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和情感在心理学上有何异同之处?

情绪和情感在心理学上有何异同之处?,第1张

情绪是比较私人化的东西,比如你低落,你难过,这种情绪是你一个人的,甚至别人没有办法帮助你,而你却很容易去影响别人。

而情感是相比情绪来说,更社会化的东西,一群人很容易因为同一种情感而产生某种联结,比如爱国这种情感。

比如说,爱情。爱情是一种情感体验,你在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你所能够体会到的那种感觉,是情感。

然而你在爱一个人的过程中,你在追求他的过程中遇到的所有的波折起伏,都是情绪。

喜怒哀乐是情绪,这种情绪它的产生过程和表现方式都比较私人。

情绪的变化是随时随地的,可能因为任何事情而产生变化,所以你是你个人情绪的主要来源,同时,他也能够成就你,或者毁了你。

因为虽然说是私人,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情绪还是会影响别人。

情感是外界因素和你自己同时作用的结果,情感的发生和你的个人体验以及社会阅历方面都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你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受到你的情感状态的影响,情感会支配你,对人对事做出选择,有时候更多是情感。

但是情绪和情感又不会完完全全的分开,在相互连结的基础上,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结合才能够组成我们一个完完整整的人。

我们都是会喜怒哀乐的人,是有情感的人,同时也是有情绪的人。

心理学角度,爱情分很多种,痴情的爱只包含激情、空的爱情只包括承诺、浪漫的爱情包括亲密和激情、伙伴式的爱情包括亲密和承诺、昏庸的爱情包括激情和承诺、最后,完善的爱情包含依恋、关怀、和亲密。

而社会心理学学者观点:影响约会成果的第一因素是外貌。美国西北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艾里·芬克尔和保罗·伊斯威克最新发现,男女在择偶时候的第一感觉其实差不多,他们最先考虑的都是身体和生理上的吸引力,其次考虑的是个人性格方面的因素,至于赚钱的能力,只能排在第三位。

进化心理学认为爱情作为一种生存手段。去体验爱情,已经演变为一个信号,潜在的伴侣(合作伙伴)将是一位好家长,并可能有助于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人类是依赖于父母的帮助,因此它也被视为一种机制,为了促进父母对儿童对这个较长的时间周期内的一种支持。

扩展资料:

在实际的生活当中,与爱情最容易混淆的一种人际吸引形式就是喜欢。社会心理学家鲁宾对爱情和喜欢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发现爱情并不是喜欢的一种特殊形式,爱情与喜欢是两种不同的情感。

确实如此,生活中“我喜欢他(她),但不爱他(她)”,“我爱他(她),但不喜欢他(她)”的现象时有发生。经过研究得出,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1、依恋。卷入爱情的双方在感到孤独的时候,会高度特异性地去寻找对方来伴同和宽慰,而喜欢的对象则不会有同样的作用。

2、利他。恋爱中的人会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甚至在对方有不足的时候,也会表现出高度的宽容,就连那些最以自我为中心又自私自利的人,在恋爱中也会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理解和宽容,关怀和无私。

3、亲密。恋爱的双方不仅对对方有高度的情感依赖,而且还会有身体接触的需求。性是爱情的基础,是爱情的核心成分。

通常情况下,社会化水平比较高的成年人能区别喜欢和爱情,但个别成人,特别是相当部分的青少年,不能很好的区分依赖、尊重、喜欢与爱情。

-爱情 (一种情感)

