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Excel 中,有时需要统计表中相同数据出现的次数,如果对Excel 的函数运用不熟悉,我们可以巧妙地通过“查找与替换”来实现数据的简单统计。
如需统计人员花名册中性别为“男”的人数,可选中性别所在列,点击“编辑”菜单下的“替换”项。在“查找内容”中填写“男”,“替换为”中填上“A”,选择“全部替换”,此时Excel会弹出菜单提示“完成了X处被替换”,这个X即为统计出的男性人数。
再选择“编辑”菜单下“撤消”功能,使原单元格数据恢复。
另附陈秀峰的补充如下:
1、此法对于Excel2000及以前的版本无效(没有替换完成的提示框出现)。
2、如果将文中的“A”换成“男”,即在“替换为”中仍然填上“男”,则免去后面的“撤销”操作,效果更妙。
3、此法可以移植到Word等其他Office系列软件中。
我感觉如果人 类 可以赋 予AI机器 人一定程 度甚至人 类 所有的情 感,那么,人 类 的科技一定将是突 飞猛 进的发 展,AI有了人的情感,这个世界变化越来精 彩。
现在情感计算在未来将改变传统的人机交互模式,实现人与机器的情感交互。从感知智能到认知智能的范式转变,从数据科学到知识科学的范式转变,人工智能也将在未来交出一个更好的回答。
机器是否具有情感是机器人性化程度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让人工智能理解人类情感的研究由此而生。
很长时间以来,是否具备情感,是区分人与机器的重要标准之一。换言之,机器是否具有情感是机器人性化程度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试图让人工智能理解人类情感也并不是新近的研究。
自此,情感计算这一新兴科学领域,开始进入众多信息科学和心理学研究者的视野,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拉开了人工智能走向人工情感的序幕。
其中,语音是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人类总是能够通过他人的语音轻易地判断他人的情感状态。语音的情感主包括语音中所包含的语言内容,声音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显然,机器带有情感的语音将使消费者在使用的时候感觉更人性化、更温暖。
从情感计算的决策来看,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类在解决某些问题的时候,纯理性的决策过程往往并非最优解。在决策的过程中,情感的加入反而有可能帮助人们找到更优解。因此,在人工智能决策过程中,输入情感变量,或将帮助机器做出更人性化的决策。
此外,情感智能可以让机器更加智能,具有情感的机器不仅更通用、更强大、更有效,而且将更趋近于人类的价值观。在人 类科学家长期的努力下,横亘在人脑与电脑之间的“情感”鸿沟正在被跨越。
如今,随着大量统计技术模型的涌现和数据资源的累积,情感计算在应用领域的落地日臻成熟。
百度名片中对指数有所说明
指数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指数,根据某些采样股票或债券的价格所设计并计算出来的统计数据,用来衡量股票市场或债券市场的价格波动情形。
情感指数 我个人的理解是:应该是将情感以数字的形式进行表达,然后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得出的结果作为参考分析,调整情绪,或者做点相应的事情。
http://wwwyuejunet/bbs/dispbbsaspboardID=12&ID=421
今天我们再次把我们的焦点投向上海,这个东方的“梦幻之都”。她已经成为中国当下最具有活力的城市,不仅具有惊人的经济发展速度,同时也成为了一个各种文化形式栖身其中的文化新大陆。越剧就是其中最为瞩目的一个文化艺术形式,关于她我们今天好象有很多想要说的。
