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英语教案

小学四年级英语教案,第1张

在老师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英语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四年级英语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单词cold、 hot、 cool 、warm,做到读准音,语调自然。

2、学习对话,注意在不同心态下对a rainy day的不同语调的把握。

3、字母Ss 、Z z、X x、Uu在单词中的发音。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单词cold、 hot 、cool 、warm,做到读准音,语调自然。

2、学习对话,注意在不同心态下对a rainy day的不同语调的把握。

3、字母Ss 、Z z、X x、Uu在单词中的发音。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常规问候与复习

二、Magic box单词教学

1、复习学过的表示天气状况的单词,

2、最后复习单词rainy ,喂教学句型做准备。

3、带读新词。

4、巩固新词。

5、Listen,circle and say

三、句型教学

1、呈现新句型。

2、练习新句型。

3、将cloudy,sunny,windy,snowy套在句型中练习并表演。

四、教学对话

1、提出问题。

2、听录音回答问题

3、再听,回答问题。

4、朗读对话。

5、角色扮演。

五、Let’s read 学习自然拼读法

1、把字母Ss写在黑板上,然后指着stocking 说 S-s-stocking强调第一个字母的发音,学生重复,用同方的方法介绍Sunday和swin

2、放录音,学生翻开书边听边指出是哪幅图。

3、用同样的方法学习Z z、X x、Uu

六、完成《课堂活动评价手册》

小学四年级英语教案篇2

教材分析

本课是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B部分的第一课时,是有关朋友爱好的介绍,为本单元的第四课时主要语言项目为表达某人喜欢什么。课文对话是通过Mike 和ChenJie 谈论各自的朋友展开的。重点学习描述爱好的词汇music,science,computer game, sports and painting,和句型He/She/My friendlikes…,本课中主要学习表达第三人称喜欢什么,因此要注意第三人称单数的问题,但不可给学生讲过多的语法知识。同时也为下一课时进一步学习相关描述朋友样貌特征和爱好的对话做铺垫。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本单元A部分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简单介绍朋友及其特征的词汇和句型表达:He /She is …He/She has … ,同时学习表达介绍朋友爱好的句型:He/She/My friend likes …A部分Let’s play 中已做过一定的铺垫,本课时教学应通过大量的口语交际练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该句型。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能用He/She/My friend likes…表达描述学生的朋友。

b 能听、说、认读有关爱好的三会词汇music, science, computer game sports and painting,

(2) 能力目标:

a能根据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反应,如: listen to music ,do sports, 等等。

b通过表演,游戏,小组活动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能描述自己的好朋友,关心朋友及家人的爱好。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时需要重点掌握五个有关爱好的生词:music, science, computer game, sports, painting,其中science,sports的发音稍有难度,要注意及时纠正;He/She/My friend likes …,这也是本课时的难点之一,尤其是like与likes的区别使用;Let’s do部分要求教师在正确示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迅速地作出相应的动作。

小学四年级英语教案篇3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有学期的英语学习基础,人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兴趣,学生好奇心强,此时的学生也正处F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把握好他们的学习情感与认知趋势,对他们学习英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情分析及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认知和年龄特点,本节课以Zip摘苹果故事为主线,将四个教学活动以过关的形式呈现,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为指引,充分利用交互式平板插入视频音额,使整个课堂教学生动起来,计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

小学英语PEP 20__版四年级下册Unit 4 At the farm Part B Let's learn。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能听、说、认读有关动物的单词: horse, hen, cow, sheep。

(2)掌握他们的复数形式。

(3)知道What are these What are those"的区别。

2、能力日标:

能准确使用句型: "What are these What are those They are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单词: horse, hen, cow, sheep

难点:运用所学的'句型对话练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单词卡视频音频

教学过程

Stepl: Warming up

1Greeting, 学生观看视频。 活跃课堂气氛 3分钟

2 Enjoy a song about farm

Step2: Leading in

1Revicw the words learned in the last lesson复习单词 tomatoes, potatoes green beans carrots复习上节课单 词导入新课。 2分钟

