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菊花台”反应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歌曲“菊花台”反应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第1张

这是一首描写外出征战的将军与独自在家守侯的妻子互相思念的一首歌曲,歌词婉转动人,含蓄哀伤,配合JAY独门中国古典曲风,可谓经典歌曲(个人认为已超越〈东风破〉〈发如雪〉)。

古代描写战争之法,大多从侧面描写,而最常见的就是夫妻之间的分离,如唐代有诗〈闺怨〉云:“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也就是说这类离情。然而此一首〈菊花台〉,视觉之独特,想象之瑰丽,令人叹为观止。

第1段(见编号),描绘出一个凄清夜晚,妇人独自登阁楼,人月两相对的场景。而到了第2段,视角一转,变为将军自视,其中含义颇深的“梦在远方,化成一缕香”尤其出采,将体现自我抱负和思念妻子的情感含蓄而生动地表现出来。

同样,第4段的部分,又以一个妻子的视角,担心丈夫此生就此埋没战场,无法回来与她团聚,故有“怕你上不了岸”一说。而第5段又转回丈夫(即这个将军)的视角,说出了内心的担忧,一是担忧自己无法建功立业,二是担忧自己回不了家乡,见不到思念已久的妻子。

这几段都用特殊的手法,变幻妻子与丈夫的视角,不断为我们展现出这样一副情感的画面,而这“哀婉的惆怅”,竟使夫妻共同度过了一个不眠的夜晚。感情表现真挚隽永,回味无穷。不愧是大师级作词人的功底。能以现代白话,写出文言诗歌的味道。

《菊花台》经典句子TOP3

第3名:“愁莫渡江 秋心拆两半”

以拆字的手法,将“愁”字分开来看,而“秋”“心”却恰恰是情景的写照。在古代诗文中,“秋”往往有指盼人团聚,孤单离愁之感,而“心”则恰好是妻子真实的写照,于是情景交融,而又浑然不着痕迹,这句词,堪称佳句。

第2名:“梦在远方 化成一缕香”

男人必定要建一番事业,而自古忠孝两难全,思念已久的妻子,和无休止的功名战场,究竟该如何选择?歌词中并未给出答案。联系前句“我一生在纸上”,意指功名就在这战场的指挥图,皇上的升官榜。而后句“随风飘散 你的模样”又似指他的梦就是家中的妻子。这种矛盾的心情,由此一句体现得淋漓尽致,堪称妙句。

第1名:“菊花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菊花到了凋谢的时候,自然地落下,任人践踏,而那久未见面的妻子,在这位将军脑海中的模样也已然模糊。“菊花”在古代不但表示离别之意,更有思念哀伤之感,此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菊花的黄”与“笑容的黄”混淆一起,却偏又自然深刻,使人感到,那温暖的笑容正在逐渐淡掉,远去。哀伤而又动人的情感自然流露,堪称绝句。

惨白的月弯弯 勾住过往

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九月初八,重阳前夜,月上弦。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淌

朱淑真《断肠词集•谒金门》:“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夜未央”典----《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楚辞•离骚》:“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楚辞•九歌》:“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文选》:“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曹丕《柏梁体•燕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徒留我孤单 在湖面成双

《诗话》:“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李太白独而不孤,而此却是茕茕孑立,对影成双,形影相吊,颇有“念天地之悠悠,独伧然而涕下”之悲凉。

花已向晚 飘落了灿烂

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古人评李义山此诗曰:“意悲于迟暮,情动乎桑榆。”----《楚辞•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愁莫渡江 秋心拆两半

《红楼梦•咏菊》:“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龚自珍《秋心三首•其一》:“秋心如海复如潮,但有秋魂不可招。”----小小的拆字格,愁为秋心,心为秋愁。

谁的江山 马蹄声狂乱 我一身的戎装 呼啸沧桑

黄巢《不第后赋菊》:“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王维《老将行》:“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挡百万师。”----陶渊明(出处不明):“披甲老铸金,西风任酣战。”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619268htmlsi=7

含义:夜已深,心中有无限的伤感和惆怅!自己孤独一人在这里思前想后更觉愁绪满怀!想入梦却难以入梦,只因情使自己迷失,怎么经得住难以忘怀的恋情的折磨啊!

这是为情所困所产生的感慨。

  《诗小雅庭燎》

  诗经·小雅——《庭燎》

  夜如何其?

  夜未央,庭燎之光。

  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夜如何其?