作为一种中国的传统艺术,面对中国当下从经济政治到文化的巨大转型压力影响下,越剧在这样一个正在进行着赛跑式经济新兴的城市运动中,同样也遇到了其他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在转型期下的中国所面临的共同的困境与机遇。带着对上海越剧事业的很多不同的声音与思考,我将通过下面的文字对她有一个较深入地了解,希望从中得出一些东西来回应那些声音与思考。
越剧是浙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嵊县,由当地民间说唱发展而成,主要流行于江浙、上海一带。
为了能够深入了解越剧在上海的发展现状,我们从越剧剧团剧目的创作、越剧剧场的演出、越剧观众市场三个方面对上海的越剧发展事业进行一次较全面的探讨。希冀能为越剧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
众所周知,一出戏要上演必须要有一个创作的环节。就是说,创作环节不断有新的好的戏推出来,那么观众才会不断地有戏可看。但是据我了解到的情况显示,上海的这几年越剧院演出创作的剧目不是太多,去年有《木棉红》,今年有一出是在去年已经投入排练的《救风尘》。去年年底浙江省因为筹备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各个院团都排演了新剧目,那么他们来上海演出的可能性就很大,这样就冲击了上海的本地市场。不过近几年来说,越剧剧目的原创作品是浙江大于上海。从市场推广的角度来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近几年来说,越剧剧目的原创作品是浙江大于上海”的现象的出现?我们可以先从上海当前比较流行的越剧演出形式分析一下。
据调查的资料显示:在上海越剧演出的形式一般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剧目型的演出,一种是活动型的演出。
活动型的演出诸如:2003"小蝶杯”上海越剧新人首演剧目评选演出、陆派的专场、范、傅越剧艺术传人的专场等。这种专场演出仍停留在演折子戏,演戏曲片段,都是演唱会的形式。所以,一概把这种带有活动性、专题性的专场演出称为活动型演出。越剧活动型的演出都比较卖座,上座率都很高。因为它带有主题性,连“小蝶杯”的颁奖晚会都是客满。包括去年的“越苑情未了”的演出,汇集了区团的一些退休了的老演员,这其中有的剧团已经解散了,有的剧团自身能力已经丧失,然后由演出公司组织、策划了这出“越苑情未了”,这两场演出出现了剧院的加座都卖完的情况。例如上海越剧院在这几年中折子戏专场的场次就超过了他们创作剧目的场次。
一般活动型的演出有众多的明星,越剧的观众在看戏时也有流派的倾向性, 他们喜欢有众多的明星,希望买一次票能够看到很多的明星,所以现在观众不一定计较剧情到底怎么样。
从调查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方面的结论,上海近几年越剧原创新剧目的减少是由于演出团体考虑到市场因素,也就是说从演出的市场效益出发,引入了越剧演出的明星制效应,迎合大众的消费与欣赏口味,从而从剧目创作团体自身就减少了一些对原创新剧目的注意力。这种专业演出团体的演出规划的转变不能单单认为是一种在观众市场压力下的被迫调整,究其原因还是专业演出团体内在的机制调整的结果。
以上海越剧院为例,上海越剧院是差额补款单位,这主要表现在:一由政府给“人头费”,即经常经费。它占到剧院总的开支(支付员工的工资)将近是50%。二是政府部门的专项经费,设立了四项资金(包括:优秀剧目创作资金、优秀人才培养资金、改革扶持资金、以及重点扶持资金)。这四项资金是由院团申请,当然,必须越剧院要先有项目,才能向政府申请这笔钱。越剧院最终能够拿到与否那就要看政府对这个项目认可不认可了。这个资金的弹性很大。比如说剧目,政府认为是重点剧目才会给资金;如果排不上重点剧目就拿不到资金。优秀人才培养资金也是要发放给院里的尖子演员,或者是有培养前途的青年优秀演员,或者是在外引进的演员。有时即使有项目,也不是申请的就一定能够拿到资金。这几年越剧院每年拿到资金的数字都不一样,如下:(表格省略,文本出错,请见谅)
