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教育部门、家庭不容忽视的教育问题。一个健康的幼儿,应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与否比较容易观察并采取措施。而心理健康却很难把握,但作为一名教育者,要深入研究幼儿心理,用心理学原理,教育、引导、培养幼儿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
一、 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以自己的快乐情绪感染孩子
1、、营造整洁有序、 合理协调的活动环境
幼儿园的精神环境是指幼儿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具体而言是指幼儿与成人之间、 幼儿与幼儿之间、 成人与成人之间的关好的精神环境能够促进幼儿情绪健康、 稳定的发展。而良好精神环境的创设, 主要取决于教育者的素质。 因此, 幼儿教师要深入学习 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热爱、 了解幼儿, 熟悉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 勤奋工作, 从而引导幼儿完善自我, 使之健康成长。同时, 家、园之间要密切合作, 及时沟通, 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栏、家园联系手册、 “ 开放日” 及“ 家长学习班” 等渠道, 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主导思想与方法, 并使家长及时掌握幼儿的情绪变化, 努力营造一个平等、 友爱、 和谐的精神环境, 促使幼儿健康、 活泼成长、
2、、 要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
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有意识地帮助幼儿正确表达和描述自己的情绪。 因为只有引导幼儿以积极、和谐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他们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 也才能逐渐学会与他人友善相处。幼儿教师是孩子们最直接相处的示范者,幼儿教师的言行、对待事物的态度,影响着孩子们心中的教师形象。也许我们某句话、某个动作会影响孩子一天的情绪,甚至挫伤孩子幼小的心灵。
3、让幼儿有“ 情绪准备” 的时间
教师以往在教育幼儿时, 往往习惯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幼儿立即听从, 不给他们留有思考及情绪准备的时间, 这样容易引起幼儿的“ 逆反心理” , 甚至会产生对抗情绪。因此, 教师在教育幼儿时, 必须尊重他们, 要让他们自然地产生积极情绪。 例如:幼儿非常喜爱区角活动, 但时间一到, 教师一般就立即停止活动, 命令幼儿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这种简单、 快速的处理方式很容易激起幼儿的对抗情绪, 如果教师能转变方法, 在活动时间快到时就提前说:“ 再过两分钟, 小朋友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 好吗” 或者说:“ 我们来比赛, 看哪组小朋友坐得又快又好。” 这样, 就给幼儿留有情绪变化和思考的余地, 幼儿也能接受或容易适应教师的要求。
二、 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发现孩子快乐的源泉。
1、 注意表扬孩子
快乐虽然对每个成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体验,对孩子来说却是大同小异。他们会为了得到一个玩具而快乐,会因为老师的一声赞扬而快乐,会为了获得一颗五角星而快乐。幼儿特别喜欢老师的表扬, 他会因为老师一句表扬的话语, 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 有些幼儿画画时老师不动手,当问他为什么时, 他总是说我不会, 对自己没有信心。这时, 老师应给予及时帮助, 亲自教他画, 发现他的点滴进步进行表扬, 并鼓励他独立画。孩子慢慢对自己有了信心, 就会积极主动地去画。但是我们在教育中常常会忽略很多:孩子吵了、孩子哭了、孩子皮了……这些都是我们生气的理由,是我们发怒的导火线。面对各式各样的孩子,我们有太多的借口为自己的粗暴辩解。有时还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从孩子的心理出发,一切为了孩子的快乐而设想,还不如天天带孩子去游乐场。
2、 寓教于乐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 游戏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使幼儿情绪愉快。例如: 通过穿珠子、 捡落叶等游戏让幼儿练习数数, 通过“ 娃娃家” 让幼儿练习使用礼貌用语, 学会与人交往等等, 幼儿对这些游戏感兴趣, 就能积极主动地去玩, 并在玩中掌握各种知识, 不需要老师反复地督促提醒, 幼儿就能认真听、 专心学。用成人愉快饱满积极的情绪直接影响孩子的情感,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老师和孩子一起玩, 一起动手制作, 一起充当角色。如在玩“ 老鹰捉小鸡” 的游戏时, 如果老师扮老鹰, 跟孩子们一起玩, 孩子们就会特别兴奋, 玩得更带劲,幼儿的情绪也会更高涨。因为幼儿喜欢老师, 他们渴望老师像朋友一样跟他们玩。老师要善于利用这种关系, 调动幼儿的愉快情绪, 使幼儿精神饱满, 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一日活动中去。
三、增进对“快乐”的体验,促进幼儿个性和谐的发展
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并与他人融洽相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向幼儿渗透、灌输“好孩子要常常想到别人的需要”的思想,介绍一些对社会作出过贡献的人物。让幼儿在实践中加深感受他人的情感体验,加深理解关心他人行为的意义。让幼儿学会设身处地体验别人的思想情感。并教给孩子关心他人的一些做法。提醒幼儿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应伸出援助之手。组织一些“玩具大家玩”、“喂娃娃吃饭”等活动,引导幼儿学着关心别人,说说“今天,我帮助了x x”,及时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体验关心他人的快乐。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使这种行为得到巩固和发扬。让幼儿在完成学习劳动任务中,或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如:让值日生整理图书、排放桌椅等等,让孩子的生活得到充实,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会获得满足和愉快。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了解儿童,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是的,时代的发展已不容我们用昨天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孩子;用昨天的方法来进行今天的教育。在新的世纪里。我们教师要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去塑造今天的孩子,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会快乐”,快乐每一天。