心理学给爱情下的定义是:爱情是人际吸引的最高级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概括出真正的爱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爱情首先是一种人际吸引,说起人际吸引,那么人们常常会混淆喜欢和爱情的区别,简单来说,喜欢是一种中等的人际吸引,而爱情则是吸引的最高形式,很多人由于无法区分喜欢和爱情的差别,因而在感情的道路上也产生很多的困惑,喜欢并不是真正的爱,但是爱必须要建立在喜欢的基础之上,真正的爱情会对对方有高强度的依恋,而且会努力为对方做一些事,渴望和对方单独在一起,而喜欢的对象则可以有很多,喜欢的感觉并不具有唯一性,也不会为了对方付出很多!  爱情还有一个特点是要求双方是身心成熟的个体 一个人身体成熟好说,年龄一眼就能看出来,但是心理成熟却是很多人忽视的,很多人年纪轻轻就陷入爱情,但老实说他们以为的爱情可能并不是真正的爱情,而只是一时兴起,出于对对方的一种好感和迷恋,因为他们的心理上并没有真正的成熟,他们很容易把一些所谓的好感,依赖,尊重,喜欢等同真正的爱情混淆,而这样的后果就是在感情的道路上会遭遇很多的挫折,品尝很多的痛苦,有句老话说的好,年轻的时候根本不懂爱情,其实说得也是这个道理,当你的心理没有足够的成熟,那么你自然也无法找到一段成熟的爱情。所以想要拥有成熟的爱情,请先拥有一份成熟的心态!如果你的爱情道路上充满了波折,可能并不是你没有找到合适的人,而只是因为你还没有成熟的心智!  爱情还是一种高级的情感,而不是一种低级的情绪 心理学上对于情绪和情感有明显的界定,情绪是短暂的,情境性的,易变的;而情感则是长久的,深刻的,稳定的,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考察爱情更应该长远的去看,一个人喜欢你可能会对你一时很好,如果环境变了,时间长了,对方的喜欢也就消失了。但一个人很爱你则会长久的和你在一起,并且渴望与你天长地久,所以分辨是不是真正的爱情,就请看对方对你的感情是长久的,深刻的,还是短暂的,易变的!所以不要因为一时的情绪就觉得对方是你的真爱了,很多时候这只是一种暂时的情绪,想要分辨是否真的爱一个人,请保持一点冷静和克制,然后再去根据自己的感情决定要不要在一起! 好了,看了心理学对爱情的定义,你内心对于爱情是否有了真正的认识呢,爱情是一件美好的事物,永远值得人们去追求,所以如果你拥有了爱情,那就学会珍惜,如果你还没有,那就在新年到来之际,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争取在今年找到属于你的爱情! 心理学角度上爱情的定义2 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爱情是一系列神经递质/激素(如苯乙胺、催产素、去甲肾上腺素、后叶加压素、多巴胺、内啡肽)的分泌时机和比例造成的一类感觉。 有时,当我们在经历惊心动魄的场景时,我们的激素分泌状态、神经活动状态其实和坠入爱河的状态很像。而这时候如果我们身边有个还不错的异性的话,我们的潜意识很可能会搞乱掉激素水平和神经活动水平变化的原因,而误以为自己是因为对对方心动而出现了生理变化——自古以来英雄救美往往容易成就一段佳话,原因在此——毕竟英雄接触到美人的机会并不少,但是总是在“救美”的时候坠入爱河…… 另外,某些动作和我们潜意识对动作的解读会使我们有坠入爱河的感受,久之,则可能“假戏真做”。比如某人理解力不甚好,所以在言语沟通中倾向于更久地注视和倾听,但是在对方不知情的状态下,可能会觉得自己对对方的意义非比寻常,进而由“被需要”的感受生成“被爱慕感”进而生成“爱慕感”。 还有,有时候我们以为的“爱情”实际上可能是“移情”。由于对方身上的某些特质让我们想起了自己早年经验中的某些美好的感受——这个过程是潜意识的,所以我们的往往意识不到,但是我们会对内心升起的感受有所体验。这时候我们往往会把“移情”错认为是“爱慕”。并从“移情”转变为“爱慕”。那些剧烈的“一见钟情”,实际上更多的是移情爱。 ——并不是说这些爱情不好——实际上每一种爱情都有甜蜜长久的例子。关键在于,当我们坠入爱河之后,怎样让爱情历久弥香而不是“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现实生活中总有很多人把婚姻变成了爱情的坟墓,而且即使有人告诉他们婚姻本该是爱情的沃土,他们也不会相信。很可怜。 那么,“真正的爱”是什么呢?那需要爱慕双方都有比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双方可以求同存异——既有足够的共同话题,又有充分的不同见解可以碰撞出令人兴奋的智慧和幸福的火花——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双方的内心要强大到足够包容这些不同点带来的冲击,并从中体验和享受到“不同”带来的美好。 这里有一个大家可能同样感兴趣的问题——天长地久的爱情是否存在呢? 如果单从神经生理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会有一个悲观的答案——各类“爱情激素”的分泌周期都不算长,一般在6个月到4年之间,平均两年左右。也就是说,单从神经和激素的角度来考量的话,不论是甜蜜的还是激情的爱,平均寿命也就两年左右。 如果你还想让你的爱情更长寿一些,那就不能任由激素来决定爱情的命运了,我们或许需要主动地做些事情——比如做更多的自我觉察、反思、学习、自我提升;或者更高效地,向心理咨询师或者婚姻家庭咨询师求助,去探索爱情变淡的心理因素、行为因素、认知因素、环境因素,去寻找和学习保鲜爱情的沟通、行为方式。现代心理学在爱情保鲜的领域中已经获得了很多突破性进展,只要我们找到专业人士,并耐下心来给自己一些时间,往往可以给自己带来奇迹般的完全不同的婚姻内的爱情生活体验。 心理学角度上爱情的定义3 爱情是人类千古不变的生活主题,爱情的美好与伟大让生活色彩纷呈,古往今来,有多少伟大的艺术作品因歌颂吟咏爱情而深入人心。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中给出的爱情定义是这样的:爱情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注:此处不含同性恋)。爱情是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它是有生理基础的,包括性爱;衡量一个人对异性有无爱情、强度如何,可以通过“是否发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期待的所有事情”来判断。 社会心理学家鲁宾研究发现,爱情与喜欢是两种不同的情感,有质的差异,一个人不可能我喜欢就爱上你,生活中常有“我喜欢他(她),但不爱他(她)”的现象。依恋、利他、亲密是爱情与喜欢的主要区别。恋爱中的人会觉得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对方有不足时,也会表现出高度过的宽容。性是爱情的基础,是爱情的核心成分。 爱情的公式是爱情=自恋+投射。即我爱你是因为我爱我眼中的自己。因为人总是带着一定的情感和价值观去看世界,我爱上的你是我自己心里的投射。爱情与婚姻没有关系,婚姻好不好主要取决于责任,而不取决于有没有爱情。 社会交换论者视求爱者为理性主义者,人们总是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和幸福的对象做伴侣,而所有导致爱情的因素均可归结为利益和价值。这既包括物质经济因素,也包括社会的、心理的因素。 爱情的发展经历取样与评估、互惠、承诺、制度化四个阶段。 美国学者LeeJ等人通过研究,将爱情概括为浪漫式、好友式、游戏式、占有式、实用式、利他式六种形式。 哈特菲尔德认为爱情主要有激情爱和伙伴爱两种形式,激情爱是个体希望和对方融为一体的强烈的情感状态。伙伴爱是对与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伴侣的一种深刻的卷入感,彼此理解、尊重、互相依赖,像亲人一样。恋爱初期,激情爱会多一些,随着彼此关系的稳定,双方的情感会转变为伙伴爱。 斯坦伯格认为,爱情是由亲密(重视彼此的喜欢、理解与期待)、激情(魅力与性吸引)以及承诺(决定发展稳定的关系)三因素组成的三角形。 相识、相知、相爱,让浪漫的爱坚贞不渝,地老天荒,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梦想。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了激情和浪漫爱会随着时间而冷却,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兴趣、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宽容和习惯等因素在维持感情中的重要因素会与日俱增。印度学者古普塔研究发现,由爱情结合的夫妻婚后5年感情增加程度不如由父母之命而结合的夫妻。 好好爱自己,在这个基础上经营维护好自己的爱情,与自己的另一半相携相伴共历人生,共沐甜蜜,共济风雨,共享天伦,共同白首。

