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朱自清散文荷兰读后感?急!急!急!!!

谁知道朱自清散文荷兰读后感?急!急!急!!!,第1张

,作者把自己的身份和赏月的场合交持得一清二楚。最后的一句半是,“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俏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全文的最后一句则是:“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睡熟好久了。”这一起一始,给读者的鲜明印象是:作者是一个大夫,父亲。这位大夫赏月不带太大,提到太太的时候也不称她名字,只同一个家常便饭的“妻”字。这样的开场和结尾,既无破空而来之喜,又乏好处收笔之姿,未免太“柴米油盐”了一点。此外,本文的末段,从“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到“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为止,约占全文五分之一的篇幅,都是引经据典,仍然不脱国文教员五步一注十步一解的趣味。这种趣味宜于抬学,但在一篇小品文中并不适宜。

试看《荷塘月色》的第三段: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这一段无论在文字上或思想上,都平庸无趣。里面的道理,一般中学生都说得出来,而排比的句法,刻板的节奏,更显得交待太明、转折太露,一无可取,删去这一段,于《荷塘月色》并无损失。朱自清忠厚而拘谨的个性,在为人和教学方面固然是一个优点,但在抒情散文里,过分落实,却有碍想象之飞跃,情感之激昂,“放不开”。朱文的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且以溢美过甚的《荷塘月色》为例,看看朱文如何用喻: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人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朗珠,又如碧空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3.微风过处,迭来缕缕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5.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荷塘月色"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 怎么理解

作者朱自清无法摆脱那一缕愁绪,读著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径上走

赏析荷塘月色“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自创:

《夜景》

皓月当空明如镜

碧水映衬照繁星

轻舟湖畔采莲忙

一曲清歌荡回肠

作者:范殿珺

荷塘月色里的两个热闹怎么理解?

荷塘月色》宁静的表面下隐藏著作者一颗“热闹”的心,“热闹”是贯穿前后的感情线索。“荷香月色”的“热闹”蕴含在华丽丰富的形象和富有动感的笔法后面。《荷塘月色》的“热闹”体现了作者精神的活跃与自由,是对现实“压抑”的补偿。

关键词

以动写静 “热闹” 活跃 自由 压抑 补偿

《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前面的“幽雅、宁静(参见《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必修2)》)”同后面的“热闹、风流”表面上互相矛盾。评论者大多意识到这点,但只是围绕着“宁静”与“不宁静”,游移于“喜悦”与“忧愁”之间,做皮相之论,缺乏深入的分析。“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艺术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互动过程。作品的价值和地位是作家创作意图和读者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学艺术作品用“描述性”的语言,包含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它们构成了作品的“召唤意识”,召唤著读者去发挥想像力,去重新建构,去再创造。《荷》的“召唤意识”就在于前后看似矛盾的描写。这种由矛盾而产生的“意义空白”,正是我们解读《荷》的关键。只有解决、弥补了这一点,才能更深刻领会《荷》所传达的主题。

原文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作者说:“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一句是前后部分的过渡句,更是理解前后矛盾的关键句,而“热闹”是关键句中的关键词。请注意,“热闹”一词在文中出现了四次。除了这里的两次外,另两次分别出现在第三自然段(“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和第七段(“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这四次“热闹”的出现,都显得很不经意,以致被大多数评论者忽略了。作者下意识的流露以及“热闹”的反复出现,暗示我们不能等闲视之。

借姚敏勇先生一段话:“……文章一发表,有读者马上指出,说蝉在晚上不鸣叫。朱自清先生自感不妥,公开表示以后文章在重版时加以纠正。我们知道,‘蝉鸣’的文字后来并没有修改,那是因为他一面向专家请教,一面亲自在月夜实地观察,结果验证了蝉在月光下会鸣叫的。这一‘史料’确证了朱自清先生下笔为文时是完全凭着想像虚构的。”①蝉声是虚构的,“热闹”是不是虚构的?朱自清为何要以“热闹”修饰虚构的蝉声?

作者在描写完“荷香月色”后,把落脚点放在了“最热闹”的蝉声和蛙声上。以作者当时“不宁静”的心情,蝉声和蛙声本该让作者感到烦躁的。但作者却用了一个与“烦躁”感 彩相反的词——“热闹”。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简单地以为这儿的“热闹”不过是 “烦躁”的一种说法。请注意“热闹”前的“最”字。正是“最”肯定了“热闹”一词的正面意义,当不是“最烦躁”。我们再分析,“这时候最热闹的”与“这时候热闹的”有区别吗?反复品味会发现,“最”在这侧重的不是“热闹”的程度,更多是强调一种语气的、意脉的连贯,强调了这一句同前面四、五、六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在“热闹”上的联络。四、五、六自然段因了“最”而笼罩上“热闹”的氛围。后面说“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兴尽悲来”:现实中是“不热闹”的,只能在独处时享受“刹那”的“热闹”。至此我们明白:“蝉声”是主观想象,“热闹”应是当时作者真实心境的流露,“蝉声”是“虚写”,“热闹”是“实写”。

“荷香月色”怎么就体现了“热闹”呢?这正是我们一直以来解读的“盲区”。 “荷香月色”,只这四个字就给我们一种“宁静”的感觉。很多时候我们是被这先入为主的“宁静”所影响,然后又将“宁静”想当然的移植到作者对“荷香月色”的描述上。于是,在我们带有“偏见”的阅读与解读下,“荷香月色”的宁静被夸大,进而遮蔽了我们的眼界。我们拘泥于“宁静”不能再深入下去。笔者并不否认“荷香月色”客观上的宁静,但只要深入分析会发现作者的描述并没有围绕和突出这种“宁静”。相反,却通过一系列的手法写出了“荷香月色”的“热闹”和“动感”来。当然,这里的“热闹”不同于一般听觉意义上的热闹,而是无声之“闹”。钱钟书先生在《通感》一文中说:“宋人常把‘闹’来形容无‘声’的境界,不必少见多怪。”②并引用了范成大《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中的“行入闹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来说明视觉和听觉的沟通,这种“沟通”钱先生引用了“六根互相为用”和“感受之共产”来进一步说明(见《管锥编》三,P1700,三联书店2002年6月版)。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在宁静的表面下流动着无声的“热闹”。视觉上,有“亭亭的 的裙”,有“刚出浴的美人”,有“峭楞楞”的“鬼”……听觉上,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有“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这些都因“感受之共产”共同服务于作者 “热闹”的心境。除了修辞手法的运用外, “荷香月色”的“闹”还表现在作者“化静为动”的描写上。第四自然段描写月下荷塘。荷叶是“出水很高”,荷花是“零星地点缀”、是“嫋娜地开着”、是“羞涩地打着朵儿”,荷叶与荷花是“颤动”的、又“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又“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著轻纱的梦”,都是用动态描写静态的事物,给人以动感。第五自然段写荷塘上的月光。写“月光”用“流水”、“泻”,“以流水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加以点化,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见《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必修2)》P5)”;“月光是隔着树照过来的,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照”、“落下”亦具动感;写杨柳的倩影“画”在荷叶上,“‘画’含有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挥墨描绘‘倩影’(见,同上)”。第六自然段写荷塘周围的景色依然充满动态。除了蝉声、蛙声的热闹外,作者用“没精打采”、“渴睡人的眼”来比喻静态的灯光。总之,这些动态的描写使行文活跃,表现出作者“热闹”的情绪。宁静的是荷塘,热闹的是作者的心。