四、 创设良好的物质及精神环境
1、社会、 家庭、 幼儿园三方面对幼儿的影响。
首先,应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尽量避免幼儿接触暴力、 武力、 色情等方面的影响。一些为成人制造的影视节目孩子看了以后,使其经常模仿武打、 侠客等行为,互相打闹,情绪浮躁。有些幼儿看见小动物、 昆虫,一点同情心都没有, 说一些! 搞死它! 整死它的言语。这样发展下去,容易形成不健康心理,给社会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其次, 在幼儿园里, 教师之间、 师幼之间的感情融洽也会促进幼儿良好情绪的健康发展。
2、有目的进行家访,家园 “零距离” 接触
在家访时,教师应针对幼儿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目标, 不能把目光只关注在幼儿的学习上, 而应根据该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从“ 优点” 和“ 缺点” 两方面去与家长沟通, 制定合理的家访目标。如: 通过家访要使幼儿有什么进步, 达到什么水平, 要让家长知道哪些情况, 怎样配合幼儿园搞好家庭教育等。家访前要像备课一样, 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之,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时期,幼儿园规程明确要求: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 我们应该把握好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 重视情感投资,使幼儿体验到爱和关注,同时经历愉悦的情感体验,进而在积极的情绪情感的支配下,学会生活、 学会做人、 学会创造。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使快乐浸润孩子的每一天。才会让孩子拥有一个不老的童年。
拓展幼儿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据儿童教育学最新研究指出:6岁以前的情感经验对人的一生具有恒久的影响,孩子如果此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性格急躁、易怒、悲观、具破坏性,或者孤独、焦虑,对自己不满意等,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其今后的个性发展和品格培养。而且,如果负面情绪常出现而且持续不断,就会对个人产生持久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与人际关系的发展。
所以,作为父母的你,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及早重视孩子的情感要求并对孩子情绪做出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认识、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理解他人,即为孩子做好“情绪管理”,让孩子从小就拥有优质的情商。
这里所提到的“情绪管理”,是时下最流行的教育方式之一,即通过情绪管理教育,让孩子学会倾诉和表达快乐、悲伤、紧张、胆小等各种情绪。
同时,教育孩子学会聆听别人谈话、欣赏别人优点、对待生活中得失等。这不但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还会有助于提高孩子的人际关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而这一切,也是奠定孩子成功人生的基础。
儿童在5-6岁时学会了调节自己的情绪,开始使用一定的策略来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了简单的表现规则。在做了大人禁止做的事情后,为了逃避惩罚,掩饰自己的负罪感,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孩子会学会撒谎,但是他们的策略是简单的,很容易被成人发现。成人这时也不必发怒,要先检查自己的禁令是否合理,和孩子讲清楚道理,同时要记住,原先如果申明要惩罚的,就一定要执行。
此时的爸爸妈妈,更要细微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真正的想法,然后告诉孩子正确的情绪应对方法,这样孩子的应对策略才会更加有效。
幼儿情绪管理的能力
儿童情绪管理的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要让孩子做情绪的主人。管理情绪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压制情绪。第二是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要善于把握表达情绪的分寸。
觉察情绪、表达情绪,以至于利用情绪被认为是情绪管理的要素。情绪是指感觉及伴随感觉而来的想法、生理状态以及心理状态,同时它也蕴藏着表现某些行为的倾向。幼小的儿童已经是个情绪的个体,能表现出恐惧、愤怒、欢愉、惊讶等情绪,三至六岁的儿童对情绪已大致了解。儿童的情绪管理教育对其长大后的情绪了解及情绪表现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情绪对健康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正性情绪(快乐情绪)如愉快、兴奋等,使人的感知变得敏锐,思维活跃。正性情绪体验即快乐情绪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是实现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怎样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
一、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和竞争的环境,使人容易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这对幼儿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在家庭中要有意识地保持良好的情绪气氛,布置一个有利于情绪放松的环境,成人之间要互敬互爱,家庭成员之间也要使用礼貌用语,并努力避免剧烈的冲突。
孩子刚进幼儿园的时候,会哭闹、不安,这是孩子的分离焦虑的正常体现,离开了亲人和熟悉的环境,面对陌生的老师与幼儿园,孩子的分离焦虑容易加剧,而老师对待他们的态度在这里起着重要的作用。孩子对老师不了解,陌生感让幼儿感到焦虑、害怕。其实小班的孩子很愿意搂着老师,让老师摸摸头、亲一亲等,幼儿需要得到教师较多的注意、具体的接触和关爱,教师可以主动通过这些和蔼的动作来消除孩子的这种恐惧心里,营造一个良好的情绪氛围。
二、家校配合,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
