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一个物品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如何通过一个物品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第1张

你说的是借物抒情。

借物抒情法,是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这种方法的要点是描写事物要紧扣与此事物有关的人事的变迁、荣辱、生死等,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处处都浸染着人物的喜怒哀乐。虽只是对事物的描绘,但读者读来却字字都包孕着真切动人的情感。

例如,秦牧的《在仙人掌丛生的地方》。首先,抓住仙人掌的特点,热情地抒发了赞颂之情:“仙人掌,嘿,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奇特植物!”紧接着,就它的坚韧性格、抗旱耐瘠、顽强拒害、花朵艳丽的特点一一进行描写。文末点明:“我总是忘不了那墨绿色的岛屿,那簇生着仙人掌的海滩,那迎着海风微笑屹立着的战士们坚毅的形象!”原来,作者所借之物是仙人掌,所抒之情是歌颂解放军战士高尚品德与情操。

特点

借物抒情要求我们在描写物品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物品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目标 :平时多留心身边事物,用多角度观察生活 。善于捕捉实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想法。运用多种手法状写事物,或进行介绍说明,或以物喻人,或咏物寄意,或以物忆事多角度训练,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例文编辑

自然是大师,即使是她不经意的一瞥,也总能让人萌动最美的体验,比如彩虹、比如海市蜃楼、比如我们经常见到的阳光,因为雷抒雁说——

阳光,是一种语言

早晨,阳光以一种明亮、最透彻的语言,和树叶攀谈。绿色的叶子,立即兴奋得颤抖,通体透亮,像是一页页黄金锻打的箔片,炫耀在枝头。而当阳光微笑着与草地上的鲜花对语,花朵便立即昂起头来,那些蜷缩在一起的忧郁的花瓣,也迅即伸展开来,像一个个恭听教诲的耳朵。

晴朗的日子,走在街上,你不会留意阳光。普照的阳光,有时像是在对大众演讲的平庸演说家,让人昏昏欲睡;到处是燥热的嘈杂。

阳光动听的声音,响在暗夜之后的日出,严寒之后的春天,以及黑夜到来前的黄昏。这些时刻,阳光会以动情的语言向你诉说重逢的喜悦、友情的温暖和哪怕是因十分短暂的离别而产生的愁绪。

倘若是雨后的斜阳,彩虹将尽情展示阳光语言的才华与美丽。赤、橙、黄、绿、青、蓝、紫,从远处的山根,腾空而起,瞬间飞起一道虹桥,使你的整个身心从地面立刻飞上天空。现实的郁闷,会被一种浪漫的想象所消解。阳光的语言,此刻充满禅机,让你理解天雨花,石点头,让你平凡生活的狭窄,变成一片无边无垠的开阔;让你枯寂日子的单调,变得丰富多彩。

可这一切,只是一种语言。你不可以将那金黄的叶子当成黄金;江河之上,那些在粼波里晃动的金箔也非真实;你更不要去攀援那七彩的虹桥,那是阳光的话语展示给你的不可琢磨的意境。瞬间,一切都会不复存在。可是,这一切又都不是空虚的,它们在你的心中留下切切实实的图画,在你的血管里推涌起浪潮,在你耳边轰响着不息的呼喊,使你不能不相信阳光的力量和它真实的存在。和阳光对话,感受光明、温暖、向上、力量。即使不用铜号和鼙鼓,即使是喁喁私语,那声音里也没有卑琐和阴暗,没有湿淋淋的、怯懦者的哀伤。

你得像一个辛勤的淘金者,从闪动在白杨翻转的叶子上的光点里把握阳光的语言节奏;你得像一个朴实的农夫,把手指插进松软的泥土里,感知阳光温暖的语言力度。如果你是阳光的朋友,就会有一副红润健康的面孔和一窗阳亮清朗的心境。阳光,是一种语言,一种可以听懂的语言。

