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元曲11 (六首)

品读元曲11 (六首),第1张

        胡只遹Zhiyu(1227——1293),字绍开(一作绍闻),号紫山。磁州武安(今河北)人。曾任应奉翰林文字兼太常博士。因忤逆权贵,被贬为太原路治中,与当时艺人朱帘秀等有交往,并互赠散曲小令。著有《紫山先生大全集》。《金元散曲》录存其小令十一首。

中吕阳春曲•春景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译文:花虽残了,蜂儿却把它酿成了蜜,雨虽来了,燕子却借它调好了筑窝的泥。绿荫窗下,浓睡的我醒来已经很晚了。是谁把我叫起?是那窗外早晨鸣叫的黄莺。

        解析:“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这两句在当时就广为流传,被人欣赏和喜爱。原因有三:对仗十分工整,造就了一种拟人的意境;勾画了一幅繁忙跃动的春景图。接下来更是主人公与自然、与啼莺的互动,引出了春天的欢悦况味,显得更有波折,更富情趣。

双调沉醉东风•失题

        月底花间酒壶,水边林下茅庐。避虎狼,盟鸥鹭,是个识字的渔夫。蓑笠纶竿钓今古,一任他斜风细雨。

        译文:月光之下,在花间饮酒。临水的野林中一间茅庐。避开虎狼,与闲逸的鸥鹭做朋友,当一个识字的渔夫。一件蓑衣,一根鱼杆,钓今古来事。管他斜斜的风细细的雨。

        解析:这篇小令生动洒脱地描写了隐逸生活的安闲自在,反映出胡只遹对官场纷争的厌倦以及对大自然的向往。

       

        伯颜(1237——1295)生长于西亚的伊儿汗国,因入朝奏事,被元世祖留用。至元十一年(1274年)任中书左丞相,领兵攻宋。元十三年(1276年)攻陷临安(杭州),浮谢太后、恭帝等而返。《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一首。

中吕喜春来•春景

        金鱼玉带罗襴扣,皂盖朱幡列五侯。山河判断在俺笔尖头。得意秋,分破帝王忧。

      译文:手持鱼形玉符,腰扎白玉带,罗袍扣得庄严齐整。黑色车盖,红色旗帜,位居五侯,身负重任。指点万里山河在我笔尖头,正是建功立业得意之秋,要为帝王分忧。

        解析:首句连用三种佩服,体现了人物穿戴服饰的华贵,从侧面反映出官位品阶之高;第二句凸显出人物出行之时高车大旗、前呼后拥的气势,展现出不凡的威仪和隆盛的地位。曲子仅仅五句三十一字,便道出了一名取得卓越功业的权贵骄矜自喜的真实内心,气势雍容而豪迈。

        王恽yun(1227——1304)字仲谋,别号秋涧,卫州汲县(今属河南)人。中统、大德年间,官至翰林学士,嘉仪大夫。善作文,也工诗词。有《秋涧先生全文集》一百卷,其中《秋涧乐府》四卷专收词曲作品,今存小令四十一首。

正宫黑漆弩•游金山寺并序

        邻曲子严伯昌①,尝以《黑漆弩》侑酒②。省郎仲先 谓余日词虽佳,曲名似未雅。若就以‘江南烟雨’ 目之,何如 ”予日:“昔东坡作《念奴曲》,后人爱之, 易其名为《酹江月》,其谁曰不然”仲先因请余效 颦 ,遂追赋《游金山寺》一阕,倚其声而歌之。昔汉儒 家畜声妓 ,唐人例有音学 ,而今之乐府,用力多而难 为工。纵使有成,未免笔墨劝*为侠耳 。渠辈年少气 锐 ,渊源正学,不致费日力于此也 。其词曰:

        苍波万顷孤岑矗 ,是一片水面上天竺 。金鳌头满咽三杯 ,吸尽江山浓绿。蛟龙虚恐下燃犀 ,风起 浪翻如屋。任夕阳归棹纵横 ,待偿我平生不足。

        注释:侑酒——为饮酒助兴。

                    日力——光阴。

        译文:我的邻居严伯昌,曾经唱《黑漆弩》这支曲子来劝酒。中书省郎中仲先对我说:“词虽然好,曲牌子名称似乎欠文雅,不妨用‘江南烟雨’来称呼它,如何?”我说:“从前苏东坡作《念奴娇》,后人喜欢它,将词名改为《酹lei江月》,这谁说不可以。”仲先请我给《黑漆弩》作一篇词,于是就追写了这首《游金山寺》,按照这个曲牌子的音调来演唱。先前汉朝士大夫家里专门养着善唱的歌妓,唐朝富贵人家也讲究学习音乐。而现今大家作散曲,虽然用力不少,但很难达到精妙的境地,即使作品甚多,但有些笔墨化在色情的渲染上,以为那是曲的正路。这些作者年轻气盛,正在继承圣贤的学问,并不把写曲子当成正经事,不在这方面耗费气力。其词曰:

