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散文的形式活泼多样,表现手法不拘一格。但无论那种形式都离不开浓烈的抒情。作者必须饱蘸自己感情的汁液,写出激动、喜悦、思虑和悲愁之真情,正是 “ 有什么可乐的事情,不妨写出来,让天下小孩子一同笑笑;有什么可悲的事情,也不妨说出来,让天下小孩子陪着哭哭。 ” (冰心语)情真则文真,情低俗则文无高格。许多少年散文以其抒情意味浓烈而感动了小读者,使之情感上产生共鸣。比如陈丹燕的《中国少女》,以其深情的笔触,写出了当代中国少女 “ 生命的美,青春伊始的美 ” 。她们挣脱枷锁,追求 “ 自由世界 ” , “ 不受禁止 ” 。作者最后写道: “ 我曾经是中国少女,她们现在正是中国少女,我感到一阵心酸,一阵欣慰。 ” 意重情真,打动人心,赢得了小读者感情上的认同。少年散文比较重视间接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寄情于娓娓的叙事中,在字里行间流露真情。比如任大霖的《芦鸡》,似乎只重记人叙事,不重情感的渲染。通篇犹如讲述故事,有人物,也有情节,却很少插入主观的抒写情怀。其实,情感就渗透在对于客观事物的叙述中。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 那时候,燕子在我们的檐下做了一个窠,飞进飞出地忙着。只有当燕子在檐下 “ 吉居吉居 ” 地叫着的时候,小芦鸡才比较地安静,它往往循着这叫声,侧着头,停住脚,仔细听着。燕子叫过一阵飞出去了,小芦鸡却还呆呆地停在那儿好一会。它是在回想那广阔河边的芦苇丛,回想在浅滩草窠中的妈妈吗? ”
这是在叙写小动物酷爱自由的天性,也浸透着作者对于人类社会某种追求的联想。以平实朴素的叙述吸引读者,感染读者,沟通读者和作者的情感。许多具体作品中的抒情,往往是兴叹兼之,情、景、物、事、议交错穿插的。这类作品,以鲁迅的《风筝》较为典型。它有 “ 景 ”—— 先写北方的风筝时节: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再写南方的风筝时节:
“ 早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温和。 ”
由这样的 “ 风筝环境 ” 中引出了 “ 风筝故事 ” 来。它有 “ 事 ”—— 他想起的一段往事:小时,他 “ 破获 ” 了小兄弟偷做蝴蝶风筝的 “ 秘密 ” ,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踏扁它的风轮。如今人到中年,他为自己当年的 “ 精神的虐杀 ” 这一幕而深为悔恨。但忏悔已失去了必要,他为此感到无可补偿的悲哀。在这样的物境中,糅合着、奔涌着不可扼制的 “ 情 ” :
“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
在情、景、物、事、议这样的结合中,景、物、事就成了情感产生的根据。否则,抒情就不见得扎实,不扎实的抒情也就不容易感动小读者。
(二)带有故事性的叙述方式 少年缺乏成年人的耐心,他们喜欢听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只有新鲜的故事,才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不至于厌倦。少年散文中常常有故事情节的片断描写,像西双版纳密林中斗蟒的故事、大兴安岭林区被熊瞎子包围的故事等,都能博得小读者的欢心。有些少年散文即使是很严肃的、很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也多采用带有故事性的叙述方式。如黄秋云的传记体散文《高士其伯伯的故事》就是如此,具备了吸引小读者读下去的力量。他讲高士其的身体状态时,是这样开始的:
“ 高士其伯伯靠在一张藤椅上,微笑地望着你,但是他没有站起来,也没有跟你点头打招呼。原来高士其伯伯的身体很不好,他得病已经多年了。他现在自己不能走路,行动只能靠一辆特制给病人用的手推双轮车,让人家推着走。他不能像正常人似的讲话,只能从喉咙里发出唔唔哼哼的声音 …… 他的眼睛也不好,闭上了就张不开,要旁人给他按摩好一会才能看到东西,他的左耳也已经聋了。 ”
讲了这些之后,作者直接对小读者讲话了: “ 亲爱的读者啊,你试想想看,要是别人像高士其伯伯那样,早就痛苦得活不下去了。但是高士其伯伯一点也不悲观 …… 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持着他呢? ” 作者采用了少年们最喜欢的说故事的叙述方式,使作品寓教于乐。
带有故事性的叙述方式,在任大霖的散文《多难的小鸭》中更有体现。这篇散文叙述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小鸭被老鼠咬了,奶奶用万金油把它治好了,它又跟着别人跑,结果被一个老头踩了翅膀,后来它去玩水,又掉进了阴沟中 …… 。这只小鸭坎坷的经历读起来曲折有趣,看上去似乎没有太多的思想教育意义,但能激发孩子们纯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生命的爱和热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易于少年接受的理趣
一部分少年散文注重在记人叙事、咏物抒情中以情感人,以趣动人,同时,一些作品也往往情理兼备,包含着少年所能理解和接受的理趣。另一部分少年散文则是寓理于情,在抒发感情的同时将人生道理倾吐出来。散文中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激越的情感,通过具体描写表现出来,达到情景、物我的和谐交融。这种境界和情调就是意境。散文就是美文。少年散文追求诗意美,就是追求像诗里表达的那样富有少年情趣的给小读者以美感的意境。那是一种艺术的境界。有人说: “ 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 ” 读者只要 “ 缓缓咀嚼一番,便会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 ” (朱自清《山野掇拾》)因此,优秀的少年散文要以其优美的诗意打动小读者,使之在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共鸣中,得到思想、艺术上的满足和享受,获得美感。
当然, “ 不要从狭义方面来理解诗意两个字。杏花春雨,固然有诗,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富有鼓舞人心的诗力。你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 ” (杨朔《(东风第一枝)小跋》)许多少年散文作者都致力于充满少年情趣的意境的创造。如吴然的《珍珠雨》:
“ 下雨了!下雨了! ” 小鸟扇着潮湿的风,飞过河去,向朋友们报告下雨的喜讯。淡蓝色的、温暖的夏雨呵,紧跟着小鸟的飞翔,笼罩了河面和水塘,笼罩了田野,笼罩了我们的山村和村后的树林。
一片雨的歌唱。万物都在倾听 ……
“ 雨停了!雨停了! ”
小鸟扇着雨后的阳光,从一道彩虹里飞出来。
天多明净,遍地阳光。珍珠般雨点,一颗一颗挂在草叶上,挂在花瓣上,挂在柳条上,挂在一匹刚从雨里撒欢回来的小红马身上,挂在房檐口上 …… 哦,下了一场太阳雨,下了一场珍珠雨呵!