姚敏勇先生在《荷塘:一代知识分子的“桃花源”》一文中也注意到作者动态的描写,但后面却说动态描写的目的是“以动写静”,并联系中国古典诗词中以动衬静的传统手法,认为朱自清动态的描写是为了衬托“荷塘的一派宁静”。《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必修2)》在谈到两个通感修辞的运用时,也肯定了化静为动的写法,同姚敏勇先生一样,最后也归结到“幽雅、宁静”上。以上两种说法都很表面,没有深入下去,没有发现宁静的荷塘下面作者“热闹”的心。如果作者的目的是为了表现“宁静”,那么当作者乐极悲来,回到现实时,作者应该说“但宁静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姚先生也引用了古典诗词中典型的以动衬静的诗句“蝉噪林欲静”来证明,却没有注意到“噪”和“热闹”的区别。前面笔者已强调了“热闹”的正面意义和重要性,“热闹”绝不是作者随意拿来应付“蝉声”的。它是作者“潜意识”的流露。正因为前面“荷香月色”的“热闹”,才成就了后面的“最热闹”,否则,蝉声该是烦躁、凄凉了。

又,如果是为了表现“宁静”,与后面的“热闹、风流”的气氛就无法形成有机的统一,反而造成割裂,体现不出 “形散而神不散”文体特点。最后一自然段作者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让作者“惦著”的正是江南的热闹,此时此地的荷塘因“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而不够“热闹”。这句话在证明作者对“热闹”向往的同时也证明了作者是一直以“热闹”的心情来观照荷塘的。“幽静论”始终不能自圆其说。

总之,作者描写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幽雅、宁静”的气氛,而是“化静为动”,是为了表现那份“热闹”。这里的“热闹”是作者在宁静的荷塘下诉诸心灵的“热闹”。宁静是“表”, “热闹”是“里”。

如果说“荷香月色”是无声之“闹”,那接下来关于“采莲”的联想就是有声有色的“热闹”了;如果说“荷香月色”是自然之“闹”, 那接下来的联想就是人事的“热闹”了。虽然两处“热闹”的表现不一样,但在体现活跃与自由的精神上是一致的。作者终于在后部分直接道出了“真情”——“这真是有趣的事”,表明了作者对“热闹”的向往。

后一部分的“热闹”有目共睹,兹不赘述。

作者何以钟情于“热闹”?“热闹”又具有怎样的暗示和象征意义?

高远东在其论文《〈荷塘月色〉:一个精神分析的文字》③中指出:《荷》“呈现了一个主人公借助美的自然和文化平息内心的爱欲骚动的心理过程”,这种“心理骚动”源于“人的本能——‘生物的素质’”与理性的冲突。这一点在朱自清1923年写的《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有反映:面对歌妓的主动,作者本想一听,但由于“理性的指导”,拒绝了,然后内心矛盾、压抑、郁闷。但是,我们不能把作者的“骚动”和“压抑”只归于“爱欲骚动”和“性压抑”。厨川白村在《苦闷的象征》一书中说:“在内有想要动弹的个性表现的欲望,而和这正相对,在外却有社会生活的束缚和强制不绝的压迫著。在这两种的力之间,苦恼挣扎着的状态,就是人类的生活。……这样的两种力的冲突和纠葛,无论在内底生活上,在外底生活上,是古往今来所有的人们都曾经验的苦痛。纵使因了时代的大势,社会的组织,以及个人性情,境遇的差异等,要有些大小强弱之差,然而从原始时代以至现在,几乎没有一个不为这苦痛所恼的人们……想要飞跃突进的生命力,因为被和这正反对的力压抑了而生的苦闷和懊恼。”④人生在世都有 “压抑”的苦恼。朱自清的“骚动”与“压抑”正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力的冲突”和“生的压抑”。只不过这种“压抑”因了朱自清的身份和性格,可能更多一点。“道德的”“礼的”约束了现实中作者的生命,让作者感到了更强烈的压抑和不自由。厨川白村又说:“文艺是纯然的生命的表现;是能够全然离了外界的压抑和强制,站在绝对自由的心境上,表现出个性来的唯一的世界。”⑤现实社会受压抑,作者只有在文学创作的精神世界中去获得安慰。如果说《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出了作者在现实世界中的压抑与不自由,那么《荷》则表现了作者独处时精神世界的活跃与自由。这种“活跃与自由”正是通过“热闹”表现出来的,以此抵消现实的压抑。作者在现实世界中的“骚动”与“压抑”因了文学的补偿作用而升华为和谐的、美的“热闹”。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在现实意义上来说,没人喜欢真正的“冷静”、“独处”,除非迫于外界的压制,才会转而诉诸自身。并且这儿的“冷静”、“独处”并不是“死寂”。“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我们知道了作者喜欢的“冷静”、“独处”就是摆脱社会“压抑”后一个人的“自由”和“热闹”。所以,这几句流露两层意思:一是表明作者喜欢“热闹”,二是表明作者在现实中的压抑。作者只能在属于自己精神世界的夜晚做一些白天不能做的事,说一些白天不能说的话,来补偿现实的压抑。于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无边”当不是指“荷香月色”的无边,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作者精神的无边自由与生命的无边活跃。余光中先生在评朱自清《春》中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 一句时认为:“小姑娘是朴素天真的,不宜状为‘花枝招展’。”⑥笔者认为,“花枝招展”正透露了作者对心灵的舒展和自由的向往,是对“不自由”的现实的抵抗。

