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有许多人,都是要做什么只是嘴上说说,但却不照做,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而闻一多先生则是只要说到,就一定能做到,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家是说了再做,而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
曾经 ,他不声不响 , “无声无闻” ,“几年辛苦”,凝结出了《唐诗杂论》。他事先并没有说,但是他却把这件事完美的做出来了,做了,他也没有说,为人类做出了多少的贡献:《楚辞校补》,将《周易》《诗经》《楚辞》 深入研究 ,后来汇成了 《古典新义》 一书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闻一多先生除了文学家这一方面 , 还有一个 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作为革命家,他开始说了,他向人民呼喊,叫人民站起来,反对独裁争取自主。现在他说了后,立马就行动起来,为了人民争取来了民主的社会。
原名闻家骅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喜欢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国立山东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山东大学文学院长。出版书籍《闻一多全集》 。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1]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
1946年6月18日签署《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该宣言表示:“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忍受着连日饥饿带来的折磨,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闻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激动地说:闻一多先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激起全国人民的同情。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和美帝国主义残害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刚到昆明的闻一多一心研究《诗经》、古代神话,不问时事,被人戏称为“何妨一下楼先生”。日本军队攻陷郑州长沙后,继续攻打贵阳,昆明形势十分危急,闻一多对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日十分不满,开始参加学生组织的讲演会,十分善于演讲的闻一多颇受学生拥戴,并且极大鼓励了昆明的抗日热潮,闻一多也加入了改造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民主运动,极受国民党忌恨,但因云南省主席龙云支持民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也奈何不得闻一多等人。�
1945年日本投降,北大、清华、南开复员北上,已经参加民主同盟的闻一多被选为昆明支部宣传部长,并主持《民主周刊》。国民党政府趁日本军队受降之机,调龙云的部队到越南河内,龙云不知有诈,国民党第五军和杜聿明的部队开进昆明,包围了省政府,逼迫龙云北上重庆调任闲职。国民党军统特务控制昆明,开始迫害要求民主的进步知名人士。�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的诗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早在清华学生时代所作的《李白之死》《红荷之魂》等诗中,成功地运用中国传统的诗歌题材和形象词汇歌唱他心中的理想与爱情。留美时期写下的《太阳吟》《洗衣歌》《孤雁》《忆菊》等名篇,表现了他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和对祖国的思念。回国初期的诗作《祈祷》《爱国心》《一句话》《我是中国人》《七子之歌》等,用炽热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谐的音律,表现了诗人的民族自豪感。《死水》时期的诗较之往昔之作题材更广泛,思想更深沉,进一步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现实。《春光》《荒村》等诗充满了对处于军阀混战中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唁词——纪念三月十八日的惨剧》《天安门》《欺负着了》等诗则直接把笔锋指向了北洋军阀的暴行。在《发现》这首诗中,诗人面对着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感到困惑与不安,他“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但“总问不出消息”。闻一多的这些诗篇发展了屈原、杜甫创作中爱国主义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以及社会批判的性质。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1925年三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共有七首。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其中《澳门》、《香港》、《台湾》三首诗选入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闻一多的诗,是他的艺术主张的实践。他的大多数诗作,犹如一张张重彩的油画,他不仅喜用浓重的笔触描绘形象,渲染气氛,尤擅于在大胆的想像、新奇的比喻中变幻种种不同的情调色彩,再配上和谐的音节、整饬的诗句这些优美的艺术形式的框架,使他的诗成为一幅完整的艺术品。但有时由于刻意雕琢,便失去素朴与自然美的光华。闻一多的诗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的诗人 。