蜜蜂说,金盏花、牛眼菊、山玉兰们更香了。
小马驹、小牛犊和小山羊说,奶浆草、狗尾巴草、三叶草们更嫩了。
草莓说: “ 还有我,更甜了! ”
这篇短文用孩子梦幻式的眼光欣赏世界,用孩子水晶般的心灵感受生活:在那淡蓝色的雨景和雨后七彩世界所构成的旖旎画面中,活动着小鸟、小红马、蜜蜂、小马驹、小牛犊、小山羊、草莓等可爱的小生灵,他们都有一颗稚趣、纯真的童心。这一切使这篇短文洋溢着童话般的诗情画意,灵动鲜活地回旋着少年盎然的情趣,在平凡中有一种真切而脱俗的美丽。
(四)简洁、优美、活泼、朴实的语言风格
在语言上,少年散文崇尚在优美中见朴实,在活泼中透简约,在规范中求自然,语言表达对少年语言能力的培养具有特殊的示范作用。如桂文亚《感觉的盒子》中写一个穿着木屐、闭着眼睛走路、 “ 自己和自己玩游戏 ” 的小女孩的感觉:
“ 我仰着脸,闭着眼,让太阳暖烘烘地晒着。这时候,眼前是一片猩红,而这一大片红里,又出现了一个会跑路的小黑点,我闭着眼睛 “ 看 ” 着这个小黑点,小黑点开始逃走,我追着它,一会儿追到上面,一会儿追到下面,脚步也开始加快,我觉得自己快要跌倒了,赶快睁开眼睛,哈!直直的一条路,被我走歪了。 ” 语言朴实简约又自然从容地充满着一种少年化的俏皮欢快。
二、少年散文的分类 少年散文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其内容表达,可分为少年叙事散文、少年抒情散文、少年议论散文;按其表现格式,可分为随笔、小品、杂文、札记、素描等。少年散文也有种种表现体式:冰心的《陶奇的暑假日记》是日记体;赵树理的《给女儿的信》是书信体;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是传记体;冰心的《寄小读者》既是书信体,又是游记体;而任大霖的《童年时代的朋友》则是近于小说的故事体;冰心的《咱们的五个孩子》则是近于报告文学的特写体等。
在小说、报告文学等写实文体中,人们追求的是一种真实感,越是接近生活本身,就越能激发读者的热情。而童话则恰恰相反,你越接近生活本身就越觉得没味。评价:太缺乏想象了。童话要就是神奇瑰丽的幻想色彩,想象越奇异、越荒诞、越陌生,就越能激发小读者的阅读热情。奇异与荒诞是童话最重要的审美品质。《敏豪生奇游记》便是以其荒诞得大胆奇崛而成为世界名著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木偶奇遇记》、《假话国历险记》等等无一不是以出色的奇异荒诞之魅力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小读者。
这里所指的“荒诞”概念是一种美学意义上荒诞感、荒诞性,概念较为宽泛,与现实生活中所指的荒诞一词有所区别。它涵盖幻想、奇异、怪异、稀奇、善变、荒诞可笑、无稽之谈、难以置信等多种含义。正是这种宽泛意义上的荒诞性,才能使童话产生出趣味盎然的美学效果。
荒诞是儿童文学作家用以进行童话艺术创造的手段,它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在童话中常常离不开强烈的夸张、离奇的幻想、扭曲变形和机智的反讽,其中夸张和想象是最重要的。在幻想世界中,什么样的事情都可能发生,不可思议的事也能当作事实的体验,按照无限的想象和丰富的表现,创造出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的奇幻世界。比如《大林和小林》所表现的世界就是一个极其荒诞的、贫富悬殊的世界。为了突出这个社会的荒诞性,作者极尽夸张之能,将人物扭曲、变形,将行为丑化,以极其荒缪的故事来揭示出剥削阶级不劳而获、贪得无厌的阶级本性。因此,荒诞的本质乃是透过表面的荒诞,体现出本质的合情合理,因为人们在形象的奇异中,看到和感觉到的是新的和谐统一。荒诞以牺牲“自然可能性”为代价,同时在保全“内在的可能性”中得到补偿,从而创造出一个蕴含着现实生活种种意蕴的,别开生面的幻想世界,因此,出色的荒诞创造的应是一种新的美学意义。
那么,什么样的荒诞才是出色的荒诞?出色的荒诞应该是荒诞得离奇、荒诞得新鲜、荒诞得美妙、荒诞得机智幽默。
只有荒诞得离奇、新鲜、大胆才能出效果,否则步人后尘永远也不会给人以新奇感。孙子兵法上有一计“出奇制胜”,说的就是策略上的变化多端,以“奇”胜。同样,童话的荒诞也必须出奇,奇得超出了常人想象的程度,使想象和生活的真实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那么,荒诞的最佳效果就体现出来了。比如《敏豪生奇游记》中的46则故事就是以其离奇的幻想、大胆的夸张、荒唐得极其可笑而令人感到趣味无穷的。在一次攻城战役中,敏豪生这位奇想天才竟想出了一个骑炮弹潜入敌人要塞的办法。但正当他骑着炮弹飞在半路时,突然想到自己匆忙间竟忘了换制服,这样肯定会被敌人识破的。于是他当机立断,又从自己的炮弹上纵身一跃,跳到敌人打来的炮弹上,安然无恙地返回了自己的阵地。如此出奇的想象在这部“吹牛大王”的故事中举不胜举,如“半匹马上建奇功”;“用猪油当子弹,意外地打得一串野鸭子”等等都是其中著名的荒诞故事。正由于这些故事的创造者敢于突破常人的思维定势,敢于荒诞,大胆荒诞,荒诞得透彻,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也使得它们的艺术魅力永存。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其想象力也是惊人的离奇:梅达尔多子爵在战场上被打成两半,这两半后来居然又都被救活了,一半干尽坏事,一半却尽做善事,后来两半又合二为一,与常人一样,有好也有坏。其荒诞的想象实则体现了人性多面的本质。