在学校,孩子和老师亲密,对老师信任时,也总是愿意向老师诉说。可是老师往往由于自己太忙,没有时间听孩子说话。有时认为孩子说的话幼稚可笑,不屑一听。这些都会使孩子感受到压抑,感受到孤独,因而情绪不佳。有时孩子因此出现逆反心理,故意做出错误行为,以引起老师的注意。因此,耐心倾听孩子说话,对孩子的情绪培养十分必要。有位妈妈曾记录孩子的话:孩子说,在山上看见太阳落下去,担心太阳掉到河里去,后来知道山下面没有河,是一条路,他放心了。这位妈妈非但没有笑话孩子的幼稚,反而称赞他心地善良。孩子感受到妈妈是朋友,什么知心话都愿意对妈妈讲,孩子的情绪很健康。这位妈妈的态度是正确的,培养孩子的健康情绪是首要的,至于一些无知和幼稚,孩子将会随着成长而改进的。
孩子的情绪发展也往往受成人强化的影响。例如,妈妈要去上班,孩子因为妈妈离开而哭。妈妈为了解决当时的矛盾,给孩子吃糖果,或尽量满足孩子的其他要求。孩子受到了强化,以后当妈妈出门时,更是大哭。另一种情况是,当孩子摔倒要哭时,大人说:“不怕!男子汉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孩子虽然泪水在眼眶里转,硬是自己站了起来。类似这样的强化,对于现代儿童抵御挫折、减少焦虑十分必要。
教师还要理智地对待每个孩子的情绪态度,有的孩子容易引起老师的好感,老师对他的态度也自然较好,并且经常委派他们任务,孩子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也容易进步,跟老师的感情也越来越好;另一些孩子不为别人喜爱,爱哭闹,不专心学习,不听劝说等等,由于干扰集体活动,常受到批评,他们和老师疏远,学习也不好。上述这两种情况,在师生感情上,前者表现为良性循环,后者则为恶性循环,教师应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切断恶性循环,主动关心孩子,发现其优点,给予耐心帮助。
三、情绪自控优秀示范
成人愉快的情绪对孩子的情绪是良好的示范和感染。
家长喜怒无常,使孩子也无所适从,情绪也不稳定。对孩子的爱是孩子情绪发展的必要营养。过分严格不利于孩子的情绪发展以至整个身心的发展。过分吝惜的爱,使孩子在父母面前过于拘谨,也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作为老师,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优秀的教师能够做到把自己的一切忧伤留在教室之外,情绪饱满地进入课堂,这样才能使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四、家长帮扶孩子控制情绪
幼儿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成人可以用各种方法帮助他们控制情绪。
三四岁孩子在商店柜台前哭着要买玩具,大人常常用物质转移注意的方法,说“等一会儿,我给你找一个好玩的”,孩子会跟着走了。可是有时此法不奏效,往往是由于大人只是为了哄孩子,回家后忘记了自己的许诺,以后孩子就不再“受骗”了。
而对4岁以后的孩子,当他处于情绪困扰之中时,可以用精神的而非物质的转移方法,比如,孩子哭时,对他说:“看这里这么多的泪水,我们正缺水呢,快来接住吧。”这时爸爸真的拿来一个杯子,孩子就破涕为笑。有个孩子总是爱哭,大人对他说:“你眼睛里大概有小哭虫吧,它让你总哭,来,咱们一起捉小虫吧!”孩子的情绪也就转移了。
孩子情绪十分激动时,也可以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孩子自己会慢慢地停止哭喊。所谓“没有观众看戏,演员也没劲了”。当孩子处于激动状态时,成人切记激动起来。比如,对孩子大声喊叫:“你再哭,我打你”或“你哭什么,不准哭,赶快闭上嘴巴”之类。这样做会使孩子情绪更加激动,无异火上加油。
对孩子的消极情绪还可以用条件反射消退法。如:有个孩子上床睡觉要妈妈陪伴,否则哭闹。母亲只好每晚陪伴,有时长达一个小时。后来父母商量好了,用消退法,对他的哭闹不予理睬,孩子第一天晚上哭了整整五十分钟,哭累了也就睡觉着了。第二天只哭了十五分钟。以后哭闹时间逐渐减少,最后不哭也安然入睡了。
五、教会孩子自主调节情绪
儿童表现情绪的方式更多是在生活中学会的。因此,在生活中,有必要交给孩子有意识的调节情绪及其表现方式的技术。比如,孩子在自己的要求不能满足时,大发脾气跺脚,甚至在地上打滚,这是不正确的表现方式。在成人的教育下,孩子逐渐懂得,发脾气并不能达到满足要求的目的,他会放弃这种表现方式。逐渐引导他们合理正确的调节情绪,宣泄不良的情绪,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我们还可以教给孩子一些调节自己情绪的技术。让孩子想一想自己的情绪表现是否合适。比如,在自己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时,想想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和小朋友发生争执时,想一想是否错怪了对方孩子刚进园由于要找妈妈而伤心地哭泣时,可以教他自己大声说:“好孩子不哭。”孩子起先是边说边抽涕,以后渐渐地不哭了,孩子和小朋友打架,很生气时,可以要求他讲述打架发生的过程,孩子会越讲越平静。遇到困难或挫折而伤心时,想想自己是“大哥哥”、“大姐姐”、“男子汉”或某个英雄人物等等。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在一个和谐健康、关爱温暖的环境下,家长和老师正确的引领下,带着细心慈爱去引导、培养,孩子一定能学会合理地表现自己的情绪,能够掌握健康有效地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和未来幸福的一生!
培养幼儿宝宝情绪与社交能力的训练方法
1、做事有条理
训练小孩在睡前将脱下的衣服、裤子叠好,按脱下的次序摆在椅子上,起床时就可按摆放次序重新穿上,并指导他,如:“衣服叠好了吗?”“应该怎样摆放”等。训练他懂得怎样按次序放自已的东西。培养他工作条理有序,不乱扔乱放的好习惯。
2、讲礼貌
带小孩去朋友家作客时,事先要求宝宝讲礼貌,如进门见人问声好,接受食品或玩具时要说声谢谢,不能乱翻乱动人家的东西等,养成作客有礼貌,行为有分寸。
3、交往
在与他人交往中,训练孩子做完整的自我介绍,并且能倾听小伙伴的自我介绍,增进交往能力。
4、家务劳动
教小儿做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择菜,拿报纸,倒果皮,培养爱劳动、爱清洁的习惯。
了解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特点,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要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良好情绪情感的发展对于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但由于幼儿年纪小,认知水平较低且缺乏较强的自制力,因此良好情绪的培养需要成人的帮助和引导:
1、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保持和谐的气氛,建立良好的亲子情和师生情。
2、成人的情绪控制。幼儿喜欢模仿,教师和家长是幼儿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因此成人要从自身做好情绪管理。
3、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肯定为主,多鼓励。
4、帮助孩子控制情绪。运用多种方法:转移法、冷却法、消退法。
5、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如:反思法、自我说服法、想象法。
扩展资料
在第一问中考察知识点很明确,依据知识点结合材料分析,反映了幼儿情绪和情感的不稳定、情感比较外露、情绪极易冲动三个特点;第二问首先给出答案没有必要担心,接着明确题目考察的是良好情绪情感的培养方法。
