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另一个视角——社会情感学习(SEL)

德育:另一个视角——社会情感学习(SEL),第1张

学校构建德育课程体系,一般从认知性德育、活动性德育和隐性德育课程进行系列化、结构化,通过故事、图示、问题、情感等一一落实。当然,德育也可以换一个视角,从社会情感学习(SEL)这个可能比德育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大的、实践更具体的,依托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情感学、社会学等理论依据形成的研究成果,来思考如果改善中国学校的德育有效性、长效性。

01什么是社会情感学习(SEL)

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简称SEL)是由戈尔曼(Daniel Goleman)和格罗沃尔德(Eileen Rockefeller Growald)1994年创建的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的非营利性组织“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Social,and Emotional Learing,简称CASEL。CASEL把社会情感学习定义为一个旨在帮助儿童和成年人发展和提高有效生活所需的基本技能的过程。这些技能包括:认识并管理我们的情绪,学会关爱他人,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做出负责任的决策,有建设性和有道德地处理具有挑战性的状况。这些技能能够帮助儿童在生气的时候学会冷静下来,使他们学会交朋友、有礼貌地解决冲突、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选择,等等。

伊利诺斯州学习标准强调的SEL公民技能,这个标准是基于三个目标:

——发展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来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成功;

——运用社会意识和人际技能来确立和保持积极的关系;

——显示决策的技能以及在个人、学校和社区背景下的负责任的行为。

其目标被扩展为15个技能,被包含和促进于SEL之中:

02 社会情感学习的意义

03社会情感学习的内容

以下是中国教育部和联合国儿基会SEL项目研究组编制的社会情感学习模块

结语:

学校,学校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因“情通”、“情醇”而整合,而协调发展,因为人在形成自我意识,进行社会交往、内化社会规范,进行自我控制及其它社会活动的时候,获得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人们在进行交往活动时的自尊感、同情心、是非感、羞愧感。一定的意义上来说,一个学校的发展、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有效性,取决于人的情感互动的品质。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责任与研究

  内容摘要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多的引起社会的关注。主要表现为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不是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在人生的奋斗目标上表现为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盲目的自我膨胀和实际的自卑意识;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在利益关系上表现为以“我”为中心。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加强大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与文化的修养,以及深化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高校应把社会责任感教育纳入教学任务,让大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责任。

  关键词 大学生 责任感 社会 个人 教育

  当今,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话题越来越多的引起社会各方面关注。大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社会责任感,当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为何出现如此情况与怎样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与原因分析

  1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不是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的梦幻里,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此次问卷调查显示,“你为什么要勤工助学”763%的大学生回答是“为了个人的需求”,156%的大学生回答是“为了缓解家庭负担”,而只有81%大学生回答是“为了培养能力以便将来能为社会做一点贡献”。“当你遇到个人利益与社会或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你会放弃个人利益而服从集体利益吗”64%的大学生回答是“不会”,23%的大学生回答是“可能”,13%的大学生回答是“会”。由此看来,当代大学生更重视个人理想,而轻视社会理想。他们认为社会理想太远、太大、太空,可望不可及,而个人的现实生活才是最实惠的。因而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命运,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时的利益,进而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对现实负责。从本质上看,这些大学生是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

  2在人生的奋斗目标上表现为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个人的个性和地位真正凸现出来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此次有关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问卷调查中,对“你毕业后为了什么而努力”的问题,有742%的大学生回答是“既为社会也为个人”,真正“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仅为97%,而不太明确的占105%,尽管大学生兼顾社会和个人,但在两者之间更偏重于个人。对“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问题,有3%的大学生回答没有考虑过学习目的。但大学生的学习目的显示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有138%的大学生以获得一张文凭为主要的学习目的。多数学生的学习目的更为实际,回答为今后能自食其力,谋求理想职业而学习的为333%,回答为提高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而学习的为236%。这证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多数大学生的学习目的从单纯的一纸文凭转向校外竞争激烈的实际生活。他们更注重真才实学,更加务实,而表现出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例如,回答为报效祖国和为报恩父母或教师的仅有9人。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功利倾向还表现在,对将来能获得直接利益的知识能力加倍学习训练。对不能获得直接利益的学习则敷衍抑制。有资料显示,大学生中有452%人感到自己当前最缺乏的是社会责任感。