日本作家矢玉四郎的《晴天,有时下猪》的想象也简直荒诞得极其离谱。小男孩则安反感于妈妈偷看他的日记,故意在日记中写下些荒诞离奇的事来吓唬妈妈。哪知这一切竟都变成了真实:厕所里果然躲着条大蟒蛇,反倒把则安自己吓得够呛;爸爸果然不可思议地吃下了妈妈煎出的“油炸铅笔”,还闹了肚疼,不得已又吞下了许多橡皮,才算止住了肚疼;最令人惊奇的是,晴朗的天空果然下起了无穷无尽的小猪,弄得满大街全挤满了嗷嗷乱叫的小猪,让则安惊慌得赶紧擦了写着“晴天下猪”的日记,一切才算平静下来。……其荒诞的想象简直无以复加,令人惊叹不已。应该说只有新鲜、别致的荒诞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新鲜、独出心裁之不易也正考验着童话家的敏锐性、机智感和创造力。
当然,荒诞有时侯却也可以美妙无比。人们有时候形容美丽的情景,总说就像进入了“童话境界一样”,充分说明在童话荒诞中的确也包含着许多美的因素。比如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海底人鱼世界”这一荒诞的美丽境界。当然,这美不光表现为意境的美,还应包括人情的温暖、心灵的美好、高尚的精神境界等等,都可以通过荒诞的幻想来加以表现。《海的女儿》通过小人鱼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为爱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来表现小人鱼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美好善良的心灵,其荒诞的美学涵义十分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同样,英国作家罗·达尔的童话《慈善的巨人》也是表现美丽的荒诞的。故事中的善巨人用网兜捉蝴蝶的办法,收集了亿万个轻雾般的飘游于空中的梦,分别装在亿万个瓶子里,然后把美好的梦、金色的梦,用吹梦器吹进千家万户熟睡的孩子们的卧室,让他们睡得甜甜美美,做着幸福愉快的梦。
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去年的树》也是用美丽的荒诞来表现一只鸟儿和一棵树之间生死不渝的友谊。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当冬天来临,他们不得不分别的时候,鸟儿答应树,明年再来给他唱歌。可是到来年春天,鸟儿飞回来时,树已经不见了。于是,鸟儿追寻着树的踪迹,一步步寻访,当她终于找到已被做成火柴的树时,火柴也即将燃尽。但鸟儿仍不忘记对树的许诺,对着被火柴点燃的灯火,唱了去年唱过的那支歌。鸟儿那执著的爱所传达的是人类所共有的,最美好、最纯洁、最真挚、最恒久的情感,因此,它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当然,它也是通过荒诞的美来创造的。
此外,荒诞还可以通过怪诞和滑稽表现出来。事实上怪诞和滑稽常常也是同时出现,表现一种意味隽永的笑趣。比如挪威作家埃格纳的童话《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就是一篇妙趣横生、以滑稽反常出名的作品。童话中的三个强盗不是人们一般印象中的凶狠残暴的强盗,相反是三个童心味十足,又懒又笨,而心眼并不坏的强盗。他们的口号是:“打倒洗碗!”因此,他们的贼窝又脏又臭。为改变这种状况,他们把熟睡中的苏菲姑姑给偷来做“管家婆”。但苏菲姑姑力图使他们自食其力的严厉管束,又使他们宁肯坐班房也不愿受管束。因此在她酣睡中又把她送回了家。后来强盗们被抓,但班房却是在民警家里。在善良的民警夫妇的教育帮助下,他们终于抛弃了强盗职业,改邪归正,并在一次救火中,为豆蔻镇立了一大功。整篇作品在荒诞的宽厚和仁爱的故事中弥漫着令人捧腹的滑稽笑趣,读来令人感到趣味无穷。
当然,要能体现荒诞中的滑稽谐趣与作家幽默的天性和机智的构思是分不开的,它是一种作品整体性的构思,包括环境、人物与故事情节的设置都应相协调,这样才能使怪诞和滑稽体现出更为丰富的内涵。比如《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中的“豆蔻镇”这一特殊环境的设置,以及三个怪诞而滑稽的又懒又笨的强盗、严厉而又好心的“管家婆”——苏菲姑姑等童话人物的创造和一系列故事的编排,本身都充满了怪诞和谐趣的意味,因此才特别耐人寻味。
当然怪诞有时侯还可以用“反常”的手法来构思,即以一种完全违背现实规律的逻辑来思维,怪诞得超乎寻常,童话的奇异效果也就出来了。比如美国作家艾伦的短篇童话《西姆肯夫人的浴缸》就是以其完全出人意料的反常而令人称奇的,让现实生活充满了怪诞的色彩。
西姆肯家的一只没有脚的浴缸居然可以随心所欲地到处移动,今天到了楼梯上,明天又到了厨房里,再接着又进入了地窖里,来到了草坪上,上了屋顶……,而西姆肯夫妇对此却并不感到特别奇怪,而且还很喜欢这只怪异的浴缸的这些新花样。故事就在这样一个完全违背现实规律的不可思议中展开,由于其幻想是建立在完全荒诞的氛围中的,因此一切也就顺理成章,变得非常的有趣。童话的奥妙也正在于它的这种不可思议的荒诞感和荒诞性的创造,而创造这种荒诞性是特别需要出色大胆的想象力和幻想力,去突破现实生活对我们固有思维的束缚。
在表现手法上,与作品夸张大胆的荒诞性所不同,而是尽可能以一种平静、无奇的语言、心态来叙述一个似乎是很平常的故事,而越是不动声色,实际上越是表现出了其与现实的距离感,因而也就越加显得怪诞离奇。
怪诞也时常通过“变形”的手法来体现,事实上“怪诞”与“变形”有时也难截然分开,是一种有机的并存。“变形”是“怪诞”的表现手段,而“怪诞”则是“变形”的艺术效果。所谓“变形”是指故意以异乎寻常的“艺术体现物”对艺术原型的特定本质作夸张式呈现的表现手段。在童话中的变形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夸张变形”;一种是“幻化变形”。
