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了解宝宝的情绪情感吗?作为大人,因为压力的问题,难免会有情绪不好的时候,其实孩子也会有情绪不好的时候,家长这时候要做的就是正确引导他们,那么该怎么做呢?下面跟我一起来看看父母要了解宝宝的情绪情感吧!
父母要了解宝宝的情绪情感1
情绪本身是种比较短暂的状态,比如说有满足自身组要而引起的高兴、满足、欢畅、愉快等;也有违背自身意愿而引起的否定的态度,哀怨、烦恼、绝望、愤怒、忧愁和憎恨等。情感则指的是这种反应的稳定与否、持续的态度反映等等,比如说义务感、美感、责任感和道德观等。
情绪反映则是因戈尔适应生存的一种手段,新生儿有的情绪表现有很多。像是吃饱就变得安静,饥饿或者不适就会哭闹等等。
而婴儿的情绪和情感的发展过程,也是有自己的特征的:
2-3个月的时候,吃饱或者睡好之后都会笑;有人逗她的时候,她会全身都感觉很活跃;5-6个月的时候对新鲜玩具都会有欣快或者跃跃欲试的感觉;
6-7个月的时候,就会开始对父母产生依赖感,并且对陌生人开始有怯生情绪;8-10个月的时候,对于分离就会有焦虑的情绪,而且会越来越的强;
12-16个月的时候,分离的情绪就可以达到高峰;18个月之后,这种情绪才会逐渐的开始减弱。
1-2岁的时候,婴儿已经开始有鲜明的个性情绪,比如说害怕、快乐、高兴和厌恶。而且这种情绪的表现是短促或者是爆发性的,同时也会很容易从一种情绪迅速转变到另一种。举个例子,小朋友对妈妈抱别人会表现出嫉妒,但是当收到责罚的时候有会表现出由衷的同情。
3-4岁的时候,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就会逐步的变得稳定起来。而相对的随着活动空间的扩大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一些不切实际额的需要就很可能得不到满足,进而会产生愤怒、恐惧和嫉妒等不良的情绪体验。比如说,3岁的时候会对黑暗、雷电和动物产生恐惧。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恐惧的情绪会逐渐的减少,而愤怒的情绪很有可能会逐渐的增长。孩子通过愤怒来达到某种情绪,或者是试图引起别人的注意等等,都只是一种愤怒或者不满的情绪的表露方式。
婴儿的情绪情感特征虽然在年龄还小的时候是没有形成的,但是他所经历的很多情绪体验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所以爸爸妈妈们一定要给孩子良好的情绪体验,这样才有助于他们的情感形成。
父母要了解宝宝的情绪情感2很多父母不允许孩子生气、发脾气,这项不成文规定也被从小贯彻到大。
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喜欢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哎呀快来看这个是什么呀,真好玩。”或是威胁恐吓:“你再这样我就把你关外面!”
孩子长大了,家长接受不了自己的权威被挑战,会觉得孩子在自己面前发脾气就是不尊重自己,很没面子,于是常常指责、否定孩子的情绪:
“说你两句还不行,摆脸色给谁看呢!”
“这点小事就生气了,我老了岂不是要打我了?”
世上最残酷的家长莫过于告诫孩子不准生气、不准哭,在孩子愤怒时试图压抑他们的情绪。
不许生气发脾气,影响孩子人格发展
在很多家长眼里,孩子生气、愤怒都是不好的,长久灌输给孩子的就是这样的信息:
生气了、抱怨了、反驳了,就是坏孩子,只有听话,乖,才能得到父母的爱和关注。
于是,很多孩子,变成了善于察言观色、只会乖乖听话的孩子,受了委屈不敢哭,有了脾气不敢发,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
幼年的情绪问题,包括愤怒、委屈、如果没有得到一个出口宣泄,进而得到正确引导,成年后会造成两种痛苦:
要么是只顾着自己发泄,让周围人避之不及;要么就是一直隐忍着,憋成内伤,伤害了自己,形成讨好型人格。
有人说,讨好型人格,把所有的好脾气都给了别人,把自我攻击留给自己。
在同事和朋友面前,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在亲密关系中,也总是一味忍让、生怕引发对方不满。
明明是别人的错,可是第一反应却是觉得自己有问题,找各种理由为别人开脱。
一网友说:
“羡慕那些有脾气就发出来,生气了就告诉你他生气了的人,直率洒脱,而我只会隐忍,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没有自信,没有安全感,或许我就是俗话所说的没脾气的烂好人。”
孩子生气了,其实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向你发脾气,是在请求你的帮助,给你一个走进他内心的机会。
父母要做的,应该是温和地接纳他的情绪,让孩子明白哪怕他生气了、哭闹了,爸爸妈妈依然爱他,不要把自己的坏情绪带入,反而朝孩子发了脾气。
然后,最重要的就是教孩子合理地表达愤怒,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只顾自己、不分时间场合的发泄。
所有的情绪都是合理的
关键看你怎么对待它
前段时间看过一则视频,爸爸跟女儿开玩笑,女孩觉得爸爸在骂她于是生气了。
接下来这位爸爸给出了一个教科书版的处理孩子情绪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这位爸爸温和而坚定的告诉孩子3点信息:
你可以生气,生任何人的气,接受它、承认它,然后慢慢放下,不要让自己处在愤怒的情绪中太久,因为时间太久就会出问题;
如果你做不到,那就顺其自然,我们依然爱你,你的世界依然一片光明;
生气了没关系,重要的是把话说开,这样的话我才能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我会尊重你的底线;
所有家长应该明白的是:愤怒不会伤害到别人,不正确表达愤怒的方式才会。
越是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越要允许孩子表达愤怒,及早教会他正确处理情绪的方法。
◆帮助孩子辨识自己的情绪
举个例子:
孩子放学回来告诉你:我举手了可是老师没有喊我!