无论是哪种题型考察,“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还是要牢牢把握知识点,以及理解、分析题意,那么答案也就不难答出。同时,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无法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一起保驾护航。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它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情感教育在幼儿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每个幼教工作者必须重视幼儿良好情感的培养。
情感教育主要是育人之情的教育,人在接触现实的时候,对现实中的对象和现象总是持有各种各样的态度,产生不同的内心体验,产生着不同的情绪、情感、并逐步地演变成稳定的性格特征,而幼儿情感的发展对其以后心理的发展影响是大的,特别是幼儿情感的个别化即幼儿情感的某种倾向性,对幼儿将来的个性形成起着极重要的作用,而幼儿期是人的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发展幼儿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行为,对于提高其社会化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我们幼儿园的教师来说,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中,在幼儿与同伴以及成年人的各种交往中,都可以适时地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上的“单一”概念,确立整体意识。
长期以来,幼儿情感教育未被人们所重视,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技巧传授,轻能力、习惯、兴趣、情操的培养。以往,我们在设计、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时,多是单纯追求各学科教学的工具性效应,忽视了在品德、情感等方面应该达到的目的。例如,在“认识春天”的教育活动时,多半限于让幼儿掌握春天的气候特征和动植物的变化,使幼儿感觉衣服的增减等,这样孩子们所获得的只是知识。在更新教育观念后,在组织教育活动时,除了知识的传授外,还注意了情感教育,如春天到了,带小朋友到户外春游,观察春天的景象以及池塘里的蝌蚪的变化,并根据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启发幼儿:“小朋友,春天到了,池塘里的蝌蚪也出生了,它们的妈妈是谁呀?为什么它们长得跟妈妈不一样呢?”孩子们通过思考和讨论,知道春天里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接着,我又用拟人的手法问:“小蝌蚪找不到妈妈,会怎么样?”孩子们发挥了想象力,有的说:“小蝌蚪伤心地哭了,”有的说:“没有妈妈照顾,小蝌蚪会生病的。”这时,我便说:“让我们帮帮小蝌蚪的忙吧!”孩子们的情绪明显高涨,有的说:我们帮它找妈妈;有的说:我把它带回家照顾它;有的说:我们要爱护它,让它感受到我们的爱。孩子们说了很多各种各样充满爱心的想法。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既领略了知识世界的内容,又进入了情感世界,不知不觉地获得了关心他人和同情、帮助弱小者的品质的熏陶。
二、对幼儿要爱严结合,循循善诱,促进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热爱幼儿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无爱便无教育。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年龄越小,作为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爱”的情感交流越发显得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就是用心灵去体会别人最细微的精神需要。”教师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从思想认识、从情感、行为等方面去了解幼儿,分析他们的语言行动,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而产生积极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尊重幼儿,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对待幼儿要爱,但热爱不等于溺爱、迁就、纵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感情用事,失去理智,忽松忽紧,而要前后一贯,始终如一,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使孩子的情感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优点,尽管是极其微弱的发光点,都要及时予以肯定,这可增强幼儿战胜缺点的信心和勇气,促使幼儿道德认识转化为行动,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三、注意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情感教育
幼儿园有目的的活动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只有结合这些特点认真地设计并组织活动,才能将情感有机地渗透其中,但要避免手段和方式方法上的牵强附会,例如:过去在组织讲故事的活动时,经常在故事结束部分提问孩子们类似的问题:“我们要向故事中的谁学习?学习他什么呢?”并引导幼儿说出:“学习他关心别人,互相帮助”等等,这些类似的活动,都没有跳出说教的圈子,孩子们虽然当时能对答如流,但在生活交往中是否能真正体现,就不一定了,因为孩子们并没有把知识的获得深化为思想感情,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要自然地协调地渗透情感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一)结合节日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各种节日都有其不同的意义,教师应深入浅出地向幼儿介绍节日的名称和主要的涵义,如“三八”妇女节、儿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清明节、元旦等等,将幼儿对节日的认识情感从不同方面作进一步的提高,如三八节,五一节到了,让幼儿通过绘画“我的妈妈”、“我的爸爸”送给爸爸妈妈,并说一句祝福的话来表达幼儿对父母热爱的情感,鼓励幼儿帮助爸爸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洗袜子,穿脱鞋袜,收拾玩具,摆放碗筷,为大人递送用具等,养成幼儿以自己能做到的任何方式去关心他人的情感。清明节前组织幼儿谈话,帮助幼儿理解烈士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牺牲,人们为了怀念他们,每年春天都要去看望他们,并让幼儿懂得看望烈士时要做花圈、花来表达我们的怀念之情。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制作花圈,把孩子们用皱纹纸做的纸花扎在花圈上,组织幼儿到烈士纪念碑扫墓,献上花圈,低头向烈士默哀,体验怀念烈士的心情,并请家长代表向孩子们讲述革命烈士的故事,扫墓活动结束回来后,我们又通过组织幼儿进行讨论、画画、折纸、看谁讲的英雄人物多等形式,强化了幼儿的情感。