至于开头和结尾都涉及到的有关“妻儿”的内容,笔者认为它只起 “起兴”一般的作用和使结构圆满的作用。

至此,我们明白了贯穿于文章内部的、被“宁静”掩盖的“热闹”一词的暗示意义:透漏出作者独处时生命的活跃和精神的自由,以此抵消现实世界的“压抑”。

根据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热闹”正是作者 “潜意识” 的流露。这种现实的“压抑”与“不自由”的意识普遍的、始终的、或多或少地、或隐或现地存在我们的生命中。《荷》之所以成为现代文学的典范之作,正是在于无形中引起我们来自生命深处的、不易觉察的“潜意识”的共鸣。

荷塘月色里的热闹怎么解释

形容荷叶和荷花相依相偎

如何理解荷塘月色的"流水"意象

第四段:“月下荷塘”运用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意象有:荷叶、荷 花、流水,视听结合 第五段:“荷塘中的月色”巧用动词,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描写了月光与月影 第六段:“周围景色”,描写的有树与远山,分别是中景与远景

新年到了 热闹是你们的 我什么都没有

同是天涯沦落人

热闹 的是他们 我什么都没有 详细

热闹 的是他们 我什么都没有 这样的标题,并不是重复著当年和秉实老师杜撰出的一句玩笑话,现在的我确实深深感受到这句话的内在含义,如此淡定的一句话说出口,其实心是凉的。 我一直很庆幸自己依然有这么一方天地,没有太多人注意,可以让我尽情抒发自己的一切感情。仿佛懂我的人就在电脑的那一端,静静地倾听着,虽然这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幻想。正如同现在,压力、难过、委屈缠绕一身的时候,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的时候,爬下来写点什么,总归是好的。 谁说的,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但同样地,在一个偌大的大学校园中,知己和爱人,总归也要有一个在身边。现在的我,之所以寂寞,正是因为这两个生命中不可之或缺都不在我的身边,所以如同阵痛期一般,在较少的快乐时光之外,更多地让噙满泪水的心一点点掏空着。 现在的生活,有苦说不出。每天早晨都要爬起来上第一节课,周围的其他室友和几乎大半个班男生都已经习惯了第一节课就这样睡过去,可我依然坚持着爬起来去上课,也许并不是什么值得一提,但却对于我来说是无以复加的疲劳。为什么呢每天晚上,都会有两个曾经和秉实老师一个宿舍的老师,都把我们宿舍当做自己宿舍一样,每天晚上睡前,或是说几乎每天整个晚上,都在我们宿舍,找黎曦老师叽叽喳喳,我向来不喜欢揣度别人的任何想法,也不喜欢对脑残的行为做出任何解释。但是有时候真的难以忍受,人都应该学会去换位思考。几乎每一个人都无所谓第二天几点起,因为不怕秉实老师笑话,几乎没有男生去上第一节课了,但是我不想做这样的人,不想去让自己有懈怠的理由和可能。但是却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我的感受,反思过我和他们同样在深夜才能睡觉,因为即使我早睡也会被他们的叽叽喳喳吵醒,但是我不是和他们一样可以睡到中午吃饭,我还要上第二天早晨的课,不知道他们是否有想过。当然没有,因为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都没有。 我向来不想对WD 老师有任何评论,不过今晚确实无人入眠以及印象深刻。他悠然自得地来到我们宿舍,在熄灯之后,不停地说着他有什么什么移动的账号能以超快的网速随便上网。跟他的一比我们用校园网的确是捉襟见肘了。但是我觉得,有时候重复就是一种愚昧,何况这也不是跟大家分享的事,问老师你怎么上的也不能告诉我们,毕竟这么牛逼的上网账号只有他一个人有。那我 真是飘飘然欲仙,为何老师您不速速回宿,去体验急速上网的 ,而是在我们宿舍一如既往地老牛拉破车,磨磨唧唧的。我向来也不喜欢搞任何群体效应,但是确实我承认只有宿舍老汉DJ 黎曦在的时候我是最轻松的,最想去聊天的。虽然我也知道,黎曦阿狸和王老师总是一拨,老汉老师也从来都是把DJ 放嘴边的,正如我所阐述的一样,我是什么都没有的,因为我什么都不属于,我也不想去属于任何一拨。想来秉实老师是有些疑惑我和阿狸老师是不是应该和你想象一样,像咱们三个刷夜唱歌那样熟络,却也不是的,因为阿狸老师,也是有自己的归属的,而这也是为何我现在想找人说话,确实不知道找谁的原因。 我打开了我的手机,放起了音乐,本以为这是一个小小的暗示,他们可以理解我是要睡了。可有时候别人的思想真不能够太乐观地高估著,他们以为我是不困了,王老师更加欢乐地自言自语他的急速上网套餐了,老汉也继续着他的大嗓门。我笑了, 脆把小清新换成TELEPHONE 了,因为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都没有。 我想这样的生活我确实也该习惯了,只是在这里还想继续吐槽一下,其实我对他们都是很友好的,我也觉得男生们真的都是心眼儿特别好的人。但我 LHW 真是在这里无依无靠著,谁不需要点儿安全感呢,所以我难过着我的难过,寂寞着我的寂寞。其实最难过的不是独在异国他乡对着电脑萤幕守望家乡,是在家乡却找不到那种踏实的感觉,你说是么秉实老师所以,我们都是稻田里的稻草人。 也许是我有些对自己的生活太没有信心了,也许是我自己的感情太过于细腻了,也许是我太过于悲观。但事实确实摆在这里,我确实是一个心无归属的人。所以为何我会在上一周频频发状态,上Q。因为我自己都无法想象自己网恋着,而且被欺骗着,在虚拟的世界里,有时候文字的对话让人真的有一种踏实感,但是我从来不是一个让情感冲昏头脑太久的人,所以我不断地想要剥开现实的那层皮,最后必然是我受伤了。在网路的世界里找到如此踏实的归属感,但当我想彻底将美好的感觉移交现实的时候,势必结果是令人失望的。我也不后悔,我其实没做过什么后悔的事,哪怕之前的经历颇有坎坷,我也不曾后悔。只是,我还是太年轻,我还是想要那份有人陪伴的踏实,可偏偏,我不是一个容易踏实的人,所以注定,我会比较辛苦。 不过,写到这里,我舒服很多了。其实最悲哀的是真的写出来的文章只有自己看,那样说明真的没有人懂你。不过我庆幸著还是有人可以理解我的,而且我还是确信我最后是成功的,这份自信从来没有消失过。说道这里不如提一提网路上那位情感伙伴不愿继续的理由,是我80KG 的体重不能接受,这样的理由确实让我自己都觉得,天雷滚滚。哈哈,其实说出口来我自己都有点想笑,结果竟然因为我是个胖子就不愿意接触了!不过我还是确实发现到了必须减下来的时候了,所以寒假会再次努力一会,希望有所见效。我希望自己真的可以遇到一个合适的另一半,也是我经历了 一样的网恋后真正涌起的一种对爱的渴望,这是高中和那个善良的女孩、大一和那个狐狸精从来没有过的。