诗人说,万能的上帝没有办法到每个孩子身边,去全身心地保护、关爱他们,于是上帝就用世界上最最特殊的材料创造了孩子最最亲近的人——

谁说长沟流月去无声呢 水, 也有她们自己的语言的,只是,那需要一份如水般玲珑透明的心境去领会,才能清晰辩认。

山城有水,水自碧山间潺湲而来,又缓缓经庄脚流淌而过,在盈澈见底的沟洫中,渐次将自己款摆成一道叫人明心见性的清凉。

似乎满山殷勤浓密的苍翠,怎么也挽不住那一点对人间的关注与情爱,涓涓弱水,必执意要奔向人间。于是就那样毫不迟疑地启程,穿越密密树林,磊磊涧石,穿越青苔题壁的山涧,欣欣然来到这大片山城的土地,润泽成膏;把种籽,育化成苗;然后把人心,洗涤成一面不沾惹尘埃的明镜。

那是否便是山城之水的心事与身世了呢?

夏日午后,我时常临流而立,俯看水中天光的投影,云朵的飘移,小鱼的从容出游,以及自己悠悠摆动、却并不流走的身影;并且侧耳倾听水与风的酬唱应答,水与石的温和争辩;或者水自顾自的行吟如歌与沉默无言。那仿佛诉说着许多故事,也令人联想起许多故事的声音,有时,竟使我禁不住忘情地蹲下身来,像儿时沟边放纸船的样子,生命又温柔地回到了赤子最初的心境。

谁说长沟流月去无声呢?我真想告诉那只顾在杏花疏影里,饮酒吹笛至天明的陈简斋——水,其实也有她们自己的语言的,只是她只肯把自己的流转,说给那既领略过生命中婉约柔静之美,复饱经狂涛骇浪、颠踬困苦的知音,去听罢了。

若生命的河流,是一段曲折的沧桑;若岁月的清溪,是迢迢前去的逝者。那么,在每一道有形无形的流水之前,我都愿意自己是宁静得足以聆见水之清音的过客。(《台港文学选刊》2003年第7期)

村庄背靠白鹿原北坡,遍布原坡的大大小小的沟梁奇形怪状。在一条阴沟里该是最后一坨尚未化释的残雪下,有三株露头的绿色,淡淡的绿,嫩嫩的黄,那是茵陈,长高了就是蒿草,或卑称臭蒿子。嫩黄淡绿的茵陈,不在乎那一坨既残又脏经年未化的雪,宣示了春天的气象。

桃花开了,原坡上和河川里,这儿那儿浮起一片一片粉红的似乎流动的云。杏花接着开了,那儿这儿又变换出似走似住的粉白的云。泡桐花开了,无论大村小庄都被骤然暴出的紫红色的花帐笼罩起来了。洋槐花开的时候,首先闻到的是一种令人总也忍不住深呼吸的香味,然后惊异庄前屋后和坡坎上已经敷了一层白雪似的脂粉。小麦扬花时节,原坡和河川铺天盖地的清葱葱的麦子,把来自土地最诱人的香味,释放到整个乡村的田野和村庄,灌进庄稼院的围墙和窗户。椿树的花儿在庞大的树冠和浓密的枝叶里,只能看到绣成一团一串的粉黄,毫不起眼,几乎没有什么观赏价值,然而香味却令人久久难以忘怀。中国槐大约是乡村树族中最晚开花的一家,时令已进入伏天,燥热难耐的热浪里,闻一缕中国槐花的香气,顿然会使躁急的心绪沉静下来。从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迎春花开伊始,直到大雪漫地,村庄、原坡和河川里的花儿便接连开放,各种奇异的香味便一波迭过一波。且不说那些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各色野草和野花,以及秋来整个原坡都覆盖着的金黄灿亮的野菊。

五月是最好的时月,这当然是指景致。整个河川和原坡都被麦子的深绿装扮起来,几乎看不到巴掌大一块裸露的土地。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惊奇。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去年秋末以来的缓慢悠闲的乡村节奏骤然改变了。红苕是秋收的最后一料庄稼,通常是待头一场浓霜降至,苕叶变黑之后才开挖。湿漉漉的新鲜泥土的陇畦里,排列着一行行刚刚出土的红艳艳的红苕,常常使我的心发生悸动。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叶子,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居然是最耐得霜冷得树。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几番浓霜击打,通身变成灿灿金黄,张扬在河堤上河湾里,或一片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小雪从灰蒙蒙的天空飘下来时,我在乡间感觉不到严冬的来临,却体味到一缕圣洁的温柔,本能地扬起脸来,让雪片在脸颊上在鼻梁上在眼窝飘落、融化,周围是雾霭迷茫的素净的田野。直到某一日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刻,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去,在连一只兽蹄鸟爪的痕迹也难觅踪的雪野里,踏出一行脚印,听脚下的好雪发出铮铮铮的脆响。