2Tell a story about Zip

听关于Zip的故事。

Step3 :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Ler's learn

(1)Present the new words through pictures

(2)Teach the new words through the word cards

(3)Practise the new words in different ways

(4)Students read the words according to pictures 学生根据老师要求学习本节课新词并练习。用呈现本节课新词,采用各种互动方式教授单词读法及汉语意思。16分钟

Step3: 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 Let students play a game

(2) Let students choose the animal words

(3)Present the new sentences

(4 )Practise the sentences and the new words through the "role play

(5) Watch a video about animals

(6) The teacher points out that weshould protect animals

(7)Summary

学生根据所设计的活动做进一步巩固练习及重点句型的口语练习。

利用交互式平板展示捎苹果游戏,和比一比游戏,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采用小组对话练习发展学生听说能力及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

激发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

Step4: Homew ork:

Copy the new words

学生抄写单词。

巩固所学的新词汇。

小学四年级英语教案篇4

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点第四册第五模块的第一单元,本单元真实地通过同学之间的比较,让同学很好地理解比较级的句型用法。要求学生掌握than,old,young,strong 等词,并能运用HeShe is +比较级+than……句型进行教学活动。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及创设真实情景的方法,有效地操练句型。

学情分析

学生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人和朋友的简单信息,有一定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在课堂上采用情景式教学,引发学生的兴趣以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运用和实物,通过视听法和交际法等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对话,引导学生在感知、体验和参与中学习英语,激发兴趣。

2培养学生关爱弱势同学,同学之间互助友爱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新单词old、young、strong、than

2初步认识形容词比较级taller、shorter、older、younger、stronger

三、知识与技能

1学会运用形容词比较级的句型:…er than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结合生活实际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比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单词than 及其它形容词的运用。

2功能句:Amy is taller than Lingling

3 能够灵活运用形容词来描述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

小学四年级英语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单词rain,snow,wind以及come和词组go away,做到发音准确、语调自然。

2、学习小诗Rain Rain Go Away,能够有感情的朗诵和仿编。

3、字母Ll,Mm,Nn,Rr在单词中的发音。

教学重难点

1、本课单词rain,snow,wind以及come和词组go away的发音和大意。

2、理解小诗并进行仿编。

3、通过自然拼读法学习字母Ll,Mm,Nn,Rr在单词中的发音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常规问候与复习

二、Magic box单词教学

1、复习学过的表示天气状况的单词。

2、学习单词rain,snow,wind以及come和词组go away。

3、巩固新词。

4、Listen,number and say

三、教学小诗,并仿编小诗。

1、看图请学生才小诗大意。

2、听录音解义。

3、分组练习。

4、表演。

5、仿编小诗。

四、Let’s read 学习自然拼读法

1、把字母L,写在黑板上,然后指着lantern说强L-l-lantern调第一个字母的发音,学生重复,用同方的方法介绍leg和lion放录音,学生翻开课本边听边指出那一幅图。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Mm,Nn,Rr

五、完成《课堂活动评价手册》

#教案# 导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 无 我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两首》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散文诗两首》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

 3、培养学生通过咀嚼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挚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美好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通过诵读揣摩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首三分钟说话训练

 一、导入

 二、研读《金色花》

 1、介绍作者、金色花

 •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的诗人、小说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了五十多部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个剧本,一千五百多幅画,以及大量的歌曲和文学、哲学、政治方面的论著一九一三年十一月,泰戈尔的《吉檀迦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金色花: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金**花。

 2、初读感知

 1)、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

 2)、我从诗中读到了一个____的孩子。

 我从诗中读到了一个_______的妈妈。

 3、品读诗歌

 仔细品读课文再结合语句与小组同学谈一谈。

 文中的母子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4、写法研讨

 这首诗诗人想像“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表达纯真的母子之爱,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情是本文一个巧妙的手法。即是托物寄情的写法

 5、小结

 三、共同学习《荷叶母亲

 1、导入

 2、作者介绍、文体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人,我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她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的表现力。

 3、检测字词

 4、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后的直接感受是什么?