如何理解荷塘月色中的"流水"意象

《荷塘月色》一文中三次提到“流水”,第一次在第4段描写月下荷塘时:“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第二次在第5段的开头描写塘上月色的时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第三次在最后一段,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之后:“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我一生只渴望温暖 却又屡屡从热闹中逃离 热闹是你们的 我什么都没有

你自己走不出来

别人也走不进去

而你自己又放弃了

还能说什么呢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出现这些认识现象是因为

那是因为,1,性格使然,喜欢独处,好静,不喜热闹。2,有心事,有为难的事,外在环境怎么欢乐,也感染不了自己。

赏识

[编辑本段]

带着淡淡的忧愁走出家门,趁月色出来散心,顺着幽静的小路一路走来,自然而然地来到了日日经过的荷塘边,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风致。荷叶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见荷叶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态各异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上“袅娜、羞涩”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荷花、荷叶的优美形象似已展现眼前。

这还不是最美的,一缕“微风”让这副极美的荷花图动了起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霎时,荷香如歌,似有若无,花叶颤动,流波溢彩,叶、花、形、色、味浑然一体。人也在微风中全身心地沉醉在这荷塘美景之中了。

而这似乎还不够极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叶下的流水被密密的叶子遮住了,不能看见,而叶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却在 “静静地泻”着,一个“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叶子和花在薄雾笼罩下,迷迷蒙蒙,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如梦似幻。月色迷蒙柔和、薄雾轻笼飘浮,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满月而有淡淡的云雾,给人的感觉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却是恰到好处。作者在这里无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 杨柳的倩影不是 “投”在荷叶上,作者偏偏用了一个“画”,仿佛是一位绘画高手在泼墨挥毫,精心描绘一般,使投在荷叶上的影子贴切自然、美丽逼真,富有情趣。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细腻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这美丽的景色可以让作者忘记自己的忧愁了吧?但是“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作者还是无法摆脱那一缕愁绪,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织,给优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胧的轻纱,清幽淡雅、安谧柔和、朦胧和谐,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

读着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径上走着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雾缭绕的荷塘便又展现在眼前。

一 以真言写真景

《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花娇艳华贵,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诗人杨成里的《莲花》诗中就有“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的句子。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刚出浴的,朦胧之感恰当好处。相反,若不是在朦胧的月色中,而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几分牵强。

文章这样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断断续续,似有似无的感觉绝不会产生于书声琅琅的清晨,也不会产生于阳光刺目的中午,只能产生于“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的寂静的月夜。我们再看另一个写花香的句子:“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清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这是灿烂阳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儿正“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着,满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气也是淡紫色的”这样的感觉显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写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写月,这也是被历代文人所称道的表现技法。“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的黑影参差且斑驳,给人一种摇荡起伏的去感。为什么?就因为它是落在荷塘里。荷塘里“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这波痕上面,当然更显参差和斑驳。也正因为荷塘处于这种动态,杨柳的倩影才象“画”而不是“印”在荷叶上。也正因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与影才现出一条条五线谱似的曲线,让人联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二 以真言抒真情

文坛许多作家为了写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文章写出来,又往往给人矫揉造作之嫌。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缺乏精深的语言功力,以至造成一字不稳,真情尽失的遗恨。《荷塘月色》一文则能以准确贴切的语言,抒发出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以及社会带来的又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是美妙温馨的,这样的景色当然能给人以喜悦。本文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但透过写景的词语便不难体察作者当时喜悦的心情。叶子象裙,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花香似“歌声”,光与影如“名曲”。这些词语哪个不饱含喜悦色彩?但这种喜悦毕竟是“淡淡的”,没有激动和狂喜。上节提到的删去的“刚出浴的美人”一喻,除了它有悖于特定的环境外,也与“淡淡的喜悦”这一特定的情感不谐。试想,面前立一群“刚出水的美人”,表现出的喜悦还能是“淡淡的”吗?

在整个写景过程中一直充溢着这种“淡淡的喜悦”,但原文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后还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仅此一句,就足以搅扰了温馨的美景,破坏了喜悦的心情。峭楞楞的鬼影带给人的只有恐怖,没有喜悦,就连那“淡淡的哀愁”也不会由此产生,更不会生出“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联想。

尽管身处良辰美景,到底无法排遣“淡淡的哀愁”。“一个人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语中置一“觉”字,文章便增添了无穷意味;少这一字,则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就只有喜悦,没了哀愁。还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中的两个“一定”,更能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难言的苦衷。

在对美景的描写过程中应该尽是喜悦了吧?也不尽然。看这句:“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的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描写路灯,尽选消极的词语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缓,语调低沉,读者从字里行间似乎能听到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息声。同是写灯,《我的空中楼阁》是这样的语言:“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在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着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以上两段描写,词语当然不能互换,就连句式也绝不能互调。

解析

[编辑本段]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值“四·一二”运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 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作者简介

[编辑本段]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海州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朱鸿钧由海州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朱自清妻子名叫陈竹隐。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 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 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 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朱自清病逝后,安葬在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墓,墓碑上镌刻着“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1990年,其夫人陈竹隐去世,与先生合葬在一起。

朱自清走上文学道路,最初以诗出名,发表过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入《雪朝》和《踪迹》。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致力于散文创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先以缜密流丽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继以《背影》、《儿女》、《给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最后以谈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他对建设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作出了贡献。 作为学者,朱自清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诸方面研究上都有实绩。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国文教学》(与叶圣陶合著)和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遗著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1 写一篇作文(写景开头,要写到心情:从愉快到不开心到心情的舒展

