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面试重点在识字环节情感目标怎么写?

小学语文面试重点在识字环节情感目标怎么写?,第1张

小学语文面试重点识字环节情感目标一般都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在渗透汉字的情感过程当中可以说是体现中国汉字的优美,以及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通过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让他们感受到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

  中学语文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针对当代学生的情感心理发展特征,着意突出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情感的动力、调节、组织作用,激发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从而达到使学生情知共进,形成健康个性,全面发展目的的一种教学思想。为适应新改革下情感目标的达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突出“三个树立”。

一、树立新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

传统的教育观容易将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看作是“死”的东西,忽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流;学生接受教师教条式的讲解,对中心思想做单一把握,对段落、层意的理解众口一词,缺乏新意。而导致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能够在学生与作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情感交流渠道。新课标强调要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的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要求学生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研读时要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充分发挥想象去进行再构建、再创造。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前本身已存在着一种期待——即由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阅读目的等构成的思维定势,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文学作品的情景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这时,作者的情感便会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初中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此外,在识字写字教学方面,应重视对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关注学生对汉字美的体会,重视书写的整洁;在阅读教学方面,应注意培养学生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关心自然和生命,敢于说出自己的喜好、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善于辨别是非善恶;在习作教学方面,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情趣;口语交际方面的教学,应重视学生参与意识、良好的文明礼仪素养的培养。通过这样一些具体而且行之有效的方式,使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落在实处。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触及点就在儿童喜欢玩乐的天性上。因为喜玩,所以百草园有无限的乐趣;因为好乐,所以三味书屋的教学才枯燥无味。有了这点契合,对把握整篇文章就有了体验的基础,就能以此生发出更加开放性的理解,而不会回到过去“结论式”的展现。

二、树立新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

情感是教学教程中头等重要的心理因素,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来说,应抓住情感,寓情于教,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一)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如果能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入语,或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新颖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好的文学作品都有着优美的艺术境界,“入境动情”的导入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预先设计一些与教材有关,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环节,创设能激发学生表现欲望的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在导入课题的时候,可满含深情地讲述了一段感人的亲情故事,有的同学为之泪下;在导读的过程中,可注重有感情的领读,使整个课堂自始自终都流淌着浓浓的亲情。这种氛围也感动着学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课文的主动探索,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学生们得到了深刻的情感熏陶。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以澎湃的激情营造课堂氛围,以澎湃的激情叩开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潜力。

(二)在课堂管理中渗透积极的思想情感

语文课堂上,因为形式多样化,所以学生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因此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严得合理,严得适度。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当的要求,使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指导能达到一定的效果或者是获得一定的成功。也许,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让学生分组讨论时,有的学生趁机说闲话,做一些与上课无关的举动;或者是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学生表现得漠然;或者我们的言辞不当时,有的学生贸然提出……这就需要我们耐心教育,严格要求,积极引导,不能大发雷霆,在教育时应做到“优秀学生当众表扬,问题学生个别批评”,批评时不要带着个人情绪,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做学生的知心人,在体验快乐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三)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课堂情感氛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借助多媒体,通过音乐、幻灯片、影视片段,可有效地营造课堂情感氛围。藤格尔一曲《父亲》,可以为阅读《背影》一文奠定情感基础,深深打动学生善感的心;一组优美动人的春景图,可以引发学生对美的向往,激发学生对朱自清的《春》的热情;《渡江战役》的一个精彩片段,其场面的恢弘与壮阔足以给学生以震撼,为学生阅读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营造情感的氛围……结合学习内容,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课堂情感氛围,可给学生更直观的感性体验,给学生以心灵的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树立新的学习方式,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

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丰富的情感体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但是不同的个体激起的感情波澜对于同一文本而言,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可能就会更深一层。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以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强手双赢。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广为实施。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课堂教学中,达成情感目标必须突出“三个树立”,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相应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应学的知识,丰富了头脑,提高了感受事物的能力和体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陶冶了学生爱祖国、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加深了学生对人生意义的体验和感受,懂得如何做人。

