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

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第1张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演练

1注音 颓( )鳞( )遂( )荇( )与( )奇者 藻、( )荇( )

2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

两岸石壁,五色( ):________________ 晓雾将( ):________________

( )竞跃:________________ 未复有能( )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五色交辉: ②晓雾将歇: 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竞跃: ⑤念无与为乐者: 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⑦相与步于中庭: ⑧庭下如积水空明:

欣然起行( ) 水中藻荇交横( ) 如吾两人者耳( )

月色入户( ) 盖竹柏影也( ) 但少闲人( )

4文学常识填空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6翻译下列句子。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实是欲界之仙都。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语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翻译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之列。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

2.解释加粗的词语。

遂至承天寺________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三)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① , 。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② , 。

1《答谢中书书》选自《 》,作者 ,字 ,号 。

2填补原文空白。

3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课内外延伸阅读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词语。 念: 遂: 盖: 但: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

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二)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洛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差不多,大概)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悬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水波)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也叫油柑,食用)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其源殆可熟物: (2)循山而东:

(3)折处辄为潭: (4)顾影颓然:

(5)不复甚寐: (6)书以付过:

2.翻译句子:山悬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3.请写出作者与其幼子苏过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到家的时间。

时间: 地点: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潭中水?

5.作者为什么会“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参考答案

一1、tuí lín suì xìng

4、陶弘景;华阳隐居;信 .东坡志林;

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

2、交辉:交相辉映。歇:消散。.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3①交相辉映 ②消散 ③坠落 ④潜游在水中的鱼 ⑤考虑、想到 ⑥参与,这里指欣赏 ⑦共同,一起 ⑧形容水的澄澈 .愉快地,高兴地.交叉错杂.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连词,只是,不过

5A.√B.×C.√D.√

6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早晨的雾气即将消散,猿猴和鸟的叫声杂乱无章。(交织在一起)

实在是人间天堂。

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二(一)1.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2.月光 竹柏影 比喻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而有雅趣的人。 4.qǐn友好亲睡觉,废寝忘食等。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35.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4应是相同时间不同地点

(三)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2①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②自康乐以来 未复者能与其奇者

3表达了作者对秀美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一)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 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二)1.(1)它的源头(2)沿着 (3)是 (4)看,看到(5)睡 (6)写 2.山岩上有几十个像巨人的脚印,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3.时间:出游——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到家——二鼓。地点:白水山佛迹院。 4.“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 5.作者对白天所见的景色印象深刻,被那优美的景色陶醉,因而不能入睡,故写下此文交给幼子苏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 朝代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白话释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

1.苏轼、张怀民,都是“闲人”

2.看到皎洁的月光照进屋里。

3.表达了作者闲适自得的情怀。

(意对即可)

1它包含着作者的一种揣想:面对如此好天良夜,张怀名一定不会蒙头大睡把?他大概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在庭中玩月还是出门步月呢,故需要寻他一寻

2寻与访不同,寻有一种急欲找到失物的迫切感,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一同赏月的迫切心情

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和我交谈取乐的人。

2、《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423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