从这个历年来的粗略统计情况来看,剧团业务性经费没有太大变化,因为在其中占重要比例的是院职工工资。另外的一项是政府根据剧院当年申请所发放的专项资金,这个资金的数额还是一个有比较大的年度差别的。联系前面所提到的演出规划的转变,结合越剧院大概的一个年度财政状况的统计,从而我们得出这样一个以小见大的结论来:转型期过程中,上海的越剧演出院团在经济体制上的转变,势必带来经营管理上的转变。更好地适应观众的口味,适应市场的文化消费需求,这就是上海的越剧事业向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一个巨大转变。
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上海的越剧团体偏重依靠有较大社会反响的名牌演员来演出一些经典的老戏旧段子来获得相对较大的演出收入。这是一个非常不可取的演出行为。即便短期内取得了很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但从长久来看,与社会与演出团体自身都不是有利的。
我们都知道,文艺的发展需要继承同时也需要广大的文艺工作者不断地开拓进取,老剧目老段子要演,但是新剧目还是要不断推出的,总是老人老戏老段子,恐怕即使一个时期观众反响不错,但是从长久的文艺发展角度来说是极为不利的。观众也还是会看腻的,看腻了就走人,而且也不利于新的观众群与新的剧目的深入推广。
不过,同时我们也发现,还是有不少优秀的原创新剧目的创作产生。例如上海越剧院排演的新版《红楼梦》,已经连续三年在大剧院演了30多场,都是客满,去外地巡演也演了很多场次,今年上海越剧院还将举办一次《红楼梦》的南方行,历时将到广州、桂林、四川、昆明这一带进行巡演。但这几年上海越剧院也在重视创作戏的排练、筹备。
在调查的同时,我也总是听到不同的业内人士非常认真的说到,现在写越剧剧本的人不多了,能写得好更是不多了。
用一戏之本在于戏文的观点来衡量当前的问题,恐怕,原创剧目的减少根本原因就在于好本子太少了。
我想,上海越剧的发展在创作环节上,我们可以得到两个方面的结论:
一、院团缺少创作原创新剧目的资金条件。现在的院团经费当中以支付人员工资的经费为主,这就造成了艺术生产资金的紧缺。我们认为解决艺术生产资金的紧缺有这么一些想法:一、提高基本“人头费”的比例,至少不低于80%,使演职人员安心于本职岗位,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减少了“人头费”在单位自创资金中的比例。从而扭转当下生产资金、设备更新资金较少的局面。二、剧目经费投入,政府可以按照下达的剧目生产的指标,给予先期投入。实际上这四项资金申请的水分很大,它只能将费用打高,院团再节省也只能是估计的数额,比如说一个戏要80万,他们一掐只给60万,其实这也是不科学的,虽然可能给的是符合实际情况,但往往会造成资金的不够用。院团认为应该基本定个量,然后政府应该是对它的结果进行考核,进行追加或者奖励,而不是先去忙于申请。现在院团每个季度的申请就很忙,都要计算预算,而且一些节目还只是停留在剧本阶段,还没有进行制作,导演还没有到位,二度创作人员等都没有到位,这个时候制定出的预算也是与实际距离是很大的。院团觉得政府应该先按照指标给一定的资金,然后考察结果。结果根据评定,好的可以进行奖励的方式。另外很希望政府能投入一笔资金来更新演出设备。
现在普遍存在着节目生产的资金缺乏、不足,这个问题怎么来解决,当然可以开拓,但目前来看政府的投入还是主要的。有关节目资金我们也做了一些探索。我们从《梅龙镇》就开始做了尝试,至于今后能不能继续以这种资金投入的机制走下去,那就要看有没有好的合作项目与条件了。