        在苍茫辽阔的长江中孤零零地屹立着金山,金山上有庄严的寺庙,那是水面上的一处佛教圣境!站在金鳌峰满满地饮了三杯,那饮下的似乎不是酒,而是吸尽了江山浓浓的春色。江水深处潜伏的蛟龙,惧怕有人点燃镇凶避邪的犀角,于是掀起房屋般的巨浪。夕阳西下,游人纷纷划桨而归,让他们离开吧,我依然要在江中流连,补偿我人生阅历的不足。

        解析:以雄浑的笔触描写了金山之地山、水、寺的纷呈姿彩,绘出一幅宏丽的山水美景图。远观近赏,景象雄浑奇妙,诗人游兴难尽,因而流连忘返:“任夕阳归棹zhao纵横,待偿我平生不足。”眼见夕阳西下,众身纷纷离去,他却任由船只在斜辉里随意飘荡,尽享这放纵山水的畅快,补偿自己生活中的缺憾。

越调平湖乐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译文:采菱人隔着朦胧的秋烟在互相说着话,水波静静地如同横在那里的白色丝绢。到手的美丽景色不要轻易放走,共同沉迷于其中,在画船里欢笑着是因为女子娇媚的面容。江山确实漂亮,但终究不是我的故乡,询问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故乡。

        解析:曲牌《平湖乐》,又名《小桃红》。在早期元曲创作中,文人多以《小桃红》曲牌写江南水乡风情,因而有了“平湖乐” 的别名。作为一曲秋日怀乡之作,小令并未借秋天万物萧条的景色来咏叹愁情,而是以水乡女子清涟采菱的美好场景作陪衬,在快意中突涌惆怅,大起中实现大落,产生的是冷水浇面、醍醐灌顶的效果。

越调平湖乐•尧庙秋社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译文:社日时期祭祀活动结束后,烟雾四散,乌鸦都归巢了。我手持酒杯,看繁茂的庄稼。喜庆活动喧闹无比,大家笑哈哈。壤歌亭外风景优美如画,微风徐来,让人十分舒畅。我如同晋朝那些名士悠闲而不羡荣华,也不羡慕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解析:此曲是王辉出任平阳路总管府判官时所作。曲中对当地尧庙社日活动祭神庆丰收的欢乐场景做了描写,活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并寄予了作者祈望百姓生活和美的理想。

       

1+1教育初中语文组卷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l í )歌

(r óng )杂

(zh ì) 干(b à) 承(y ǐ) 倒(bi ān )骨 文(bi ě) 发(ti áo ) 脂粉(t ān ) 到(z ōu )绉 (y ào )子 (li án ) (li ǎo )儿 (h áo )鸣 虫(ni è)齿 糍(ch ēn )怒 涟

2.填入空白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说五四时期的那一代有志青年为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曾在黑暗中苦苦求索是艰辛的,( )当代青年则是幸运的,(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已经找到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 )使我们创造了过去十年的辉煌,也将使我们在新世纪里继续创造辉煌.

A .尽管 那么 因此 不但

B .如果 那么 因为 不仅

C .如果 所以 既然 不仅

D .尽管 但是 既然 不但

3.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 )

A .捷报 隐蔽 煞风景 耳濡目染

B .怠慢 婉约 绊脚石 各行其事

C .谙熟 琐屑 杀手锏 鞠躬尽瘁

D .检索 涉猎 舶来品 承前启后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女排亚锦赛夺冠,主力队员朱婷也冈此

B

.汽军拐了个弯,只见树木蓊郁,山谷世界最佳主攻手之列. ,清新的山风扑面而来.

请教同学了.

. C

.小明同学遇到了难题,不好意思麻烦老师,只好D

.两弹元勋钱学森和他的妻子著名音乐家蒋英在工作中配合默契,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这条隧道已使用多年,里面相继出现了顶部渗漏、路面坑陷、道路泥泞等

B .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C .目前,有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动荡局势,难道这对世界和平有影响吗?

D .在今年的女排亚锦赛上,中国女排辉煌地取得了八战全胜的战绩,荣获冠军

6.小刚因为妈妈的每天叮嘱而心烦,与妈妈顶撞起来.作为小刚的好友,你知道后该怎样劝说?请选出下列语言表述不得体的一项( )

A .她这是唠叨,你全当没听见,走你的

B .你妈妈是为你好,做孩子的就应该体谅啊!