 5、合作研讨

 文中写了几次看红莲,当时的环境、心情、红莲的样子?

 6、品读文章

 找出诗中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个语段,分析体会其中的情感!

 7、拓展练习

 发挥你的想象,仿照文中的语言写一段献给母亲的诗句。

 例如:母亲啊!您是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结

 四、作业

 借助一种形象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板书设计:

 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

 泰戈尔

 三次嬉戏----------母子情

 荷叶母亲

 冰心

  《散文诗两首》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中借助一种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金色花》)

 一、预习课文:

 1、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为生字新词注音释义。

 匿(nì)笑:偷偷地笑。匿:隐藏,不让人知道。

 祷(dǎo):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并蒂(bìngdì):指两朵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

 花瑞(huāruì):瑞雪;花中的祥瑞;指特异而不常见的奇花。

 菡萏(hàndàn):荷花。

 攲斜(qīxié):倾斜、歪斜。

 慈怜(cílián):爱怜。

 荫蔽(yīnbì):(荫今读yīn)遮蔽、隐蔽;庇荫。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课文: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母爱是一个人类吟咏不绝的主题。同学们,你们和母亲朝夕相处,是否感受到母亲那细微的点点滴滴的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散文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金色花》就是一首歌咏母子之情的散文。

 2、作家简介:

 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诗人、文学家、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有深厚文化教养的家庭,属于婆罗门种姓。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沉船》、《戈拉》、《家庭与世界》、《两姐妹》等。1913年凭借宗教抒情诗《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尚、最纯洁的爱。

 他与黎巴嫩诗人纪•哈•纪伯伦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可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3、思考:

 (1)这首诗写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

 (2)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我”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想到变成一朵金色花。)

 四、赏读课文,品味探究: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2、三次嬉戏具体指什么?

 (三个场景:妈妈祷告时,孩子变成的花散发香气;读书,投影书页;拿灯去牛棚,恢复原形。)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4、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五、体验反思:

 1、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它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2、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象,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我们要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体会联想和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进行朗诵比赛。

 2、抄写课文词语。

 3、选作基础训练作业。

 第二课时(《荷叶母亲》)

 一、复习检查:

 背诵课文。

 二、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诗,道尽了天下儿女回报母恩的真切心声,可以说是古人对母爱赞美的千古绝唱了。从古至今,歌咏母爱的作品实在太多,因为我们都生活在母亲用“爱”作支架撑起的翅膀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荷叶母亲》,是又一曲儿女发自肺腑的心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作家冰心对母亲的深情倾诉吧……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她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爱小孩,把小孩看作“最神圣的人”,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代表作有《繁星》、《春水》(诗集),《超人》(小说、散文集),《寄小读者》(散文集)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重音等。)

 3、思考: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图画呢?这幅图画中包含了哪些内容?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

 (风雨中荷叶为红莲遮挡风雨的图画——荷叶护莲图;图画中包含了莲花、荷叶;联想到了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母亲,联想到了母爱。因此,要读出感情,语速要稍慢,读出温馨和深情。)

 四、赏读课文,品味探究:

 1、课文围绕“红莲”作者描写了哪几个情景?体会一下弥漫在这首诗中的情绪的变化。

 (三看红莲:雷雨到来之前的红莲——雨打红莲——荷叶覆盖的红莲;三种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用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对母爱的赞美之情:荷叶因有保护红莲这一伟大的举动,形象更美更高大了,像荷叶一样的母亲。这样文章由景生出对母亲的赞美之情——由景及情,情景交融。)

 2、红莲是作者描写的重点,作者又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在一起赏莲的情景呢?请说说自己读后的理解。

 (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3、“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心中的雨点”指什么?体会这句思想感情。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的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

 五、体验反思:

 在大自然的风雨中,那一朵白莲早早凋谢了,而这一朵红莲因有了荷叶的荫蔽必将开得愈加灿烂。同学们,联系你们的生活实践,说说这场暴风雨让你们联想到了什么?