对心理学的误解有什么原因

 对心理学的误解有什么原因,我们在看书阅读时,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问,这些疑问的产生会让人们继续去探索。心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人们心理的学科。下面分享的是对心理学的误解有什么原因。

对心理学的误解有什么原因1

  1、雾里看花。

 大家总是从通俗意义上去理解心理学,以为心理学就是很神奇的、灵异的或是深不可测的,所以,才有很多人胡乱去猜想心理学的内涵,其中不乏很多夸大、离奇的猜想,一传十,十传百,久而久之,都不知道传成什么样儿了!

  2、媒体信息被错误理解与过分夸大。

 看**吧,多是《沉默的羔羊》里那类的变态心理医生;看《犯罪心理》吧,罪犯都是心理变态的;看新闻吧,哪个哪个人杀人了,可能他有精神分裂症,哪个哪个人跳楼了,可能他有抑郁症……看吧。

 媒体总对一些东西进行了过度的渲染,而观众们也很是喜欢或恐惧,总之是完全关注到了,因为这些东西或是情节曲折,或是刺激有趣,或是耸人听闻,但他们哪知道,这只是看到了心理学的冰山一角,更可能是经过过度的再加工的信息,早已面目全非了。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啊!

  3、概念混淆。

 如果说:“你神经病!”大多数人认为这就等同于“心理有问题”,殊不知心理学上根本没有“神经病”这一说,而心理学里有的“神经症”、“精神病”与大众所谓的“神经病”也完全又不是一个概念;

 最令人囧的就是,“变态=心理学”,特别是去查那种所谓的“XX部必看的心理学**”,你会发现,多数都是讲一些所谓的BT做了一些BT的事情,经历了相当BT的过程,产生了一个BT的大结局,无一不符合一个字——“怪”,一些灵异片、血腥暴力片也扯进来了,有的真是一点内涵没有,弄得好像变态的东西就属于心理学的范畴,让人大跌眼镜。

  4、恐惧心理。

 你害怕么?其实,更多时候,是人心底的恐惧在作祟。所有的人都需要隐私,需要空间,你会不会觉得一个人在你面前,可以看透你任何一个动作、眼神代表的含义,就像你穿着衣服,他却透过一层玻璃看到你赤身裸体一样,非常不舒服?