“夸张变形”是指极力夸大客观对象的特定品质与形态,以造成异乎寻常的形象体现。
比如意大利作家罗大里的童话《不肯长大的小泰莱莎》中对小泰莱莎的变形处理。小泰莱莎因不想知道现实的残酷而不愿长大,她果真就不再长大。但为了帮助生病的妈妈和衰老的奶奶,她又暗暗希望自己长大一点,她果真长大了些。为了对付凶恶的强盗,她又命令自己变成巨人,于是,她真的变成了个巨人,制服了强盗。最后,小泰莱莎又渐渐变小,成为一个中等身材的、全村最漂亮的姑娘。小泰莱莎的变形完全不凭借外力,而全由意念自如地变形,以一次次变形来发展情节,表达作家的主观意图:小泰莱莎不肯长大,一方面表现了她想逃避残酷的现实的天真幼稚,一方面也谴责了战争带给儿童的心理创伤;她为对付强盗而变成巨人,说明一个道理:任何人只要敢于同坏人作斗争,就能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而最后成为一个漂亮姑娘,则隐喻着心灵美好的人永远是最美丽的人。
所谓“幻化变形”是指作者的主观意识将客观世界加以幻化处理,而形成一种“虚幻的真实”。这种“幻化变形”产生的作品,呈示给读者的是一个完全编造的幻境。
比如英国作家金斯莱的童话《水孩子》、卡洛尔的童话《艾丽丝漫游奇境记》所创造的都是一个荒诞的幻化世界。《水孩子》中的小主人公扫烟囱的孩子汤姆因受冤而逃,不幸落入小河中,被水中的仙女所救,仙女把他变成了一个4英寸长的水孩子。从此以后,他便生活在温暖幸福的水下世界,增长了许多知识,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最后,汤姆成为一个热爱真理、心地善良、正直、勇敢、勤劳的大人。这部作品将人间生活的残酷无情与幻化境界的温暖幸福形成鲜明的反差,从而表现了作者人道主义的美好理想。
《艾丽丝漫游奇境记》则以梦幻的方式,让艾丽丝误喝了魔水,变成了几英寸长的小人而进入了一个奇妙的幻化境界,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多端的险境,靠着勇敢和机智,艾丽丝一次次化险为夷。正当艾丽丝再一次陷入绝境时,她突然被惊醒了,原来这一切都是艾丽丝的梦。整篇童话幻境奇特,情节发展扑朔迷离、变化莫测,读来妙趣横生,能极大地激发小读者的想象力。其荒诞的幻境,一方面表达了作家美妙的想象力,同时,在无拘无束的幻想境界中,也不时流露出作者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种种时弊的绝妙讽刺。
荒诞往往寓含着作家对现实生活深切的感受,是童话家表达对现实认识和见解的绝妙方式,因此最能检验作家的机智和创造力。任大霖先生在生命最后阶段创作的一篇童话《河马先生的熟食店》,堪称是一篇生命的绝唱。作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关注的并不是自己个人的安危,而仍然是他一生所热爱的孩子。在作品中,作家用荒诞巧妙地沟通了现实与幻想两个世界,以荒诞的动物世界来演绎现实社会中孩子们课业负担过重的这一社会“热点”问题,为不堪重负的孩子们鸣不平。在童话世界中,作家将小动物们作业过多归结为是因为河马先生熟食店的开张,使家庭主妇走出了厨房,让妈妈们有了更多的时间来管教孩子,督促他们做更多的作业。这种别出心裁的归谬充分体现了童话荒诞的逻辑推理,使小读者感到十分的有趣。接下来小动物们针锋相对的对抗是更为荒诞的“小河马文化熟食店”的开张,经营范围居然是解答各科的作业。他们少吃点零食,一天的作业便全都可以买到,再也不怕妈妈们的逼迫了。把出售现成作业称之为“文化熟食”,实在是既荒唐又有意味,其比喻让人在荒谬中感受到它的贴切和机智,领略到童话荒诞性的绝妙。而妈妈们随之而效仿的和平示威,最终迫使森林王国政府出面干涉,合情合理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小动物们的反抗最终获得了胜利,他们终于从繁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令人值得深思的是,这毕竟只是一个荒诞的童话世界,作家表达了他心中美好的心愿,祝愿孩子们都有一个快快乐乐的童年生活。但现实社会中的实际情况可能并不能完全如作家的愿望一样,尽管社会上一再呼吁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但实际上教育体制的局限,使得这一问题至今尚未得到根本的解决。从这一角度看,作品所寓含的现实意义的确是十分尖锐而深远的了。这或许也就是童话寓荒诞中蕴含深刻的现实批判寓意的艺术魅力所在吧!
记忆总是无情地不断地淘汰着那些平庸的、缺乏智慧的想象、故事和人物形象,而不能忘却的又总是那些荒诞得奇中出妙、奇中出采的想象、故事和人物。出色的荒诞美迫使童话家苦苦地求索。
······································
风萧萧兮人渐远,何处觅童年?
童年,暖暖的,被搁在心里。走近时,或清晰或斑驳的记忆便嫩芽般舒展开来,散发着醉人的馨香。
——题记
(一)
我的故乡,一个偏僻、宁静的小村。广袤的沙地,大片的树林,稀疏的庄稼,蜿蜒的小河,路上行进的牛车,渠边游动的羊群,便是童年时故乡留给我的印象了。
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简单,悠然。最好的粮食上缴国家,剩下的被分到各家各户。虽然一些家庭粮食不够吃,但谁也没有怨言,上工的路上照样谈天说地,打情骂俏。
那时我父亲在外教书,每月挣得几十元工资。也因为家里只有母亲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挣工分少,不仅分得的粮食少,每年里还要上缴一定数量的“缺粮款”。而且我在懂事后才知道,在此之前因为实在太忙,母亲无奈辞去了备受尊重的民办教师的工作。能想象,读过中学、乐于教书的母亲作出这个决定是多么艰难!