 (人生的风雨——挫折、困难;红莲——因为有母亲的时刻关怀和安慰。)

 六、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所描给的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十分温馨感人,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又让人顺理成章的联想到母亲的呵护及关爱,从而使荷叶母亲的形象美好又伟大。的确,母爱是纯洁的,总在你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你慰藉和力童;母爱是无私的,她将永远保护着你,伴你一生。作者通过对荷花的细腻观察,得出人生感悟,这正是我们学习写作的蓝本。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请以具体的形象作喻,来完成下列句子。

 母亲,如果我是_____,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如果我是_____,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仿课文写法(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写一篇随笔。

 4、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和《春水》,了解冰心对母爱、童真和大自然的歌颂,同时也体会寄情于物写法的妙处。

 板书设计:

 《金色花》

 泰戈尔

 在妈妈身边幸福、快乐

 孩子的纯洁、可爱

 母爱的光辉

 对母亲的爱

 温馨、快乐

 妈妈祷告时孩子变成的花散发香气

 读书投影书页

 拿灯去牛棚恢复原形

 《荷叶母亲》

 冰心

 借景抒情

 景情

 情景交融

 雷雨到来之前的红莲烦闷

 雨打红莲不适意

 荷叶遮蔽红莲不宁的心绪散尽

 联想

 母亲无私爱护子女

  《散文诗两首》教案三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中遇到疑难语句或意蕴丰富的形象,可以采用质疑讨论的方法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诵读中,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

 重点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难点

 体会散文诗的写作特色。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1.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2.作者冰心的简介。

 3.课文录音。

 4.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5.制成PPT演示文稿。

 2课时

 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一首母爱的颂歌。母爱是世上最伟大、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它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同学们,当你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你是否想过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母亲的爱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

 1.学生自由朗读,先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例句: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

 (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2.小组赛读,每组代表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

 3.齐读,再次感受语言美。

 1.《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孩子: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孝顺机灵、天性善良。

 母亲: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调、有虔诚的信仰。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为了瞒着妈妈。

 4.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当妈妈一整天都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责怪孩子,但责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

 5.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一是印度人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总写“我”想变成金色花的愿望及目的。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三次嬉戏场面。

 母亲祷告时,悄悄开花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寻找时,恢复原形跳到母亲面前。

 《金色花》用充满童真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又稍带顽皮的心理,含蓄巧妙地表达了他与妈妈难舍难分的感情,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1.富有童趣。

 《金色花》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来写的。一开始,这个孩子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为什么要长在树的高枝上呢?“为了好玩”,这样的回答就完全是儿童的逻辑了。当妈妈寻找他时,他“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顿时,一个调皮、狡黠的孩子形象便跃然纸上。最后一句又将孩子的调皮描写得淋漓尽致。

 2.清新隽永。

 纵观全诗,没有华丽刻意的辞藻,所用都只是平常语句,但却丝毫没有给读者苍白贫乏之感。相反,这些简单清新的语句,更好地表现了作品的主旨。

 3.意蕴深刻。

 《金色花》可说是一首雅俗共赏的好诗,作为读者,我们既可以从我们平常的生活经验出发,认为这是一首表现母子之爱的散文诗。也可以结合诗人的一贯风格,从宗教感情、宗教思想的角度来分析本诗,把本诗的主题理解为敬颂神灵。

 三次嬉戏母亲孩子(金色花--圣树)祷告散发香气读书投影书页拿灯(去牛棚)恢复原形纯真的母子之爱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在中外文学,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泰戈尔的《金色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看看作家冰心是如何表达自己对母亲的依恋的。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冰心的著作丰富,小说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散文集有《寄小读者》、《往事》等,诗集有《繁星》《春水》等。

