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记忆中的三大件(情感)

80年代记忆中的三大件(情感),第1张

第一大件—————冰棍

童年时,冰棍儿虽然不算多么高档的零食,但毕竟是工业化产品,不同于自己家房前屋后的农产品,因此还是颇有些特殊的。

彼时,看到别人家孩子吃冰棍,妈妈有时会用鸡蛋换、有时用钱买,但都给我和大哥吃了,她自己是不舍得吃的。有时赶上我们当时不在家,她会把冰棍儿放到暖壶中,等我们回来吃。我和大哥吃过一分钱的冰棍儿,偶尔也有二分钱的,但是从没吃过五分钱一根的牛奶冰棍儿,看到别的孩子吃,总是眼巴巴地瞅着,羡慕不已。

终于有一天,我和哥哥凑足了五分钱,狠狠心买了一根牛奶冰棍尝尝。我俩想到妈妈也没吃过,就乐颠颠地跑回家,想让她先吃第一口之后我们再吃。结果可倒好,妈妈一见俺哥俩花了“巨款”买了一根冰棍,用现在的话讲属于典型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立时火冒三丈,她一口没吃,先是把冰棍扔到我家草房顶上,又顺手拿起烧火棍来,连打带骂地说我们是败家子,结结实实地给我和大哥做了一道“棒子炖肉”的大菜,尤其是大哥挨打得更重,因为责怪由他带头儿,其实真错怪大哥了,那次是我的主意。

这件事,我们婚后多次和妈妈提起过,她总是笑而不语。其实我们感觉到了,她可能也意识到当初的处理不妥,有些后悔了。

妈妈,我们不怪你,回忆起来反而甜蜜而有趣。

第二大件—————自行车

八十年代,能骑上凤凰、永久、飞鸽、金鹿等大品牌自行车,相当于今天开上奔驰和宝马了。

那时,爸爸有一台破旧的金鹿自行车。在我五岁那年,爸爸骑着车,用车前面大梁载着我,从后防基地去东鸡村看马戏团表演。我看着狗熊、猴子们的表演,高兴得手舞足蹈,兴奋之情难以言表;可惜乐极生悲,回来时右脚被前车轱辘磨破了,掉了好大一块皮,疼得我直哭。

我们家搬到霍尔奇镇里后,爸爸给上初中的哥哥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大哥爱不释手,恨不得晚上睡觉时都要搂到被窝里。为了解决新车怕磨掉漆的问题,哥哥的做法和当时许多孩子对待新自行车一样:用彩色塑料条把自行车的三角架子都包上,又在车圈的辐条上粘上一些好看的公鸡毛,骑在上面显得特别靓、特别拉风、特别带劲,我想借着骑一下也不让。

当时我正用爸爸的旧车,在车后面绑上一个大棍子(用以防止摔倒),练习“掏档” 骑车。有一天,我趁大哥没锁车,偷着把他的“坐骑”骑到我们学校,在同学面前用我的“掏档”骑术很嘚瑟地骑了好几圈,虽然踉踉跄跄的,但当时的感觉美翻了,但回到家的后果么,那是可想而知!

第三大件—————收音机

在后防基地时,爸爸在全屯第一个买回一台收音机,可算是当时全家除手电筒外第二个高档家用电器,只需要用两节大号电池就能放响。

刚开始时,是我们自己家人用来听新闻、听戏曲、听评书、听少儿节目。当时我最爱听的一个栏目就是“孙敬修爷爷讲故事”,每次讲故事前,一个童声总是说“小喇叭开始广播啦”,之后孙爷爷就给我们讲孙悟空、哪吒、小红军故事等等,让我一次次听得入迷。

后来,屯中人到我家串门,发现这个“洋电匣子”真是个好东西。于是,晚饭后大家就很习惯地到我家来,尤其是老人、小孩和女性,有些大娘和婶子们带着纳鞋底、织毛衣等等一些随手需要干的活儿,往炕上一坐,边和母亲聊天边干活,再听上戏曲、评书,也不误手中的活,可算是那时的比较惬意的业余休闲了。印象里,妈妈从不嫌人多、嫌人吵,甚至在夏天时,屋子里热,也坐不下太多的人,妈妈还想了一个主意,让我哥在院里立了一个杆子,把收音机挂在上面,音量调到最大,方便更多人收听。打开收音机后,正值“评书联播”节目时间,由刘兰芳播讲《岳飞传》,马上就会让吵闹的人群静下来,无论大人小孩们都会随着刘兰芳所讲解情节的转换,表情不断变化,或喜或急、或怒或哀;口中还不时地发出“哎呦”、“唉”等感叹,并辅之以手拍头或脚跺地等肢体语言。记得有一次,半小时的评书,老白太太把王友媳妇的大腿都拍红了。

由此可见,当时的业余文化生活还是相当贫乏的。大家散场后,留下一地的瓜子皮、糖纸、烟头等垃圾,妈妈总是不厌其烦、不辞辛苦收拾一阵子。她还劝我和大哥也不要对来人不满意,屯里屯亲的谁还不麻烦谁啊,有人来说明咱家人缘好。用今天的话来讲,要构建和谐友好的屯里人关系。

再后来,屯里通了民用常电,大队给各家安上了有线广播,由专人定时播放新闻和各类通知。只要一拉墙上的绳,广播中就传来标准普通话发出的“新闻和报纸摘要”等声音,上我家来的人逐渐减少了,那种聚在一个院子里听评书的场景也就变成了美好的回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403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