荷塘月色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 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是片段。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bèng)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时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qióng)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zhù)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 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

2 中学生作文开头形容心情好

好心情是生活的甜味剂,带给你无穷的快乐,好心情是“漠漠水田飞白鹭”的闲清雅致,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锻造好心情是对人生最好的赠予 大自然是我们心灵最好的寄托,每每看到喷薄而出的朝阳,听着清脆宛转的鸟鸣,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心情不知不觉就好了起来哦,大自然就是锻造心情的好去处,接受大自然的洗礼,感受好心情带来的美好人生 春天,约上小伙伴到树林里去郊游,不觉眼前出现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美景,鸟儿三三两两飞着,逗乐嬉戏,扑闪着蓬松的翅膀,在浓密的枝叶间穿梭,啁啾的鸟鸣在耳边不时的响起我的心情仿佛变成了五线谱,鸟儿们则是轻盈的小音符,在我心间跳动,演奏出了一曲充满生机的乐曲,心情不禁豁然开朗锻造好心情,在春天的乐章里 春天的脚步远去,夏天接踵而至,这时山水之间便是好心情的锻造之处那一湾清澈的湖水,仿佛把天融入了一块在里面似的,如一块温润的碧玉,周围散布着一个个小池塘,它们已被荷花覆盖了,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啊,怎能不陶醉呢?多么美丽的山水画啊,把人的心情一下子染成了彩色的!蓝天的纯净,碧水的灵动,荷花的妖娆,好心情占据了整个心间锻造好心情,在夏天的图画里 秋天的成熟,让心情穿上了耀眼的黄衣裳,打心里透着喜悦,冬天的纯洁,让心情盖上了迷人的雪棉被,从心窝里透着暖意 锻造好心情,让生活变得美好、愉悦鱼儿的好心情来自大海的胸怀,花儿的好心情来自大地的怀抱,我们的好心情来自大自然,让你的好心情到大自然里作一下深呼吸,感受一下快乐的味道吧。

3 找一篇关于快乐的作文 开头与结尾要照应 有具体的一件事 好得多加分

快乐是什么?每个人对快乐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说:快乐是一种享受,只要自己得到,不管来源如何只要自己快乐就觉得快乐,可是,你是否想过,你得到的是否是别人不慎失去的,别人是否还在痛苦的寻找。

这种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虽然你快乐了,但是,别人会快乐吗?我认为,这种快乐很缺德。还有人说:快乐就是在你受到委屈时可以得到别人安慰,而且让欺负你的人得到应有的报应。

这种冤冤相报,相互伤害,大家也都得不到长久的快乐。 原来,我对快乐也有着类似的看法,可是,当我读了《快乐》这篇文章后,立刻对快乐有了不同的理解。

小的时候,我觉得新年是最快乐的时候,因为新年是可以穿上新衣服,可以吃到很多好吃的东西,最让我高兴的是可以拿到压岁钱。这是一种童年的快乐,而现在呢?现在我明白了什么是快乐,快乐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一味的向别人索取。

独乐乐不算快乐,众乐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正如《快乐》里所说的:三个小孩带着快乐这个问题出发,十年后,按照约定回到老树下,各自说出自己寻回的答案。

第一个小孩说:“我现在是一名医生,为病人治病,我感到快乐,他人身体健康,我也觉得快乐。”第二个小孩说:“我现在是一名厨师,给别人做好吃的,让别人吃好喝好,我感到快乐,而他们也因为吃了我的美味佳肴而感到快乐。”

第三个小孩说:“我现在是一名音乐家,我为他人喝彩,我感到快乐,他人听了我的演奏,得到了听觉上的享受因此觉得快乐。”这时,一位老人出现了,他说:“很好,你们都领悟到快乐的真谛了。”

他们都笑了。这正是快乐的真谛。

现在,仍然有许多人都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我想这样见利忘义的人就像蝗虫一样可恶,害人不浅,这样的人虽然自己快乐,但却使很多人活在痛苦之中。即使人们都知道见利忘义是不好的,可权威、利益就像一张网,网住人们的良知;像毒品一样,让吸毒的人深陷其中;还像黑洞一样,带走你的良心。

自从读了那篇文章后,我才真正领悟到快乐的真谛,我要感谢那三个孩子,因为他们不仅让我终身受益,还让我变得成熟,让我明白了只有付出、给予,只有众乐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快乐是什么? 快乐是每一位母亲忙碌的身影。

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名词,她们为了孩子默默地辛劳,不知劳苦,母亲的脑海中永远只记得:孩子快乐了,我就快乐。正如叶倾城笔下《走在每一位母亲的情怀里》里的每一位不知姓名的母亲,为了孩子们的春游而排队买面包,手中还拎着大袋孩子们的零食,却又不敢搁放在一旁,生怕有所损坏。

还记得四月的一天,我放学回家,母亲正在厨房里忙忙碌碌,我从厨房门口隔着玻璃上的一层水珠隐隐望去,餐桌上放着一个大蛋糕,周围是一盘又一盘的美味佳肴,盘子数是平时的三倍,母亲还在不停地忙碌。我轻轻推开门走进去,母亲正快乐地边哼着歌边炒菜,额头上却早已沁满了汗珠。

今天是什么日子?我思索着正要开口,母亲见我进来了便兴奋道:生日快乐!天呢,今天竟然是我的生日!我已有两年没过的生日!想着,心中不觉涌起一股愉悦。前两年因为没法给你过生日,今天就一次给你全补了。

母亲笑吟吟道,额头上的汗珠显得那么耀眼。快乐是什么?快乐是每一位父亲斥责的声音。

父亲是世界上最神圣的名词,他们为了孩子默默扮演着反派,不求理解,父亲的脑海中永远只记得:孩子懂得了,我就快乐。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总会为我试卷上与别人相差的一两分而斤斤计较。

又是一分!你要知道这一分在将来的升学考试中有多重要!为什么别人能进步,你却退步了呢?然而,父亲不厌其烦的重复的话语,却又深深印入了我的脑海,清楚地懂得了这些道理,我知道父亲的心在微笑。快乐是什么?快乐是每一位老师真心的称赞。

