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找人倾诉——可以找自己信得过的亲朋好友进行倾诉,一吐为快。朋友的理解和支持会让你的身心得到被认可的舒畅。
2、大哭一场——当自己感到被负面情绪压抑着时,可以选择大哭一场,释放自己的情绪,可使情绪平静下来。
3、去见自己喜欢的人——你更多的关注在于要见的那个人,心中的负面情绪会被即将到来的喜悦而冲淡,减少负面情绪的关注。
4、静心——可以试试做一些能够让自己静心的事情,比如,阅读、听音乐。让心情静下来,不要那么的心烦气躁。
5、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全身心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暂时忘却使你感到压抑的负面情绪,最大程度的得到愉悦感,满足感。
6、好好的睡一觉——负面情绪的产生总会让脑子里思考很多东西,越是思考越是走不出负面情绪,倒不如放空思想,好好的睡一觉,醒来你就会发现没什么好纠结的。
7、大吼——也是一种释放压抑情绪的很好方式,你可以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大吼几声,可以有效宣泄心中的郁结。
8、享受大自然——大自然的一切生机,可以有效去除心中的雾霾,让自己感到愉悦。沉浸在大自然中会远离世俗,得到心理的净化。
我一直关注的一个公号,杨小米。她最近 正在宣传自己的新书《行动变现》。于是我在她的公号又看了几篇最近写的文章。当看到那篇《我做了两年自由职业者》的时候,竟然湿了眼眶。
起初关注她并不是看她有多么的优秀,写的文章多么的完美,多么的带给我启发感。
而是内心怀有一丝嫉妒。这样一个普通人怎么就可以抓住时间的红利,迅速集结这么多的粉丝。从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转变为现在这样的具有几十万粉丝的大V。这种心理就好像是大家毕业之后再相聚时,互相盘问薪水,买房等可以衡量人生价值的事。我看的目的就是想要知道她又发展到哪一步了。
但是现在再去读那些文章,我发现之前的视角是很偏激的。她的成功一方面是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坚持几乎每天一篇文章写出来的。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写作,不断地复盘,设计自己的人生。一步一步的就像这书名说的那样行动变现。
你永远也想象不出你想要做的事情会是什么样子的。只有真正去做了,才会有所感悟,才会在做的过程中抓住机遇。她也碰到过很多选择,也尝试过去北京当市场部总监。但是后来因为和自己的公号有冲突,还有其他小事方面的矛盾,所以又回到了上海。我想如果她接受了那个具有不错薪水总监的职位,也到不了今天的高度。
我翻看她早期的那些文章,文章内容也是很普通的,甚至是没什么想法。但是就是每天一篇,就是坚持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在做的过程中所有的事都逐渐的明晰了起来。
越是到后来文章的可读性逐渐的高了,她毫无保留的分享了很多成长故事,自己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朋友之间发生的事,关于这些事情自己真实的想法和人生的而感悟。确确实实的进步,那些些方法都是亲身经历,亲身感悟亲身复盘后总结得来。所以读起来就像是一个老朋友在唠家常,在说自己的事。很真实,很贴心,很励志。
我想这哭意味到底意味着什么。 那是一种对于她坚持走出来的感动。我想一个人不需要外界督促自发主动地去做这样一件事。每天早早上五点起来更文。日日的坚持。那也是是对自我即将展开这种生活的期许。
现在的我正处于她起步的那个阶段。要经历几年才会有结果。虽然我的过去做过很多错事,荒废了多年的时光。但是任何时候都不晚。可喜的是现在的我终于不再迷茫了。不再纠结到底是去大城市冲浪还是留在小城市看海。提出这样问题的人一定是对自己的不够了解。但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沉寂,发问,探索之后,一切终于明晰了起来。
这次是真的了解自己。看清楚自己将要一辈子从事的使命。即使生活出现再多的变动,也不会在畏缩,不会彷徨。我已经为此做出了充分的准备。当你思想准备好的那一刻,你就已经成为了你计划成为的模样。
只要你可以沉下心来真正的去做这样一件事。一定会有结果。我带着自己重新拾起的使命感,再次出发。
在过去的两年里,我几乎从职场中抽离,在工厂中经营着自己的小零件。一方面我不断地分析着当前的环境,分析着自己的处境,复盘着人生。另一方面我也试图在全力以赴的拯救这个工厂,拯救这个当时自己唯一的希望。