  3盲目的自我膨胀和实际的自卑意识。一方面,思想上把成功看得太容易,无论是对自己的知识还是动手能力都估计过高,超出了实际水平。例如对“假如某单位看中你,把一项目交给你负责,你认为自己能胜任吗”的问题,有643%的大学生回答“能”,有24%的人回答“也许”,仅117%的人回答“不能”。另一方面,又不能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一旦触及到具体问题,又转化成抱怨环境、无所作为的自卑意识。这些大学生同样是对自己所负的历史责任感缺乏正确认识。

  4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在利益关系上表现为以“我”为中心。这些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施展才干、大显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台,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但同时又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无情,惟有坐上个人奋斗的小舟才能游弋到功成名就的彼岸。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压力下,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是,只强调个体,并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例如此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在考虑择业的因素时,有62%的大学生考虑“专业对口,能发挥特长”,60%考虑的是“经济收入高”,有41%回答“工作轻松而稳定”,这表明大学生从个人方面考虑的较多,对社会需要方面考虑的较少,有些大学生对那些不关己的事,采取回避、冷漠的态度。

  二、路径之“四个选择”

  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十分重要,应做到理性科学,系统全面,体现时代性。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种培育路径:

  1把握社会主流,引导大学生树立最高理想

  社会主流是指在社会上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并以之引导和规范社会成员思想、心理、行为等的存在,它具有大众性、动态性和可引导性。在我国,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都是被弘扬的,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是值得每个公民去追求的,而资本主义社会所崇尚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等都应该是被我们所唾弃和批判的。不管社会怎样转型,国家怎样发展,观念怎么更新,我们心中始终都要有一个标杆,要紧紧围绕它所思、所想、所为。同时,大学生也应该树立最高理想,并且要为党的最高理想而努力。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有没有最高理想是一个人是否有社会责任感的间接体现。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最高理想,坚定他们共产主义必将实现的信心,在引导的过程中,通过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情景感染法等各种途径强化其责任意识,培育其社会责任感。

  2净化传媒阵地,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

  大众传媒作为人们获取日常信息的有效载体,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人们的责任感、是非观等精神观念的形成有着指导性意义。从政府的角度来讲,政府应完善行政服务体系,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坚决查处违法违规的传媒行为,严厉处分相关责任人。针对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网络传媒,政府还应制定相应的政策,规范网络运营秩序,关闭传播非法内容或不良内容的网站,宣扬红色经典网站,鼓励大学生多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网站,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从大学生自身来讲,要做到自觉远离传播低俗内容的媒介,大学生做到“洁身自好”对净化传媒阵地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自觉远离低俗信息这一行为体现了其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这一行为净化了传媒阵地,反过来又有利于其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3坚持“治病救人”,规范大学生社会行为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文中“找到了一个公式:团结——批评—— 团结。或者说,惩前毖后,治病救人。”[9]去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因为大学生自身同社会责任感异化与社会要求大学生自身同社会责任感同化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是可调和可解决的,所以在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坚持用“治病救人”的方针去解决“问题”大学生。坚持“治病救人”,是为了规范大学生的社会行为,从而旁敲侧击,从侧面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支配行为,行为反映思想,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10]P(77)大学生的社会行为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其思想的反映。在大学生中,也存在着一些失范行为,有些是受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有些是因为成长环境的影响,原因很多,但是要明确一点,这些失范行为通过教育是可以得到有效的纠正的,我们应该有信心把他们教育好,通过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使他们自觉的把教育内容外化为社会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效果。