老师是世界上最和蔼的名词,他们为了学生默默地奉献,不求回报,老师永远为学生着想即使是斥责。人人都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默默地耕耘;老师是伟大的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然而我说,老师是学生的源泉,知识的源泉,快乐的源泉听到老师的称赞,是学生最大快乐,学生的快乐更是每一位老师的快乐。 快乐是什么?快乐是我们生活中每件小事,是人与人相处中的点点滴滴,你快乐,我快乐,他也快乐。

心态决定了你的快乐 良好的心态,是阳光,能照亮你的生活。充满阳光的生活,是滋生快乐的土壤。

它能让你的心情如阳光般明媚,它能让你的世界充满温馨,充满花香! 良好的心态,如花草需要你精心的培养。如何做才能保持健康的心态呢? 一、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要创造一个和谐的生长环境,尽量避免尘世的噪杂影响了你的心情。既要看淡名利,又要心如止水。

与世无争,娴静而坦然。如能做到如此心境,定会给你带来好心情。

二、从善做人,以善积德。 从善做人,做事要留有余地。

以仁为善,以善为先,广结善缘,广交善友。宽以待人,和睦相处。

其乐融融。让你的善行,行走天下,以善积德。

三、爱心仁厚,去除烦忧。 要拥有一颗爱心。

让爱永驻你心,心中有爱,才能拥有生活的情趣。才能为你的花草增添养料。

爱是生活的。

4 写快乐心情的文章

快乐的心情 我们发现快乐的人都是那么优雅。

事实上,优雅的举止人人都可以获得。当我们对于自己的一言一行十分在意的时候,一个人的优雅就很自然地产生了。

优雅使一个人从容大度,带给人的快乐无处不在。 心灵的宽阔是快乐的心情所必须的。

为人应该慷慨大度,应该有让朋友分享成果的心胸。只有这样,你才会具有高尚的人格力量。

你会发现,当你慷慨地让朋友分享你的面包时,你面前的咖啡杯已经被你的朋友加满了。 不满可以督促自己不断进步,但是如果一个人总是让自己处于不满的状态中,就必然心力疲惫,痛苦烦恼。

所以,必须要拥有满足的感觉。满足感就是肯定自己,就是赞美自己,就是放松自己,就是在希望和现实之间建立一种美好的和谐。

有了这种和谐,快乐就是轻而易举的了。 对于生活应该常怀感激、尊敬和欣赏。

欣赏大自然的种种美好,欣赏别人的种种优点,感激生活中自己的幸运,感激朋友的无私帮助,尊重别人的种种成就。学会了尊敬,就是学会了欣赏;学会了欣赏,就是学会了确认生活的美好和价值,快乐的心情也就时刻在你的心中了。

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具备仁慈之心。什么是仁慈?就是对人的善意、谅解、宽容、同情和怜悯。

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很多人并没有什么事业上的成就,但他们却备受尊敬,脸上时刻都洋溢着明媚的光辉,他们尽情地享受着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原因是他们都有善良的仁慈之心。

仁慈之心使别人与他们很好相处,使他们做人轻松而自如。 平和宁静的心态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经常放松自己,才能够不断减缓自己的压力,拥有宁静的心情。

拥有了平和宁静的心态,才有可能充分开发利用自己的心智,走向更加宽阔的境界。 当这些素质融入到我们生命中的时候,我们就会拥有快乐的心情。

我们发现快乐的人都是那么优雅。事实上,优雅的举止人人都可以获得。

当我们对于自己的一言一行十分在意的时候,一个人的优雅就很自然地产生了。优雅使一个人从容大度,带给人的快乐无处不在。

心灵的宽阔是快乐的心情所必须的。为人应该慷慨大度,应该有让朋友分享成果的心胸。

只有这样,你才会具有高尚的人格力量。你会发现,当你慷慨地让朋友分享你的面包时,你面前的咖啡杯已经被你的朋友加满了。

不满可以督促自己不断进步,但是如果一个人总是让自己处于不满的状态中,就必然心力疲惫,痛苦烦恼。所以,必须要拥有满足的感觉。

满足感就是肯定自己,就是赞美自己,就是放松自己,就是在希望和现实之间建立一种美好的和谐。有了这种和谐,快乐就是轻而易举的了。

对于生活应该常怀感激、尊敬和欣赏。欣赏大自然的种种美好,欣赏别人的种种优点,感激生活中自己的幸运,感激朋友的无私帮助,尊重别人的种种成就。

学会了尊敬,就是学会了欣赏;学会了欣赏,就是学会了确认生活的美好和价值,快乐的心情也就时刻在你的心中了。 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具备仁慈之心。

什么是仁慈?就是对人的善意、谅解、宽容、同情和怜悯。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很多人并没有什么事业上的成就,但他们却备受尊敬,脸上时刻都洋溢着明媚的光辉,他们尽情地享受着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原因是他们都有善良的仁慈之心。仁慈之心使别人与他们很好相处,使他们做人轻松而自如。

平和宁静的心态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经常放松自己,才能够不断减缓自己的压力,拥有宁静的心情。拥有了平和宁静的心态,才有可能充分开发利用自己的心智,走向更加宽阔的境界。

当这些素质融入到我们生命中的时候,我们就会拥有快乐的心情。 快乐心情 夜很深,而菥却毫无睡意,推开窗户,在星空下发呆,望着那两颗星星,回忆起和梦在一起的日子 。

仿佛又听到了梦指着星星,说:“那颗是你 第二颗是我 我们永远是最好的朋友……”那时菥的喉咙象吞了一粒枣,想说什么却无能为力,而她知道她们是那两颗星星 总有一天她们会象流星一样滑破星空 再也守不住永恒 成为世界上距离最遥远的好朋友 …… 那个在星空下编织的梦始终破灭了…… “菥。你喜欢谁?”梦好奇的问着。

“我,喜欢,玩,哈哈!”菥笑着说。梦扯过了菥手中的面包,说“哦。

月?你觉得怎么样?很帅吧?”“帅?倒!!衰哥拉”菥苦笑着。其实他长得也还对得起人民,只是长期跟菥作对,要让她说他帅,那是不可能的,后来经过几天的观察,菥忽然发现梦似乎喜欢上了月。

