向,所以孩子就很功利地选择什么对他有用。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需要智慧和技巧,需要探讨,需要学习,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许多经验可以给我们知识,但在家庭教育中,等父母有经验时,孩子已经长大,教育的机会已经错过。

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有滞后反应性。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其弱小和被动决定其一切是成人造成的。家庭抚养不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才真正决定命运。对子女的爱护,其前提是尊重,家长要知道儿童和生命的基本权利有哪些。改变孩子的行为须先改变大人的行为。

智力,分数,学历虽然重要但是纵观人类历史,绝大多数被人们敬佩和记住的成功者一定是有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他们有责任感,同情心,博爱,他们能自制,能付出,能与人合作。而责任,自制,合作,付出等,均为人的性格,不属于智力的范畴。

家庭教育的首要工作是如何对家长们进行教育,如何让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心理过程,大人们如何在孩子出现问题时能够有意识地主动发现自己的问题,先调整自己。能做到这一点,家庭教育才具有真正的价值。改变孩子的行为先改变大人的行为。--李玫瑾--家庭教育的六个理念。

心理上,精神上的问题可能与社会变化有关。

情绪就是人的需要在满足与否的情况下出现的生理反应,心理体验和外部表现。情绪问题涉及生理上的问题。

6岁之前的性教育在于灌输给孩子怎样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的观念。告诉他为什么只有爸妈能给他洗澡,这是因为身体不是所有人都能随便看的。身体的敏感部位是不能让别人摸的。如果有人要摸的话,你回来一定要悄悄告诉我。这是我们两个人的秘密,好吗?---李玫瑾

一个人,如果在心理上有力量,那么他就会显得比较文雅。

中年男人的生活阅历足够丰富,他对女性已经非常了解,很容易吸引少女的注意。

人在缺少心理力量的时候,很容易倾向于使用暴力。

找对象一定要慎重,结婚不要太早,更不要过早地生孩子。

良好的家庭,良好的家教。

一个人的人格问题当中,有一部分源于生理,有一部分源于环境,剩下一部分则源于家庭。人格的扭曲很多在于后天,纯生理的问题并不是主要的。

恋爱很容易,但婚姻确实是需要选择的。

我们的很多爱情都是**教的,小说成为我们谈恋爱的一个教材,但它是不用负责任的,代价是你自己去体会的。

传统的东西在人类社会能够延续这么多年,是有一定道理的。

18岁以下就犯罪的人,基本上家里都有问题。我认为一个社会的人的质量和家庭状况是密切相关的。婚姻要认真对待,因为它涉及整个民族的质量。

意识这种东西,更多的是心象。心象即人通过外部感知觉获取的事物刺激形象在内心呈现的一种心理图像或心理景象。

想象解决的是现实问题,而幻想解决的是心理陶醉与心理满足的问题。

最近随着热播电视剧《小舍得》的开播,引发许多家长的热议,作为家长到底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是素质教育,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是从小报各种辅导班,以成绩为先,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毕竟 社会 只看成绩。

正好电视剧里的两位女主属于以上的两种情况,南俐、夏君山夫妇站队素质教育,刚开始女儿夏欢欢的成绩一直处于差生的边缘,反观田雨岚、颜鹏夫妇崇尚成绩第一,特别是田雨岚,对于儿子田子悠的教育几乎已成“疯狂”的境地,对,就是疯狂,用这个词形容她一点都不过分,可结果呢?儿子田子悠从小性格内向、孤僻,感觉一个小学生早早就失去了专属于孩子的天真和可爱。显然,这两对夫妇的教育理念,我们都不是特别认同。这样的故事情节一时间让电视机前的我们陷入教育的两难境地。

这两天我在读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幽微的人性》,很多家长应该在抖音刷到过她,或许不陌生,她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

她在书中这样写到, 健康 的人生需要 养生 ,更需要养心。人在幼年需要心理抚养,大家在做父母之前需要想好以下问题:

1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 在准备怀孕和养育孩子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在孩子依恋期间(12岁之前),不让她(他)离开你的身边。

2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 在孩子12岁之前,依恋现象一直存在,依恋现象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越重要。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挣钱有多少、知识有多少、事业有多成功,只在你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你在他依恋时期陪伴有多少。

3是否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阶段, 每个阶段需要父母来做些什么,心理抚育的内容哪些在先、哪些在后,哪些时基础性的心理抚育等,如果认为孩子出生后会自然长大,会自然懂事,那人们一定失望。因为只要心理抚育不到位,那么,电视、网络就会教育他(她),当我们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种种“毛病”时再行动已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064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