  4完善教育制度,强化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要靠学校教育。大学以前的教育要完善教育制度。完善教育制度要从变革考试制度开始。由于考试制度的缘故,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考试内容进行。因此,要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把学生的德育纳入到考查鉴定范围,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学生文化成绩的考查。在大学,要改进教学方法。教育方式要变灌输式为启发分析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注意挖掘他们思想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对不正确的观点进行帮助时也要注意方法,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教育过程中还应强化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实践证明,学生的情感调控直接影响他们的包括责任感在内的各种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培养。责任感反映个体的内在倾向,正是个体的情感与责任感的倾向性大致相同,才使得情感同样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8]一般而言,良好的、丰富的、健康向上的情感会有与之相适应的积极责任感。

关于如何看待大学生的同居现象的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大学生同居现象已经不再陌生,摆脱了以前初高中学校的严格管制,来到大学校园,以为身心成熟就能够为所欲为。大学生为了追求所谓的真爱或生理需求而使人际关系、学习成绩、家庭关系和生活开销受到一定影响。其解决办法主要有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家长应做好孩子的指路明灯;学校应大胆进行“两性观”“处女观”教育、提供心理辅导以及采取温和的手段;同时社会也应理解大学生的同居行为,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关键词:大学生;同居;怀孕;教育;婚恋观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渐渐开放,走在时代前列的青年大学生们更是追求自由,引发了许许多多未婚先同居的事情发生,其中大学生同居现象比较严重,大学校园相比初高中管理制度显然宽松许多,宿舍查寝制度也不存在,让那些恋爱者们有机可趁,去外边租个小房,添置点小家具,过起了小生活。

   那么对于大学生同居这一现象到底好不好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对于这种现象会给大学生带来哪些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影响呢?我们国家以及监护人和自身应该怎么做呢?

   于是,我们小组对“大学生同居的现象”的情况以及做法展开一系列调查。

   一、调查的对象与目的

   调查对象:大学生(共170人)

   调查时间:7月31日-8月18日

   调查主题:如何看待大学生同居的现象。

   调查方法:调查问卷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采访法、查阅资料法。

   调查目的:大学生同居现象日渐增多,大学生应在探讨中正确……

   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人选择同居是为了满足一方的要求和满足性生活。相当部分女大学生与男友发生性关系是因为不愿、不忍或不敢拒绝男友的要求,用以身相许的方式来表达对爱情的忠贞,这种同居的性质属于未婚同居,不少人理解为“试婚”,即“把以缔结婚姻为明确的目的,不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基于口头或书面合同契约的婚前同居行为,定义为试婚。毕竟,试婚,表面上看,浸透着冷静、理智和克制等理性因素,实际上是理性的滥用,是自我、自私的功利计算,是只要婚姻的权利和福利,而不愿承担婚姻的义务与责任的自力举措。”① 一份纯真的感情,是值得被肯定的,但如果仅是为了满足一方的要求而同居,这不仅不是明智的选择,对女方来说也是一个伤害。

   对于住宿差而选择同居,这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现在的经济高速发展,更多的大学生在父母的溺爱中成长,生活能力下降,“**病、公子病”在大学生的校园已经成为了一个难题。这不仅仅是教育的失败,更是物质社会的代价。如何使教育与时俱进,如何培养新一届的青年更加引起社会的担忧。

   90%的调查者认为“大学生同居现象”不会得到社会的可。他们认为“大学生同居现象”不仅仅是社会道德问题,更有可能对未来的婚姻造成严重的后果。大学生同居有可能会引起怀孕,大学生忙于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对于怀孕的意外,更多选择是人工流产。这对女方的身体是严重的伤害。这也许对以后的婚姻造成阴影。更有调查者解析“大学生同居现象”不会得到人口是因为“一手车永远比二手车好”。

   虽然高达90%的调查者认为“大学生同居现象”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高达95%的调查者认为未来“大学生同居现象”会越来越普遍。未来的大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也越来越开放。人云亦云的社会风气只会越来越厉害。所以“大学生同居现象”在今后的趋势也会有所上升。也有较多的调查者表示,外国的婚姻观念也是这个现象增加的导火线。大学生容易接受外来的东西,外国的思想也影响着大学生,更有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全盘肯定”。

