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年前,我是一所美国大学的国际留学生。对我来说,最好的部分是学会在财务和预算方面变得独立。当然,在校园里找到一份最低工资的工作很难,但洗碗、组装三明治或站在自助餐前补充食物都是值得的。更不用说 - 我在轮班期间学会了如何在餐厅前后打扫卫生。在一个有趣的转折中,我在食堂工作后的几周内很快得到了一份电气工程的辅导工作,我“毕业”到了更高的工资水平,不久之后又到了一个收入更高的图书馆援助。它教会我推销自己的技能和才能以“获得”工作,无论工作多小。
我有机会远离父母和同学一起生活。我们一起学会了打扫房子(厨房/厕所/吸尘器),在家做健康的食物,并通过分担负担来支付账单。当然,我在学生时代就喜欢这种教育是多么棒。教授和课程作业设计得非常好,足够吸引人,让我每天/每周都充满期待。我相信我从来没有逃课,尽管纽约布法罗冬天下大雪。基础设施 - 实验室 - 图书馆 - 获取技术工具和负担得起的健康食品、免费巴士班车:全部在校园内。我什至在第一个学期结束之前都不需要购买笔记本电脑,那时我买了一台方便在家学习。
最好的部分是结交了一些新的国际朋友。它教授如何相互尊重和礼貌地说话,了解他们对相同主题和主题的文化和想法。学生会由几个俱乐部和领导技能、文化活动、交流项目的机会组成——其中大部分我都可以参加。
美国的大学生活非常多样化。这是您对所提供的丰富内容所做的,超出了课程作业!来自亚洲背景的我被教导不要与老师竞争,教科书永远是对的。生活真的很简单。我希望我能回到那个对与错的定义如此清晰的生活。现在在美国,一切都不同了。无论多么愚蠢或聪明,您都可以自由地挑战您的教授并表达您的想法。每个想法,无论多么不可能,都会得到尊重,这是我在这里最喜欢的(尽管有时很烦人,例如墨西哥墙)。这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这有助于美国脱颖而出。结果是我的生活再也不会简单了。
浅谈留学生在美国的生活
在美国中部的一个叫春田的小镇上,我度过了一年留学生涯,其间既有愉快的出游,也有每周至少一次的恼人的考试,层出不穷的烦心作业,还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性格各异的教授……
这里的教授
其实大半辈子都在上学,教过我课的教授很多,更别说身边的朋友很多也是教书出身了。然而,来美国之后发现这里的教授跟国内他们的同行们大不一样,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很有契约精神。每次开始授课前,每个教授都会罗列出他们的授课计划、作业安排、考试评测标准、课堂纪律……虽然各人的规定不尽相同,但都能看出想让我们多学到知识的良苦用心。课堂上,老师们基本站着授课,只有偶而讲得兴起时,会坐在空课桌上跟我们一阵猛聊。我们班有近30人,一次课连续4小时,老师体力跟不上着实让人理解。其中,有个教授更狠,滔滔不绝地讲课,连口水都不用喝,更奇怪的是,居然嗓子清亮依旧。我们的作业量几乎可以跟高中生相比,周周考,次次作业,堂堂课讨论,美国学位不好拿这下才体会到。不过教授得应付我们这么多人更辛苦,他们还得亲自批改作业,事必恭亲不算,每次每个人的作业上还会有很多批示。后来我无意中还了解到,有位教授的手神经系统有问题,并不能写很多字,平时用电脑还得带个专用手套。老师自己迟到或者有违反纪律的地方,会坦诚地向大家道歉,他们并不觉得丢面子。教授们虽然有自己的办公室,但会有固定时间坐班,用于为学生答疑解惑。
美国老师很鼓励学生跟他互动,上课时会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或者用于测试我们是否在认真听讲,或者是考验我们的理解力和融会贯通的能力,至于你提问,他们甚至会喜出望外,认真解答,并不会笑话你,给学生以程度上的尊重。课后找老师聊天,一般时间允许,他们都会热心解答,能感觉到他们不是在敷衍你,也不是虚伪作答。有疑问向老师发信请教,基本都会如期收到回信,予对详细解答。