你可以回答:这样啊,好遗憾,失去了表现的机会,所以你很生气、很委屈吧?
首先可以让孩子明白,事情的大概我知道了,结果不满意。
其次暗示他,结果是既成事实,没法改变,很遗憾;
再次提醒他,接下来首要处理的,是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结果:
也就是说,现在真正该做的事情,不是因自己感到委屈而找对方理论,而是应该意识到,真正的困扰其实是自己的情绪反应,那么随后该努力的,就是如何调试情绪,做出合适反应。
接着引导孩子从中学会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全班45个人,你举手45次才有1次被叫到的机会,不要灰心,继续举手才有机会。
最后引导孩子从中学会换位思考,有所收获:其他同学也是每举45次手才有一次被叫的机会,你得到了别人就会失去,以后被叫到“得意”的时候不能忘形,免得引起他人嫉妒。
◆帮助孩子寻找原因,允许他表达情绪
首先询问孩子生气的原因,其次表达对他心情的理解,然后告诉他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表达自己的情绪。
可以打打枕头、在路边踢踢石头、听听音乐平静一下等等,只要是不伤害自己和他人,都可以来使自己好受点。
让孩子不要长时间出于负面情绪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将注意力放到如何解决问题上来。
◆帮助孩子了解和认识各种情绪表达的方式
高兴了可以笑但要照顾到他人的感受,不取笑他人、不把自己的笑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生气了可以“拉脸”或直接告知对方我生气了,但不动辄拿友谊做代价;
悲伤了可以哭但要分场合、知道羞;
害怕了就大声叫但别总是一惊一乍……
希望每一个发脾气、有勇气表达自己真实情绪的孩子,都能得到父母温和的接纳、正确的指引,发展出正常的人格,找到真实的自我。
特点是根据她受伤的事情而表现出来的,比较明现的是她特别抵触和男生说话,跟同事的话并不多特别是男的.平时习惯一个人独来独往,对男生的关心则会冷冷的对待,有时甚至会反感!
特别的人特别对待!如果想得到她的青睐的话,就要试着去观察她的心情.对于她过去的生活你提都不要提,因为既然爱她,就要爱她的一切,包括过去的种种.要体谅她内心的苦处,当她想说的时候是一点都不会吝啬的!
当然,关心她是要从友谊开始的.不要心急,如果给她的关心太多的话,会让她感到压力的.要给她一段时间来扶平内心的伤口,毕竟受过伤的心,很难在短时间内再接受下一段感情的
首先呢!要让她对你产生依赖,每天早上送早餐,简单点,一杯奶茶,一个汉堡:晚上呢,发一条短信,不要太肉麻,比如:早点睡觉,明天还要起早呢,做个好梦之类的.
如果她要说为什么这么关心她,你就说朋友嘛,关心关心是应该的.不管她怎么说,在一个月之内你都说拿她当朋友千万别泄露内心的想法,不然努力全白费!!
在她伤心的时候,你要默默地待在她的身边,安慰她.话不要太多,只要捎捎关心一下就好了,(是指语言上的)要一直把她送到家门口,直到进门为止(如果她执意不肯的话,要识相点.说点关心的话,闪人为妙)
受过伤的人,性格肯定都很内向.一般情况下都不愿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你也不要过于追问,偶尔说个冷笑话或者带她到处逛逛散散心也不错啊!
在她遇到困难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你都要时时刻刻陪在她的身边让她感觉到有个依靠,时间长了就会变成依赖的!过一段时间以后再慢慢向她表白你的心意,从动作,心态,和言行举止上慢慢地表达出来,让她知道你的真心,感受到你对她的好~
喜欢上这样一个女生要辛苦一点了,毕竟她和别人不同嘛!这就要看你的实力了,如果做不到的话,还是趁早闪人吧~如果只是玩玩的话,我劝你最好不要惹她,毕竟以经受过一次伤了,只要有点人性的人,都不会再去伤害她了!