从艺术上的影响来说,差额补款表现出来一个就是节目生产资金的不足,这影响节目的生产量。因为受经费的制约,当然节目生产量有两大制约:一是节目源、剧本源,二就是剧目生产资金。经费政策因为是差额补款,院团要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作为人员工资,这就带来节目生产资金的不足,我们过去是渠道单一,只有政府这个渠道,我们要打破这一点,在增加生产量,怎样对待资金的制约的问题上,我们吸引、利用社会资金,形成在剧目资金投入上面多元的格局,或者在这方面进行探索。我们在《梅龙镇》和《蝴蝶梦》上尝试着跨出了一步。可以说如果没有吸收社会资金,这两个节目就不可能生产。《梅龙镇》是采取向企业贷款的方式,《蝴蝶梦》是企业采取投资的方式,由企业投资剧目制作费,但不是全额投资,工资仍由越剧院自己承担。第二差额补款也同时造成了演职人员的工资收入不高的问题。虽然演员的工资有高有低,但最著名的演员年薪也不过是6万(演员走穴收入不计)。带来了我们如何稳定队伍、如何吸引青年来从事这个职业的一些问题。因为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收入待遇是很主要的因素,也是体现这个行业在社会上地位的表现。
二、好的剧本缺乏。这是很多院团总是没有新作品上演的一个重要原因。恐怕院团不单要在演出管理上引入市场机制,还要在剧本的选拔上引入市场机制啊。高薪购本已经成为一种文艺运作趋势了。
三
第二个环节是剧场的演出环节。对于这一环节的调查可以让我们更加近距离地了解到自己的身边到底有多少越剧可以看,到底有多少人在看越剧,是一些什么年龄什么社会阶层的人在看越剧。
根据调查显示:就上海市区而言,包括美琪大戏院等上演的剧目是100场,单就逸夫舞台来说,一般是保持在越剧每年演出80场左右。据统计:逸夫舞台前年越剧演出的场次是83场,去年是78场。整个越剧院文化局一年下达的指标是240场,基本上在上海是100场左右,另外是到郊区、外地巡演的。但今年越剧院要突破240场,去年少一些。但去年上海的78场基本上都是本地的演出,外地来沪演出比较少。去年浙江越剧团也有到上海来演出,其中有南京的演出两场,还有些虽然是在上海演出,但它是由全国各地的演员共同参与,如:范、傅越剧流派专场——彩蝶纷飞暮春光。但其他越剧团去年来演出却比较少,其中牵涉到了一个外地院团体来沪演出所承担的费用,其实演出费并不多,但吃、住、行等总费用却比演出费用还要高,所以这样看来上海本地院团在本土上演出的优势就强一些,广泛一些。因为本地院团并不存在吃、住、行等费用问题。上海越剧院的演出费用是2万元一场,如去外地演出,外地剧场还要负责其吃、住、行等费用。这样看来外地院团来上海演出确实要比上海本地院团演出困难得多。从而也在客观为上海自身的越剧发展腾出了更多有利的空间。但是,缺少了竞争的艺术是僵死的艺术,这里也要提醒从事上海越剧事业的专业人士,不断的自我创新是十分重要的。
环视上海周边地区从事越剧事业的院团却不是很尽如人意。演出经费上的制约导致了有些剧团不能到上海来演出,像浙江的余杭、海宁、余姚、诸暨以及温州越剧院就是这样。这些小剧团,他们是由地方支持着散不了,但他们的创作能力和他们的演出阵容又很一般,长期在农村演出,他们的生活维持也就在3000--5000元左右就出演。而一般情况下,红楼团在逸夫舞台演出,单单剧场要给的演出费就是20000元,还要加上场租收入和公司操作的利润。所以这种小地方的剧团要到上海来演出很难。虽然也有来过,但无非是到上海来亮亮相,甚至于自己带着钱到上海来,他们付了场租费后,全部戏票归剧团所有,一般是赠予老乡、地方上在上海工作的团体,另外邀请在上海的一些专家、老师亲临指导,作个汇报。自己捧自己的场。这种性质的演出,一般票房等各方面都很不好。 这种情况在演出市场操作的前提下,是一种泡沫。就是一种 “有票房、没票子”的情况,对剧团自身而言是一个负担,就剧场而言总是演出这种“有票房、没票子”的剧目,也会带来不利的潜在影响。
目前对于戏曲来说要想进入市场操作流程,在整体操作上,因为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市场经济的社会,各个越剧团也意识到应该进入市场演出,但真正要想民族文化、戏曲文化走向市场,还是需要有关部门制定一定的政策与政府各个方面的关注。因为艺术团体一年要完成240场(像上海越剧院),但它也要培养青年演员又要创作新的剧目,另外它的一切收入拿20000元来计算的话,作为公司、剧场来讲,已经冒着一定的风险。风险就是万一要是卖座不好的话要赔钱,好的剧目就上座。像这次的《救风尘》,逸夫舞台采取了总代理的形式,就是一年要完成30场的剧目演出。《救》演出当天就门售9000多元,虽然剧场并没有满座,但观众自己掏钱买票看戏的含金量已经达到90%。