在我跟教授们的交往中,我感受到的是尊重和平等。
大学大课堂
一直想体验和国际学生一起求学真正的留学经历,有个机会让我结识了管理系的一位教授,她很爽快地同意我旁听她本科生的课。这样我终于在2008年春,坐进了美国大学课堂,那是个有40来人的大课堂,真正的“挤挤”一堂。
美国的大学生上课也不似想像地那般随意,大部分人都按时上课,积极参与,毕竟得对得起自己的学费,和国内大学课堂的区别可能就是学生之间年龄悬殊比较大,好些人是边工作边读书的。
后来,又开始旁听政治系研究生的课程,感觉更不一样,每次上课都有点像参加电视节目脱口秀的感觉。每节课都有不同的学生就不同的案例进行分析,并做讲演,然后由听众们纷纷发问,老师也时不时地点拨几句。想起自己在国内读研时,上课总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我们坐着听,真是差别太大了。课间休息时,居然还有位同学质疑我为什么不发言,我只好解释因为我刚来旁听,没摸到门道,以后会更多参与的。
在教授家体验圣诞
学的第二门课是信息系统管理,一个身高过2米的教授成了我们在这儿认识的第二个老师。第一节课气氛就有点紧张,一早过来,他抱来一个纸箱,给每个人发了个类似席卡的东东,然后就要求大家写上名字。接着人均一册课程须知,严格规定了上课和考试纪律,他指出这好比已经跟我们签了某项协议。开始上课后有点犯晕,因为他的语速明显没把我们当成老外看,好在适应了一会儿之后也就能明白个差不多啦。第一次课后,有个同学给他提意见,想让他减慢语速,他说“这样能让我们更聪明”,我说我们中有人还有语言障碍,他说“这正好是个挑战”。不过上第一节课就邀请我们到他家玩,体验一下纯正的美国的圣诞气氛。
那天晚上,他亲自开车接我们,让我们20来人坐巴士里到了他家。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家里干净又温馨,布置得很有节日气氛,也很漂亮,看得出来为了让我们体验真实的圣诞气氛,主人着实费了一番苦心。除了为我们准备了典型的美国晚饭外,他还为我们安排了乒乓球和桌球游戏。他还特地邀请了教我们下面几门课的其他教授来作客,也是想借此让大家互相了解多一点。
那晚过得很开心,也很兴奋,临行前他们夫妇俩还很有人情味地竭力说服我们每人都带点小甜点回去。第二天就开始了圣诞长假。长假中,他居然还给每人都发了一封致谢的邮件和那天的合影,相比之下我们这群客人真有点失礼了,因为都是自顾自地忙着四处度假去了。
甜面包圈的诱惑
“管理会计”的最后一课,老师又给我们带甜面包圈吃了,这是上他课以来的第三次发面包吃,发现他每次带都是有原因的:要么迟到了表歉意,要么为布置好多作业打伏笔,要么就是为了给我们考试加点糖。虽然他上课有点不认真,虽然给我们布置了那么多作业,虽然经历了来这儿之后最频繁的考试,可是吃着甜面包圈,还是觉得对他讨厌不起来,甚至还很喜欢他——奥林教授,一个很风趣、幽默的典型的美国男人。
第一次见到他,还是圣诞节前夕的那个party,当时只对他非常漂亮的太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节课上,我们了解了他的家庭,他的喜好,他的生活方式。以后的每节课都有趣事发生:要么举着椅子做演示,让前排的同学提心吊胆了一上午;要么吹着口哨划线,逗得全班人哈哈笑;要么叫着班上女生的名字,唱起很好听的情歌。很快他跟大家熟了。他是个很聪明睿智的人,他满心知道我们上课时不专心,偷着坐在课堂上跟人聊天,在网上闲逛,他会笑着说“这个问题你们现在就可以Google一下”,或者微笑着看着你的眼睛,说“这儿可是学习场所哦”。
那天春假前的课后,跟他聊了会儿天,说到芝加哥,春田的餐馆,中国的饭菜,他开心得居然坐上桌子,脚直接踩到桌子上。课上他还会做些教学效果调查,我毫不留情地抱怨说作业太多,天天忙着写作业,他居然开心得哈哈大笑,还拍起巴掌说“很好”。发作业下来,他问候说“过得好不好”?我告诉他昨天做梦都梦到做作业,他得意地说:“好梦啊!”