(二)利用身边发生的事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事例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极好教材,例如,我利用我班钟楚略小朋友即将随爸爸妈妈到英国去读书,将要和全班小朋友分开了这一时机来进行情感教育,如何开展这一活动呢?我发现,教师亲切的教育态度是诱发幼儿良好情绪和情感的纽带,幼儿只有在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情绪下,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和创设。一开始,我用亲切的语调和幼儿交谈:“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将要离开我们班,你们知道是谁吗?他为什么要离开我们班呢?”小朋友们一下被吸引了,纷纷想知道是谁,情绪被激发以后,我向大家讲明了原因,孩子们又关心地问:“那钟楚略什么时候回来呢?”我表示遗憾地说:“我也不知道,也许很难有机会回来了,”接着我又启发他们:“钟楚略要走了,你们想他吗?你们怎么想他呢?”孩子们有的说:“打电话,”有的说:“写信给他,”有的说:“我们画一幅画送给他,让他不忘记我们,”于是我们决定全班小朋友一起画一幅画送给他,我构思了全班小朋友手拉手的画面,全班孩子每人在画纸上都画上一个人代表自己,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名字,每个孩子还对楚略说了一句祝福的话。当家长来接孩子时,我们把这幅画和祝福送给楚略父母时,他们都非常激动。楚略到英国后,还给我们寄来了信和卡片。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友爱产声相互交流的作用。
(三)注重一日活动的情感培养
幼儿的情感具有冲动性和不稳定性,情感教育并不是一次活动或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将一日活动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是有效的教育。如利用大自然、音乐、美术和文学作品等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通过游戏活动、区域活动强化爱的情感教育等。一日活动的各环节都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这就需要教师要注意随机教育,发掘出着眼点,并努力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环境,使孩子们行成良好的情感素质。
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只要我们做有心人,用爱作为纽带连接教师和幼儿的关系,努力创设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和谐环境气氛,使幼儿的情感得到和谐的健康发展。
为大班幼儿创设良好的情绪环境的方法:
一、 创设良好的师幼关系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是幼儿与教师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心理氛围,其中最主要的幼儿与教师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心理氛围,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因素,因为幼儿期幼儿的情感是十分脆弱的,容易受到伤害,所以,教师应从尊重、关爱、理解、帮助等多种角度去感化幼儿、教育幼儿,努力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例如,小班幼儿刚入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会出现焦虑和哭闹现象,内心充满恐惧和不安,这时教师就要从生活照料入手,同时为幼儿准备色彩鲜艳,材料轻软、安全的布娃娃,毛绒小动物等玩具,在教室里贴上幼儿与家长的照片,
开设多个“娃娃家”活动区等,将教室装扮成家的样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自己的肢体语言给予幼儿无限的关怀,帮幼儿穿衣服,拍幼儿睡觉,以动作、表情等各种方式向幼儿表示亲近和爱抚,向幼儿传递爱的信息,增强幼儿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使她们感受到妈妈般的爱和温暖。
二、帮助幼儿创设良好的同伴关系
良好的同伴关系,在于教师如何引导。现在的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的总是霸道、自私、不懂谦让。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教育内容,引导幼儿学会与人交往,例如:发放玩具的时候,有的小朋友就开始争先恐后地去抢,这时老师要及时的教育幼儿和同伴一起玩;小朋友进洗手间时教育幼儿不争先、不推挤,要排队等候。小朋友间有了矛盾,老师要教育小朋友要友好相处,幼儿园是一个大集体,是我们小朋友的另一个家,我们在一起是好朋友,好伙伴,在这个家庭里我们要互相帮助,有困难一起解决,有玩具一起玩……教师要深入孩子中间,亲密接触与交流,引导幼儿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创设适合幼儿成长的心理环境。
三、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
成人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为幼儿做出榜样。
1生气时不乱发脾气,不迁怒于人。教师与幼儿的接触只是在校方面,教师在校注意自己对孩子的情绪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最主
要的方面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因为父母与孩子接触的最多,父母的情绪直接影响到孩子。教师要求家长在家做到:
(1)坚持要求孩子用语言而不是用动作来表达愤怒。当孩子生气时,鼓励他大声讲出来,并尽可能说出原因。
(2)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如幼儿发脾气时不硬性压制,等其平静后告诉他什么行为是可以接受的。
(3)禁止孩子在发怒时打人。一旦出现这种行为,家长应立即给予惩罚。
(4)鼓励孩子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而不是用委屈和抱怨的消极态度。如孩子告状说:“他打我……”家长可以回答说:“大声告诉他别再打你。”再比如孩子告状说:“小丽拿走了我的玩具车!”家长可以说:“你去问问她,现在能否把车还回来。告诉她那车是你的,你想把它要回来。”
2 教师或父母和幼儿一起谈论自己高兴或生气的事,鼓励幼儿与大人分享自己的情绪。
3教师或父母发现幼儿不高兴时,主动询问情况,帮助他们化解消极情绪。教师或父母发现幼儿情绪不对时,可转移幼儿注意力,玩幼儿喜欢的游戏等,设法让幼儿开心,教育幼儿不要总想不愉快的事。
四、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给予合理评价