 1.老师示范朗读,学生圈点勾画,把握文章大意。

 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

 2.理清结构层次。

 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

 1.园里莲花有很多,作者选择了其中两朵来写,这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衬托两朵莲花,一白一红,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表现了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荫下的幸福。

 2.文章写莲,先作平平淡淡的叙述,“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作者先作平平淡淡的铺垫,接着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的以花喻人埋下伏笔。由父亲的朋友送的莲花引出下文九年前在家中院子看到的红莲,引入自然。有八年未看到莲花,但却对九年前看到的莲花记忆犹新,说明莲花给自己的印象深刻。

 3.作者在风雨中几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红莲呢?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一看红莲

 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亭亭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莲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写红莲由菡萏到盛开,观察细腻。红莲首次登场。

 二看红莲

 心情:不适意徘徊

 环境:雷声作了雨愈下愈大

 红莲:左右攲斜无依无靠

 三看红莲

 心情:不宁的心绪散尽感动

 环境:雨肆意地下着

 红莲:在大荷叶的覆盖下不摇动

 由荷叶保护荷花自然联想到母亲对女儿的爱护,联想丰富,文章结尾,升华主题。

 4.这一朵红莲正是在这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护之下,安全地成长着,如果没有了荷叶的荫蔽,红莲会怎样呢?

 学生回答(花瓣凋零、枯萎;被风吹倒了,压断了)

 是啊,如果没有荷叶的庇护,红莲可能会像文中写到的那朵白莲一样凋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白莲的句子。

 品读课文描写白莲的部分,指导学生朗读时融入作者的情感。

 5.你能找出文中表达作者心灵感悟、点明题旨的句子吗?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6.文章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全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把子女比作红莲,把母亲比作荷叶。抒发了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点明主旨,深化情感。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得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文章结尾卒章显志,升华主题。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父亲的朋友送我们两缸莲花,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描绘雨中荷叶护红莲的动人情景。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点明主旨,表达作者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爱恋。

 《荷叶母亲》通过描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联想到母亲的呵护及关爱,从而使荷叶母亲的形象美好又伟大,抒发了对母爱由衷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荷叶母亲

 寄寓→

 荷叶―→母亲

 (无畏遮蔽)联想(无私爱护)

 红莲―→“我”

 象征→

 心中的雨―→人生路上的坎坷磨难

 本课教学,由于两首散文诗都有很强的抒情成分,因此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熟悉文章内容。这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 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重点

 融情于景、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部分 课前预习学案

 积累·整合

 1、赏析诗词的方法

 ①朗诵吟咏,感知词味②鉴赏意象,体会情感③抓关键句,品析语言

 2、宋词流派

 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3、意象和意境

 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清新、静穆、空灵的秋夜乡村气氛。

 4、诗词主要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虚实相生: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等等。二者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用典: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后为杜甫点化;②引用神话故事,如“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③运用历史故事,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著有《稼轩长短句》。

 (2)背景介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6、熟读成诵

 第二部分 课内探究学案

 感受·鉴赏

 一、导入新课

 古代文人墨客不管是壮山河之美,抒安邦之志,发思古之幽情;还是表闲愁遗恨,达相思之苦,大都“爱上层楼”。登高临远,天地悠悠,或喜或悲,自然一吐为快,从而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声情并茂、动人心魄的诗词名句。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篇登高临远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诵读:

 第一遍,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

 第二遍,听录音,把握节奏和感情。

 第三遍,抽学生读,指导诵读技巧。

 2、结合注释梳理全词,理解词作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3、大家分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①词的上片作者在赏心亭看到哪些触动自己心弦的景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②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③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借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④“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引导归纳总结。

 三、深层赏析:

 请选取你最喜欢的句子,写一段品味赏析文字。100字左右。

 三、当堂检测

 高考链接(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浙江卷)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背诵全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 篇2

 一、导入

 1、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听老师读、抽读、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2、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1)看、拍、会、登(板书)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板书)

 2、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它是辛词名作之一,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八、板书:

 上片:

 江月 山景落日 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体的论文,阐述两个观点,一是“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必须“尽吾志”以赴;一是古书不存,学者研究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下面一起来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的相关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学习、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教学难点

 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课件,印发《游褒禅山记》课堂练习。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与课文,学生分小组合作,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初中我们学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有《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呢

 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学习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同学们提高思维的能力为此我们共同来研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二、解题(简介作者及课文)

 学生读注释①,了解作者及课文,教师补充。

 三、整体感知:

 1放视频,学生跟着阅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4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5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提问:本文各段落写了什么内容

 点拨:①(1~2):记叙——游山经过。

 ②(3~4):议论——游山心得。

 ③(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四、掌握重点文言词句

 学生分小组合作,翻译各段,解决各段的文言字词句,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教师点拨。

 1课文第一段重点掌握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居住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距其院东五里:名→状,往东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表判断,为,是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2课文第二段重点掌握词句

 有泉侧出 名→状,从旁边

 有穴窈然 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问其深 形→名,深度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形→动,到尽头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而”,表修饰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动→名,见到的景象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名,到达的人 / 更

 火尚足以明也 形→动,照明

 则或咎其欲出者 有人 / 责怪,埋怨

 3课文第三段掌握下列词句

 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名词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因为 / 并且,连词

 夷以近…险以远而且,表并列,连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动词

 非常之观 不平常 / 景观,名词

 常在于险远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到达 / 帮助

 于人为可讥: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介词结构后置句

 不随以止也: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

 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4课文第四段重点掌握词句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因为

 后世之谬其传 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而莫能名者 没有人 / 名→动,识其本名

 何可胜道也哉 尽,完 / 说,动词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的原因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判断句

 五、布置作业

 1诵读全文2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习课文

 2理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弄清因事说理叙议如何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学习文言文,重要的是诵读,诵读成咏方能加深理解内容现在按学习小组(四人)展开诵读,第一小组读完第一段,第二小组接着第二段,依次轮流下去,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

 二、集体朗诵全文,注意语感

 三、研习、讨论课文内容

 (一)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下列问题后,派代表回答

 1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山之、山之、山之

 2画出空间方位图

 3讨论: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

 4为什么说“华( huá )山”是“音谬”

 学生思考后回答

 点拨:1名寺 洞 碑

 2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

 3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 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 “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二)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1指名朗读

 2学生讨论: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第四段又是如何与第一段照应的

 点拨: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的头脑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吸取其中有真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采用“不……不……”(“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双重否定,强调突出“深思而慎取——深刻的思考,谨慎的采用对于治学的重要”这种治学态度是作者本人躬身实践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前面提到的“仆碑”,为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的治学态度提供了具体的资料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有叙有议,照应紧密构思严谨,逻辑严密。

 小结:第一段是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楚(所游之地有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主要说明褒禅山和华山洞名称的由来,辨识“华实”之“华”应为误读第四段中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照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三)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1提问: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

 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第二层: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点拨: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简析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半途折回介绍前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能穷”的原因写前后两洞相互照应,着力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半途退出作铺垫。

 2提问: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点拨: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欣喜和懊悔两种情感,哪一种对文意来说更重要)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本段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的。

 (四)研习第三段

 1本段着重写什么阐述了什么观点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1)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于是”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第二段中找“是”所指代的“这种情况”都包括哪些语句——“是”说“游华山洞”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到“火尚足以明也”。

 (2)“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

 2主要写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作者以游洞为喻,自己无所得产生的懊悔,就是因为没有“求思之深”。

 3写现在一般“世人”的做法: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4对比之后,重点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5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学生找出文句后回答。