我常常在上述这些情景中,由衷地咏叹我原下的乡村。

如何高效地促成用户消费转化?开门见山地讲关键在于:情绪

为什么情绪很重要,先举一个真实的例子:2015年罗辑思维搞了一场卖书活动,罗胖打包卖书,一套六本,封装好了不知道有什么书,限量8000套。

一家淘宝店主根据以往经验判断这个套装肯定会有价值,因为只有8000套。所以他在开卖的第一时间就抢了10套,8000套书在一个小时之内就被一抢而光。

罗辑思维的留言区就有人在问,哪里还能买到这套书?

于是这位店主赶紧把这10套书上架销售,他想现在趁机加点价肯定好卖。

所以他提价到450元,结果放了两天也无人问津。然后他就降到了原价400元,还是没有人问。降价销售以后,依然无人问津,最后这套书在这家店里不了了之。

为什么同样的商品,在罗辑思维那里,8000套书在一小时之内被哄抢而空?而在淘宝店主的小店里,一再降价,放了10天还是卖不出去?

原因就在于所搭建的购买场景不同,说到底就是罗辑思维和店主所调动情绪的能力有所不同。

首先,罗辑思维团队封装了6本不透露书名的套装,限量8000份,给大家制造了神秘感和稀缺感,激发大家的好奇心和参与感;

其次,罗辑思维团队是有很强的营销能力,单就罗胖本人强有力的说服能力就能调动不少观众的购买动机,制造一种非买不可,错过就会有追悔莫及的认知恐惧;

最后,制造时间的紧促感,限定在同一时间,倒计时秒表飞快的转动,大家要在一起疯抢,你大脑还在激烈地斗争要不要买?看看时间,再看看急剧减少的数量,让人没有过多的的时间去犹豫,匆忙之下就要完成下单,这种仓促感对用户的理性进行了挤压和挟裹。极大地触发了用户怕后悔,怕认知焦虑,怕错失机会的损失厌恶情绪,从而形成购买转化。

反过来再看淘宝店主,没有时间上的紧促感,没有蜂拥而至的争夺感,更没有唤起大家认知焦虑的恐惧感,商品除了陈列在那里,没有任何情绪的挑动,自然也就没有预期促成转化的购买行为。

所以情绪是什么?

有个很贴切的类比,情绪就是触发行动的开关。恐惧了,人会启动防御,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开心了,人会喜形于色,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一面;伤心了,人会逃避现实,寻找疗养伤口的地方;愤怒了,人会进行抗争,捍卫自己的“尊严”……

这些情绪就像是内嵌在我们基因上的开关,一旦启动,就会直接地去影响我们的行为。那如何应用这些情绪开关,促成销售转化呢?

笔者分别从“产品”“营销”“设计”三个维度来一一举例,限于篇幅,每个维度,用一个典型的方法进行论述。

一、产品思维的情绪促成转化

互联网产品的核心要素就是产品、流量、转化率,实体多一个空间的要素。在产品阶段,如何应用情绪的转化来设计产品呢?我们知道产品的规划初期要做用户研究,用户画像分析,产品定位,用户使用地图……

在“用户使用地图”这个阶段就可以抓用户的情绪触点,这里引入一个概念“峰终定律”。

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研究发现,人们对一段体验的评价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过程中的最强体验,一个是结束前的最终体验,过程中的其他体验对人们的记忆几乎没有影响。这个发现被总结为“峰终定律”。

以宜家购物体验地图为例,横坐标代表体验路径的各节点,纵坐标代表各节点情绪的好坏。我们在体验完宜家商场之后,所能记住的就只是在“峰值”(⑥⑧⑨)与“终值”(⑳)的体验感受上,而在其它过程中好与不好体验的比重、时间长短,对我们评判宜家体验几乎没有多大影响。