   四、解决大学同居现象的可行性方案

   大学生同居是一个社会的热点问题,正在冲击着整个社会的风气与人们的道德底线。家庭、学校和社会在这方面需同心协力进行必要的教育。为此我们结合教育专家的建议和社会的实际情况,给出以下可行的方案。

   (一)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恋爱是为了寻找未来志同道合的终身伴侣,而不是为了安慰解闷,更不是单纯为了性的满足。恋爱动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恋爱的成功与否,例如当今社会的人将“高富帅”与“白富美”作为择偶标准。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桥梁,其恋爱观应该是理想、道德、事业和性爱的有机结合。大学生要做到不盲从,提高明辨是非、抵制诱惑的能力,特别是女大学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男大学生更应认真对待自己的恋爱和婚姻,不能因一时冲动而伤害了他人。

(二)家长应做好孩子的指路明灯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自己的父母,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因此作为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荣辱观,可适当的传授性知识包括避孕安全措施,像西方国家的家长为孩子准备安全套,也可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来让大学生加强对自我的保护意识;家长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孩子多阅读积极向上的书籍,给予孩子正确的人生指引,不让孩子做温室里的花朵,敢于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

   (三)学校应大胆进行“两性观”“处女观”教育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主任沈模卫教授认为:“大学生这个年龄段是一个生理和心理日渐成熟的过程,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人,对异性会有比较大的好奇心,但是由于心理的不成熟,往往容易产生一些偏差。”大学生产生好奇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此事物的不了解,若适当的对他们进行 “两性观”与“处女观” 的教育,如学校可举办性教育专题讲座。除此以外,男生应正确看待“处女情结”问题,女生应洁身自好,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让大学生更好的了解性知识。

   (四)高校应提供心理辅导

   大学生同居现象的普遍,不可避免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这或许会让他们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如同居后大学生因同学们的舆论而存在心理压力,女生在同居的过程中意外怀孕,人流后留下心理阴影,女生同居后被男友抛弃而不再相信爱情等,均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来开导他们,从而减少大学生同居现象的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高校应采取温和的手段解决问题

   许多高校意识到大学生同居的危害性,但所采取的办法却不能很好的解决大学生同居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运用的是强制性手段,而大学生存在着“越是约束我,就越要去做”的叛逆思想。因此,高校应采取温和的手段代替强制性手段,从而安抚大学生的叛逆情绪,如部分高校可取消外宿与评优挂钩的规定,更要关注大学生各方面的需求等。

   (六)社会应理解大学生的同居行为

   虽然未婚同居现象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不够成熟,他们对爱和责任的理解还不够全面,也没有足够的精神和物质准备来面对现实,并且大学生的社会压力与家庭压力也比较大。但是,社会应理解大学生的同居行为,可以借鉴某些城市或西方国家开展性文化节。这不仅仅是尊重了大学生作为成年人的权利,更是在提 ……

  摘 要:社交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使用的网络工具。本文以人人网为例,以"使用和满足"为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大学生使用人人网的需求视角出发,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究目前社交网络已经满足的大学生的相关需求,同时寻找其尚未满足或未能很好满足的需求,以优化用户体验和最大程度满足用户需求,为网站更好地发展提供事实依据。

关键词:人人网,大学生,使用需求

一、文献综述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我们发现,随着大学生人群使用人人社交网络热情的高涨,近年来关于大学生与SNS(社交网站)的研究逐渐增多。一些研究者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大学生用户使用社交网站现状与其心理需求相联系(齐宁,2011),探究用户网络社交的深度与广度,另一些研究从网站的视角出发,研究高效网络环境的变化和网站的组织与发展(蒋广学,2011),但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究大学生使用需求和需求满足情况的研究却相当缺乏。大学生作为主要网络社交人群,应成为我们主要的研究对象,只有从大学生的需求出发,寻找其未能满足或没有很好满足的需求,才能真正促进网站设计优化和发展,优化用户体验。