(王学广 甘肃省高台县第二中学 734306;杜发新 甘肃省高台县南华初级中学 734304)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三)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1、在汉字教学中培养 汉字不仅是一种言语符,还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它的优势,使学生学习汉字的过程成为认识世界、丰富情感、辨明事理的过程。如在教学汉字“磊”这一字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画面中小河里和边滩上都有许多的鹅卵石,当由远及近呈现岸上的鹅卵石时我告诉学生:这些石头当洪水到来时也会被水淹没,但是当水退了之后,便会坦坦荡荡地露出来,于是,人们便依照这个特点,形象地创造出了“磊”这个字。(同时画面出现三个“石”字逐渐靠近最后形成“磊”字,这会使学生感受到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它就是劳动的智慧的结晶,从而产生对祖国汉字文化的深深地热爱之情)。它的本意是三块石头放在一起,就表示有很多的石头的意思。但因它们明摆在那里,让人一眼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人们经常用它来表示人的心胸和作为,于是,人们便说心地光明正大、没有丝毫掩饰的是“光明磊落”。我们小学生从小就要养成做人做事都要光明磊落的好习惯。通过这段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课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字”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街头巷尾去寻找错别字, 2 并把它记录下来,然后拿到学校来集体交流。在交流中,学生更容易掌握易错的汉字,这比空洞的说教、反复的训练更为直观,效果会更好。同时,在活动中也尊重了孩子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树立了自信心。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的主阵地。因而,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在教学《燕子专列》一文时,我首先通过唱儿《小燕子》、感情朗读第一课《燕子》中的第二段内容来导入新课,让学生从唱中、从读中感受到小燕子的活泼可爱,为理解后面的内容作了感情铺垫。其次,我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瑞士在寒冷的冬天用空调专列将面临死亡的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的故事,初步感知瑞士和的善良。然后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燕子遇到的麻烦:冷、饿、累,并随文理解词语“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再观看,学生谈此时的心情(着急、担心等);然后带着感情再次朗读。接着播放CAI、音乐,教师范读,充分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并通过多次不同层次地读,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取代讲解和。再出示本文中的重点词语,通过多次的朗读了解瑞士不畏严寒、以极大的热心和热情投入了拯救燕子的行动。学生在读中议、议中读,在读中感悟。最后引导学生说出对贝蒂想说的话,读说结合,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及时宣泄,从而体验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至此,教学效果也水到渠成,学生定会联想到平时里看到的小动物们,从而会产生倍加爱惜之情,情感态度得到完美体现。 3、在作文教学中培养 作文教学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它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内容较多样,对语言表述能力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便成了是写好作文的前提。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我认为:第一,要注意作文题目的选择,题目的选择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在作文中有话可谈,激发他们潜在的写作热情。第二,要注意作文过程中的指导。可以指导他们写作素材和写作方法,引导他们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寻找它的美。让他们走进生活,回味生活,进而表达生活,达到情景交融,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此外,还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丛中嬉戏,去品味山泉的味道,去嗅出泥土的芳香。学生在用眼观察、用鼻品味、用手触摸、用心感悟中体味自然之美。直面大自然,就会有写作的欲望,好词好句好文章油然而生。如此,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了升华。再者,在作文的评改时,除了对优秀作文提出表扬之外,我们更要注意挖掘相对较差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提出表扬,以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信心。 4、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培养 口语交际教学中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途径。新课程中口语交际的目标不仅要求训练每个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要在口语交际中规范口头语言,培养学生在语言交际、待人处事、临场应变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教学中,首先要精心创设交际情境,使学生有一种似曾相识、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交际的主动性,使得他们带着情感和兴趣,走进口语交际的情境。其次,在活动展开中,要注意经常进行合作,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让他们以积极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会与人友善相处。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体的力量才是无限的。第三要注意交流,通过倾听与倾诉,分享他人的活动成果和心理感受,从而锻炼和培养价值观能力。 总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应贯穿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美好情怀,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读郑逸农《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有感

江苏东海县教育局教研室张法庄

培养语文人而非其他人,一语中的,道出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回观我们现实的课堂,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存有三化倾向,即目标泛化、目标狭隘化、目标随意化。这些倾向不但没有得到有力的扭转,相反还得到了不该有的鼓励。三化与培养语文人的目标相去甚远。

语文人的核心特征应该是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

《课标》初中段要求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点等内容。即语文素养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两大方面,亦即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我们的培养目标就非常明确了:语言素养主要指对语言的积累、感悟、理解、运用的能力、方法和习惯,精神素养主要指感性的人文精神(如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和理性的科学精神(如求真、质疑、探究、创新的品质等)。

再看看现实的目标三化:

目标泛化:语文地位被拔高,成了无所不包的文化课,天文、地理、历史、社会、民俗、宗教什么都进来了。如教学《母狼的智慧》、《明天不封阳台》、《都市精灵》等,花大力气拓展人与自然地和谐问题,从教学的有效性来看这样的语文课,只是关注了语文素养中非功用性的一面,还不是全部,却忽视了功用性的一面,脚踏实地不足。

目标狭隘化:与泛化相反,只是关注功用性,仅仅指向考试,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培养的是语文考试人,所以常常看到是语文阅读教学练习化。短期来看效率极高,但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极其有害,智商高了而情商没了。学生不喜欢语文的语言即在此:汉语言的优雅与美丽、文章蕴含的丰富的精神滋养不见了。鱼和熊掌能不能兼得呢?一个语文素养良好的人,能不会考语文?语文素养本身就包含了应试的素养和技能,特别是近几年的中考、高考试题越来越接近于考查学生真实的语文素养了。

目标随意化:在同课异构活动中,这种表现最为明显,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师执教,教学目标相差甚远,缺少客观的统一标准。非常随意,简言之:语文就是随意。其实想想我们的俗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就可明白:可以各显神通,但终究是过海,而不是登山、飞天。就如从东海去北京,可以选择汽车、火车、飞机,但最终的目的地是北京,而不是南京或东京。坐飞机耗时最短到了东京那也是无效的。

回到原点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原点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各类阅读文本的教学目标都在《标准》中,并有具体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因此,教师拿到一篇课文,首先要确定是哪一类型的文本,然后看看课程标准对这类文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如:《背影》是文学类文本。

《送你一束转基因花》是科技作品类文本。

《论美》是议论类文本。

《登高》是古代诗词类文本。

《捕蛇者说》是文言文类文本,又是议论类文本。

如果老师们都能认认真真地按照课程标准去做,就不会千篇一律,而是各有所需,各有所长,各有侧重了。相信只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算是有效,培养语文人的终极目标才会越来越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287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