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历来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但长期以来,古诗词的鉴赏教学应试化、形式化,其教学模式越来越僵化。因此,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寻求有效的教学途径便成为语文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通过语言描绘引入诗词的情境
在古诗词的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语言描绘,将诗词的情景创设出来,逐步地引导学生进入到诗词的意境中去,使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达到基本的一致,产生相应的共鸣。比如教学《琵琶行》一诗,在讲诗文的第一节时,可以对其进行这样的描述:深秋的傍晚,荻花在浔阳江边飘零,秋风萧瑟。岸边,匹马消瘦,一叶扁舟,主客相对无言,默默饮酒,以作辞别。茫茫江水之中,苍白的月影随着水波飘动。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会对主客的心情有所想象。当主客听到江边传来的琵琶声时,一个忘记了出发,一个忘记了回家,这是一个怎样的情境啊!
二、品味诗词的深远意境
学生能够在诗词的意境中品味词、句的优美是诗词鉴赏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要想很好地对诗词进行鉴赏,就必定要对词、句进行准确的理解,这也是审美教育与诗词教学的结合点。例如对李白《送友人》一诗进行鉴赏,只要准确把握“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一句,就能较好地理解全诗的整体情感。具体说来,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1把握词类活用、句式变换等语法现象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的运用就非常神奇。
2能够辨明诗词中的语言手法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一文,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凄苦孤独却坚定不移地保持自己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的爱国诗人形象。
3能够对典型的语言风格进行理解
古诗词语言风格多样,有严肃与诙谐、风趣、生动;委婉与豪爽、细腻、热烈。如杜甫的《兵车行》,其语言风格就具有沉郁顿挫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三、建立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并未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古诗词的鉴赏变得枯燥乏味。这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出了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方式,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重新将学生们吸引到古诗词的意境中来。
1流行元素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添加一些流行的元素,就会很容易激发起学生们对诗词鉴赏的兴趣,如音乐、绘画等元素的应用。在《明月几时有》、《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诗词的弹唱版本,让学生们体会古词的声乐和音律,在轻松的环境下解读诗词的情感,一节课下来,同学们意犹未尽。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自然不会感到疲惫,反而会激起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2加强诗词诵读训练
学习古诗词,语感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其最主要的培养方法就是加强诵读训练,让他们放声朗读,熟读成诵,使他们在语义、语音、语法的感受力上得到增强。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甫《登高》等这些经典的诗词鉴赏中,能够对其进行反复地朗读,就很容易把握好诗词的结构,并可以深刻体会到诗词所抒发的情感与思想。
一般来说,一首诗词所具有的平仄相配、句式整饬、句末押韵、节奏鲜明的特点是不容易被理解和体味的,但通过反复朗读,就会对诗词的音乐美和情感美有所把握和体会,进而感知诗人的人格魅力与真实情感,并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运用脑、耳、眼、口的结合,通过多层次的感知和想象以及情感的散发,使诗词的含蓄美与形象美变得更加形象和清晰。
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诵读训练,即朗诵比赛与教师范读。其中的教师范读要求教师应该具有较好的朗读功底,并能够很好的带动学生进行有效地诗词诵读。教师在泛读时,如果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情感,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就会使学生们受其情感的感染,更易领悟诗人的情感与诗词的情境。通过朗诵比赛的形式,可以达到良好的鉴赏效果。学生在朗读比赛中跃跃欲试,表现自己,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在激烈的比赛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并对作品进一步地理解和感知。最重要的是在比赛中,同学们感情饱满、字正腔圆地朗诵,远远超过在课堂上的朗诵效果。此时,学生们就会对诗词的韵律和情感进行深刻的揣摩,并逐步体会诗文的内容,进而增强自身的语感能力,使自己的鉴赏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3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在诗词鉴赏的教学中,教师传授相应的理论和内容,只会是一种强加式的教学方式,但若是能做到“授之以渔”,则是教学中的大突破。研究性学习就属于这样的“渔”。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研究性学习能够借用学生的自主和探索,进行某一专题的学习和研究。这一学习形式是由多个人员组成一个小组,通过相互合作、亲身经历来获取所需的经验,并最终促成小组成员运用综合知识对实际问题做出解决和处理。