月是她们校的校草,成绩也是超棒的,他跟菥、梦是老师面前的红人,梦是个乖乖女,是她们年段最好看的女生,一群不学习的家伙经常缠着她,而菥则跟她大不一样,她是十足的淘气鬼,性格倔强。 开学初,年段传起了绯闻:月和菥……。

那几天梦总是愁眉苦脸,尽管菥使劲的辩论可还是没有半点效果。 那天,天依旧蔚蓝,梦和菥依旧一起回家,可菥有种预感,觉得那两颗星快守不住永恒。

走着,还是默默的走着——一路上她们没有说半句话——菥终于忍不住说:“梦,年段那些绯闻不是真的,我……”“没关系……”梦低着头走着。“我,我知道你喜欢月,我怎么可能……”菥使劲的说,“怎么可能……”其实菥嘴里说着不可能,心里早已喜欢上了月,只是为了梦,她要学。

5 表现自己心情的作文

写作中你也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流行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不期然就冒了出来,它让你找回了那份遥远的生活回忆,给你此时纷乱的感情体验一个定型,给你痛苦而枯涩的构思一种启发,给你茫然不定的选择一些灵感的润色,使你笔下的文字亲切而又有灵动感。

你灵犀一点,锦心绣口,事后一读,人见人爱,味道好极了,那一点成了文中的亮点。也许只是一次偶然的成功,却给你的写作增添了一份自信,给你一份启发。

妙用之一:用在起始转承处掌声“100分——想说爱你不容易”我原本一直认为是这样。今天的化学测验我却得到了全班最高分,我情不自禁地欢呼,仿佛得到了一种最高荣誉。

我喜欢这种感觉,我有一种冲动,我突然奇怪地渴望能听到别人的掌声。就像苦咖啡,苦中有甜,最美的滋味。

上面这篇作文的开头:“‘ 100分——想说爱你不容易’我原本一直认为是这样。”这句十分别致,看似破空而来,细细品位,一波三折,味道很足,很有咬劲,它不仅奠定了全文的矛盾而又渴望的感情基调,也暗示了下面的行文脉络。

写作中一旦找到这种巧妙的起始句,下面就轻舟顺流而下,写起来得心应手了。在推敲提炼上文起始句时,流行歌曲起到了重要的点化拓展作用。

如果说流行歌曲使《掌声》作者造了一个好起始句的话,那么下面《灯下》片段中郑均的《回到拉萨》中那句荡气回肠的歌词,又使作者找到一个别致的过渡句,嵌入转接之处,使文章从开头的平淡之中忽然转出一个波澜,转出一份惊喜。灯下每天晚上都是这样机械到度过:吃完饭不等休息,便来到那熟悉的灯下,捧起那形影不离的课本,做起那天天都要更新的试卷,直到深夜……一天便在筋疲力尽中结束。

今晚,我照例坐在那堆满书本的桌前,马不停蹄地赶着……“回到拉萨,回到布达拉……”从邻居家传来了郑均演唱的这首动听的歌,优美的旋律把人带入了梦般的仙境,仿佛走进天堂一般。妙用之二:用在末尾升华处为什么流行歌曲容易打动我们?原因之一是流行歌曲较多地抒发普通人平凡而真实的感受。

不是吗?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最近比较烦,事事心太软……这种平凡而真实的生活感受经过浓缩提炼,具有生活穿透力和心灵辐射效果。如果记叙文写作中能在结尾卒章显志之处哼上几句,使之成为画龙点睛之笔,不仅可以升华主题和立意,而且还可以克服记叙文写作中常见的抒情议论空洞疲软的不足,获得自然贴切的阅读效果。

家家,不仅是吃饭睡觉的地方,也应是天伦之乐的作坊,在这里,有孩子的笑容和父母亲温暖脸庞……然而,居家的日子里,我总是诚惶诚恐,生怕自己又被囚禁在一间危险的手术室里。有时,真想问一问天上的寒星:你们可曾关心过人间这微末的悲欢?在逝川之上,我们的生命并不比一星水沫更为长久,然而我们用了一半时间奔波劳作,用了四分之一的时间去争吵。

所剩不多的光阴,是否还够我们去沉默、去迟疑、去观望?每每想到这些,我真想对着那两张曾经是那般慈祥温暖的面孔,大吼一句:“有话好说!……”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小树,它需要什么呢?是水,是阳光,是空气……是呵,家,曾是我那眼泪归去的方向,多希望它不再是一间充满危险的手术室呵!然而,我总是忍着,忍着。终于,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一向内敛的郁闷终于释放——“爸爸、妈妈,我想和你们好好谈谈……”记得整个下午,我们三个人的心,都在蹦跳着、燃烧着,我不由地唱起了罗大佑的《家》:“每一首苍老的诗写在雨后的玻璃窗前每一首孤独的歌为你唱着无心的诺言给我个温暖的家庭和一个燃烧的心灵让我这出门的背影有个回到了家的心情……上文末尾“我”唱的罗大佑的《家》恰到好处地点出了全文的主旨,毫无矫揉造作的毛病,取得了极好的音响效果。

当然,这种“尾音”效果不仅取决于歌词,更取决于歌词与全文内容的水 融、协调一致,切不可为唱流行歌曲而唱流行歌曲。另外,写经过一番艰辛努力后终于做成某事的文章,常引用《真心英雄》中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妙用之三:用在线索链条上前面介绍三种用法,都只是局部内容语言上的借用、化用,还有另一种妙用法,那就是借用整篇的流行歌曲作为构思的雏形,借用它把有关的生活素材串起来,让流行歌曲成为全文线索链条上的一个个相扣的环,成为文中起承转合关键点上独具魅力的语言,让整个故事在流行音乐的伴奏下展开。请看:成长的滋味“当时实在年纪小/我的哭/我的闹/哦,妈妈——你不要以为那不是真的……”这是一手台湾校园民谣,一手我心中的歌,在我年少的成长岁月里……小时侯,不知在多少个夜晚,拉着妈妈的手,吵着闹着要天上的星星。

妈妈总是笑着说:“傻孩子,妈妈摘不到呀!”“为什么?”稚嫩的童音中依然带着执拗的恳求。“你呀,长大以后就明白了!”“长大?”——对于那时的我来说,是多么神奇的字眼啊!“我要长大。”

这四个字在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尽管那时的我只会指着星星说:“灯!灯!”尽管幼稚的我只会蹲在地上学邻居家的狗叫;尽管我还会莫名其妙地去追赶一只笨拙的鸭子。