这几年,在上海乃至全国,越剧与其他戏曲剧种相比,从整体上和演出场次上还是名列前茅的,是地方戏的一个大剧种。理论上讲浙江是越剧的发源地,而上海是发祥地,但作为发祥地上海来说,确确实实也在越剧发展上作了一个领头羊的作用。就如刚才所说,为什么有些剧团一定非要到上海来演出,他感觉必须要到上海来,让上海的观众进行检验,让观众能够接受,认为这样才能站得住脚。近几年当中,像苏州、昆山虽然离上海很近,但他们不能够排除团体买票的情况,就这点来说,还不够进入市场。例如逸夫舞台这几年坚持的销售方向,采取了电话订票、网上订票、实行越剧观众的观摩卡(可以享受一年20次的观摩场次,以打折后的总价购买)等方式,让观众有选择相对的场次,多场次来观看演出,形成一个固定的观众群,当然也不排除营销队伍长期在企业和团体之间所进行的工作。但有不能忽视的一点,基本上逸夫舞台的门票售量已经达到了1/3的票房收入。
以上海越剧院的统计为例,表格如下:(表格省略,文本出错,请见谅)
同样,从这张表格上上海越剧院的演出统计表上我们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一些上海越剧的演出主要是集中的上海本地演出上,以及推广性外省演出。
为了争取更多年青的越剧观众,上海越剧院举办了学生场演出,把演出推进校园。2002年上海越剧院在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借场)共进行了8场专场演出。现在越剧观众的主体观众的年龄是中老年。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年轻观众,而且在大学生中也有不少越剧的业余爱好者和组织。包括现在给一些著名演员做网页的都是一批很年轻的大学生。就越剧当前的有利形势来看,发展观众的方向还是立足都市,开拓海外。现在在剧场里几乎每场戏都会有老外,但并不多。上海越剧院也有到海外演出,但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华人圈中:香港、新加坡。如何把越剧打到国际市场上,作为我们想发展学生、白领和老外这样的观众群。现在要做的就是珍惜年轻观众,让越剧走进校园,像新编现代青春越剧《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就是一次尝试,但同时又存在老观众不要看现代戏,青年人又很少进入越剧市场的问题。虽然说进入学校演出一定会受欢迎,但由于经费问题,一般在学校演出费才在3000-5000元一场,就算教委补贴一些,还是连演出成本都收不回来。所以在这个争取年青观众方面,广大的越剧工作者仍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从以上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同样也可以就上海越剧剧场演出方面得出如下的结论:
一、越剧在上海具有相当大的演出市场与运作实力。过去历年的较高演出场次充分说明了越剧在上海的今后发展潜力。
二、越剧的演出在走向市场化道路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政府开始资金“断奶”之后带来的越剧剧场管理与运作资金的短缺。为剧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课题。剧场要继续生存开拓、要不断有好的剧目在剧场上演、票房收入的市场运营与观众群的培养,都是过去剧场所没有遇到的情况。可以说,现在,一出剧目从上演开始剧院与剧场是紧紧地坐在了一条船上。
四
最后,我们就越剧的观众市场进行一下调查与分析。