还依稀记得,每逢邻村一些中年人恭敬地称呼母亲“老师”时,我都会再次仰视不平凡的母亲。多年来,我很少向母亲说起这个话题,只怕会引起她对这辈子的感伤。
在那个艰难的岁月,父母用勤劳、节俭,给了我们一个不挨饿的童年。
那年月,我的许多小伙伴身穿补丁衣服,腰带是妈妈从棉布上撕下的布带子。冬季里,手被冻僵,腰带要费很大劲儿才能解开、系上。若谁骄傲地拥有了一条从供销社买来的“正规”腰带,那简直就是在举行一个庄重的成人礼。
书包是妈妈亲手缝制的,是只可挎在一个肩头的那种。简陋的书包,简单的学业,放学后,我们就像放飞的小鸟一样,自由地呼吸着新鲜空气,在暖暖的阳光里惬意地舒展着翅膀。
周末,我们相约去熟悉的沙地里挖胶泥,然后在摔打石碾上,做成口哨、印模。若从中得到一个声音悦耳的口哨,就会兴高采烈,爱不释手,能吹得鼻子冒泡,甚至在同学中狂言,能赛过体育老师的铜口哨了!对于拓出的壁画一样的印模,我们常常闲来把玩,仔细分辨,傻傻地琢磨起另一个世界的事情来。
阳春三月,去田间挖野菜时,暖阳里,我们可以脱去棉衣,甚至光了膀子,瑟缩着在松软的沙地里尽情嬉戏、打闹。小林哥的棉布袜子像极了**《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的棉靴,他便借此粉墨登场,愣愣地放歌几句“打虎上山”了。兴头上,不知是谁竟然大胆试探着下河洗澡。经不住这极度诱惑,伙伴们也欢呼雀跃起来,纷纷瑟缩着溜下河去,搅动起依然冰凉的河水,向着太阳宣告:一个崭新的夏季就要到来了!
傍晚,割草回来,头顶上倦鸟归林的啾啁疾速划过。“太阳落,鬼撒泼”!一丝恐惧从心底暗暗冒出来,大伙儿便全然忘记了肩上的重负,迈开步子争先恐后地往家里赶。渐渐地,小村的上方袅袅的炊烟亲切地浮现在眼前,甚至还闻见了空气里弥散的秸秆燃烧后的缕缕熏香,急速的脚步才迅即放慢下来,或干脆蹲下来喘息一会儿,抹一把脸上的汗水。
那时代,我们男孩子清一色剃着短短的小平头。因为每隔上一个半月,理发师傅才能挑着担子到村里来一次。几位理发师傅承包着许多个村庄,村上以粮食抵上他们的薪酬,队长还把招待吃饭的任务安排给各家。因为三两年才会轮到一次,淳朴厚道的村民们,便拿出小心存放着的白面、干菜,甚至再去集市上买点儿肥肉,款待他们。
记得轮到我们家时,妈妈像过节一样一大早就忙在厨房了。有些菜要等师傅们吃过,妈妈才会让我们吃。
多年以后想起,妈妈感慨地说,师傅们见我们几个乖乖地躲在一旁吃着普通的饭菜,反而又舍不得吃款待他们的饭菜了。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唉!你们都是受(罪长)大的孩子。”母亲似在自责,又似在感叹那样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终于一去不复返了!脸上的宁静,语气的温婉,让我觉得汗水和泪水似乎不曾滑过母亲的脸颊。
故乡的悠然、粗犷、淳朴,给了我们恣意撒欢儿的童年;故乡的贫穷、落后、奔忙,也给了我成年后化不开的乡愁。
(二)
童年时,有一种植物,让我钟爱有加;有两本课外书,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这植物叫艾蒿,也叫艾草,一种在路边和沟渠甚至房前屋后很容易寻到的野草。那个年代,家里没有蚊帐。夏秋季节,家里常用它来熏赶蚊虫。
夜幕降临时,关上门窗,在屋内燃起晾晒得半干的艾蒿,缭绕的烟气会熏杀和驱赶蚊子。待烟气淡了,散了,一家人才回到房间睡觉。空气里弥漫着艾草熏蒸出的浓浓的药味儿,使蚊子很久不敢进屋,这给疲惫的人们赢得了一方宁静。
那时,每当父亲燃起艾叶,我们便和母亲将一张大席展放在大椿树下乘凉。在母亲摇着的蒲扇下,年幼的弟弟妹妹常常依偎着母亲,享受扇子下的一丝丝凉爽。我和姐姐则会围着院子里的两棵大椿树捉迷藏。累了也会仰躺在席子上,看那深邃的夜空里闪烁的星光和偶尔划过的流星,间或听母亲讲些天上人间的故事。有时,母亲的手会在沉思中停下来,惹得弟弟、妹妹说:“妈妈,快扇扇子啊!”