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作品阅读,并能够查阅相关的资料,对作者、写作背景等内容有微观与宏观的认识,从而全面的认识诗词所抒发情感内容,得到有效地鉴赏效果。
在研究性学习具体的实施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对自身的研究方向做出明确的选择。如研究山水诗人或边塞诗人的作品,这些诗歌所表现的意象的特点和哀怨感伤都是值得学生们探究的内容。在研究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与同学合作进行专题研究和讨论。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等形式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并再次与老师进行交流,也可以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认知。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会使学生的合作研究精神有所培养,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自然也会得到提高,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视角来获得对诗词的独特审美。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教学中,应摒弃应试化、形式化的教学形式。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寻求教学的有效途径,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与互动,一同体会诗词的情感和意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与发展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曲塘中学(226661)
古诗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一辈子都难以忘掉。
一、反复吟诵,感受形象美。
通过反复吟诵来体会文章的美感。”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二、深入理解,体验情趣美。
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古诗语言简洁所带来的一些特点,比如词序倒置、成分省略、语句浓缩、意思跳跃等,都构成了孩子们学古诗的障碍。先让孩子们理解重点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行诗、整句诗、整首诗的意思。解释时,只要将意思说通即可,不必按字的顺序来解释。通过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情趣美也就不难体会出来。
美学大师朱光潜曾经说过:“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他认为,要提高文学素养,诗歌是首选的体裁。翻开我们的语文教材,会发现里面有那么多的诗词,无论古今还是中外,每一首诗无不具有优美凝练的语言,生动新奇的想象,朗朗上口的韵律,动人心脾的情感,深刻入微的哲理,读后让人觉得或激扬豪迈,或清新秀丽,或感人肺腑。可见在启发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方面,诗歌的作用是其它文体所无法代替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理应通过诗歌的教学,来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使学生的审美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无意识变为有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和学生共同领略古诗文的美感。
一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作品,是对作者生活现状的客观反映,而且除此之外,更具体深刻地表达其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所以,只有反复吟诵,仔细揣摩,才能体会出这些蕴含在字面之外的东西。
以《蒹葭》为例,这是一首描写在爱情面前既惆怅又不懈追求的诗。全诗共有三章,采用了重章复唱的形式,每章意思大致相同,但在抒情旋律上又一章高过一章。课堂上,我采取了教师朗读、学生分读、师生齐读等方式,反复诵读,以体会全诗情景交融、虚实兼并的处理方法,体会作者“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心境。另外,我还找出了现代流行歌曲《在水一方》的录音带,让同学们齐听、共唱,在歌曲的幽婉中体会诗作“一咏三叹”的韵律美。通过反复吟诵,以及与现代流行歌曲的结合,同学们不光真真切切地体会了古诗的章韵之美,而且还发现,原来古诗中重章复唱的形式,更是现代通俗歌曲的始祖,从而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习起来也就显得更容易接受一些。
二引入绘画,体会诗歌的形象美
根据心理学的知识,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是从感知开始,形成表象,然后逐渐认识的。教师要抓住形象的可视性、直觉性,通过对形象的分析,感情的熏陶,运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的画面,为作品的形象和学生的思维架设一座桥梁,使其更直观地感知美、热爱美。
在语文教学中,我最深的感受是绘画给我和我的学生带来了快乐,带来了知识,也带来了友谊。因为如果能在语文课上结合一些画图,配上一段适合的音乐,对仍然留恋童话的初中学生来讲更具吸引力,他们更容易接受。特别是教学古诗文时,运用一些绘画手段,学生更容易弄懂诗文的意思,更易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的能力。