谈到越剧的观众,通常在上海的剧场里会出现越剧观众闹场和涌台的情景。对此我们要一分为二地对待。一方面是越剧观众对演员特别热情,像追星族一样,感觉看戏很快乐,鼓掌也是一种感情的宣泄,事后还有很多人涌到后台找演员签名,越剧观众特别喜欢心目中的越剧演员。另外不好的一点是越剧也有一种门户之见,如果在剧场中听掌声就可以感到,它来自不同的角落,例如喜欢徐派的观众拼命鼓掌,喜欢另一派的观众也会拼命鼓掌,但有时也有被演出感动的,一起鼓掌的。这也是越剧中不太好的现象。这从心理学来说可能是母系心理感情的偏执,在越剧中表现得特别突出,沪剧就没有这种情况。原因是越剧的流派多,每个流派都有一个喜爱它的群体。观众来到剧场就带着一种捧场的意思,比如说喜爱尹派的观众一听到甩腔(尹派的特征音调),观众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感情,就会拼命地鼓掌喝彩。但是也说明这些演员很有观众号召力,这点对市场很重要。观众说是看戏,他们很重要的一点还是看演员,这是戏曲欣赏中的一大特点。这点又在越剧中特别明显。在这种戏迷进剧场看演员的情况,对艺术是有破坏的,相当有干扰。比如说赵志刚,他是尹派的,但他的观众有的是尹派迷,有的则是“赵迷”,所以男演员中他是最有号召力的。
越剧是以女子越剧为主的,很多观众来剧场就是看女子扮男相。这从心理学来说就是欣赏心理的定势,是多年欣赏养成的习惯的特定的市场,在社会心理学叫社会心理定势;从美学来说是艺术欣赏的心理定势。这种定势不是不可改变的,但是很顽固。引发到了为什么现在很多青年、学生都不喜欢戏曲,因为他们没有这种定势,他们的定势是一些流行歌曲之类的东西。在一次对北京的大学生进行的一次全程考查中,那次是在海淀区为大学生演出,每个观众进来都发一张调查表,最后的结果是由我来统计的。调查表有几项内容:一、是否看过京剧?二、是否喜欢京剧?三、从什么渠道知道京剧的?四、看了戏后是喜欢、不喜欢、还是很喜欢?五、对京剧的建议?等。最后统计结果是生平第一次来看京剧的是占70%左右,看过一两场京剧的占20%左右,真正喜欢京剧的了解京剧的只占3%-4%。当时演出的是《曹操与杨修》看完戏后说好的是99%,只有唯一的一个人认为是一般。《智取威虎山》说好的观众是占98%左右,看完《盘丝洞》说好的观众也是99%左右。
反过来给我们越剧有一个启发就是要提高越剧的整体综合水平,让外行看了也要承认你是美的。为什么说越剧到了国外那么红,是因为越剧一个最大的特点,它在我们中国戏曲各个剧种包括和京剧相比,它是最早实现了向现代剧场艺术转型的一个剧种,也就是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综合艺术体制。京剧一直到解放初期,它都是“角儿制”,就是指所有人围着明星演员转。这也是中国戏曲多少年来的一个传统,特别是清朝中期(京剧兴起)以来,都是这样的体制。观众就是来看角儿,不是看戏是听戏。越剧在整体舞台形象艺术美的方面是走在全国各个剧种的前面的。1942年开始,越剧就建立了剧务部,有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都作为剧团里必要的成员,艺术生产的决定权是在剧务部里而不是主要演员。原来都是演员想演什么戏,然后所有的成员都为了这一个角儿忙,而后来就是剧务部安排什么戏演员就演什么戏。这是一个很大的观念上的转变。越剧的舞台形态整个是一种柔美的形态,所谓“日神”文化中逐渐崛起的“酒神”文化,我们戏曲美学讲到中国戏曲总体上是“日神”文化,在文化人类学中“日神”是比较刚的,比较乐观的;“酒神”文化是强调悲剧性的,强调阴柔的,强调感情的宣泄的,带有一种叛逆色彩的。像越剧就是“酒神”文化。总得来说,观众喜欢有一定艺术质量的越剧。
另一份资料显示:上海东方电视台东方戏剧频道2月10日到2月16日的戏曲节目电话点播记录情况:一共56人电话点播,其中男的26人,越剧、沪剧点播人次基本相当。点播沪剧的25人,点播越剧的21人,这是不完全记录,可能越剧还多一些。其他的有淮剧、京剧等。在年龄段上也很有意思,56人当中25岁以下的就有17个,差不多占1/3;26岁—50岁的8人,加起来是25人,将近有一半的人数。另外一半是50岁以上的老人。点播最年轻的是7岁。戏曲与话剧、**有个不同的特点,要么就别喜欢它,要是一旦喜欢它,那就会入迷上瘾。
这说明青年观众还是有一些喜欢戏曲的。一些喜欢戏曲的青年观众基本上都是外公、外婆的功劳,从小跟着他们长大对戏曲耳濡目染,几乎都是这样的。现在在网上越剧办论坛的有很多,基本上都是年轻人。