他邀请我们到他家玩。去前他还特地嘱咐我们穿得随意点,其实我们原来也没打算穿晚礼服去他家的!我们在下午6点的艳阳天中出发了,车开了近1小时才到,这让大家一致觉得他上早课时的迟到是可以原谅的。主人迎出门来,一改每次上课时西装革履的造型,一身学校标志性的T恤和运动鞋就出来了。看看天色很好,他带我们到一个需要低头前进的山洞里探险,居然有不少蝙蝠飞,吓坏了班上的女同学们。出洞后,在小池塘边他作为道具跟大伙们一一合影,用他话说“让我觉得自己成了明星”。30来人踩得满脚的泥就回到那个豪华而又舒服的家。在晚饭将近尾声的时候,奥林教授抱了把吉它,一下子坐到饭桌对面椅子上唱上了一曲曲的情歌,用也在现场的史密斯教授的话说“这个水平可以竞选春田偶像”。告别时分,教授跟每个人握手告别后,还给个贴面大拥抱,期望中的party就此圆满结束。
带米老鼠领带的教授
课程将尽一半,我们开始修据称是所有课程中最难的“高级金融管理”,有往届同学警告我们说难度很大,有人修过二次都没能过。也听说教这门课的老师是金融系系主任,是一个很牛的人,还是为数不多的CFA(特许金融分析师)。可是因为教授的时间安排不过来,学校居然把这门课缩短到3周,每周上4次,一到周四的下午4点上到晚上8点,每周还有一考,真是想测试一下我们是不是天才了!
开始听课了,虽然有点云里雾里,可跟上节奏后也能明白老师讲的内容,还时不时地回答出老师出的测试题,于是得意得恨不得跳出个小人来,拍拍自己的肩膀说:“真是个天才!”
课程紧张得像看《越狱》第一季,我们除了正常的吃饭、休息时间外,其实基本都交待在看书上。就这样,教学节奏居然还都在老师的牢牢掌控之下。说实在的,这个老师真是对得起“牛人”的称号,课讲得很有意思,版本写得天衣无缝,心算能力强得都不像是美国人! 他上课时很投入,总能找到一些有趣的话题,表情也相当丰富,他会为我们回答出问题兴奋得搓手,满教室转圈。这位教授每次上课着装都相当考究,西装笔挺的,领带就没重样过,特别是那几条的米老鼠图案的领带又可爱又好看,让班上的女同学上课的注意力很多给转移到看领带上去了!
像一颗颗微小而又顽强的种子,数万名中国大陆赴美留学生默默地在美利坚合众国这块神秘的土地上生存着。然而,就像他们确切人数无人知晓一样,他们真实的生活情况也少为人知。留学生大多在国内受过严格的高等教育,出身于良好的家庭环境,或出国前有着理想的工作和良好的社会地位。然而一旦抵达美国,一切都需要从最底层开始,他们过去的生活就同这里的现状形成了激烈的冲突。文化背景、社会地位、荣辱观、道德观、人格、自尊、自信都遭到强烈的挑战。
综观美国历史,即使在这个由移民者组成的国家里,这种全面、复杂、激烈的冲突也是极为罕见的。欧美各移民及留学生大多有着与美国相近的文化背景,较易适应入美后生活。
早期来自中国和其他地区的亚裔移民大都未受过高等教育,而且至今大多数人还聚居在各地“唐人街”中,同美国社会也少有冲突。同他们相比,近年赴美中国留学生带着几十年大异于欧美的文化传统教育来到美国,学习、生存的要求又逼得他们,尤其是自费生,同美国社会广泛接触,因而承受着以往任何种族,团体移入美国后所未有承受过的难以思议的沉重压力。他们就像茫茫大海中的几抹水草,在这土地上,为生存、为生存得好些而拚搏挣扎着。
挣钱辛苦难上难对耳闻目染,潜移默化受几十年“唯有读书高”熏陶的留学生来讲,他们踏入美国后迈出和必需忍受的第一步,就是从事过去被他们认为最低下的工作,如保姆、餐馆洗碗打杂、侍者和送外卖等,被餐馆老板、主人家喝来差去,做最脏、最累、最下层的工作,接受那几近恩赐的嗟来之食。有位边接受我们采访边抓紧点数一周所得的朋友轻描淡写地解释说:“我在点,是否值得天天被老板娘骂偷懒、扯谎的大陆人。如果在这里比别处能够多挣300美元一个月我就忍了,如果只多100美元,我就辞工。”我们那位朋友曾经傲气贯天,自诩康德关门弟子,如今为人自尊心的价值是每月200美金。一经点破,不禁黯然神伤。
自尊心受到挫折也许还不足以使成熟的留学生过度悲伤,真正使人内心苦痛、流血的是他们往往面临着更折磨人的诱惑,即主动出卖自己的自尊,以求得生存。