古代文人讲究诗书画印,在一幅画作中,往往讲究诗配画,或画配诗,再辅以韵味十足的印鉴,就显得书画相映成趣,画显诗章,诗显画神。苏轼就曾赞王维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他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了一幅极其动人的山水画。王维不愧为丹青高手,他笔下的事物,色彩素雅:明月是皎洁的,泉石是清澈的;动静结合:竹喧、泉流、莲叶是动的,月色是静;山水相映,明丽洁净。还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诗亦是如此。讲解这些诗文时,我或用粉笔简单勾勒,或用写意国画来个浓墨重彩,并且师生之间互动配合,即想即画,可说是寓教于乐,把形象性与互动性相结合,既促进教师对文章内容的全面了解,又大大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亦可用中国古典文化熏陶学生,增强学生思想深处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
三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诗歌的意境美
随着网络技术与多媒体的逐步普及,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也日渐丰富起来,更多地运用这些现代化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感觉更直观、更深刻,尤其是在古诗的学习中,有时单凭朗读或想象,还无法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这就难免会走上单调枯燥、死记硬背的老模式,多媒体技术的大量运用,使这一现象得到根本改观。
比如,在讲授《天净沙・秋思》这首诗的时候,我制作了一个课件。一幅幅古色的图象出现在大屏幕上:暮色沉沉,西风萧索。远处,枯藤盘缠在老树上,几只乌鸦朝着夜幕将临的灰暗天际,发出“哇哇”的叫声;隐约可见的河水上,架着小桥,桥的那头,几户人家依稀可辨。这时,在荒僻的古道上,一匹细骨伶仃的瘦马载着一位漂泊异乡的游子,正朝着天的尽头,无力地行进着……这个课件里的图画全部采用绢本设色的国画技法,细腻地描绘了天涯游子的羁旅之苦,而且自始至终伴随着哀怨低沉的音乐,那一声声凄厉的鸦啼,幽幽的马嘶,无不撕心裂肺,再配上朗读者绘声绘色的朗读,多层次、全方位地刺激着学生的感官,有的学生眼里噙满了泪水,可见,他们都被诗歌的凄美意境深深地打动了。课后与学生交流,发现这堂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可见,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只要教师多动脑动手,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与学生进行互动式学习,就不难从古诗文中发现美,使我们的学生充分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感的升华。
白悦茁,教师,现居河北乐亭。
《诗词》从各个方面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当时经济制度和生产情况,某些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下面是我整理的《诗词六首》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美读诗词,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体会诗词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
2、初步掌握诗词欣赏的一般方法,并运用此方法自学一首诗歌。3背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2、启发式、合作探究式、联想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诗这颗璀璨明珠的热爱,自觉走进诗歌的殿堂
进而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教学安排:三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指导: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收集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资料蒐集。
2、老师收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背景音乐等,并制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动画,引入新课学习。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部分是贵族作品;“雅”,大都是贵族作品,只有小部分是民间歌谣;“颂”,都是贵族作品。《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诗经》从各个方面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周人的建国经过,周初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情况,某些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对于人民所遭受的痛苦、西周后期以迄春秋的政治混乱局面。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行为,尤有深刻的揭露。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分别采用赋广、兴的艺术手法。语言朴素优美,句式回环往复,韵律和谐。写景抒情都富于艺术感染力,对后代文学有很深远的影响。
三、课文朗读: 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词。
四、认知讨论: 就课文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讨论,教师可以罗列部分问题引导。五、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合作探究:讨论《关雎》之美,美在何处?