C .你妈妈这样做,是对你的爱,你要理解她

D .你有妈妈在身边叮嘱你,多幸福啊!哪像我,妈妈还不在身边呢!

7.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童年》是作者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通过叙述“那些铅一般沉重的丑事”,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B .《繁星》《春水》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霎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

C .《名人传》中的贝多芬在生命末日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罗曼•罗兰直到临终前几天还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了传世朽的杰作,托尔斯泰则在生命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由此可见,他们是在超越了常人的磨难之后才成为伟人的.

D .《公输》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别选自《墨子》和《孟子》.这两部作品产生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动,各种流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念和政治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填空题(共1小题)

8.古诗词阅读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人睹物生情,把自己比作 和 ,慨叹身世浮沉,抒写思乡之情.(用诗中的原词回答)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所展现的景象.

三.解答题(共2小题)

9.别样山茶

原因

①虽然被称为“春城”,但昆明的冬天也并非总是云柔风软、艳阳高照.只要寒流悄然来袭,便会乌云笼罩、气温骤降,使得街巷庭院披戴的明丽和心头身外缭绕的暖意顿时荡然无存.举目四望,山寒水瘦、翠敛红萎,一派晦暗阴沉.

②但即使在这样的寒凉和萧瑟里,也能看到一丛丛蔓延开去的高傲和矜持.它们不在乎高原十天半月就打一次的冷噤,肆无忌惮地葱绿着,浓墨重彩地妍丽着.

③那是山茶.在昆明东北郊呜凤山金殿风景名胜区的山茶园里,即使天寒地冻,它们仍枝繁叶茂,千株万株喷红吐白,一如既往波光潋滟.

④是的,在百花之中,山茶是最持久的灿烂.从5月中旬开始,一种叶像杜鹃叶、花像杜鹃花的山茶就率先在金殿山茶园绽放了.看着漫山遍野的浓绿被撕开一个口子,殷红汩汩涌流,又漫漶开去,黏黏地湿了一片天地,在万绿丛中添一抹血红,生发的该是一种什么祥的伤感?而一年中最早的山茶花汛,是由这种一度濒临灭绝、极其珍稀的杜鹃红山茶肇始,又不免激动人心.这一波红潮一直延展到9月.

⑤接下来在金殿山茶园看到的悦目色彩是茶梅.它也是山茶的一种,花多为白色或粉红色,瑰丽而淡雅.茶梅10月开放,花期持续到12月.凋谢时,片片花瓣随风飘飞,漫起一袭彩色雨雾,铺下一块斑斓花毯.

⑥有趣的是,它的香消玉殒,宣告的却是各色常规山茶的怒放.一时间,恨天高、童子面、朱砂紫袍、雪姣、十八学士、六角大红、赤丹、状元红…如盅如碗、如钵如盆,姹紫嫣红、浅淡深浓,争奇斗艳、各不相让.茶梅用它满地的落红真正实现了“化作春泥更护花”.而那被铺地锦绣托起的云霞,一直燃烧到次年4月底.到了5月,杜鹃红山茶就又轮回着开始了新一拨的激情涌动.

⑦可以说,这里一年四季茶花开不断,正应了清代李笠翁(李渔)的评价:“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历春夏秋冬如一日,殆草木而神仙者乎?”

⑧在云南,山荼还是扎根于深远时光中的璀璨.公元898年绘制的《南诏图传》中,它就出现在南诏王细奴罗家里.现存最古老的云南山茶,也许应数生长在楚雄紫溪山功德林的“紫溪茶”,树龄六百五十多年.而丽江玉龙雪山东麓的玉峰寺院内一年能开上万朵花、荫地面积全国最大的“茶花王”,树龄大约五百年.大理巍宝山灵官殿的桂叶银红,高1888米,是世界最高的茶花,树龄也近四百年.

⑨让我对山荼之美有所顿悟的,却是这样一件事.

⑩那天,我去郊区农村看望一位妻、儿早逝的独身老人.他的家,院墙多处泥块脱落,屋顶瓦沟枯草抖索.从厢房到堂屋,说话有回音却看不清周围堆放了些什么.但我们还是不期而遇或者说狭路相连了,与山茶.它们一盆挨一盆摆放在地面坑坑洼洼的院子一角,绿叶像海水漾波,红花像火焰腾跳,拥挤着,喧嚷着,摇头摆脸,超越了这里的破败、空旷、凌乱、昏暗,那么醒目、夺目、灼目,迸溅出满腔欢喜,流溢出盈盈暖意,使得原本可能死气沉沉的一隅平添活泼生机.