在一个班里,由于先天素质和家庭环境的差异,每个幼儿都有着不同的性格和特点,有的热情大方,善于言辞;有的孤僻沉默,整天不语;有的活泼敏捷,活蹦乱跳,教师应了解其产生的根源,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使其纵向发展有所提高,慎用横向比较。如果对幼儿的活动及活动结果要求过严,指责过多,评价不公正,甚至挖苦的口气或不合理的惩罚,必然会挫伤幼儿的心灵,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对自己和周围环境发生怀疑,对自己的行动或自身产生羞怯感,进而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师生之间建立和谐、友好、亲切、尊重、充满社会情感的关系,才能使幼儿乐于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指导,敞开心扉地表达自己的心理动态。
总之,我们幼教教育工作者应该为每一位幼儿提供安全、快乐、自尊、自信的心理环境,让每一位幼儿在幼儿园这片净土里健康成长。
1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2成人要善于发现与辨别孩子的情绪
3从幼儿的情绪表现来分析幼儿的内心情感世界
4成人的情绪自控
5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6要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
7注意对孩子积极情感的引导,让积极情感成为孩子情感的主旋律,减少消极情感的产生。
8帮助孩子控制情绪
教师在处理学生情绪问题时候,需要灵活或综合运用转移法、冷却发、消退法等干预技能。同时逐渐引导幼儿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众多研究表明,情绪情感是幼儿发展的核心方面,在幼儿生活、整个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幼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重大。情绪情感分积极与消极两种,凡能引起愉快体验的,如兴趣、快乐、安全、自主、幽默、舒服等可称为积极情感。积极的情绪情感有助于幼儿智力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及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对幼儿的发展有 非常重要的意义;而那些能引起痛苦体验的,如:生气、伤心、愤怒、恐惧等可称为消极情感。少量的消极痛苦的情感体验,对情感发展有益而无害,少量的挫折感,更能使幼儿想像和体验别人的痛苦感受,培养关爱和同情,懂得给与和回报:但是,如果一个幼儿经常处在恐惧不安之中,整天心事重重,或经常有很多刺激惹他生气和愤怒,就会影响身心健康和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因此让幼儿经常处于愉快平衡的情绪之中,少受坏脾气的干扰,并能理解别人的情感和适度控制自己的情感,能使大脑的情感潜能得到充分和全面的开发。 二、托班幼儿积极情绪情感培养的目标:
我们参考了大量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理论并结合我园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培养总目标:
1、形成适度、安全的依恋,对老师和同伴产生初步的信任感,经常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2、有积极、愉快参与各类活动的意愿和行动;愿意与同伴一起玩。
3、有初步交往的意识和简单的行为;愿意与老师、同伴交往,喜欢老师和同伴。
4、能用表情、动作或简单语言表达自己遇到的困难。
在确定总目标后,我们又结合幼儿在入园的一年时间内情绪发展的规律,将这一年的时间分为:新入园适应期→愉快情绪培养期→积极情感培养期3个阶段,并将总目标分解,制定出了各个阶段的分目标,便于教师操作。
阶段新入园适应期愉快情绪培养期积极情感培养期
培养目标1、帮助幼儿克服入园的分离焦虑,建立安全感。
2、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使他们萌发对老师及同伴的适度依恋,逐渐对老师、同伴产生初步信赖感;尽快建立对老师的移情,愿意上幼儿园。
3、缓解家长焦虑的情绪。1、愿意参加幼儿园的各类活动,积累愉快及成功的体验,时常能保持愉快的情绪。
2、愿意和老师进行语言及肌肤上的交流、愿意与同伴玩,初步体验与人交往的乐趣。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情、动作或简单语言)向老师、成人、同伴表达自己的情绪。1、喜欢老师、喜欢同伴、喜欢自己周围熟悉的人。
2、对周围生活中常见的大自然、小动物萌发喜爱之情,产生爱护动植物的意识。
3、在与老师、同伴的互动中,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萌芽。
4、鼓励家长积极配合班级的具体工作。
三、托班幼儿积极情绪情感培养的主要内容
1、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
A 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B 积极、愉快地参与各类活动
C 学习用表情、动作或简单语言表达自己的困难。
D 在老师的帮助下积极转化消极情绪
2、培养初步的积极健康的情感
A 萌发对老师及同伴的适度依恋,逐渐对老师、小朋友产生初步信赖感;
B 体验、积累愉快、自信、成功的感受;
C 体验交往、分享的乐趣
四、托班幼儿积极情绪情感培养的策略
(一)、了解托班幼儿的情感需要并合理满足,激发积极情绪情感的产生。
情绪情感和需要是紧密相联的,需要是情感产生的基础。也就是说,产生什么样的情绪情感取决于客观事物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那些能够满足人需要的事物,会引起愉快、满意、喜爱和赞叹等积极的情绪情感,相反,就会引起厌恶、悲哀、愤怒和苦闷等消极的情绪情感。因此,我们培养托班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从了解现阶段他们的情感需要并积极合理的满足开始。我们在对123名(15-3岁)托班幼儿情感需要的调查中发现了现阶段他们依恋、自主、交往、获得成功的需要都十分强烈。因此我们结合幼儿的需要,进行了合理的满足,让托班幼儿在情感需要得到合理满足的过程中,激发其积极情绪情感的产生。
1、满足幼儿对依恋物的需要
在新入园适应期,很多托班的孩子来园都会带各种各样的东西:毛巾、被子、枕头、毛绒玩具等,整天活动都带着他,甚至睡觉都带着他,不让别人碰一下,你一碰他的东西就会引来其的哭闹和不安。以前我们一般不鼓励幼儿带这些东西,因为它影响孩子正常的活动,现在我们了解了幼儿的情感需要后,不但允许幼儿带这些依恋物来园,还专门设计了“我们一起上幼儿园”的活动,让幼儿和他们一起玩、一起吃、一起睡,消除孩子离开父母后的不安全感,稳定他们的情绪,使他们形成安全感,激发积极的情绪情感的发生。
2、满足幼儿对肌肤亲触的需要
刚出生的婴儿就有肌肤亲触的需要,他们吮吸母亲的乳房,轻触父母肌肤,渴望得到大人爱抚,这种需要在托班幼儿的身上仍非常强烈,特别是离开父母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更希望得到老师的亲抚。老师充满爱心的抱抱、亲亲、摸摸都能让孩子感到无比的舒服。因此一日活动中,我们尽量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和每个孩子肌肤亲触,比如:早晨
导语:其实,情绪是没有道德意义上的对错的。只要我们是正常的人,就不可能避免遇到这些负面情绪。如果孩子无法了解这些感受,他就不能学会认知自己的这些情感,当别人经历这些情感的时候,他也无法去理解,更谈不上管理好自己的这些情感。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只会发泄自己的这些情绪,不懂得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幼儿情绪怎么管理 篇1一、积极应答,适时给予满足