 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去掉双重否定(作用是加强论述的力度),就是“三有”:有志(坚定的志向)、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

 6三者关系:

 那么为什么后悔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够是不是没有相应的条件学生思考后回答。

 因为余之力尚是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根结在于他的意志不坚定。

 作者从顺序上肯定了“志”的重要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

 作者又对“志”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这一正一反得出结论:“尽吾志,可无悔”照应“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7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这一段议论,归结到作者思想上的收获,回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乌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段议论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终,前后呼应 。

 四、问题探究

 1思考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提示:可以从过渡、衔接,前后呼应,游山与治学处世三方面联系上思考)

 明确: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再一是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正因为回家探亲途中游山探胜,却因轻信随从,失诸检察,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未能一睹为快,作者悔之不已,感慨系之,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正因为游览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由此发出了“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前后照应的句子体现了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还有一点就是作者把治学处世比做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2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明确:“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两个观点的联系)。

 3讨论总结这篇课文写作上的特点

 讨论、归纳,学生补充,教师订正

 明确:(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文章以记游作比喻,引发出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内涵启发,使完美的形式和思想和谐统一文章前部分记游山,后部分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呼应文中记游内容是后文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

 全文即事明理记游,处处为议论埋下伏笔;议论,句句与记叙相呼应游踪交代完整清晰,见闻却言约而事丰,未尽的游兴在议论中得以宣泄,强烈的感受在议论中尽情地倾吐“记”为“议”提供形象依据,“议”是“记”的最后升华二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平中见奇,别开生面。

 (2)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并“深思而慎取”,为此选材游褒禅山从略,游华山洞详写,记仆碑文字从详,其余从略;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游后洞从详,又以写心情“悔”从详。

 五、学生阅读全文

 六、背诵第二段

 七、课堂小结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两段记游,第三、四段发议论记游为发议论做铺垫,而发议论则句句回应记游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学习本文要掌握这种在记叙的基础上深入发表有道理的议论的方法。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八、布置作业:背诵课文三段,力争全文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辨析词类活用

 2指导整理“其”字的几种用法

 3完成课堂练习

  教学步骤

 一、指名背诵三段

 二、集体朗诵课文

 三、发放课堂练习,学生完成

 四、“其”宇在文中有二十多处,每个同学迅速找一处,指出它的意义同学更正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距其院东五里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其文漫灭 6独其为文犹可识,日“花山”

 7其下平旷 8问其深

 9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l0人之愈深,其进愈难

 11而其见愈奇 12然视其左右

 13盖其又深 14则其至又加少矣

 15既其出 16则或咎其欲出者

 1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9其孰能讥之乎 20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教师总结点拨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2)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

 (3)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的”讲

 (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

 (5)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表估计时,译为大概、可能

 五、指名学生汇报完成文后练习四的情况(解释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同学们补充订正)

 六、辨析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看课文,指出加点的字古今词义不同或词类活用情况

 (1)而卒葬之古:终于;今:士兵,完毕

 (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十分之一;今:数词ll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不平常;今: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缘故”;今常用作因果关系的连词“学者”: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的人今: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5)长乐王回深父这是一个通假字,“父”通“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6)问其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这三个词都可以视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为深度、到达的人、险远的地方,也可以把“其至”“险远”看做是后面省略,后面分别省略“之人”“之地”。

 (7)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说出,说明,动词。

 (8)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情享受,形容词用作动词。

 4指名回答下列句式的特点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明确: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1)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第(2)、(3)个句子是因果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七、全文小结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体的论文,阐述两个观点,一是“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必须“尽吾志”以赴;一是古书不存,学者研究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文章以游山为喻说明无论治学、立业都必须有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意志不坚,浅尝辄止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本文的结构谨严,可以从前后叙议的紧密联系,行文的上下呼应和写法上曲折、起伏方面去体会。

 八、布置作业

 归纳、整理多义词“道、名、然、其”四个词的义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411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