宜家就利用这个定律,在用户体验的结尾上做了一点点的优化就产生了巨大的效果,顾客只需要花1元钱就能买到一支冰淇淋,价格便宜,味道可口,这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吃到美味的冰淇淋即会缓解逛街后的疲惫,让人身心愉悦得到满足,同时又会让人觉得宜家的产品会有性价比很高的“错觉”。这个终值体验就应用地非常巧妙,花费成本不大,但却能得到用户更好地体验反馈。

因此在制定用户使用地图时,就可以利用这一规律,设计好用户体验情绪曲线,把握用户在关键节点的预期情绪,满足用户应有的需求目标,在用户没有预期的节点上制造意外的惊喜,打动用户。这也是小成本的破局打法——与其更好,不如不同,或许没有大成本的富丽堂皇,但可以有小成本的温馨体贴。

二、营销思维的情绪促成转化

营销是可以从产品(品牌)认知、情感沉淀、促成行动三个阶段做好情绪设定。重点说第二阶段的情感沉淀,情感是由情绪积累产生,有一个简单的公式:E=Σ T( FI)

情感(Emotion),情绪(Feeling),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

情感=情绪刺激强度,在时间维度上的求和。

举例说明:我在京东上长期购物,每次买到的商品又快又好,收到货物所产生的情绪就是满意的,长期积累下来,我就对京东的品牌以及购物体验形成了信任和依赖。如果有一次收货出现了问题,我也会找京东客服进行沟通,寻求解决方案。

如果换成一家新店,没有长期情绪的积累所形成的情感依赖,我可能就会做出非理性的行为,给差评,投诉,甚至直接拉黑。这就是营销在时间维度较长的情感维护,营销并不是我们狭义理解上的搞活动,而是自品牌建立以后,每一个引导消费的行为都应该称为营销行为。

短期的,“bug”营销就是典型情绪转化法。讲个很有意思的实例,一人去一个大卖场去买衣服,恰巧看中一件衣服,进门就问正在看手机的老板价格,老板装作看手机没在意,大声问里屋的老婆,这衣服多少钱。老婆吆喝道“560”,然后老板说“260”。那人听了二话不说赶紧把钱付了,心理暗喜,拿着衣服就开溜。这就是利用人爱占便宜的心理,让人产生意外的好运。

不要以为“bug”营销只是发生在互联网上的营销方式,而传统的行业没有什么“bug”,不会存在这样的营销方式,其实这个例子就很好的佐证了“bug”营销也可以很接地气,到现在依然有很多类似肯德基、拼多多、百度云等大公司乐此不疲地在用这类营销套路,还深得人心!

总之,运用营销促成情绪转化,就是要营造场景消费的氛围,渲染用户的购买欲望,抓住用户怕失去,怕焦虑等厌恶损失的情绪,适当地制造紧张感、竞争感、饥饿感……(当然这一系列的营销行为背后,也得用法得当,力度合适,让人自然信服,否则会适得其反。)

三、设计思维的情绪转化

人类的共识,人是视觉感知的动物,对美好的事物都有所向往。设计不必多说,从我们的视觉感知层就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产品界的大神乔布斯就是将“艺术”和“科技”完美的结合,设计出了具有颠覆意义的产品iPhone,引领了智能手机时代的革命。苹果的产品从设计体验来说,真的让人爱不释手。

从我的理解来说,设计是一门被动的艺术,它不会通过语言来主动推销自己,而是用既定的的形态来感染用户,传达给用户潜移默化的情绪,以此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就拿熟悉的金融产品界面设计举例。我以“用户体验五要素”来说明,设计金融产品安全可信性(确定性情绪)的落地。

战略存在层:产品定位明确,这款金融产品是做什么的,我们服务的对象是什么,他们有什么需求层次,他们的年龄阶段,喜好特征……以此来确定产品的风格、色彩等标准体系。

能力圈范围层:产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竞品是什么样的,给予用户什么确定的预期回报,以此来设计突出产品自身的特色,有别于竞品,优势在哪,怎么呈现给用户持久的依赖性。

资源结构层:组织结构能赋予产品的可靠性有哪些,权威机构、组织、个人的背书,知名合作伙伴的有力支持,权威媒体的报道,能力卓越的内部团队,以此来强化设计产品背景的可信性。