幼儿的情绪表现是他们需求的反映,是心理求助的信号。若一味压抑、不予回应就可能造成幼儿心理的操作,进而影响师幼间互动和谐的关系。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幼儿的感觉和愿望合理时,就应得到尊重和同情,让他们的情绪充分表达出来;同时创设幼儿可表达自己情绪和感受的机会,引导他们学会选择对自己和他人无伤害的方式渲泄不良情绪,减轻心理负担。
小组活动是满足幼儿内在需求的良方,有针对性的区域活动是幼儿情绪发泄的理想场所。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抱着自己的宠物玩具有一种安全、舒适感,因此,我们的应答措施是:设立了区域活动“静悄悄”。几个“小帐篷”、软垫、加上墙上悬挂的绿藤,为幼儿提供一个安静温馨的环境。当小朋友累了、烦了就可以到里面去坐一坐,或者抱着毛绒玩具钻进“小帐篷”说说悄悄话。这种“说出来”的方式,能很快缓解幼儿郁闷情绪,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产生一种满足感,孩子们走出来时常常是愉悦地手拉着手。又如设立“心情树”、“心情缓冲区”,让幼儿有了将自己的“高兴”、“不高兴”等心理状态展现出来的平台。在观察中发现,这些积极应答方式十分吻合幼儿的需求,深受幼儿喜爱。它能使幼儿情绪得以平衡,从而避免形成情绪症结。
二、洞察情绪,了解内在需求
幼儿的情绪表现与他们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紧密联系着。只有科学地洞察其情绪,了解其需求,才能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教育。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以成人的眼光,站在自己的立场来看待孩子的情绪表现,用自己的标准去简单处理幼儿的情绪问题,因而也就无法客观地获得幼儿心里真正的想法和愿望,无法对幼儿的不良情绪作出正确地处理。如:雯雯小朋友来园时缠着爸爸哭闹,有些教师可能会认为这孩子以哭来要挟成人,用不着理她;有的则认为抱一抱哄一哄她就好了;还有的简单认为这孩子被家长宠坏了,先让家长离开教室,孩子就无计可施了。显然这些想法或做法都是无效的,因为我们并不了解雯雯真正的心理需求。
怎样透过幼儿行为现象了解其情绪来源,从而对症下药、寻找对策?笔者认为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有助于教育者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如针对上面的“雯雯哭闹”例子,我们采用频率观察方法,记录她在一日生活中哭的频率,并用次数记录法进行统计分析,这才了解到哭闹的真相:弱小的雯雯每天一走到长长的尿槽前就不敢迈步,由于盥洗室是两个班共用,孩子一多自然会有擦肩、相碰的现象,但她却从不和老师说。拥挤有限的空间增多了幼儿间的摩擦,造成幼儿心理的紧张感,导致雯雯一被后面的人碰撞就抱住双肩“嘤嘤”直哭。就此我们与中班调整作息时间,加强幼儿有序盥洗行为的培养。慢慢地雯雯能坦然地面对盥洗室了,也不再哭闹了。又如:为了解佳佳小朋友的行为问题,我先采用事例描述性的观察方法,通过对他“拽人”事件的记录与分析,发现了他是一个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无法摆正自己在集体的地位。长期的娇宠养成他霸道、自私,有攻击性行为的倾向,造成他与同伴交往的障碍。但是,“拽人”毕竟属于偶发事件。为了收集更多数据,探究其行为问题,我又依次采用时间抽样法、行为检核法,在连续的一周以十五分钟为一个时段观察他在“心情缓冲区”中的行为表现,记录他在一日生活中攻击他人的频率,并用次数记录法进行统计分析,找寻他心理变化轨迹,分析其攻击性行为的实质和影响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并制定出相应的教育方案和措施。一段时间后,佳佳的行为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善。
另外,建立幼儿心理健康档案,为幼儿心理行为的发展情况以及家庭环境等进行定期监测,有助于发现幼儿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矫正与诊治。
三、启发诱导,化解焦虑情绪
当然,一味满足幼儿情绪要求可能会导致幼儿一不顺心就骂人、只顾自我渲泄、个性偏激、走极端等问题的出现,这些都不利于幼儿健康情绪的形成。因而必须让幼儿学会使用恰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当遇到心理冲突时不轻易产生各种消极情绪,初步学会稳定自身情绪。
(一)重视暗示,化解焦虑
幼儿的情感是脆弱、敏感的,具有明显的受暗示性,成人的暗示对幼儿情绪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在幼儿人园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家长紧张不安、久久不肯离去的情绪信息传染给幼儿,加剧了幼儿的焦虑情绪,使幼儿变本加厉地嚎啕大哭,情绪难以稳定下来。对此,我们应把握暗示的正面效应,以鼓励的语言、对幼儿注视、微笑、点头以及身体接触,使幼儿获得赏识、理解、关怀、接纳、尊重的信息,认为“老师喜欢我”,有一种被关爱、被尊重的心理感受,产生一种安全、关爱感,从而化解焦虑的情绪。
(二)延迟满足,缓冲情绪
消极或亢奋情绪都不利于幼儿情绪的平衡。在日常活动中,如果将预定的目的要求转化成可选择性规则,让幼儿有自选的权利,将有利于幼儿产生约束感和自我控制感,从而达到缓解幼儿消极情绪的目的。如:发现幼儿在投击球活动中情绪处于亢奋状态,为了使幼儿情绪得以正常渲泄和调控,我们试从材料的提供和游戏的活动方式上来延缓幼儿对活动的满足,启发幼儿根据自己对击球的积极经验来设计活动的规则:在投击球前必须经过搭建处,必须控制自己的脚步、动作,到达投球线才能开始活动。通过活动的缓冲,促使幼儿情绪在延迟满足的同时逐步平衡下来。最令人高兴的是到活动结束前幼儿仍保持积极情绪,百玩不厌。可见,有效的延迟满足能最大限度地减小了幼儿情绪行为的偏差。
幼儿情绪怎么管理 篇21、让孩子认同自己,有情绪空间
要让孩子喜欢自己,家庭要给孩子认同感。父母是孩子的模范,父母首先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让不良情绪带给家庭、带给孩子,要塑造出一种安全、温馨、平和的心理情境,用欣赏的眼光鼓励自己的孩子,让身处其中的孩子产生积极的自我认同,获得安全感,让其能自由、开放地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使某些原本正常的情绪感受不因压抑而变质。
2、让孩子认识情绪,表达情绪
通过亲子之间的对话让孩子正确认识各种情绪,说出自己心里此时此刻真实的感受。只有知所想,才能知何解。平时,父母可以在自己或他人有情绪的时候,趁机引导孩子知道"妈妈好高兴哦""恩,我很伤心"等让孩子知道原来人是有那么多情绪的,我们还可以通过句式"妈妈很生气,因为……""我感到有点难过,是因为……"来告诉孩子自己的情绪来源,同时你也可以问孩子,"你是什么感觉啊?""妈妈看见你很生气、难过,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吗?"等对话来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及发现自己情绪的原因,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情绪敏感度。
3、让孩子体验情绪,洞察他人情绪