⑪老人告诉我,他从小爱花.这些山茶是他在心情好时种下的,每天都要来仔细地照看.山茶活了,长高了,枝繁叶茂了,好心情也就随之常驻常在了:山茶打苞了,骨朵饱满了、绽裂了,笑容也就随之在梦里开花.“今年,我还把它们一盆盆送到金殿去参加茶花展览了哩.”想不到老人对美的追求如此炽烈.是对山茶的爱,戳破了缠裹他的孤独,烧掉了包围他的凄凉.就是这生命中最原初的牵挂,鼓舞着他重构自己的人生.

⑫云南的山茶之所以特别多,特别绚烂,大多源于人工的精心种植,栽培养护.尽管栽护它的人境遇会有不同,但他们栽下的都是对于美的不竭的追寻,养护的都是对于美的永恒的渴求.

⑬别样山茶别样红,一枝一叶总关情.

(摘自《人民日报》2015年,有删改)

注漫漶:形容文字、图画等因磨损或浸水受潮而模糊不清.

(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你对标题“别样山茶红”的理解.

(2)第①段描写寒流来时昆明冬天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写到“在百花之中,山茶是最持久的灿烂”,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4)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第⑩段中的画线句子.

它们一盆挨一盆摆放在地面坑坑洼洼的院子一角,绿叶像海水漾波,红花像火焰腾跳,拥挤着,喧嚷着,摇头摆脸,超越了这里的破败、空矿、凌乱、昏暗,那么醒目、夺目、灼目,迸溅出满腔欢喜,流溢出盈盈暖意,使得原本可能死气沉沉的一隅平添活泼生机.

(5)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4)题.

11.金山寺(并序)[宋]梅尧臣

昔尝闻谢紫微言金山之胜,峰壑攒水上,秀拔殊众山,环以台殿,高下随势,向使善工摹画,不能尽其美.初恨未游,赴官吴兴,船次瓜洲,值海汐冬落,孤港未通,独行江际,②③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因借小舟以往,乃陟回阁,上上方,历绝顶以

④⑤问山阿,危亭曲轩,穷极山水之趣.一草一木,虽未萼发,而或青或凋,皆森植可爱.东

⑥⑦小峰谓之鹘山,有海鹘雄雌栖其上,每岁生雏,羽翮既成,与之纵飞,迷而后返,有年矣.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其亦不取近山之物以为食,可义也夫.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偶然而来,不得仿佛,敢与前贤名迹耶.

⑧ 吴客独来后,楚桡归夕曛.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

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

(选自《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注释①谢紫微:谢绛,作者妻兄.②陟:登,上.③上方:佛寺.④山阿(ē):山岳.⑤萼(è):花萼.⑥鹘(h ú):一种凶猛的鸟.⑦羽翮(h é):羽毛.⑧桡(r áo ):船桨.

(1)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昔尝闻/谢紫微言金山之胜 B .向使/善工摹画

C .穷极/山水之趣 D .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

②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

(3)《金山寺》诗中,“吴客”指的是 ;诗句“山形无地接”与诗文中“ ” 句的内容相呼应.

(4)你认为诗句“巢鹘宁窥物”写得好吗?请结合诗文作简要分析.

1+1教育初中语文组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7小题)

解答B

解答解析:五四时期的青年与当代青年各有不同的生活背景,从“曾”“艰辛”、“幸运”可判断选用一个表假设的词:如果那么;只所以讲到当代青年的”幸运“后面进一步讲了原因,构成一个因果句,可考虑”因为“一词;从句意角度考虑,运用邓小平理论已经创造了十年的辉煌,而且还将使我们在新世纪里继续创造辉煌.表并列,由此想到运用“不仅”. 故选:B .

解答B .“各行其是”应为“各行其事”,属于同音字误用.

故选:B .

解答A .跻身,置身之意,跻,有登上,上升之意,此词可以准确反映出朱婷成绩的提高至一个更高的水平.

B .深邃,幽深之意,符合高处俯视山谷所感.

C .礼贤下士,是指对贤者以礼相待,对学者非常尊敬,属褒义词.本题属同词不当,可改为“不耻下问”.

D .相得益彰,指两人或两个事物,相互配合,使得双方的能力或作用都发挥出来.此词恰合蒋老与钱老的工作配合默契的事实.