当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学生每天涂口红、画眉毛,下课后匆匆赶去餐馆,陪笑取悦就餐的顾客以获取多于往常的小费时,她内心的苦楚会让她年迈的母亲失声掉泪;至于忍受一些粗鲁好色的老板的欺负以保持一个较能挣钱的位置,更是这些从小娇生惯养的女孩子所难以向自己父母和内心交代的事。
血气方刚的男生也许秉承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心胸,不常抱怨工作低下有失自尊。但旁人从他们言行中却不难体会其中苦痛。纽约、旧金山等处中国男自费留学生几乎都干过送外卖工作(包话暑假大量涌入这些大城市打工的外州学生)。
这工作是按地扯把顾客订的饭菜送上门去。由于收人绝大部份靠客人所给小费多寡而定,留学生就想方设法多挣小费。他们互相间交流的方法有:上门后大声问好,夸奖顾客房间豪华,子女漂亮,小狗英俊(其实有的狗比小猪都难看和讨厌);下雨天有意不穿雨衣,把自己淋透;告诉对方自己今天从别处得了好多小费,言下之意请您也手下大方。一些不善用英语同顾客周旋的干脆直截了当向对方乞讨。我们有位朋友一次向一个面孔铁板的老太太讨一美金失败后,转口五毛即获成功。我们认识这位朋友在中国的妻儿已有多年,内心里真为他们难过。
读书人大多把自尊看得重于金钱,但只身挣扎在一块陌生的国土上,昂贵的学费都要靠一双手一点点挣出,许多人不得不有所取舍。既然身上除一双手还有它物可以出卖,很多人就暂作权宜之计了。然而,虽说久而久之能麻木一些,但这心中的隐痛是很难彻底驱走的。
省钱克己又克人挣钱不易,留学生就注意了省钱。省下用在自身上的钱自然毫无问题,但省下用在朋友身上的钱和时间(这里时间等于金钱),留学生常会受友情、良心和时间、金钱相争夺的苦苦折磨。
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年轻人谁都愿意助人为乐,但在生活动荡、为生存忙碌自顾不暇的压力下,许多人都发觉助人为乐已成为一种享受不起的奢侈品。渐而渐之,凡事不求人和助人图报便成了他们的座右铭。朋友间的你我之分,也相当明白和公开化了。
为省房租,中国留学生大都三五人挤住一套公寓,合用厨房冰箱。最初时大家都能有吃同享,但时间一长,或某天因某事引发,朋友间就开始分起了你我。经济上的巨大压力使生活中某些难免的小误会、摩擦成了大冲突的温床。怀疑别人吃用自己放在冰箱中的食物,有些合住户甚至每天在自己牛奶盒上刻下道道,以便明察秋毫,维护自己的利益。
作者之一刚来美国时举目无亲,两眼一抹黑,后经朋友介绍找到一份工。当时自然去电并登门千谢万谢。然而,数月后竟听说这朋友正等待着我们挣钱后付酬金感谢他介绍工作之情。作为受惠者,我们自然十分感谢这位朋友,但决没想到在美国,为朋友打个电话介绍一份工作要收现金酬谢。在美时间一久,我们慢慢发现,不少人之间的互助一脚去一脚来非常分明。开始时是我帮你这,你帮我那,或我已帮过你那,你也要帮我这。而且,撇开个人的差异,留学生来美时间越长,这种直截了当、一来一去的“互助”倾向就越明显。助人成了一种投资,目的是为了图报。并且在不少人眼中,这必须是直接的、短期的、下次即兑现的图报。
雄心有余力不足留学生在出国前大都是心怀大志的佼佼者。尽管不少人怀才不遇,在国内未能充分发挥自己潜力,但至少他们精力充沛自信心十足。然而到了美国,留学生在语言等方面比别人起步晚了廿年,在种族、国籍(外国学生身份)上又受到种种限制,所以在激烈的个人奋斗、竞争中纷纷感到心力交瘁,自信心遭到极大打击。有很多人都是出来第一次看到自己有所不能,并将一辈子在力不从心的情况下在此苦苦挣扎拚搏。在这种打击下,一些人就自甘沉沦,不再对自己有高标准要求,过一天算一天;另一些人苦恼于折磨人心的失落感,时常抓紧一切机会向人吹嘘他本人那些捕风捉影的成就,以求得某种心理平衡。刚来美国的留学生都很不习惯某些朋友那种自夸不谦的作风,但时间一长,他们就慢慢能体会到这些朋友在长期寂寞和不得意中酝酿的微妙情感。我们曾被好心的朋友告知:既然你也有向人一吐的需要,你就有义务聆听别人的倾吐或吹嘘。如果说面对剧烈的竞争,留学生深感精力有限是限制他们自由的内在因素,那么不少人想长期留在美国则是另一个外在的限制力量。