二、实证研究

(一)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我们以北京林业大学在校生为例,调查大学生对社交网站--人人网的使用状况,探究其使用需求,并进行需求满意度分析。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大学生使用人人网最希望满足哪些需求;2人人网各个功能的设计和使用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主要满足了哪些需求;3大学生使用人人网还有哪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此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样本的选取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根据笔者所处地理位置,我们选择北京林业大学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在图书馆、教室、宿舍等学生密集区域有针对性的发放问卷。从调查样本所涉及的年龄、性别、所在年级来看,调查样本覆盖面较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合理性,能够满足我们的调查需求,通过对样本的分析能够推断出学生对人人网站的使用状况和需求满足度。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1、人人网各功能使用情况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在人人网上最经常使用的功能是日志、状态、相册功能,其中调查对象在人人网浏览日志、视频的比例占到879%,分别有761%和732%的大学生会在人人网上了解同学近况、发布状态,发布照片、玩游戏、留言互动的比例分别占到153%、137%和317%。可见,被调查者在网上活动主要有三方面:浏览日志、视频,了解同学近况和发布状态。日志功能最经常使用,但多为浏览日志,发表日志的只是少部分,表明大部分同学愿意在人人网上获得有用信息并了解身边朋友近况。

2 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站的需求分析

如表21所示,我们将大学生在人人网上的需求分为10类:包括习惯需要、展示自我、情感诉求、发布信息、巩固感情、了解动态、获得认同、归属感、放松娱乐、求知欲望。统计结果显示,在所有的需求中,求知欲望占据了第一的位置,其次是习惯需要,展示自我、情感诉求、了解动态、巩固感情为主要的需求,发布信息、获得认同、放松娱乐的需求较弱。分析可见大学生希望在人人网上获得信息、学到知识,同时希望通过人人网获得交际方面的提升,包括与朋友进行情感沟通、巩固感情、了解朋友的信息。

3人人网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分析

我们侧重于从功能的角度考察人人网对大学生需求的满足,从问卷调查分析中我们得出,日志主要满足了大学生了解动态信息、获得知识的需求,状态主要满足了展示自我、情感诉求、巩固感情等需求,相册满足了学生展示自我、巩固感情、了解动态、归属感、放松娱乐等需求。从各个需求的满足情况来看,展示自我、情感诉求、了解动态、放松娱乐等都通过多方面的功能能够得到较大的满足,但是学生最希望满足的需求中,求知欲望、巩固感情并没有得到较大的满足。

从以上分析中总结出大学生使用人人网以满足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类:

(1)扩大交际网络

大学生可以直接通过搜索功能找到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关或是想要关注的人和事情,通过 "加为好友"功能产生互动,从而建立人际关系,扩大交际网络;人人网不仅满足了结识新朋友的愿望,由于人人网有身份信息的认证,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寻找到老同学。

(2) 获取多维度的信息

在人人网上,用户不需要进入某个特定的话题或专栏分享来获取信息资源,所有的信息资源均可以在新鲜事页面上呈现。同时,这些信息资源的范围种类不受每个用户所建立的人际关系网络的规模大小所限制,确定信息资源范围的是该用户的所有好友的数量及这些好友分享,传播的信息。

(3) 构建自我形象与群体身份认同

大学生在人人网可以通过上传照片和写日志来记录生活、展示自我、增加人气,满足每个大学生内心希望获得更多关注和认同的心里,人人网的页面设计简单时尚,为传播信息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同时使用人人网建构自我,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个社会关系网络,群体身份得到认同,从中得到了社会归属感。

(4) 宣泄情感,放松娱乐

大学生通过信息的发布进行情感的诉求与交流,通过各种游戏以及其他应用达到放松娱乐的目的。

4人人网存在的不足

人人网在满足大学生以上需求的同时,还有一些需求未能得到满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大学生通过人人网构建的人际关系在现实中发挥的效用不高