著有《岑嘉州系年考证》《匡斋说诗》《天问释天》《诗新台鸿字说》《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离骚解诂》《敦煌旧钞本楚辞音残卷跋》《诗经新义·二南》及《释朱》等,并有《闻一多全集》出版。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农民诗人”臧克家(zāng kè jiā)的作品,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经作者同意更名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一说和做 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结构严谨: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了,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选材精当:
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
闻一多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
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3、语言生动形象:
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
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二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之一——文章的表达方式 角度 写作 特点 顺 序 记叙 人 称 描 写 对 象 顺叙 倒叙 插叙和补叙 分 类 作 用 倒叙:使文章有悬念,引人人胜。
插叙:使情节更完整,形象更鲜明, 内容更充实。
① 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而真实的感觉。
② 不受空间、时间等限制,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
② 主要服务于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③ 同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相关联;景物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具有 独立的价值意义。
④ 第一人称或第一、二人称并用 第三人称 人物 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 描写 环境 社会环境 描写 自然环境 描写 描 写 繁 简 细节描写:指在环境(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时,作者从 A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
精细的观祭中所摄取的, 在作品中以细腻的笔触突出刻 B用生动精彩的笔墨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
⑤ 画的“特写镜头”。
白描:也叫素描。
是一种不设喻,少修辞,以“叙”代 写入:用语简洁传神,由外貌触及灵魂本质。
⑥ “描”的写法。
写景:一句一景甚至一词一景,构成生动的画面。
⑥ 工笔:通过铺陈、渲染的笔触,表现出描写对象的各个 以细腻翔实的写法,刻画出人物的神貌或事物的特征。
⑦ 侧面,显示事物的特点,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正面(直接)描写 侧面(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起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激 活人们的想象力。
⑧ 表 达 方 式 描 写 角 度 直接抒情 抒情 借景抒情 间接抒情 借事抒情 托物咏怀 在叙事性作品中 议论 在议论性作品中 说明的顺序 对特定对象的性质、状态、特征、功能、构 造、成因、用途等进行讲述、介绍或解释的 表达办式。
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
⑨ 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⑩ 有的总领下文,有的承上启下,有的议论使记叙的思想升华,起到画 龙点睛的作用。
⑩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⑥ 盛合乎事物的发展规律,或合乎人的认知规律,等等。
⑩ 下定义、列数字:准确、客观、具体。
打比方:形象生动,有文学情 趣。
举例子、引用:增强可信度与说服力。
作比较:突出一方事物的 特征。
⑩ 准确、平实、通俗易懂;科学性与文学性有机结合;使人增长知识的 同时还能获得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
⑩ 说明 说明的方法 说明的语言 1 课文透视 (一)课文中记叙手法的运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开头写林冲初到沧州,忽遇当年的旧人“酒生儿李小二” ,接着描写了林冲仗义 搭救李小二的往事,这在记叙手法上叫做插叙。
插叙的作用是:交代林冲与李小二的关系,为写李小二感 恩图报埋下伏笔,也使林冲侠肝义胆的形象更加丰满。
(二)课文中描写手法的运用 1课文中的人物描写 (1)“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个 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
以上语段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旨在表现葛朗台贪婪、嗜财的性格至死不变。
(2)以下是对葛朗台夫妇各自遗言的描写,简析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①“孩子,”她断气以前对女儿说,“幸福只有在天上,你将来会知道。
” ②“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
①句表明葛朗台太太担心女儿受苦,她的遗言是对自私自利世界的否定,表现了她悲悯隐忍的性格和 宿命思想。
②句表明葛朗台担心失去自己的财产,他临终前依然对金钱迷恋,表现了他至死不变的极端贪婪和吝 啬的守财奴性格。
2课文中的环境描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文网处描写“风雪”,有哪些作用 ①刚去草料场,“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②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⑧出门沽酒时,“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那雪正下得紧”。
④沽酒返回时,“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以上“风雪”描写有的渲染了气氛,还兼有象征作用;有的衬托了人物性格;有的起到了推动情节发 展的作用。