故选C

5、解答A .句子成分残缺,缺少宾语的中心语,在句末加上“问题”即可;

B .没有语病;

C .否定词运用不当,在“和平”后面加上“没”即可;

D .语序颠倒,将“辉煌”放到“战绩”前即可.

故选;B .

6、解答作为小刚的好友,要秉持劝诫、理解父母的原则.

A 句表达不妥,这样说不仅对小刚的妈妈不尊重,而且没有起到劝导小刚的作用. 故选:A

7、解答A .文学常识与名著描述正确.

B .文学常识与名著描述正确.

C .结合对《名人传》的理解,临终前几天还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了传世朽的杰作应该是米开朗琪罗.

D .文学常识与名著描述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共1小题)

8.

解答解析:

(1)慨叹身世浮沉,抒写思乡之情的是诗歌的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意思是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这里诗人把自己比喻成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

(2)“描绘这两句诗所展现的景象”是审题的关键点,因此我们要理解诗句可知其大意,在此基础上找到描述的对象及其特征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根据这些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可.

答案:

(1)征蓬、归雁(答蓬和雁不扣分).

(2)示例:广袤、荒凉的沙漠上,没有山、没有树、没有水,烽烟台上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好一幅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三.解答题(共2小题)

9.(

解答(1)做此题要认真阅读选文,理解文章内容,继而理解文章主题.选文前八个自然段都写的是茶花,第九段承上启下,第十段则开始写那个爱山茶的老人.

(2)做此题要从“寒冷”“萧瑟”里却有烂漫的茶花开放这方面解析.“只要寒流悄然来袭,便会乌云笼罩、气温骤降,使得街巷庭院披戴的明丽和心头身外缭绕的暖意顿时荡然无存”这种萧条景象恰好引出了山茶花.

(3)做题时既要回答全面,包括花期、花色、历史,又要做到语言简洁.

(4)此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比喻句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拟人是把事物当做人来写,把事物人格化.更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理解为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了描写的事物中去.

(5)做此题要从借物抒情这方面考虑.本文字里行间都可体会出来,尤其是文章结尾更点明了这个“情”字,作者爱山茶,也是对美好事物的一种追求.

答案:

(1)既是指杜鹃红山茶、茶梅等山茶花的绽放激动人心;也是指妻儿早逝的独身老人对山茶的爱,对美的追求,鼓舞他重构自己的人生.

(2)用寒凉和萧瑟的气候,侧面烘托了山茶高傲、不畏严寒、持久灿烂的特点,为下文作铺垫.

(3)①品种多花期长:品种繁多,一年四季花开不断;②花色多:姹紫嫣红、争奇斗艳;③历史久远:山茶是扎根于深远时光中的璀璨.

(4)本句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荼的绿叶比作海水,红花比作火焰,“拥挤着”“喧嚷着”“摇头摆脸”等词的使用,赋予山茶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茶的勃勃生机,抒发了作者愉悦欢畅的心情.

(5)托物言志(或象征、借物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山茶的喜爱,对美的不竭追寻和永恒渴求.

10.

解答(1)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各句话的意思,判断划分的正误即可.D 项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凶恶勇猛的禽鸟不敢来这里获取鱼鸟;据此这句话的节奏应该为: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

(2)解答本题考生应对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烂熟于心、对重点词语解释要准确到位.第一句要注意关键词“故”“闻”的意思;第二句要注意关键词“为”“以”的意思.

(3)《金山寺》诗中“吴客独来后”一句正是叙述前面小序中作者“赴官吴兴…独行江际”的情节,因此,诗中的“吴客”是指作者.文中中描写的“峰壑攒水上”(山峰山谷积聚在河水旁)与诗句“山形无地接”描述的情形是一致的.

(4)赏析诗句时,要从内容和情感上来分析.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其亦不取近山之物以为食,可义也夫”可知,这是赞扬了“义”;同样,诗句“巢鹘宁窥物”写出了巢鹘不取近山之物,应该是赞扬了它的“义”;在这里作者还有以物喻人的意思,肯定了士人不贪外物的高洁品质.

答案:(1)D

(2)①才看见之前听说的金山,与谢公所说的没有不同.

②傍晚回船,寺僧向我要诗,勉强写了几句来应付他的请求.

(3)作者(梅尧臣);峰壑攒水上.