通过调查,大部分大学生在人人网上认识的"陌生"好友仅仅限于在网上交流、相互分享信息,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联系,只有一小部分人会在交流真正为现实中的好朋友。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通过人人网构建的人际关系还是持有较低信任度的态度,他们并不能将这种在虚拟社会的人际关系转移到现实生活中,让其发挥最大的效用。

(2)人人网对于满足大学生获取其他有用信息方面的需求不够

目前大学生通过人人网获取的信息主要是身边的新鲜事以及一些娱乐休闲方面的资讯,而对于其他诸如就业、考证、专题学习方面的信息很少,部分需求未能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齐宁大学生使用SNS网站的心理需求分析--以人人网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1(11):151-160

[2]蒋广学校园网络文化发展、制度建设及组织管理的实践与探索--以北京大学未名BBS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3)

作者简介:张雅婷,女,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占君慧,女,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张繁谦,女,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

1、脱离现实,成功率低

据调查,学生时代恋爱的成功率不超过8%。这正应了许多大学生过来人的话:学生时代的恋爱,很纯洁,但也很幼稚,追求浪漫情调多,考虑现实问题少;眼前即时快乐想得多,长远幸福想得少。因此,对于恋爱,大学生要有清醒认识,恰当把握,慎重对待。

2、爱与学业的矛盾

恋爱中的人,往往神魂颠倒,被思念“折磨”得坐卧不定、寝食难安;恋爱中的人,也往往希望双方能长相厮守,“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因此,当爱情来到大学生身边时,胸怀远大抱负、肩负繁重学业任务的他们,不由陷入深深的矛盾与迷惘中。“甜蜜美好的爱情我所欲也,成绩优良的学业亦我所欲也。”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权衡好两者的轻重,对大学生而言,至关重要。

3、对待感情不认真

大学生的恋爱存在误区。“其实我对我的爱情,对这种爱情的未来并没有多大把握。”说这话的可能是正在热恋的大学生。这种恋爱态度在今天的大学生中并不少见。今天的大学生不乏对恋爱持“游戏态度”者,因为难以“把握”爱情,也就导致他们并没有把爱情作为真正追求的目标,那只是他们生命中的“一场游戏一场梦”。这就不难解释,为何有一些大学生在校园里频繁地更换自己的恋爱对象。事实上,这是对爱情的失落,也是对自我的失落。

大学生在校期间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多少是内心会有一点孤单,但是大学生也可以广泛结交朋友。也可以和他人成为之心。如果真的碰到了解决不了的情感问题。那我们应该如何处理?

首先要给自己足够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不要给自己泄气。这种大学生情感问题并不代表你内心有问题,他只是代表你在这一阶段,所受的挫折是你这一时期无法进行排解的。我们应该把自己看作为正常人,去用正常人的思维去分析这个情感问题。

不要尝试一个人去承担整个问题,要学会与他人进行分享。俗话说,你把开心分享与他人就会得到双倍快乐,把难过分享给他人就会得到一份安慰,我们所要做的不仅仅是要去解决它,如果真的碰到解决不了的情感问题,我们应该尝试着去减小它对我们的进行的伤害,而不应该任由它放肆下去。

室友是比较接近你生活的朋友,但是你也可以去找学长或者学姐进行心理的咨询。或许他们有和你类似的经验,他们可以给你一些帮助,顺利度过这时期的难关。

你也可以购买一些书籍。书籍是心灵的窗户,他能帮你打开心结,让你感受到书香四溢的早晨,还会有喇叭花香幽幽散开。安静舒适的环境也会助于你。抚平内心的伤。我希望在大学期间,每个人都可以活得开开心心,每件事都可以做得漂漂亮亮的,我们这些做学生的最重要的就是开心的度过每一个周末。

遥之梅花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我们不能改变环境对我们所造成的影响。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境,坦然去接受他。

最后我希望大家都可以度过难关,不管是生活上的难题还是心里的心结。

导语: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大学生心理教育问题研究,欢迎借鉴!