六、学生试译课文内容(按节),教师补充并归纳。讲解有关《诗经》的基本常识,对重点的生字词提出要求。
七、观看《关雎》动画,学生现场演绎现代版《关雎》
八、主题归纳并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警示。
这首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九、课堂作业: 完成单页练习,进行“双基练习”。
十、课后作业
语文学科 小学学段 内容摘要:古诗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古诗的语言清新,情趣盎然,是挖之不尽的美的宝藏。因此小学古诗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感美,充分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要让学生欣然地接受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在古诗教学中就必须懂得从教师本身、教学手段和联系生活实际等多方面来提高小学生对古诗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听、说、想、唱、演的方式来领会古诗的最佳境界。 关键词:古诗 诗歌美 古诗教学 情感 古诗是一种饱含情感和想象,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吟诵而历久不衰。为了使古诗这颗明珠继续光彩夺目,小学语文课本从一年级起就要求学生学习古诗。而现在古诗的教学,教师只是把古诗翻译成统一的现代文,然后强硬地让学生照抄下来,背出来,这样不仅失去了古诗的韵味,且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和年纪的增高,对古诗的兴趣呈递减趋势。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喜爱古诗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师要具有诗意 首先,教师要用心去感受诗中丰富的情感。所有的好诗都是从强烈的情感中自然地溢出的,要想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在诗中表现的丰富的情感,让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深入理解与欣赏做必要的铺垫,教师就要必须拥有诗人在诗中表现的那种丰富的情感。例如《乡村四月》这首诗,是描写田园风光的,特别是最后一句才了蚕桑又插田,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赞美。教师要想感受诗中丰富的情感,应该亲身去体验乡村的生活,看看农忙时期,农民繁忙、紧张的劳动景象。
古诗凝炼、含蓄、形象,小学古诗在题材上大体可以分为写景诗、状物诗、抒情诗和喻理诗,大部分诗或景中抒情、喻理,或抒情中喻理。在教学上应根据其题材特点,相应有所侧重和区别。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就教法上的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古诗教学应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意境,加强诵读训练
“有境界自成高格”,作者总是在诗中精心创造出卓越的意境美。这意境美是作者艺术表现的追求,也是读者阅读欣赏的需要。因此,引导学生进行意境美的分析,是深刻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得到美的感染和提高鉴赏能力的关键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从诗的关键词句中捕捉作者的动情点,引导学生进入诗人创造的境界,从而领悟诗的意蕴。而学生要在整体上完整地理解诗的意境,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通俗而又形象的文字语言的描述来完成。
例如教学《暮江吟》一诗的后两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时,我就利用录像再现了夜晚江边的景色——草丛上晶莹的露珠,天边的一钩新月,同时辅以饱含深情的语言描述:“诗人从傍晚一直在江边徘徊,流连忘返,直到月亮在西边出现,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出现了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叶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滴滴清露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圆润而剔透。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真如同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这深秋的夜晚多么可爱啊!这时候,同学们想一想,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深秋的夜晚到底美在哪儿呢”教师指导学生把想象的片断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照画面说说诗意,抒发出诗人的思想感情,真正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在体会到了意境美的同时也形象地揭示了诗的主题。这种把诗的意境化为形象画面的描述,是教古诗,特别是教写景状物以抒情的古诗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古诗,古称“诗歌”,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字数、句数的限制、平仄的搭配以及押韵等。因此古诗读起来铿锵有力,顿挫有节,自然产生乐感。“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慢和,以吮其味。”朗读古诗首先要达到字正腔圆,清晰饱满。其次要掌握速度,合理停顿,读出韵律。第三要注意重读,读出与作者所抒发的感情相吻合的语气、语调。反复吟咏有利于学生领会诗的意境,而进入意境后再反复吟咏,则可欣赏、体会古诗凝练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以及作者的情感,有利于陶冶儿童的情操。
二、古诗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古诗的用字用词讲究推敲锤炼,字词含义深刻,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古诗时,我抓住诗中感情色彩浓厚,思想含义深刻的字词,启发学生揣摩、领会,使学生受到感染。理解字词可用直译、意译等方法,教师不必对学生作过多的限制,而应当鼓励学生,放手让学生用多种学习方法去学,去想、去说,要着重教给学生理解字词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枫桥夜泊》时,我引导学生从声、形、色、感等方面深入揣摩,理解各种具体事物之间复杂的因果、条件关系,分析诗的前幅、后幅布景的疏密程度及其原因,开拓学生形象思维的广阔空间,任其驰骋。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创造性地复述,有条理、有层次、形象地再现“枫桥夜泊”时的情与景。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去发展思维和想象能力。