怎知?也许母亲正想着明天、后天该吃什么,是否又该淘粮食打面了;也许母亲在计划着我们过冬的棉袄,盘算过年的新衣裳了。
那个年代,日子就像那青青的艾叶,泛着悠悠清香,也浸着淡淡的苦味。
连环画册是那时被争相传阅的课外读物。而之于我,另有两本课外书,被我珍藏着,一本是《西游记》,另一本是《童年时代的朋友》。
《西游记》,是我在爸爸房间无意间翻出的,是竖着自右往左看的那种版本。后来知道里面有许多繁体字,并且是半文言的。
那时还识不了多少字。说这书好看,是我对其中的插图倍感兴趣。包括在以后的几年里能慢慢去读,好像也是在插图的帮助下去猜去读的。那书页已是深褐色,有几十页已经被翻烂了。但那时却是让我着迷的课外读物。在这之前,还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好的书,让我闲来就会翻看,去怯生生地漫游另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书竟让我简直读到了初中,直到学到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才真的让我领悟什么是名著了。
那《童年时代的朋友》,现在想来,这书可谓影响了我一辈子。爸爸买给我,初看封皮,也就是一本普通的课外读物。但当我走进去时,方才领略到了这书动人心魄的魅力!也由此让我知道了任大霖先生,那位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书中呈现的是特殊时代里别样的童年,饥饿、贫穷、疾病、战争、愚昧和压迫。作家独具慧眼,从旧社会苦难、灰暗的生活中发掘出美好、纯洁、善良和自由等因素,并加以体现。那洗练朴实的文字,细致生动的描写,那样的童心慧眼,使我读后“终身不愿忘记”。
这书伴随我三四年。那朴实隽永的文字,真实的如在身边的故事,填补了我年少无知的空虚与寂寞,让我也随同书中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感受着喜怒哀乐,经受着一场精神的洗礼和意志的`磨练。
因为和书中的个社会背景下的主人翁相比,自己永远都是幸福的、幸运的。它让我淡去了生活的苦难,给了我心灵的关怀。这书像甘露,滋润着我原本贫瘠的心田。
现在,我家庭院的一角栽种着一株开白花的石榴树。虽然很矮,但却扎根在我心灵的深处。每当看到它,都让我想起《童年时代的朋友》。
书中的一篇文中,讲述了一穷人患了重病,医生说白石榴花能够医治。而一财主家的花园里有这味药材。可是,财主家的花园哪是穷人随便涉足的地方?但为了救命,诚惶诚恐地走小道向严厉的管家求助。一番周折,终于如愿。那位外表冷漠而心底善良的管家,也让“我”改变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给了我最初关于人性的思考。
机缘巧合,在偶然的机会里,当我在亲戚家见到了这样的石榴树之后,这“救命草”让我如获至宝,厚爱有加!经过小心扦插,悉心呵护,终于在自家庭院里圆了心中潜滋暗长的一个旧梦!虽然每年结果子很少,但我一直舍不得移去。在另一个角落里,还有一颗开着红花的石榴树,每到开花时节,红白交相辉映,犹觉这花儿芬芳四溢,沁人肺腑!
这两本书在我中学时被弄丢了,给我带来了难以弥补的遗憾。此后虽然许多次逛书店寻找,然而换来的都是一次次的失落。这样的痴迷,更多的不是在找书,而是在找寻和怀念童年时代读书的那种感觉了。
(三)
难忘那时我家的几位邻居。
二奶奶,我爷爷的弟媳。黑黑瘦瘦,佝偻着身子。自女儿嫁后,她就孤身一人过活。习惯于吃饭时端着饭碗来到门口,在靠墙的木凳上坐下来,就着碟子里那丁点儿咸菜“托托”地啜着稀粥,间或和路过的乡邻打个招呼。
她住在我家南邻的小院里。常年和几只山羊、一只花猫为伴儿。隔着矮墙常常传来她对于羔羊孩子般的呵斥和召唤。她的院子里长着几棵粗大的枣树。从枣树挂枣开始,就引来我和小伙伴们翻过矮墙,攀爬枣树。挨骂是自然的,但我们充耳不闻。当她拿到类似于从小羊羔身上扒下被弟弟穿上的小棉袄时,会絮叨着把状告到我母亲那里。因为我母亲惦记着二奶奶做什么都不容易,尤其体谅她家那矮矮的沙土墙是在雨后小心堆起来的,自然会换来母亲对我们一阵训斥。
我家吃西瓜时,父母总会记得隔墙递去或让我送给她吃。看到二奶奶笑得那样甜,我觉得,二奶奶平日里并没真正怒骂过,只是习惯性地唠叨罢了。
我们放学回家,很多时候母亲还未从田间回来,我们就去二奶奶家里要钥匙,或呆在她家院子里玩耍,帮着拿草喂羊。
也有的时候,母亲从田间回来很晚,二奶奶也不在家。油灯没油,或者找不到火柴,黑夜的恐惧袭来,我们在家里哭作一团。此时,也许二奶奶先于母亲来了家。她总会从自己家里端来油灯,拿来干粮,陪着我们,说着稀奇古怪的一些故事,等着母亲从田间回来。
感受着二奶奶的照顾,我一直在想:我的未曾蒙面的亲奶奶,也就是二奶奶这般模样吧?
二毛爷爷,住在胡同口,紧邻着大街。二毛爷爷喜好养鹌鹑,房檐下总齐刷刷挂着一排鸟笼子。他是一位老八路,年轻时身体彪悍,**爬屋,无人能比,在方圆几十里流传着他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打鬼子的英勇故事。人们都很敬重他。
据说,公家对他有生活补贴什么的。若非如此,在那个许多家庭为解决温饱日夜奔波的年月,难保不会遭到村民们白眼和唾弃的。也让我明白什么叫嗜好。
每当我们放学经过他家门前时,总喜欢溜进那充满诱惑的小院,把鸟笼子晃荡一遍,鹌鹑扑扑啦啦一阵惊飞,引来二毛爷爷从屋里出来叫骂,我们便嘻嘻哈哈作鸟兽散。那时候,真就像二毛爷爷骂的一样,“不搅闹一番,挨上几句骂,心里不舒坦似的”。
但,每到年底,当爸爸牵挂着让我把写好的春联送过去时,二爷总会乐呵呵,一连声地说着“好好好”,好像我从没有和他搅闹过,全是另一帮不听话的捣蛋鬼所为。我相信,至少就是凭着这,二毛爷爷消除了一年来对我的怨气了的。
有一位同年龄的伙伴让我怀念。她叫小黛,我的邻家小妹。
冬天里她穿的也很单薄,头上顶着对折成三角的方围巾,寒冷中总是流着鼻涕。她爸爸身体有病,在那个论工分计酬的年代,家境愈加贫困。她的衣服也多是从姐姐和哥哥那里接过来穿的。阿黛上学,若要买本子买铅笔,妈妈会说:怎么又要买?写一遍就算了,干嘛还要写?