另外,自从上海办了戏曲频道后,每天17-18小时的戏曲播放和人们现在收藏的戏曲VCD碟片都大大满足了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戏曲的要求。但有一个问题,很怪的现象,很多戏迷不进剧场看戏。前年的江、浙、沪越剧、沪剧大奖赛,能来报名参加比赛的都是会唱的戏迷,已经不是停留在普通戏迷的层次上了,他们唱的都是些老段子,为什么不唱新段子?根据调查他们之中70%、80%的人都不进剧场看戏,所以新的段子他们学不到,而他们的戏曲来源都是电视和碟片。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市中心的剧院、剧场只拆不建,现在只剩下了逸夫舞台、中国剧场、共舞台、艺海剧院,原来最热门的、观众最集中的剧场都拆掉了。特别是城市改造后,中心区域的观众大量外迁。乃至在一次创作会议上,曾经有位经纪人说:“一动迁,我的心就一跳,因为我的一批观众又没了”。
从艺术的角度上横向看,越剧较早地吸收了话剧和**的元素。所以从1908年新舞台,建我们中国第一个近代剧场,过去都是茶楼式的,月牙形是舞台。从那时候起,布景是从日本引进的,越剧比较多地从话剧那里学习,整个舞台布景要融入有机的艺术整体中。比如说有的是指代作用,有的是象征作用,有的只是营造一种气氛,是一种和谐的表现。越剧讲究一种艺术元素,融到艺术整体中。
最后,从对观众市场的调查与分析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 越剧在上海的观众市场具有相当稳定和相当大的开拓前景。
二、 随着时代与文化的进步上海观众乃至全国观众对越剧的欣 赏要求也在不断增高。满足不断日益增高的越剧观众与越剧迷的更高越剧欣赏要求将是今后上海越剧工作者的工作目标。
三、 对于新的观众群、年青的观众群的培养再一次成为越剧工作的一个新任务。同时也不要忽视用新作品去更加深入地吸引老戏迷老观众。
五
从这次对上海越剧发展事业的粗略调查论证来看,上海的越剧事业从整体上发展水平还是很高的。演出团体与演出推广机构在由过去计划体制向现在的市场运作演出体制的转变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为以后上海越剧事业完全走向市场化运营开辟了道路。同时,在体制转型过程中也带给了我们很多思考。剧团的生存与管理新问题,新剧目的选拔与排演资金的统筹,演出机构的市场开拓等等,都是我们当下上海越剧要面临和思索的问题。幸运的是,我们发现已经有 很多业内人士早已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正在探索解决的途径。
本文在撰文过程中曾经先后得到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高义龙老师,上海天蟾京剧中心演出公司项目经理许霈霖先生、上海越剧院总经理尤伯鑫先生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特此表示深深地谢意。
一、舆情热度获取办法
那么舆情热度应该如何获取呢?鉴于此,下面识达科技提供了如下一些舆情数据获取办法,以供参考。
1人工检索:最为常见的主要是借助搜索引擎,微信搜一搜,微博搜索等工具输入相关关键词,然后手动去查找统计相关的这些数据量。
2工具查询:主要指的是一些第三方的指数工具,类似百度指数、站长工具、清博指数等,然后根据生成的数据人工统计计算。
3平台后台:像一些自媒体平台、公众号、短视频等都有相关的数据统计功能,支持基本的数据统计,可以间接预判舆情声量大小。
4舆情公司:指的是与识达科技、蚁坊软件等专业的舆情数据监测公司合作,可支持全网舆情数据的实时统计分析,包括但不限于舆情声量大小统计、舆情情感态势分析、舆情发展趋势追踪、舆情分析报告生成等等。
二、识达科技舆情数据获取办法
下面以识达科技的舆情数据监测服务为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大家进行舆情数据的获取:
1关键词式获取:即统计全网范围内关键词相关的话题、报道、资讯量的多少;
2分对象获取:即对某个平台、某个人物、某起事件展开针对性的信息量统计;
3按时段获取:不同时段,或历史的某个时期的传播转载情况;
4按地域获取:根据不同地域热度特征更精准化的统计传播转载情况;
5按情感获取:即根据正面、负面、中立的态度,统计不同情感类型的舆情数据情况。
