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有感情吗?

植物有感情吗?,第1张

植物有没有感情?这是一个经验命题,不能先验地否定或者肯定。 但按一般对“感情”一词的理解,现有的证据表明植物没有感情。声称的“有感情”,基本上源于一顶流传甚广的伪科学实验

(补充:九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工程、第十八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美术片、大型科普动画系列故事片《蓝猫淘气3000问》(100集,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ISBN 7-88479-004-1)中的第21集照抄了巴克斯特的伪科学实验,完全肯定植物有感情。以这种形式向广大青少年普及科学,实在不妥。这一科学传播案例印证了CSC的一个说法:传播什么与怎样传播是一个问题,而不是两个问题。前一方面不搞清楚,忙于后者可能南辕北辙。

顺便一说,我购买了一套百集《蓝猫淘气3000问》,发现这些“科普片”制作极为粗糙,配音也不好,更要紧的是画面不连续、跳跃过强,看几分钟眼睛就十分疲劳。)

沈阳一套地学丛书中的一本谈到植物的感情,女作家的描写竟与“李大师”的描述相似,原来都是道听途说。

现摘录《转法轮》第八讲中“采气”一节中相关段落,给大家看看。[1]李大师说的事,并不新鲜,而且可以说老掉了牙,又是讲那个搞测谎测试的所做的“实验”。

《转法轮》说:“我们告诉大家,树也是有生命的,不但有生命,还具备着很高的思维活动。”

“美国有个人专门搞电子研究,教人使用测谎仪。有一天他心血来潮将测谎仪的两极接在了一株牛舌兰花上,然后往花的根部浇水,之后他发现测谎仪的电子笔急速地画出一种曲线来。这种曲线正好和人的大脑在极短时间内产生一种兴奋、高兴时的曲线相同。他当时吃了一惊,植物怎么有感情呢!他几乎想上大街上喊:植物是有感情的。由于受这件事情的启发,紧接着他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做了许许多多的实验。”

这里的叙述与我评论的中国的另一本植物科普书中讲的同类故事差不多,差别在于,李大师把“龙舌兰”变成了“牛舌兰”!即把“龙”变成了“牛”。“牛舌兰”(爵床科的一个属)和“牛舌草”(紫草科的一个属)都是有的,但不是那个实验提到的植物。

接下去,李大师讲了植物能够从5个人中排除其中的4个,准确识别出来“践踏”它的那个学生。李的结论是,植物有思维有感情,“某些方面似乎超出我们今天的人。”

“有一天他把测谎仪接到一棵植物上,然后他想:搞个什么试验呢?我拿火烧它的叶子,看看有什么反应。他就这样一想,还没等烧呢,那电子笔就急速地画出一种曲线,就是人在喊救命时才能画出来的一种曲线来。这种超感功能,过去叫他心通,是人的潜能、本能,可是今天的人类都在退化,你还得重新修炼。”

李大师这一段讲述的植物故事别的书上也讲过。但后一部分关于“他心通”却是他加上的。关于“退化”,柯云路在《人体-宇宙学》一书中倒是有类似说法,但没说植物。

李又说:“各个国家的植物学家都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国家也在搞,这已经不是什么迷信的东西。”不知李先生说的是何时的事。在美国,的确有一段时间,人们因为怀疑那个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而做了一些对比实验,但都没有重现声称的结果。中国的情况呢?有一天,我给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打过一个电话咨询“植物感情”一类事情,回答是,他们不清楚是否有人在做,他们说龙舌兰等植物不可能具有感情。

李讲的这段故事在《转法轮》中并不特别,不过是他随便讲讲,用来宣传他的“高层次理论”。但要说李完全编造,也不准确。

还有一部《绿色魔术:植物的故事》,是这样转述这则瞎话的:“有一次,巴克斯特走进了纽约的时代广场,那里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他随时记录下他进行各种活动的具体时间,比如他跑步、走路、下台阶的时间,甚至把他同卖报纸的人吵嘴的时间也记录下来,而在此同时他又让自己的同事记录下实验室内他精心培育过的三株植物在那段时间里做出的反应。结果发现他的情绪发生变化时,那三株植物也同时发生了变化,这就说明植物与培育它们的园丁之间存在着特殊的情感共鸣。”[2] 这段叙述中“时代广场”是误传,我印象中纽约没有什么时代广场,只有“时报”广场,那“时报”指的是《纽约时报》。不过,“阳光卫视”也一再讲纽约的“时代”广场。

再看一段:“后来巴克斯特又用海虾进行实验,他在三个房间里各摆放了一盆植物,而且都接上了测试电极,然后在一个随意选定的时间里用自动装置杀死了海虾,结果这些植物同时都表现了强烈反应。看来它们还真有点‘人道主义精神’呢。”[3]