(4)示例:此句写得好.写巢鹘不取近山之物,赞扬了它的“义”.以物喻人,肯定了士人不贪外物,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译文:

从前曾听说谢紫微说金山的美丽,山峰山谷积聚在河水旁,秀丽挺拔与众山不同,金山四周台殿环绕,随着山势高低而建,以前让画技高超的画工摹画,(也)不能全部展示它的美丽来.最初为没能游玩(金山)而感到遗憾,到吴兴做官后,游船驻扎在瓜州,正值大海潮汐冬季回落,孤独的港湾没能通航,独自行走在江边,才看见之前听说的金山,与谢公所说的没有不同.于是租了一辆小船前往,就登上回阁,进入佛寺,经历绝顶探访山岳,(看到)高高的亭子曲折的栏杆,能赏尽山水的趣味.(那里的)一草一木,即使花萼没开,有的还是青葱的有的凋谢了,都被森林覆盖值得爱护.东边的小山峰称作“鹘山”,有雄雌海鹘栖息在那山峰上,每年生育小鸟,羽毛长成以后,让它纵身飞翔,(它)迷途后返回,有一年了.凶恶勇猛的禽鸟不敢来这里获取鱼鸟,它也不获取附近山上的东西作为食物,算得上是有义的动物.傍晚回船,寺僧向我要诗,勉强写了几句来应付他的请求.偶然来到,又不能效法(他人诗作),还敢与前贤名迹比较吗?

吴客独来后,楚桡归夕曛.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

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

崇祯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经由镇江到兖州去。这天下午三四点左右,我抵达北固山,在江口靠岸停船。月光像从囊中倾泻出来似的,倒映于水中,江上波涛吞吐澎湃,江面露水蒸气弥漫,好像把天幕都喷染成了白色,我非常惊喜。

船经过金山寺时都已经二鼓天了,路过龙王堂,进到大殿里,一切都是漆黑寂静的。树林里,从树缝里漏下皎洁的月光疏疏落落,像残雪一般。我喊小仆人把唱戏的戏服道具拿过来,在大殿中大张旗鼓地点上明亮的灯火,演唱韩蕲王金山以及长江大战等多个剧目的戏。

锣鼓声喧嚣嘈杂,整个金山寺的人都起来观看。有个老和尚用手背揩拭着眼睛,看得目瞪口呆,呵欠声、欢笑声、打喷嚏声一起响起。他们慢慢定晴望过来,想看看我们是哪里的人,因何事情于何时到了这里,可是都不敢发问。剧目唱完后,天快要亮了,我们解开缆绳,渡江而去。金山寺的僧人们都跑到山脚下,久久地目送我们,不知道我们是人、是神怪、还是鬼魂。

扩展资料

一、原文

《金山夜戏》出自明末 张岱《陶庵梦忆》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日晡,至北固,舣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奚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二、整体赏析

张岱是一位负奇才的杂家,他在戏曲方面造诣尤深,同时,他又是一位戏曲作家,可惜其戏曲作品未能流传下来。张岱写戏,不过是偶然为之,所谓“游戏词场”,但他酷爱戏曲艺术却是显而易见的。这则《金山夜戏》足以说明他的戏瘾之大。他出门要带上戏班子,羁旅途中,风尘仆仆,且又在深更半夜,这位宗子先生竟然突发奇想,在金山寺大殿前唱起戏来,弄得僧人睡梦中惊起,茫茫然不知何故何为。细细想来,其中缘故自可寻得,张岱急呼小仆命串戏绝非全无端由。

三、名家点评

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林邦均:文章描写了八月十六的长江月夜景色:江天因“月光倒囊入水”,由江涛吞吐露气,而“噀天为白”;林间因“林下漏月光”,而“疏疏如残雪”,两景各具特色,刻画传神。叙写漏夜演戏,既有“盛张灯火”,“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等热闹场面的渲染,又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的特写,两者相映成趣。

正因为老僧对演戏系“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所以才有戏罢曲终,尚不知“是人、是怪、是鬼”的结尾,表达的是山僧不知是梦,是真,还是戏的心态,极富情趣。

四、作者介绍

张岱(1597~1679),字宗子,一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出生于仕宦世家,早年过着富裕的生活,喜爱游山玩水,通晓音乐戏剧。明亡后张岱曾参加抗清斗争,见大势已去,才隐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不做清朝的官。他在散文上的造诣高,体裁广,文字清新,能把大量民间口语融入到散文之中。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等。

20世纪的艺术伟人,西班牙裔法国籍画家,西方美术诸流派中影响最卓著的人物,西方现代美术最具创作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大师。

毕加索经历了20世纪前半个世纪现代流派各个方面的探索,又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生活考验,他的艺术与政治信仰得到了磨练,从而为世界人民所尊重。