总之,“风雪”不仅仅是人物活动的背景,更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3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赏析以下细节描写的作用: 林冲第一次走出草料场,“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 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
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闪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依旧把门拽上,锁了”。
以上所写细节,一方面表现了林冲细心、缜密、忠于职守、安分守己的性格特点,一方面表明草料场 不是因火盆之故致使自行失火,而是陆谦等人蓄意放火。
4课文中的白描手法杨绛的《老王》开头这样写: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 文段如同一幅素描画:一个“蹬”字,一个“坐”字,看似不平等,而“我们说着闲话”将人物的距 离拉近了。
(三)课文中不同抒情方式的运用 (直接抒情)老舍在《想北平》的结尾写道:“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 从抒情方式上看,它属于直抒胸臆,这一笔的作用在于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到高潮,耐人寻味。
(间接抒情)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有:“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 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 2 作者写项脊轩内外寂静清幽以及遭遇时,寄寓了对小屋深厚的感情,可视之为借事抒情。
而文章先后 写了修葺项脊轩、叔父异爨、老取忆母、大母励志等细 节,都应看为寓情于事。
(四)议论在不同课文中的运用 1叙事性文章中的议论 杨绛《老王》一文的结尾:“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 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我想他是知道的。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 安。
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前面,作者已经记叙了与老王交往的几件日常生活的小事。
最后 这段文字显然是议论,不仅是追念,更是自我反思。
最后的议论将作者真实的平民情怀表达得很沉重。
2议论性文章中的议论 韩愈在《师说》一文写到: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 而已。
” “圣人无常师”是文章的一个分论点,围绕此说,先概述孔子的行,作为例证,再引用孔子的言,作 为引证。
“是故”之后引出作者的一番议论。
虽说是一小段,议论的作用可见一斑。
(五)说明在不同课文中的运用 1说明和记叙、议论的结合 汪曾祺《胡同文化》的第二段: “胡同原是蒙古语,据说原意是水井,未知确否。
胡同的取名,有各种 来源。
有的是计数的, 如东单三条、 东四十条。
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 如皮库胡同、 惜薪司胡同(存 放柴炭的地方)。
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 如无量大人胡同、 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
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巴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巴。
王皮胡同是因为有一个姓王的皮匠。
王广福胡 同原名王寡妇胡同。
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
手帕胡同大概是卖手帕的。
羊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 的。
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
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
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
大概是因为这 两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巴、狗尾巴。
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
” 单就表达方式看,上面的文段无疑是说明性文字。
作者为了说清楚胡同取名的种种原因,分别从记数、 物件、人名、行业、形状等方面对北京胡同的特点作了大致分类。
《胡同文化》全文以夹叙夹议为主,说明 为辅。
此段的说明是为后文写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及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作必要的铺垫。
2说明和描写的结合 《南州六月荔枝丹》中的一段: “荔枝不耐贮藏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 1℃到 5℃,可贮藏三十 天左右古代宫延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 为了宠幸场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 文段运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又引用了杜牧的诗,看似有描写,实则是为进一步说明荔枝不耐贮 藏的用意而服务。
我想初中阶段,分析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一般从五个方面入手。
(1)分析中心。
看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鲜明、集中、深刻。
一般说来,能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的文章,中心思想是鲜明、集中的。
深刻则是少数文章的特点。
如《变色龙》这篇文章,作者 塑造具有奴才特征的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中心意图, 不仅仅是揭露趋炎附势、 看风使舵 3 这类奴才的丑恶灵魂,更主要的意图是为了揭露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与反动。