但与此同时,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一种奇怪现象,就是学生能够进行丰富的想象,却体味不到诗的意境。究其原因,可以发现,诗中所描绘的事物形象的机械相加,并不等于是诗的意境。诗以比较完整的句子为单位,但无论是景还是情都具有很强的连续性,情景的浑然—体,构成了整首诗的意境。因此,教师必须能够在透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从诗的整体性出发,提出科学精当的问题,指导学生对诗的意境的体味。
如教《江雪》一诗,在学生弄懂课文的基本内容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学到这里,你脑海中涌现出了怎样的一幅江上雪境这时学生就需在心里默默的把整首诗的内容进行体味,从“鸟飞绝”“人踪灭”体味其中暗含的“雪”字。从诗人提供的空间中,充分想象那大雪茫茫的景象;从江面孤舟独钓对江上雪境的点缀,体味那雪境的别开生面;从整幅景象那空旷、孤寂的格调,领略诗人冷寂孤高的情趣。通过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达到境界全出之目的。
三、古诗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探求美、体验美的能力
小学课本中的古诗不仅语言精炼形象,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而且都是一幅幅神形毕肖、声情并茂的图画,充满着美的因素,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因此,教学古诗应使学生通过对古诗的阅读欣赏,从古诗中探求美、学习美,使学生在美的体验中观察、感知、想象、记忆,巩固旧知识,获取新知识,开拓新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唤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具体地说可从四个方面来实现这一目的。
1从推敲字词中探求体验古诗的精确美、凝练美。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语言,正如刘禹锡所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如众所周知的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以形容词作动词用,把春风给江南披上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同时又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思想之情,在诗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从分析色彩、姿态中探求体验古诗的形象美。艺术的基本单位就是形象。诗的意境的最直接的表现也是形象。在古诗中,诗人充分发挥了他们捕捉客观事物的功力,用色彩、线条构成一幅隽永的图画,在非常鲜明的形象里,描绘了自然的景色。例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柳的色彩如青绿的玉石,枝叶漂浮如碧油油的丝绦,鲜明的形象跃于纸上,葱绿的景色宛然在目。
3从深入理解中探求、体验古诗的意境美、人格美。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没有像一般的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的《山行》写得色彩明丽,充满生机。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流露于笔端,既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胸襟。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牙克石市第二小学)
古诗和现代诗的相同点:1、都要讲究押韵和平仄2、都是诗人感情或理想或看法的表现3、都讲究意境,都是追求美感的4、都与现实世界密不可分,来源与生活5、古诗与现代诗都有精炼美、含蓄美、音乐美、形象美、跳跃性。表意朦胧、具有节奏感、有意境。
古诗和现代诗的不同点:
1、表达方式不同
古诗的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2、诗歌的表达格律不同
古体诗主要律诗,如七律、五律、七绝、五绝等,古体诗讲究韵律,平仄,要求很严格,现代诗不讲究这些,句子有长有短,韵却也没怎么讲究,能表达意思就行。
3、诗歌表达内容不同
古诗往往是用一首诗来塑造一种意象,而现代诗往往是在一首诗中写多种意象。这确实使现代诗的表现内容丰富了,但也使得它的表达力度和意象的丰满程度远远不及古体诗。
古诗和现代诗的特点:
现代诗:写法自由,更适合抒发现代人的情感。
古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古
诗词中蕴藏着大量的物理知识,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有机的插入古诗词有时会
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扩展资料: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
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
而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有以下几点:形式是自由的;内涵是开放的;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淌在诗词里的美表达了作者对诗词美的热爱和致敬,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敬仰。
首先,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淌在诗词里的美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敬仰,认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
其次,诗词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它们以其精美的语言、高妙的意境和深厚的情感,让人们感受到了无限的美感和共鸣。淌在诗词里的美表达了作者对诗词美的热爱和致敬,认为它们是世界上最美的艺术形式之一,能够带给人们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
最后,淌在诗词里的美也表达了作者对诗词的喜爱和敬畏之情。诗词作为一种高度凝练和概括的艺术形式,其创作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作者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能力以及精湛的表达技巧。淌在诗词里的美表达了作者对诗词创作的尊敬和钦佩,认为它们是艺术家们的杰作,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
综上所述,淌在诗词里的美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敬仰,对诗词美的热爱和致敬,以及对诗词创作的尊敬和钦佩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