不知不觉,告别。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出自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扩展资料: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⑽,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参考资料:

-荷塘月色 (朱自清所作散文)

原文: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旳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旳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旳。路旳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旳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旳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旳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旳,有羞涩地打着朵儿旳;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yuàn)女,荡舟心许;鷁(yì)首徐回,兼传羽杯;欋(zhào)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jū)。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赏析:

  查看文章 写新文章   

荷塘月色 赏析2008-09-15 21:02带着淡淡的忧愁走出家门,趁月色出来散心,顺着幽静的小路一路走来,自然而然地来到了日日经过的荷塘边,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风致。荷叶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见荷叶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态各异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上“袅娜、羞涩”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荷花、荷叶的优美形象似已展现眼前。

这还不是最美的,一缕“微风”让这副极美的荷花图动了起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霎时,荷香如歌,似有若无,花叶颤动,流波溢彩,叶、花、形、色、味浑然一体。人也在微风中全身心地沉醉在这荷塘美景之中了。

而这似乎还不够极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叶下的流水被密密的叶子遮住了,不能看见,而叶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却在 “静静地泻”着,一个“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叶子和花在薄雾笼罩下,迷迷蒙蒙,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如梦似幻。月色迷蒙柔和、薄雾轻笼飘浮,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满月而有淡淡的云雾,给人的感觉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却是恰到好处。作者在这里无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 杨柳的倩影不是 “投”在荷叶上,作者偏偏用了一个“画”,仿佛是一位绘画高手在泼墨挥毫,精心描绘一般,使投在荷叶上的影子贴切自然、美丽逼真,富有情趣。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细腻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这美丽的景色可以让作者忘记自己的忧愁了吧?但是“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作者还是无法摆脱那一缕愁绪,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织,给优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胧的轻纱,清幽淡雅、安谧柔和、朦胧和谐,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

读着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径上走着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雾缭绕的荷塘便又展现在眼前。

一 以真言写真景

《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花娇艳华贵,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诗人杨成里的《莲花》诗中就有“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的句子。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刚出浴的,朦胧之感恰当好处。相反,若不是在朦胧的月色中,而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几分牵强。

文章这样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断断续续,似有似无的感觉绝不会产生于书声琅琅的清晨,也不会产生于阳光刺目的中午,只能产生于“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的寂静的月夜。我们再看另一个写花香的句子:“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清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这是灿烂阳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儿正“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着,满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气也是淡紫色的”这样的感觉显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写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写月,这也是被历代文人所称道的表现技法。“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的黑影参差且斑驳,给人一种摇荡起伏的去感。为什么?就因为它是落在荷塘里。荷塘里“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这波痕上面,当然更显参差和斑驳。也正因为荷塘处于这种动态,杨柳的倩影才象“画”而不是“印”在荷叶上。也正因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与影才现出一条条五线谱似的曲线,让人联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二 以真言抒真情

文坛许多作家为了写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文章写出来,又往往给人矫揉造作之嫌。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缺乏精深的语言功力,以至造成一字不稳,真情尽失的遗恨。《荷塘月色》一文则能以准确贴切的语言,抒发出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以及社会带来的又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是美妙温馨的,这样的景色当然能给人以喜悦。本文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但透过写景的词语便不难体察作者当时喜悦的心情。叶子象裙,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花香似“歌声”,光与影如“名曲”。这些词语哪个不饱含喜悦色彩?但这种喜悦毕竟是“淡淡的”,没有激动和狂喜。上节提到的删去的“刚出浴的美人”一喻,除了它有悖于特定的环境外,也与“淡淡的喜悦”这一特定的情感不谐。试想,面前立一群“刚出水的美人”,表现出的喜悦还能是“淡淡的”吗?

在整个写景过程中一直充溢着这种“淡淡的喜悦”,但原文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后还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仅此一句,就足以搅扰了温馨的美景,破坏了喜悦的心情。峭楞楞的鬼影带给人的只有恐怖,没有喜悦,就连那“淡淡的哀愁”也不会由此产生,更不会生出“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联想。

尽管身处良辰美景,到底无法排遣“淡淡的哀愁”。“一个人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语中置一“觉”字,文章便增添了无穷意味;少这一字,则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就只有喜悦,没了哀愁。还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中的两个“一定”,更能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难言的苦衷。

在对美景的描写过程中应该尽是喜悦了吧?也不尽然。看这句:“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的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描写路灯,尽选消极的词语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缓,语调低沉,读者从字里行间似乎能听到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息声。同是写灯,《我的空中楼阁》是这样的语言:“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在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着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以上两段描写,词语当然不能互换,就连句式也绝不能互调。

解析 [编辑本段]《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值“四·一二”运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 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作者简介 [编辑本段]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海州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朱鸿钧由海州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朱自清妻子名叫陈竹隐。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 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 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 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朱自清病逝后,安葬在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墓,墓碑上镌刻着“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1990年,其夫人陈竹隐去世,与先生合葬在一起。

朱自清走上文学道路,最初以诗出名,发表过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入《雪朝》和《踪迹》。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致力于散文创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先以缜密流丽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继以《背影》、《儿女》、《给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最后以谈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他对建设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作出了贡献。 作为学者,朱自清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诸方面研究上都有实绩。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国文教学》(与叶圣陶合著)和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遗著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第五节:满月朗照是必要的,隔着淡淡的云也别有风趣。作者用“泻”字,充分表现了月光的柔和;用“浮”字表现出雾的轻飘之态;用“洗”字能承接上下文比喻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描写了月光;使用了衬托手法;营造了朦胧、幽静、富有韵味的意境;表达了“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的心情。

第六节:荷塘的月色。月色是单调的,难以着笔,而作者把它和形态不一、色彩有别的景物结合在一起进行描写,就使月色有了光上的变化。作者继续展示出月光下荷塘四周的景象。“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重迭词语的运用,造成了树木错落有致的层次感。

扩展资料:

荷塘月色的一些艺术特色:

散文具有“文眼”, 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 才会有虚实, 剪裁才会有详略, 结构才会有疏密。 《荷塘月色》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 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 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荷塘月色》 一开篇就点出文章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写小路的“静”、月色朦胧的“静”, 来反衬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 又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 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 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

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文章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 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达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可贵境界。散文的艺术魅力, 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缜密而严谨, 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荷塘月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419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