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从小受当美术教师的父亲何塞 鲁伊斯 布拉斯科的影响,于1891年开始学习绘画,毕加索是他母亲的姓。他15岁入巴塞罗那美术学校,随后转入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约1900年10月来到巴黎,开始注意观察贫民,专以他们的生活为描绘题材。还在巴塞罗那时,毕加索就洞悉西欧诸艺术潮流,当地的文化人涉足的“四猫”咖啡馆,也是他常去的地方。来到巴黎以后他的眼界更加扩大了。他先后从立体主义开始(包括分析性立体主义和综合性立体主义)到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结构主义以致波普艺术,无处不染指。随着生活与时势的变迁,他经常在他所喜爱的流派中不断反复实践,表明了他旺盛的不知疲倦的精力和崇尚时代潮流的性格特征。他曾说过:“当你发生困难的时候,你只能靠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个太阳,你腹中有着千道光芒,除此以外你一无所有。”

这位艺术家何以有此充沛的精力,并对世界现代艺术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呢?

一、毕加索没有离开民间生活,他始终植根于民族、民间艺术。他热爱故乡安达卢西亚,了解它的民情风俗。他收集古代伊里安人的明间艺术品,对传统的西班牙文化有深厚的感情。

二、他虽然受过严格的学院式教育,从不脱离社会下层,他从早年的蓝色时期到定居巴黎后的粉红色时期,对社会

其作品受非洲黑人艺术、原始艺术、东方艺术及塞尚的影响。1906--1907年间,开始对绘画形式结构进行探索,并创造出立体主义风格。毕加索一生勤奋,创作了数量众多的美术作品,估计有 6万件以上。更为重要的是其作品风格多样,巧变不竭,但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粗犷、刚劲的艺术风格。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与1937年创作的一幅壁画作品。当时,毕加索正接受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为次年春季巴黎国际博览会的西班牙展馆作装饰画。4 月26日下午发生了德国纳粹空军帮助西班牙反动头子佛朗哥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人的故都格尔尼卡城的法西斯暴行,这是第一次对无辜贫民的狂轰滥炸,镇上的两千多贫民惨遭屠杀。这一野蛮暴行震撼了世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抗议和无情谴责。

毕加索作为一个人道主义者,本来对政治不大关心,在西班牙内战时期,佛朗哥政权倒向法西斯,毕加索却毅然站到了共和国一边。德国法西斯的暴行强烈的震惊了毕加索,他义愤填膺,毅然放下手边的其它工作立刻投入了创作。历时一个半月,终于创作出了这幅震撼画坛的《格尔尼卡》。

开始的几天里,他共画了25幅草图,最后完成画面已经高达3493厘米、长7766厘米,刚好撑满了他的一个画室。毕加索采用了多种风格和手法,以半写实的、立体主义的、寓意和象征的形象,把法西斯的野蛮暴行用复杂的场面无情的揭露出来。尽管是一些几何形人物,广用线条,寓意复杂,但人们都能够领会,其强烈的表达效果决不亚于一幅写实的力作。

画面右侧,一个女人高举双手,显然是从一座着火的楼房里跳下试图逃命;另一女人在狂奔,她们都被惊恐与绝望笼罩着。左边有一母亲,怀抱被炸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是人类受苦受难的象征。右上方一妇人从窗子里探出头,举着一盏油灯向前平举,试图把眼前的一切都展现于光照之下,让世人看清法西斯的兽行。高处一个眼睛似的灯光,发出耀眼锯齿般的光芒,强化了痛苦扭曲的悲剧气氛,如同冷酷的梦境。地上是倒下战士残缺的肢体,死不瞑目,断臂上还握着已折断的剑柄,剑的上方有一朵鲜花,那是对英雄的哀悼。中央的上方,一匹受伤的马在嘶鸣,它仰着头张开撕裂的口,在爆炸声中惊恐万状,代表痛苦挣扎着的人民。几枝箭从空中落下,刺在痛苦挣扎的人和动物身上。左上方的牛头,眼睛位移形象狰狞,冷漠之中透着威胁,是典型的邪恶的象征,代表残暴与黑暗。

在画面组合的形体上,毕加索采用的是分解立体构成法;在画面的色调上,他仅用黑、白、灰三色组成,调子阴郁情景恐怖,充满了悲剧的气氛。在艺术手法上,采用了象征性的手法。构图上,想要以古典绘画那种整体、严禁的规则来解释显然是徒劳的,画面布满了可供我们观察的内容,以至我们的眼睛不得不在画面上看来看去,感觉似乎杂乱、无序,其实则不然,这种独特的构图方法更好的表达了作品的内容,烘托出了作品的主题。所有的形象都是超越时空的,都充满了愤懑的抗议,作品无情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滔天罪恶和法西斯的野蛮暴行,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灾难的同情。正如毕加索自己所说的那样:“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