  夜未艾,庭燎晣晣。

  君子至止,鸾声哕哕。

  夜如何其?

  夜乡晨,庭燎有煇。

  君子至止,言观其旗。

  赏析:

  《庭燎》描写宫廷早朝的景象,表现君王勤于政事。诗以问答开始时,形象地表达时间的推移,透露问答后面人的性格,突出庭燎的烟光,暗示勤政,而含蓄有味。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毛诗序》说:“美宣王也。因以箴之。”齐诗、鲁诗也都以为是宣王中年怠政,姜后脱簪以谏,宣王改过而勤于政,因有此诗。郑玄笺云:“诸侯将朝,宣王以夜未央之时问夜早晚。美者,美其能自勤以政事;因以箴者,王有鸡人之官,凡国事为期,则告之以时。”但作者是什么人,各家之说不一。方玉润《诗经原始》以为“王者自警急于视朝”,为宣王所自作。然而方氏未列出充分的理由,故信之者少。按此诗应为宣王所作,根据有三条:第一,诗凡三章,从时间说由深夜渐向天明,而三章中俱言“庭燎之光”,则应是居于朝廷者所作;如系大臣、诸侯所作,则就应按由家赴朝路途景象以时间先后为序加以描写。第二,诗中三言“君子至止”,也是以朝廷为立足点言之。第三,“夜如何其”为王问鸡人(掌报晓的人)之语,“夜未央”为由鸡人所告知道的结果,与《周礼·春官·鸡人》所载礼制一致。所以,以此诗为宣王所作较近诗情。

  诗共三章,第一章写夜半之时不安于寝,急于视朝,看到外边已有亮光,知已燃起庭燎;又听到鸾声叮当,知诸侯已有入朝者。说明宣王中兴,政治稳定,百官、内侍皆不敢怠于事,诸侯公卿也谨于君臣大礼,严肃畏敬,及早入朝以待朝会;而宣王勤于政事、体贴臣下、重视朝仪的心情,也无形中见于言外。

  第二章时间稍后,但黑夜尚未尽,庭燎之光一片通明,銮铃之声不断,诸侯正陆续来到。朱熹说:“哕哕,近而闻其徐行声有节也。”(《诗集传》)第三章写晨曦已见,天渐向明,庭燎已不显其明亮。朱熹说:“煇,火气也,天欲明而见其烟光相杂也。”(同上)按《说文》:“煇,光也。”段玉裁注:“析言之,则煇、光有别:朝旦为煇,日中为光。”又《礼记·玉藻》:“揖私朝,煇如也;登车则有光。”说清早由家别大夫之时天尚不太亮,至登车时已大亮。则“有煇”指不太亮的光。这一则可与《庄子·逍遥游》中所说“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相证,二则可知火炬即将燃尽,故光不如前之明亮。此时来朝诸侯和天子俱抬头看旗。郑玄笺云:“上二章闻鸾声尔。今夜向明,我见其旗,是朝之时也。朝礼别色始入。”观旗而识别其封爵官位。

  昧爽视朝,本为定例,但昏庸之君往往有名无实。宣王勤于朝政,纲纪严肃,上下振作,造成中兴气象,由此诗即可看出。诗中虽未用比兴,也无多形容,但其白描的手法既捕捉到最具特点的情景,也细微地反映出诗人的心理活动和当时心情,实近于天籁。

  此诗为唐代贾至《早朝大明官》及杜甫、王维、岑参的和诗所效法。但贾至等人之作主要渲染宫廷的庄严华丽,朝仪的肃穆壮观,君王的尊严神圣及大臣的雍容闲雅,稍嫌铺张堆砌。此诗则着重表现了君王急于早朝的心情和对朝仪、诸侯的关切。“君子至止,言观其旗”,写人写景结合在一起,颇能传神。两类诗都作于乱后新君刚刚即位之时,但就表现而言,《庭燎》较之唐诗更为真挚而简练,让人读后深觉言有尽而意无穷。

  夜未央,“未央”一词最早见于《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意思是“未尽”、“不尽”。

  没有尽头的夜,何其漫漫,是冬日的夜?抑或是欢娱中的情侣心底最真挚的企望?夜还没有过去,希望也就没有消失。

  “未央”从来不代表颓废与心碎,失落与无奈,其实,它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希望与未来,是光明与坦途。

  夜未央,一切都还没有结束;夜未央,何来心碎?!

  

参考资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59cc77010006jlhtml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11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