好了,本人的了解只有这么多了,希望能给你带来什么帮助!如果真心爱她的话就努力吧!加油~加油!!
有这样一个孩子,从小由保姆带大 。父亲常年周旋于政治场,母亲忙于社交应酬,对他基本不管不顾。
不管不顾到什么程度呢?据说,他在上学期间给母亲写信,母亲从来不回;去印度服役的三年期间,母亲只写过两封信,信里还不是对他嘘寒问暖,而是家里的报丧信。
他曾在自传里这样描述母亲:“她于我就像闪耀着的晚星。我如此爱她,即使隔着不可企及的距离。”
由于父母在他童年时期长期的冷落忽视,导致他从小就没有建立一个坚固的内在自信。
后来即便他功成名就,成为英国最伟大的首相和演讲家之一,他也仍然觉得“我的成就极多,到头来却一事无成”。
他就是一代伟人丘吉尔。
他在大众心中的形象坚硬刚强、无所畏惧、绝不屈服,但他却说,他的心中总有一条叫抑郁症的黑狗,一有机会就会咬住他不放。
可以看出,丘吉尔从小就是一个被忽视的孩子,这种长年累月的情感忽视,是导致他身患抑郁症的源头。
儿童精神病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就曾说过:
抚养一个孩子成长为情感健康、可与他人形成健康连接的成人,需要父母给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动、共情和持续的关注作为燃料。
而缺失这种必要的情感连接,孩子也许还会成功,但会感觉自己内心空虚,像缺失了什么必要的东西,他们苦恼而挣扎,却没人看得到。
《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这本书就阐述了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童年时期长期被父母“情感忽视”的成人容易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以及克服童年情感伤害、走出情感真空的具体方法。
本书作者乔尼丝·韦布博士,是童年情感忽视领域的开创者,20多年来专门治疗个人夫妻和家庭的情感忽视问题。
无论是多么完美的父母,都会不可避免地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造成对孩子的情感忽视,但作者认为, 真正有害的是父母对成长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那么,哪些类型的父母容易对孩子造成持续的情感忽视呢?
类型1:自恋型父母
自恋型父母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他们从未意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只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延伸。
他们喜欢为孩子制定一条看似完美的成长路线,孩子的需求必须由他们的需求来定义。
类型2:专制型父母。
这类父母很喜欢在家里树立各种各样的规则、惩罚和限制。
他们不仅对孩子的要求很多、管教很多,而且还不允许他们的孩子进行质疑和反抗。
他们认为,孩子最大的优点就是顺从。
否则,他们就会用粗暴的言语或者行为来对待孩子,以此显示自己的权威。
类型3:放纵型父母
放纵型父母看起来对孩子很友善温和,什么家务都不让他们做、不和孩子起冲突、几乎不拒绝孩子的各种需求,对孩子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但作者认为,这类父母没有给孩子建立一个基本的行为规范,他们教育孩子的唯一方式就是纵容。
当孩子做错事、产生各种负面情绪、提出各种不合理的要求、叛逆嚣张、惹麻烦的时候,这类父母也总是喜欢找别的借口来掩饰过去。
类型4:工作狂父母。
顾名思义,工作狂父母是以工作为驱动的,他们追求成功、渴望财富,期望受到他人的崇敬和追捧,但遭罪的却是他们的孩子。
他们越是成功,越是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就越容易通过物质奖励和纵容,来弥补心中对忽视孩子的愧疚。
类型5:照顾伤病家属的父母。
不可置否,当一个孩子成长在一个父母或者兄弟姐妹有严重疾病的家庭中时,他能够获得的情感需求会被大打折扣。
他不仅要学会掩埋自己的情感需要,同时还要投入时间、精力、情感去照顾家庭中生病的人。
因为相比自己的情感需求,病人的需求更需要得到即时的满足。
类型6:“都是为你好型”父母
“都是为你好”这类父母恐怕是情感忽视父母的最大类群。
问题在于,一个全心全意为子女好、掏心掏肺爱孩子的父母,真的也会对孩子造成情感忽视吗?
作者给出的结论是, 爱你的孩子和能够与你的孩子产生情感共鸣,是完全不同的。
也就是说,想要让孩子健康成长,仅仅爱他,是不够的,还要 懂得理解孩子的情绪 。
如果父母没有识别出来或者确认孩子的情绪,那么这个孩子长大以后,也很难辨认和管理好他自己的情绪。
除了这常见的6种类型之外,作者还提到了离婚丧偶型父母、抑郁型父母、成瘾型父母、完美导向型父母、反社会型父母以及“孩子型父母”,都会给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情感忽视。
那么,这些在童年时期常年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呢?