不管动机如何,对这类有关植物感觉、感受性和意识的描述,我却是高度怀疑的。其中的人物我猜是指巴克斯特(Cleve Backster),多年前我就知道他。此人1968年在《国际超心理学杂志》发表过一篇论文,声称通过实验证明了植物有记忆力,有类似动物的感觉能力。1974年6月ASPP(美国植物生理学家学学会)一次会议期间,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皮卡德(BGPickard)组织了一个讨论会,描述了一个独立的可控的实验,试图复现巴先生的实验,结果不成功。[4] 1975年1月AAAS(美国科学促进会)一个会议上巴氏与部分反对者ELGasteiger和JMKmetz面对面试图重复巴先生的实验,也没有成功。后来一系列实验也如此。

《绿色魔术:植物的故事》接着说:“接好电极以后,他把龙舌兰的一片叶子浸到恒温的热咖啡杯子中,这时记录仪的指针不动;过了几分钟,他在心里想了一下,要把接受电极的那片叶子烧掉。这时候他的头脑中出现了燃烧的景象,就在他要去拿火柴的时候,记录仪的图纸上出现一长串向上运行的图案。其实他根本没有移动,只是在心里想了想而已,难道龙舌兰猜出了他的心思?……后来巴克斯特又假装着要烧掉这片叶子,但这时的图纸上什么反应也没有。哎,这棵龙舌兰居然还能猜出人们的心理活动呢。”

看来,这植物有很高的“智能”,那神奇的植物就有测谎能力,比沈昌大师的“想像的理论”还玄。

植物科普书中经常出现有关巴氏实验的说法,却少有植物学家站出来澄清。人们喜欢讲和听离奇的故事,而不愿意听取对离谱故事的揭露。《文摘旬刊》摘编了《科学博览》上一则类似的故事:某人摘了3片榆树叶放在床边的一个碟子中。他集中思想,注视其中的两片,劝勉它们活下去,而不理剩下的一片。一周后剩下的那片枯死了,而“发过功”的两片仍然青绿着。据说后来他又与海芋属植物进行情感交流,而海芋还能对心怀歹意的心理学家表现反感。[5]这些耸听的叙述都没有确凿的根据,无法重复,属于一厢情愿。

我们喜欢植物,却没有必须编造植物与人相似的特别故事。植物因为是植物自身而得到或者理应得到人们的尊敬,完全不必因为看起来像我们人类而身价高起来。[6] 人其实有时并不高贵。

我们不知道植物一般地是否有感情,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巴氏等实验声称的那种感情。

-----------------------------

[1]见《转法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第267-270页。其中268-269两页讲的全是植物有感情这件事。

[2]文朴编译,《绿色魔术:植物的故事》,团结出版社,2001年,第304-305页。

[3]引文同上,第305页。

[4]参见《科学》,189(1975):478-80。

[5] 见《文摘旬刊》,2001年9月14日。原载《科学博览》2001年9期。

[6] 植物与人无所谓谁更高贵。人是我们的同类,有时人可贵。但是,对于有些人,对于破坏自然的人,其德性远不如植物,如果植物造福于人类算作其美德的话。

植物没有智慧,它们只有简单的支配植株生长和对外界反应的神经系统,但没有动物那么精密复杂的中枢神经,所以植物没有产生智慧的地方。它们能捕捉虫子或是其它一些反应都是出于本能,它们的叶片或茎干上有一些特殊的感觉细胞,当感受到环境变化或被昆虫等碰触后,自然有简单的神经递质传受到相应受体,从而发生闭合或分泌粘液等等的作用,但它的神经系统的功能也就仅限于此了。

采纳哦

  人们常把失去意识和感知能力仅能维持生命的人称为“植物人:事实上,这样的称呼对植物是不公的。植物不仅仅只是简单地生存着,它们也在不断面临生存的考验,并且有着自己的生存策略。

地球形成的初期,是一个没有生命一片荒芜的世界。在距今约5亿年前,地球大气的氧含量只是现在的10%,植物生命却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地球的发展,也带动了整个生物界的发展。一系列新的古生物学、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生物地理学、生理化学、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证据证明了植物界和其他生物一样沿着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演化趋势不断发展着。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现在才能看到如今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

既然植物能够在漫长的地球历史和不同的生存环境下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不断繁衍生息,发展进化,那么植物一定有其“生存智慧”。一些学者认为植物所具有的“智慧”有时候超过动物,甚至人类。

一种生命的形态特征是这个生命适应环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植物特别是主要器官根、茎、叶所展示出来的形态特征,超过我们的想像,表现了非常“智慧”的主动行为。

植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是根器官,千姿百态的根形态如贮藏根、支柱根、板状根、气生根、寄生根和附着根等揭示了植物为了生存及适应环境而进行功能分化的能力,例如胡萝卜、萝卜、甜菜、甘薯等膨大变态的根是植物贮藏脂肪、糖分和淀粉等养料的地方;玉米等在近地面的植物茎上长出的许许多多支持根,一方面用来吸收土壤中的矿质营养和水分,另一方面起到支撑作用;在热带雨林中,许许多多的高大植物都长有奇特结实的板状根,原因在于热带雨林雨量充沛,植物枝叶繁茂,许多植物树冠很大,板状根能有效地防止大树的倾倒;强风地区的植物常常表现为植物的根系特别发达,不仅存在对风的抗争,一些植物利用风来传播花粉,花粉飞得最高、最远的记录是松树花粉创造的。它的花粉具有气囊,可以达到几千米的高度,越山越岭,甚至能够漂洋过海,飘出数千里之外。

