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情绪情感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是:
(1)动机作用
情绪、情感是伴随人的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它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或抑制作用。
如,无论在任何时候和在任何情况中发生,恐惧均能使人退缩,愤怒使人发生攻击,厌恶引起人躲避。相反,愉快、喜爱等积极情绪则使人去接近、探索。
对于幼儿来说,情绪的动机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各种行为。如,喜欢
小动物的孩子,就会经常去接近小动物,在接触的过程中,逐渐了解,J、动物的生活习性,掌握很多关于小动物的常识。
(2)组织作用
情绪是心理活动中的监控者,它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积极情绪起协调、组织的
作用,消极情绪起破坏、瓦解的作用。研究表明,不同的情绪状态对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过度兴奋不利于幼儿的智力操作,适中的愉快情绪可以提高幼儿智力活动的效果。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幼儿的兴趣。相反,痛苦、惧怕等消极情绪对幼儿的智力活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痛苦、惧怕越大,操作效果越差。
(3)信号作用
情绪和情感是人向他人表达、传递自身需要及状态(如愉快、愤怒等)的信号。这种信号功能主要通过情绪情感的外显形式——表情及言语来实现。新生儿几乎完全借助于他的面部表
情、动作、姿态及不同的声音表情等,与成人进行着信息交流,相互了解,引起其与成人的交往,或者维持、调整交往。
(4)感染作用
情绪、情感的感染作用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绪、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之产生
同样的情绪、情感。此种以情动情的现象,称为情绪、情感的感染作用。
情绪、情感的这种作用在幼儿期表现尤为明显。例如,新生入园,班里有一个孩子哭,其他
孩子也会莫名其妙地跟着哭。因此,幼儿园积极、愉快的生活环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是非常必要的。
1、情绪与情感的定义:情绪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的主观体验,也就是个体对外界的直观好恶体会;
2、情绪与情感的意义:由于认知的过程属于内在心理活动,无法直接测量,因此在心理研究中主要通过情绪、情感和意志行动的反应,来了解个体的心理状况;
3、情绪与情感的影响:因为情绪与情感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会干预思维的过程,并直接对意志行动带来不同的影响。比如,本来要去做这件事,因为本身不喜欢,所以在意志行动上就变得犹豫不决;反之,对于喜欢的事也会变得更积极去做。这在思维层面上就是感性思维为主导的方式;另外,情绪与情感一旦产生偏差也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消沉等等,严重的就变成心理障碍了。
一、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目标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度只是重视知识的本体价值和实用价值,教学目标就只限定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再加上高考的竞争压力,教师的教学过程往往只注重学生认知系统的活动,而忽略了教学中情感的调动和情操的陶冶。前几年,语文课教学在教育界颇受争议,大家都感叹一门颇具美感、充满情趣的学科被弄成一门单纯的工具学科,到最后学生只能是生吞活剥,死记硬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从教材编制到教学设计,降低甚至忽略了知识中的情感因素应是原因之一。近两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和人们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呼唤,情形已经有了很大好转。
要调动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因素,就需要教育者在强调教学中的认知目标之外,还要强调知识背后的价值准则。当学生不但认识到知识的含义,而且意识到知识对社会、对自身的意义之后,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
如何确定教学中的情感目标以及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是个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学科,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都需要有不同的针对性。
卢家楣等人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包含在情感教学目标体系之中:
(1)让学生处于愉悦——兴奋、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之中,为认知活动也为情感的陶冶创设良好的情绪背景;
(2)让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获得各种积极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
(3)让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心向——好学、乐学的人格特征。
二、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情绪特征和理智感
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认识活动,是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共同参与的过程。从心理规律上讲,认识过程是情感过程的基础,但情感过程反过来又是认识活动的动力,并能对认识过程加以调控。日常经验也说明:当一个人情绪处于满意、愉快和兴奋之中,对所从事的活动由衷地喜爱时,常常感知敏锐,思维开阔,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良好的记忆效果;反之,当一个人悲伤、抑郁,对学习或工作产生厌倦时,就会反应迟钝,思维狭隘,毫无创造性可言。有人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情绪状态对智力操作的影响,发现愉快组在操作时间、直接抓取和注视不动这三项指标上都比痛苦组效果好,而且愉快组更倾向于去解决疑难问题。
情感过程对学习这种认识活动的影响直接决定了学习的效率。人们一般会认为,松弛的情绪状态会提高学习效率,紧张的情绪状态会降低学习效率。但实际情况不是这么简单,在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中,情绪过于放松,动机水平过低,使得问题解决的效率反而偏低;适度的焦虑和紧张,达到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问题解决的效率也将达到水平;而情绪过于高涨,动机水平过高,带来的反而是较低的学习效率。这也提醒我们在教学实际中,既要关注一些学习状态敷衍了事、漫不经心的学生,也要注意那些全身心投入学习、情绪高度紧张的学生,帮助他们及时调整不良的情绪状态,保持一种科学的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状态。
另外,在高级社会性情感中,理智感同学习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理智感表现为对所学课程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并能体验到获得知识和追求成功的乐趣。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培养他们不断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并使他们体验到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理智感,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个被动、枯燥、压抑的过程,学生可以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在教学中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
我国古语中有“亲其师,信其道”之说,意思是学生只有在情感上去接纳教师,在人格上去尊重教师,才能听从他的教诲,模仿他的言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CRogers)提出,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一种“诚实、理解和接受”的人际关系的过程。这说明师生的情感交流对知识教学的重要意义。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也应该是情感交流的主动方。教师应该善于抓住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和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有利时机展开情感交流。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情不自禁地谈起自己对父爱的感受和一些遗憾的经历,在引起同学共鸣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感念父母的操劳,体会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这样一来,自然拉近了师生的情感距离,为教学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氛围。师生的情感交流可以贯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如上课之初的互致问候,能给双方带来一种期待;课堂上的提问和表扬,会给学生一份鼓励和认可;善意的批评,换来的是学生的悔悟和感激;教师对学生平等相待,一视同仁,得到的是学生的信任和支持。这种平等、信任、愉快的情感联系,使得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谆谆教导,教师也能接受学生的质疑和与众不同的见解,做到教学相长。
众多研究表明,情绪情感是幼儿发展的核心方面,在幼儿生活、整个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幼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重大。情绪情感分积极与消极两种,凡能引起愉快体验的,如兴趣、快乐、安全、自主、幽默、舒服等可称为积极情感。积极的情绪情感有助于幼儿智力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及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对幼儿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那些能引起痛苦体验的,如:生气、伤心、愤怒、恐惧等可称为消极情感。少量的消极痛苦的情感体验,对情感发展有益而无害,少量的挫折感,更能使幼儿想像和体验别人的痛苦感受,培养关爱和同情,懂得给与和回报:但是,如果一个幼儿经常处在恐惧不安之中,整天心事重重,或经常有很多刺激惹他生气和愤怒,就会影响身心健康和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因此让幼儿经常处于愉快平衡的情绪之中,少受坏脾气的干扰,并能理解别人的情感和适度控制自己的情感,能使大脑的情感潜能得到充分和全面的开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