游戏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要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体验自己的情绪,感受别人的情绪,知道自己和他人的需要。除了父母与孩子要交流自己的情绪感受外,我们可以透过说故事编故事、角色扮演和孩子讨论故事中人物的感觉和前因后果及利用周围的人、事物,来引导孩子设想他人的情绪和想法。从他人的情绪反应中,孩子会逐渐领悟到积极情绪能让自己和对方快乐,消极情绪会让自己和对方造成痛苦,不利于事情的解决。如果幼儿在表达情绪与控制情绪之间取得平衡的话,便能以建设性的态度表达强烈的情感,而且控制对自己、对他人有伤害的情绪表达方式。
4、让孩子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
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激发人体的潜能,使其保持旺盛的体力和精力,维护心理健康;消极的情绪体验只能使人意志消沉,有害身心健康。为此,学会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与情绪,对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作为父母,要培养孩子乐观地面对人生,自己首先对生活要有一种乐观的态度。孩子的情绪受父母行为的直接影响,与孩子相处时,父母必须乐观一点。 在教育孩子学会乐观地面对人生时,除了多与孩子交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首先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给予鼓励和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进取,克服一些他现在克服不了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教会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和措施保持乐观。
5、教会孩子适当宣泄不良情绪
人在精神压抑的时候,如果不寻找发泄机会宣泄情绪,会导致身心受到损害。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泪水含有的毒素比较多,用泪水喂养小白鼠会导致癌症。可见,在悲伤时用力压抑自己,忍住泪水是不合适的。另外,在愤怒的时候,适当的宣泄是必要的,不一定要采取大发脾气的方法,可以采用其他一些较好的方法。例如:在盛怒时,不妨赶快跑到其他地方,或找个体力活来干,或者干脆跑一圈,这样就能把因盛怒激发出来的能量释放出来。
幼儿情绪怎么管理 篇3给孩子一个释放情绪的空间。当孩子出现不满情绪或者暴怒的时候,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厉声制止,也不是好言相劝,更不是做出各种承诺,而是给孩子一个发泄的机会,让孩子尽情释放他们的愤怒和不满情绪。
拿出耐心倾听孩子,与孩子共情,赢得孩子的信任,然后再引导他们怎样解除不愉快的情绪。教给孩子生气的时候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什么行为是父母能够容忍的,什么举止是父母不能够承受的,这样孩子在以后处理自己的各种情绪时就不会太出格了。
民主地对待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给孩子列举这种行为背后的多种可能性,然后与孩子一起分析每种行为的结果是什么,让孩子自主选择,要明确告诉孩子自己的选择,无论结果怎样都必须自己承受,父母不会帮他们的。
明确规定行为底线,确立孩子基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有意引导孩子的从众心理,对于特别任性孩子的情绪管理要实行以退为进的方式来进行。首先给孩子分析他们的这种行为利弊是什么,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他们能得到什么,失去什么等等。孩子明白了这些后自然会知道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了,因为人的潜意识最能保护自身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行事了。
幼儿情绪怎么管理 篇4要克服幼儿暴躁的脾气,培养他开朗的性格,有如下方法:
方法/步骤
保证幼儿正常的生活规律。
父母对幼儿的要求要一致,不能父亲要求他这样母亲要求他那样,也不要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让幼儿无所适从。
要一开始就养成幼儿正确的饮食和起居习惯,不要用吓唬、哄骗等方法强迫幼儿入睡、吃饭。
创造良好的游戏条件,不要使幼儿生活贫乏,也不要在他做某件事时打断他禁止他。
不要让幼儿养成一种不良的癖性,例如事事都要顺着他之类。
幼儿情绪怎么管理 篇5除了解决父母面对孩子情绪的问题外,也要有意识地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1认同自己
某种程度上说,这一点是我们成年人也很欠缺的。要让孩子喜欢自己,家庭要给孩子认同感。父母是孩子的模范,父母首先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让不良情绪带给家庭、带给孩子,要塑造出一种安全、温馨、平和的心理情境,用欣赏的眼光鼓励自己的孩子,让身处其中的孩子产生积极的自我认同,获得安全感,让他能自由、开放地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心里有了不开心的事一定有机会对爸爸妈妈说出来,让一些原本正常的情绪感受不因压抑、因为没人听、没人理睬而变质。
2认识情绪
如何识别各种情绪?我们做父母的可以随时指出孩子的各种情绪:激动、失望、自豪、孤独、期待等等,不断丰富孩子的情绪词汇库。现在很多父母都能有意地去跟孩子共情。什么是共情?共情的一个功能就是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当时的具体感觉。这其实不仅仅是幼儿园阶段需要做到的,是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都要做到的。需要提醒的是,有时当孩子很生气时,他会对这种情绪识别也很反感,完全不听我们的劝告。我们可以先让他自己冷静下来,等孩子平静后,再回过头来跟他聊聊刚才的感受。孩子能识别出的情绪越多,他就越是能清晰地表达出来,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就是处理情绪的开端。能表达,他才能沟通,才能想办法。有时,只需表达出来,情绪就解决了。
3换位他人
就是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分析所处的情境,随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换位他人。比如:妈妈要去参加同学聚会,可是孩子希望妈妈陪自己玩于是很生气,这时候妈妈可以引导孩子说:你是不是很喜欢和自己的好朋友在一起玩啊?如果你的朋友离开很久,你会不会想他们?妈妈和朋友们也好久没见了,他们来了,你说妈妈该不该去见见他们呢?这样的交流引导,让孩子站在妈妈的角度想一想,久而久之,孩子学会理解妈妈,就不会再生气了。
4调节情绪
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父母要帮助孩子学会转移注意力,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替代性活动,把孩子的注意力从引发负面情绪的环境中移开,比如:孩子总是要吃糖,妈妈只是简单的阻止不起作用,孩子反而情绪不好,不如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做孩子感兴趣的事,从而达到间接分心,调节情绪的目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