原来之前的自己活的是如此的浑浑噩噩。在既定的轨道上旋转。没有一点自我认知。关于这个世界也是肤浅片面的。我常常将李银河那段独白用来描述自己。
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就是突然地离开职场,人最终只能做他自己。他不喜欢的,即使想做也做不成,他喜欢的,即使不想做也能做成。
她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强扭的瓜不甜,说的也是同样的一个道理。所以人做喜欢的事情,事半功倍。人做不喜欢的事情,事倍功半。一个人的幸运与否在于能否看准自己喜欢的事情做,最合适的事情。越早看出来,发展的越好,越晚看出来发展的越差。完全看不出来,这辈子也就浑浑噩噩的得过且过了。
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就是在很年轻的时候突然失学,是我脱离了浑浑噩噩的生活,脱离了惯性的轨道,不得不这就去找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去做。自己去找自己最喜欢的书来看。自己去找自己的人生道路,了解自我。 我庆幸没有把时间过多的浪费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上,可以认识自己,仅仅是做自己真心喜欢的事情。这样做的结果成功与否倒在其次,至少享受了做事的过程,拥有了自己喜欢的人生。
当我看完这段话的时候,热泪盈眶。仿佛说的就是自己。也许多年之后,我应该感谢老天给我指明了一条道路。我的人生就因该这样度过。只有书桌才能束缚我的心思。让我恢复内心的平静。不让我在受到原生家庭多年以来根深蒂固的伤害。也许让一个天生具有敏感复杂心思的人来从事这样一个思考性工作是一件多么合适的选择。
我没有想要通过写作变得大富大贵。就像是李银河最后那句话,这样做的结果成功与否倒在其次,至少享受了做事的过程,拥有了自己喜欢的人生。
我永远记得自己写作的初心。我要做这个世界的旁观者,我要保持内心的平静才会写出平和的富有洞见性的文字。这也让我想到,为什么叫穷酸书生。因为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的真正喜欢的学术研究上,而忽略了除此以外的其他的东西。毕竟这个社会是商业化的,有好的精湛的技术,但并不意味着具有赚钱的本事。
我很喜欢写《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说的这句话: 做人做事不可太有目的性。 (我觉得他这里说的目的性是说偏离自己真正的初心,真正要做的要事。不专注就不会产生结果。) 上天是很公平的,它不会把写作的灵感和对一件事执着于名利的追求同时给予任何一个人。只有保持一颗纯净的心,心无旁骛的人,才能写出好的作品。这就是情感的力量。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成功了。
其实我断断续续的写作开始于15年,对,全部都是手写稿。我始终没办法将自己的东西拿出来和别人分享。我要等待时机成熟,我要写的更加完美,我要在看看书。所以那几袋子手写稿全部躺在顺丰文件封中,前一阵子还被老鼠咬了。
至于文章内容,现在回看,自己花的时间和精力写出来的东西更多地是日记体。自说自话,自我批评教育为主。而且存在的问题是逻辑不清晰。很长的一篇文章,包罗万象,谈古论今。如果早一点可以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也许多一分批评,即使是没人批评,自己在回看的时候,也会更加的注意上下文之间的逻辑性。且不说不说得到的评价是好是坏。具有反馈的事情,才会加以更正,才会继续坚持的走下去。
你不去做,永远不知道你的水平,你永远都只是在想象,你活在自己的想象之中,你的那些预判,包括你写出来的质量,好或是坏,都是你自己的猜测 。你躲在洞穴里闭门造车。但是等你造出来,外面的世界早已是太空飞船满街跑了。
写道这里,我知道还有很多和我一样的朋友也会处于那种迷茫的阶段,在没有看清自己,没有找到自己所热爱的事情之前,真的要去亲自做一做,先完成,或者先做起来,一点一点的感受这个过程。 你一定要迈开第一步。完成比完美重要。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究竟有多重要呢?
去年开始读《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时候,因为刚好跟上一本书的观点相左,所以我也算纠结了一段时间,原因不是读不进去,而是我的观点是什么呢?