角色框架层:产品的结构框架,确定每个界面、元素的角色作用。在结构层面做到结构层次清晰,交互逻辑正确,操作流程明确,让用户在交互体验上感觉安全可信。

感知层:可以分视觉感知和交互感知两个维度。设计思路要考虑到:①简单清晰。一个页面只做一件事,删除冗余,信息明确;②高效贴心。减少等待,减少步长,缓解焦虑,反馈及时;③安全可控。信息脱敏,操作可控,安全提示。

对物品有感情叫移情。根据查询相关信息资料:称作是移情,移情会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出现,会在人与宠物甚至没有生命的物体当中出现。就是说,自己把自己一定的情感或者潜意识、内心体验等放到了这些物体上面,这些物体无形当中成为了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延伸。

日常生活中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人们对某一类物品的性能、特色、档次、细节等了解得越多,在选择该类物品消费时,往往更倾向于追求其中更高品质的物品。比如红酒品鉴水平提高,越喜欢喝高端红酒;玩车入了迷,越想开好车;好的古董见多了,赝品、地摊货越不入法眼……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从心理层面分析,可能有四种原因:

一是回报心理。 人们对某一类物品投入越多时间、精力去了解研究,越有一种付出要有回报的心理预期,而获得更高档次、更好品质的产品意味着更大的回报,可以更有效地满足心理预期。

二是喜好心理。 人们研究某一类物品越深入,越会将更多的情感投射到物品上。物品的品质代表着情感因素的大小,高品质的物品情感投入更大,自然更受喜爱。

三是成就心理。 当人们对某一类物品尤其是其高端产品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分辨、鉴赏、评判能力时,往往会被称作“专业”或“有水平”。为了展现和维持这种专业能力,满足个人成就心理,这个人往往就会继续追求和享用高端产品。

四是比较心理。 随着一个人对某类物品的深入了解研究,越往后越能接触到其中高档次高性能的物品,这时很容易产生自己就该匹配这种档次物品的感觉。当看到其他人不懂行却能享受高端产品的时候,这个人心理难免不平衡,即使口袋松松,他也要想办法去追求这种高端享受。

当然除了物品有上述现象外,人和其他事务也有类似现象。比如接触美女越多,越不待见“丑女”;写作水平越高,越难以忍受劣作;某项专业技术越精通,越无法容忍粗制滥造。

一、情感需求成为主导需求  马斯洛系统地剖析了人类行为的需求因素。他提出了人类需求的五层次论: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社交、归属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他将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称为低层次需求,而将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视为高层次需求。随着低层次的需求得以满足,高层次需求逐步显现并成为主导需求。虽然实践活动中这种观点并非能被验证,但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确实越来越显著。人是社会中的一员,需要与同事、同伴保持良好关系,希望树立自尊,并得到他人的尊重。戴维斯曾就美国情况进行分析,他发现,人们的需要随着生产水平的发展而变化。  从消费行为来看,消费者只是分工体系中的一分子,分工导致效用实现过程的迂回性。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过程是人与人的互动过程,需要与他人的合作才能实现。笔者认为,消费者在整个消费过程中同样具有强烈的情感需求,其满意与否不仅仅由产品功能决定,而且还取决于整个消费过程中的一种心理体验。无论是谁,不论采用何种购物方式,也不管购物金额大小,都希望自己能得到良好的服务,希望自己在购物过程中受到尊重。消费者可能也有过受售货员冷言相待、态度蛮横的体验,这种感觉非常糟,随着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消费者的主动地位确立,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会更高。

我不知道小的时候,缺少些什么?家庭的状况不是太好,很早就能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从未向父母提出过过分的物资需求,虽然我也很想要很多东西。

在我十四五岁的年纪,有懵懂的意识的年纪,就开始觉得对于情感的强烈的需求,常常有种孤独的感觉。

直到现在,依然有如此的感觉。直到如今,有几段曲折的感情经历,内心仍然无法坚强到可以抗拒现在的这种孤独苦楚。

最近的一段时间我坐下来,想要仔细的梳理自身的这么多问题。不管是否承认自己仍然是个很糟糕的人,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我们无论如何去欺骗,可是我们无法欺骗得了自己,我仍然认为在过去的大学时光里,我做错了很多事情,虽然没有太多人知道自己的那些事情。可是事情总归是结束了,后来的她也离开了我,我也能够放下过往的种种事情,对于我内心的愧疚,希望能随风而逝吧。