虽然那时我家也很清贫,但冬季来临时,妈妈总会选上一些我们穿过的衣服和鞋袜送给她家,并十分温婉地说些宽慰的话。记忆里此时阿黛的妈妈总会用衣袖抹着眼泪。那时,许多个家庭都通过这样的给予,相互传递着关心、帮助,支撑起彼此的家庭生活。
和阿黛一同上学或割草的路上,我捎带的零食也会分一半儿给她吃。那时她一边甜甜地吃着一边羞涩地说:“哥,你真好!”大眼里闪动着感激的泪光。
她跑得很快,撒丫子跑开,班上没有谁能追上。体育课上举行接力赛,我们都盼着和她分到一组。多年后,我一直在想,假如有条件培养她,一定会是一位出色的运动员,会成为什么什么冠军的。但她小学没上完,就辍学跟着妈妈下田劳动了。
让我不解的是,这样的境况,她家居然还养着一条大狗。我问小黛,她揶揄着说,妈妈出去干活时,它可以和爸爸做伴儿。如此,我便释怀,被理解成如二毛爷爷有喜欢喂养鹌鹑的一般嗜好了。
那年春天,她家的狗狗生下几只狗崽儿。我看中了一只漂亮的小花狗。每天放学后,我们都会跑去,享受狗娃儿在一天天长大的惊喜。终于等来了狗崽儿满月。我和阿黛欣喜地把它抱回了我家。
但之后的每晚它都会一连声的叫唤。是因为太闹,还是怕喂狗浪费粮食?妈妈在几天后要我送还给她家,让愿意喂养的再抱走。
这可不是小事儿!若把小狗狗再送回,不小心看护,会被咬死的!
但最终还是被送了回去。我觉得,一定是因为平日里我对她好,她才央求妈妈留下了的。令我安慰的是,就在抱回她家的当晚,阿黛陪着妈妈跑了十多里的黑路送到了阿黛的姥姥家。
岁月悠悠,难忘童年,难忘童年故事。如果把童年比做深邃的夜空,那个年代的那些人那些事便是散落在夜空里的闪烁的星辰了。每一颗,都演绎出时光深处自己成长的故事;每一颗,都凝聚着亲情、友情,带给我黑夜里贴心的慰藉。
童年,你是我人生旅途中最初的那缕暖。
少年散文的形式活泼多样,表现手法不拘一格。但无论那种形式都离不开浓烈的抒情。作者必须饱蘸自己感情的汁液,写出激动、喜悦、思虑和悲愁之真情,正是 “ 有什么可乐的事情,不妨写出来,让天下小孩子一同笑笑;有什么可悲的事情,也不妨说出来,让天下小孩子陪着哭哭。 ” (冰心语)情真则文真,情低俗则文无高格。许多少年散文以其抒情意味浓烈而感动了小读者,使之情感上产生共鸣。比如陈丹燕的《中国少女》,以其深情的笔触,写出了当代中国少女 “ 生命的美,青春伊始的美 ” 。她们挣脱枷锁,追求 “ 自由世界 ” , “ 不受禁止 ” 。作者最后写道: “ 我曾经是中国少女,她们现在正是中国少女,我感到一阵心酸,一阵欣慰。 ” 意重情真,打动人心,赢得了小读者感情上的认同。少年散文比较重视间接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寄情于娓娓的叙事中,在字里行间流露真情。比如任大霖的《芦鸡》,似乎只重记人叙事,不重情感的渲染。通篇犹如讲述故事,有人物,也有情节,却很少插入主观的抒写情怀。其实,情感就渗透在对于客观事物的叙述中。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 那时候,燕子在我们的檐下做了一个窠,飞进飞出地忙着。只有当燕子在檐下 “ 吉居吉居 ” 地叫着的时候,小芦鸡才比较地安静,它往往循着这叫声,侧着头,停住脚,仔细听着。燕子叫过一阵飞出去了,小芦鸡却还呆呆地停在那儿好一会。它是在回想那广阔河边的芦苇丛,回想在浅滩草窠中的妈妈吗? ”
这是在叙写小动物酷爱自由的天性,也浸透着作者对于人类社会某种追求的联想。以平实朴素的叙述吸引读者,感染读者,沟通读者和作者的情感。许多具体作品中的抒情,往往是兴叹兼之,情、景、物、事、议交错穿插的。这类作品,以鲁迅的《风筝》较为典型。它有 “ 景 ”—— 先写北方的风筝时节: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再写南方的风筝时节:
“ 早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温和。 ”
由这样的 “ 风筝环境 ” 中引出了 “ 风筝故事 ” 来。它有 “ 事 ”—— 他想起的一段往事:小时,他 “ 破获 ” 了小兄弟偷做蝴蝶风筝的 “ 秘密 ” ,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踏扁它的风轮。如今人到中年,他为自己当年的 “ 精神的虐杀 ” 这一幕而深为悔恨。但忏悔已失去了必要,他为此感到无可补偿的悲哀。在这样的物境中,糅合着、奔涌着不可扼制的 “ 情 ” :
“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
在情、景、物、事、议这样的结合中,景、物、事就成了情感产生的根据。否则,抒情就不见得扎实,不扎实的抒情也就不容易感动小读者。
(二)带有故事性的叙述方式 少年缺乏成年人的耐心,他们喜欢听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只有新鲜的故事,才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不至于厌倦。少年散文中常常有故事情节的片断描写,像西双版纳密林中斗蟒的故事、大兴安岭林区被熊瞎子包围的故事等,都能博得小读者的欢心。有些少年散文即使是很严肃的、很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也多采用带有故事性的叙述方式。如黄秋云的传记体散文《高士其伯伯的故事》就是如此,具备了吸引小读者读下去的力量。他讲高士其的身体状态时,是这样开始的:
“ 高士其伯伯靠在一张藤椅上,微笑地望着你,但是他没有站起来,也没有跟你点头打招呼。原来高士其伯伯的身体很不好,他得病已经多年了。他现在自己不能走路,行动只能靠一辆特制给病人用的手推双轮车,让人家推着走。他不能像正常人似的讲话,只能从喉咙里发出唔唔哼哼的声音 …… 他的眼睛也不好,闭上了就张不开,要旁人给他按摩好一会才能看到东西,他的左耳也已经聋了。 ”
讲了这些之后,作者直接对小读者讲话了: “ 亲爱的读者啊,你试想想看,要是别人像高士其伯伯那样,早就痛苦得活不下去了。但是高士其伯伯一点也不悲观 …… 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持着他呢? ” 作者采用了少年们最喜欢的说故事的叙述方式,使作品寓教于乐。