正是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超凡的艺术手法赋予了作品不朽的价值,使其成为20世纪美术史上真正具有大众意义、使用大众语言的大众作品中极其重要的作品之一。在西班牙未能结束法西斯统治之前,按照毕加索的意愿,《格尔尼卡》只能在美国的纽约展出,公展以后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奔走相告,人们首先感觉到了画家在残酷的政治现实面前所表现出的觉醒。毕加索曾在《法兰西文学报》上发表文章说:“你以为艺术家是什么,一个低能儿?如果他是一个画家就只有一双眼睛?如果是音乐家就只有一对耳朵?如果是诗人就只有一具心情?如果是拳击家就只有一身肌肉吗?恰恰相反,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政治人物。他会经常关心悲欢离合 的灾情,并从各方面作出反应。他们怎么能不关心别人,怎么能以逃避现实的冷漠态度使自己与丰富的生活隔离开来呢?不,绘画并不单纯是为了装饰而创作的,它也是抵抗和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这些话体现了毕加索非常重视艺术的社会意义。

有些人开始不大理解《格尔尼卡》中的隐晦含义,问毕加索那匹可怜的马和牛头是否代表受难的人民和残暴的法西斯?毕加索说:“那头公牛不是法西斯,但它象征着残暴与黑暗马代表人民《格尔尼卡》是象征的寓意的。这就是我要用公牛和马等形象的原因,这幅壁画要明确表达和解决一个问题,所以我运用了象征主义。”在一次展出时他说画上所使用的象征性手法是“平凡的”东西,“只有最广泛的平凡灌注着最强烈的情感时,一件伟大的、超越所有派别和种类的艺术作品才能诞生。”这幅画的艺术价值也在与此。

《格尔尼卡》后来在挪威、英国、美国各地巡回展出,反响十分强烈。至本世纪40年代经毕加索同意,借给了纽约现代美术博物馆,同时他象公众表示:一个重获民主和自由的西班牙才是这幅画的当然故乡。1981年初,按照毕加索生前的遗愿,这幅作品终于被送回了故乡,陈列在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展出之初一度遭歹徒破坏了局部,现已修复。

对于在二次大战中犯下滔天罪行的法西斯来说,这幅作品是他们犯罪的铁证。纳粹占领军在法国期间曾多次干涉毕加索作画,后来又一反常态竟然去“拜访”画家,试图“关心”起毕加索的生活来,说要给他冬季取暖的燃料,毕加索断然拒绝说:“西班牙人从来是不会冷的”。当德国住巴黎大使看到这幅《格尔尼卡》的照片时问毕加索:“这么说这幅画原来是你画的了?”毕加索冷冷地回答:“不,这是你们的杰作。”保持了一个艺术家爱国的凛然气节

=========================================================

《自由引导人民》

反映1830年革命的《自由引导人民》是德拉克罗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

本画取材于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事件。1830年7月26日,国王查理十世取消议会,巴黎市民纷纷起义。27至29日为推翻波旁王朝,与保皇党展开了战斗,并占领了王宫,在历史上称为"光荣的三天"。在这次战斗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时,中弹倒下。画家德拉克洛瓦目击了这一悲壮激烈的景象,又义愤填膺,决心为之画一幅画作为永久的纪念。

画上展示的巷战场面,是画家在上百幅"七月革命"街垒战的草图的基础上定稿的画面。最引人注意的一位象征自由的女神,她头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红色弗吉里亚帽、左手握枪、右手高举着迎风飘扬的三色旗。她是全画的中心,观众注目的焦点。女神的左侧,一个少年挥动双枪急奔而来,他象征着少年英雄阿莱尔;右侧那个穿黑上衣、戴高筒帽的大学生,就是画家本人,他紧握步枪,眼中闪烁着自由的渴望。

这幅画气势磅礴,画面结构紧凑,色调丰富炽热,用笔奔放,有着强烈的感染力。1831年5月1日,在巴黎展出时,引起轰动。德国诗人海涅为此画写了赞美诗。在这以后,这幅画还有一些有趣的经历。1831年,这幅画被法国政府收购,在卢森堡宫展出了数月,后因时局变化,还给了画家本人。17年后,1848年法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法国人民要求把此画重新在卢森堡宫展览。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义,此画又被政府摘下,理由是具有煽动性。直到1874年才被送入卢浮宫。 它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对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纳粹空军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杀害数千无辜平民百姓的事件进行了控诉,有力揭露了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304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