留学生初来美国时总抱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信念,认为靠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可以在此打开一条路来。不少人带着一大叠国内朋友的介绍信和自己收集的国内新产品以及厂方委托书,兴致勃勃赴美想在中美经贸、文化等方面做点工作,计划根留在美国,人走于两岸。可是,几经波折后他们便会发觉这事是万难办到的。美国人见了朋友的介绍信,最多请吃一顿饭就把你打发了;你带来种种想投入美国市场的国内新产品,如没强大经贸促销手段,再好也没有人会要。
既能留在美国又能体面挣钱的路难以走通,留学生连不顾一切只要能办居留的路也只有不多的几个选择。去年底纽约地区传出“招收护士培训,毕业后可申请办居留”的消息,几百名学生在该培训中心开门当天一涌而至,而其中没有一个是原护士专业的学生。随着报上“电脑、电力机械专业人才趋于饱和”的一再警告,中国留学生转向会计、双语教育等专业的人数激增猛涨。对于不惜一切代价想留在美国的人,每天从事为自己不喜甚至痛恨的学习、工作只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尚能忍受;但绝大多数留学生出国前都已受专业教育和工作多年,很难委屈自己为留美而放弃孩提时的痴梦和青年时创一番事业的愿望。
自由亦需付代价PRIVACY(隐私权)是被美国人奉为像自由、正义一样神圣的权益,但它对中国留学生是如此陌生,我们竟一时找不到适当的词来确切翻译它。它可译为隐私权,但又有个人权益、自由、我行我素、我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别人无权过问等多层含义。
赴美前,留学生们都生活在一个互相制约力很大的社会环境中。个人的行为常在旁人直接、间接的观察、了解和监督之下,他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家庭甚至朋友负责,做事常要考虑别人会怎么想,自己的行为会给家人等带来什么荣辱。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在一个大型专题“变化中的中国”中告诉美国观众:在中国,如果一对夫妇在家大吵大闹,邻居们会聚在一起“开会”议论,然后常常会上门去劝解了解情况,看看有什么可帮忙的。不少美国学者指出,正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制力,保证了一个较高的社会道德准则久久不衰。
来美后,留学生们发现自己似乎进入了一个拥有极大程度个人自由的环境。他们身边很少有人了解、关心(监督)他们。只要战胜了一个内心的自我,他们几乎想干什么就可干什么没有人会注意或者干涉他们。于是,颇有前途的昔日大学讲师给人做家务洗内衣;事业心极强的舞蹈演员服侍怪癖的残疾老太太;小有名气的画家在街头卖艺;远在故乡有妻儿老小的一家之主在这里常常光顾那见不得人的地方;上超级市场购物混水摸鱼暗中夹带……除了金钱对自由的限制,几乎所有的中国留学生都欣赏这里个人所拥有的自由。
留学生们很清楚地知道,他们目前的行为,同亲友们和他们本人多年养成的道德准则荣辱观念相去甚远。为摆脱双重人格的煎熬,他们就尽量不让亲友们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因此,国内留学生家长、亲友们中间泛泛广传的大多是留学生住洋房、买汽车、挣大钱的皆大欢喜故事。即使传入国内信息中带有“有损”子女亲友形象的内容,也被善心好强的父母删去不传。因此,赴美留学生在美生活情况在国内即成了反常的“好事传千里,恶事不出门”。
瞒过了国内亲友,剩下的就是避开这里的熟人了。作者之一初入美国在做工时喜遇上海外语学院同学。谁料对方对喜出望外的热情招呼仅报以微微颌首,拒不相认。数月后由同事者口中得知,这位出身书香世家的同学已弃学做工,并与另一女同学同居了。惧于昔日同学的了解、议论,连他乡遇旧友都不敢相认了。