摘要: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最早在西方兴起的一股重要心理学力量,它关注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包括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征、积极社会环境,力图完成从消极心理学模式向积极的心理学模式转换,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本文针对大学生心理教育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及研究领域

(一)积极心理学概念。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里基曼。什么是积极心理学?谢尔顿和劳拉金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包含的主要内容是: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消极心理的反动;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三大方向,一主观层面上积极情绪体验研究:对过去的幸福感和满意感、对现在的愉悦、对未来富有建设性的认知,如希望、忠诚;二个人层面上积极人格特质研究:乐观、爱和职业能力、勇气、人际技能、美感、宽恕、创造性、天赋和智慧;三羣体层面上积极组织系统研究: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个体发挥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如责任感、利他、文明、忍耐和职业伦理等。

二、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重视,发展较快,全国各大高校基本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没有心理问题就是健康,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保持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并未实现。然而,关注人类积极力量,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为目标的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却表现出独特的潜力,它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结合,势必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生机,以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创新思维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的内容可概括为:创新意识,即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求新、求异;创新思维,即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勇于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创新知识,即在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或较深的造诣,具有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及时汲取最新的知识;创新能力,即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研究能力和操作能力:创新人格,即具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冒险的科学精神,在挫折面前能很快调整自我心态,在任何不利环境下都不动摇对自我的信念,不因一时困难和挫折放弃个人的想法和计划,有较强的独立性。

(二)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积极心理暗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谓暗示:“就是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的意志相符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要重视灌输教育的“智育化”说服作用,也要积极利用暗示教育的情感化说服作用,改变单纯灌输的教育方式,通过情感的交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使被教育者愉悦地接受教育,避免被教育者产生心理抵制情绪,对于促进被教育者的个性全面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暗示的方法很多,包括语言暗示、行为暗示、人格暗示、环境暗示等。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很大帮助。一是用语言表达出内心的感受。二是把每一次失败都当作最后一次。三是不要总对自己强调负面结果。四是在状态最好的时候迎接挑战。五是别给自己贴上失败的标签。

2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积极道德人格的培养。积极道德人格是指个体人格表现为积极追求一定道德原则规范所认定的各种善的品质。在当代中国国情之下,大学生积极道德人格的培育表现为大学教育要引导大学生积极追求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所认定的各种善。

第一,增强道德理论教育的实效性,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一是在理论灌输中确立主体的本质、价值和尊严。二是在促成认知失调中矫正扭曲的道德价值观。三是在满足大学生道德需要中增进道德判断力。

第二,开展道德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爱的情感、义务感和正义感。“道德情感是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一种爱憎或好恶的情绪态度体验,它是一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处理相互道德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所体验的到的心理活动”。一是培养爱的情感。二是培养义务感。第三,科学引导道德行为,促进知行统一。

三、积极心理学的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

(一)积极心理学的存在的问题。从以上方面来看,积极心理学似乎给我们展示了一种非常光明的前景。但就积极心理学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它还有着许多尚待克服的问题。

(二)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方向。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和一般人相比,“那些具有积极观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社会道德和更佳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能更轻松地面对压力、逆境和损失,即使面临最不利的社会环境,他们也能应付自如。现在,积极心理学已成为当代心理学新的研究方向,建构完善的积极心理学体系、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促进人类生活质量提高,将是其主要任务。

1完善积极心理学体系。积极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基本理论基础。积极心理学的宗旨是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将个体的人格优势体现到整个生命过程中。加强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品质与整个社会环境系统之间的联系。不能孤立地考察个体的积极心理,而应综合考察和谐、安宁的社会、积极的社区、积极的组织、良好的社会关系、文化规范和家庭背景对人的积极品质形成和发挥的影响。

2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重视人性中积极方面,使心理科学更加科学的理解人性,并实施更有效、积极的干预,以促进个人、家庭与社会的良性发展。积极心理学更关注于重建人类的新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其发展和壮大的本质和目标。积极心理学是既体现对人类命运深切关怀又理性严谨的新型学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343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