我想到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是因为我非常喜欢大张伟,他在一个节目里提到,“所有矛盾都是来自于人际关系”,我想如此通透的一个人他看的书,那肯定值得一看。
我又想到了另一本书,是我非常艰难的情况下看完了,特别的晦涩难懂,这本书是我的朋友推荐的,理由是非常治愈,但是整本读下来,我发现我没有被治愈,倒是挺虐的……
当然并不是书的问题,而是我喜欢我喜欢的,我喜欢的,就算遇到了困难,我也不觉得特别辛苦,反而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那段经历才叫做成长,也是那时我才明白,我应该有自己的观点,不能书上说什么就是什么,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也因此遵从内心说,我就是喜欢《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里的观点!当昨天翻看之前的阅读笔记,看到标题才会一下子想到自己写了什么内容。
你选择,你喜欢,最后就是你负责。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每当书读不下去,我就会埋怨推荐这本书朋友,为什么没有按照我的“口味”来。有意思的是,我手上好几本读不下去的书,全是朋友推荐的。
明明是好意的推荐,却让我暗地里埋怨?归根结底还是我在买相应的书籍的时候,还是不够喜欢。
不够喜欢就买了,就是看不顺眼。
这个好像感情生活,喜欢的人都有可能看不顺眼,何况还是不太喜欢的人呢?
遵从内心的想法,不喜欢的就要说no,不然就是不负责,对被动接受的人或事物不负责,对自己的不负责!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事物本身就是空性的,别人喜欢你未见的喜欢,你喜欢的别人可能看不上。
但只要是喜欢的事情,一定会更加用心吧,这是对事物本身的负责,更是对自己的负责。
我挺喜欢演讲也喜欢做课件,过年期间买了一本讲演讲和课件的书籍,书里面有让我振奋的技巧,也让我觉得当下用不上的内容。
想看,却懒得的时候。这时候对自己负责的信念升起来了。
“你不是喜欢演讲吗?”
“你不是喜欢做课件吗?”
“你不是要借此机会进步吗?”
于是我还是继续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只是因为自己喜欢。
那么在最后,也是想说,我非常喜欢写作,之前在公众号投稿里挣扎,写不出来想要投稿的文章,看着别人一篇篇过稿,我今天忽然明白,原来我喜欢的是——写小说!
不纠结过去的事,纠结也没用。人生只能向前看。
我们从来不想已经过去的事。我们觉得未来有那么多值得期待的,何必对过去耿耿于怀。
人生就像一本书,过往云烟唯有翻篇,才能阅读后面的精彩,才能获得人生的价值所在!
做自己喜欢的事,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做事,多么朴实的做人做事原则,可是我们有很多人都是为了钱生活。
无论什么时候,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么长期持有。在自己能力圈之内,长期发展,如果超过能力圈,迭代。不要去做自己看不懂事,高估自己。 这些,永不过时。永远是真理
“经营者若常心怀大志,竭力而为当为之事,则无论遭遇怎样的困难,都必有解决之路。经营成功之要谛,在于持之以恒直至成功。”
从头到尾专注做好一件事,看似困难,但它的效率却是最高的。
中国的古老哲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应该成为每一位经营者时刻铭记的格言。人有忧患意识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也即所谓的“生于忧患”。假如一切都顺风顺水,人生的价值就体现不出。所以,人生的价值必须靠自己创造。
热忱之心源于改变现状的使命感。 那些认为现状一切很好的人,是不会生发热忱之心和使命感的。如果精神上没有必须改变现状的紧迫感,就产生不了热忱之心和使命感。
“所见所闻皆学问,将一切的体验都当作研修而发奋,方有真正进步。留心观察,万物皆可为我师。”
今天的商业世界,市场竞争十分残酷,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很辉煌的企业一夜之间崩塌。
“经营者,不因循守旧,不断开拓创新的态势里,要有成为行业引领者的理想和追求。唯有时代的先驱者,方能打开新的 历史 之门。”
中国古话“以和为贵”,没有“和”就产生不了强大的力量。在企业经营当中,“和”是团队协作,是共生关系。
如何协作?
首先要彼此真心诚意相互服务,要有服务之心。
接着,彼此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 身为领导者,在对待部下、后辈和学生们时,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教育,还不要忘记,作为普通的个人与他们交往、交流和相互学习。
“如果不做,明日必定死掉”的心态如果能保持,行动力会提升很多。
生活的每时每刻,我们都要面临选择,也即是“做出决策”。小到通勤选择公交还是地铁、中午如何用餐,大到选择哪个行业、在哪座城市发展。
然而,做到明智取舍哪有那么容易,特别是诸如找对象、买房、找工作等,很多人都不懂取舍。
这是为什么呢?仅仅因为我们总是想要更多、更好?还是我们心智的配置本身有缺陷,从而不懂取舍,丢失了专注,最终感受不到收获与成长?
其实,取舍都在我们自己。我们谁都不想在年老之时,后悔自己年轻时的某个决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