可是对于过去年少时候的缺失,我并不这责任归咎于父母和家庭,因为父母所能给我的,使他们尽力能够给予的,我从未觉得父母因此有丝毫错误,时代就是这样,他们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历那样的一个时代和环境,他们并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他们的出身决定了他们所能给予的一切。

一个人年少时候经历对于一个人未来的影响很大很大。乃至于我越来越相信那句:命运决定性格。我们从来所接受的是那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可是在人生的前半段的时间里,我们更多的是承受命运的摆布,他把你的一切经历,镌刻在你的性格里。

有好长一段时间,我都希望可以找个人一起结束我内心的孤独,我曾希望,爱情就像and i love you so 的旋律那样缓缓地流淌,温暖而不炽热。可以一起奋斗,可以一起读书,可以一起为生活而努力。

可是因为种种的原因,始终没有那样一个人,知道最近跟一个朋友聊起来我才恍然大悟,我的悲剧。我希望她是一个独立成熟有想法的女生,而这样的女生一般更喜欢成熟有魅力能够给足够安全感的够爷们的男人。而现在的我恰恰不是这样的一个人,我是个晚熟的人,到了二十八岁依然还不够成熟,我世俗眼中南方男人一般的秀气而文弱,缺少一种硬气的爷们味道。这不是我希望追求的人所想要追求的。大概这会是一处人生的悲剧吧。

何时我才能成熟起来,我在不断的问自己。或许是在我三十五岁的时候吧,或许是在经历人生的一番磨难以后。在年轻的时候,依然是个物质和精神匮乏的时期,却是一个对于物质有强烈的欲望的时期,我们不停的寻找各种突破口,寻找人生的各种可能。

需求感,简而言之就是渴望去做成某件事,或者想要得到某件物品的这种感觉的强烈程度。需求感越强,就表明你越想要做成这件事,或者得到这个物。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当你越要得到一样东西或者越想要做到某件事情时,自己的情绪往往会随着进度大起大落。这样就会造成反效果,使得自己离期望更加远。因为,当一个人情绪波动很大时,容易被人利用此时的脆弱心理,从而使自己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

在爱情当中,需求感过高的一方往往也是处于被动的那个。就好比复合大师说的:“需求感的把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在一段情感关系中的地位,主导或被带领。需求感低,掌握主动权;反之,情绪极容易被对方带动,处于被动。”对于刚失恋的人来说,被分手的那一个往往也会表现出过高的需求感。因为他们认为想要挽回自己的爱情,就是要让对方知道自己多么需要他,多么离不开他。为了表达自己这些想法,他们会不断做出一些让前任不想看到或者反感的事情,反而让彼此的矛盾升级。这样对挽回是完全没有用的,只会把前任越推越远。

所以,在挽回爱情的道路上,如果你想要变被动为主动,首先就必须要降低你的需求感,降低需求感对你的挽回有什么好处呢?它可以降低你们之间的矛盾点,为你的挽回道路留一线生机。就如上面所说的,如果需求感过高,你会做出对方讨厌的事情,增加他对你的反感度,并且你们之间的矛盾点会不断上升。很有可能就会让对方直接把你拉黑,那么你以后也许再也联系不上他。发展成这样只会让你的挽回工作更加难以展开,而且整个挽回周期也被无限延长。

如果你降低了自己的需求感,并且无论如何表现出你的需求感还要低于对方,那么你就能掌控主动权。比如你减少了对他的联系,甚至认同他分手的想法,那么对方会觉得你似乎也不像他想象得那么在意和需要他。为什么你会这样呢?是不是也像自己那样,你会觉得他不够好呢?那么他就会开始反省自己,至少这个时候他心里还是在想着你们的事情。同时,随着联系的减少和感情的淡化,在时间的推移下,你们之间原有的矛盾点也会慢慢被削弱。你不怎么联系他,同时你必须让他知道你比他过得要好,那么他就会觉得自己和你分手是错误的,从而把分手是错误的逆向合理化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293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