 所以说,大多数人都害怕被人看穿,所以他们恐惧。但这种恐惧并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但是会通过一些间接的表现来体现。首先就会有某些人错误理解与推测心理学,不自觉的心理学“妖魔化”也是他们潜意识里对自身安全的维护与对侵犯隐私的抨击,而这样的恐惧又是那么地容易传染,造成恐惧的泛化。

对心理学的误解有什么原因2

  1、哪类人适合学心理学

 心理学是适合每一个人学习的,学习心理学的人群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对心理学感兴趣,无所谓考不考证书,第二类是心理学相关专业人群,准备从业的。第三类就是目前有稳定的工作将心理咨询师作为储备职业的。

 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群,其实是想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将心理学相关知识能够应用到自己目前的工作、学习、生活中。

 能够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婚姻情感、家庭关系、亲子教育等问题。这类人群一般都有较为丰富的社会经历,年龄相对较大处于中年,对于心理咨询师证书没有要求,以学习实际技能为主。

  2、适合学心理学的人的特点

 首先是对任何事物都特别敏感,对细小的东西很敏锐,尤其是具有超出常人的敏锐的洞察力,观察仔细;其次是心理素质比较好,遇到任何事情都能静下心来去处理,不惊慌失措,能泰然处之;最后是喜欢独处,善于思考,能享受孤独和寂寞,一般性格不太外向的人适合学心理学专业。

  3、什么人适合学心理学专业

 适合学心理学专业专业很好,但是对这类人群也有一定的要求,比如,这类人虽然最好能独处,但是也需要他们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要接触大量的外界人群,研究人们的心理,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别人对一件事情的看法,这样才能逐渐看透人心,了解人们的想法。

对心理学的误解有什么原因3

  学心理学的人的特征

  特征一:习惯性无视别人的存在,只把别人当成自我的延伸

 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他们都习惯性以自我为中心,会打断别人的谈话,会将话题转移到自己身上来,会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好的`人,别人都是陪衬。

 其实这样的人就是典型的自恋,他们习惯性看不起别人,无视别人的存在,无论别人说什么做什么,他都觉得不尽人意,只有自己才是最好的。

 最常见的表现是,如果某一个人说自己买了新车,或者拥有了某样东西,他们会很轻蔑地翻一个白眼,然后不屑的说一句: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早就有了。

 如果对这样的人并不了解,可能会与之相处,但如果熟悉了,了解的足够多了,便会想着远离,因为跟这样的人在一起,只会觉得窒息,他谁都看不起。

  特征二:没有感同身受的能力,从不去体会别人的感觉,亦不具备为别人着想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太过自恋,多半没有感同身受的能力,他们为人处事向来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会为别人考虑。

 这样的人只会让人敬而远之,因为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会觉得极其压抑,甚至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他们不具备同理心,也不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无论你有多苦有多难,他们全都视而不见。可人是群居动物,如果凡事只想着自己,又如何在社会上立足?

 人与人之间交往,往往都是相互的,如果你不总懂得尊重别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你,如果你不懂得以诚待人,别人也不会对你付出真心。久而久之,你便没有朋友了。

  特征三:不会把别人当成独立的个体去尊重,而是习惯性的控制别人。

 一个控制欲强的人,通常以自我为中心,也是典型的自恋狂会具备的特征。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苏珊的母亲一样,她不会把女儿苏珊当成独立的个体去尊重,去看待,而是习惯性的控制她,以至于苏珊得了严重的精神疾病。

 后来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苏珊逐渐痊愈,可苏珊的母亲,依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依然把苏珊的人生强加到自己身上,然后以自己的想法去控制她。

 她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根本没有想过子女是因为她而来,却不是为了她而来,如果不承认她的独立性,不把她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那么久而久之,苏珊依然会觉得窒息,依然会想要远离。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积极情绪是与接近行为相伴随产生的情绪,包括快乐、兴趣、满足和爱等。一般认为,积极情绪有三个重要的适应功能,即支持应对、缓解压力、恢复被压力消耗的资源。

而消极情绪是与回避行为相伴随产生的情绪,如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适度的消极情绪有时是有益的,但过于强烈和持久性的消极情绪则对人的健康和社会适应有害。

情绪状态的分类

1、心境

心境是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不是对某一具体事物的体验,具有弥散性,即以同样态度去看待周围一切事物。心境好的人会觉得万事如意、心情舒畅;而心境不好的人则郁郁寡欢、愁眉不展。

2、激情

激情是一种短暂、强烈而又爆发式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往往是由对个体来讲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人们在获得巨大的成功时会表现出狂喜,如足球运动员进球后,人们也会在自尊受到挑战后不惜一切代价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如街头因小摩擦而引发的搏斗就是如此。

3、应激

应激是指对出乎意外的紧急情况所作的反应。例如,当人面临忽然降临的灾难或事故时,像空难、海难、地震、车船失控及恐怖袭击等等,他就会动员全身的资源去应付当前的困境,此时他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就是应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447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