一些生于水中或湿度很大环境中的植物如落羽杉、红树为抵抗缺氧而生成的呼吸根;榕树、吊兰和葡萄悬挂而下的气生根;有一些植物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成为了寄生植物(如菟丝子),导致叶退化,不再主动进行光合作用,当它盘旋到别的植物身上以后,茎上就长出一个个突起的小“疖”,这小“疖”能突破被绕植物的茎干和叶,拼命吮吸寄生植物的营养和水分,这个“疖”就是寄生根。自然界中一些植物的茎细长柔弱,节上长有无数附着根,能分泌黏液,用来攀援它物向上生长,争取吸收充足的雨露阳光,如爬山虎、常春藤、牵牛花、紫藤等等。这是植物由于自身生理原因而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长期演化现象。最为奇特的变态根要数生活在热带地区森林中的大王花状瓜子金根,它的身上长满鼓鼓囊囊的花瓶状的叶,“花瓶”的上方开有口子,雨季一来便被灌满了水,即便滴水不进,它们仍能生存几年,只是“囊”中水少一些而已。

植物的另一个重要器官是茎,在适应环境、生存竞争的形态构建主动性行为中,茎也具有非常睿智的作用,其中茎变态是主动性行为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形态各异的变态茎,如丝瓜、黄瓜等由小枝变态而来的茎卷须,使得本身柔弱的茎干可以依靠卷须攀援和缠绕其他支持物生长;生长在干旱区域的仙人掌类植物的茎成叶片状,叶完全退化或成鳞状、刺状,茎叶内有叶绿体可代替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最大程度地减少叶面积以防止水分蒸发。纺锤树生长在南美洲,能长到30米高,两头尖细中间膨大,最粗的地方直径可达5米,远远望去很像一个个巨型的纺锤插在地里,纺锤树树干里面贮水约有2吨,它在雨季时拼命吸收大量的水分贮存起来,到旱季时供应自己的消耗。

植物第三个重要的器官是叶,叶形态构建的主动性行为又有怎样的表现呢刺槐复叶叶柄基部有一对托叶变态而来的坚硬的刺,以对付可能的食草动物的侵害;洋葱地下变态茎鳞茎盘上着生着膜质或肉质鳞片叶,内部贮藏十分丰富的营养物质;一些植物生活在缺少营养物质的环境中,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叶片的一部分或全部变态成为瓶装或盘状,专门捕食一些小虫子作为生长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除了上述这些器官形态,植物还有许许多多离奇的行为。南美洲有一种奇特的会“走”的植物卷柏,它为什么会“走”呢原来卷柏的生存需要充足的水分,当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它就会自己把根从土壤里拔出来,让全身卷成一个球体,由于重量轻,只要借助一点儿风力,它就会在地面上滚动。一旦滚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圆球就会打开,将根重新扎到土壤里,定居下来。一旦水分又不充足时,它会继续旅行。

植物的繁殖方式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一些热带近海的沙滩上,生长着一种特殊的胎生植物――红树,这种红树林的种子成熟后并不脱落,而是悬挂在母树枝条上继续发育,直到长成具有支撑根和呼吸根的棒状幼苗,成熟后会像一把剑一样插到海滩的泥地上独立生长。陆地上的植物,几乎都在地上开花,地面上结果,唯独落花生是在地上开花,而果实一定要在黑暗的环境里才能长大,开花以后的第四天,它的子房柄(果针)伸长,向土下生长,大约经过50天左右,果实便成熟了。科学家推测,这可能是为了防止动物啃食的主动行为。实验证明,在果针没有钻进土壤以前,用不透光的东西把结果的部分包裹起来,最终它也能正常结实。

当植物种子被我们横七竖八抛在土地上,但最终它们生长时,根却总能往地下扎,茎总能向上生长,各有所向,似乎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经过科学家研究表明,这是植物为适应环境而发生的一种生理单方向反应,被称为“向性”。植物的生命力是如此的顽强,具有那么多奇特的生存技巧和智慧。在全球一体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植物越来越像我们的朋友。在心灵休憩的片刻,当我们静静享受绿色带给我们的惬意的同时,仔细想想植物的生存智慧,也许我们还能从它们身上汲取一些坚韧的力量。

责编 窦利红

根据目前已知的科学研究,植物并没有像动物一样具有情感和感觉。虽然植物有一定的生命力和自我保护机制,但是它们没有中枢神经系统和脑部结构来处理信息和感知外部刺激。因此,植物不具备情感,包括开心、伤心、愤怒等。有人可能会注意到一些科学实验表明植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例如植物会向光源弯曲或排斥某些化学物质。这些反应只是生理上的反应,而不是情感上的反应。植物的这些反应都受到生物钟、周围环境和内部化学反应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即使植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也并不能证明植物有情感。综上所述,植物并没有情感能力,虽然它们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机制和对外界的生理反应,但这些反应只是基于其内部生物化学反应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128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