作者通过研究发现,这些人在成年时,会表现出一些相同的心理特征。
比如说 空虚感 。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空虚感,但 长期遭遇情感忽视的人,他们长大后会不停地寻找刺激、不停地更换目标、寻找生命的意义,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内心的“情感之桶”永远装不满。
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真实的咨询案例。
西蒙是一个长相英俊的成功人士。从小家境优越,但是他的妹妹身患残疾,父母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照顾妹妹身上。他经常一个人跟自己玩。
由于父母陪他时间少,他在生活中的所有需求,父母都尽量的满足他,对他也没有任何约束和规则。
他就这样长大,后来事业做的非常成功,赚了很多钱。
但他感觉自己一点都不快乐,于是他玩跳伞、玩赛车,想要通过极限运动来击退他的空虚感。
最终他发现,他能够轻易得到别人想要的东西,比如成功的工作、漂亮的房子、豪华的轿车,但他却很难获得一样珍贵的东西,那就是 跟另外一个人产生情感连接。
作者认为, 如果我们没有在童年的时候,得到充足的爱的养分,那么我们就会在成年的时候,想要不断的填补这个漏洞,如果这个洞一直填不满,我们会发现自己一直生活在虚无当中。
由于小时候没有充分的感觉到被爱,所以他们总是有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
他们会过度强调自己的缺点,他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
他们对别人充满同情,但是对自己却不能做到手下留情。
他们害怕跟人亲近,很难向他人敞开心扉,总觉得自己有一种天生的缺陷,总觉得自己有一种格格不入感。
一些被严重忽视的孩子,还会表现出“爱无能”。
“爱无能”是怎么产生的呢?
一个孩子受到父母的呵护,这种爱会内化为他身体的一部分,这样长大之后他们能够懂得关爱他人。
但是 如果这个孩子从小就远离爱心、关怀和帮助,那么他的心灵就会干涸、僵硬,拒人于千里之外,他很难接受、也很难给予这种关爱之情。
阿德勒说,“重要的不是我们经历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对经历进行解读”。
那么我们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伤害呢?
1、不再逃避。
梭罗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对于那些在童年中受过伤,但长大成人后无法识别、确认以及摆脱这种伤害的人来讲,再贴切不过了。
经历了情感伤害的人,大多会一直选择逃避。
但逃避并不能解决现状,这个伤害会一直延续下去,如果将来组建家庭,这个伤害甚至会被传到下一代。逃避只会让人越来越偏离自己所期望的轨道。
唯有向前一步,做出改变,才能让这种伤害终结,才能让自己真正体会到爱人也被人爱的喜悦。
我们要相信,所有值得拥有的美好事物都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为了获得想要的生活和幸福的自己,我们需要勇气。
2、运用IAAA法则来理解自己的情绪。
IAAA这4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着 识别Identify,接纳Accept、归因Attribute和行动Act 。
简单来讲,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首先识别自己的情绪。问自己“我现在有什么感觉?”,是愤怒、悲伤、愉悦、开心、嫉妒,还是羞耻、恐惧。
然后,不管是好情绪还是坏情绪,理性的还是疯狂的情绪,我们都不对它进行评判,只接纳它本来的样子。因为评判的过程会让我们产生更多的情绪,那么情绪就会变得很复杂。
再次,我们要试着了解这个情绪背后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这样的情绪,是什么样的事件或者说什么样的信念让情绪一直干扰着我们。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自己在产生某一种或几种情绪的时候,是不是都对应着某一种行动。
比如说,你抑郁的时候,就喜欢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不想跟任何人说话,这就是你在应对悲伤时的一种习惯性行动。
如果你不喜欢这种行动、觉得这种行动不恰当,那么你需要找到一种更恰当的方式来替代这种行动,比如以后一抑郁,就去空旷的地方走一走,而不是把自己关在房子里。
3、自我关怀,对自己富有同情心。
前一段时间,Papi酱的排名上了热搜。
我并不认为把自己排在第1位,就是自私的。
一个人都不懂得爱自己,那么从一个健康的心理来讲,他所给予他人的爱很可能是有限制条件的。
狠狠地爱自己,并不意味着对他人的需求视而不见。事实上,一个越懂得爱自己的人,他会有更多的能量去爱别人。
对于遭遇情感伤害的人来说,对自己富有同情心,就是走出关爱自己的第一步。
不要对自己过于苛刻,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因于自己,要学会接纳会犯错的、不完美的、敏感但坚韧的自己。
当你能够做到与自己充分连接,那么你要相信,自己同样可以做到与他人充分连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