在美数年,一件使我们非常惊讶的事就是不少留学生对新结识(尤其在打工处)的人都隐去真名,用随手拈来之名相代。新起的英文名字,假的中文名,中西结合之名,应有尽有。目的是使人不知你的底细,目前和将来都不会构成对你的制约、威胁。姓名本用于称呼一个人,少有意义,但我们发觉在美国这几乎是仅存的使留学生有所约束的外在力量了。如果一个人把他的姓名都摆脱了,那他就不必担心他的亲友、过去的社会环境会给他带来任何制约力,因为他们已不知道他的现在生活了。
当一个人斩断了所有外在约束力,制约他行为的就只有自我约束力了。慎独是人类道德准则的境界,对生活动荡不安的留学生来讲,这几近是苛刻不现实的要求了。
姓名本无具体意义,为便于称呼起见起个英文名亦无不可。但一位留学生说:“我至今难忘读《三国演义》中张飞那句话时的激动心情:万军对阵两将出马,猛张飞横矛大喝:'大丈夫坐不更名,行不改姓,张飞是也!'他神色黯然而又坚定地补充说:”姓名与发肤均受之于父母,我永远不会改变它!“
时光飞逝又一年,成千上万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美国这块神秘土地上学习、工作,拚命努力着。若干年后回国(或许只是探亲),父母亲友们所看到的也许是个外观内在、名字和内心都改变的人。但不管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特殊的生活经历将他们磨炼成顽强、沉毅、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特殊的一代。他们必将对“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作出他们特殊的贡献。
一个来自美国留学生的真实感悟: 九十年代初,我去了美国,属于中国第二批现代留学生。
我个人把中国留学生分为两批:
第一批始于清末民初。家仇国恨,他们承载着民族复兴梦想,我们无法匹及。
第二批始于八十年代,我称之为现代留学生。
现代留学生内部又是两个分别独立的时期——第一时期是学什么专业没有考虑,将来干什么更没有考虑,集体无意识的一代。而我和徐小平这一代留学生,处于第二时期,属于有自我意识的一代留学生。
我们有强烈的意愿,希望了解文化,学习文化。我刚到美国时,给自己定下目标:至少在美国待十年,再回北大教书。原因很简单,80年代我在北大研究美国文化,如果从没接触过美国,去了还和中国人交流,我怎么有资格谈论美国
我想在美国待十年,而且必须待下来。在当时,想拿签证,最基本的技术指标是要有工作,而找工作必须有专业技能。美国需要什么我本来的英语技能完全派不上用场。连要饭的英语都比我地道,那是人家的母语,有很多俚语我听不懂,还要反问什么意思。初到美国,我发现在北大的近10年积淀,居然没法帮我找到一份能糊口的工作,随即我意识到必须训练一项立身的技能。90年代,IT业正在美国蓬勃发展,我想自己别无选择,必须拿下计算机,但是计算机谈何容易
IT需要两个技能,一个是数学,一个是计算机。我的数学基础几乎为零,以内蒙古包头当时的教育水平,再加上文科生身份,高中毕业进入北大时,我的数学只达到基本算术水平。至于计算机,根本没见过,没摸过。
但是,如果这个挑战我过不去,那就不要留学了。我告诉自己,必须留下来。非常幸运的是,经过45分钟的游说,我获得了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我心花怒放,想,天呐,我的梦想要实现了,人生可以如此容易。
然而第一天上课,我就感受到什么是“人间地狱”。第一门课微积分,听到微积分这三个字,我只能联想到“危机加上人格要分裂”。讲这门课的老师是印度人,英语口音比微积分本身还要玄妙,我一笔都没办法记下来。那堂课讲的是极限,我想,有限我都搞不清楚,什么是极限
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必须要获得这项技能,我才能真正进入美国社会,才能养家,才能有梦想腾飞的那一刹那。
我补了半年的本科,最后咬着牙杀出一条血路,两年半时间攻下计算机硕士学位。老天不负我,我终于进入贝尔研究所。