所以,中心思想 深刻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之一。
(2)分析选材。
看文章的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具有典型性,材料是否新颖,取舍是否得 当。
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就只选取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方面的最感人、最典 型的事例驾以介绍。
《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原来搜集了 20 多个事例,最后从中选取了三 个典型的写入文章中。
《桃花源记》开头的引起和结尾的余韵都略写,中间部分淦人在桃花源 中的所见所闻则详写,这样安排文章的详略,突出了中心。
(3) 分析结构。
看文章的开头和是尾是否照应, 层次和段落是否清晰, 过渡是否自然。
如《谁 是最可爱的人》开头便提出战士是最可爱的人,结尾又说:“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照 应了开头。
《故宫博物院》介绍的故宫虽然规模宏大,建筑群复杂,但却写得层次分明。
《闻 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的两部分之间,用了两段议论的话过渡,显得自然流畅,又突出 了文章的中心。
(4)分析表达方式。
分析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小说的特点, 大多是通过描写来塑人物形象。
如《筑路》,通过典型环境描写表现人物顽强的革命意志。
那 么环境描写则是本文的写作特点。
《老杨同志》通过语言、行动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变色龙》 通过鲜明生动的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
《第二次考试》则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方式刻画 人物。
一篇文章中往往不只用一种表达方式, 常有几种表达方式结合起来用的现象。
《听潮》 如 是散文,但在记叙描写中又有议论抒情的部分。
《论 雷峰 塔的倒掉》是议论文,但在记叙描写 中又有议论抒情的部分。
《死还不死》是说明文,但也穿插了神话小说。
这些又都可以称做是 文章的一个特点。
记叙文在记叙方面的特点有顺序、倒叙、插叙、补叙;说明文在说明方法方 面的特点又有分类别、下定义、比喻、比较、列数字、举例、画图表等区别。
议论文的特点重 在分析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
(5)分析语言。
主要注意四点:①从语言基本要求看,是否朴素、准确和精炼。
如《向沙漠 进军》的写作特点之一就是语言准确。
②从修辞方法的角度看什么特点。
如《听潮》这课书就 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
③语调是幽默、讽刺,还是庄严、沉郁是冷漠、悲 凉,还是欢乐、喜悦如《论 雷峰 塔的倒掉》语言特色是幽默、讽刺。
④分析人物语言是否个 性化。
如《老杨同志》人物的语言者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以上是从整体角度来说怎样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具体到分析一篇文章, 要从这样五个方面入 手去思考,去分析,不可能五个方面的特点都突出。
所谓写作特点,是区别于一般文章写法的 独特之处,成功之处。
每篇文章分析时从五个方面入手,最后找出两三处最突出之点,再加以 具体举例、分析就可以了。
经常引导学生练习从以上五个方面去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学生就用不着死记硬背老师给抄的 写作特点了。
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这用这些方法,凭这些能力,自己去分析教材上没有的, 报纸、杂志、书籍上许多文章的特点。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起笔,直接点题,不拐弯子。摆到读者眼前的引文经过了精心挑选,言简意明。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说”与“做”的态度;二是语意递进加深──“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文章采用这样的方法起笔,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做的又是怎样呢?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文。
文章摆出了闻先生的语言片段以后,就围绕这一点记述他有关的“行”的事实。作者截取了闻先生向古代典籍钻探的事实着力描叙:先叙他攀高钻坚的研究志趣,继写他研究的目的,再写他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的研究精神,最后写他辛苦凝结而成的硕果。作者在叙述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论证闻一多先生确实是做了再“说”,做了自己也没有“说”,回应了引文。为了使议论更有说服力,作者又简要地夹叙了两个事实:十年艰辛撰写了楚辞“校补”;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为了证明事实有足够的根据,在叙事之前点明作者对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时期的闻一多先生有着深刻的印象。
文章的第一部分为了突出闻先生孜孜、日夜不懈的治学精神,有些词句用得很考究。比如写其钻研古代典籍的目的,用了“吃尽”“消化尽”“远射”“衰微”“文化药方”等词语,准确地表达了闻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执著地寻求解救民族衰微的良药。当然,今日看来,任何文化药方也救不了衰微民族的命,只有采取革命的暴力推翻三座大山的黑暗统治,才能拯救民族的危亡。但是,作者这样记叙,正是真实地反映了30年代闻先生的思想实际,进行古代典籍研究的目的。作者写闻先生治学的严谨,只用了书写的一个细节,就把密密麻麻小楷的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出来,这是由于恰当地运用了“群蚁排衙”比喻的缘故。又如写其孜孜不倦、废寝忘食的精神,一“贪”一“惜”,一“腻友”一“伴侣”,既深刻,又形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