关于作品本身,就简单说几个点。
排版工作可能会有些繁琐,但是排版工作非常重要。如果这没有做好,即使有优秀的内容发也很可能被刷掉。所以希望大家注意细节,多点耐心。
作品对字数有一定的要求,大概不超过25w字。但这一部分有时会有变动。如我第一次参加时,校赛的25w突然变成了省赛的15w。但是个人认为不必太被字数所限制,但是一定要尽力精简语言与段落。
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多主动和老师沟通吧。老师可能不会主动来找你,但是学生多主动,多问的话也是可以得到很好的帮助的。
这是很有趣的一个部分,但是也非常头疼。一般来说,数据分析方法与你的问卷设置以及目的都是吻合的,就是说根据你的目的和分析方法去设置你问卷的形式。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高级的统计方法总是让人感觉非常炫酷的,但是高级的方法不一定会适合你的数据,也不一定就能得到好的结果。就像经济学中的供求模型,简单的模型却解释了十分复杂的问题。用最简单的模型得到最真实深刻的结论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Anyway,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更精细准确的人群分类愈来愈成为分析的重心,在优秀作品中这成为了常态。因此我们应用聚类,PCA等方法试图将人群分类。这里想说的是如果细分是大家的目的的话,应该对问卷的形式设计进行考量,比如分类题向定量题的转变啥的。当然,分类题也是可以进行聚类的,但是相对定量题还是比较复杂一些。
即使考虑到上述问题,有时问卷的结果可能还是不尽人意。我们这次分析用因子分析合并卡方检验对人群进行分类并画像,尽管人群之间行为差异还是比较明显,但是基本特征却几乎没有差异。这样的结果使得实际市场中细分的难度并没有得到改善,精准营销依然大受阻碍。导致我们的分析成为了真正的“纸上谈兵”。针对这种情况,大家还是在问卷的设置上多下功夫吧。
越来越多的作品利用大数据与网络爬虫对作品进行补充。我对这方面并不是太熟悉,但还是把我不太成熟地想法与大家分享。
a搜索网页及网站信息
经过尝试,这一部分工作还是有些用的。当时我们为了爬取淘宝的信息,便对这方面进行了了解。主要来说就是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Python,这需要一些技术。经过了解,这部分的学习也不是很难,但问题在于淘宝有比较严格反扒机制,所以我们需要做后续的工作,否则我们得到数据的稳定性会较差。考虑到这些因素以及自身能力限制,我们放弃了这种方法。另一种是利用相关网站进行搜索。这种方法对你爬取的内容有一定的限制,但是容易上手,感觉也还可以接受吧。具体的有店透视(插件)以及八爪鱼(软件)可以使用。更多的大家可以上知乎啥的搜一搜。
b情感与文本分析
这一部分大家可以利用各大指数如百度指数,微博指数等进行分析。具体的分析工具大家可以自行查询。可以使用“ 大数据导航 ”网站进行搜索。
数据分析其实是个比较严谨的过程,数据分析中的逻辑是一种美感。但是在分析过程中希望大家多思考,不要太死板的套用模板啥的。比如尝试着对数据进行变形啥的以提升与数据方法的匹配度。当然,变形这一部分应用的不是很多,只是举个例子。
我影响比较深刻的是关于ROC曲线。我们通常认为ROC曲线下面积越大越好,即预测的准确度越高。但面对实际问题,我们对于真阳性与真阴性的期望程度有时是不一样的。因此在ROC曲线下面积可能不是非常令人满意的时候,可以多联系实际问题进行思考与解释。遇到问题也可以查查文献啥的。
本来想像之前做一个流程图,但是有点懒得弄了。这次实际应用到了PLS-PM模型、逻辑回归、因子分析(人群画像)这些方法,顺便也了解了一些结构方程模型(这个应用率很高)。针对数据分析,参考的数目是《R语言多元统计与建模》,个人感觉用来快速查找一些统计方法还是非常不错的。
差不多到这里结束了,具体分析方法没时间写了。Anyway,有机会一起交流好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