这段留美经历对我影响深远:它告诉我:留学,广义来说,是一个人灵魂承受力最大的试金石。我知道自己必须改变命运。我从内蒙古来,想留在北京,这在当时非常难,因此我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留京资格。后来我发现,来自那些生活条件较差的地方,好不容易进入优越的大环境,而且不愿意舍弃这个环境的人,往往才是最终能做出很大成绩的人。
一谈到汉语中的理想二字,我总是战战兢兢。从小家长就用这两个字来压我,要我有理想,要我成才,要我成龙。但是后来到美国,我忽然发现,美国人表达理想,更喜欢用Dream(梦想)这个词。梦想代表着一个人做事展现的最高境界和标准。而出国,不管是留学、游学,还是旅行,都恰恰是完成我们大到民族梦想,小到个人自我实现的一个最有效的载体之一。
出国,狭义上来说,可能是去寻求一个学位,学习知识,增长阅历,这当然都不错。但是从人生广义的意义来说,留学能够改变你灵魂的承受力,赋予你看待世界的不同眼光和维度。当别人只看到绝望和失败的时候,也许你能看到暗含其中的机会,这是成功最关键的要素。这时哪怕你不知道这个行业有什么,这样的眼光都足以让你推开成功的大门。
出国最重要的价值是给我们的生命带来独特性,让我们的创造力敢于在别人认为山穷水尽的时候柳暗花明,通过自己的丰富经历和强大的心理承受力,不断尝试,直到成功为止。
深刻感受中美文化差异
在美国只要按规矩来办事,美国的生活就很简单,没有那么多套路。有些人在国内养成的走后门的习惯,做事不守规矩,习惯于按潜规则办事,到了美国肯定是要吃亏的。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违反交通规则,被警车拦下。在车辆靠边后,警员上前做例行询问。然而就在短短接触中,被拦停的留学生,先后两次尝试将从皮包内取出的近百元现金塞给警员,其中一次还试图塞在警员手中。本是普通违规检查,就因这一举动,警员随即要求该同学下车,并随后将其逮捕关押在警局拘留所。
在国内心知肚明的套路,在美国不一定行的通,在国内打着擦边球的行为,在美国难逃法眼。所以在美国生活一定要习惯别人的文化,尊重文化差异。
在美国生活要习惯寂寞
出国留学以后你在美国生活,最大的问题是寂寞。
美国除了纽约这样的地方之外,几乎都是大农村。生活很单调,附近只有一家巴掌大的中国超市,中餐馆都是美式的,到了晚上8点街上都没有人,过年过节和要好的朋友在家吃个火锅,要说唯一的乐趣就是自娱自乐。
因此,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生活,不想让自己很寂寞,就多交几个朋友,互相串串门。
在美国学会了垃圾分类
美国的所有垃圾桶几乎都有垃圾分类:食物残渣、填埋物、可回收等等。而且基本上人们都十分遵守垃圾分类的规则。在我回国前一天整理住地的垃圾的时候,我本想随意地把垃圾堆积后一并扔掉,但当发现房子外街边的食物残渣垃圾桶中没有一张废纸,而填埋物垃圾桶里没有任何腐烂气味的时候,我着实震惊了。这种情况在国内是不太会有的,垃圾场的刺鼻的气味也许大家都有感触过。
美国真的是非常重视下一代的国家
很早就听说美国的校车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当我亲身摸到一辆这个造价高昂的大钢板包裹而成的校车时,我才明白美国人民是有多么地重视他们下一代的安全。不光车辆本身安全,令我真正惊讶的是这辆车上居然印有Stop
Sign,就等于这辆车就是个移动的红绿灯,它所到的地方全都是红灯,其他车辆必须停下来让行,不然和闯红灯的后果一样。
对于孩子的独立性,美国的家庭从小就在培养,当中国的小孩子被爷爷奶奶抱在手里的时候,美国的孩子都已经学会了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了。教育也是更多注重自己思考,自己实践,大学更是宽进严出。
当然,在美国生活的人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感受,留学生们自己感受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