带有故事性的叙述方式,在任大霖的散文《多难的小鸭》中更有体现。这篇散文叙述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小鸭被老鼠咬了,奶奶用万金油把它治好了,它又跟着别人跑,结果被一个老头踩了翅膀,后来它去玩水,又掉进了阴沟中 …… 。这只小鸭坎坷的经历读起来曲折有趣,看上去似乎没有太多的思想教育意义,但能激发孩子们纯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生命的爱和热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易于少年接受的理趣
一部分少年散文注重在记人叙事、咏物抒情中以情感人,以趣动人,同时,一些作品也往往情理兼备,包含着少年所能理解和接受的理趣。另一部分少年散文则是寓理于情,在抒发感情的同时将人生道理倾吐出来。散文中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激越的情感,通过具体描写表现出来,达到情景、物我的和谐交融。这种境界和情调就是意境。散文就是美文。少年散文追求诗意美,就是追求像诗里表达的那样富有少年情趣的给小读者以美感的意境。那是一种艺术的境界。有人说: “ 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 ” 读者只要 “ 缓缓咀嚼一番,便会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 ” (朱自清《山野掇拾》)因此,优秀的少年散文要以其优美的诗意打动小读者,使之在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共鸣中,得到思想、艺术上的满足和享受,获得美感。
当然, “ 不要从狭义方面来理解诗意两个字。杏花春雨,固然有诗,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富有鼓舞人心的诗力。你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 ” (杨朔《(东风第一枝)小跋》)许多少年散文作者都致力于充满少年情趣的意境的创造。如吴然的《珍珠雨》:
“ 下雨了!下雨了! ” 小鸟扇着潮湿的风,飞过河去,向朋友们报告下雨的喜讯。淡蓝色的、温暖的夏雨呵,紧跟着小鸟的飞翔,笼罩了河面和水塘,笼罩了田野,笼罩了我们的山村和村后的树林。
一片雨的歌唱。万物都在倾听 ……
“ 雨停了!雨停了! ”
小鸟扇着雨后的阳光,从一道彩虹里飞出来。
天多明净,遍地阳光。珍珠般雨点,一颗一颗挂在草叶上,挂在花瓣上,挂在柳条上,挂在一匹刚从雨里撒欢回来的小红马身上,挂在房檐口上 …… 哦,下了一场太阳雨,下了一场珍珠雨呵!
蜜蜂说,金盏花、牛眼菊、山玉兰们更香了。
小马驹、小牛犊和小山羊说,奶浆草、狗尾巴草、三叶草们更嫩了。
草莓说: “ 还有我,更甜了! ”
这篇短文用孩子梦幻式的眼光欣赏世界,用孩子水晶般的心灵感受生活:在那淡蓝色的雨景和雨后七彩世界所构成的旖旎画面中,活动着小鸟、小红马、蜜蜂、小马驹、小牛犊、小山羊、草莓等可爱的小生灵,他们都有一颗稚趣、纯真的童心。这一切使这篇短文洋溢着童话般的诗情画意,灵动鲜活地回旋着少年盎然的情趣,在平凡中有一种真切而脱俗的美丽。
(四)简洁、优美、活泼、朴实的语言风格
在语言上,少年散文崇尚在优美中见朴实,在活泼中透简约,在规范中求自然,语言表达对少年语言能力的培养具有特殊的示范作用。如桂文亚《感觉的盒子》中写一个穿着木屐、闭着眼睛走路、 “ 自己和自己玩游戏 ” 的小女孩的感觉:
“ 我仰着脸,闭着眼,让太阳暖烘烘地晒着。这时候,眼前是一片猩红,而这一大片红里,又出现了一个会跑路的小黑点,我闭着眼睛 “ 看 ” 着这个小黑点,小黑点开始逃走,我追着它,一会儿追到上面,一会儿追到下面,脚步也开始加快,我觉得自己快要跌倒了,赶快睁开眼睛,哈!直直的一条路,被我走歪了。 ” 语言朴实简约又自然从容地充满着一种少年化的俏皮欢快。
二、少年散文的分类 少年散文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其内容表达,可分为少年叙事散文、少年抒情散文、少年议论散文;按其表现格式,可分为随笔、小品、杂文、札记、素描等。少年散文也有种种表现体式:冰心的《陶奇的暑假日记》是日记体;赵树理的《给女儿的信》是书信体;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是传记体;冰心的《寄小读者》既是书信体,又是游记体;而任大霖的《童年时代的朋友》则是近于小说的故事体;冰心的《咱们的五个孩子》则是近于报告文学的特写体等。
任大霖(1929-1995)浙江萧山人。一生创作了几百万字的作品,出版了数十本儿童文学作品。《蟋蟀》获第二届中国少年儿童文学艺术奖一等奖;《儿童小说创作论》获中国优秀少儿图书奖和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奖。
曾任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上海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第一批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专家。
扩展资料
1947年考入浙江省立杭州师范,在校参加进步的文艺社团活动。开始业余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杭州解放后,以学生代表出席了杭州市各界代表大会。1949年7月,参加杭州青年干部学校,学习两个月后,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浙江省委工作。70年代中,担任《朝霞》编辑室负责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任上海文艺出版社文艺编辑室主任。1980年8月,回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担任编审。一生创作了几百万字的作品,出版了数十本儿童文学作品。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任大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